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两链”风险化解创新途径的探索

时间:2022-01-15 11:09:11

企业“两链”风险化解创新途径的探索

摘要:本文就温州企业“两链”风险现状着手,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过度依赖担保贷款、块状经济诱发担保链群,银行缺乏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过度授信超出实体经济需求、风险处置机制不健全等角度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探索化解企业“两链”风险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企业“;两链”风险;化解

一、温州企业“两链”风险现状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温州D鞋业有限公司主业经营良好,生产经营正常,是当地纳税大户。因其对外担保的K鞋业有限公司出险而肩负大额担保债务,加上对外投资过度,2013年出现“两链”风险。经了解,D鞋业在银行贷款达6.2亿元,涉及担保企业10家;此外,该企业对外担保金额4.6亿元,涉及被担保企业16家(含5家互保企业),其中4家被担保企业已出现资金链风险。D鞋业在10余家银行的贷款正陆续发生逾期,企业偿还利息困难,若不能及时化解其资金问题,将对区域经济及其行业发展带来重创。

(一)“两链”风险成温州企业出险主因

自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风波发生以来,部分企业遭遇由资金链、担保链引发的“两链”风险。2011年,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民间借贷风波引发的资金链问题逐步扩散蔓延,引发担保链风险;至2013年,资金链风险、担保链风险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14年担保链扩散问题影响愈发突出,根据温州市鹿城区申请政府帮扶的出险企业情况来看,当年风险企业涉及的担保金额达18.49亿元,占涉及风险金额的34.18%,较上年增加近10亿元,占涉及风险金额的比例上升了14个百分点。

(二)企业“两链”风险传播迅速且易引发区域性风险

由于企业担保普遍存在,在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和合作密切的企业、个人之间,担保关系以“线、环、网”联结在一起,错综复杂。如果一家企业资金链崩坏,大批企业将面临巨额代偿风险,风险就如同链式反应,随着担保链条向担保圈外的企业层层蔓延,诱发行业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三)企业“两链”风险逐渐向优质企业扩散

由于目前企业担保、互保往往呈现区域集聚、产业集聚的特征,从一开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资金链风险,逐渐经由担保关系蔓延扩散至规上、限上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若不堪重负,其担保链上金融风险将导致更大面积的扩散,可能会威胁辖区内整个产业。如温州D鞋业有限公司、Q有限公司都是当地优质企业、纳税大户,因受“两链”风险影响面临危机,经过属地政府及处置办多次帮扶、协调,已基本遏制企业风险蔓延。但由于涉及的担保金额大,涉及的担保企业多,一旦处置不善,其担保链、担保圈风险仍可能爆发而引发下一轮企业担保圈风波。

二、企业“两链”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温州企业仍以家族式经营的传统模式为主流,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缺乏对自身现金流的统筹管理,往往盲目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企业经营范围,导致了负债率过高、过度对外投资,使财务成本超出了企业承受范围,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不少企业对外担保决策随意,甚至在不清楚被担保企业的现状、担保责任额度的情况下就草率同意提供担保。2.企业融资过程中过度依赖担保贷款。当前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当抵押物不足难以获得所需资金时,企业的担保、互保、联保就成为获取银行高额度贷款的便利渠道。不少企业甚至缺乏风险意识,盲目对外提供担保。此举看似为企业解决了当前的资金问题,但事实上大大提高了担保企业的隐性负债。大量风险集聚在担保链上,在经济大趋势向下时,使一家企业的资金链风险快速传递,导致大批量企业陷入危机。3.温州块状经济孕育发展担保链群。温州块状经济特色十分明显,呈现行业集聚、抱团发展的特点,如温州市鹿城区鞋革行业、平阳县萧江镇塑包行业等等。这也孕育出典型的社会网络型产业集群,通过家族社会关系和企业间关系等联结在一起,而担保链也依附这一关系网络繁衍扩张,在区域内、行业内高度集聚,成为区域“两链”风险滋生的土壤。

