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下的文学变革

时间:2022-01-22 03:42:41

新媒介下的文学变革

一、新媒介时代下的文学审美视域

(一)文学借助语言文字的符号长期陶冶着阅读者的情操,它创造了另一个精神家园供人们生活,让人们借以躲避现实的阴霾。然而,在新媒介时代,传统文学开始受到电子媒介技术的冲击,传统的精英文学、经典文学被边缘化。在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使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边缘文学得以发展。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前的机械印刷时代,文学对普通人而言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一直被标榜的经典文学、纯文学更是神秘的。而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以其多种方式的呈现使人们身心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人们可以通过媒介技术表达个人独特的情感,这便将文学拉回到普通生活,文学从此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普通人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大胆解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比如我们可以在“榕树下”“晋江文学”等网站看到大量的网络小说,也可以自己发表作品,甚至网络上一些优秀的作品被出版成纸质作品,或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还有一些借助于现在数字技术的文学类型,像超文本小说、互动小说、接龙小说等,其特有的审美感受和文本形态给我们带来了深远影响。网络文学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繁杂琐碎,充满感性色彩,偏离了文学的载道功能和权威性的话语模式,对权威话语构成挑战。网络文学抛弃传统文学的历史意识和审美的深度感,以其平面、陈杂的文本特征和戏剧化的叙事策略,显示了后现代文化的价值立场与美学趣味。纸面沉淀的经典的文学性被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流动感文本所取代,强调了人对机器、文学对技术的依赖。文学的审美韵味让位于感官消费,文学经典的沉淀性让位于数字化的复制和拼贴技术,数字媒介文本的快速消费观,也导致了经典距离感的消失,用祛魅的方式褪去了文学艺术的原有韵味。(二)数字媒介对文学的重写刘勰在《文心雕龙》里阐述了自己的文学史观,他以诸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事实,提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理论,说明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和世情的演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即信息”,也证明了由于媒介的传播作用,文学从来不是一个流变的话语系统,也从来没有某种固定化的文本样式。在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羊皮草纸,直至机械印刷术的发明和网络时代的出现,已经历了若干次的媒介革命,每一次媒介的变化必伴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流变与文体的创新。比如,在中国,诗歌从古体诗发展到现代的自由诗,文章由古代的文言文、繁体字发展到现代的白话文、简体字,都同书写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西方,机械印刷术的兴起与发展和长篇小说的兴起更是有着直接的关系。各国、各民族文学都体现着这样的共性特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点,文学也是基于这些特点而变化的,新的时代文学又将以新的面貌延续着文学的精神内涵。而现在这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则是,数字技术的变革和随之而来的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正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消解。“不管我们是通过言语还是印刷的文字或是电视摄影机来感受这个世界,这种媒介———隐喻的关系为我们将这个世界进行着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着色,并且证明着一切存在的理由。”人类的文学史可以说是媒介演进、载体延伸的传播史,文学存在方式的每一次改变都与媒介和传播的进步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是文学与电子媒介艺术联姻的结果。所以说,数字技术是对文学的重新书写,强化的数字技术重铸了文学的新媒体艺术的数字化魅力。数字文学使通过书页文字获得间接形象的语言文本变为综合运用文字、图画、声音、动画、媒体等多种符号的新媒体文艺。超文本更是解构了文学的权威性,使读者和作者一起享受新型文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数字文学在对技术依赖的同时所导致的对文学审美韵味和艺术意蕴的一定程度的消解,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文学的审美内涵,即文学性并不会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而改变。所以,在数字文学对传统文学祛魅的过程中,也在实施数字技术与文学性的新结合,打造赛博空间新的诗意。

