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卡产业化发展论文

时间:2022-08-06 10:04:00

世界银行卡产业化发展论文

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近50年来,围绕信用卡业务已经催生出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从卡片生产商到系统集成商,从国内同业竞争到国际信用卡集团,纵横捭阖,银行卡已经深深植根于当代经济和社会之中,成为现代金融不可缺少的内涵。

大力推进银行卡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更加有效地挖掘产业内部蕴藏着的巨大商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通过银行卡的产业化发展,带动通讯、软件、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以及推动金融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世界银行卡业格局

信用卡的发展和完善程度是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之一。竞争的加剧,推动了银行卡附加价值服务,如急救医疗、紧急垫付、附加保险费等。市场的作用促进了资源整合,不仅诞生了花旗这样的业界航母(其信用卡具有150种功能),而且催生了几大世界级大银行卡组织。

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发卡机构有五家:VISA国际组织、MASTERCARDINTERNATIONAL、JCB、AMERICANEX?鄄PRESS和大莱(DINERS)信用卡公司。除了JCB诞生于日本外,余皆来自美国。这些国际银行卡组织正各雄踞一方,大力进军国际银行卡市场,以其资金、技术、服务的优势正在渗透占领着世界银行卡市场。

二、中国目前银行卡业现状

(一)发展脉络。1978年中行广州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卡从此进入中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珠江卡,标志着我国信用卡业的开端。

以下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可勾勒出中国银行卡业的大致发展脉络:

1.“金卡工程”实施12周年。自1993年7月在同志倡导下实施以来,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日新月异,银行卡网络建设正取得长足进展,用卡环境得以改善,信用卡的使用已进入诸多行业和普通家庭。

2.“314”目标基本实现:经过十年多的艰苦努力,银行卡联网通用“314”目标(即300个城市同行异地联网、100个城市同城跨行通用、40个城市银联标志卡异地跨行运用)基本实现。从而推动了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及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运营机制的转变。

3.中国银联于2002年3月在上海成立:成立中国银联是金融领域应对WTO挑战的积极举措,有利于推行统一的银行卡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发展,和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同时也将推动与银行卡密切相关的庞大产业的发展。

4.银行卡中心开始独立运行:2002年5月工行牡丹卡中心成立。

5.央行设立征信管理局。

6.一卡双币:招行首发的一卡双币对于其争夺高端客户,提高自身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7.发卡量2004年突破7亿张大关。

8.2003年3月,我国首家银行卡产业园在上海浦东张江奠基。

(二)中国银行卡业目前的进展状况及其广阔前景

1.个例:中国银行卡业先锋———招商银行。

作为新一代综合理财工具,招行的“一卡通”融“储蓄、结算、融资、消费、网上支付、证券转账”等30多项个人金融服务功能为一体,对于在中国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的竞争格局中,弥补其规模小、网点少的不利因素,争夺高端客户,从而增强其竞争力提供了有效且前景广阔的工具。截至2005年6月底,“一卡通”累计发卡量近3800万张,卡均存款余额超过4700元,居全国银行卡首位。

另外,该行去年成为全国首家“一卡双币”国际信用卡突破百万大关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每月刷卡消费已达10亿元,也是国内“一卡双币”国际信用卡交易量最高的发卡银行。

2.有关中国银行卡的2004年数据

2004年人民币卡交易量57.49亿笔,交易总金额26.45万亿元,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27.76%和46.94%。发卡量累计达到7.62亿张,其中借记卡6.63亿张,贷记卡0.98亿张。当前,中国已成为银行卡发卡量第二大的国家(美国8.5亿张),平均人均持卡量为0.6张。但银行卡交易量在全球的比例仅为1.2%,仅为美国的十五分之一、韩国的五分之一。2004年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仅为5%左右(2001年这一比例为2.1%),而瑞典、法国、美国、韩国相应的比例分别高达63%、55%、27%和35%。

虽然与庞大的借记卡数量相比,贷记卡的数量还微不足道,但是其增长速度却显示出它强大的成长性。随着联网通用的深入,中国银行卡产业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以前三年发展的趋势估算,2005年底全国银行卡累积发卡量将超过8亿张。几年后就要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更会将我国银行卡产业推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

