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

时间:2022-08-22 02:48:24

依法治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分析当前制约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主要因素: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开放的限度、学生的体育权益难以保障、安全事故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建议: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合理建设,科学改造;制订促进性的评价机制,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以“学生为本”开放理念,保障学生的体育权益;建立新型的校园安全事故防控机制。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2012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教育部颁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近年来,随着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增加和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紧张产生矛盾,为了协调矛盾,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要求学校体育场地资源向社会开放。这当中,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作为向社会开放的主要板块,在开放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现实问题阻碍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从依法治校的视角,梳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所产生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的开放,有效的解决当前社会体育资源紧张所产生的矛盾。

1.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先行条件

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先行条件有两大因素:政策法规保障和现实条件支持。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权利和利益,确定了高校有权将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并在开放中能够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便是只有具备了相当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的高校才能支持向社会开放自身的体育场馆资源,如果高校体育场馆资源连校内的体育需求都无法满足,就不具备相应的开放条件。因此,高校体育场馆向外开放的政策法规保障和现实条件支持,这两个先行条件缺一不可。1.1政策法规保障条件。在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界定上,根据我国的《物权法》第五十八条:“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集体所有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等”从场馆性质上明确了学校体育场馆的产权归属于集体所有,具备最基本的公共属性。在确定了高校体育场馆属于公共产品的性质的基础上,参照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找到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体育法》中第四十五条:“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方便群众开展体育活动,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实行优惠办法,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全民健身条例》等都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和使用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2017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的《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准则。以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都是授予了高校在管理体育场馆过程中,拥有具有向社会开放的权利,并且保障了高校在开放过程中的相关权益,这是高校体育场馆能向社会开放的先行政策条件。1.2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现实支持条件。总体来看,在全国第六次场地普查中我国学校体育场地数量占全国所有体育场地总数的39%,场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3%,学校体育场地是我国体育场地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体育场馆从面积和数量上来看,具备开放的基础条件。其次,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标准适合社会人群的需求。与此对比的是中小学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标准参照的是《中小学体育设施技术规程》,中小学的体育场馆规格标准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特征而设计的,以中小学篮球场的篮圈距地高度的设计规格为例:小学1-3年级篮圈距地标准为2.05m,高校是按照成年人的标准篮圈距地3.05m。由此可见,高校体育场馆相比中小学来说,更适合向社会开放。最后,高校的管理机制、培养模式和中小学本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高校的管理模式更适宜开放,相比较而言,中小学因为教学和培养模式的不同的管理较为封闭。根据以上现实条件的分析,高校管理模式和丰富体育场馆资源是支持对外开放的先行条件。

2.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困境

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使用和开放条款的法律法规,从不同的法律层面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合法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数量和程度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管理者对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政策不够重视;有的高校体育场馆不具备开放的条件;在对外开放过程中,高校的权益无法保障;高校的管理者对校园安全问题的顾虑等。2.1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开放的限度。高校对体育场馆的管理权利来源于高校的“自治权”,由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授权,根据“学术自由的制度性保障理论”,高校之所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在于高校自治权是宪法上学术自由权利的一种制度性保障。其次,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授权来确定高校“自治权”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章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中明确了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同时通过确定校长的权利与义务,高校的工作与发展间接的肯定了“大学自治”的权利。虽然有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求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但是根据“大学自治”的理念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开放体育场馆的类型、时间以及区域都是由学校自主决定的。个别高校管理者存在“懒政”的现象,为了减少学校体育场馆向外开放过程中所增加的任务量,缩小了体育场馆开放的区域,消减了开放的类型,高校体育场馆有所保留的开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校场馆开放的期待和需求。2.2学生的体育权益难以保障。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很大,由于高校学生还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因此他们拥有“公民”和“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首先,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缴纳学费成为高校学生履行的法定义务,这也意味着高校学生还有着特殊的“消费者”身份,享有相应的消费者权益。其次,学生体育权利的主要内容有接受体育教育权、体育财产权、体育活动中的人身权、参与体育活动的自由选择权、体育知识产权等五方面的权利。结合消费者权益和学生体育权利分析,学生体育权益中最主要的就是接受体育教育权和体育资源使用权。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主要开放的是使用权。尽管在各种政策法规中都强调,要在满足学校的体育教学秩序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但是高校学生群体作为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精力旺盛,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只是强调满足体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满足高校学生对于体育场馆资源使用的需求。政策法规中的要求是没有干扰到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却忽略了高校体育场馆所承担的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任务。并且当前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高校人均体育场地数量和人均场地面积均出现负增长的客观情况。因此,在政策法规中对于学生体育权益的保障是不完整的,如何在完全保障学生的体育权益的基础上,学校体育场馆对外进行开放还需要修订相关的政策法规。2.3安全事故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国中的安全事故防控主要是体育场馆设施的安全隐患和学生的安全保障。首先,当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外界开放,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必然会承受更多的压力,甚至是超负荷运行,体育场地设施的安全性保障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的安全。当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遭到人为的破坏或损害的时候,可以直接参照《体育法》第五十条:“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的,由体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对于毁坏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行为,直接根据毁坏程度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并追加相应的民事赔偿。虽然可以援引《体育法》来追究肇事者的责任,但是“限期改正”中的期限如何制定,却没有标准,学校体育场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学校体育发展的前提也是安全为重。因此,被破坏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既存在安全隐患,又就不能为学生提供正常的服务,学校的权益仍然受到了损害。其次,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后,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难以保障。对于此类问题,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二十三条:“对发生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这种规范性的文件并没有界定事故产生的前提条件,也没有说明处理意见,而在我国正式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学生和外来人员共用场地安全保障的法律规定。只有通过相适用的民法和刑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来引入相关情景之中,一旦发生事故,学生的人身安全并不能完全得到行之有效的保障。

