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探析

时间:2022-01-11 09:51:48

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探析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现状,针对北京市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现状,提出了从两个方面入手建设并完善从奶畜养殖到生鲜乳收购、运输、监测等全链条实时可追溯生鲜乳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建议。

关键词: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奶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产业,在生产、发展和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了信息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奶业从数量扩张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重要手段[1],为推动奶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到北京奶业,近年来在奶牛育种、养殖和乳品加工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均有所提升,但奶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依然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奶业正朝着效率更高、质量更好、动力更强的方向发展大环境下,北京市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从奶畜养殖到生鲜乳收购、运输、监测等全链条实时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手段明显不足,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当前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现状

1.1以企业自发为主体的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但未能被监管部门所利用。规模养殖场出于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益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智能化的生产管理,逐头收集、加工、分析奶牛信息,分阶段记录奶牛生产情况,综合分析奶牛采食、免疫、疾病、用药、配种、妊娠、产犊、产奶等信息,及时提供生产管理分析报告,从而为养殖管理者提供科学化的决策支持[2]。乳品加工龙头企业出于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的需要,也不断加大对自有牧场和签约牧场的信息化投入力度,重点加强奶牛养殖各环节可视化的实时在线监控和数据采集。从目前看,北京市范围内多数奶牛规模养殖场均已具备上述信息化技术基础,也已经积累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但从日常监管的角度来说,上述数据资源尚未能被监管部门所利用。1.2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2009年农业部启动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以来,先后建设完善了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结果上报系统、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管系统,初步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在线上报和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动态化管理等[3]。部分省市、大型乳企纷纷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生鲜乳收购、运输环节信息化监控体系建设。例如,2010年12月,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国内率先启动“信息田园奶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211个奶站、1.37万名奶农和69辆生鲜乳运输车的实时在线监控,保障了生鲜乳收购和运输环节的信息可查、可视和可追溯[3]。河北省于2017年启用“河北省生鲜乳监管日报告平台”,通过对乳品加工企业和各生鲜乳收购站动态数据的收集、审核、整理和汇总,实现对生鲜乳生产、购销数量和质量的动态监测和限时追溯。2011年伊利集团即对全国2.000多辆生鲜乳运输车全部安装了“GPS监控系统”。该系统集数字摄像头拍照、车辆运输定位、突发情况报警于一体,实时追踪车辆运行轨迹,并通过每隔10s回传的照片查看运输实况,实现了生鲜乳运输过程的全程无缝监控和可视管理。新疆、河南、内蒙古等省(区)也都加大投入,在加强生鲜乳收购运输监管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北京市目前在这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限于应用了全国统一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结果上报系统、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监管系统,初步实现了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的动态化信息化管理。1.3因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尚未实现对生鲜乳质量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追踪。生鲜乳具有与其他动物产品截然不同的特殊性。生鲜两字决定了对生鲜乳的质量安全监测必须突出“快”。如果监测中不能快速出具检测结果,导致不合格生鲜乳进入生产环节,也就无法从根本上确保乳品质量安全。从目前情况看,抽样、检测、数据上传和结果分析仍需要人工进行,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造成样品代表性不强、数据误差大、时效性差等问题。同时,受现有检测技术条件的限制,生鲜乳安全性指标如三聚氰胺、黄曲霉毒素M1、抗生素残留等检测方法大多周期较长,能够在现场快速出具检测结果的很少,而能够快速出具定量检测结果的就更少。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抽样、现场快速检测、结果实时上传、风险预警相结合,则是实现生鲜乳质量安全实时监测和追踪的发展方向[6]。1.4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关监管溯源综合平台建设,为全面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新疆畜牧厅为了对加强生鲜乳生产、运输监管等工作提供信息化保障,设立了《新疆奶业监管溯源项目》,该项目建立了基于短彩信和互联网相结合的生鲜乳监管预警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鲜乳理化指标采集自动化,同时对生鲜乳生产、运输、配送信息及时提报,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职能部门,确保了监管机构能及时介入可能产生事故的生产环节[3]。河北省已于2018年3月启动数字奶业信息服务云平台项目建设,旨在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奶站作为纽带,打通奶牛养殖场(户)、奶站、运输车、乳品加工企业各环节信息并纳入统一平台,实现信息自动化采集、分析、反馈和生鲜乳收购及运输过程监管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实时获取全省奶牛存栏、生鲜乳生产量、生鲜乳出售量、生鲜乳价格、生鲜乳指标等数据,为企业、政府、消费者提供多维度服务,从而更好地保障生鲜乳高效生产和质量安全。

