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析

时间:2022-03-29 02:29:00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析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社交网络道德安全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互连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在全新的网络时空里,网络社交成为大学生日益喜爱的新型社交方式。网络是一祸锐利的双刃剑,因此,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成为新世纪教育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目前,网络社交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网络柳天引发的欺作勒索、沉迷上网导致的网络成瘾综合症、交友轻率误大了网恋陷阱。可见,网络社交安全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秩序及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对此,本文提出了自律性和防范性相结合的网络社交安全教育新模式。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种伟大的生产力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资料,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正在悄然形成。网络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网络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大学校园。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特别是随着高校校园网络的广泛建设以及校园外lritemet网的开通。大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多。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1年1月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0年底。中国网民已达2250万人,大学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全国高校大学生常上网的人数已达网民总数的40%左右。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已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社交理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今天在人们的社交范围中,网络社交占了一定比例。尽管这不是人们社交方式的主流。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人们对网络社交抱有浓厚的兴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这样,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爱情等网络社交日益成为大学生喜爱的文化、生活和社交方式。它在给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带来极大丰富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明显的网络社交安全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网络社交具有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

网络社交与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存在着很大不同。它是基于网络技术并因此发展起来的一种模拟性的社交交往,是虚拟的人与人间的交流,存在机器的遮掩,并非完善意义上的社交行为。网络信息传播技术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模糊了,人在网络上以数字符号的形式出现,而在社交中备受关注的性别、年龄、相貌、职业等特征性被掩盖了,这便形成了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特有形式。可见,在上网过程中,人们完全可以使用代号或虚假的姓名、身份而不必担心被人发现。有一个漫画则非常典型地说明了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正因如此,网络不可避免地成为别有用心的人从事违法犯罪的空间,网络社交的虚拟性匿名性易成为不法分子作案的依托,从而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社会性违法犯罪,作为网上主体的大学生如果不加警惕和认真识别,极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

二、网络社交安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社交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三种:一、由网络聊天引发的骗财、骗物,甚至敲诈勒索,伤人害命等;二、沉迷上网、易患网络成瘾综合症;三、痴迷于网上恋情,易误入网恋陷阱,付出惨痛的代价。

1.目前,网络聊天工具如QQ,OIC-Q,ICQ,MIRC等已深人到大学生社会当中,各个网站一般也设有自己的聊大室和虚拟社区。如果能够以理智的心态对待,网上聊天对于大学生增长见识、满足交友需求、缓解心理压力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应看到,网上聊天给大学生带了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其中由于沉溺于网上聊天而惹祸上身的不乏其例一些不法分子掌握了上网聊天者的交友心理,假借“交朋识友”、“谈恋爱”的名义,编织谎言,骗取对方的信任或崇拜,然后设法引诱对方上钩,约见网友,骗财骗物,甚至敲诈勒索,伤财害命。而其作案目标往往是针对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

2网络成瘾综合症

沉迷上网对大学生的身心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导致青年学生生产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病态,其中危害最严重的当属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综合症(LTE—RBNETADDICTIONN)被认为是因过度上网引起的心理疾患。其主要疾状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问题,如撒谎、孤独、冲动、暴庚、淫逸、虚空等;上网时精神极度亢奋,没有疲劳感,无法控制上网时间,每次都越过计划,甚至不吃不喝,通宵达旦;下网后萎靡不振,神情倦怠。身心俱疲,焦躁不安;对现实生活不感兴趣,人际关系冷漠,为了上网不惜荒废学业,影响工作;平时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严重的全身震颤、痉挛、摔毁器物,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等等。

由于模糊了现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一味沉醉于虚幻世界,网络成瘾综合症给青年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负面影响,严重地降低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对大学而言,网络的成瘾综合症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规范意识的减弱,对现实社会的琉远,生活与工作能力的下降,人际交往能力萎缩,以及严重的精神瘴碍等。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因上网过度而出现生理和心理异常。这名大学三年级男生从上学期开始常在早上八时进人机房直至晚上机房关门才离开。因为过度上网,这名男生容貌憔悴、情绪低落并常伴有莫明其妙的言行,患有网络综合症的学生很难完成学业,江苏高校一项调查显示,在其退学的同学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所致。

由于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有的学生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从而产生像上述学生那样的症状。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在网络社交方面应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回到现实中来。在网络越来越深人到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同时,现实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许多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无节制地上网占去了他们相当多的学习时间,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另外,网上的信息良隽不齐,一些学生留连于粗俗的黄色网站,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等。

