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31 03:04:52

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随着职业教育“质量主旋律”的奏响,高职院校紧跟“质量时代”的步伐,将质量提升工程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文件,要求高职院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切实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1]。高职院校应以教学质量“诊改”为契机,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和研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作为质量生成的主体责任,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质量“诊改”的内涵

“诊改”即诊断与改进,“诊改”不同于整改,整改重于改,而“诊改”以诊断为过程,以改进为结果。质量“诊改”工作,以诊断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过程为主导。“诊断”一词原主要运用在医学领域,原意为医生根据病人表现出的症状和检查出的各项指标特征来判断病人的病情。随着“诊断”一词被广泛引用到教育领域,形成了相应的教育诊断理论。所谓“教学质量诊断”是指诊断者依据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诸要素来诊视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是指“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专业设置和质量监控等诸要素,通过对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各要素的诊视,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过程”[2]。因此,高职院校质量“诊改”工作,以“诊断”为手段,通过诊断了解各要素是否达标,对不符合学校质量标准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基于诊改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价值

(一)锻造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升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当前工作的核心,也是学校发展亘古不变的主题。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提出了“质量时代”的概念,强调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质量氛围。教育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在“质量时代”的背景下,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二)构建长效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张、高职院校普遍出现了双师型师资短缺、教学仪器设备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从而建设一套长效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是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途径,通过以教学质量“诊改”为契机,形成质量改进和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有利于建立长效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三)推动质量“诊改”制度的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中指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要求各高职院校积极落实教学质量“诊改”制度。近年来,广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全面落实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制度,履行高职院校作为质量生成主体的职责。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不仅是履行国家政策的要求,更是作为质量生成主体和责任主体的使命。高职院校通过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改”,有利于推动质量“诊改”制度的落实。

三、基于“诊改”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分工质量“诊改”作为高职院校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一把手”亲自挂帅,通过成立质量保证组织体系,落实学校主体责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健全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是确保质量诊改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通过成立质量保证委员会,健全质量保证管理队伍,进一步理清学校各部门和各成员的职责和定位,落实质量主体的各项职责,确保质量“诊改”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个人。通过构建权责清晰,职责明确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加强专兼结合的质量管理队伍的培养和考核,激发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的落实,为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二)培育积极的质量文化,加强“诊改”的主动性培育质量文化是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落实教学质量“诊改”制度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的作用发挥,首先应在全校范围内根植质量精神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理念,通过精神层面的文化推动教学质量“诊改”的持续推进;其次,建立质量制度文化,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升管理效率,为教学质量“诊改”的持续改进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供重要支撑;第三,培育积极的质量行为文化,充分调动全体师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的每一位成员能自觉遵守行为准则,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其职;最后,在物质层面的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秉持环境育人的功能,在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恰当地引入学校的文化特色,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和学术氛围,为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的落实提供物质保障[4]。(三)搭建质量监控平台,拓宽信息反馈渠道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架构主要包括“五纵五横一平台”,其中,一平台是指信息技术平台[5]。高职院校应建立能有效支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监控平台,完善高职院校质量监控平台功能,搭建覆盖学校各个层面的信息管理平台。完善信息平台的监控和数据分析功能,将学校的各项工作与信息平台相融合,实现教学信息状态的实时采集,实时掌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各项工作采集的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学工作和管理服务提供重要依据。高职院校应强化状态数据的管理和运用,畅通“诊改”信息反馈渠道,建立各层面的人才培养预警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的落实,从而有利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四)完善“诊改”运行机制,促进质量的持续提升教学质量“诊改”是高职院校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并非是高职院校某个阶段,某个周期内的一项工作,而是贯穿于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到高职院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质量“诊改”机制,是充分发挥教学质量“诊改”作用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以质量管理队伍建设为抓手,落实质量主体的各项职责,明确各项任务分工,使教学质量“诊改”工作得到顺利实施;其次,统筹规划各项任务,制定教学质量“诊改”工作目标和标准,明确各项任务推进的时间节点,明确任务的责任主体,科学配置各项资源,制定相应的“诊改”措施,确保教学质量“诊改”工作按照计划有序推进;最后,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机制,畅通“诊改”信息反馈渠道,形成多元主体的评价机制,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作者:冯莉莉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