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7篇

时间:2022-11-17 09:31:17

高校学生管理问题研究7篇

第一篇: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建设探析

一、学生的特点与管理难点

为避免学工处和各院系学生工作重叠现象的发生,专设学生工作部(处)这一职能部门,为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着眼于管理效率与效果的提升,从各个方面进行培养与管理,为高校健全和完善高校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制度依据。有些学生个性张扬,自律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实践动手能力弱。但是综合素质突出,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及动手创作等方面的能力比较强。学生管理方面的难点是需要用最小的人力劳动支出获得较好的工作效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单元,通过市场经济选择,组织、协调管理体系。从实际出发,努力找到一种更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二、学生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学校按照一定要求,根据学生管理的上述特点、难点,对受教育者在心理上施加系统影响。随着学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决定了相关管理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保留学生工作部(处)建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实施科学管理。

1.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确立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校风优劣的关键。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教育管理好学生。高校有效实施的过程需要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按照一定的专业教育标准,拓宽信息渠道,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建立信息及时反馈的工作机制。在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的基础上,使其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从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根据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充分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制定出规章制度,进而实施管理,努力培养出既拥有优良思想道德素质又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2.加强民主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实行“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和锻炼,使其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通过规范而有效的管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行民主化管理,使学生愉快学习,强化“服务”理念,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其成为“应用型”专门人才,进一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学生处分申诉制度,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邀请学生代表出席听证会。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保障学生权益。

3.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大硬件投入,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改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环境,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通过学术讲座健全学生的人格,通过学生科研营造浓厚的研究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形成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促进学生身心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将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努力营造一种人性化加亲情的人文关怀氛围,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和坚强保障。

4.强化日常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我们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并且不断完善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及教育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听课制度,举办讲座和组建研究会,进而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其全面发展。重视与企业实现对接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定期寄送学生获奖和纪律处分情况,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加强引导和管理,密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指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方式面对生活和成长成才。

三、新型学生管理体制的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的制定新型学生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的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通过建立考试承诺制、时常提醒教育学生必须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积极探索新型的学生管理体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

1.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落实学生管理主体地位。按照目标管理的要求,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学生工作从“管理型”向“引导型”转变,主动加强与社会的合作,逐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机制,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学生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除了学好原专业所规定的内容外,应积极地培养自主、自立能力。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实验的积累,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各类活动,加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工作力度,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及时更新观念和转变职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相信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使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实习,引导学生主动展示和提升自己。

2.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强化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道德品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十分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应用技能锻炼。顺畅人际关系,增强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思想引导是一种重要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是构成个人道德的基石。要从创新诚信教育理念,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建立诚信教育体系。学校按照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上网进一步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在心理上施加系统影响。把大学生诚信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科学地设计教育内容。

3.以“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课堂教学的生动展示,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按照一定的专业教育标准,探索建立一种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新机制素质导师制。帮扶低年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之做到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诚信建章立制,也是学生不断调整、充实、提高的过程。使诚信教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日常行为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业竞争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把诚信教育活动与校风校纪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管理办法,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协助机制。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寻求更合理有效的作用机制。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对实施条例进行丰富与完善。

作者:王楠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高校“三自”学生管理模式分析

1高校“三自”学生管理模式下社团建设之“价值”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青年社群的一种类型,也是与现代大学制度及大学精神直接相关联的大学生自愿组建并实行自治的团体。高校社团在其成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社团价值的凝练与概括、活动的开展与总结、社团成员的管理与指导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社团文化,既有高校青年学生群体特征,又不乏各自社团特色风貌,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高校“三自”学生管理模式下社团建设之“现状”研究

2.1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高校社团的管理以“自治”为主,存在着狭隘的“主观主义”色彩,无论是从社团的成立、活动的开展、社团的管理,往往是以一部分核心成员的意志为转移的,缺乏制度的建设与约束,“人治”痕迹明显。这就直接导致了高校社团传承性受限,往往成立得很快,解散得也快。

2.2自我服务意识不够

高校社团的灵魂往往是几个核心人物,社团成员无论是参与意识还是主动精神都相对缺乏,高校社团往往呈现“招新热、参与冷”的尴尬局面,社团核心在自我服务意识中的榜样作用尚待发挥,社团成员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也有待加强。

2.3自我教育效果不明显

由于高校社团存在场地、经费等硬件的先天不足,加之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流动性强,导致学生社团的影响力不足、社团地位边缘化等现实问题,直接制约着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三自”学生管理模式下社团建设之“途径”研究