3.依法治校下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对策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有法可依,可是相应的政策法规的具体落实还是需要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首先就是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能够承担起对外开放的压力;其次,在保障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序合法的同时,需要预设场馆开放的情景,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体育权益和增设安全事故预防机制;最后,强制性的政策法规不适用于所有高校的情况,需要促进性的政策引导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积极性。3.1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合理建设,科学改造。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总体情况就是总体数量和面积可观,但是人均面积不足,室外体育场地所占比例较大,室内馆的面积和数量达不到基本标准。所以,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资源都无法满足校内体育活动的进行,更别提对外开放满足社会人员的体育需求。高校响应政策执行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要求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够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员的体育需求,缺少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政策法规也无法执行下去。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未来规划中,提高体育场馆的数量和面积仍是工作的重心。在提高数量和面积的基础上,科学改造老旧的楼层或者空闲的场地,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用较低的成本改造成为室内体育馆。3.2制订促进性的评价机制,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制订促进性的评价机制主要内容是将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纳入高校年度工作绩效考核中去,激励高校管理者重视并积极参与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工作中。并整理《体育法》、《学校工作条例》等所有涉及到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要求和标准,建立一个长久的开放机制,而不是一个短期的开放计划。在该计划中必须要增加开放后的情景预设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3.3以“学生为本”开放理念,保障学生的体育权益。教育部体艺司司长王登峰在谈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问题上时讲到,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盲动。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还不具备条件的,坚决不能开放。以“学生为本”的开放理念,是高校体育场馆以保障学生的基本体育权益为前提条件下的开放。当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可以满足学生的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下,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开放部分区域给社会人员使用。但是,高校体育场地资源连校内学生的体育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一定要以“学生为本”的开放理念,不能对外开放。同时,要将以“学生为本”的开放理念成为制订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政策法规的原则要求。3.4建立新型的校园安全事故防控机制。建立新型的校园安全事故防控机制,主要是为了适应当今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新趋势。现行的学校安全防控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校园内部活动具备相应的安全要求,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开放之后,学校面临的挑战就不仅是学校内部的安全工作,还需要统筹校外人员参与体育活动的安全工作。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2017)中就明确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基本原则,坚持校内优先,安全为重。加强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职责,形成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安全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学校适应当前新形势的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现有的安全事故防控机制的基础上加入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部分,建立新型的校园安全事故防控机制。

4.小结

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紧张的矛盾促使政府要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导致整体的开放程度不高。引入依法治校的理念,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高校体育场馆开放,而是在研究和探索如何才能促使高校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保质保量的完成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任务与使命。

参考文献:

[1]陈亚惠.高校依法治校的内涵与有效实现[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286-287.

[2]唐.依法治校视角下我国高校规章的法治化探讨[J].高校教育管理,2015,9(02):54-57.

[3]魏本好,席玉宝.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01):83-86.

[4]徐磊.我国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共享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07):110-113+119.

[5]曹春宇.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社会化的法律透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2):9-11+17.

[6]谭仲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后安全保障义务及不作为侵权责任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03):40-44.

作者:赵铂川 陆作生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