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立法的必要性刍议

时间:2022-12-03 05:05:41

思想政治立法的必要性刍议

本文作者:毛平工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政治学院

现实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堆积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普遍存在重要地位虚化、职能边界模糊、管理体制不顺、队伍建设滞后、保障投入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问题,而是长期存在又未能解决的老问题。究其原因,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权威性、稳定性、强制性的法律保障。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立法轨道,通过法律强有力的手段来规范和调整,才能结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软化”的现象,真正提高其实效性。(一)重要地位虚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涉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战略性工程,国家多次强调其重要性。1980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红与专的关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很多学校不重视,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才是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不少教育者,尤其是党政“一把手”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淡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形式化”、“修饰化”,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2](二)职能边界模糊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分工更加明确。对个体而言是角色分工,对群体而言就是行业分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业务性、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在整个教育大系统中到底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职能,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严重错位,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异化为一般的党建机构、文化机构、事务机构,工作混杂,事事参与,浅尝辄止,工作力度弱化,工作实效不高,严重伤害了自身的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边界模糊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持、规约、保障。因此,应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工作目标、作用及其最终使命等等,从而明确自己的职能边界和角色定位。(三)管理体制不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一直是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系统,这种“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齐抓共管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但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工作主体不明、职责不清、工作不到位等现象,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工作主体对象、职责范围,使思想政治教育责任到人、权利到位、利益落实,就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感受到强烈的责任感、利益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真抓实干,创造强劲有力的工作局面。(四)队伍建设滞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终效果与他们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目前这支队伍却存在着工作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缺乏责任心和情感投入,教育效果不佳等问题。要使这种情况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需要通过法律来安排他们的权利与责任。首先,赋予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要的权利,如必要资金支配权、收集信息权、与工作对象同步受奖权、与其他专业性工作的平等待遇权等。其次,为他们设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因为没有责任的权利只能是形同虚设。责任的设定是一种压力传导机制,促使他们必须去做好工作。对责任的设定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责任规定,但总体而言,必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4](五)保障投入匮乏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平台载体建设,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均需要提供必要的经费投入和保障。但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情况上看,存在着地区不平衡、校际不平衡、投入随意性等问题,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学校负责人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的认识紧密相关,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任务不相称。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5],相对固定投入保障,对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保障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未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的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部教育立法史。近百年来,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项规模最大的社会事业,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国家加强对教育发展的直接干预,更有效地发挥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作用。如果没有具有强制作用的法律的支持,教育的国家化,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化是很难完全得到落实的。凭借立法来实现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是其走上现代化的一个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从创建之始就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其存在、实施、资源供给、作用提供充分的依据和保障,也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传授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地位如何体现等问题都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来保障其稳定发展。(二)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立法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立法过程,本身可视为一种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从而开拓研究视野,丰富研究领域,推动学科的繁荣。长期以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提出质疑。所幸的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问题不断得到重视。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初步形成了以论、史、原理、方法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结构体系”。[6]从立法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新的方向和新视角。(三)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是一项关涉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立法是其科学化的重要保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是历史和现实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来的一项崭新的课题。法律是一种稳定的制度要求,未经特殊主体和特定程序,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升为法律的调整对象,使它的运行和变动获得一种稳定性支撑,避免了在政策调控下容易因社会形势的某一小变化、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频繁改变的风险,从而获得一种长效的机制保障。因此,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立法,将有助于从根本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这在当前教育法治化的大背景下,有着极其深刻的必要性。当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立法是一项关涉思想政治教育长远发展的工作,仅靠少数人的努力是无法胜任的,必须依靠学术界的共同重视,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