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实证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01 10:54:00

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实证分析论文

当前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通过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增强相互的竞争力,创造互利共赢局面的趋势,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协作体现通过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的特点。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内地9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些地区是我国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国际旅游业近年来经过区域内的整合,外汇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62.60亿美元到2006年的113.31亿美元,增长了81%,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化,旅游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深化,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方面,涉及到泛珠三角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分析并不多见,结合次区域理论并对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也尚未见,因此,本文主要从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两大部分,与次区域合作有关的理论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实证分析法。

(一)与次区域有关的理论目前关于次区域合作并没有权威的定义,对它的理论研究和系统分析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的认识,但是按照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的观点,此概念最早提出者是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当时指的是珠港澳、图们江地区、澜沧江—湄公河地区、东盟北部地区、东盟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行为。[1]次区域合作定义有很多,本文倾向的说法是夏禹龙、魏燕慎等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合作是有层次性的,较大的层次如日本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次一级的层次包括各种增长三角,他们对增长三角的定义是:在小区域范围内的一个经济合作安排,把有两三个甚至更多一些在地理上相近国家的边境地区间成为跨边界的经济合作区,旨在通过资源互补并取得比较利益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2-3]

基于这样的定义,与次区域有关的理论有:德国经济学家杜朗、韦伯等提出的产业区位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等提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以及目前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最活跃的格利茨提出的、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尤其是新经济地理理论指出了地缘的优势将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正面、有利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的理论,本文提及的次区域,不但指的是在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次一级层次区域的合作,还指一国国内次一级省区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在泛珠三角这种包括港、澳地区的次一级合作。

(二)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是在1982年由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的,[4]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GRA)是基于灰色系统相关理论的一种多因素分析方法,它是以各因素的样本数据为依据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国际旅游产业经济系统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定量测算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而灰色系统为结构庞杂、少信息、贫信息系统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因此,将泛珠三角国际旅游业经济系统视作一个灰色系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GRA),对旅游业外汇收入与各关联因子的关联性可以展开分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揭示影响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并判断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目前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大次区域的划分以及各次区域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关联度计算

(一)三大次区域的划分按照次区域合作理论,我们根据地缘关系,将泛珠三角分为东南、西南、中部三个次区域。

东南次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海南、香港、澳门,这一区域的典型特点是经济水平普遍发达,GDP较高,旅游资源尚可,区域内的人文旅游资源更多的是体现出岭南、闽南、潮汕风俗的文化资源。次区域内,因广东最具代表性,也因为其他各省关于国际旅游业数据不易查找,因而选取广东作为本区域的代表分析东南次区域的国际旅游产业特点(这里的香港和澳门因历年旅游指标里均将其单列出来核算,因而不将之作为代表省份)。

西南次区域由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组成,其旅游发展具有较大的独特性,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这个区域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与东盟接壤开展具有东南亚风情的得天独厚的国际旅游业,因而将它们归结为一个次区域。区域内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的国际旅游业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选取哪个作为本区域的代表省份都可以,但是考虑云南、贵州的旅游数据公布较滞后,且结合东盟与该区域的旅游合作,我们选取了广西作为本区域的代表省份。

中部次区域包括江西、湖南两省,此区域位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内陆中部,其特点在于自然资源景观奇特,生态资源的丰富性,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本区域的特色。考虑到江西在本区域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性,因而我们选取江西进行中部次区域的关联度分析。

(二)三大次区域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计算三大次区域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情况如表1、表2、表3。Y(旅游外汇收入)由两大因素共5个指标构成:商品性收入X[,1]、劳务性收入X[,2],其中劳务性收入X[,2]又等于景区游览费X[,21]、宿费X[,22]、交通费X[,23]、其他X[,24]之和,这里的其他项目包含了邮电通讯、文娱等其他旅游收入项目。5个指标里,住宿和交通旅游需求弹性较小,是刚性创汇项目,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景区游览收入也大致属于此类项目,而商品性收入、邮电文娱等其他项目旅游需求弹性较大,属于柔性创汇项目,我们通过对三大次区域的代表省份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如表4。

按照各因素对旅游外汇收入贡献的大小,各因素对东南次区域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务性收入>商品性收入,且其他(包括文娱、邮电通讯等)>宿费>商品性收入>景区游览费>交通费;在西南次区域依次为:劳务性收入>商品性收入,且宿费>交通费>景区游览费>商品性收入>其他;在中部次区域依次为:劳务性收入>商品性收入,且宿费>景区游览费>商品性收入>其他>交通费。

三、泛珠三角经济圈国际旅游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柔性项目关联度越大,产业结构越优化和高级三大次区域除了东南外,均是刚性的大于柔性的,可见泛珠三角的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仍然处在较低级的旅游运营的层次当中。

三大区域的劳务性收入均大于商品性收入,说明以景区游览、交通、住宿等为主的旅游与旅游外汇收入关联度最大,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旅游外汇收入主要受劳务性收入的影响,但是不同的次区域其关联度仍稍有不同,且其中劳务性收入的构成指标关联度不一样。以广东为代表的东南次区域劳务性收入中柔性创汇项目对国际旅游业的关联度较大,说明其资源相对西南、中部次区域而言欠富集而国际旅游业较发达,该区域并不是仅靠自然资源吸引游客,而是旅游开发产品较成熟,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既是客源的又是目的地。

从泛珠三角国际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的入境旅游除了广东外,大部分的省份仍停留在低层次观光游的数量扩张上,邮电通讯、文娱旅游等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关联度较小,对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作用有限,这体现了旅游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入境旅游人数和交通花费增加的拉动上。

