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风范建设研究

时间:2022-02-10 04:20:00

高校师德风范建设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也指出:教师应该“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实践启示我们,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专业化知识和专门性技能,而且需要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严谨的职业操守,因此,应当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师德要求,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师德形象,以一流的师德风范建一流的职业院校,只有这样,才会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从文化视野审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确立忠诚事业的理想与信念

(一)至善崇德:古代教育传统的崇高境界在人类文明史上,历代先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师德思想,从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到集先秦思想之大成的四书五经,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无一不积淀着深邃的哲学思辨和教育智慧。

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二字的著名思想家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的解释不但阐明了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明确地告诉教育者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也启示我们教育是一个通过言传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善”的传达的过程。为此,我国古代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以及朱熹等,不仅用他们的思想更用他们的实践阐释了中华五千年教育思想与传统,如:“天地君亲师”的尊师传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师德精神;“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言传身教”的教师风范等,其中一以贯之的就是至善、崇德、贵表、务本、弘道的师德传统和知行合一、知体达用、长善救失的师德规范。这种精神与风范曾经孕育了无数为真理呐喊,为理想献身的仁人志士。

(二)忠诚事业: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党和人民对教师寄予了殷切期望。主席循循教诲我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努力在政治上、业务上不断提高,沿着又红又专的道路前进。”总书记说:“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指出:“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在毕生中一定要做好的事情。现在我们讲传道,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使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授业就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本领,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杰出人才;解惑,就是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解疑释惑。而做好这三点,一定要以德为先。”新中国几代领导的阐述充分体现了我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热切希望。

(三)立德践行:市场经济背景下师德建设的

重要意义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忠诚、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校风、学风建设的灵魂,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的核心元素。学院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为建设国内一流高职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高职院校是精神文明的高地,是高素质高技能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高校教师既是素质教育的生力军,人才成长的引路人,又是弘扬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践行者。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职业实践,不仅影响和带动着广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向,也影响和带动着全社会履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肩负着追求真理、彰显正义、教书育人、服务大众的神圣使命。要办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而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一流的师德师风。《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大学应该将“至善”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而这些必须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加以体现、得以实现。名校因为名师,名师造就名校。学院的专业建设需要教师,学院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学院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影响更需要教师,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校风学风建设的灵魂

大学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教师是学生健康成才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作用,教师的形象对于学院形象建设和品牌打造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教师群体的职业形象,是学院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四)观照现实:当前师德缺失现象与原因透析

1.师德缺失现象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呈现了令人忧虑的局面。一是心理浮躁。教学上沉不下心来,满足于应付了事;学术上专不下心来,热衷于走旁门左道,造假作弊;学习上鼓不起劲来,沉醉于享乐和钻营;改革上提不起神来,习惯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二是道德失范。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下,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过于看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动力不足、激情不高、业务不专、改革意识不强、工作不规范。

三是育人意识淡薄。将“教书”与“育人”人为地割裂开来,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不闻不问,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对学生缺乏爱心。

四是师表意识淡化。缺乏自律精神,道德信念迷失,道德行为弱化,语言粗俗、仪表不整,举止不端。有些行为甚至突破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如接受学生宴请、收受学生礼物等。

2.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大气候”的影响,又有“小环境”的影响。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个体的选择和发展提供了多元化价值取向;又将一些消极因素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带入了校园。在价值多元和功利趋向的语境下,部分教师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个人幸福追求实在,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个别老师甚至价值观发生偏移。

二是制度导向出现偏差。在官本位倾向、职称评审学术导向等影响下,重机关、轻一线,重科研、轻教学,重名利、轻修炼,重教学、轻育人,重硬性指标、轻软性考核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优秀教育传统受到轻慢。由于社会普遍价值观向物质化倾斜,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群体认同感迷失,老一辈教师那种不求索取只讲奉献的工作境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学术气节,悲天悯人、关爱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教书先教做人”的育人意识渐行渐远。

