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体制与司法体制衔接思考

时间:2022-04-16 09:23:49

监察体制与司法体制衔接思考

一、监察权与司法权的协调

此次监察体制改革将监察权进行了一次重新配置,将本属于检察院的职务犯罪侦查权转移至监察委员会行使。在现有司法体制的构建下,监察机关享有的监察权是一项对人的权力,是对公职人员的全覆盖,这其中必然包括对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监察的权限在《监察法》中有明确的规定,即主要针对公职人员是否遵守了相关法律及职业规范,执法过程是否严格、公正以及是否有渎职犯罪等行为进行,监察权并不涉及对诉讼活动的监督。《刑事诉讼法》新修改的内容中也涉及到对监督客体的规定,即包含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等诉讼监督过程中发现的犯罪案件进行监督,体现了对全部诉讼活动的监督。在我国现代司法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对检察机关赋予法律监督权的制度设计本身是为弥补人大监督不足而产生的,而在监察体制改革后,监察机关具有较大的监察权限,且监察权的行使覆盖所有公职人员,故根据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理,检察机关同样有权对监察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以保证监察权力的依法运行,使其不被滥用[1]。因此,监察机关的监察权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在行使过程中是互相补充与互相监督的关系,两种权力的行使应坚持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与制约的法律原则。

二、监察程序与司法程序的衔接

1.职能管辖的衔接。《监察法》明确了监察委员会对涉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各类案件拥有管辖权,《国家监察委管辖规定》更是将其细化至88个罪名。新《刑事诉讼法》也对管辖等相关内容作出修改,明确了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各自享有的管辖权。在《监察法》实施前,我国对于职能管辖中互涉案件的处理则坚持“主罪为主”的管辖原则,这使得监察程序与司法程序在管辖权的归属问题上出现了一定的分歧,需要我们从立法目的与法的实施等方面来综合考量管辖权的衔接问题。由此,监察程序与司法程序在管辖权归属的问题上应寻求一种平衡,在以职务犯罪为主的案件中,应当由监察机关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协助;在职务犯罪与其他犯罪情节相当的情况下,若无区分主从罪的必要性,则可选择由检察机关为主调查,其他机关予以配合;若存在明显的情节恶劣的刑事犯罪为主要犯罪时,则可考虑由司法机关为主调查,监察机关予以配合,如此灵活运用管辖原则将更加有利于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2.审查起诉程序的衔接。监察体制改革过后,检察院在对职务犯罪案件行使审查起诉权的过程中,不仅要对案件的基本事实及情节是否符合基本的起诉条件进行审查,还要对证据能力以及证明力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审查。检察机关应对非法证据依法予以排除,对瑕疵证据退回监察机关补充调查或自行补充侦查,同时,还需考察证据是否符合客观性以及与违法事实的关联性等问题,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法提起公诉。因此,对监察机关移送的案件,检察机关拥有实质性的审查权,这一规定要求监察委员会与检察院在审查起诉的程序上应做好审查上的衔接工作与配合工作。3.强制措施的衔接。随着《监察法》的出台,留置措施成为限制被调查人人身自由的一项法定措施。监察委员会与检察院的衔接是自动过渡、各自审查的,由检察机关自行决定审查起诉期间对被调查人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

具体而言,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或可能影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被调查人,监察委员会有对其采取留置措施的必要,但应在留置期限届满前将被调查人移送至检察院,再由检察机关自行决定是否对其继续采取强制措施以及适用何种强制措施,在此期间,检察院应对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留置措施自动解除。而对于调查阶段没有采取留置措施必要性的被调查人,当监察委员会将案件移交检察院后,检察机关有权立即启动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以保证留置措施与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无缝衔接,这也将有利于实现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卞建林.监察机关办案程序初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7(6):50-59.

作者:张昱琦 李麒 单位:1.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 2.山西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