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论文

时间:2022-12-19 09:11:25

导语: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论文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特征分析,明确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内在根源,并针对性提出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物质主义的超越、构建生态消费价值观和发挥多方教育合力引领当下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思潮涌入我国,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消费已不被当作一种手段,而当成目的本身,该思潮在中国青年大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意义重大,而以何种理论引导尤为重要。党的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1]

一、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特征

笔者对安庆市5所高校近600名学生开展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虽然没有完全形成消费主义价值观,但是对消费主义价值观认同感有增长之势,现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一)片面追求超前性、符号性消费。青年大学生过分看重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消费过程中没有结合个人实际可支付能力进行消费,人为创造了消费需求,导致“欲购情节”不断滋生。青年大学生的消费“主要不在于满足实用和生存的需要,也不仅仅在于享乐,而主要在于向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力、地位和身份。因此,这种消费实则是向人们传达某种社会优越感,以挑起人们的羡慕、尊敬和嫉妒。”[2]这种行为束缚了青年大学生的自由,异化了消费模式,干扰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形成怪圈:“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的,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隶,成了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3](二)将物质占有和享受定位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目前已跃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产品种类丰富、门类繁多、形态各异,琳琅满目的展示在青年大学生面前,部分大学生在物质产品面前迷失了自我,以物质产品的占有和享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物质生活资料的占有多寡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片面强调感官物质获得感、夸大物质或物质利益功能和作用,对个人、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发展造成了障碍。(三)攀比盲从性消费现象抬头。“在消费过程中,群体消费规范和信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可能强制引导消费个体的行为和方式,遇到消费压力的同时,消费群体有效压制消费个体。”[4]部分学生出现过渡注重享受消费现象,如网络购物、人情往来、游戏道具和服装首饰等,忽视内涵型消费,如购买书籍、培训考试、就业创业和技能提升等。消费能力欠缺、消费智慧不高,缺乏稳定的个人消费倾向,盲目跟风购买无需产品,造成资源闲置浪费,加重家庭经济压力,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健康价值观形成。

二、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内在根源

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但问题随之产生,传统消费观受到冲击,群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受到影响,对青年大学生影响尤其突出,故需要正视问题,追本溯源。(一)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问题。1.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向纵深发展,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消费主义思潮不断涌入,对青年大学生产生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接纳并认同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将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当做人生追求终极目的,以至成为人生价值终极衡量标准,而将道德、情感、理想、信念等重要理念统统抛弃。例如,部分大学生不顾家庭经济实际承受能力,铤而走险,通过采用校园贷、恶意透支信用卡额度、挪用学费等方式获取金钱购买高档电子产品、服饰服装,盲目追求时尚品牌以此获取良好的消费体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和确立。2.重物质享受型消费,轻精神追求型消费。安庆市5所高校调查显示82.3%大学生将生活费用于饮食消费支出,53.9%大学生将生活费用于旅游、聚会等娱乐性支出,50.4%大学生将生活费用于购买服装、化妆品等形象塑造支出,只有44.8%大学生将生活费用于购买学习资料和相关书籍等方面支出。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在顺利跨入高校后,物质享受型消费欲望大幅提升,购物、娱乐和同学聚会等占据了其相当比例的业余时间,静心阅读和安静思考时间被挤占,心态呈愈发浮躁之势。3.消费观念扭曲,背离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倡导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但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思潮涌入,在小部分富裕群体中悄然兴起奢靡之风、享乐之风和攀比之风,认为勤俭节约已成为过去式,而大学生是社会信号的弄潮儿,导致他们消费观念出现扭曲,背离中华传统美德,时尚消费、攀比消费和奢侈性消费不断涌现,勤劳致富等传家宝被束之高阁,例如校园餐厅泔水桶出现大量浪费性粮食现象、请客吃饭刻意多点饭菜以显得大方、有面子等行为。(二)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问题的内在根源。消费主义凭借强大的物质吸引力,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席卷全球,伴随着消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当代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存在各种问题,原因各异,既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又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具体如下。1.社会环境因素。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财富急剧积累,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国家层面由抑制性消费转变为鼓励性消费,由此,群众购物欲望得以释放,由生存型消费过渡到发展型、享受型消费,鼓励群众最大限度追求财富,形成重视享受的大环境,特别是网络技术快速进步,大众传媒迅猛发展,国外消费主义观念侵入以及国内不良商家为了获取一己私利展开的肆意宣扬,动摇了青年学生的思想体系,腐蚀了其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同时也在朋辈群体间传播渗透。2.学校环境因素。我国当下的高等教育大多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技能大赛名次和就业单位等,忽视对学生开展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教育,未及时对消费行为进行适时引导,仅仅是思政课堂和辅导员主题班会偶有涉及,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理论讲授居多,侧重对优秀传统消费理念的宣传和弘扬、实践性操作较少,教育内容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为大学生消费行为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成效不明显。反之,应该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力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金钱的来之不易、劳动的艰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3.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真正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消费方式和观念也不例外。伴随家庭经济条件日益改善,父母大多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孩子的消费需求,期望孩子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避免因经济因素影响学习。同时时刻提醒孩子处理好和老师、同学的关系,建立良好人脉关系以利于个人更好的发展。滋生了青年学生的依赖和惰性心理,没有合理消费计划,未正确兼顾家庭实际经济承受能力,消费观念不当、消费习惯错误,亟待父母及时有效的引导,例如加强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引导,养成量入为出良好习惯等。4.大学生自身因素青年学生大多属于个性特征鲜明、潮流前卫、表现欲望强烈,虽然对客观世界形成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囿于社会阅历、知识储备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对消费主义相关问题认识仍显不足,未对消费主义危害引起足够重视;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攀比和虚荣心时刻存在,特别是为了展示自我形象,通过购买高档化妆品和服装打造,产生不菲的经济负担。同学间相互影响,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出现盲目无节制消费;大学生初次全方位接触社会,对充满诱惑的世界既好奇又新鲜,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蠢蠢欲动,很难在诱惑面前保持理性平和心态,虽然不了解消费主义理念,但是从心底认同消费主义价值观,遵从个体内心欲望,克服困难开足马力购买,最后身陷消费困境难以自拔。

