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时间:2022-09-14 04:13:00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从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构成分析,社会的影响教育、学校的引导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构成呈动态式立体型群体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这三者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承担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针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应以一种立体的、发展的目光理性审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学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前,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适合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是摆在每一个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怎样正确看待当代大学生

生长在改革开放大好时期的“80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命运不同于他们的兄长,相当一部分人是穿着时尚名牌、吃着洋快餐,泡在网络虚拟世界里,无忧无虑成长的一代。他们是集几代人希望于一身的“活得轻松”的人,是让社会宠爱和疑虑的群体,常被贴上个性张扬和强调自我价值的标签,人们担忧一旦面临巨大考验的时候,他们能否担当。但是,2008年年初雪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80后”、“90后”在思考;奥运火炬在境内外传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莘莘学子的一片赤诚;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我们更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挺身而出。在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年轻一代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他们是“敢于承担的一代”。

为什么人们担忧的“跨掉的一代”在民族面临巨大的困难和灾害面前,成为“敢于承担的一代”,我们不能不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历程以及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环境中去寻找答案。在一般的社会条件下,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是渐进性的,没有集束性的特点。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是渐进型的,对社会的变迁有相当的适应性,往往是经过一段历史变迁后反观其前,才能感受到社会的变化。“80后”、“90后”的成长时期正值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多种媒体的交互影响、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造成各种新现象、新观点不断涌现。因此,对后发展的、开放的社会形成十分明显的“时间压缩”效应,一些价值观念来不及沉淀下来即被新的观念所取代。当新的社会现象比较密集的发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理解度、适应性是不同的,导致对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接受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差异,以至于出现了“三年一坎”、“五年一代”的说法。可以说,作为新生一代的“80后”、“90后”,始终处于一个文化、价值、规范的流变之中,而难以形成比较固定可以仿效的东西,特殊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的优越条件,使“80后”、“90后”大学生成为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各种兴趣爱好的生命群体;成为思维活跃、行动敏捷、最少传统观念的知识阶层,成为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的人。一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的观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新的社会现象的出现、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也对其价值的选择,即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困难。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造成了一部分人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个性自由,崇尚社会流行的、前卫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这些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他们本质影响的实质,导致对青年的内在本质的评价出现了偏差。2008年青年一代在灾难面前的表现,无疑缩小了在不同年龄层次之间的“代沟”,架起了相互理解的桥梁。

2.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青年是承前启后的桥梁,是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青年的社会本质特征在于他们既是人类历史的继承者,又是社会发展的传递者,代表着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邓小平、、都有许多关于青年的精辟论述。1957年在莫斯科接见我国留学生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邓小平在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强调:“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一切事业的继承者”;在1990年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是我们事业的希望。二十一世纪是你们的世纪”;在2007年《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需要青年们奋勇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需要青年们奋力开创”。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高度重视、热情关怀和殷切希望。由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改革和创新。高校德育在理论上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德育的地位和任务,探索德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上进行了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新的实践途径和方法。即从1982年《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规定,到这次中央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材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工程的重点教材加强建设,反映了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传统,无论社会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是始终如一的。

因此,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尽管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负面价值观念的影响,存在着腐败、犯罪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优越的物质生活所造成的缺乏上一代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生活习惯等问题,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主旋律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历程中,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始终陪伴着他们的成长;新时代不断凝练的新的民族精神,在他们的身心中不断在积淀、在流淌。这一切在灾难降临的时刻进发了出来,凝聚成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意识、不畏艰险、勇于担当、无私奉献,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党一贯坚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他们走向成熟中的作用得到了彰显。

3.怎样看待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在肯定思想道德教育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有效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既有积极接受、积淀并转化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面,又有反叛、抗拒的一面;既有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一面,又存在部分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类课程反映冷淡,对主题教育活动缺乏热情的一面。反映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与学生的认可接受的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可能会产生与教育者主观愿望相悖,最终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在新时期形式主义的重新显现问题。客观现实不仅对传统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提出了教育方法如何适应青年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

人的一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样,人的思想道德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表现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有层次性的,如同树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向外发展,最终形成不同的思想道德层次。大学是人生抉择高峰与人生追求的定位阶段,是准备、选择与实践个人人生形态与生活方式的阶段。处于转型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往往更多的从现实出发去思考社会和人生,是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认识自身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抉择,逐步上升到对自己人生的定位。这种人生追求的定位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在一系列的抉择、定位的周而复始的过程中逐步完成。因此,这一时期教育者对他们的人生定位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达到教育者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但是这种探讨和思考,往往局限于教学方法本身,缺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改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思考的理念。要看到这一代人一出生就踏上比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高得多的起点,在他们的身上,已经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这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如何针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特点,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更适应他们成长的规律;如何引导他们,面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而不脱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去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抓住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爱国、自信、自立、自强的巨大能量,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深入思考,让经受住考验的“80后”、“90后”一代更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探讨和改革已有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出发点。

二、怎样构建思想道德教育立体模式

从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构成分析,社会的影响教育、学校的引导教育,学生的自我教育已经构成呈动态式立体型群体信息交流的网络模式,这三者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中,承担和发挥了不同的作用。针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多层次性,应以一种立体的、发展的目光理性审视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使三者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更具有科学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1.社会环境的主旋律教育