2建议

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突出强调做大做强民族奶业。截至2017年,北京市共存栏奶牛11万头,年产生鲜乳47万t;共有存栏2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87家,存栏奶牛10.09万头,标准化规模化饲养比例达90%以上,奶牛良种覆盖率100%;全市共有取得生鲜乳收购证的生鲜乳收购站17个;共有取得生鲜乳准运证明的生鲜乳运输车128辆。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大环境下,奶牛养殖场数量、奶牛存栏、生鲜乳产量均大幅度下降,但精细化程度显著提高,已经具备了全面开展综合信息化管理,建设从奶畜养殖到生鲜乳收购、运输、监测等各环节全链条实时可追溯的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基础性条件。2.1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是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该项工作在北京还处于一个自发阶段,各奶牛养殖企业、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开发使用的信息化产品各式各样[2]。甚至在各监管机构、监测机构之间也未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奶牛养殖信息、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信息、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等基础性信息未能有效整合。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各行业、各单位、各机构间开发的信息化产品也将无法协调一致,在行业间将难以集成与推广,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5]。为此,一是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立足于促进现代奶业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促使消费信心显著增强,实现奶业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水平、产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的奶业发展目标。要进一步明确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充分调研现有基础性条件,提出下一步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目标,并逐步付诸实施。二是完善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网络和数据资源共享机制。从确保安全、强化监管的角度出发,尽快整合现有散落在各部门、各企业、各环节的数据资源,建立格式、功能统一完备和标准一致的奶业资源数据库,保证信息资源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制度的手段确保数据真实可靠[4]。三是开展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可选择基础较好的奶牛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率先开展生产乳生产、收购、运输全链条实时可追溯监管的信息化示范建设[7]。总结经验,完善相应制度和措施,探索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生鲜乳全链条实时可追溯信息化监管建设模式。2.2瞄准方向,适时启动生鲜乳全链条实时可追溯信息化监管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奶业产业链长,涉及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生鲜乳收购、运输以及下游的乳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质量安全控制工作难度大。为此,必须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引入新思路、新动能,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为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加快推广应用相关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设施设备。随着近几年“互联网+”行动的深入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各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各行各业都在力图通过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来完成转型升级。奶业作为当今畜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关键领域,基本具备了通过推进“互联网+奶业”来带动产业升级的政策环境和相关基础条件,急需加强与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相关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设施设备的研发使用,推动关键领域的数据自动化采集和系统集成等相关工作,加强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全周期各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监控,进而推动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及行业管理工作的全面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带动整个产业的全面升级。二是研发推广各种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生鲜乳检测,只有突出“快而准”,才能充分发挥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的作用。为此,应鼓励各级检测机构及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各种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近年来新出现的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优点,且已经在疾病诊断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生鲜乳具备其他动物产品不可比拟的样品处理方面的绝对优势,完全可以在荧光定量检测技术应用方面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和配套技术的研发。三是开展生鲜乳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快速检测方法的成熟应用,在完善实验室检测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同行的有效办法,实现从采样、监测、结果上报到后续追踪处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对开展并推广生鲜乳实时在线监测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解决当前监测工作覆盖率和覆盖面不足,采样难度大的问题,避免人为干扰;第二可以实时汇总、动态分析各种监测数据;第三可以提高对突发、恶性生鲜乳质量安全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从目前看,这种在线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相应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完全可以加以借鉴[6]。四是探讨开展相关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为行业决策提供服务。当互联网成为主流的数据来源时,也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行业管理、质量安全监管、决策等各种监管活动。作为整个奶业质量安全控制核心环节的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一旦解决了从养殖、收购、运输、监测全链条各环节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管理,下一步面临的就是如何整合、分析海量的数据,进而发现未知的风险隐患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通过强大的数据分类提取、查询、统计、挖掘、加工、分析能力,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为行业发展战略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从而为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陶刚,梁海军,郭利亚.我国奶牛养殖生产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A].第五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奶业协会,2014.

[2]王娜,何忠伟,孔阿飞,等.北京奶业信息化发展探析[J].农业展望,2017,5:76-80.

[3]陶刚,努尔扎提•瓦合提.对加强新疆奶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思考[J].新疆畜牧业,2014,6:4-6.

[4]刘伟.综合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奶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手段——关于省级奶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之我见[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北京:中国奶业协会,2012.

[5]黄玉凡.关于黑龙江省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当代农村财经,2014,10:40-41.

[6]方芳,孙志伟,贾涛,等.生鲜乳质量安全控制关键点分析[J].中国奶牛,2017,8:45-47.

[7]郭利亚,梁海军,刘媛媛,等.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下我国奶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4,16:49-53.

作者:方芳 黄骅 郑君杰 孙志伟 徐理奇 单位:北京市饲料监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