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培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究

时间:2022-09-17 03:36:06

高校法制培育体系建设实践探究

摘要:高校学生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人才技术支持,人员数量多,涉及领域广,更需有法律素质。尤其是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普法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宪法法律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七进”工作,切实提升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1]。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真实案例,通过与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联合针对大学生在法治思维教育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2],提出高校法制培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对培养守法公民,共建法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守法意识;大学生;法制培育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升全民的法制意识越来越重要。知法、懂法、守法对保障国家的安定,助力经济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党的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目前我们的现状是“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因此,我们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3]同时,党的报告还指出建设平安中国,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4]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平安中国就是要实现全体公民对法律的遵守与践行。目前我国有在校大学生3800多万人。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建设中的主要技术力量,有着人员数量多、涉及领域全、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尤其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扩招100万人的举措,使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在各领域中占有更大比重,有着较强的发展实力和空间。因此,构建具有法律素质、懂规矩守纪律的新时代大学生法制培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构建高校法制培育体系的意义

(一)推动理论研究,丰富建设平安中国基础依据。党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报告提出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5]等要求,为平安城市、法制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遵循。在明确大方向的基础上,通过抽样调查研究,搜集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为在校大学生法律教育提供靶向方案,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为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二)提高高职院校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高校的法律知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研究,对于推动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具有现实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课程的教学模式急需与时俱进,需要通过创新的教学。手段、新颖的教学案例、创新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高效地完成教学计划,使高校大学生知法、懂法,法制理论入心入脑。(三)为经济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夯实平安中国建设的内动力“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是保障平安发展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资源。因此必须提高法律知识储备,使高校大学生知法、懂法继而守法,成为既有专业知识的专才,又有社会公共基础道德法制意识的综合人才,为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积累人力资本。从提升内动力方面,助力加快平安中国的建设步伐。(四)提升依法制国的软实力,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做好人才储备。“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倡议,也是一项造福沿线各国人民的宏伟工程。随着合作的进行,面临着各国的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和法律制度的差距,更需要有一批懂法的职业人投入工作中,在大学阶段做好法律法规基础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环节。

二、高校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强烈需求系统的法律知识。高校大学生是个特殊的居民群体,在新入学的大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是刚满18周岁,成为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完全行为能力人。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告别校园,走入社会,进入职场,成为社会的劳动力。大学阶段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角色转换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法律主体地位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法律意识也应发生转变。因此该阶段如何进行普法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为顺利步入社会成为守法公民尤为关键,是加快平安城市建设中基本安定要素的来源之一,是在校园扫黑除恶的根本途径。(二)对于高校而言,法制教育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党的四中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6]。同时,也提出,要把普法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抓实抓好“七五普法”,推动宪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寺庙,切实提升公民的遵法守法意识。对于高校而言,加强法制教育建设,是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依照国家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步伐日益坚定。高校既要完善依法治校,也要培养法制人才,加强在校生的法制教育,为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储备人才。就国家而言,要健全完善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在我们的高校教育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意义,了解宪法,遵从宪法,崇尚宪法,同时,了解更多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三)对于社会而言,需要知法守法懂法青年人才。对于社会而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他们年龄仅20多岁,到2050年我国成为现代化强国之时,他们仅仅50多岁。就年龄而言,这些人将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教育好他们,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高校学生法制知识现状研究