3.1推动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奠高校学生“三自”管理之基

社团文化就是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社团文化主体、社团文化环境、社团价值观念、社团制度规范和社团活动。笔者认为,这是广义的社团文化,而推进高校社团文化建设,应该着眼于社团自治力的提高,重点进行社团价值观念的凝练、社团制度规范的建设。高校社团在活动开展、文化主体价值发挥等方面热情有余,但是缺乏对于社团长远发展的思考与规划,缺乏对于活动背后社团价值的发掘与凝练,缺乏对于社团成员作用发挥的研究与推动。

3.2推进学生社团社会化运作,拓高校学生“三自”管理之路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三自”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校与高校学生社团之间仍然是管理与被管理、监督与被监督的从属关系,学生社团的运作、管理很大程度上得听从高校行政机构的命令、完成相关机构指派的任务,这在社团成立初期有利,但对于社团的成长壮大则存在制约因素:如学生社团的过分依赖心理、活动开展无法真正听从于成员意志等。帮助学生社团走出校门,推进学生社团的社会化管理运作,对于壮大社团发展、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拓宽“三自”管理的门路具有重要作用。

3.3规范学生社团治理指导,提高校学生“三自”管理之效

高校行政机构在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指导角色界定模糊,学生社团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的治理角色意识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制约社团发展、诱发社团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学生社团自治力的不足与外张;另一方面,则是高校学生社团外驱力的缺失与内引。高校社团的发展既依赖于自身治理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上级管理机构角色与理念的转变。应充分发挥上级管理机构的服务指导功能,唤醒高校社团自身治理意识与能力,规范学生社团治理指导,以实际价值与方法提升“三自”管理的效果。

作者:施艳青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位

从建立辅导员制度之初,到高校扩招和就业、收费制度等的改革,高校学生工作范围不断扩展,学生工作越来越宽泛。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工作可定义为直接作用于学生,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养成、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心理、性格素质和指导学生正确地行为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已成为高等院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构建安全稳定的和谐校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

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人员由在编教职工兼任或外聘合同工担任。从满足生活需要方面来看,班主任津贴在在编人员的收入中仅占10%,外聘班主任的收入是固定值且数额不大;从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方面来看,在编人员可以评定职称、行政晋升,外聘班主任没有这样的权利;从满足社会认可的需要方面来看,两者更是相差甚远。在进编、职称、个人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管理队伍看不到未来,工作始终无法稳定,这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2.学生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学生管理人员招聘选拔大致从政治面貌、政治立场、敬业奉献等方面来衡量,却对学生管理相关知识如哲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律、中共党史、应用写作等没有具体要求。大部分学管人员是在从事管理工作之后通过各种短期培训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也有个别人员没有获得专业化认证的意识。因此,学生管理队伍中缺乏专业型人才,尽管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知识储备,对学生管理的专业化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3.学生工作职责不明,任务繁杂

学校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开办,因此学生事务的范畴十分宽泛,教学、保卫、后勤、财务、招生就业、党团发展都涉及学生的管理,使得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尽管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负责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事实上,学校对辅导员的职责还不明确,辅导员更多的是从事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工作岗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辅导员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对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1.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

学生管理人员应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管理人员的编制、职级也应参照专业教师的类型给予认证,建立高校中除教师和行政人员以外的用人机制,实行管理资格认证,规定从业要求,让学生管理工作从一种经历转变为一种职业。

2.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及行政管理能力,初级岗位应具备教育学、管理学相关知识,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就业指导师资格等;中级岗位应具备相关领域硕士及以上学位,具备法学、行政学、社会学等知识;高级岗位则应对更多相关学科有更高的造诣。推行学生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和进修机制。上岗之前,工作人员应接受系统、专业的岗位培训,获得相关资格认证,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上岗之后,也应常态化进修,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政治觉悟和管理水平。培训和进修机制要摒弃纯理论的灌输,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指导工作。

3.完善系统化管理手段

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手段,以“主动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完善学生管理系统,健全一卡通操作体系,为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方便,为学生日常信息管理提高效率;更科学地划分学生管理类型,如建立学生法律咨询机构,强化学生法律意识,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供法律支持和保障;更科学地改进工作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特性,灵活地转变工作方式,如“窗口化办公”、设立咨询热线、在学生公寓设置现场办公点等。总的来说,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和管理,职业化、专业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潮流和趋势,也是对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认可和重视。二是对学生工作模式的改进和完善,这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以正确的理念作指导,以科学的制度作保障,学生管理队伍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王薇薇 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探究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探究