四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一方面很多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在工作负荷和精神负荷的双重压力下,诱发了心理失衡现象;一方面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种外在强制的他律状态,忽略了思想疏导和价值引导,忽略了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的关注,普适的价值和义务责任没有内化成为教师的个人意志,从而使不少教师对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教师不是用一种理性、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而是凭借感性的职业良心以尽自己的义务。

二、从教育本质界定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内涵,明确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

“立德践行、经世致用,忧乐天下、求索创新”,这是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办学理念,也是其办学的价值追求。它承继了五千年文化传统,诠释了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刻内涵。其中“立德”源自《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确立,“践行”源自《孟子》,讲的是无论是道德的树立、人格的形成还是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实践活动,离不开行动的落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还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形容教师职业。这些都启示我们,师德师风不单纯是一个教师品德问题,而应是一名教师所具有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实践的综合体现。

(一)师德是一种信念坚守

理想与信念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师职业行为的最高要求。教师的职业理想与信念体现着教师行为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也体现了教师个人成长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原本就是一种“人”的教育。从古希腊教育家所追求的“自由人”,到19世纪马克思所预言的“全面发展的人”,再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专家阿列克斯·英克尔斯所探索的“现代人”;从先秦儒学教育家所憧憬的“伦理人”,到20世纪40年代陈鹤琴所提倡的“现代中国人”,再到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人”始终是教育情有独钟的关注对象。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过:“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表现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我国职业教育在异军突起的迅猛发展中,尽管引入了诸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和行动导向等理论体系,但其基本的理论依据仍然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即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技术人才”,这一目标凸现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其主要内涵是在“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的和谐共振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主题推向极致。作为现代职业人的培养基地,必须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创造学生不懈追求人生的发展空间,铸造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育人工程”。为此,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让忠诚成为信念,将忠诚融入事业,用忠诚演绎人生。

(二)师德是一种奉献精神

教师职业让人肃然起敬,在于她的淡泊与高尚,她阐述着生命的真谛,谱写着爱的乐章。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面对市场各种利益驱动,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追求。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曾说道,对精神的追求,是追求神圣;对物质的追求,是追求平凡。还有人形容,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也有人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确,教师的名字叫奉献,她是人梯,托起学生成长的希望;她是蜡烛,点亮学生心灵的智慧;她是火炬,为学生传承文明之光;她是雷电,激发学生的赤子之情;她是铺路石,为学生奠定人生的路基。一个师德高尚的老师所追求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甘为人梯、甘当蜡烛、甘为铺路石的精神境界。

(三)师德是一种博爱情怀

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的事业,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注定了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用爱的力量感动学生,成就学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境界。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讲的就是要将爱和责任放在师德教育的首位,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高职教育的基本使命是锻造现代职业人,在这闪烁人性光泽、充满人文情怀的伟大事业中,教师更要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作为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用自己的爱心和恒心感染和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专心和耐心教会学生应知、应会,教会学生做事、做人,让学生始终生活在爱的氛围中,让学生心底始终流淌爱的暖流,只有这样,才能传递给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人文情怀。汶川地震中的英雄教师谭千秋、全国师德标兵盘振玉就是用他们充满爱心的伟大情怀,诠释了教师的高尚和美丽。

(四)师德是一种道德约束

职业道德是为人师表的内在要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的工作对象是人,肩负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所以除了对教师要求遵守普通公民的道德规范以外,还必须要有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道德要求。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一面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跟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都能起到无声路标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作用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道德力量。

(五)师德是一种专业素质

当今世界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共识,即教师不但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其主要标志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专门性社会服务、专业化知识与技能、专业性职业活动、专门化职业训练和特定的职业伦理规范。教师专业化既包含教师职业专业化,也包含教师教育专业化。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其专业知识结构包括通识性知识、个体性知识、素养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行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方面,其素养性知识就涵括崇高的教育理想,执着的敬业精神,博大的人文情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尚的人格风范。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专业化教师,首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第三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懂得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适时加以引导;第四要掌握娴熟的教师职业技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最有效的方式传授知识、启迪思维,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五应当具有远大的职业理想和严谨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才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向心力和感染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承担起教会学生从事职业活动的技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应知、应会、做事、做人的职业能力。

