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化解的基本思路刍议

时间:2022-04-01 05:02:00

高校债务化解的基本思路刍议

【关键词】高校债务化解研究

【摘要】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导化解公办高校债务,公办高校要抑制盲目扩大规模的倾向,积极主动进行内部改革,力求教育事业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本文选择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相关分析,提出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的基本思路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十五”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地方公办高校数量较多,经过近几年来的超常规发展,都有较大的规模。且大多担负普通高等教育的任务,得到地方政府资助。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生均投入较低,基本依赖融资,经过一轮大规模基本建设,巨额债务可能酿成高校财务风险和社会风险,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本课题选择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相关分析,提出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的基本思路和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导化解公办高校债务,公办高校要抑制盲目扩大规模的倾向,积极主动进行内部改革,力求教育事业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

一、化解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工作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地方公办高校债务成因分析

地方公办高校巨额债务是伴随着1998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出现的,主要原因如下。

(1)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

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布局结构大规模调整,众多国家部委管理高校下放到省级政府管理。以湖北省为例,截止2007年,该省先后接收管理部委高校10所,组建、升格综合性大学11所,新批普通本科院校12所,批准设置42所高职学院。1999年6月,根据中央决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快速增长。随着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各高校为了解决办学资源紧缺问题,加大投入,重新规划校园,大规模兴建教学、运动、生活等设施,购置教学实验设备,引进大量师资和高水平人才。为此,一些高校在没有经费来源的情况下,不得不举债加大办学条件的投入。

(2)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与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不相适应

2005年以来,国家和省大幅度增加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和贫困生资助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但对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有限。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中央财政主要保中央部委高校,地方高校则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和向学生收费维持。高等教育教育布局大规模调整和扩招后,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高教大省,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在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后,矛盾更为突出。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后,基本建设经费投入机制没有建立。加之地方公办高校办学条件基础差、底子薄,贷款搞建设成为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选择。

2、人口数量变化和高等教育规模关系密切,地方高校依靠规模形成的财力无法自主化解债务危机

世纪之交和“十五”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平凡的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措施,建立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体制,有900多所高校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共建、合作和合并,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组建了一批学科综合和人才汇聚的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

“十一五”伊始,国家教育部门就提出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发展高等教育。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人口数量变化和教育规模关系密切。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区域内大学适龄人口的变化情况也是如此。下面以湖北省为例进行分析。

《湖北省“十五”期间各级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及“十一五”期间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组)预测湖北省“十五”期间各级教育学龄人口变化如下。

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将继续下降,到2008年后稳定在290万人左右的低水平上,2010年比2005年将减少17%。

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在2005年退出高峰期,快速向低谷方向运行,2010年人数将减少到155万人,比2005年减少50%。

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在“十一五”前三年仍处在370-300万人高峰期内,2008年后退出,到2010年下降到250万人。2010年比2005年减少37%。

大学阶段适龄人口将始终运行在高峰期,最高峰在2008年,达到650万人。2010年人数比2005年还增加11%。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认为,高等教育规模在“十一五”期间内达到最大,在目前国家高等教育招生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新农村建设取得大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十一五”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受到影响。由于收费政策的刚性因素,地方高校依靠招生规模形成的财力无法自主化解债务危机。

3、事业单位改革背景要求化解地方公办高校债务

近年来,高校教师工资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0年开始,高校实行岗位津贴为主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将改革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与此同时,在高校范围内实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地方公办高校在实施上述事业单位改革时需要较大的财力支撑,巨额的债务势必严重影响地方高校改革的进程。

高校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之一,防范和化解高校潜在的财务风险,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和各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风险,保证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化解地方公办高校债务的基本思路

1、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建立地方高等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帮助高校化解债务

高校是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不管高校是合并还是扩招,都是在教育体制改革框架范围下、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解决教育问题,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和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加政府高等教育的日常正常投入和发展投入,是贷款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增加财政拨款,针对已有债务,政府应该适当帮助高校化解贷款危机。从长远看,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高等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在保证地方高校正常运转前提下,逐步化解债务危机,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2、在筹集化债资金和增加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上,中央应承担更多责任

研究表明,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将主要财力投入在发展区域经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新体系)、优先保障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1998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接收了大量的国家部委管理高校。因此在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上“小马拉大车”的状况与我国当前的财力分配格局极不适应。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强化中央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化解高校债务方面。

3、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使受教育者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在政府教育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据2005年8月3O日《新京报》报道,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直言中国教育现状5大问题》中透露,从1998年至今。高校在校生人数净增1OOO万。按照教育部的成本生均5万的基本建设标准计算,政府在高等教育投入上要比1998年增加5000亿。目前维系我国高等教育正常运转的经费大约需要4000亿元,而政府现有的实际投入只有8OO亿元。因此政府应尽快组织各级相关部门,联合出台高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在厘清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办学水平、专业差异与就业去向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4、强化高校风险意识和勤俭节约办学意识,控制债务进一步膨胀

一些高校负责人认为,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负债发展是无奈之举,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极少数高校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事业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不考虑承受能力,盲目扩张、贪大求全,存在铺张浪费现象。地方政府应加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管理,严格对新建项目以及银行贷款的管理和审批,制定相关的制度,控制新增债务。

5、坚持多元化办学,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

贷款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最终需要以资金来偿还。所以要积极坚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等,切实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宿舍严重不足问题。通过参加科研招标等方式,承担科研任务,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学校的发展建设。鼓励捐资助学,通过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等方式,争取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政府还可借鉴福利和体育的经验,发行教育筹集化债资金。

【参考文献】

[1]杨帆:我国高等学校贷款风险与对策研究[J].学习导刊,2009(8).

[2]张莉: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政府作为探析[J].事业财会,2006(6).

[3]高丽:论高校贷款的必要性及风险防范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