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

时间:2022-11-05 02:51:43

中学教师以德育德分析

摘要:高素质的公民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构成因素。落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学的德育工作应有新的作为。本文针对中学阶段“育德”的紧迫性和现状,从五个方面探讨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育德”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教师;以德育德

2018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对于师德的表述有:《意见》第6条: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第7条:弘扬高尚师德……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争做“四有”好教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生的品质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公民知识素质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学校,高尚品德的培养关键在中学。笔者认为,落实《意见》,新时代中学师资队伍建设应将“以德育德”作为重要抓手。

一、人成长的阶段决定“育德”的紧迫性

(一)受教育的关键阶段。《科瑞克报告》将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划分为四个关键期,分别是5岁—7岁,7岁—11岁,11岁—14岁,14岁—16岁……公民教育内容纳入现有初等教育已有的相关课程之中。(二)与家庭冲突的高发期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天然地改变小学时对家庭的完全依赖,强烈要求自由的活动和人际交往空间,其认识和判断标准从遵从师长向遵从朋辈、崇尚新异过渡。虽然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最为持久和重要,但此阶段在交友活动、物质需求、学习方法方面极易与家长产生冲突,现实中绝大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纠正无能为力。(三)违法犯罪的危险期。此年龄段发育速度高出小学时的一两倍,胆量、力量明显增强,违法犯罪的机会增大。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犯罪中的比例逐步上升。此阶段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和“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年龄段,一旦违法犯罪不仅造成对社会的危害,而且对当事人和家庭未来的影响更直接、更大。(四)道德品质培养的淡漠期。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大量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有识人士,通过各种途径为公平正义的社会而努力,期望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当今,成功学的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社会各阶层。一是社会上,一些人以拥有房屋、名车、财富、粉丝数量作为成功标准。二是一些中学在教育上,以“升学率”“重本率”作为指挥棒,学校管理者和师生最大目标是得“高分”。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相比之下显得软弱。

二、中学阶段“育德”的内容方式和主要矛盾

我国初中设立思想品德课,高中设立思想政治课,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系列的公民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教育,学生确立基本的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中学阶段“育德”体系如下:(一)德育课程体系设置。1.以政治课作为核心课程:7年级(8个单元):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主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8年级(8个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正和正义。9年级(4个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2.以历史课作为主要课程:一是中国古代史:包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和社会、政权、民族、经济等7个单元。二是中国近代史:包括反抗侵略、近代化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战、解放战争、经济和社会、科技与思想文化等7个单元。三是中国现代史:包括建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和建设、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外交、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等7个单元。四是世界古代史:包括人类文明的开端、亚欧的封建社会、古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等3个单元。五是世界近代史:包括步入近代;殖民地、无产阶级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垄断资本主义、近代文化成就等5个单元。六是世界现代史:包括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科技文化等8个单元。3.以语文课作为隐性课程:中学教材的古诗文,不仅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基础,而且是“育德”的重要内容;不仅对学生一生影响深远,对教师自身的师德提升也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设置为:高中阶段14篇,初中50篇,初中新课标新增16篇。收录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共50人的文章,其中有尊师重教、修身治国、报国忧民、亲友情谊、水山寓志。但由于教育压力主要来自应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德育内容难以在语文课有限的课时内有效传授。(二)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对比美国加州,从课程体系设置看,我国德育教育安排总体是科学合理的。其中历史一社会科课程:7年级:世界历史和地理———中世纪和早期工业化时代;8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成长与冲突:9年级:历史社会学科选修课:10年级:世界历史、文化和地理———现代社会;11年级:美国历史和地理———继续发展和变化:12年级:美国民主和经济原理。我国德育教育在内容、范围、体系等方面均不逊色于美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号)(以下简称《指南》)总体目标:……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指南》落实依靠《意见》。我们认为要正视目前存在的四对矛盾:1.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心理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信念、价值观、生态文明是中学“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5个教学体系。当前形式大多高于内容、活动普遍高于课程,甚至德育不作考试,以一次活动作为全年的德育教育。以可有可无的“开卷考查”,简单地给学生一个是否合格的等次,就算完成了德育。2.内容好与传授迟的矛盾。中学德育教育根据大纲组织教学活动,由于按年级教学,课程分布未必能切合到学生的求知实际,在知行统一、学段衔接上需要完善调整。可将一些课程提前,以切合中学生生理阶段、交往范围、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合其兴趣点和关注点。如将七年级的“笑迎新生活;认识新自我;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做自尊自信的人;做自主自强的人;做意志坚强的人;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设置在小学六年级。将八年级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权利义务伴我行;我们的人身权利;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我们崇尚公正和正义”设置在七年级。以更贴近现在孩子生理成熟的求知阶段,能更有效地减少青春期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3.说教多与实践少的矛盾。中学在升学的压力下,难以组织大量的实践活动,多数会结合实际,通过校训、雕像、标语等进行渗透式隐性教育,虽然难以量化测量育德效果,但却是必不可少的德育途径。德育教育非念即背,缺乏实践体验的说教,对青春期的中学生,难以感悟,喜欢更无从谈起,德从何而育?4.单科强与综合弱的矛盾。当前中学教师的资格证制度,反映出对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以两方面为重点。一是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规、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知识与能力,包括:中学课程、心理辅导、班级管理。《教师资格证》制度从宏观上保证了我国中学教师的从教能力。但现实中,中学教师入职后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除了本专业课程的进修外,大多数难以在职业理念、文化素养、品德教育上再进行系统的继续教育。要落实《意见》,更多依靠教师自我加压。

