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28 03:57:42

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基础薄弱,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办学职能实现和发展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最能动和最主要因素是教师,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科研机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管理创新机制,不断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基础、战略任务基础及行动路径基础。

关键词:组织机构;战略任务;行动路径;协同发展;高等农业院校

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省域“三农”工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如何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参与和支持省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能动性和主导性成为制约省域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和关键。而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在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省域经济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其协同发展创新能力是衡量高校服务省域经济的重要指标。目前,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基础薄弱,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实现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应努力构建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科研机制同和社会服务机制,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组织机构基础、价值理念基础及行动路径基础,以服务省域经济建设。

1省域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基础

1.1农业高校与涉农院校是教师协同发展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开展各项人才培养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单位,具有依法开展相关活动的自主权。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具有并且能够为教师协同发展提供最为强大的组织保障能力。高校教师能否走出去,通过参与其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拓宽学术和育人视野,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高等学校作为组织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黑龙江省有本科农业高校3所,高职院校10余所,设有涉农专业院校数所,这是教师协同发展的组织基础。加强这数所院校间的职能协同是促进合作与交流的重要途径。以往,学者和高校更多关注区域之间高等教育的协作与协同发展,如若干年前建立的东北农林高等教育协作组;还有关注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关注社会服务方面的组织合作形式。这些合作形式在推动高等教育之间和高等教育与社会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仅仅在社会服务方面开展合作注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兴起,现代教育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模式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更为显著。传统的封闭式教学系统向现代开放的教学系统转变,大学生坐在教室里或者在任何地方,只要将电子终端设备与互联网接通,便可以获得众多网络课程资源,接受来自不同院校和教师提供的庞大课程教学。这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开展高校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授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需求。1.2各学科专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具体组织。在国家开展“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万”专业计划,可以客观地讲,国家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在不断加码,在提出面向世界创建一流大学和学科的基础上,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又抛出大手笔动作。可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和先进科研成果的渴求是多么强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指向的是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基础性科研成果,能够支持大国科技发展的原创型新成果。学科主要是面向研究生教育要改革、要创新、要成果、要人才,而专业则指向本科人才培养,是向学科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基础和摇篮。尽管国家提出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管理指向,但为创新性行业产业和学科领域提供具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创造力的人才,仍然是本科教育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的重要使命之一。从黑龙江省农业高校的现实情况出发,所拥有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特色和省级重点专业是农业高校教师间开展协同创新的重点领域,这些学科、专业拥有良好的历史发展基础与办学优势和特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成果支撑和社会服务支撑作用明显,更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例如,东北农业大学的畜牧学是国家“双一流”学科,东北林业大学的林学和林业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黑龙江大学寒地生物学与生态学学科群被列为2018年黑龙江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等不一而足。这些优势学科间应加强协同创新,学科、专业的高校间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是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具体组织保障。1.3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以及各学科专门协会、学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支持补充组织。高等学校的办学职能之一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科研成果支撑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行业产业发展,也是综合国力水平的标志。因此,我省各农业高校由国家和教育部以及其他部委建立的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和科研设施设备条件。比如东北农业大学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等众多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都是开展深度科研合作的组织基础。依托各学科及其二级学科等建立和发展的民间学术组织也是重要的协同发展组织平台。如东北农业大学担任理事单位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黑龙江省水利学会、黑龙江省农业电气化学会等,对于引领和沟通我省农业高校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应当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

2支持省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战略任务基础

2.1服务省域经济转型发展是教师协同发展的中心工作。《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目标有: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1]。面对这些省域经济转型发展目标任务,农业高校教师应立足黑龙江实际,结合岗位工作,想问题,做研究,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现在为黑龙江振兴发展谋事创业上来,聚焦主业,不断增强协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2积极推动省域政治民主建设是教师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并实质性把握其内涵和实质,是我省农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农业高校本身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应担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学组织建设,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仅高校教师和马克思主义学者真学、真信,真心维护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向大学生原汁原味而又富有实践魅力地讲解和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更要促进他们主动、生动活泼地运用和指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力量和实践魅力。在促进省域政治民主建设进程中,高校间教师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讲好马克思主义课程,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思想根基。2.3促进省域社会和谐稳定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分内之事。从区域范畴讲,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是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维度。为此,黑龙江省提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城镇化,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我省农业高校教师应当协同关注区域内城乡和工农融合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贡献智慧。2.4省域文化传承创新是农业高校教师协同发展的使命。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怎样认识、怎样理解,才能做到怎样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有机统一整体,高等学校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跟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3]。2.5创建省域生态文明环境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创新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坚持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总目标,全面完成“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任务。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注重合作社由生产主体向全方位经营主体转变,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4]。黑龙江省农业高校教师必须立足于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与目标,主动参与,协同共进,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3聚力办学职能实现是教师协同发展的行动路径基础

3.1人才培养是教师协同发展的核心路径。在人才培养维度上,分别从生师比、全日制在校生数、新生录取分数线、部级精品课程和部级教学名师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关注院校办学规模、生源情况、课程资源的层次和高水平师资情况。研究发现,东北农业大学生师比为34∶1,与国内10所农业高校平均水平接近,列第四位。表明该校办学规模还有提升和挖掘的空间,未来可以考虑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提高研究生层次招生规模和占比,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升办学效益,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和国家教学名师方面,该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更进一步增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推动和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加强优秀教学资源产出,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撑。3.2科学研究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可持续路径。科学研究能力与水平是学校办学层次与定位的主要标志,是区分研究型与教学型大学的分水岭。该课题从国家重点学科、科学研究成果(SCI论文检索数量、CNKI论文检索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社会科学研究指数、国家科技奖项和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数量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东北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方面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位列10所院校第五名,而SCI\CNKI论文检索数量依然处于中游水平,表明科学研究产出与师资队伍情况相匹配。但国家科技三大奖项和全国优博论文数量较少,表明高水平科研成果需要加强。3.3社会服务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农业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就是要将“人才通往农村”,将科技成果写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将社会服务送进千家万户。曾经由东北农业大学首倡并向省委建议实施的“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管理干部、农业技术能手和农民致富带头人,实践表明他们在本乡本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作用。“农业专家在线”已经通过互联网服务黑龙江省广大农户“种养加管”等咨询和技术解答数万亿条次,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兴农”,“科教兴农”进程,为农业插上了科技腾飞的翅膀,受到用户和上级有关部门好评。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兽药大市场、万家宝乳业、东农三花猪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技术成果转让和市场化已经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为推动龙江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又有力支撑。3.4文化传承和管理创新是教师协同发展的精神路径。高等学校既是文化传承机构,也是文化创新机构,在推动大学管理创新的同时,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提供智慧成果和社会革新技术[4]。东北农业大学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北大荒精神,以“博学、笃行、明德、亲民”为校训,坚持“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办学追求,形成了“立足龙江,服务三农,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寒地农业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5]。未来,学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朝着“农业院校前五、综合院校前100名”的办学目标奋进,力争把学校办成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的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新浪网.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2020-3-27].

[2]人民网.权威:报告全文[EB/OL].[2020-3-27].

[3]黄恩东,王丽秋,张贵学.农业高校核心办学指标比较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6(4):89.

[4]黄恩东,王丽秋.大学教师发展问题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

[5]东北农业大学.关于《东北农业大学章程》的通告[EB/OL].[2020-3-27].

作者:黄恩东 张贵学 张静 张铁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