(三)主要问题与挑战

1.一强两弱:截至2004底,发卡机构累计达152家(2003年109家),发卡7.62亿多张,但信用卡只占12.86%,.而在发达国家,信用卡的比例高达70%~80%;特约商户达30.6万个,但占商户总数的比例仍很低,成为目前银行卡业发展主要瓶颈;ATM机超过五万台,但仅占美国总数的1/6;POS机45万台,年交易总额超过20万亿元、但消费仅占5%,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贷记卡)发展缓慢,因此,我国银行卡在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所起作用非常有限。这与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商业信用不够发达、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有关。

2.地区差距:与中国的二元经济特征相对应的是银行卡业的巨大城乡及东西部差距。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目前收入较低,占中国人口六成以上的农民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将是潜在的巨大的持卡人群体。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商户、银行网点很少,ATM机、POS机只有零星布放,导致需求与供给的巨大差异。当前的金卡工程重点亦只放在一些大中城市。

3.无序竞争:目前虽有一些银行卡中心成立,但尚不成气候,尚无力与国际银行卡组织竞争抗衡。

4.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如果国内银行卡产业的标准、规范及产品创新都由国外跨国公司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外汇管理等金融监管政策的有效性,削弱中国政府对个人支付体系的监管效率,甚至威胁着我国个人支付体系的安全和稳定。

5.有关银行卡的立法没有跟上。我国针对信用卡犯罪的立法工作比较滞后,对信用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亦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

(四)综述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银行卡业随着中国的经济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随着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国际上实力强大的银行卡组织及银行业巨头在中国的布局将使中国银行卡业竞争白热化。而一旦失去竞争力,则等于将中国巨大的银行卡市场拱手相让。

三、上海目前银行卡业状况

上海的银行卡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从上海银行卡业的发展,可以管窥预见中国未来银行卡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商业、金融业在中国都相对发达,市场化程度也较高,在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不仅一半以上的国际银行业巨头都纷纷抢滩上海,中国银联、银行卡中心等也相继在此落户,行业集聚效应凸显。上海市政府亦将银行卡产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高度予以扶持,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政策、战略规划方面强力布局。

(一)上海发展银行卡业的有利因素及举措

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

2.政府扶持是银行卡业初期发展阶段的主要推动力。

3.信息基础设施相对发达。

4.人均GDP水平较高、持卡人群体用卡意识相对强。

5.征信体系建设情况在中国领先一步:2000年上海市率先开展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工作。2002年上海市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成开通,成立了上海资信评估公司。

经过5年的发展,个人征信业务在上海已形成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本市征信系统的入库人数已达462万,覆盖全市信用消费者总数的60%以上;近60万户企业的信用记录被纳入系统,几乎涵盖了所有在沪经营企业。个人信贷消费突破1000亿元,个人信贷消费余额已占到所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余额的15%。点点滴滴的努力,使得上海综合征信体系日益完善。作为全国已建成的最大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已与本市所有中资银行、6家外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移动通信行业和公用事业单位等,实现了业务合作。

6.人才和服务环境相对较好。

(二)目前进展:自1993年上海启动“金卡工程”以来,银行卡业在逐步发展推进,其间进行了银行IC卡试点POS机直联改造,初步形成了国内银行卡产业中心。

在国际合作方面,2004年1月,汇丰与上海银行发行了美元单币种的“申卡”,标志着已由原来的战略性合作向更趋紧密的业务领域深入。2月17日花旗更与浦发合作发行联名卡,迈出了整个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的一大步。因为它是中国首张由外资银行提供管理与技术,并获批打上外国品牌的双币信用卡。世界一流信用卡现身中国市场,在给中国银行业带来巨大正面冲击的同时,却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示范与培育市场的作用。

在银行卡的应用方面,太平洋卡实现了与公共交通卡对接,东方卡与上海图书馆发行了联名卡,目前中国银联正计划“捆绑”社保卡和银行卡两大卡的功能。即一张社保卡和一张银行卡进行信息对接。居民就医支付自费部分的医药费时,只需通过绑定过的社保卡,就可以完成付费了。

(三)综述:上海的银行卡业尽管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对比国外成熟的银行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其规模和普及程度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政府加大推动发展银行卡力度的同时,更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展开国际合作,使这一产业发展壮大,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不仅使上海的银行卡业引领全国,更应从长远的角度把握中国整个巨大市场和无限商机。

四、中国银行卡业展望

各国银行卡业的发展与其所依赖的宏观经济发展程度是正相关的,与金融业、消费市场的状况亦密切相关。由于2006年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其改革步伐日益加快,这对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是积极的推动因素。但在加入国际竞争中发展的同时,亦将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学会与国际上的业界群雄共舞,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战略布局,长远规划,保住中国巨大的银行卡市场,促进中国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卡业的重大课题。

