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

时间:2022-07-22 02:36:33

高校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

一、环境教育概述

“环境教育”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此次会议提出要建立以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中、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而在1977年公布的《第比利斯宣言》中提出要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受教育者对环境的关心,以及在教育内容中引入相关的环境知识,提出环境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意识、知识、技能、态度与参与。环境教育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新的发展,《21世纪议程》确立了世界各国进行环境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并在1997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上提出环境教育应与和平、发展和人口等问题的教育结合,构成“可持续发展教育”,为环境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广西环境教育现状

(一)学校教育中未能贯彻环境教育。《中国21世纪议程》的第五章中提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但是在2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些规定广西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与策略□梧州学院 植文斌 王国华和措施的实施并不理想,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教材设计不合理,如人教版小学《科学》学科,仅在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一章中提及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其中论述的垃圾分类和“三废”处理的问题在对小学教师进行访问中得到的反馈被普遍认为不适宜小学生的智力发育水平,教学效果不佳。二是教师专业能力不足,该问题在初等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首先,广西的中小学教师缺乏环境教育所需要的专业背景,教师队伍无法胜任环境教育的要求。其次,在高等教育中,一方面环境教育的基础学科如环境学等专业只存在于专业教学中,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课科目。三是相关政策并未得到落实,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所提到的“发展与环境”课程在大多数的广西高校中并未开设。四是教学资源投入不足。首先,环境教育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课时安排不足以及资金、智力安排不足。如在广西区内某示范性高中,一周45个课时中有3个课时的地理课,据对任课老师的访问得知,一般在地理课的讲授中,关于环境保护问题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占1到2个课时,另外可持续发展问题在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中约占用2个课时,可见环境教育的内容约占广西高中学生总课时一千三百五十分之一。其次,在对广西区内调研中发现,除植树节的活动外,很多学校并无任何一项关于环境教育的课外教学项目。最后,据调研了解,在整个从初级到高级教育的教育过程中,缺乏关于环境教育的专门性教材、培训材料和辅助、参考材料。

(二)非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成效不大。笔者在参与的一项关于广西区内公众环境意识的调研中得到以下数据:公众认为当地环境一般的占52%,认为较差的占27%,认为非常差的占7%,但是57%的公众只知道1~2种污染源。不知道政府是否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的占53%,认为没有实施的占40%。有70%受访者并不具备类似垃圾分类等环保技能,有17%受访者具备比较专业的环保技能,但这些人大多是环保产业的从业者。这些数据说明了公众虽然认识到周围的环境问题,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污染源的认识和相关的个人环保技能,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关于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但是未能被公众知悉,无法达到促使公众参与的作用。

三、广西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广西面临着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在资金、技术和人才均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力所能及地通过我国《环境保护法》所提出的公众参与的方式来发展环境教育,使得公众的知识与技能水平适应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

(一)国家法律、政策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和鼓励。我国2014年《环境保护法》第九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十一条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学校不但要在校内开展环境教育,还要求学校积极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而高校参与环境教育则早已被国际上认为是较为系统有效地宣传环境知识和技能的模式,也在欧美和东盟各国的高校教育实践中被证实能全面激发民众的公众参与热情。而我国法律、政策所倡导的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等发展方式和高校环境教育是能够融为一体的。(二)环境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2014年,教育部发起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活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转型发展并非易事,转型的第一要务就是认清何为应用型人才,不容置喙的是应用型人才就是具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但是将应用型技能局限于职业技能无疑是一个片面的看法,应用型人才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不但要求能与其从事的职业相适应,还应与社会相适应。由此可见,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是和广西地区特点、国家政策和高校转型发展方向是统一的。环境教育可以成为高校转型改革发展的新模式之一。(三)西部地区具有发展环境教育的优势。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教育具有独到的优势,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对于西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给予了较多的支持政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等经济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中关于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环境保护的措施。二是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西部地区各省区多于他国接壤,可以利用区域合作的方式与周边国家合作进行环境教育,如建立区域环境数据库,双边学生及教师交流,共同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等方式,以弥补资金和人才上的不足。广西在这方面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东盟各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进行区域性国家间的环境教育合作,现已建立涵盖东盟地区的环境教育数据库,对于国际环境教育合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广西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机会,吸收东盟各国已有的资源和经验,跨越式地发展本地的环境保护事业。

四、在广西高校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在国家环境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完善对高校环境教育的支持。我国《环境保护法》第九条明确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国家法律法规实际上已经把学校纳入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主体当中,明确要培养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增强公众参与。其主要目标是就是为了构建全民性的、涵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在东盟及其他国家的实践中证明,为发展环境教育提供法制支持更多需要的是倡导性和鼓励性的规范,如《东盟环境教育行动计划》中为了解决教育机构对环境问题兴趣不大的问题,东盟各国提出学校与社区、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环境项目等激励性和倡导性的措施。笔者认为,通过高校与地方合作,地方政府给予高校激励政策,促进高校环境教育发展,使得高校环境教育不但能在校内培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应用型人才,还能为发展公民环境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这是广西等西部地区发展公民环境教育较为切实有效的方面。(二)在高校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环境教育形式。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专题讲授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备课,制订环境知识专题教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从各个角度进行环境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注重从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着重凸显环境知识的背景。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注重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角度,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环境保护知识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从人生观角度,特别注意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和坚持环境保护。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形式。通过堂讨论、学生课后作业及实践和学生校外实践的方式,全方位地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校外专家学者讲座讲授形式。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关于环境教育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四是科学研究形式。专业教师自发组成研究小组,以专业的角度切入,结合本地方、本区域的地方特色,透视环境保护。(三)加强与接壤国家的国际合作。广西高校还可以利用与周边国家进行国际合作的方式来推进环境教育事业,由于东盟各国已经实现了区域化、长效性、普遍性和高层次国际合作下的环境教育。因此,应有效利用东盟各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环境教育资源,并吸取相关经验教训。西部地区高校加强与接壤国家的国际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广西与东盟合作的环境教育中心。东盟国家间的环境合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建立了跨国合作机制,其中环境教育中心肩负着培养师资,资源共享的作用,广西可以通过加入东盟国家的环境教育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建立信息、教育、宣传及网络体系。在欧美国家当中,通过网络开展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趋势,而东盟国家也提出了建立环境教育的网络合作制度,广西可以通过加入、改造、利用该制度,建立区域性环境教育网站及网络教育体系。三是为双边或多边参与成员提供环境教育技术援助。在广西区内的高校和企业中存在一些具有环境知识的高级人才,拥有完善的教育理论和优秀的教学经验,广西区内高校可以通过与东盟国家共享资源,换取东盟国家比较成熟的环境教育资源,谋求相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四是制订与东盟高校之间的国际环境教育共同行动计划。广西高校可以利用原有的高校合作模式,加强与东盟高校之间的合作,共享环境通识课,合作开展大学生环境实践。

作者:植文斌 王国华 单位:梧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