(二)银行方面原因

1.银行缺乏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当前很多银行过分强调抵押、担保,普遍存在类似“典当文化”的风险控制机制,疏于对风险的长远管控,不注重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不认真分析借款人实际偿债能力。银行在对企业还款能力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凭企业提供的抵押、担保就予以贷款,风险管控不到位,为企业“两链”风险爆发埋下隐患。2.银行过度授信超出实体经济需求。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存在“重营销,轻管理”的倾向。各银行为竞争大客户,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减低准入门槛,对一些大客户过度授信或多头授信,实际上远远超出企业主营业务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冲动和过度负债。不少企业因此过度扩张企业规模、盲目拓展新业务、大规模投资房地产项目等,最终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难逃“两链”风险。3.银行风险处置机制不够健全。当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金融机构不易察觉处于萌发阶段的企业“两链”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其中一家贷款银行抽回贷款后,就会引发多家贷款银行纷纷抽贷,直接加速企业资金链断裂和担保问题扩散。此外,发现一家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后,各银行即开始对同一担保链上正常经营的企业抽贷、压贷,使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三“、两链”风险化解创新途径探索

(一)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1.政府牵头完善征信平台建设

由发改局信用办牵头,逐步打通不同部门、行业间的信用信息壁垒,充分整合工商、税务、质监、公安、法院、土地、房管、金融机构等的信用信息,实现信用资讯整合。

2.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企业经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披露真实的经营信息和资信情况,既有利于形成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又是银行准确掌握企业实际情况的保障。

3.加强惩戒以提高失信成本

通过信用平台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并采取限制高消费、降低银行信用级别等相应的信用惩戒手段。这可以有效促使企业注重诚信、践行诚信,规范自身行为,避免逃废债务的行为。

(二)完善银行风控机制

1.授信总额联合管理

银监和人行应着重引导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实现各银行授信总额联合管理,防范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并限制企业担保的环节、次数。

2.跟踪企业风险动态

银行要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入手,做好尽职调查和后续跟踪,充分掌握企业财务情况、负债信息、经营能力、行业风险等多方面的动态信息,实施全方位的风险防控。

3.提高从业人员风险意识

要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定期培训,规范信贷管理,并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做好严格把关,及时发现风险。

(三)构筑担保防火墙

1.暂时搁置担保链问题

在处置不良贷款过程中,建议债权银行暂时搁置担保问题,先处置贷款主体企业资产,再追究担保企业的相应法律责任,避免生产经营正常的担保企业因受担保链影响而承担超负荷的债务,引发企业大量倒闭。

2.维持担保企业“造血”功能

在明确担保责任后,应鼓励企业主动与银行协商还款方案,以债务平移、分期偿还等方式,使企业可以分段、分批清偿担保债务,从而以时间换空间,继续生产经营,获得周转资金。

(四)优化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1.推动司法破产和重整

要推动司法破产和重整,来处置企业不良资产,减轻债务负担。通过破产重整等途径,对落后产能的企业加快破产清算;帮助有市场、有前景的企业剥离品牌、营销网络、专利等无形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展对优质资源的重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2.增加不良资产处置参与主体

地方政府可以引进国内成熟的资产管理公司,或吸收民间资本组建本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不良资产处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资产重组,整合风险企业的有形、无形优质资产,实现双赢。

3.多举措化解不良贷款

银行要综合采取清收、核销、打包转让、盘活、转贷、诉讼等渠道开展处置,并根据风险企业的实际情况,“一企一策”制定减免息、分期偿还、贷款平移、资产置换、以资抵债等处置方案。

(五)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积极创新银行信贷方式

鼓励和引导银行开发新型信贷产品,如知识产权、股权、订单、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为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特色融资服务。

2.加快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要引导企业跳出间接融资的框架,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资产股份化、上市公司并购等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

作者:周文泉 单位: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浙江温州银监分局调研组.温州企业担保链风险状况与化解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金融.2015(11)

[2]张乐才.企业资金担保链:风险消释、风险传染与风险共享——基于浙江的案例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10)

[3]王去非,易振华.浙江担保链风险现状、传染机制及产生原因研究[J].浙江金融.2012(12)

[4]江衍妙,邵颂红.中小企业信贷担保链风险防范与化解的对策研究——以温州市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为例[J].浙江金融,2014(05)

[5]王泽平.健全监管长效机制防控企业资金链断裂风险[J].中国金融家,2012(06)

[6]张光森.从企业资料链风险反思银行信贷管理体制[N].金融时报,2014年12月9日第011版[7]俞罡.担保链风险的动态控制[J].中国金融,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