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多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该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基本常识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开展普及性教育,理论知识占多数,能将具体的法律知识教育与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公民角色结合起来的实践知识不足。授课的教师多为本校的专业教师,缺少行业中的专家指导。为了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现状,选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性别,针对《宪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济法》《行政法》等与生活息息相关法律知识开展线上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我国具有最高法律效用是哪部法律”的回答中,有95.5%的同学给出了正确的选项。在“假如不幸遭到抢劫或者被盗”的回答中,有91.5%的同学选择报警选项。在对法律重要性的的调查中,100%的同学认为法律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认可法律的地位与作用,认可法律的重要性。但是针对于生活中能用到的具体的法律常识知识,学生的了解程度亟待提高。例如有关于劳动法的知识,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工资不低于平时几倍?仅有40%的学生给出了正确的选项。再如劳动者要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提前多少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仅有27%的同学做了正确的选项。再如,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规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多长时间[7]?有57%的同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婚姻法的具体知识问题中,有28%的被调查者选择人民法院审理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案件时,涉及财产处理的应当准许合法婚姻当事人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有22%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有21.5%的被调查者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有28.5%的被调查者选择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在继承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中,39.5%同学选择被继承人指定的时间,32%同学选择被继承人死亡时,5%同学选择继承人出生之日,23.5%同学选择继承人满18周岁。反映出面对具体的法律知识,学生是模糊的。反映出学生知道重视法律,但是对于生活中所能用到的具体的法律知识存在欠缺。同时,一些发生在校园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反映出高校法制培育体系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一是借贷类问题:案例一,2018年假期,大二年级女生A收到同班同学B的微信,对方了解到A同学在校期间想赚钱的想法,说现在有赚钱机会,即从一个借贷平台,用A同学的个人信息借贷,一共分三期,每月为一期,到期后进行还款,借贷成功后将钱借给同校学生C,完成后A同学能得到所借贷钱数6%的劳务费。A同学可以找不同的学生进行此项操作,按照每次借贷钱数,A同学都能获得收益。B同学向A同学游说,说该借贷没有任何风险,只需每次借贷,C同学会分期按照平台出具的账单转账给A,A同学收到钱后还平台费用。这个行为并不是校园贷,无需担心。借贷完成后,学生A按照约定拿到所贷金额的6%的收益。但是第一期到期后,C同学并没有及时转账给A,而是要求她继续从平台借款,填补之前的缺口。A同学预感情况不妙,拒绝这个提议,催C同学还款,收到钱后,在平台还款。之后向C同学提出,不再做分期了,要求把借贷的钱都返回来,但是C同学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绝了,并要求A同学将分期改为6个月,即分6次偿还所借贷的费用。之后每次到还款日,C同学都借故拖延,A同学发现在逾期后会产生滞纳费用。因此很着急,要求同学B承担责任,B同学表示自己没有用钱,A同学是与C同学发生的借款关系,与自己无关。四个月后A同学求助老师,经过老师的了解,本校学生C已经与多人发生借贷行为,没有偿还能力。案例二,2015年学生A因迷恋网络,花光自己的积蓄后,多次向同学朋友借钱,因多次无力偿还,遂寄希望于网上借贷平台。借贷后因无力偿还,只能从其他平台继续借贷偿还首次借贷平台的费用。因多次借贷,自己的信息已被泄露,每天会有多个平台联系该生是否需要贷款,在此过程中,A同学无力分辨哪个为正常的网络贷款平台,哪个为高利贷。为此发生了十多万的贷款及贷款利息费用。二是校园暴力类问题:案例三,2017年女生李某,因与同宿舍楼内女生王某屡次发生口角,两个人都愤愤不平,很有情绪,并把这些矛盾分别告知自己的男朋友。某日李某及其男友赵某与王某及其男友刘某在校园相遇,发生口角,两个男生大打出手,结果造成两名男生都发生骨折,相互造成轻伤害,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虽然两名男生之前彼此不相识,也没有直接的矛盾,但是因此打架行为,严重影响各自学业。三是偷窃类问题:案例四,2016年学生王某,发现舍友及周边寝室同学屡次不锁门,随意放置个人贵重物品,内心“窃喜”,抱有侥幸心理,计划采用偷盗的方式,愚弄同学。连续多日等同学们熟睡后,走出宿舍在宿舍楼道内查看晚上没有关门的寝室,逐个尝试推门进入,成功进入后,趁同学熟睡,拿走同学的手机、钱包等物品,认为自己的做法天衣无缝,不会被人发现。殊不知这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抽样调查问卷及大学生中出现的鲜活案例,显示出高校的法制培育的效果还有很多不足,法制教育任重路远。