二、新媒介时代下文学的艺术特点世界文学

由传统文学向新型文学转型的时候,旧有的文学生成和延续的物质基础即机械印刷业已经崩溃,新的文学生成语境和传播渠道正在形成。随着世界由工业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印刷时代正在迅速走向衰落,电子传媒时代已经来临,印刷机渐渐让位于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这种变化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着,语言文字媒介的地位正在迅速降低,电子信息媒介变成了主要的媒介传播方式,与后工业社会相伴而生的新传播形式不仅从根本上消解了基于形而上学思想之上的现代思想,而且也从根本上消解了现代人文话语。在新媒介时代,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以单一性和有机统一性为本质属性的文学话语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跨越文本界限的、无序的新形式的文本话语。作为一种新媒介语境下生成的新样式的文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冲击和渗透着旧有的文学经典。(一)交互性与赛博文本性在新媒介时代,电子媒介变为最基本和重要的一种传播途径。电子媒介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语言文字媒介的传媒方式,在过去的书籍、报刊或书信传播方式中,自我和他人的交流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自我只是单独地表达自己,得不到任何直接快速的反馈。伊瑟尔在接受美学中提出“阅读是双向交互作用的动态构成”,他“反对单向的被动接受那种外在的给予,认为文学的特质在于由读者从文本内部去把握对象”。而在网络上,自我和他人是直接的交流,处在相互渗透的状态中。在网络中,文学是创作者和接受者积极互动和双向交流的结果。读者可以把最新的评论传达给作者,这样作者就能最快地得到读者的反馈,并在原作品上继续修改,最后反馈给读者。随着电子传媒形式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与结构严谨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容陈杂、结构复杂化的话语文本。福柯的“作者是什么”,以及著名的解构主义者罗兰·巴特的“惊人”之言———“读者的诞生应以作者死亡为代价”,都标志着文学作品与其作者之间旧有纽带的终结。互联网上的交互性写作,使一篇文章可以由不同的作者完成,读者也可努力参与其中。网络写作中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文本剪切、粘贴、复制和链接。它可以将不同形式、不同民族和不同语言的文本便利地连到一起,从而使文学文本变成某种复杂无序的混合体。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个人博客甚至是各大论坛,都开创了新的文学形态。超文本的链接方式可以在文本中加入图片、音乐、视频等来丰富文本自身,也准许读者对文本进行多次修改和创作。超文本的多种链接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文本组合,读者读到的不再是传统的有序文本,而是根据自己的选择可以读到不同的开头、过程和结局。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Ryan)认为,电脑的窗口叙事发挥着屏幕的功能,是向叙事文本打开的一个中介窗口。文本在链接窗口中不断被延伸和改写,叙事文本既有作者的设定,也有读者的主体参与痕迹。美国的迈克尔·乔伊斯1990年推出的小说《下午》被称为“超文本小说的始祖”。该小说主要采用“外部链接”,通过读者的意图和点击,会进入不同的叙述方向。赛博文本还呈现出动态性特点,可以定时跳转产生随机性文本,通过限制和延迟文本的阅读时间,限制阅读时段,甚至把链接引向一份报纸等方式,使读者体会到新奇的感受。例如,在史都尔·摩斯洛坡的网络文本《漫游网际》中,屏幕上的文本每30秒就会改变一次。同样,读者也付出了不同于阅读传统作品的努力与参与。(二)自由性文学从产生那一刻起就与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紧密关联。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文学对普通人而言是神秘和神圣的。在新型文学的创作中,文学的创作、发表、接受都以自由为前提,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们可以隐姓埋名,获得前所未有的解放,个人独特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表达,文学对普通人而言再也不是遥远的乌托邦。传统文学的话语体制是精英话语体制,与传统文学相较,网络文学拥有自己独特的非主流话语体制。在新媒介下,文学的写作则更加开放和自由,文学创作显示了其无功利性的本质,实现了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表达。传统文学创作中的审稿人是编辑和读者,而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由于网络技术所具有的新特点,所以其审稿人已经变为网络读者和网络的监管者。网上发表的作品直接、简单,使一切非主流的作品都获得了话语权力,一切处于压抑状态的思想都可以尽情地表达。他们可以宣泄感情,表明自己的存在,正如海德格尔说的,“人显示自己为说话的存在者”,“人这个存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网络及其文学被媒介的技术性所消解,又被技术的艺术化所闲置,经典的内容和典雅的审美情趣由于技术复制手段而逐渐减少,平面化的所指在消除历史传统和社会经典文化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原有的审美感受。网络文学多自由的意义,就在于它给予每一个人以平等的符号权力。在网络中,文学传播载体的日益廉价和便捷所诱发的文化民主,把文学的主导权交到了民众手中,也给了人们精神和心灵的自由,个性张扬和情感宣泄的自由。(三)比特介质数字化的复制和拼贴技术,正使我们以便捷的技术操作享受着虚拟世界的快乐。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境界。”传播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推动着文学形态的变化发展,每一种新的传播工具都缩短着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数字传媒时代,文学通过比特的透明、便捷等介质,让其在数字技术平台上呈现出数字化、多元化、快速和便利的新形象。“比特没有颜色、尺寸和重量,能以光速传播。它好比人体内的DNA一样,是信息的最小单位。”互联网上的虚拟世界实质上是一个比特化的世界,这种比特化的媒介,使得文学作品的创作、修改、粘贴、复制以及传播越来越便捷。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电脑加工转成比特数字媒介放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扩大影响力。反过来,数字化作品的比特介质让其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传播,其独特的影响力也扩大了文学的生产和消费。作者可以随意美化自己的作品,读者可以参与到作者的叙事中来,更可以尽情阅读肆意评论作品,并且能够快速和别的读者甚至作者进行各种交流。复制、粘贴变得非常简单,大的存储容量也不成问题,文学作品及其评论在网络空间产生的速度和数量是空前的,几乎每天都有大量作品在“起点”“晋江原创”“榕树下”等网站上发表,各种贴吧、论坛、博客也都有大量作品。(四)多媒体性媒介是符号生产的中介,媒体是符号传播的载体。媒介并非只是工具,“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等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觉比率和感知模式。”数字技术十分便捷地把符号生产和视图消费传递给读者。数字媒介可以利用视频和音频等图、文、声、影虚拟叙事,还可以把多媒体和超文本结合起来,让图像文本无穷链接,让链接中的链接、文本中的文本成为文本表意的延伸。传统文本具有符号单一性、文本静态性、结构平面性等特点,而数字文学则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自由转换,呈现出一种动态性、多线结构的跳跃性视觉文本。这样就突破了以往传统文本所带来的局限性,这种陌生新奇的多媒体形态提供了传统文本无法提供的阅读功能。利用网络技术的超链接功能,只要打出要搜索的内容,查找结果便会迅速出现。

