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院德育管理社会化

时间:2022-08-13 10:01:57

高职学院德育管理社会化

一、引言

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巨大吸引和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面临许多全新的课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优势,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由理论空间拓展到实践空间,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开辟大学生德育教育新天地;如何正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当代大学生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高职院大学生德育社会化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

二、大学生德育与德育社会化概述

1.大学生德育所谓大学生德育,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总称。即高校德育教师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来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新一代公民。因此,德育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所谓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存的道德体系所肯定和实现的道德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包括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1)在德育认知层面上,学习并构建德育理论框架。德育认知是德育主体对德育现象、德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德育心理的基础。大学生个人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了解当前社会的德育现象、德育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构建自己的心理认知结构,提高其认识能力与参与意识。

(2)在德育心理层面上,养成德育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形成德育态度。德育情感是德育主体在德育生活中对德育体系、德育活动、德育事件及德育个体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及感受;德育态度是在德育主体认知和情感发生的基础上表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体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一系列状况,它集中反映了德育个体对德育系统的心理认同程度,是德育社会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观点、德育立场、德育价值标准及德育心理等具有潜在的、隐性的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行为的选择。

(3)在德育实践层面上,培养和形成参与德育生活的行为习惯。德育实践是公民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参与德育生活并影响德育体系的构建、运行的方式和规则的行为,是基于德育理论认知上的实践行为。实现大学生个体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行为是德育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参与德育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社会化,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身,从而实现大学生德育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重要性

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化发展的需求,正是高校培养目标的所在,也是大学生德育社会化重要性的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自主意识、现代法治观念与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要有自主意识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市场经济是主体经济,它是通过竞争与合作去实现一定的价值。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主体必须是独立存在于社会的自主、自由的人,它强调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否定人的依赖性。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加强自主性、独立性的培养与锻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只有迈出这一步才能谈创业、合作与发展问题,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大学生要具备现代法治与道德自律意识大学生德育社会化可以帮助其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传统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一方面也有人在寻找“精神家园”。这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带来的思想、价值困惑。这也要求高校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法制教育。“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结构”,对这一经典原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人体会最深。中国经济深刻而全面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上层建筑领域的发展变化。社会的良性运行需要法制手段维护,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所以,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自律意识就成了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3.大学生要承担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德育社会化,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无数事实证明了邓小平这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什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要想有自己的发言权靠什么;中国要让世界信服我们的社会主义靠什么;我们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靠什么;这些都要靠自己的发展。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如何培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意识,如何激发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热情?怎样把大学生的命运同国家、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

四、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直接的政治理论课程、间接的政治理论课程和隐性的政治理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具有主导性作用。近几年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德育工作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教学的意见》等规定,全面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并改革考评体系。学院出台了《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考评体系构件及实施办法》,对学生政治理论课的成绩实施了更加科学、实际的评价办法,其主要内容是:课程的理论考核成绩只占50分,其余50分由出勤情况、课堂笔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社会实践以及同学测评和教师评价等评估点组成。每一项测评都有具体的分值和测评表,便于操作。这样,学生最终的成绩基本上就能反映出该生真实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水准了。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化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大学生德育社会化的深刻影响,就必须注重理论本身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从课程观念以及课程内容两个方面着手实现社会化。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社会化。德育现代化要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观念社会化。社会化代表着思想进步,德育功能是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提升,因此,德育与社会化是相协调的。德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大学生社会化观念,以促进具有社会化观念的人推动社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在这个开放发展着的时代,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更新观念,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社会化。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社会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上,要结合青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增强实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内容上既要坚持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教育观,又要赋予其时代、社会化的内涵。课程理论上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学习。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以战略眼光描绘了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也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着力于“三个目标”不懈怠,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四个结合”不放松,即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高职院校生源特点、课程本身鲜明的政治性、时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立足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职业教育,关注学生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按专题授课。按照《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不断深化理论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课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或接近1∶1,在每年度开设的理论课中,分别形成不同的理论教学专题和实践专题,力求使每一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都达到人才培养的职业素质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要求。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道德体验和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应用,突出道德体验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1)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指导。在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开创了风靡一时的生活教育运动。生活教育理论的主旨是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真正承担起改造社会、重新塑造新人的重任”[1]。同样,大学生的良好品行的养成也要通过生活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教育。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按照“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品牌化”的战略,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培养“三有、四会、五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三有”即有职业理想、有职业道德、有职业技能;“四会”即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会做事;“五能”即能吃苦、能动手、能创新、能创业、能发展。启动“全人育人”计划,全面推进“基础+技能”的素质教育框架,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搭建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实践平台、课程平台,实施思想素质引领计划、人文素质提升计划、多维文化育人计划、身心健康促进计划和社会实践计划,把学生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确定素质教育项目,通过项目化运作来推动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具体内容包括推行人生导师制、实施党旗领航工程、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工程、创建班、举办读书节、开设人文、艺术、社会类课程选修课、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举办企业文化长廊、食品陈列馆、食品工业园、开展诚信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等。

(2)注重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其外在的行动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大学生德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马克思曾经说过:“德育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取材于社会生活,用经过生活锤炼的道德来教育学生,以保证道德本身在性质和方向上的正确性[2]。我们建立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开辟校内学生实践锻炼岗位,推行学生助理制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校内外勤工俭学活动等,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实践教学项目化。近几年来,不少高职院校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采取专任教师项目申报和课程教学组相补充的办法,项目组织由专人负责,项目实施经费配套。我们推行“二三四五”系统工程,“二”即必修与选修两个环节。“三”即感受型、体验型和践行型三种类型实践。感受型实践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得到感受,其常见的活动形式是参观访问,体验型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参与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专题调研,践行型实践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辩证过程。“四”即“四自方针”,学生自选实践项目和指导老师、自组实践小组、自行设计方案和完成实践准备、自我分析和解决实践中的难题。“五”即“五个结合”,实现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假期实践和学期内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社会化要实现大学生德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实现其指导理论的社会化,只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才更易被广大青少年接受[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有与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相结合,才能实现其多样性的理论形态。

(1)课程评价与心理学相结合。大学生从年龄和心理上来看,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或不够成熟向成熟阶段发展,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够稳定,为了获取比较可靠的考察资料,需要通过课程评价来得到相应的数据,从而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效率。当代大学生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适逢我国经济、政治形势急剧变化,新旧思想观念冲突整合,社会价值观念在变革中调整,中国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大变革时代;世界知识更新急剧加快,知识经济时代悄然来临,各种学说、主张也眼花缭乱地呈现出来。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有责任逐渐消除青年人的边缘状态或无社会定位感,鼓励青年人的自主性和参与意识。这不但是对大学生德育内容的要求,也是对大学生德育评价的要求。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诸如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能力、性格等特征。心理学和教育学相结合,为研究德育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提供了依据,也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动力支持,提升了德育社会化的理论水平。

(2)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目前,课程评价作为检测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堂教学之外的情况看,来自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外在评价,时时刻刻都以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着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并不时地作出所谓最终裁决。从课堂之内的情况看,教师总认为学生的评价水平就代表着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就成了教学的主要目的,只要学生能够对某一事物作出所谓正确的评价,就被认为是达到了目标。而管理学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和科学分析方法,以满足人的理性需求和建立公共秩序为基础的,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及资源分配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的实践活动。具体地讲,管理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以设计和变革为核心,以沟通、协调和建立公共秩序为目的,以实现个人理想、提升组织绩效、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的人类一种有智慧的组织行为[4]。管理学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管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也是适应时展的必然产物,教育的育人性与管理的塑造性相结合,为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提供了教育方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