三、新时代提高中学教师“育德”能力的主要途径

中学教育是塑造灵魂和生命的重要阶段。每位教师不仅要有工匠精神,精心设计本科目的教学形式和环节去精准“授业”,而且要用广博的知识巧妙“传道”,更要做学生的朋友,去大道“解惑”。让教育变得更神圣,其基础是教师的“育德”能力。(一)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抗压能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再到强起来”有两个依靠:一是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这是中学教师“以德育德”的真谛所在。中学教师长期面对众多性格、能力、教养不同的群体,职业压力极大,其心理健康状态应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5.9%……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好,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中学生需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最起码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乐观、自律、豁达、大同,这要求教师首先要自己战胜职业压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大量关于人生意义、抵抗外界诱惑、修炼从容心灵的精华,所有科目的教师都应主动汲取,成为自身的基因,才能从心灵深处爱学生,体悟教师职业的光荣。(二)用国学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以中国国情为基础,任何科目的中学教师都应该注重国学知识涵养。近年来国家更加注重教材的国家事权,对教材内容进行更科学的编录,中学教师应跳出只钻研本课程的圈子,以更开阔的视野研究课程,让课程“立体”育人。如《醉翁亭记》,中学语文教学多从语言、结构、中心思想教学,第一段写醉翁亭所在,引出人与事,第二段描述景色和作者的心情,第三段描述宴饮,第四段描述日暮醉归。如果教师有深厚的国学素养,教给学生的知识,那么远不只通过朗读背诵学会文字、语言、结构、层次,可围绕欧阳修“为何”写出这样的文章展开,介绍宋朝改革的困难、复杂的人事、曲折的人生、贤臣的治国安邦理想、面对困境的心态。这样教学课堂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远高于语文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德”。(三)用时代眼光提高辨析能力。中学生分配给“政史地”的精力和时间不及“语数英”,如果用世界的眼光设计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取得教书和“育德”效果。如《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的教学,通过历史片断,对当前的巴以问题进行分析介绍,将其中涉及的犹太人历史、特朗普的中东战略调整,进行大跨度的分析,历史知识教学中,帮助中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有效减少肤浅、冲动、偏激。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除了教授其位置、地貌特点、成因、危害、水土保持外,还可结合目前各地落实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各地开展“乡村振兴计划”取得的成就,来理解环保的意义,触动心灵,从而树立终生的环保意识,为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打下基础。(四)用社会实践增强育人效果。我国中学阶段德育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为核心。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迈出校园的围墙发展学生道德认知。一要设法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认真听取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取得实际支持。二要将社会实践列入“育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布置、组织、考核。如一些中学与广州越秀区团委合作,组织学生在春运时到广州火车站开展志愿服务,不仅中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提高能力、培养爱心、陶冶情操,带队教师在志愿活动中也能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与学生的感情,以后开展德育教育将更受欢迎。志愿活动直观上是整合了学校、团委、火车站、家长、公安、城管等资源,实际上是融合了社会各界共识“立体育人”,这样的“育德”效果值得肯定。(五)用政策和资源确保“育德”落实。育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的资源和完善的政策是落实“育德”的保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责,从全社会的视域成立跨部门跨校际的“以德育德”领导机构,适时展开“育德”,定期开展评选活动,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荣誉奖励。二是加大正面宣传,及时总结推广“育德”经验,摒弃依赖校园育德的观念,强化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共识。三是强化社会实践,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作为教师培养的内容,列入考核和晋升指标内。四是增加试卷比重,通过“指挥棒”增加试卷“育德”的内容,使“育德”从口号上落实到试卷中。五是创新形式,加大投入力度,开发“育德”慕课资源,增强培养效果。总之,“育德”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握公民素质培养关键阶段、提高中学教师的“育德”能力,是贯彻《意见》落实《指南》的根基,中学管理者、教师应以舍我其谁和时不我待的担当,在公民崇高理想信念形成的人生关键阶段,恪守立德树人之责,答好新时代“以德育德”的试卷,为公民将来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芳.东西方四国学校公民教育概述[J].当代青年研究,2014(2).

[2]李晓东.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三个“必须”[J].中国德育,2017(18).

[3]蔡雅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龙宝新.从公民成长的梯次性看公民教育的深层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3(1).

[5]李罡.新时期我国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施途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4).

[6]王兆憬,白尚祯.西方公民教育发展的时代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

[7]侯丹娟,陈文旭.当代东欧中小学公民教育及其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4(2).

作者:陈武耕 张多来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