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24:52

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1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基层科研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人们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办学实践面临的实际问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一种教育科研活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广大一线教师是“主力军”,课堂是“实验室”,对教育现实进行干预是核心和关键。深入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来自民间和大众的底气,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原始的禀赋,笔者将这种最原始的禀赋称为草根貹。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从寻求外在支持到挖掘内在属性转向的一种新尝试。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草根性

草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属性。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其所代表的群体特点相类似,如分布广泛、生命顽强、朴实无华、重义轻利和吸纳百川等。我们讨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主要强调关注:一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草根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而不仅仅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中小学教师不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们研究活动的陪衬和附庸,其主体性教育创新活动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是“草根的”。它源自广大教师对科学、高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追求和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空降式”的工作安排。基于广大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们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视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大量珍贵、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从古代《学记》反映的教学艺术到时下名师的经验总结;从古代“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产婆术到今天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教学法”,无一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所得。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草根的”。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带动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有程度之分,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另外一种是表面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别的特征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我们认为,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而不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从起源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自然生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原始的、质朴的,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它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记载和真实见证,是相对于致力构建成熟抽象的理论体系、经过教育理论家加工改造过的基础性研究而言的。从生存状态看,草根性强调教育科研应该不脱离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脱离其学校和社会环境,蕴含着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其生命力在于能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功能意义看,草根性强调应尊重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生态面貌,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教师参与和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共同享用,尊重和认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活动对中小学教师生存和工作状态的人文关怀。可见,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护身符”,没有了草根性,中小学教育科研就丢失了存在的原始根基。

作为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朴素性。“素也至美,朴也无敌”,朴素是自然的、至美的,是抛却功利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现风格是朴素的,不刻意雕饰,不矫情做作,不追求时尚,不过分张扬,其朴素亲切的表现风格深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喜爱和运用;其展示的内容是朴素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展示的是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教与学活动范式创建、教学方式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还是与之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是与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承载的精神内核是朴素的,抛却功利的,它们均源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更好地工作和谋求发展的愿望,负载的是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朴素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是直接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首先体现在其朴素性,朴素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原汁原味的真实体现,也是其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源泉。

第二,大众性。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中小学兴起“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形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国家因势利导,在出台的《教师法》第七条明确提出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权利,为推动教育科研大众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每个教师的生活,“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看出,相对于教育理论家、权威人士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们自己的科研方式,已经升华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第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非常强调其对教育现实的干涉,最忌空谈。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作为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常见的实践活动,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鲜明的品格。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导向下的思维范式、行动方式的实践变革,探索和解决教师自身现实的问题,满足教师适应不断发展与改革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相对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它是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它能给教育工作者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这种现实成果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理念、认识、假设、经验多是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的。在科研活动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核心思想、主张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一线教师科研成果中的很多认识、理念、假设已经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

人们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过分热衷于追求理想和达成目标,导致人类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不在少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许多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科研)无法按照活动本来的面貌存在和应有的规律运行。虽然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始属性,但现实中,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一,研究主体精英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而一些学校管理者至今仍然认为教育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于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上,而是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这使得教师在海阔天空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无法进入教育科研的“深深大院”。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成了专家、学者和小部分学校科研骨干的专职工作,广大普通教师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本应成为研究主体的广大基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的附庸。

第二,研究过程形式化。现实中,许多学校为简单应对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科研工作考评,一味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管是国家、省、市、县级课题,不管是子课题还是总课题,不管是否与学校发展相关,都是先立项再说,然后就大肆宣扬学校有“多少国家课题,多少重点课题,多少研究专题”。很多学校不注重课题设计的质量,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教师以工作忙为由,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多数教师对学校的研究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研究报告几乎看不到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子;有人提出中小学教师不宜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了几个“主研人员”表演的舞台,他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某种“教学规律”或建构某种“教学模式”,强行要求其他教师学习、记住并推广这些教学规律或教学模式,然后由一些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却无并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

第三,研究成果虚假化。一些学校对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实际操作,不系统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实事求是回答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在书斋里摘章摘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不关心研究是否能够应用和推广,评完奖就束之高阁,当作“财富”炫耀或者放入资料库中。