1.传统的管理理念无法适应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大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行为能力的个体,其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意识强烈。而目前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仍停留在“领导式”的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的“管人”、“训人”的管理方式上,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将“以学生为本”的全新育人理念深入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去,表现出管理方式上独断专行,没有学生参与,缺乏民主观念,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淡薄。这种管理理念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发展需要,容易引发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这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背道而驰,无形中增加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2.新媒体的广泛传播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网络微博、手机短信、手机微信等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媒体,新媒体由于信息资源丰富和交流便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各种思潮交错杂乱,信息丰富但芜杂,既有对大学生学习、生活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也有一些垃圾信息甚至是不良信息。有些学生上网成瘾难以自拔,或在BBS上发表色情、反动言论,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宣泄自己的情绪却忽视社会伦理道德,严重影响了学习与身体健康,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生一系列新的转变:学生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勤工助学、助学贷款转变;学生就业由原来的计划分配向灵活创业、自主择业转变;学生工作职能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要求高校教育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亲身感受和自我价值,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4.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高校扩招使得高层次人才数量激增,人员需求却随国家相关体制改革缩减,从而产生人才供求之间的结构矛盾,加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许多毕业生乃至在校生的生理、心理问题也接踵而至。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责任心不强,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他们难以正确面对和解决,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打架、偷窃、精神失常、自杀等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时有发生,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做好防范并及时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事件的突发,如何让大学生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树立坚强的信心和勇气,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

1.建立教学和管理“两条途径”,发挥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六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自身为对象的独立实践活动,更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的文件精神,可以通过教学和管理两条途径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三级管理体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入手,抓好主阵地建设;二是建立学校党委、学生工作处和院(系)学生工作小组三级管理体制,从大学生日常的管理教育入手,抓好课堂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六大作用”,更好地保障对“两条途径”的贯彻落实:一是统一思想,齐抓共管。要求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主要领导和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并在会上汇报学生工作情况,提出需要协调的工作方案,取得各部门的统一认识。二是注重学习,提高素质。通过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学习上级文件和业务理论,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三是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充分利用学生工作例会这一平台,将各部门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在例会上进行交流,做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四是专题研讨,破解难题。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专题研讨,利用各部门集思广益所产生的强大合力破解难题;五是汇报工作,部门协调。在学生工作例会上,各部门对工作进行汇报和交流,避免在学生工作中出现各部门不协调的状况。六是布置工作,协同作战。各部门在学生工作例会上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部署,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把学生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追求精细化能够更有力地推动管理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是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相关制度,为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为辅导员制作工作日志,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的相关要求进行具体细化,使辅导员能更加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第三,采取辅导员值班联动制度。要求辅导员要认真履行值班联动职责,坚守工作岗位,时刻关注校园安全,对突发事件保持高度警惕性,及时处理,绝不姑息任何隐患;第四,要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跨时空、跨区域的优势,不拘一格开展工作,拓宽教育方式。具体如下:一是要求每一位辅导员要开设博客,在博客中针对师生的思想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释疑解惑;在博客中工作信息、发表思政工作见解、介绍思政方法、交流思政经验,把辅导员博客建设成为辅导员的网络工作平台,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新空间。二是要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飞信、MSN、QQ(年级或班级QQ群)等现代化手段信息,对一些敏感事件发信息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引导。三是公布辅导员电子信箱,有利于辅导员与学生能够即时沟通,使信息交流更便捷、更顺畅。

3.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为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干部的作用,学校可以设立自律委员会和膳食委员会,二者均由各院(系)优秀的学生代表组成,这些组织本着“自我管理”的原则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自律委员会通过严谨的常规工作,极大地杜绝学生公寓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并通过开展文明宿舍评比、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倡导优良的学生公寓生活方式,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居住氛围;不仅如此,正是依托学生自律委员会这一工作平台,建立“楼管老师———层长———舍长”的三级查寝登记制度,通过每天一次的查寝登记使宿舍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膳食委员会本着服务广大学生的原则,通过常规工作和开展活动,很好地起到学校食堂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及时化解学校膳食管理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

4.建立和完善特殊学生帮扶工作,关注特殊学生需求

特殊学生群体管理是学生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新时期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要切实加强特殊学生群体的管理,就要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的要求建立特殊学生群体台账,为顺利开展特殊学生帮扶工作夯实基础。从新生入学开始,对每一名特殊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这些特殊群体的学生涵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恋爱遇到困惑学生、有心理问题学生等。在这些个人档案中,包括学生家庭情况、父母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主要记录学生每学期的在校情况,包括:学习成绩、特长、性格、奖惩情况、所反映问题、最关注问题以及谈话记录等,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特殊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各方面需求。同时,采取资助与引导并重的方式,对特殊群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确保每一名特殊群体学生不因自身的特殊状况而辍学、产生心理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首先,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开设“绿色通道”,保证家庭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制定学生资助相关制度,规范学生资助工作程序;设立勤工助学服务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劳动获取报酬,尽量帮助和引导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对于其它特殊群体的学生,结合各院(系)的实际情况开展创新工作,如开展“一挂一”活动,按照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党支部支委分别挂钩一个班级,指导辅导员做好班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第三,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家访,通过辅导员经常性的家校联系,努力化解特殊群体学生引发的难题,得到学生家长的极大认可和支持。