四、法制培育体系构建的途径研究

通过研究分析,深刻的警示出,提升高校的法制培育实效性迫在眉睫。法制培育体系应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一)建立依法治校常态机制。在学院成立法制工作委员会,设立专职法律顾问,把普法内容及常用的法律法规以制度形式融入学院整体的制度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教职工开展法律知识与相关制度的普及学习,树立依法办事,懂法、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使法制意识入脑入心,成为师生做事的规矩与准则[8]。全面提升师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依规行使权利义务的能力,实现依法治校,为深入推动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二)搭建法律知识课程平台。依据调查问卷的摸底情况,了解学生所欠缺的法律知识。参照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所使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相关专业的行业法规,我们梳理出目前学生对于法律常识所欠缺的部分,有针对性按学期开展专项法制教育及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教育。大一、大二年级以法律普及、生活中常易出现问题的部分为学生查缺补漏,填补所欠缺的法律知识,大三(或大三、大四)年级以步入社会岗位所需掌握的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夯实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为地区平安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三)建立法律咨询工作。站与地方法院、检察院联手,在高校成立法律援助站,学生不仅可以咨询法律知识上的困惑,也成为学生法制实践的一个重要平台。大学生活中,生活的环境比较单纯,学生防范意识比较差,于是,大学生在各种法律纠纷和案件中,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自我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法律咨询站的建立,更好地促进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融合,有效增强师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随着法律援助站的发展,成熟后的高校法律援助站也将是政府法律援助队伍的有益补充,更是法律援助发展合作模式的新探索、新起点。不仅能够为院校师生及学校周边有法律需求的困难群体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提供多元化解决社会法律需求的窗口[9]。(四)开展案例大讲堂。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学生能掌握了解一些校园案例,如调研阶段所接触到的校园贷、个人借贷、学生打架斗殴等事件,但是学生往往不能从法律角度对其危害性进行分析,无法认识到这些行为主体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将承担怎么的法律责任。对法律责任认识模糊,往往很难对学生产生法律应有的威慑作用。通过邀请在岗法官进校园,开设案例大讲堂,使学生更加清晰、更加直接地接触到身边的法律,如不能外借身份证及复印件,不能去触碰校园贷等。借钱需谨慎,借钱写借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前面两个字应该写“借条”,而不是“欠条”。找工作、兼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需签订劳动合同,招聘时,正规用人单位是不会以任何形式牟利,不会抵押身份证,不会收取押金、定金等等。对学生而言,由法官讲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案例,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法律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五)召开法律研讨会。通过班会、专项研讨会等活动更加全面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教师的课程教授及专家讲座是从正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而班会、专项研讨会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对一同接受的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成为指导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理论武器。在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只有懂法才能在生活中保护好自身的利益。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是具有高水平法律素质的群体。不管是从法治角度,还是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和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都应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通过学生组织的各种活动,同学们加深对法律重要性的理解,加强防范意识,促进对法律知识的消化吸收。(六)建立大数据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们乐于接受碎片化的信息,我们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功能,推进学生的法制教育[10]。从微观层面,运用微信、QQ等青年大学生常用的信息工具。通过微信公众号搭建法制教育的宣传平台,牢牢把控新媒体、自媒体对学生的宣传教育效果,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通过微平台的推送,发现只要宣传材料适合,并且教师教授的与自学的部分有重合,能够相互呼应,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较大的提高。从宏观层面,搜集各种法制相关案例、法律法规导读等,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数据分析,掌握大学生群体法律知识盲点,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的推送及关注。党的以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对全党全国迈入法治道路提出更高要求,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时时刻刻遵纪守法,坚决不触碰法律,维护法律,合理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学习法律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并积累总结。生活是根基,法律是果树,根基深厚才能硕果累累,有了丰富的阅历就更能理解法治精神。构建高校法制培育体系,既需要立德树人,以崇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熏陶学生,又应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使他们更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职场需要,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王久成 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