银联总裁万建华这样看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前景:“中国已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银行卡产业大国,无疑拥有全球最大的发卡量、最大的发卡业务市场、最大的个人支付产业,也将出现强大的发卡银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提升整个民族银行卡产业的素质。”

然而,在展望美好前景的同时,还应在如下几方面进一步推进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

1.宏观层面上,丰富完善银行卡法律法规体系。国务院法制办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制定《银行卡条例》,以法规的形式规范受理市场和专业化服务;人民银行也正在研究制定对专业化服务机构监管办法,为银行、商户及持卡人提供规范、高效、安全、统一的服务环境。

中国应抓住改革契机,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基础上,继续推动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加速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法制市场环境,形成一个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尽力消除阻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瓶颈问题,当前尤其应重点推进金融业改革,建立起真正的现代银行制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其兴衰与一国的政治安全都攸命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市场环境优化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方有深厚的土壤。

2.微观层面,科学制定银行卡产业战略规划。结合当前中国银行卡业的发展现状、国际竞争环境,以及中国未来的宏观目标,有关当局应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制定整体规划和布局,以占据银行卡产业的制高点,从而控制关卡,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同时认真落实集成电路软件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企业的有关产业政策,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服务机构,推动银行卡产业链的形成、发展与不断完善。

3.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增强竞争力:在中国银行业逐渐开放、市场用卡环境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将对中国银行卡市场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外资银行在信用卡业务方面优势明显,一是业务经验,二是技术优势,三是研发优势及专利优势,四是财力优势,五是战略安排,六是对政府攻关能力即对政策走向的影响力。但是,外资银行的发卡战略也会受到诸如市场准入、管理形式、管理理念以及文化差异各种因素的限制。

中国应在技术等诸多方面提高整体竞争力。联网通用是增强银行卡产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改进,完善服务功能,减少处理差错处理,扩大联网通用的范围和效果;同时要努力扩大银行卡的受理市场规模,改善银行卡的受理市场布局和环境,大幅度地提高银行卡特约商户的比例;另外,还要着力培育我国的银行卡品牌,以此来增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掌握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关卡,即未来的主动权,这是控制整个行业利润流向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当前格局下,整个国家和社会层面应全方位营造和完善以持卡人为核心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一种宏观的均衡发展的环境和一种整体的协作的力量,对掌握关卡至关重要。

总体而言,外资银行的发展战略在对本土银行形成竞争和冲击的同时,亦将对银行卡市场会产生推动和激活作用,从而将中国的银行卡业务推到与国际市场相同的水平。

4.引导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培养持卡人群体。尤其应由国家扶持,鼓励向广大农村布放ATM,以培育更多潜在持卡人群体,培养信用消费观念,以求银行卡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5.加强银行卡的风险防范。防范风险是银行卡产业稳健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一方面要大力加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创立统一完备的征信系统,同时也要针对银行卡交易中客观存在的恶意透支和欺诈行为,积极开发案件协查协防系统,努力降低银行卡的信用风险,以促进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应加快制定金融智能卡EMV规范。金融智能卡EMV规范的实施,将带动芯片、卡片、终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正在组织制定我国金融智能卡EMV规范,在原规范(PBOC1.0版)的基础上,完善电子钱包/存折应用,增加借/贷记应用、安全控管机制,增加非接触式智能卡物理特性标准。

6.关注银行卡,重视人才的培养。银行卡行业是银行业务与IT技术交叉的新兴行业,需要专门、复合型人才。面临竞争性日益加大而又不断变化的市场,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了先进技术就掌握了业务发展的先机,人才和技术是银行卡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中国应具有与发卡大国相匹配的科研、教育、培训体系。

7.积极推动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银行卡业务发展仍然滞后很多,特别是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相距甚远。在初级发展阶段,政府给予适当扶持是必要的。但是,银行卡业的发展需要持卡人、特约商户、发卡行、收单行等主体的利益协调均衡,只有通过市场竞争,资源优化整合,方可真正促进这一产业的腾飞。其间关键是围绕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两个市场主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促进发卡机构剥离改制,利用兼并重组的巨大空间,进行资源整合,造就业界的航母。在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合作的环境中,实力强劲的第三方服务公司也将脱颖而出。所以,从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为导向转变是中国银行卡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成虎.金融电子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叶伟春.金卡工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戴维.H.布泽尔著,夏玉和(译).银行信用卡[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4]2003上海信息化年鉴[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