三、新媒介时代文学存在形态与消费

(一)新媒介时代的文学类型总体而言,数字化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态:一是传统的文学作品(即纸质的文学文本)的数字化。把传统文本上传到网上供人们浏览和下载,或是图书馆把一些稀有的文献文本输入数字化图书馆,都属于此类。二是网络原创文学的创造。由普通人在网上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不用或少用一些超文本技术,作品的作者和读者可以互动交流。这造就了大量的网络,如痞子蔡、安妮宝贝、慕容雪村、桐华、流潋紫、匪我思存等,他们的作品从网上火到网下,从网络文学作品到出版纸质书籍再到改编成影视剧作品,为他们自身积累了超高的人气。一部分博客文学也可以放在此列。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例,最初只是作者李可2006年在和讯网博客写的2000字的职场小说,主人公机智、活泼,文字感性,充满了弹性。后来被图书发行商发现,有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完整的《杜拉拉升职记》。高点击率的作品可以为文学网站赚取利益,也可以被商家出版成书籍、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获得不菲的商业利润。国内说的“网络原创文学”一般主要就是指这一种类型。三是新生的、完全意义上的数字文学。这类新型媒体的文艺作品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功能,是只有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上才能实现的超文本文学。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乃至影视剪辑等融合起来组成网络作品,这类网络作品不能转换为纸介质作品,构成一种独立的数字艺术文体。非线性链接的“超文本小说”,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互动小说”,由多人参与创作的“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以及动态交互型文本都属于这一类。“从范围上说,数字文学要远远大于网络文学,它不仅包括通过互联网生产传播的文学形态,还包括以计算机单机、软盘、光盘、电子书等数字媒介生产和传播的非网络化的数字文学形态。从发展历程来看,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数字文学凭借‘前网络时代’的数字媒介已经发生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二)新型文学的生产与消费近年来,许多网络文学被出版改编成影视剧甚至网络游戏和动漫。这样一来,媒介不仅使虚拟的作品成为现实的商品,还可以创造对商品的现实需求和消费欲望。不管是在文学创作领域还是在电影、电视剧方面,我国近年来每年都有许多作品,但是很少人能感受到其感召力,倒是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像《后宫·甄嬛传》《大漠谣》《佳期如梦》《失恋33天》《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等,因为在互联网上的高点击率,拥有了固定的粉丝、读者群、超高的人气和媒体关注率,才被出版商出版为文学市场的畅销书,改编为电视剧、电影。2006年的夏天,《杜拉拉升职记》只是不超过2000字的文字片段。但截至目前,“杜拉拉”衍生出来的产业链,包括图书、电影、电视剧以及相关广告等,至少已经创造了3亿元的产值,并且杜拉拉的这股热潮仍旧没有褪去,在电视剧、电影、音乐剧、网络剧、话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许多人开始习惯于用手机和电脑阅读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像《鬼吹灯》系列、《诛仙》等,以及运用数字技术的一些超文本作品,如接龙小说、拼贴小说、合作小说等。消费社会的文化生产需要不断地为大众制造新的快乐和满足。

