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未进行预防接种成因及策略

时间:2022-06-08 09:36:00

儿童未进行预防接种成因及策略

儿童进行免疫规划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改革发展,流动人口增多,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子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养,老年人相对来说难以接受新事物,有些由父母带养的孩子其居住地也更换频繁,这些因素给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解我镇儿童未进行预防接种原因,现对200名未全程进行预防接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镇10个村2004年1月1日出生至2010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200名,其中男121名,女79名,年龄1~7岁,平均(3.7±0.6)岁,其中2004年出生儿童27名,2005年出生儿童24名,2006年出生儿童38名,2007年出生儿童19名,2008年出生儿童31名,2009年出生儿童25名,2010年出生儿童36名;常住儿童145名,频繁外出居住儿童55名。各年龄段间儿童数无明显差异,并且儿童地点分布随机。

1.2调查方法

根据距离接种门诊远近把全镇所有村分为远、中、近三类,分层随机选取我镇10个村并通过儿童预防接种登记卡上的预防接种记录分析其接种情况,然后通过深入农村走访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儿童卡介苗(BCG)、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百白破联合疫苗(DPT)、麻疹疫苗(MV)、乙型肝炎疫苗(HepB)、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的接种情况,对于其中任何一项未全程接种的儿童即断定为未进行预防接种。在10个村中共调查到325名未全程预防接种儿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深入每个未进行预防接种儿童家中进行调查记录,主要调查其进行预防接种情况,未进行预防接种原因,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工作情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健康状况等,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排除无效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200份,对这200份调查问卷进行具体分析和统计。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资料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两两比较的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有差异。

2结果

2.1儿童未完成预防接种具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8种疫苗中卡介苗的接种情况最好,并且卡介苗的未接种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疫苗未接种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未种率较低,与这几年来开展强化免疫有很大关系。

2.2儿童未进行预防接种原因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家长没有时间造成儿童未进行疫苗接种比例最高为30.5%,家长不知道何时接种造成未进行疫苗接种所占比例最低,家长没有时间这个原因造成疫苗接种为完成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个原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农村1~7岁儿童现状与疫苗接种情况

通过这次对本镇10个村1~7岁儿童疫苗接种情况的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儿童预防接种并未全程进行。随着近年来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其子女留守在当地与其祖辈或亲戚朋友家中。同时存在一部分儿童跟随其父母在外带养,随父母工作地的变化而变更居住地。以上是当前我镇大部分农村儿童的生活现状。全程预防接种儿童大部分居住环境稳定,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或当地医疗卫生条件较好。未全程预防接种的儿童中,87.5%的儿童是由于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疫苗未接种,61%的儿童出现第2、3、4针第漏打情况,72%的儿童出现超年龄接种的情况(即并未按医疗机构的规划进行免疫接而是延后接种时间),1%的儿童未接受过疫苗接种。在未全程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中,我们从制作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8个疫苗中以卡介苗(BCG)未接种率最低为5.5%,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未接种率为8.5%,百白破联合疫苗(DPT)未接种率为32.5%,麻疹疫苗(MV)的未接种率为9.5%,乙型肝炎疫苗(HepB)的未接种率为17.0%,乙脑疫苗的未种率38.0%,流脑疫苗的未种率为40.0%,甲肝减毒活疫苗的未种率为31.5%,并且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卡介苗未接种率明显低于其他七种疫苗。并且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发现1岁以内预防接种较好,1岁以后接种较差,乙脑、流脑、甲肝等疫苗接种率较差,乙型肝炎疫苗未完成接种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第2、3针漏打,百白破联合疫苗为完成接种的儿童多因发生低热、疲倦、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而终止接种。

3.2农村1~7岁儿童未完成预防接种原因分析

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造成当地农村儿童未能完成预防接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父母或监护人没有时间精力,在200名儿童中有30.5%是因为此原因,大部分儿童父母由于在外务工没有时间回家陪儿童同去。其次21%的儿童由于其父母或监护人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不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预防接种,造成此现象与其父母或祖辈教育程度不高有关,也与医疗机构宣传不够有关,这与许慧琳等[1]专家研究结果相符合。19.5%的儿童由于在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免疫规划,这主要体现在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后发生头痛低热后所造成的,使家长对疫苗接种产生不信任。11.5%的儿童由于跟随其在外务工的父母居住地频繁更换而不能完成免疫规划,因为不同地区之间儿童免疫接种并没有建立信息互通的平台[2]。9%的儿童由于父母或监护人不知道何时接种而不能完成免疫规划,与接种模式变换和免疫规划疫苗增多有关。通过统计学分析家长没有时间精力这项原因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3项原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18.5的儿童是由于其他原因,其中包括由于家长对疫苗了解不够发生漏第2、3针的情况,也有因为接种医疗机构位置与居住地较远,并有少部分因为家庭经济负担重而放弃接种疫苗。

3.3提高农村儿童预防接种对策

首先当地政府可以配合当地医疗机构对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当地广播台、报纸、建立免疫规划宣传栏,开展免疫规划知识讲座等方式[3],对于新生儿父母与其建立沟通平台,针对性的进行积极的宣教,使家长愿意让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并且使家长了解在进行疫苗接种后儿童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应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处理措施,说明接种的禁忌证。对于儿童已经产生不良反应的父母及时向他们解释清楚,消除他们的怀疑担心心理。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加大他们的宣传力度。多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或查漏补种活动,迅速提高疫苗接种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保障免疫规划专项经费和人员工资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