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

时间:2022-03-27 11:14:39

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

摘要:中小学校长的德育领导力直接关乎中小学校长对于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认识、规划和建设。关注现阶段以校为本推行的德育工作可知目前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主要存在以下困扰:一是受困于“小德育”的传统观念,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二是中小学校长自身德育研究视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顶层设计缺失;三是德育建设感召力不足,德育其它主体缺位,力量甚微。鉴于此,可以通过不断推进德育理论建构与实践设计,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加强德育创新研究,增强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增强领导实效,进而促进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德育理论;德育队伍;德育创新

中小学校长作为德育落地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德育领导力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因此,中小学校长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德育领导力。中小学校长的德育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校长的德育理解力上。中小学校长应有意识关注且有能力平衡学校治理中教学和德育这两大工作重心。首先,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校长不应该仅仅关注学生智育目标的完成,而且还应该兼顾德育目标的实现。其次,对于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学生智育目标的过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德育目标受到掩盖和遮蔽,校长要在有限的前提下巧妙地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并通过管理与教学工作实现与智育的融合,这是中小学校长德育理解力的又一关键维度。最后,校长德育领导力强调校长能否按德育的规律对现有的德育资源、德育环境加以整合和利用,以形成立体多维的德育氛围,实现价值层面的客体引导与主体建构相统一,实现道德层面的单向内生与多元培植相结合,促使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主体即学生的自我建构之间形成互相作用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提升存在很多困扰。

一、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一)受“小德育”传统观念束缚,对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够。中小学生本身处于“前道德”发展阶段,中小学校长进行德育领导的根本保证在于对德育有科学深刻的认识,但是,当前中小学校长普遍受到“小德育”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德育的广度和深度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于德育的内涵和范围理解过“小”。具体体现为将德育开展与智育开展孤立起来,这与中小学所固有的升学压力密切相关。由于受“应试教育”和“结果重于过程”观念的影响,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学科知识储备,尤其在长期以来以升学成绩作为教育质量检测主要标准的大背景下,当课堂知识教学和与德育教育发生时间和组织上的冲突时,学校往往选择前者,德育仍然是口号喊得响亮而作为少得可怜。二是对于德育实施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过“小”。目前存在着德育的方法和途径僵化和老化的弊病,学校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考查形式仍是集中于书面呈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的再认与回忆,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学生个体差异与个人体验。三是对于德育实施的主体理解过“小”。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学校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不少家长忙于生计或者本着让学校包揽孩子的教育的想法,又或者因自身相关教育知识的缺失,忽视了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使孩子无法真正理解“德”的含义,只将其作为课业任务去学习。可见,家庭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起到补充完善或深化学校德育成果的作用。(二)中小学校长自身德育研究视野局限,以管促育,生活化育的管教融通的顶层设计缺失。一是中小学校长自身的德育研究能力普遍不足。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统领者与规划者,中小学校长在具体开展学校的德育工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当前倡导自主、弹性的学校管理文化下,对于学校教育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追求下,中小学校长应更注重学校的制度管理和自主管理。调查发现,现阶段大多数校长的德育研究仍集中于管理这个维度,具体的集中精力于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教师管理,对德育的校本设计和德育理念的现实落地、德育基本理论的实践关照研究甚少。二是中小学校长的德育管理能力不足。在管理上,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应该在组织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特别是在促进管理组织内部的良好运行和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上,学校德育工作在组织上应该以其校长为总指挥进行工作的部署与统领,要有全面负责的意识。比如,可以设立德育副校长。与此同时,政教处要及时将学校德育工作以会议的形式与班主任沟通,班主任要据此制定班级德育实施办法,在班会中说明任务,与学生一同落实。(三)德育号召力不足,其他德育主体缺位、力量单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主体、重要主体和相关主体都应该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中小学生德育课堂。德育主体缺位主要体现在家长和教师的德育参与程度低。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没能应对学科课堂教学该如何组织、如何设计的新要求,立足课本,依托教师本身的学科素养和学科积累去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利用学科面貌去发挥学科优势,使德育能够自然充分地出现在各科的教育教学现场,让学生能够脱离以往机械的背诵记忆和固定的方法。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没有主动参与学生德育实践的意识和行为,他们单纯地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任务,德育的工作应该由学校完成。对学生而言,没有形成完整一体的德育环境,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家长的行为与学校所教导的德育准则相违背,造成了学校德育力量的折损。

二、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德育理解,改变德育思路,坚定德育办学。指导思想,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德育教育规律校长应根据本地区及本校的具体情况出台系列德育管理方案和德育管理制度,并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修订,使之系统、科学、多样、规范且具有学校特色。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统筹管理者,还应自觉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思想,在德育工作管理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体而言,以中小学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要以有关规范和文件为指导,从中获得德育实施的最新思路,如《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积极探索德育改革,自觉地摆正学校德育工作的位置,制定出具有特色、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相关制度和方案,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德育教育。(二)加强对于德育本身、实施方法以及德育实效的研究。德育本身、实施方法及德育实效三方面分别指向一个中小学校长对于德育是什么、怎么教和怎么考查三个问题。其中,最直接最不可回避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小学校长对于德育的基本认识和判断。这不仅依托一个校长长期的办学经验形成的直觉,而且还与他本身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理论底蕴密切相关。首先,校长应该及时学习、充分消化相关德育方针政策,将正确的、个性化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融入自己的德育管理之中,并把握自己所在学校在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开展上的侧重点和难点。其次,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要求校长对于德育的施教主体有准确的界定和分析,每个中小学校长都应该成长为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的代言人与专家,兼具国际视野和实现乡土发展的经营者。第三,在德育教学的组织上,中小学校长有义务向参与这个教育过程的每个主体创设一种统一、但有活力的德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氛围,并能够区别不同年级学生的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最后,中小学校长应有意识并及早进行学校的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研究。其中,德育内容、德育实施方案必须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与现代意蕴糅合形成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彼此交织所形成的,是校内和校外的德育力量联动背景下形成的。(三)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增强领导实效。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应充分学习《班主任工作职责》,使得责任感、职业道德成为教师主动组织德育的重要动力,最大程度地激发班主任主动投身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优化班级管理队伍结构。一方面,为了更加适应早熟和性格日趋复杂的学生发展,应当多给年轻班主任锻炼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优势,用更接近更类似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去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创新解决潜在的复杂的学生问题;迎合各种契机,定期召开班级年级内部的多主题德育经验交流会议,加强班主任之间优秀管理经验和案例的交流,以彼此的学习推进个体的改进;鼓励优秀教师走出本班,将优秀的教育办法到别班实验;鼓励班主任定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研讨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对班主任工作奖惩制度与德育工作成效挂钩,及时反馈记录,并进行学期评定;鼓励班主任进行家访,尽力做到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以便进行顺畅的沟通。另一方面,发挥家校合作育人的优势,增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理念与工作思路,在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的同时,保障学校的德育实施效果。在合作中引导家长重视家教和家风的建设,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教育氛围;组织开展家教论坛,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设立学校微信公众号和家长交流群,建设家校合作平台,宣传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家长和学校的沟通、学习和交流;让家长有机会、有平台走进校园,了解课堂、参与课堂,逐步营造一个民主管理、科学育人的学校氛围,让学生家长不仅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知情人,还能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去,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参考文献:

〔1〕孟文美.中小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兰宝.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4.

作者:徐向英 单位:五台县东冶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