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及突出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08 11:19:58

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及突出问题研究

一、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德育工作在高校人才素质养成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品德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最近几年频发的校园惨案,在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必须意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谋得一份满意的职业,更需要加强德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让他们成为德才兼具的人。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极为重视,曾出台多个文件对德育工作加强指导和管理,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德育工作也非常重视。经过努力,目前,高校的德育资源基本上都已具备。各个高校基本组建了比较成熟的德育队伍,德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新形势下,面对新挑战,很多高校正在积极进行德育课程的改革工作,为德育工作在新条件、新环境下的展开开辟了道路。孩子从小就接受着道德教育,从小学到大学的德育内容,有一脉相承的部分,德育已经给大学生打下了烙印,只要在大学阶段加以正确的引导,德育工作就能顺利展开,并取得实效。

(二)有利于大学生新形势下进一步实现完满的自我

大学阶段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阶段,虽然大学生的心智基本成熟,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但也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人格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的甚至发生校园惨案,从早年的马加爵案,到近几年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再到今年五月份四川师范大学的芦海清案,校园惨案可谓层出不穷。这些校园案件的出现,暴露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严重的人格问题,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障碍。人格的缺陷既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也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在大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选择和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基本以“90后”为主体,他们追求个性和解放,标榜自我,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德育意识比较淡薄,甚至会表现出对德育教育的轻视和不配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易于接受进步的思想观念,并且能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习惯和思维方式。德育教师如果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动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教育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并且真正让德育入脑、入心、入思想。通过系统的德育教育,培养起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肩负起历史使命,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己任,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为了了解目前高校的德育现状,尤其是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课题组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经过小组会议,确定了调查问卷涉及的相关问题,后来经过两次修改后成型,于2014年12月底由课题组成员宋文婷、周广涛、周艳敏分别在山东协和学院郭店校区、遥墙校区两个校区发放600份,每个校区各300份。为了避免调查流于形式,课题组成员选取了自己较为熟悉的上课班级,利用课堂时间有效填写。因为各种因素,最终回收578份,经筛查,有效问卷570份。其中男女样本为245份、325份,各占43%和57%。调查对象涵盖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年级的学生,涵盖本专科层次,涉及各个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信度较高,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德育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主流是正确的,对德育有正确的定位。被调查的学生中,认为没有必要接受德育的只有6.7%。但是对于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态度并不如人意,喜欢的只占到44%,不到半数;能认真听讲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而且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的学生只占17.2%。究其原因,一方面,跟思想政治理论讲授的内容和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与部分学生是自身原因有关,他们对所有课程态度基本都是一样。这类学生一般缺乏奋斗目标,对大学生活还没有形成正确认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我们对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二、目前德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首先,目前受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高校把注意力放在了就业率上,更多的考虑怎样才能提升学生的业务能力、专业技能,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德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内隐的,对学生的影响更多的是潜在的,由此导致部分高校对德育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不重视德育,甚至认为德育工作是迫于形势需要而不得不进行。因此,有些高校的德育工作很多是停留于表面、流于形式,口号喊得很响,但实效性上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有些学校的德育活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草草开展。其次,德育工作方法仍侧重于利用显性德育资源,依赖课堂讲授,德育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造成德育工作的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德育课程重在内化或内省,外在引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把德育内容转化为他们的修养才是目的,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把德育课当成纯理论纯知识的传授。为了最后的期末考核,学生依然沿用过去中学的学习方法,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课本的知识点。政治理论课一般都要求设有实践课,但相关的实践形式多成为形式化的点缀或行政命令,甚至有的高校根本不执行。校园惨案的一再发生,暴露出高校德育工作中人道主义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缺少营造爱心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大学生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德育应当改变以往说教的形式,在日常点滴中贯穿爱的教育,构建健全的心灵教育机制,培养大学生的人道主义情怀。再次,德育往往被当成统一思想,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途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高校对德育的价值存在认识上固化的误区,忽略了德育更为重要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德育应当凸显其人文色彩,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愿望和需求,彰显大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把外在的引导教育和学生内在的自我教育有效融合。我们应综合利用目前高校既有的德育资源,不断开拓德育工作的新路径,开创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把德育的价值目标定位与时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最后,在现实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部分高校依然秉承德育主体是教师的传统理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是单纯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被动地参与到相关的活动当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限制,德育工作的成果也就大打折扣,造成了虽然高校想方设法搞好德育,但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尴尬局面。

(二)大学生自身德育显现的问题

教育应当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在智育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应该同时涵盖德育,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把他们培养成有德有才的全面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许多领域被商品化,竞争的激烈日益增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成了谋生和发展的手段,教育的功利性被凸显出来。因此大学生更为关注的是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侧重于专业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他们愿意在专业课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专业技能的提升。此外,不少学生忙于迎合社会需求,奔走在考各种证的路上,而对于看上去“最没用”的德育置之不理,甚至嗤之以鼻。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重成才,轻成人,教育成了智育,由此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人格不健全。目前,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90后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的性格、心理等方面有独特性;另一方面,网络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自媒体兴起。分析德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难发现,这些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校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针对这些突出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进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刘文娟 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2]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郝文军.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其行动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4]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