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形式还很多,兹不赘述。这类现象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异化,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意识、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道德。从当前情况看,中小学教师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已经比较强,不过尚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意识,尤其是能在自身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是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讲,教师不容易意识到诸如课堂设计、执教风格、师生互动、教学效率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往往被自己认为是“某种成功的经验”所掩盖。因此,应该经常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与他人进行比照,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教育科研的问题有时就是来自教师身边的小事,教师要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和在实践中的探索,真正掌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方法、技巧;要加强对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对研究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成活的“土壤”,学校的科研文化是其成活的“空气”。因此,学校首先必须重视教育科研,自觉重视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本来的面貌,引导和指导教师遵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在教学实验中解决问题,在教改研究中提高水平”,营造人人愿意“做科研”、人人动手“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育科研开展的制度及良性运行机制,认同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价值,维持和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政策,指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平台和保障。再次,学校要努力让教师群体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建立若干教育科学研究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共同性的问题,形成若干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研讨活动中交流,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成长。

第三,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等多种功能,对成果内容要素及其特点的评价认识是成果交流、推广的重要基础。对成果水平及价值的评价是确认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而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则具有规范及引导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所谓科研成果,使中小学摒弃那种形式化的科研行为。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导向性更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励政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规范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盛宴”,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记载,承载着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科研文化,具有浓郁的实践特色。越是教师自己创造的研究成果,越能够被教师认同、应用和传播。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不仅会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和支持,也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卢岚,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求实,2008(2):81-84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640-651

[3]张济洲,刘淑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20-24

[4]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0

[5]郑金洲,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8—11—13(9)

[6]胡继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十大误区,中学教育,2002(3):16—17

[7]贾贵洲,中小学教师课例研究简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9—32

[8]董建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与培养,教育评论,2008(1):151—152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3

草根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关注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属性。草根性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其所代表的群体特点相类似,如分布广泛、生命顽强、朴实无华、重义轻利和吸纳百川等。我们讨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主要强调关注:一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草根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教师,而不仅仅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中小学教师不是理论家和教育科研精英们研究活动的陪衬和附庸,其主体性教育创新活动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是“草根的”。它源自广大教师对科学、高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追求和探索,而非“自上而下”的、“空降式”的工作安排。基于广大教师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科学态度,他们将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视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研究对象,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大量珍贵、可资借鉴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艺术。从古代《学记》反映的教学艺术到时下名师的经验总结;从古代“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产婆术到今天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教学法”,无一不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所得。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是“草根的”。检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是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带动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提升。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特征都有程度之分,一种是深刻的,内在的,先天的,基本的,就是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另外一种是表面的,外部的,派生的,交叉在别的特征上面的,就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我们认为,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属于原素或材料的特征”,而不是“配合或安排的特征”。从起源来看,中小学教育科研自然生长在古今中外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原始的、质朴的,反映广大教育工作者各种职业精神、教育理念、教学技巧、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它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记载和真实见证,是相对于致力构建成熟抽象的理论体系、经过教育理论家加工改造过的基础性研究而言的。从生存状态看,草根性强调教育科研应该不脱离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脱离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不脱离其学校和社会环境,蕴含着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其生命力在于能为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从功能意义看,草根性强调应尊重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生态面貌,主张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教师参与和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共同享用,尊重和认同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专业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教育科研活动对中小学教师生存和工作状态的人文关怀。可见,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护身符”,没有了草根性,中小学教育科研就丢失了存在的原始根基。

作为最稳定、最本质的原始属性,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朴素性。“素也至美,朴也无敌”,朴素是自然的、至美的,是抛却功利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表现风格是朴素的,不刻意雕饰,不矫情做作,不追求时尚,不过分张扬,其朴素亲切的表现风格深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喜爱和运用;其展示的内容是朴素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展示的是广大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课程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教与学活动范式创建、教学方式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还是与之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都是与广大师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承载的精神内核是朴素的,抛却功利的,它们均源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基本的生存、更好地工作和谋求发展的愿望,负载的是满足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朴素的美好愿望和生活理想,是直接服务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由此可见,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首先体现在其朴素性,朴素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最基本的特点,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原汁原味的真实体现,也是其生存和延续的力量源泉。