5.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强化学生心理健康

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咨询教师———院(系)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宿舍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组织架构,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和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在每间学生宿舍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基本的心理学培训,当自己的舍友遇到问题时便能第一时间进行疏导,一旦发现他们处理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四级工作机制的畅通途径向上汇报,为及时干预、有效控制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提供有效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解决学生心理健康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可以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危机预警与干预领导小组,有助于及早预防和合理疏导、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引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等不应有的损失,为心理危机干预有效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构筑两个“五位一体”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安全管理面临的新挑战也层出不穷,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学生安全管理的需要,不断探索学生安全管理的新路子,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带班,中层领导值班、辅导员联动值班、安保处值班、楼管员值班和保安门岗值班的“五位一体”安全保障制度,为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努力创新工作形式,在做好常规安全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每次节假日学生离校实行“学生———舍长———班长———辅导员———院(系)党总支副书记”的“五位一体”到家报到制度,为及时处理突发安全事故提供有力保障。通过两个“五位一体”安全保障机制的稳步运行,及时化解安全隐患,使学生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作者:郑长江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一、高校学生管理理念创新的现实必要性

1、学生素质状况的多样性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新生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可是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了管理上的诸多问题,比如高校的教学科目、课程、宿舍等都需要重新安排,而且由于高校降低了入学标准,导致新生的素质良莠不齐,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高等教育不再遵循传统的教学理念,即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向着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转换,这需要高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需求上。受到互联网等众多传媒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高校学生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学习观念,将高等教育当作一种消费过程,将学习环境和所学知识用有形的物质来衡量,所以学生对高校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迫切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3、环境和教育改革发生了巨大变化

受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将所有的关爱都聚集到孩子身上,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缺乏集体观念,怕吃苦、怕失败,不能面对挫折和坎坷等众多心理问题。同时,高校放宽了招生政策,增加了收费项目,受到经济、家庭、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高校的问题学生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失去了约束力,管理工作需要立即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中,高校实施的是强制性管理,学生只是单纯的受教者,必须接受高校提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学生只被强加了义务,而没有被赋予相应的权利,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管理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而且高校设置的科目课程、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没有给予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导致教育体系与学生的需求不符,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此外,高校的教学内容与现代企业的岗位工作严重脱节,造成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的管理模式是由上而下逐级管理,最高负责人是校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最低等级是学生,学生则直接由辅导员管理。由于中级管理部门没有明确各自的职责,也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使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多数情况下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辅以辅导员的教育和指导,而高校的其他管理部门没有提供任何的帮助,这不仅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还导致各种问题频频发生。发生此类现象归根究底是因为高校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高校仅凭经验办事,忽视了管理制度和方法的更新。

3、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队伍存在问题

高校的管理队伍主要由辅导员组成,辅导员的数量、素质、技能都对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高校的学生众多,但是辅导员的数量有限,导致每个辅导员需要管理几百个学生,而且辅导员还需要负责其他的日常事务,所以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流于表面,不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其次,高校为了壮大管理队伍,大量任用留校毕业生作为辅导员,留校生缺乏管理经验和相关技能,同时还与在校学生非常熟悉,在工作中难免有人情往来,这些都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学生辅导员不是正规的教师团队,高校没有重视他们的权益,导致学生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较差,为了生存和发展,学生辅导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变更工作上面,不能很好的投入到管理工作中,使得管理队伍的流动性较大。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尽一切努力让学生快速接受系统教育,为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实施了改革,以维护学生的个人权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1、转变思想观念,坚持育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进行管理工作。学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所有设施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高校应正确认识高校、教师、学生的关系,才能制定科学的管理体系,维持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还应本着培育人才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确定未来的就业方向,鼓励学生向着理想和目标前进,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2、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学生管理工作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两方面内容,在加强管理学生的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数量与学生的数量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也决定了管理人员无法一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自我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同时还能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3、利用网络工具,加强与学生思想交流