3.网恋误区

网络恋情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已成为长盛不衰的话题.在一些追求新异刺激的大学生眼中,网恋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并有着让人不可抗拒的魅力.对于网恋的利弊,人们所持的态度不一,欢迎者有之,将信将疑者有之。2001年,新浪网开展了一项大学生网络抽样调查,谈到对网恋的态度,认为网恋是“游戏一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占46%;持相信态度,但认为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占41.5%;相信网恋且更期盼着美丽降临自己身上的占12.5%。可见,相当一部分大学对网上恋情并不反感。

事实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友之间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仅凭聊天中枯燥的字符,你根本无从了解对方的容貌、性格、身份,甚至无法分辨其性别。上网只能拉开想象的空间,所能感受到的多为对方的优点,因而具有很强迷惑性。一旦这种恋情进人现实往往变得十分脆弱,网恋之花虽美丽诱人,但因其没有生命力,基本上难逃凋零的结局。有的网民曾说:‘.网上交友毕竟是虚拟中的世界,与现实相差太远,由网友发展成为生活中的朋友,至今一个也没有。……每次在网上谈到兴浓,都想把它变成现实,并且多次也是真的投人了感情。但是,事实却往往是残酷的,每每见面或打电话联系后,很快就成为过眼云烟。”有资料表明,当前网恋的成功率仅千分之一。正处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承担着重要学习任务的大学生必须慎重对待。痴迷于网上恋情,除了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影响顺利完成学业以外,网恋还极可能让人误人陷阱,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应对之策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同时,在现实社会中包括高校内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依并存是大势所趋,必须确立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理念。

1、加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财富,闪耀着中国先哲们的睿智之光,蕴藏了宝贵的价值理念,其中的很多思想对于今天的网络道德建设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历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非常完善。在德教方面,儒家提出了“德教为先”和“修身为本”的思想。我国古代圣哲早就提出“仁义礼智信,”,强调“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不仅作为一种柔性社会规范约束人们,更作为一种新丰富、取之不竭的社会道德资源而存在。诚信作为一种道德基本要求,它既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基本范畴和最高境界,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只有网络社会各成员,规范自己的行为,..克己”、“知礼”,才会从根本上消除网络社会建设上出现的网络损公肥私、网络、网上色情游戏、网上破坏、网上偷盗等负面现象。当前,高校实施以德育人,用传统的优良道德引导人、教育人对于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优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中的一些方法和手段已经显得过时和低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转变教育思想与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特别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倡网络文明。高校广大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主动占领网络这块新阵地,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根底,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还应该掌握必备的网络知识、深人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思想观念和素质能力两个方面积极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胜任“网络时代”灵魂工程师职责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重、自警、自律意识;二是要强化舆论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网络信息中不良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三是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以更能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四是要在全社会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规范,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唤起自觉维护科学价值和道德观的责任感,构筑起一道稳固的道德防线,并与信息立法形成良性互动.使空间最终成为一个既高度开放、又高度文明健康的精神王国,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

3、推动道德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

道德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调节社会关系。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激励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的范围和作用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并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的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中的非对抗行为。所以,我们在强调道德自律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法律等社会他律性作用;只有把道德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转型社会的良好秩序。著名的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戒律: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你不应窥视别人的文件;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你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等。美国计算机协会制定的道德规范有: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保守秘密等。这些网络规范不仅吸取了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还对原有道德规范增加补充和发展。现代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以过去不可想象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网络道德实现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信息技术越是发展越是要求人的“‘道德自律”,高科技个人具有高道德素质与之相平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任它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而应该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这种道德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做到不犯规,使整个网络健康发展。大学生应该自觉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文明的网络使用者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网络是一个自由的传播媒体,上网者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就给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网络道德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自律必须与他律相结合。通过立法将各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目前,我国关于他律的事实应着重两个方面。第一、利益机制的调控如罚款、限制其网络功能的使用暂停网络使用权,促使网络行为不道德者吸取教训,改过向善。网络生活中的利益原则是道德他律的深刻形式,它对人们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持久有力。第二,法律制裁。法律具有强制性,它以“必须”的形式使人们不敢超越法律法规的限制。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有效建设和管理,经济预防遏制、减少各种网络不规范行为影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