第二,大众性。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大中小学兴起“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热潮,许多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形成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改成果。国家因势利导,在出台的《教师法》第七条明确提出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权利,为推动教育科研大众化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以校为本”思想的盛行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每个教师的生活,“校校有课题,人人做研究”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看出,相对于教育理论家、权威人士的理论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已经成为广大教师们自己的科研方式,已经升华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第三,实践性。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非常强调其对教育现实的干涉,最忌空谈。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作为中小学教育领域最常见的实践活动,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鲜明的品格。首先,中小学教育科研在其研究过程中是从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理论导向下的思维范式、行动方式的实践变革,探索和解决教师自身现实的问题,满足教师适应不断发展与改革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相对理论研究、基础研究而言,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它是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它能给教育工作者直接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这种现实成果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理念、认识、假设、经验多是经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检验的。在科研活动中,教师总是带着某种核心思想、主张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努力挖掘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因此,一线教师科研成果中的很多认识、理念、假设已经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三、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

人们为了功利性的目的过分热衷于追求理想和达成目标,导致人类社会活动的异化现象不在少数。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许多教育活动(包括教育科研)无法按照活动本来的面貌存在和应有的规律运行。虽然草根性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原始属性,但现实中,教育科研活动散失草根性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一,研究主体精英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群众性教育科研,而一些学校管理者至今仍然认为教育科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于是,他们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上,而是花大量财力、精力聘请专家、教授来校“指点迷津”“理论下嫁”,这使得教师在海阔天空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无法进入教育科研的“深深大院”。在一些学校,教育科研成了专家、学者和小部分学校科研骨干的专职工作,广大普通教师因为研究深度不够、理论高度不够被拒于教育科研的大门之外。本应成为研究主体的广大基层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变成了可有可无的的附庸。

第二,研究过程形式化。现实中,许多学校为简单应对教育管理部门对教育科研工作考评,一味追求课题立项的级别和数量,不管是国家、省、市、县级课题,不管是子课题还是总课题,不管是否与学校发展相关,都是先立项再说,然后就大肆宣扬学校有“多少国家课题,多少重点课题,多少研究专题”。很多学校不注重课题设计的质量,课题研究缺乏系统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计划,无操作过程,无检查评估,无阶段小结;教师以工作忙为由,几乎不开展研究活动,不系统思考研究的核心问题,多数教师对学校的研究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教学实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研究报告几乎看不到教师研究活动的影子;有人提出中小学教师不宜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了几个“主研人员”表演的舞台,他们制订课题研究方案,提出某种“教学规律”或建构某种“教学模式”,强行要求其他教师学习、记住并推广这些教学规律或教学模式,然后由一些的“妙笔生花”形成所谓“丰富的科研成果”;开题会、结题会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却无并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前期、中期和后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资料不全面,在结题前匆匆忙忙赶成果。

第三,研究成果虚假化。一些学校对教育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作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实际操作,不系统进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不实事求是回答研究的效果;撰写研究报告,什么概念流行就说什么,书上、网上、报上、杂志上,只要能用的,一概“拿来主义”,东拼西凑,不重视特色,有的甚至编造数据和案例,杜撰课题研究成果;有的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概念”的诠释上,从头到尾将“概念”分割,完成引入、诠释、复述的“三部曲”,在书斋里摘章摘句,努力进行“理论创新”,不关心研究是否能够应用和推广,评完奖就束之高阁,当作“财富”炫耀或者放入资料库中。

当然,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散失的现实表现形式还很多,兹不赘述。这类现象最直接的影响是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功能的异化,不利于调动广大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的整体发展。

