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时间:2022-05-27 03:22:59

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及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是其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对学生的管理关乎到更好的学生素质的提升,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管理中要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利用有效的措施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文章先阐述了在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以便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生管理;高职学院;思考

在高校的发展中对新生的管理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学生的构成以及学生的生源、学校的文化氛围共同构成了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很多的中职院校结合起来的,为此,在高职院校中对学生的管理就和普通高校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为此,在学生管理方面就会存在着以下的困难。

(一)学生构成比较复杂

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有不同的办学层次,可以分为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在高职院校的培养中,有技校的培训也有对在职员工的培训,这些培训层次之所有能够共同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有其历史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市场的需求。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些多层次的办学需求,可以有利于教学资源更好的进行整合,也可以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但是就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这样多层次的办学需求,就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素质都普遍偏低,对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社会职业教育的职业需求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发展,高职院校收入的学生将是初中生毕业没有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的素质都是普遍偏低的。多数文化课学习成绩比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高职生学习困难相对较大[1]。这些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能力比较低,学习自主性也比较差,没有对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效果就不好。

(三)学校文化氛围比较低

在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氛围不足,学校在学风以及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建设都很欠缺,中职院校的学生要想从初值文化的水平转向高职文化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存在着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以及校园文化之间差距的矛盾,这些都是影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四)学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随着近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一直在不断的提升,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但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学校的办学条件也越来越不足,如学生的住宿条件以及教室和实验室都跟不上学校学生数量的增长趋势,这样也就加大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难度。(五)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中职学校的发展目标是为了社会党发展提供一线技术的工人,高职院校的发展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仅仅从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和中职学校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就使得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以便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职院校的学生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素质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方面也要不断的更新其管理方法,以便更好的适应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另外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也越来越多,师资队伍在整体上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求,高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多院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却显得太少,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专职辅导员,从而导致学生管理难度逐渐增加[2]。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一)控制学院的发展规模

适当控制高职学院办学规模,确保教育教学质量[3]。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提升办学的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在办学规模上进行控制,在最近几年很多的中职学校都很快的升格为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发展还不能跟上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为此,在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中,首先要能够从资源合理利用的角度对其进行管理,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发展规模,这样才更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从硬件上能够跟上学校的发展,也要能够从软件上配套学校的发展,但是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都是靠最近几年学校的规模而不断的扩展,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但是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并没有跟上院校的发展速度,这样的发展并不利于院校长久的发展,为此,要先从规模上予以控制。

(二)提升教师的素质

在高职院校的管理中教师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在高职院校中要想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学生队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质,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结构一直在变化,学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素质,新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一定要高,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4]。为此,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管理的工作。更新观念,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要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不能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了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学生的管理中要做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职责,教师要从观念上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学生的管理者,从而配合学校更好的做好管理学生的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选拔机制,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在对高职班主任工作的选拔上要提升一个档次,班主任的选拔首先要其具有比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另一方面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学历层次。要让班主任明确自身的职责,做好相关的工作。要加大对班主任的考核力度,对优秀的班主任要加以奖励,以便鼓励更多的班主任做好相应的工作,另外,还要做好班主任的培训工作,提升其管理学生的效率。

(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更多的中职学校转为高职学校之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就会比中职院校的学生档次提升很多,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就会极大的降低,教师更多的工作重心是如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首先明白做人的道理。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学生进行民精神的教育,更多的让学生学习到做人最为基本的道德规范,让学生意识到做人最为基本的礼仪,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从而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在学校管理中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自身的成才是息息相关的,要通过尊重学生主体,教育好学生,在学生成才的道路中更好的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做到自我管理,自主的管理自己生活以及学习的各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让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课题,也更是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体。在学生管理中要让学生增强自身的管理意识,让学生摆脱对家庭以及学校的各种依赖,让学生自己解决事情,培养学生独立的品格。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管理自己的责任,使其为自己做出的各种行为负责。另外,要假期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学生干部是学生的领头人,只有将学生干部抓好,才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

(五)塑造较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生校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动为平台注重校园文化建设[5]。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一方面可以通过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比较重要的事件让学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辩论赛以及演讲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些活动的举办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还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的去管理自己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也可以更好的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让网络这种新兴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为载体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熟知,并利用网络的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此外,学生自己也可以建设各种各样的社团,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到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高校的办学过程中对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在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以下的困难: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在高职院校中一般都有不同的办学层次;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素质都普遍偏低;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氛围不足;高职院校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展,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中学校的办学条件也越来越不足;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待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首先需要在办学规模上进行控制;在高职院校中要想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学生队伍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塑造较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进行改善性的措施,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

作者:曾婷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红梅.浅谈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J].才智,2011,2:340.

[2]闫雷.对当前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8:4-6.

[3]刘鹏.对当前高职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8,2:208-210.

[4]李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2:217.

[5]黄敏.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1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