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学作业签字行为分析

时间:2022-04-25 03:52:49

教育管理学作业签字行为分析

一、管理目标合理:目标层级明确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只有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管理活动才有意义,正如“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所说,“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管理目标缺失或模糊不清,都会导致组织秩序混乱、管理效率底下。除了效率,管理活动还讲求效益。不同之处在于,效率是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目标,主要着眼于管理的当下收益;而效益是强调管理活动产生的实际成效,关注的是管理行为对未来的影响。因此,管理目标应该具有一定层次,不仅具有短期目标,还要具有长期目标。检查学生作业,属于学生作业管理,是学生常规管理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但是,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是最基本的目标,还应该有更高一级的目标。家庭作业,是帮助学生回顾、巩固学习内容的一种手段。对于教师而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检查、批阅学生的作业,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侧重。这是一种教学反馈的方式,对于进行补救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检查学生的作业不仅仅是为了确保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是教师调整教学计划、转变教学方式的依据。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而言,这个管理目标是正确且合理的。作业签字的出发点是正确的,而且还是一种促进家校合作的尝试,但是家校合作的目标不是对教育责任的重新划分,而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业签字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具有良好的督促作用,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升入高年级,自律意识逐渐增强,家长和老师要逐渐转变角色,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控制者”变为“辅助者”、“促进者”。家长和老师的角色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而言,这个目标也是正当且必需的。管理只是手段,并不是目标,管理最终是为了服务教学。如果检查学生作业的目标只是为了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那么这个管理活动的效率并不高,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独立完成作业完全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实现,并不需要教师介入。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习状态,并且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

二、管理思路错误:管理对象混淆

一直以来,作业签字被视为家校联系的一种方式。通过家长签字,家长可以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从而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这是大多数研究关于家长签字作用的认知,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应然状态。既然如此,那么实然状态如何?一般情况下,作业签字主要可以分为书面作业签字和非书面作业签字。书面作业签字是家长在学生各科作业上签字,其内容往往是“已检查”、“作业已完成”等,教师作业批改后家长需要根据学生的改正情况,签字“已订正”。非书面作业签字主要包括朗诵、背诵以及预习等作业,家长签字一般是“已读X遍”、“已背诵”、“已预习”等。无论是书面作业签字还是非书面作业签字,签字的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家长是按照教师的“要求”签字的,遵循一种单方面规定的“套路”。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将签字视作“任务”,勉强完成;教师也不会在意家长是否真的检查了作业,而只要知道签字与否。家校合作是一种密切学校和家庭关系的管理方式,学生是教师和家长之间的纽带,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父母在亲子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如何协调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应该成为家校合作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之所以家长签字从家校联系的“桥梁”沦为互相嫌弃的“鸡肋”,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协调好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最明显的体现在于,学生作业管理本应建立在平等合作的关系上,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教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而且往往带有一种强制性,虽然这种强制性不是直接指向家长,而是指向学生,但即便如此,其中仍然存在一个逻辑问题———教师凭什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这种强制性源自何处?从教育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为了明确教师的管理对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是师生关系的约束,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对象,二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学生的父母并不是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他们只是子女受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当子女学成归来,父母也许会在物质上依靠子女,或者因为子女未来的发展而使家族的声誉得到提升。但是即便如此,教师也不能要求家长承担教学活动中的责任,因为无论从教育管理体制而言,还是出于私人关系,家长与教师之间并非上下级关系,而且也没有具有约束作用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教师要求家长检查作业,实际上混淆了对象间的关系。作为利益相关者,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让家长在教学活动中承担教师的责任,并不合适。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使其在教育管理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种优势地位不能使教师“越位”。

