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视角下生命德育论

时间:2022-09-21 08:33:42

大学德育视角下生命德育论

摘要: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其真正意义在于“人之为人”,旨在指导人性本善,引导社会向善,使每个人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有秩序、有效率、有整体精神风貌的社会集群。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爆炸、科技大发展,人类生存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出现了面对现实的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迷失等现状。因此,道德教育要与生命教育相融合,将道德寓于生命价值中,构建生命道德教育。通过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以及路径选择三个部分,阐述大学德育视角下的生命德育论。

关键词:生命;生命教育;路径选择

德育的主体是人,德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当下社会各种思想相互冲击,大学生作为各种新思想的最先吸纳者,严重影响了他们对生命的态度。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和伤人事件屡屡发生,大学生由于不理解生命的意义,而忽视生命、漠视生命甚至轻视生命。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

生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在生物学上,生命泛指一切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代谢、生长繁殖的有机体。“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生活中我们常会说到它,生命价值、生命艺术、职业生命等等,但又很难精确的形容它、概括它,“生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复杂矛盾体。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物与我为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宋朝著名思想家、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天地万物与人类一样都是一母同胞,人类要爱天地、爱万物。这一思想与墨子的“兼爱”相似。不仅如此,每一种伟大的信仰也都教导人类要敬畏生命,例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关注生物界的一切生命。可见,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有感觉苦乐能力的动物,再到有生命特征的所有存在物,是古老哲学思维的共生思想。

(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中心,对生命进行诠释;以教育为方法,帮助学生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珍爱生命、升华生命,以获得生命真谛的教育活动。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是单纯的生命的成长,是使生命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实现生命的意义、完善生命的价值,培养出身心健康、关爱生命的富有创造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宇宙中,任何以生命形式存在的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的,由独特的链条相互串联,不可分割,每一种生物都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类更是生物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离开任何生物都无法独立生存。所以,生命教育是要求我们关注万物之生命,呵护自然之生命,敬畏精神之生命。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近几年,随着人类的扩张手段越来越多样,野心越来越膨胀,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显现出来。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就是人类对个体以外的生命的冷漠,正是由于当下社会忽视生命教育,未能给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才是生命,关爱生命是关爱“人”的生命,从而导致人类对于伤害或是杀戮其他生命的态度是无关紧要的。所以,生命教育的意义就是认识生命、完善生命,把人性中善与美的东西挖掘出来,用生命抚慰生命,用生命守护生命,用生命滋养生命,用生命照耀生命。

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20世纪里,生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与威胁。两次世界大战和一些地区的局部战争,导致的死伤人数多达1.6亿;20世纪初汽车在中国的出现,致使那一年因为交通肇事的死亡人数增至3000万。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无论是在战争还是自然灾害中,丧失的生命都可以用数据来计算,然而,对一个人、一个家庭而言,生命就是一切,丧失的生命将带来的是难以衡量的痛楚。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上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在今天的社会里,科技发达、物欲充斥着校园,生命也变得简单、物化,可以被估量,可以被替代。这样一来,人类自古以来形成的对生命的敬畏之感便不复存在了,反而是无所谓的态度占了上风。

(一)生命教育是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21世纪以来,受工业化的影响,教育也被贴上了工业化、物质化的标签。学生接受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求学求知,而被认为是求职加薪的手段,忽视了教育最基本的育人功能,导致学生也将学习视为一种未来谋职获取高收益的功利性手段。长久下去,学生们在校园内缺乏关爱的感受,在社会中也会因为物欲缺失精神的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冷漠,使人类对生命产生一种淡漠的态度,对生命无视、漠视与残忍。当代为数不少的大中小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生命教育,造成对生命的冷漠,不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威胁了生命,把行为与生命割裂开来,这种行为在现实的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例如,校园霸凌的事件频繁发生,为了一点小事,便欺辱同学;也有的人,为情自杀,大多的旁观者们则是以“好玩”的心态来看热闹。这种对生命漠视的现象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也常有发生。如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践踏草坪,还有虐待动物、射杀动物等。更为可怕的是人对生命的残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克服学习生活中带来的压力,增强责任意识,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在大学德育视角下,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善待他人,正视生命的意义,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的心理,树立积极的生命意识。

(二)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保障

在大学德育视角下,生命教育有助于人们协调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社会关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多方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此外,生命教育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良好秩序、规范公民行为的必要手段,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公民的生命意义、奉献自己的生命价值,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生命教育是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大发展,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尤其是现在学生大多从小在优渥的环境下成长,自尊心极强,很少经历挫折,在这种应试教育的高压下,他们很难不会产生疲惫、厌倦的情绪,觉得生活缺少激情与活力,对生活感到无趣甚至对生命淡漠。因此,生命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人们能够主动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包容对方,促进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转化,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使他们在校园的教育下养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良好品德,在校园的庇护下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大学德育视角下,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生命、敬畏生命是生命德育的根本任务,它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从个体角度来看,它可以使个体与外部建立和谐的关系,爱护个人与他人的生命,从而保证个体能够顺利地开展自己的学习、工作,有利于个体各方面的发展,创造自己的精神财富;从社会角度来看,崇敬生命,对待生态环境,要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通过生命教育,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通过这些可以发现生命德育存在一种“隐性功能”即通过发展与完善人的道德品质,实现生命价值,满足人的精神生命需要。

三、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大学德育视角下,生命教育对人类自身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了实现社会的更好发展,高等教育领域应当加快推进生命教育的实施。

(一)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父母对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教师就成为了学生们最长接触的人,也是最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人。通过开设与生命教育有关的课程,使教师有目的、有机会开展教学活动,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们传授生命的内涵与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例如,大一新生一入学就要上的形势政策课、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等,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情境当中,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充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此外,教师通过传达他们对学生的爱,并以自身的宽阔胸怀、开放思维、独立人格影响学生,为学生带来宽松、自由、富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校园生活。

(二)展开实践体验,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流失的无奈,在实践中体验生命遭到威胁时的痛苦。实践出真知,大力开展生命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在充满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中,加深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体会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人与人之间充满生命活力与热情。并且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置身于社会关系中与他人交往,亲身感受生命的重要性,促使他们积极的接受生命教育,培养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生命道德意义。

(三)联合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协同开展生命教育

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离不开生命的茁壮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联合学校、家庭,三方力量一齐出动,积极宣传健康的生命价值榜样,关闭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场所,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生命作为一种独特现象,世界万物的生命都只有一次,也就是说,世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要关爱每一个生命,珍惜生命体的存在,处理好自保与利他的关系,同时,还要敬畏自然,对自然所奉献的一切怀有感恩之情,所以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我们更要奉行生命之美,将关爱生命作为一种德行,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促进个人幸福生活的形成,并且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大学德育的视角下,生命教育如同其他道德一样,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国家富强。

参考文献

[1]陈黎明.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作者:温若祺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