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与交往性研究

时间:2022-02-16 11:18:37

高职英语教育的人文性与交往性研究

摘要:全球化思潮下的外语教育已经成为一国社会资源与文化软实力的隐性标尺。高职教育将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而在当下的文化逻辑层面上,教育的价值逐步失去了原本固有的理想。同样,对外语教育规律的探索与实践,更需要从价值论视角,关注各类复杂的不确定性,从而规范外语教育实践行为。本文着力从人文性与交往性上来系统阐述外语教育的特性,以及构建人文生成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价值论;高职英语;人文性;交往性;人文课堂

当代外语教育与实践呈现出开发之态,对于学科思考的空间与焦点往往以生硬的理论照搬或廉价的符号移植为主,新的教育观难以从学术视角进行魅力展现。近年来对高职外语教育实践的运用,得以从哲学视角来追求外语教育的新认识。正如黑格尔所言“概念是内蕴于事物自身的东西,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主要由其概念的定义,从把握对象中为我们评判概念创造了条件”。高职外语教育在追求知识至上、人文淡漠的误区中,外语教育的价值功能被遗忘,使得外语教育费时费力却低效。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每一个语言都包含着一个独特的世界观”。基于此,对人文教育的诉求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从价值论视角,就高职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及交往性进行探讨,并从关注人的成长、塑造健全人格上进行重构外语价值理念。

一、高职英语教育的人文性讨论

(一)外语教育中的人文性缺失

外语教育作为语言教育的论断,本身在本质界定中就显得矛盾。一方面外语教育并非是简单的语言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语言教育引领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从语言教育实践来理解教育本身,非语言教育手段更是满足人类多样化思维方式的符号再现,对于特定场合、情境下表达的语言符号具有诠释、互补和内显作用。也就是说,对于高职外语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文化、情感、人格、尊严等内在要素的特殊作用,以渗透式、多元性、开放性、非强制性方式达到语言教育无法获得的教育效果。杨叔子提出“忽视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得教育面临功利主义的窠臼”。对于高职教育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兼顾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高等外语教育中对人文素质的缺失,使得人文性日渐萎缩,过于重视外语学科专业教育,强调“实用”、“应试”导向,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文理想受到弱化,外语教育完全等同于一项技能训练。时代的发展延续了历史的脉络,对于人文意义的关注越发需要从人本、人道等概念的丰富中来形成。中国的人文教育是规范行为、教化民众的精神力量,包括人文知识人人文精神在内的文明之道。到底什么是“人文”,人文性的本质及内涵又是什么?教育的人文性有哪些表现?一般认为,对于人文性的界定缺乏严格的准确的规定,在谈及人文性内涵时,不同学者的视角也未能统一。然而,对于人文性的理解,主要从文化性、文学性、精神性、审美性、人格品质、创造力等方面进行细化,再进一步深化为人的个性、尊严、理想、价值、追求、信念、情操等要素。现代教育的人文性,特别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讲究功利性、物质性的同时,忽视了精神性的人文价值,学生过重看待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尊严、目标、情操等人文性素质的理解陷入茫然。

(二)外语教育中的价值审视

价值论作为哲学视角下的理论探索,对高职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性的缺失进行了重新审视。英语教育的特性要与职业教育所倡导的专门性、技术性人才相一致,对于基础性技能的明确,不仅仅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还应该从人文关怀上注重人文素质能力。也就是说,英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不能停留在纯粹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还应该强调直觉、意志等心理状的养成。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对于高职阶段的英语教育,都是从人与人、心与心的精神互动中来完成的实践活动。既有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意志行为、情感领悟能力的养成。大凡教育活动,在知识的传递、思想的启迪、行为的向善、思维的变化、能力的成长中,对学生灵魂的触动是产生教育实效的具体表现。教育如同人的生活,其本质不能放弃对人性的完满。英语学科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同样需要在英语教育活动中,从外语知识的习得中认真反省和理性思考。同时,对于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多停留在空泛的概念上,特别是对内涵的规约,应该从道德性教育上强调其地位和作用。德育是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学者茱莉•罗宾曾说“特定的社会下,在技术成熟与完善的同时,健康的人未必拥有道德建树”。学者陈桂生也谈到,对于教育的本义有三个阶段两次转义,第一阶段的本义是道德人格的完善;第二阶段的转义是健全人格;第三阶段的转义是构建社会性的人格。可见,对于教育与道德的关系研究,需要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中来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质。

