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15 10:36:06

高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通过三年来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建设方案来源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常州工程模式),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总结,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分析了影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接着阐述了“8字螺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控平台建设实践,最后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教学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影响因素;平台建设;实践

一、引言

教育部相关文件明确:职业院校要建立常态化的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聚焦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根据职业院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要,分类推进。各个院校应找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需要,制定符合本地区、本行业、本校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有节奏的推进落实。

二、影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效果如何,关键在最高层领导统筹推进力度、平台建设水平、质量文化深入人心的程度。(一)最高领导重视程度,统筹指挥的力度。根据五纵五横理论,我们需要打造党委领导、校长指挥的内部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党委书记、校长是最高指挥决策系统,学校两位最高层领导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决心和意志,将直接影响学校实施方案的编制水平和推进力度。高层领导足够重视,能够在实施方案制定初期,调动协调更多的业务部门一起研究、论证实施方案,从日后开展工作的角度思考方案每一处细节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方案通过后能够顺利推进。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方案起草工作,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重视程度不高造成反馈意见不积极、不准确、不客观。有的院校此项工作交由教务处副处长牵头来做,全局性高度不够,局限性极为明显。(二)核心人员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深刻内涵的理解,对诊改游戏规则的把握程度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在新时期建设的重点是借助信息化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手段,对目标达成度进行过程控制与预警,充分调动质量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管理学基本原理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还要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不同,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有很好的把握。(三)合作分工的合理性,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力度。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在制定实施方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部门间合作分工,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态度和责任担当,将直接影响着整体工作推进的速度和效果。(四)是否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推进的深度和广度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切实发挥质量保证主体作用,需要以绩效考核作为推动手段和保障条件。通过调研,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以支撑全员、全过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足以推动对教学工作进行实事求是的诊断,不足以促进切实有效的改进和提升。(五)对本校业务系统信息化水平的了解程度,数据采集的方法途径思考的深度。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未经深入研究、论证,第一时间制定完成了实施方案,没有对本校业务系统建设现状、运行情况等做到深入调研,就急于开展校本数据平台、质控系统招标和建设。由于学校的信息化条件尚处于相对狭义的宽带网络、门禁监控等初级阶段,在平台建设过程中才发现数据难以通过业务系统对接、采集,或者可采集的数据不多,令数据来源陷入困境。(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才培养。质量关键主体发展,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师和学生是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两个最基本主体,而教师和学生素质又受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这些直接影响目标体系和观测点设定及运行机制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对人才的吸引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难以引进高水平教师同时,还要面临着已有的人才被挖走的风险。对一所学校评价的指标大多是成果导向的,这些都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8字螺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控平台建设实践

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以常州工程模式为蓝本,常州工程模式是基于江苏整体区域经济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学校原有信息化基础、后续投入力度等背景下,探索出的一种建设模式。各个学校是否有如此雄厚的财力进行智能校园的整体布局,是否具有普适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信息化基础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是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和智能化校园建设水平,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基础性作用,具备网络化、全覆盖及较强预警功能。(一)信息化基础条件和管理方式的准确判定,做好顶层设计。在制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方案过程中,应事先详细调研学校现有业务系统使用状态、优缺点、存续时间、接口情况等,会同信息化办公室做好学校智能校园建设顶层设计,提前规划数据接口、数据字典、数据标准,为日后的数据采集、数据协同、数据共享做好整体安排。(二)结合质控平台特点,有针对性的可量化目标体系设计。目前,涌现出一大批打着诊改旗号的软件公司,需要职业院校根据自身需要做好选择。绝大多数院校采用招标采购比较成熟的软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在指标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剔除非责任主体努力就可达到或多主体的成果性指标影响。(三)事先确定需要过程监控预警的目标值和诊断点,体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特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8字螺旋”中有一个需要监控预警的小螺旋,在百年树人的人才培养工作中,究竟哪些工作目标需要动态监控、实时预警,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关系到日后能否简便、快捷的采集到实现目标状态的关键数据。数据来源于哪里?是填报还是自动采集?是否为了诊改的监控预警,本是一眼就能够看出来的问题非得填入系统,增加师生工作负担?合理设定需要实时预警的目标值和诊断点,也是诊改工作能否有效推行的关键。通过质控平台建设实践,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环节的两个最基本主体,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课程为中心,课程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其他系统要素都为其提供服务支持。两个基本点就是教师和学生,坚持教师和学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理念,让高等职业院校回归教学,回归教育的初心,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排除区域经济因素干扰。(四)数据采集的痛点与思路。全国诊改委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数据平台的基本要求是对接业务系统,实时、自动采集数据。但目前绝大多数院校是否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业务系统的数量、接口情况、数据的质量等是否能够满足要求,各高职院校是否有足够的财力一揽子解决所有业务系统和数据平台,需要审慎对待。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否所有目标任务都能够在业务系统上走流程完成并获取数据、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国家相关文件中指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国家开发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功能的“云版”平台可以作为数据采集源,同时辅以业务系统、工作报表等共同完成数据的源头自动采集,通过建设的质控平台进行分析、监控、预警、诊断,并实施改进。只有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相对减轻一线教师和工作人员录入分散在国家、省市行政主管部门开发使用的状态数据平台、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分析系统、省绩效管理考核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数据时的采集压力,因为国家和省市主管部门的平台系统是不会提供开放接口的。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要不忘高等职业教育的初心,聚焦人才培养工作要素,结合职业院校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和需要,深入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找准关注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深入论证设计符合“8字螺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质控平台,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岳井峰.专业诊断改进运行机制与工作流程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4):439.

[2]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亟需厘清的若干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22-24.

[3]郭庆志.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14-17.

[4]岳井峰.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专业诊改工作机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7(23):41.

作者:岳井峰 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