创新是做好当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的更新。现代科技中网络的影响力最大,网络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信息传递的迅即性解决了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受到的诸多限制。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所以高校应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从整体上迅速提高应用网络工具的技术能力,带领学生运用网络、管理网络,并加强指导,把握学生教育的主动权,以开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小结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渠道,只有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保证高校工作能够稳定、有序的开展。所以高校要坚持以人文本的观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同时,高校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保障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曾丽 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计算机网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网络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高校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加之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办公网络化进一步推广,高校想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在教育以及学生的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路,这也是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实行学生信息及管理的网络化势在必行,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生管理,可提供直接的数据信息,并能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等,这对于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学以及管理方法的革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实施和网络服务方式的日益增多,作为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具有创新精神大学生来说,其必定会在网络上开创出生活、学习、工作、交流等新的方式,所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既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满足学生发展的本身需求。

(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现在已经是继报刊、电视、电影等传统大众媒介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可以说它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为了提高新形势下的信息、数据逐渐增多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更新传统的管理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国外的许多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计算机网络计算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学分制的进一步推行,计算机网络在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法

(一)建立完善基础领域学生管理的网络信息化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要满足新的要求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和完善基础领域学生管理的网络信息化。也就是说要把各类信息系统建立并加以完善,比如说学生的学籍管理系、成绩管理系统、学籍异动系统、奖助学金管理系、学生干部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以及个别教育记录、学生组织发展工作、毕业生就业管理等,这些都会使学生的信息收集、管理、更新更为准确和及时,也便于学生信息的查阅和调取,能够切实实现学生管理的高效与便捷。

(二)构建师生网络沟通平台

构建起师生之间的网络沟通平台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说学生可以通过聊天工具、BBS,尤其是电子邮件同任课教师以及辅导员老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他们可以一种宽松、自由、并且相对独立甚至匿名的氛围下交流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想法、意见、意愿,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同时,也便于教师及辅导员对学生的现状及其思想动向有着准确的把握,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困难,并进行及时的解决和给予相应的帮助,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网上家长学校

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除了学校和学生自身以为外,更需要家庭的参与和努力。而高校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几乎没有机会进行联系与沟通,这一直以来就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一个大问题。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地理因素,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很多家长不太可能常到学校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的,加之高校学生数量的不断攀升,作为辅导员面临众多的学生也是无法常常同学生家长进行单独交流与沟通的。而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建立起网上家长学校各位家长就能够随时通过网上家长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使用自己孩子的用户名以及密码,进入到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以及担任班干部等多方面的情况,当然也能通过网上学校与辅导员加强联系,一起努力做好学生教育及思想工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平台,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方面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积极把高校学生管理与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总结,寻求出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让高校在新形势下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乌日吉乐 单位: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第七篇:道德激励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

一、道德激励法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道德教育与激励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措施,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而随着以人为本思想的逐步深入,道德激励法逐渐为各大高校所采用。但是道德激励法的应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道德意识不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道德激励法的应用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格。这种激励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素质培养中的人性化发展。学生道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管理的效果,随着高校扩招规模加大,高校招收学生的素质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很多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忽视自身道德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样势必会影响高校学生管理的进度和效果。

2.社会环境复杂度增加

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事物屡见不止,新旧道德、文化的冲突愈发激烈。对新生事物,学生是最主要的接受和学习群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的道德价值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道德价值的多元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很多学生存在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等情况,诸如有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思想和行为脱离正常社会生活,智力发育和社交能力低下,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未来发展堪忧。总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道德激励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阻碍了道德激励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3.道德激励流于形式

道德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应该局限在道德知识层面的认识上,而应该将这些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行动和实践。如果单纯认识道德理论,而不进行实践的话,那么道德激励也就没有教育意义了。在运用道德激励法的时候,高校学生管理者应该将道德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法的应用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法应用存在的问题有了进一步地认识,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学生道德修养

道德激励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这种自我提升为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为了更好地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道德激励法,就需要被管理者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这样学生管理工作者才能向其传递道德知识,并将道德知识转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2.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是道德激励法应用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应用道德激励法,国家应积极优化社会环境,降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该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理论知识,促进高校教育向“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辩证互动的方向转化。具体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道德激励机制的应用中,应该加大道德环境的构建力度,诸如科学规划高校周边环境,严禁在高校外200米以内设置网吧、台球室等娱乐场所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

3.鼓励道德实践活动

要通过道德激励法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就需要科学的学生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到道德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自我道德管理;采取道德激励策略,带动积极、奋发向上的德育氛围。诸如高校可以开展街头道德宣传、校园道德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道德教育的内涵和真谛,进而促进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总结

道德激励法为高校学生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道德激励法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诸如学生道德意识不强、社会环境复杂度增加、道德激励流于形式等,限制了道德激励法的应用效果。为此,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修养,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作者:刘丹 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