作品通过网络被关注,本身就已经形成高人气并成为有价值的商品,再通过炒作进入第二阶段的市场,数字媒介生产的文化产品正好能满足大众的感官消费和娱乐化的需求。波德里亚说:“这里起作用的不再是欲望,甚至也不是‘品味’或特殊爱好,而是被一种扩散了的牵挂跳动起来的普遍好奇———这便是‘娱乐道德’,其中充满了自娱的绝对命令,即深入开发能使自我兴奋、享受、满意的一切可能性。”他的论述已经变为现实,数字化艺术不仅刺激了消费欲望,而且还带动了一系列的产业链,像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都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文学市场资本运作的产业链。他们通过读者点击付费阅读,签约优秀作品,同国内外出版社和机构合作出售作品版权,授权改编成动漫、网游、电影、电视剧。数字文学的符号生产已经成为现代消费社会的核心要素,标志性的符号消费正在影响着大众的消费心理,塑造着公众的消费习惯,并成为现代消费的主流。视听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选择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依赖感官来接触世界了解生活已形成现代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当人们习惯于用媒介技术来了解文学时,“网络文学”“赛博文本”“遍历文学”“数字文学”等概念的出现就有了现实基础。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数字文学会成为主流,更多的文本形态会进入大众的视野和参与大众的生活,像超文本形态、多媒体形态、链接修辞形态等。我们置身于新奇的新媒体时代,在这个数字化空间里,文学艺术不再是以传统的硬载体———纸张的方式存在,而是以比特、网页和链接文本的超文本和多媒体为软载体的虚拟方式真实地存在于赛博空间。和传统的报刊、书籍呈现出的文学形式不同,数字文学作为一种最大限度调动感官的新型文学样式,充斥着当今文学与文化市场。近几年,随着社会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膨胀,娱乐主义成为主流的消费观。无论是沉默的阅读还是主动的参与,网络媒介的文学带给人的是一种虚拟体验,使人获得乐趣和快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媒介更加直观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这样的轻松感和休闲的感觉迎合了大众的口味,缓解了人们的压力。数字化空间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全新的审美方式,更加直观便捷,传播方式上也更为大众化。

炫目的数字技术和感官消费被商业化操作控制,并与现代消费方式接轨。尽管“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快乐原则几乎成为数字化文学消费的重要标志,但是它还是离不开人类赋予文学艺术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特性。鲁迅指出:“俗文之兴,当兴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所谓“娱心”,主要指的是愉悦心灵,在感情上得到抒发和共鸣,娱乐功能本身就是使人们获得快乐的一种效用。从新媒体介质上来看,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变成纸质出版物或者被改编为影视剧、游戏、动漫等,一些运用数字化技术的新型超文本作品被大众所长久地接受,能够真正地愉悦心灵,使大众体验到快乐的审美感觉,除要讲求语言、形象、情感之外,还要遵守关怀社会现实生活、激发人类情感、抵达人性内心深处这些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数字化文学虽然运用了网络这个新媒介来进行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但仍然要追寻审美的功能。因此,数字化文学应该具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本质特征也像基因那样植入到网络文学的机体之中,不仅成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通点,也成了网络文学今后发展中的一个内在要求。所以,数字化文学只有把媒介技术和审美价值即文学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一种有价值逻辑支撑的新型文学。

作者:褚晓萌单位: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