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环境下的宏观政策发展方向

时间:2022-01-01 11:36:54

滞涨环境下的宏观政策发展方向

1目前存在的问题

既有需求问题也有供给问题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出口的大幅下降和失业率的大幅上升,2008年11月开始我国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机,出现了2009年一年的宏观经济逐月稳步回升态势,但与此同时物价也快速回升,2010年开始我们在稳增长的同时被迫进行稳物价的宏观调控,整整三年的管理通胀预期,物价才回到3%以内,付出的代价是经济的持续下滑,直到2012年四季度才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2013年上半年表现为典型的弱复苏。宽松的货币政策改变了短期(仅仅是2009年一年)的就业和经济增长,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导致经济问题出现的实质因素,因此接下来就有了治理物价的三年和经济持续下滑的三年同时出现。所以目前的问题和状况并不是简单依靠改变货币政策就可以改变的,从实质上说它既有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供给过剩和无效供给方面的问题。从需求方面说,次贷危机导致外需持续低迷,出口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处境艰难。而三十多年来由于国内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财富大量向政府和企业集中,又导致内需不旺。从供给来说,企业创新不足、产能过剩、成本上升、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一方面制约了供给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又助涨了投机性,使大量资金游离在实体经济之外。

2目前宏观政策应需求和供给管理双管齐下

面对目前的环境和困难,我们认为,宏观政策应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双管齐下,概括来说,稳货币、扩需求、强供给必须同时进行。首先面对低迷的经济态势,宽松的货币政策从短期来说,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许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等,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收入,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创新、勤奋和节俭等美德。所以面对低迷的经济态势,央行更要有勇气顶住各方压力,不可迷恋货币政策的宽松,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打乱经济周期和预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从需求管理看,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外需看,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快出口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从内需来看,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要切实改变目前的分配制度,同时实施减税政策,通过减降低边际税率来鼓励民众创业和提高工作积极性。各级政府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从供给方面看,要尊重经济规律,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一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通过不断提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减少限制性的规章条例,给企业松绑,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通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棚户区改造,既推动经济增长,又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四是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五是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正在全面推开的“营改增”政策,不仅顺应了产业发展规律,有效避免了服务企业的重复征税,减轻了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还有利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改变企业制造部门庞大,产品研发和销售部门落后的状况,有效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作者:赖桂辉周海花单位:江西省税务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