(三)英语教育过程的审美意义

对英语教育道德性的追求,与英语教育偏离哲学的最高旨趣,使得教育过程不再是真、善、美的重塑,更像是教育技术化、工具化的彰显。事实上,在英语教育实践中,高职外语教育的道德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从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学生在西方文化道德元素的品读中,与自身的东方文化底蕴产生碰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省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热情。如利用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方式来延伸外语课程的德育形式,从吸收、借鉴、分析、利用中来正确看待西方道德问题,立足于现代化建设实践,从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博采各民族长处,增强民族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高职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与学生的审美教育息息相关,心灵的塑造如同对各种美的接受过程。外语驾驭在学生认知养成上,从符号美、对称美、哲理美、逻辑美中来认识美,欣赏美。我们从外语作品的阅读中,挖掘外语语言固有的美,在外语教学方式上,注重语言的鉴赏,开启学生思想认知与审美教育。现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从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中来发现知识的美,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树立远大的理想旨趣,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和精神品格。

二、高职英语教育的交往性讨论

(一)交往性在社会哲学中的表现

英语教育与其他社会认知活动一样,必然存在明显的交往性特征。交往性是英语教育过程中对各类复杂社会关系的归结,英语语言是人际交往和传递思维的重要工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个民族在历史传承与演进中,对于交往扮演者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语言的社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的事实性呈现,二是对语言的应用性表达。语言在满足人际交往中,其目标在于传递思想感情。对于高职英语教育的交往性特征,也应该从两方面来考量。一是将英语教育过程中个体对语音、语法、词汇的学习;另一方面将个体对英语教育应该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探讨英语教育的交往性,我们需要从文化的社会属性入手,来细究文化的内涵。学者泰勒对于“文化”的表述体现在:文化的综合性,既有知识、信仰,还包括艺术、道德、习俗等内容,这些都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必要要素。可见,从文化与英语教育的关系来看,成功的英语教育既要能够反映某个民族的文化,又要能够揭示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及世界观。个体的生命涵养、生命潜能需要交往性来关注和关怀。从体验哲学上来审视英语教育事业,人作为哲学主体在语言的学习和认知中,从交往性中建立对话,完成对心智、认知的形成。

(二)生命教育是构建英语课堂交往性的主阵地

英语学科知识教育与生命意识的渗透是对生命本位的尊重。英语课堂多一点情感、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互动,少一点灌输,首先是对生命个体特征的尊重。接受并肯定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并宽容学生的各种思想火花,要从英语课堂教学体验中,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知识、情感、智能、思想的成长;其次,学生的生命教育在于唤醒,交往性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师生间的生命对话,从思想的传递、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从挖掘学生的生命内涵中唤醒学生的独立性。英语课堂教学是构建交往性的主阵地,对于师生关系的平衡,不仅要从知识学习上满足学生生命主体的各类体验,还要从启发学生精神价值,帮助学生领悟世界的本义。这一过程的完成,将英语教育与生命教育进行融合,从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趋势下,将英语教育与人的生命教育归结在一起,促进生命个体的自然成长。

(三)交往性在文化中的表现

英语教育的交往性受到教育者文化价值的影响而表现在两种倾向。一是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的“语言中心论”,其思想在于从人的思维与语言结构上探究某种关系,并将对语言的认识作为使用语言的主要任务。对于语言中心论来说,不同民族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独特的主观意识来学习语言,从形成不同的语言观,这些特殊的认识又反过来制约着人类的非语言行为。二是以鲍阿斯为代表的“文化中心论”,他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决定着语言形式,并受到文化的影响,强调文化对语言的决定性。我们从英语教育实践中来审视英语文化的传播价值,能够从文化展示中保持文化的中立角色,并从本族语言与英语语言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中取长补短,发挥英语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拥有使用自身语言文字的自由。对于英语教育来说,政治性的导向作用也不容忽视。再者,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英语教育在构建社会组织结构中,必然需要与经济生活相联系,受到经济活动的制约。对于英语自身来说,由于英语的外延已经成为世界语,对英语教育本身已经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因此,学习和掌握英语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育经济价值的重要砝码。但同时,对于高职阶段英语教育人文性、交往性的探索,主要是基于从事实认知到价值认同的转移上,并从理性认识来判断其价值。总之,对于英语教育的本质探讨更需要从多层剖析中来把握,价值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育,为我们洞悉英语教育活动的价值,探寻英语教育与人的智慧养成提供了参考,也让我们从哲学范式思考中为英语教育的职业化发展找到了逻辑起点。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4.339.

[2][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C].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98-299.

[3]杨叔子,永必重求真,今应更务善[A].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C].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15.

[4][美]茱莉•罗宾.现代大学的形成[M].尚九玉,译.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23.

[5]张家源.浅谈如何用“先学后导”的有效教学观指导英语教学[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6).

[6]温雅娜.生态教学观下环境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0,(9).

[7]薛荔立.目标的意义建构与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设计,2007,(18).

[8]李宝荣.科学的教学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1).

[9]曾文.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7).

作者:薛才佳 单位: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