三、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价值观的路径

消费主义在我国快速蔓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物质主义超越、构建生态消费价值观理念和发挥多方教育合力等措施多管齐下,共同解构困境。(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人类文明智慧结晶之大成,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反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诉求,反映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是大学生消费价值观教育的行动指南。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侵蚀,高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巩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阵地,在教学中灌输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活动机制,发挥活动影响力长效机制,提升时效性和针对性。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契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提升广大学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消费价值观氛围,做到真懂、真信、真认,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袭和危害。(二)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需要实现对物质主义的超越。在传统社会中,物质利益的满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尺度,伴随社会进步,人类消费欲望急剧膨胀,一度出现以满足一己私利无节制消耗自然资源的疯狂举动,缺乏合理价值理性指导。物欲发达同时带来了人类欲望的无限制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生态危机加剧和生存环境恶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处理个体及社会正当需要关系,明确物质消费和增长必须兼顾生态保护,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出发点和基本价值诉求。在消费方式上避免相互攀比、炫耀和模仿,减少对物质的占有和支配,抛弃孤立自私的个人主义观念,抛弃原有的错误消费观念,重塑消费行为,用科学绿色文明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三)构建生态消费价值观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生态消费价值观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重申人是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的健康发展作为人类的最高价值旨归,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自然,为子孙后代营造良好环境;其二,人与社会和谐关系。将生态消费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系统要素中,将生参考文献:[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00.[3]陈学民.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31.[4]仲琳琳.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观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30.[5][6]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57.[7]赵一萍.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哲学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7.态环境健康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类对自然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点。其三,提倡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价值观。严禁因满足人类贪欲无节制的损害自然界行为,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齐头并进,实现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严禁消费主义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引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价值理念,将消费和生态系统相关连,最终实现对消费价值观的超越。(四)发挥多方教育合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价值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整合家庭力量,实现对子女消费教育和引导,引导孩子养成适度消费、杜绝攀比的行为习惯,形成合理规划支出,重温当年先辈们艰苦奋斗的淳朴精神;“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教育对象传授消费知识和消费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7]高校应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学生适度消费心理和习惯,通过适时开展专题讲座、主题征文、友谊辩论赛和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正确消费价值观润物细无声般沐浴在学生中,抵制腐朽价值观侵蚀;作为社会大网网结的个体消费价值观,极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故需要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侵蚀,净化社会风气,养成勤俭节约优良习惯;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及自我教育作用,朋辈群体彼此影响力和感染力较强,思想和行为相互渗透,应深入研究朋辈群体内涵及特征,厘清朋辈群体间消费价值观影响的途径和方式,有意识地引导朋辈群体培育积极的消费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伴随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积极引导大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摒弃不良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增强个体消费质量,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构筑起对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强大免疫力,合理安排和规划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修养,养成合理适度消费习惯,最终确立正确认识的消费价值观。

作者:余世建 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