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产业经济化模式研究

时间:2022-12-19 09:27:06

翻译产业经济化模式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翻译和经济高度融合。在翻译产业经济化的基础上研究翻译产业群在经济转型后对当今社会翻译教育资源集群化发展的需求迫在眉睫。翻译专业群的建设是深化改革翻译专业体系与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它将通过对产业集群需求与专业集群建设的融合,提升翻译市场所需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翻译产业群和翻译专业群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翻译产业;经济化;翻译专业群

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因此,翻译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社会各界已经达成的共识。随着知识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的往来交流日趋增长,与之相关的翻译市场所涵盖的信息量就越惊人,翻译内容的覆盖面就更为广泛,翻译受众也就更为普遍,这也使得翻译产业逐步迈向了其经济化的新阶段。从经济学观点分析,就提供劳务、生产和传递知识而言,翻译是第三产业;就提供生产所学的翻译服务而言,翻译是生产服务产业,翻译产业已经不再单一地隶属于文化产业,同时也应当是信息产业、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有关专家估算,今后几年,我国翻译市场每年都会以1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长。”[1]这就要求翻译产业的从业人员在结构和人数上都能够跟得上翻译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专业群作为当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之核心,是提升对口产业竞争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基于翻译产业的经济化,对翻译专业群建设模式的研究及实践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完善、翻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全具有深刻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一、理论研究基础

如何定义专业群需参照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集群”二字,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同类型抑或包含相同、极近相似特征和特质类型的事物集合。因此,这种同一类型事物构成的集群便可以体现群体效应,发挥出聚集着有利于群体形成和发展各种要素的优势。集群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典型应用就是产业集群。哈佛商学院的迈克•波特教授于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一词来分析集群现象。产业集群指某一行业内的竞争性企业以及与这些企业互动关联的合作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和相关机构(如大学、科研机构、制定标准的机构、产业公会等)聚集在某特定地域的现象[2]。产业集群的核心在于它集成了分散的单一个体的每项基本要素,不但可以降低各环节的损耗,还可以使集群内个体共享各项基础设施,如此一来,产业的分工可以更专业、更细致、更经济,集群内的个体之间的合作更高效、交易更便利,信息技术普及范围更广泛、改革创新更深入。这对于产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反观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的高校专业设置,数量逐渐增加的专业导致了单个专业资源的缺失,使得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应用,这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及人才所产生的社会服务效益。在翻译经济化的时代,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应考虑到未来翻译人才从业后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翻译经济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翻译人才时,应兼顾译员人才培养、了解翻译市场的供求信息人才培养,翻译成本核算人才培养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翻译人才具备核算翻译投入与产出比例关系的意识,能合理利用翻译资源,一方面最大化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面向翻译新经济化的发展趋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融合教育改革为方向,“专业集群”的概念也随之而生。专业群是指针对应区域中某一个支柱产业的产业链或相关技术(服务)领域,整合高校现有专业,组建相应的专业集群,形成的集群式专业结构,它的提出旨在为翻译的新经济模式提供持续的复合应用人才支撑,通过各单体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聚合各专业的优势,使知识传播更高效、社会需求与培养模式更吻合,专业技能范围更广泛,以此来契合人才就业后对产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所起的作用。

二、翻译产业经济化与翻译专业群构建

受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影响,许多产业集群涵盖了由于集成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而如今的翻译产业其经济属性即劳动者、生产工具及劳动对象较以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所涉及到的劳动者包含所有参与翻译的人员,其中不仅仅包括译员,还应有和翻译活动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当代翻译产业的生产工具也应涉及在从事翻译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其中不仅仅有笔墨纸砚、纸质工具书,还应该有电子计算机、语料库、翻译软件、翻译机器等。当代翻译产业所面向的劳动对象为语言和文字,而当代社会传输语言及文字的核心媒介有传统的纸张、新兴的电子网络及立体影音这三种形式。由此,如今的翻译产业除了要提供主要的口、笔译服务,还应涵盖与翻译产品相关工具研发及与文化和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交流、信息传播、市场推广等服务。综上,翻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属性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合从事翻译活动,还应当适合从事研发与生产翻译活动所需的劳动工具,适合从事对劳动对象的分类、整合加工,以及适合从事翻译成果的宣传、推广及销售。这就使得翻译专业群的构建具有了极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三、翻译专业群组建模式