(二)泛珠三角三大次区域内体现出资源优势的分布,以及资源优势在各自省区国际旅游业的地位和影响西南次区域的景区游览费关联因子是最高的,中部次区域次之,这个情况和旅游资源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内的分布是相吻合的。泛珠三角经济圈内,旅游自然资源在西南—中部—东南部呈现出由丰至稀的状况,西南次区域遍布着世界上最为称奇的瑰丽资源,拥有着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等诸多让人赞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许多游客参观游览,因而使得景区的游览费用成为西南地区吸引国外游客外汇的主要来源,并与旅游外汇收入的关联度最大,成为影响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其重要的因素;中部次区域也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与西南地区比较,旅游资源的关联度稍小一些,但是在劳务性费用中景区游览费关联度仍然居于第2位,这说明中部次区域的游览费用也是劳务性费用中一个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东南部而言,自然资源相对中西部来说较少,因而东南次区域各省更多的是注重涉外企业的经营水平、旅游内涵的挖掘,以期获取更多的旅游外汇收入。

对于资源丰裕的次区域而言,要学会利用大自然给予的礼物,但我们在现实中却看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因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相对同样数量的旅游收入来说,所需要消耗的旅游资源更多,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浪费,这完全不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而当前次区域的旅游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与区域内各省区旅游资源使用缺乏整体协调、多样化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的品牌形象、不能充分满足游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有密切的联系,也与其丰富的旅游产品尚未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直接相关,既影响了当地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形象,也难以产生较高的旅游产品附加值、提高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

(三)交通设施建设以及交通的影响在泛珠三角的国际旅游业中并未如想象中较高的制约度我们从关联度表中可以看到,除了西南次区域外,东南次区域和中部次区域的交通旅游的关联度是最小的。

其一,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没有安全、方便、快捷、畅达的旅游交通,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发展的旅游业。泛珠三角9省区交通发展十分迅速,运输线路增长很快,比如湖南,由1995年的555.13亿人公里,到2004年增长到972.57亿人公里,四川2000年是33.1亿人公里,2005年达到40.8亿人公里,短短数年间交通运输能力大为提高,这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旅游贸易准备了硬件基础。

其二,随着交通环境的逐步改善,作为原有的一种影响人们旅游消费需求的刚性因素,交通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已经不是根本性的限制因素了,而且由于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人们出行旅游更加方便、安全,次数、远近程度不断加大,游客看重的更多的是旅游的满足感,以及旅游带来的深层次的体验,近年来流行的自助游、探险游等就是一个明证。

其三,这并不意味着交通不再发挥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交通设施的建设、交通线路的建设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的发展悄然发挥着作用,因而便利的交通仍然是重要的因素。此外,要实现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接轨,也需要交通等产业的配套支持。

(四)住宿餐饮等关联度较大,促进了泛珠三角三大次区域的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但是,大部分的旅游经营主体包括涉外旅行社、星级饭店等经营效率较低,空房率较高,需要提升竞争力,促进餐饮住宿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大次区域的住宿餐饮均与外汇收入有着极高的关联度,在东南次区域居第2位,西南和中部次区域则是第1位,可见住宿餐饮对于增加外汇旅游收入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会极大的影响当地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泛珠三角的星级宾馆等住宿餐饮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仅从星级宾馆的数据可以看到,2000年泛珠三角拥有的星级宾馆数为5302个,2006年增长为6915个,增长了30.42%。但是,与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住宿餐饮业的质量上不去,比如住宿,虽然有了多家星级宾馆,可是客房的出租率并不高,湖南72.88%、江西65.10%、贵州64.99%(2004年数据)[5],时有旅游投诉的问题发生,住宿餐饮业的服务质量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泛珠三角的国际旅游贸易发展迅速,其外汇旅游收入从2000年的62.60亿美元到2006年的113.31亿美元,增长了81%,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但是在数量和规模增长的同时,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泛珠三角经济圈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仍比较落后,仍然处在较低级的旅游运营的层次当中。在外汇旅游收入中,大部分省区的住宿、交通、景区观光旅游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最大,在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到不同的次区域,关联度颇有不同,东南次区域外汇收入中其他(邮电通讯、文娱等)、商品购物等关联度较高,体现出产业结构向着优化方向的发展,而西南、中部则正好相反,特别是西南地区,依赖的是刚性旅游收入的扶持才获得收入的递增,可见,整体而言,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国际旅游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以需求弹性较小的刚性创汇项目为主的较落后的态势中。

上述产业结构的这种状况需要我们对之进行调整,以适应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旅游商品购物部门需求弹性高,发展力大,应重点扶持,应开发多样化的旅游商品,对专业产品进行深度开发,进行特色经营或专项经营,将纯粹的商品购物转化为文化商品购物。

第二,住宿、餐饮等行业对旅游总收入影响较大,关联系数较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挖潜,打破原有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以提高经营的效率;要加块一体化的泛珠三角快速公路交通运输网建设,尽快形成纵横交织、互联畅通、连接华东、华中和东盟国家的泛珠三角一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第三,邮电通讯、娱乐部门与旅游总收入关联系数较低,贡献较小,显现出了竞争劣势,但是同时也说明这些部门应作为未来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突破口。

第四,培育泛珠三角区域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具有雄厚实力、能够在海内外客源市场大展拳脚的大型旅游企业。目前泛珠三角大部分的旅游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差,企业地域化现象突出,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因而利用恰当的手段对区域旅游企业进行必要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相互持股、资产置换等方式,对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规模比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