四、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育科研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普及和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只有尊重和保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乃至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包括教育科研的意识、教育科研的知识、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教育科研的道德。从当前情况看,中小学教师自觉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已经比较强,不过尚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性研究的意识,尤其是能在自身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这是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草根性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讲,教师不容易意识到诸如课堂设计、执教风格、师生互动、教学效率等“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往往被自己认为是“某种成功的经验”所掩盖。因此,应该经常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风格,与他人进行比照,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掌握必要的研究技能。教育科研的问题有时就是来自教师身边的小事,教师要敢于面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把问题当作自己专业提升的机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知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和在实践中的探索,真正掌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必要方法、技巧;要加强对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宣传和教育,使教师意识到:追求真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等良好的科研道德素养,对研究者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培育中小学科研文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就像草根一样,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其成活的“土壤”,学校的科研文化是其成活的“空气”。因此,学校首先必须重视教育科研,自觉重视和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本来的面貌,引导和指导教师遵循“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规律,在教学实验中解决问题,在教改研究中提高水平”,营造人人愿意“做科研”、人人动手“搞科研”的良好风气和氛围。其次,学校要建立有利于教育科研开展的制度及良性运行机制,认同教育科研在学校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价值,维持和肯定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管理政策,指导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平台和保障。再次,学校要努力让教师群体成为教育科研共同体,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交流,建立若干教育科学研究小组,收集整理教师共同性的问题,形成若干研究专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研讨活动中交流,在合作研究中共同成长。

第三,完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评价具有导向、评定、激励等多种功能,对成果内容要素及其特点的评价认识是成果交流、推广的重要基础。对成果水平及价值的评价是确认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的前提,具有积极的激励作用,而一定的评价标准对科研活动的发展方向则具有规范及引导作用。因此,学校要通过科学的鉴定与评价,充分肯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和应用;坚决否定那些虚假的所谓科研成果,使中小学摒弃那种形式化的科研行为。其次,学校要建立积极的、导向性更强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代替那些功利性的激励政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规范教师的教育科研行为。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精神盛宴”,它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记载,承载着特定的学校文化、教师文化和科研文化,具有浓郁的实践特色。越是教师自己创造的研究成果,越能够被教师认同、应用和传播。维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草根性,不仅会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拥护和支持,也将成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卢岚,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草根性,求实,2008(2):81-84

[2]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640-651

[3]张济洲,刘淑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改革的举措与经验啪,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3):20-24

[4]列宁,哲学笔记[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30

[5]郑金洲,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N],中国教育报,2008—11—13(9)

[6]胡继渊,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十大误区,中学教育,2002(3):16—17

[7]贾贵洲,中小学教师课例研究简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1):29—32

[8]董建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与培养,教育评论,2008(1):151—152

[9]刘敏威“草根化”的学校教育科研团,教学与管理2005(1):31-32

[10]周林,教改实验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教育研究,1995(1):48—52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4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5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6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同样是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落后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时间中,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研究、探索,给予理论上的回答。我们除了对当前教育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优先选择的课题进行研究外,还要对某些具有超前性的、预见性的、有应用前景的理论性课题进行研究。

把握了以上几个原则,我们在选题上就有了充分的依据。只有选题确切了,科研才能更具实效性。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7

关键词:教育科研;中小学;经验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引领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推动“科研兴校”,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目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呼唤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学校的涌现,中小学如何开展教育科研是急需探讨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改革经验,可以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倡导教师参加科研

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育科学化运动”(theMovementinEducationScience)促使教师开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人们也逐渐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家斯腾豪斯呼吁“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后,美国教育界对教师的职能重新加以确定,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搬运工”,更重要的是最伟大的理论家和研究者。1960年-1970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贺拉斯曼——林肯”研究所的勒温(lewin.k)、米勒(Mier.A)等人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帮助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策略”,引导教师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变化,及时获取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改善教学效果。这项研究取得很大的成功,发展成为“计划——行动——观察——评价——再计划……”的教育行动模式,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研究,这种模式迅速在全美中小学流传开来。后来,欧美国家的教育管理者认识到,中小学教师应该在教育学术界的引领下从事研究,教育研究也应该从大学、实验室转移到中小教室和社区中去。