(一)针对翻译产业经济化,提出翻译专业群新理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翻译经济化”为核心要素,分析并预测翻译产业对人才的新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通过对翻译产业新的经济特性的整合和梳理,提出联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传播学专业等构建知识、服务交叉融合,突破传统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打破产业内人才需求限制的翻译专业群理念,将翻译群的人才复合培养模式贯穿于翻译理论研究、辅助工具研发和实践翻译产品销售、翻译产业管理管理、翻译产业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带动翻译产业的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要发挥专业集群的优势,本专业群由翻译、计算机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传播学四个专业组成,四个学科以“翻译”为核心,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理论课程有60%以上的一致性。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四门学科组成的集群具有较强的交叉融合特性,基本属于学科大类相近的专业。此专业群理念的提出可以提高翻译经济成效,也就是说,各大院校在翻译群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翻译人才时,可以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特长潜力提前辅以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进行对口的实训、实践,以此来提高翻译人才就业时所表现的适应能力,将翻译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明确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科学的课程体系。西方和我国香港的高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内地受教育体制所限,翻译学科的建设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下招收翻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翻译本科专业获得批准,2008年起,全国十几所重点院校开始招收翻译硕士研究生,至此才形成了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培养体系。然而,由于翻译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有人对翻译专业存在着理解偏差,认为“学了外语就能从事翻译工作”[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要使翻译人才适应国际、国内的需求,还需要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以市场实际的、潜在的需求为导向,扩大人才培养的空间:由纵向性、封闭式的培养模式扩大为坐标式、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即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娴熟的口笔译技能,能够胜任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门翻译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以翻译专业课程为主,基础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传播学专业课程为补的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胜任研发与生产翻译活动所需的劳动工具、能够胜任对翻译劳动对象的分类、整合加工,以及胜任对翻译成果的宣传、推广及销售的复合型人才。在此人才培养目标下,联合四个专业开发以翻译专业课程为核心,计算机信息课程类、营销类课程、传播类课程为模块的课程体系,并在每项课程体系中区分理论基础、专业基础、专科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四个阶梯模式,从而实现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相统一,实践环节课程相融合的科学专业群课程体系。(三)基于翻译产业经济化的翻译专业群建设实践。随着翻译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翻译产业集群需要大量既有扎实翻译功底、又懂得研发、营销、贸易、管理,到岗后能迅速担任翻译及翻译产品市场调研、翻译客户遴选及接待、翻译辅助工具产品技术研发、翻译产品质量检验、翻译项目管理、翻译产品销售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相关高校应以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吻合度为出发点,在原有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实训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专业群的聚集优势。首先,将学科与专业建设协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以学科为依托,整合校内可以利用的教学、科研资源来切实加强专业群的优势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及翻译产业的不断更新升级;其次,对于理论及实践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一方面在校内建立与模块课程相关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与吻合的翻译产业集群的对接,共同构建立体、多维育人平台,与产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等,从而深化、细化翻译专业群建设实践机制;再次,通过教师企业挂职、跨学科访学、交叉培养师资梯队等手段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深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发完善课程所涉及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参、教辅等资料,完善细化专业群考核评价体系,以期提升课程内涵质量。与此同时,要明确专业群建设时期,要预备有相应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专业群构建的各项标准及翻译行业的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定性、定量评价,然后根据评价对专业群的进一步架构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群的建设。

四、结语

基于翻译产业经济化的翻译专业群的构建是我国翻译产业市场进入新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从翻译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立足产业集群及其相吻合的高等教育专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因此,翻译专业群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专业群建设模式,以产业群所要求的各项标准为导向,将专业群建设目标与产业需求目标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翻译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优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美茹.翻译市场每年以1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长[N].就业时报,2009-11-05.

[2]陆雄文.管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许建忠.翻译经济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张冰洁 单位:西安翻译学院英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