三、管理手段失当:效率不高

且引发抵触情绪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2]因此管理活动需要协调各种关系以达到组织目标,管理活动需要协调的不仅是人与物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但不可否认,“人与物的关系最终仍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因此管理需要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加以利用。教育管理也是如此,但它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教育是价值高度涉入的事业,因此教育管理活动常常会涉及其他管理活动不常碰见的伦理、道德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3]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教育管理并非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教师需要家长检查学生作业,那么采取签字的方式是否合适呢?诚然,签字具有信息反馈的作用,代表家长已经准确接收教师传达的信息。但是,采取家长签字的方式,并不能实现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沟通。1.签字只是信息的单方面告知不同于其他沟通方式,签字并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只是对告知信息的确认。翻开学生的作业本,可以清楚地看到:家长签字永远都是一样的“已检查”之类的,家长从来不多“签”,也不少“签”,因为家长签字是根据孩子转述的教师“要求”来签的。教师要求签字、教师规定签字内容、教师检查签字,整个过程就是教师一个人在参与,家长只是配合教师。如果家长签字是为了促进家校联系,那么不妨来看看沟通的实际效果。家长所获得的信息只是教师想让他获得的信息,他并没有话语权,在通过“签字”的交流中,家长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得到的信息还极为有限;教师得到的也只是一个“肯定”的答复,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率,因为这些具体情况都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就可以说明的。家长签字,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成为家长的负担。2.签字基于一种不信任的前提签字是一种约定行为,是就某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时附加的效力保障,这种效力取决于签字人的信誉。与我国古代的口头之约相比,签字是一种新型契约关系的体现,目的是为了明确责任、规避风险。当双方互相不熟悉时,会邀请一位熟悉双方并具有一定信誉的人签字作为担保。但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前提,如果说在商业领域,这种契约关系的缔结是一种谨慎的选择,但在教育领域,这种签字实际上是对学生和家长的双重“不信任”:既不信任学生能完成作业,也不信任家长会检查作业。如果教师信任学生可以按时完成作业,那何必家长检查作业?如果教师信任家长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那何必家长在作业上签字?教师让家长签字,美其名曰“关心孩子学习”,签字成为关心孩子的表现。然而,由于学生的学业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难以辅导孩子学习,长此以往,家长只能让孩子自己学习,末了在作业上草草地签字了事。这样,原本渴望关心孩子学习的父母内心会受到打击,认为自己无力关心孩子学习,“学习方面的事还是交给老师吧”,反而导致相反的效果。事实上,关心孩子学习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并非只有签字这一种途径。将参与途径狭窄化,只会降低家长在教育的参与度,削弱家校合作的效果。3.签字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学生完成作业并且有家长签字,才算是真正完成教师的要求。换个角度,如果学生完成了作业,但没有家长签字,也不能算是达到教师的要求。那么,问题是,教师关注的到底是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还是家长是否签字?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却还需要一个签名才能得到承认,这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一种不正确的学生观:无论你表现得如何,你始终是一个学生、一个不成熟的人,只有在一个成熟的人的监督下,才能确保你的行为是符合要求的。在这种观念下,学生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被视为一个处在控制下、依附他人的存在。这种观念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但是,更为糟糕的是,长期处在这种外界环境下,不断强化的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使人逐渐改变原有的自我认知,相信自己无法独立于他人。如果仅仅是身体依附他人,今后尚有机会获得独立,但若在思想上依附于他人,就会这将不利于学生的性格养成。“性格寓于意志之中……是指意志的前后一致性与坚定性……对那种坚定性,我们把它称为性格。性格见诸一个人决意要什么与决意不要什么这两者之间的比较之中”[4]由此可见,性格的养成需要个人主体性的发挥,是在自我选择、自我决断中形成的。长期处于一种高压控制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不被重视,自然缺乏选择的权利。当教师和家长在为“检查作业该由谁负责”而争论不休时,似乎没有人去征询学生的意见,学生无奈地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因此,从这三方面来看,管理手段失当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没有从中获得利益,不仅没有达成既定的管理目标(不愿写作业的学生并没有因为签字而有所改变),而且从长远来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没有产生有利影响。总而言之,作业要求家长签字的出发点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但好的出发点并不必然导致好的结果。教育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管理不仅注重管理的结果,还注重管理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既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目标达成情况,又从管理对象角度关注管理手段专题•家校共育对其内心感受的影响。虽然教育领域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但教育管理不只是为利益划分、利益实现而服务,还应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性关怀。取消“家长作业”,是家庭作业回归的开始,也是教育领域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开始。

作者:陈元龙 周瑞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