1985年,由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制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该计划希望从1985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到2061年再次接近地球时,能使美国科技教育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确保美国科技超级大国的地位,这项计划覆盖全美范围内的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改革,“它是美国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项目,也是一个最早由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和中小学家长共同参与的校改项目。”作为实施该计划的一个措施,美国科学家委员会编著了《科学普及资源》(ResourceforScienceLiteracy)、《科学普及设计》(DesignforScienceLiteracy)等教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和进行课程改革等等;2002年美国通过了35年来联邦政府教育政策最为重大的改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与此相应;美国教育部公布2002-2007年的教育部战略目标(Objevtives),其中战略目标二规定,“支持教师在基于研究的教学工作中获得专业发展”、“关注于基于研究的教学实践”、“为新教师开展基于研究的引导和咨询项目”。20世纪70年代,日本教育界针对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死板,教师满足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忽视教育科研的弊病,呼吁中小学重视教育研究。为此,日本《教育公务员特别法》明确规定:“教育公务员为完成其职责,必须不断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提高修养”。2000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教育改革国民会议”通过2l世纪教育新生计划,强调“加强对教育研究能力欠缺教师的严格管理(使之离开讲坛)”。英国在2002年教育法中,也对教师的教育研究提出要求,规定合格的教师必须“参与或完成制定的教学研究项目或培训课程。”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长M.N.康达科夫也认为,千百万中小学教师是补充教育家和学者队伍的重要源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整个教育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在《2000-2005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中,要求政府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鼓励和支持,提高俄罗斯国民教育系统的国际威望。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化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趋向于规范化、制度化,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英、美国家中小学设立学科教学研究室、法国成立中小学教学研究委员会,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人员等支持。日本在中小学成立单科性质的研究会,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学科开发、开展教学实验等等,探讨教学、学校发展的问题。此外,中小学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各种教育领域的研究组织,诸如成立学生生活指导研究委员会、现代化教学手段研究小组之类,教师分工研究课题,共同发表成果,日本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刺激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前苏联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也颇具特色,前苏联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是校务委员会和教学方法委员会,《苏联普通教育学校暂行条例》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管理的规范化,“为了发展和完善教育过程,提高教师和指导者的职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应当成立教学法委员会,教学法委员会的职能之一是组织人员进修,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推广先进经验。”另一方面,校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责,“支持社会完善和发展青年教学和教育的主动精神、教师的创造性探索和实验性工作;确定学校与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合作社组织、自愿协会、创造协会以及国家和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途径,以便为学生多方面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后,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制定2010年俄罗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构想,进一步加强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机构与团体的科研、实验、设计管理与协调的机制,“落实普通教育系统中教育与科研工作方面的国家干部政策。”

1994年由美国国会审议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和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其中第九条规定教育部设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管理、推广和资助,提供教育研究培训项目,提高大多数美国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使之达到全国教育目标。另外,美国许多州、学区和学校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外的地方教育理事会,在学区和学校科研管理上,地方学校理事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学校理事会的职责是加强教师科研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设计的能力。此外,还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经费预算和学校改革等重大问题。

欧美国家非常注重校长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领导作用,德国认为校长必须是教育与教学专家。英国规定中学校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编制、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美国教育学者珊娜·斯蒂格鲍尔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责归结为三条:一是确定学校目标;二是组织教学工作,“即对教学提出要求,制定目标、研究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是领导改革,校长要学习如何创新,吸取对改革的意见,与教师合作开展校改实验,预测教师需求,给予教师满足。在《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教育部将通过ESEA的TileII项目,鼓励发展创造性培训模式,提高中学校长的教育科研管理能力,支持现任校长的专业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和改革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中小学校长在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恰如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兴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加强与大学或其他教育科研机构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之一。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1990年、1995年,霍姆斯小组发表了关于改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新报告《明日之学校》(Tomorrow''''sSchool)和《明日之教育学院》(Tomorrow''''sSchoolEducation),将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联合起来;《建立类似于医学行业中教学医院的专业发展学校》(简称PDS学校,改变以往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与中小学教学互相脱节的状况,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研究机构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科研合作,整体提高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水平,提升教师素质,使新任教师和.成熟教师都能在教育研究方面得到进一步成长。PDS学校的创建,在中小学与大学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大学实习生、大学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发展都带来了益处,是教师教育多方面“共赢的”好模式。目前,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正在建立PDS学校网络,并且为PDS学校制定了一些条例以规范其健康发展。2000年,美国几乎每一个州都有100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小学成为教师科研和工作的共同体,中小学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大学教授形成伙伴关系,共同有效地改革教学。