社会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思想道德形成、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切社会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前提。首先,加大媒体正面引导教育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革的信息传播的工具,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大学生的成长、成熟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媒体在宣传中要突出主旋律,加大对现实社会的阳光一面的客观报道,使大学生看到更多的社会的正义、榜样的力量,尤其是普通人身上展现出来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大学生具有更大的感染力。汶川地震中,媒体对灾难中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的报道,尤其是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的英雄行为的宣传报道,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诠释了民众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它使利益诉求日趋多样的今天,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找到了生长壮大的空间,也使世界重新审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神。媒体的宣传和社会的存在,无疑已成为大学生最现实的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其次,扩大社会资源参与教育的力量。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参与和资源利用尚未得到较为充分的挖掘,因此,扩大非学校因素的参与和影响,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一是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大历史事件旧址,历史文化遗址等,二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优秀文化遗产,三是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各类先进典型。这些有形的和无形的社会资源是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源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各类社会资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的课堂,通过参观、访问、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向历史、向英雄学习。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导向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创新精神;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与见解,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再次,强化互联网络教育的积极效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开始构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同时,网络在时效性、连续流动报道、海量信息等方面所凸现的优势,又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都离不开网络。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强化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有关互联网安全的立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建立淫秽网站、开办网站、传播有害信息的违法行为;各类网站,要加强自律精神,要最大限度地防止非法的、有害的信息妨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使网络在大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教育作用。

2.学校正面的引导教育

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反思我们以往的道德教育,很长一段时间,片面认为我们培养的学生都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一代新人,忽略了人的思想道德的层次性而导致教育目标设计与学生实际能达到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生个体所能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分层次的,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有着较高的道德理想追求的学生,我们立足于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追求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重点是进行基础道德文明和修养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多种价值观的道德冲突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对于少数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学生,也要教育他们达到最低道德容许层次,明确道德底线不可逾越。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采取分层次的教育,是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来指导学生。要坚持思想道德教育有层次无淘汰的观念,业务学习可以淘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弃任何学生,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共性教育和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的结合,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整个社会机体中,任何一个人都能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在这个机体中,最重要的教育成员,无疑是教师。”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即建立思想道德教育导师制。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高校专职学生辅导员队伍、二是选派思想道德素质好的业务教师,这两部分教师承担学生成长的指导教师,共同负责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三是组织校内外专家队伍,对学生成长历程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作出科学的、权威的解答,并建立专门网络栏目,供学生带着自己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教师”的帮助,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指导教师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他们的治学态度、价值观念等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影响力,尤其是关键时刻教师的价值取向,对社会、对学生都有很大的精神辐射作用。因此,三个方面的教师组成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将成为上述的分层次的个性化教育主要力量。改进学生思想道德评估体系。多年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类课程的成绩、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三者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学生思想道德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思想道德类课程取得好的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理论和实践脱离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学校应建立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查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学生的道德实践,如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均应成为评价学生思想道德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把知转化为行,并做到知行统一。

3.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是学习主体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评价、强化、否定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我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学生的自我教育主要是通过同辈群体的影响、互联网络的虚拟空间和参与社会实践,自我反思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社会道德意识转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必须建立在个体的自我体验基础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伽利略也曾经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社会、学校的教育是外在的因素,要转化、积淀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以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心理结构、道德水准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接受和处理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要教育学生独立地进行选择和判断,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根据自身的主观需要与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要帮助学生认识和发掘自身,提高学生自我奋进、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最终将社会的优秀品质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才。公务员之家

其次,加强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教育。同辈群体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能满足大学生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兴趣爱好,在校园里结成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群体。这些正式和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活动,渗透到校园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学生在这种交往过程中,往往以交往对象为参照,以他人为镜,从与他人的比较中客观地了解自我,深化自我认识,确定自我形象;同时,也能在人与人之间的评价和相处中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这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具有高校特点的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重要方面。学校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大交往对象和交往群体,组织跨系、跨班级的和自愿结合的各种有意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健康的交往中,相互教育、共同提高。

再次,搭建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桥梁。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讨会上指出:“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立德树人的新阵地,师生精神文化活动的新空间,校园文化和服务的新平台。”互联网不完全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的本质是现实的,网络平台、参与者、管理者三部分构成现实的网络世界。笔者认为,应拓展教育者在网络平台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起到搭建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的作用。学生在虚拟空间开展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极好形式。正是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一部分学生可以克服缺乏自信、不善交际等心理缺陷,而逐步找到自尊、自信、自爱和自强,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的社区活动栏目,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这仍然是虚拟世界的社会位置。因此,要达到把学生在虚拟世界的行为引导到现实世界中来,必须加大教育者对虚拟世界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组织,把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引导为在现实世界的自觉参与的社会行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道德教育立体网络模式中,社会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自我教育是升华。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继承、改革、创新过程,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要创造性地借鉴已有经验,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编织起社会、学校与个体相结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立体网络模式,不断发展立体网络教育思想,完善立体网络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