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以人为本理念分析

时间:2022-05-20 10:09:12

精神科护理以人为本理念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的56例精神疾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38、13.935、10.935、8.748、7.674,P=0.000);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7、4.723、4.543、4.859,P=0.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09,P=0.000)。结论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其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以人为本;精神科;生活质量;精神症状;护理满意度

精神科患者由于存在着知、情、意的异常以及社会功能的严重受损,往往会产生异常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活动,该病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与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该病对患者和家庭成员以及患者的周边相关人群带来了较重的影响[1]。该病在急性期大多需要采取住院治疗,且封闭式管理较为多见,研究表明,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病情的康复和预后显得尤为重要[2]。鉴于此,该研究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56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56例精神科患者为研究对象,该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该研究并签字。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9例;年龄范围24~65岁,平均年龄(43.4±10.3)岁,病程范围1.5~24.0年,平均病程(9.4±0.6)年;观察组中,男20例,女8例;年龄范围23~66岁,平均年龄(44.3±10.6)岁,病程范围1.4~23.0年,平均病程(9.2±0.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对患者进行精神科日常监护、常规用药指导、生活饮食干预及体征监测等。观察组患者接受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具体措施为:入院归档: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情况、性格特点以及家庭背景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病房环境干预:在患者入院前,护理人员将病房打扫干净,确保床铺整洁,个人用品齐全;将温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定期消毒,保证病房正常痛风。人文关怀与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面带微笑,以轻柔的语气从心理、情感以及精神上支持患者,将疾病的有关知识与治疗过程告知患者,使其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病情,提升患者依从性。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给予相应的回应和安慰,通过转移法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稳定患者情绪。患者活动干预。定期安排集体活动,在家属陪同下参加下棋、做游戏、打太极拳等活动,增强患者的集体意识,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住院期间的精神压力。加强患者家属对患者的陪护。叮嘱家属尽可能多地关心患者,在不影响患者休息的前提下,鼓励家属陪同看护患者,具体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则由交由专业医师与护理人员处理。让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地安慰和了解,给予情感和心理支持,指导患者家属加强患者饮食和卫生的监督管理等,并对患者给予健康指导。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3~4]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症状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通过简明精神病判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判定,主要包括激惹性、敌对性、缺乏活力、焦虑抑郁及思维障碍5项,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生活质量则采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判定综合问卷进行评判,主要分为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4大维度,共74个条目,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评判标准:采取满意度问卷调查方法对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人数×100.00%。1.4统计方法。数据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中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x±s)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情况。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激惹性、敌对性、缺乏活力、焦虑抑郁及思维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2.3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86%,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大,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致使精神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5]。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临床常采用治疗与护理相结合的模式,但过往的临床实践发现,传统基础护理由于护理理念的落后以及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造成精神科患者的恢复情况不佳[6]。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推出,这一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善[7]。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给患者以充分的人格尊重,整个护理过程中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综合评估患者病情为基础,给予针对性的治护方案,通过病房环境干预、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以及活动干预,不仅从生理,更是从心理方面给患者以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树立了信心,不再孤僻和自卑,提高护患关系,使其更加积极配合临床治疗,病情自然得到明显改善。一组关于精神疾病患者的临床对照实验发现,接受以人为本护理的实验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评定(IPROS)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精神状态(GAS)也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切实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恢复[8~9]。该次研究对该院精神科患者给予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结果发现,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精神症状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38、13.935、10.935、8.748、7.674,P=0.000);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97、4.723、4.543、4.859,P=0.0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86%,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09,P=0.000),略低于朱丽[10]研究报道的93.25%的满意度,这可能与该次研究所选取病例数较少有关,提示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较高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于精神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其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秀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5):3049,3052.

[2]张永乐.以人为本理念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4):224.

[3]吴旭.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0):1116-1117.

[4]赵颖逾.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7):11192-11193.

[5]孟庆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疗,2017,36(20):165-167.

[6]王晓敏,李素萍.护理人文关怀在精神科临床路径中的体现[J].中国医学人文,2017,3(5):14-17.

[7]黄礼芳.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3):188-189.

[8]崔秀春.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4):136-137.

[9]郭涛.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生物技术世界,2015(8):143-144.

[10]朱丽.精神科护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9):255-256.

作者:周英 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精神康复医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