企业制度建设论文

时间:2022-05-19 10:07:15

企业制度建设论文

(一)制度建设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多年来企业制度建设一直作为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立足点,很多企业也都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国内大多数企业都能依照公司总部下发的企业制度建设目录,不断地完善补充各项制度,取得了很多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从表面上看,不少企业该有制度都有了,但制度写得越多,公司管理就越有效吗?企业制度建设只是简单的做加法吗?如果增加一项制度对企业管理不产生实质的影响,那么这项制度就是无效的多余的制度;如果一项制度执行不顺畅,过于复杂,对于企业整体而言,执行成本大于带来的效益,这也是一项无效的制度。有些情形下为了写制度而制定制度,制定大量的不科学的制度,而后出现执行不力,埋怨制度设计不合理,这在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中是经常可见的。制度建设不应成为口号,制度建设不是目的,而应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解决方式。

(二)制度应当是系统性的,存在高低层级与左右关联性

在组织的对相关企业检查时,查阅到制度时,对着看似完备的制度目录,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哪几项制度对哪些业务或活动做出了规定。细查部制度条款内容,规定出现矛盾互相不统一是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的现象。制度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单词是“System”,指遵循一系列规则或固定的计划,去组织、实施事务的一种方法。System翻译成中文,首先的意思就是“系统”。在中文中“制度”、“系统”是两个不太相关的词,而在英文中就是一个词“System”。系统最优才是最优,每个要素都最优不是最优。因而,花费大量资源在个体要素最优上的思维方式值得反思,应当在更大的一个系统上思考各项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配合。一项制度安排的效率不是独立于其他制度安排之外的运作结果,每一项制度安排都必定内在地联结着其他制度安排,共同镶嵌在制度结构中,一项制度的效率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安排实现它们的外部环境。目前,现行的制定制度的做法通常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做各的,对于避免相互矛盾甚至都做不到,更何况期望制度与制度之间的呼应与配合?建议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性质、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从企业各项管理功能,或是主要业务活动,或是从价值链等维度对企业整体进行制度框架设计,画出整体的结构树,在结构树上标出各项规则需要规范的基本要素,再列出各项要素的具体控制标准,最后按照上述框架对具体制度规则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企业制度可以基本保证制度的系统性与协调性。

(三)好的制度能让参与者在博弈平衡中自动执行

充分利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利益博弈,借助系统的制度设计,将导向预定目标,实现制度的自动执行。有博弈的世界是流动的,公平与有序的,能够在流动中趋于美妙的平衡。博弈纵然不会产生皆大欢喜,但会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复。将博弈理念贯穿于制度内容设计,基于对相关参与主体的利益与责任的公平性考虑,使相关主体在自觉执行制度的过程中,得以合理的承担责任与获得应得的利益,让制度的执行参与者对制度本身的逻辑公平合理性获得认可。这样的制度才不会朝令夕改,才不会因为过高的执行管理成本而被树之高搁或是费力的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同时也应当借用法律制定的公序良俗的原则,设计出来的制度不应使参与者中由于正当的、善意的目的而导致行为违反规则。当然,透明与公开是降低制度的执行成本,保证制度执行效果的利器。

(四)制度应当对参与者赋予有限责任

制度要约束的是人,人所能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将无限的责任压到人身上,结果只能是谁都不负责任。这是受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度启发的思考。正是有限责任的公司制,造就了公司的蓬勃发展。相信有限责任的制度设计,也会让制度管理下的人的活力得到释放,人人都勇于承担有限的责任。实际上在制定很多制度时,往往本着希望将所有的问题全部通过制度解决的出发点,制定出的条款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事与愿违。过犹不及,因噎废食的制度设计在中国的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中时常见到。应当本着有限责任的原则去对相关人员赋责授权,只有有限责任才是可识别的,可追踪的,可承担的,可评价的责任,才能发挥制度应有的约束与激励效用。从制度本身来说也应当是承担有限责任,不能急于求成,寄希望于某项制度的出台就是灵丹妙药,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就制度本身来说应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梅瑜单位:中航通用飞机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