三、从发展高度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人文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和动力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从发展的高度,以“忠诚、奉献、师表”为核心内容,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根本目标,以加强师德修养,履行师德规范为基本要求,以教师的渊博学识、精湛技能和高尚人格的专业化训练为基本内涵,努力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人文环境,以良好的教风营建良好的学风与和谐的校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视角和实践模式。

(一)抓学习,以教育的信念提升师德师风建设

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教师提升素质的关键所在。教育信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对教育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学习是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教育信念的有效途径,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一支德艺双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目标,构建以“马鞍山大讲堂”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宣讲平台、以“名师讲坛”为主体的教师学习交流平台、以“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专栏”为主体的专题研讨平台和以“教学项目建设”为主体的教改活动平台等四大学习平台,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活动和教改项目建设,转变教育思想,提高理论水平,丰富人文情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二)抓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德师风建设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成长了一批以省级劳模、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专业带头人和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其弘扬的是一种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和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精神。学院定期开展“我最喜欢的老师”和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培育一批师德师风建设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努力营造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

(三)抓创新,以丰富的活动内化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我最喜爱的老师”征文评选活动。根据学生的推荐,每年评选出20名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二是定期开展以“忠诚、奉献、师表”为主题的演讲、朗诵和知识抢答赛等活动和“六个倡导”活动,在全院教职工中开展倡导爱心与责任,自觉抵制抵制敷衍塞责、歧视侮辱学生、索要或接受学生财物的行为;倡导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在招生、考试、职称评定、成果评审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倡导科学务实,自觉抵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违背学术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倡导无私奉献,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倡导为人师表,抵制单独带异性学生进娱乐场所等败坏教师形象和声誉的失德行为;倡导遵纪守法,自觉抵制私收学费、、办假文凭等违法乱纪行为。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内化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

三是开展“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写一篇教育理论研究论文、设计一堂教学改革课、上好一堂教改示范课、开发一个教学资源、承担一个教改项目”的业务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增强教师忠诚职业、奉献自身的意识教书育人的能力。

四是开展“我为学生献爱心”活动,鼓励教师为学生做一件实事,献一份爱心,密切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是评选一批师德师风的先进典型,通过学生测评、同行推荐、系部审核、学院审批,每学年评选出10名师德标兵,并在教师节前后召开师德师风建设表彰大会进行表彰,营造崇师德、铸师魂、正师风的校园环境。

六是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教师和学生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同时,充分利用民主生活会、教研室工作会、部门工作讲评会、系务会等形式,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召开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与讲评会,出版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论文集。

(四)抓管理,以健全的机制规范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完善领导和处室联系系部制度,加强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和引导,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管理环境。

二是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从教学计划编制、备课、听课、课堂教学以及作业批改五个方面规范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三是完善和落实《教学工作考核方案》,定期从师德师风、专业水准、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教研教改等方面全面公正地对教师的各项工作全面考核和评价。对上课或监考迟到、早退、旷课、课堂接打手机、擅自请人代课、调课、无教案或使用旧教案授课、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善,造成教学仪器设备损失、对学生违反考试纪律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庇护说情、教学中宣扬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等政治言论予以严肃处理。

四是制定《机关工作人员素质提升方案》,逐步建立师德师风考核结果与教师个人年度工作考核、职称职务评聘、课酬等相挂钩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建立“日巡视、周跟踪、月讲评、期考核”工作制度,加强督导与检查,狠抓制度落实。

培养合格的高技能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建校之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一所示范性的高职院校,应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校风学风建设,用一流的师德风范建设一流的示范院校,必须造就一批业务精湛、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方可全方位的促进学院教学质量,提升学院内涵,为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