2001年日本政府实施教育新生计划,将教育改革作为最重要的国策,为了实现“学校变好、教育变样”的目标,日本政府加强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合作,努力克服整齐划一的弊病,引进发展个性的教育体系,2002年日本通过修改的《学校教育法》,其中政府财政预算投入17亿日元,促进大学、学会、协会、研究机构与学校教学的合作,创造能使多样的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的教育体系。

20世纪70年代,英法等欧洲国家针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诟病,从学校需要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研工作,强调大学、师范学院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伙伴关系(partnership)。20世纪80年代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不断发展,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广泛接受和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大学与中小学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模式。

1989年,法国教育预测专家、巴黎诺儿马学派的著名教授费朗西斯科·瓦尼斯科博士在重要著作《七千万中小学生——学习的欧洲》一书中,设想未来五种教学模式,其中“学术型学校模式”倡导将大学学术型研究引进中小学教育科研,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培养学者型的教师。目前英、法国家已经开始探索实验。

四、改革师资培训制度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师范教育改革的高潮,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培养的开放性、多元化,更注重教师科研能力提高,是发达国家师资培训制度改革的重点。

美国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NBPTS)是独立的、非赢利的组织,指导委员会包括州长、众议员、高级教育官员,以及社区组织和企业界代表,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提交五个核心建议,其中第四条是教师应系统地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从经验中学习;第五条,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组织成员。1995年,北卡罗莱那州州长吉姆·汉特和国家教师职业委员会发起了国家教师资格证制度,专门颁发证书给有委员会认可的优秀教师,借以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克林顿政府专门拨款奖励,并提出10年内全国10万名教师获此殊荣,达到平均每所学校都有1名获得国家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

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项目“艾森豪威尔专业发展计划”,对各州和地方实行绩效拨款,推动师范教育改革,建立专业发展的高标准,提高教师质量,使之具有独立的教育科研能力。《美国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中要求提高教师和校长的素质,“我们将于各州、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各认证机构通力合作,极大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项目的质量。我们将推动开展情景阅读教学培训以及其他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法”。

美国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和学历水平,美国中小学教师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哥伦比亚特区规定高书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鼓励教师成为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美国务州教育部门经常组织讲座和科研活动,不少学校对终身教师提供学术假期,促进教师参加进修活动。

2001年日本国会审议通过教育改革六项法案,其中以培养“教育专家”为目标,提高师资质量被列为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国会议案,进一步落实措施,改善教师资格制度,建立新的教师研修制度,加强教师的社会体验学习;实行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加薪制度;加强对教育科研能力欠缺的教师的严格管理。从2001年起,日本教育研究生院实行教师休假研修制度,支持鼓励教师自发性的培训活动。日本教育科研机构遍布全国,都、道、府、县共建立近千个教育研究团体,中小学教师是这些团体的骨干。法国和意大利非常重视中学教师的教育学素养,法国要求中学教师获取教育学学士学位,意大利要求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

五、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研成果必须物化生成实践,才能发挥应有效益。美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为80%-85%,日本为60%-70%,西欧为50%-60%。美国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的直接推广和应用,这深受美国实用主义传统影响。美国中小学强调教育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杜威、布鲁纳、布卢姆等世界级的教育改革家都注重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推广,事实上“美国行为科学本身就比较发达,一批专家学者就用教育理论、心理理论,在中小学搞调查,做实验,提出新理论,于是就有一批学校、教师去推广和实验。”2000年美国教育部专门成立“教育研究和改进办公室”,负责开展和支持有关教育研究的活动;推广教育研究成果,为解决学校具体问题提供技术援助;收集、分析和传播教育情报服务资料。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公务员之家: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9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范文篇10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