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价值偏差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27 08:13:16

大学生道德价值偏差问题分析

〔摘要〕道德价值的个性对其自身与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和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定向作用。道德的价值选择与确立有两个重要的面向———现实性和应当性,其存在的维度是社会共同道德价值和个人内心道德价值的统一。当前,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念存在个人道德价值偏离社会道德价值的问题,未能在道德的价值选择上将道德的“现实”与“应当”很好地统一起来,存在较为鲜明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道德失范的行为。立足时代需求,分析现实问题,当前大学生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加强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道德价值体系的搭建、规范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行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同时,“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在校大学生,其道德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取舍出现功利化倾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立德树人的宗旨,将道德的现实性与道德的超越性充分地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

一、道德的内涵与作用

道德是指人们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意义的标准,即人们判定客观事物对个体的重要性的潜在信念,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言语和判断等诸多方面起着“定向”的作用。道德的内涵与价值面向最核心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现实性和应当性。(一)道德的内涵。道德,就其字面意思而言,“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缔造世间万有的终极力量;“德”则是顺“道”而为的行为选择和立身处世方式。“道”与“德”的内在关联在于:“道”载世间万有,“德”显道法变化;“道”无言无形无踪影,只能通过人之灵性而感悟,而“德”是能言有形有迹象,是“道”之体现,是人之心行和悟“道”后的行为选择与价值取向。将二者联在一起,我们平常言之道德,是判断一个人所表现出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在群体的意义上是指一定群体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判断取舍的标准是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是现实性与应当性的有机融合。道德的现实性就是道德的可能性。没有永恒的道德,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道德的历史性就是指道德的现实性。道德是人之行为标准,人必须立足于一定的现实环境而生存。道德的对象是存在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道德是一定社会条件之下对现实反映,受现实物质条件的制约。道德的现实性是道德得以存在的基础,否定道德的基础性,道德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些准则来规范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协调他们的利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对于历史各个时期,都有与之发展相对应的道德准则。当前我国道德准则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现实,道德建设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背景,只有在这样的现实需求下,道德建设才有可能,也才能切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能解决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离开现实性而讲“应当”,道德就会成为伪善,甚至成为宗教信条,它们都不是道德。立足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道德的建设才会可能、可行。道德的应当性就是道德的超越性。道德不但要讲可能,还要讲应当,只讲可能性,不讲超越性,就没有道德;只讲超越性,不讲可能性,就不是道德。道德是人的精神需求,所以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准则的强化教育,还要追求道德理想的实现而超越现实的功利。道德的应当性是人们在精神层次的需求,它是人们自身不断追求的精神境界、精神价值,人们对自己的要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物欲满足的基础之上,还要诉诸于内心人格的完整与道德的修养,道德应当性的实现也是立足于道德现实性,大学生道德教育一定是立足于现实但必须志存高远而超越于现实的羁绊,实现对现实功利的超越。超越个人局限,走向社会大我,没有超越的道德无法引领人们进入美好的追求。(二)道德价值对道德行为的作用。道德价值对道德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社会整体道德价值对主流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对其自身道德行为选择的影响。人生活的一切内容都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会受到社会整体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利益和社会价值是制约道德选择标准确立的决定性因素。”[1]目前,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受到社会整体道德价值的影响。但在社会的变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其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呈现出多元的道德价值标准,影响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体制中孵化出不同的道德选择,比如在功利性的道德价值引导下,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当然仅仅围绕自己的切身利益;在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应当在立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导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端正自己的道德行为规范。道德价值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个人道德价值比较稳固时,对自身道德行为会更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如果道德主体的道德价值比较清晰与明朗,其对道德主体的影响将更加直接与高效,因为这时的道德主体不需要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道德价值就像指挥棒一样激发起相应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价值较高的主体,他们在此影响下的道德行为就趋于合理性,符合当今国家、社会的认可;道德价值较低的主体,在个人道德价值影响下的道德行为就趋于无序性,道德实践活动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偏差,对国家、社会尤其是自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2]。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偏差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高校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目前大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价值是积极向上的,符合主流道德价值的要求,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当前各种价值观念缺乏准确判断,在道德价值判断与取舍上,个人道德价值偏离社会共同的道德价值追求,个人主义和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道德价值的偏差也导致了道德行为的失范。(一)个人道德价值偏离社会共同的道德价值追求。大学生是具备较高思想觉悟的一个社会群体,但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政治认同却参差不齐,造成当前现状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道德自律的问题,还由于当前高校道德价值教育的缺失与偏差。具体表现在当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智轻德现象较为突出,教育方式和手段粗糙简单,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学生自身的道德价值养成上,缺乏必要可行的道德养成环境和教学内容。其次,当前高校安排的道德价值理论课程多为直接的理论灌输,内容死板单一,脱离时代背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无法调动大学生践行道德价值的激情与动力。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的影响,西方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使其将自身的道德价值界定为在校获得高荣誉、毕业寻得好工作,把工资待遇、物质水平、社会地位等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终目标,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大学生可以为了一己之私枉顾社会共同的道德价值。(二)个人道德价值功利性倾向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形式逐渐向市场经济形式过渡,人们的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普遍出现了“道德价值空洞”的现象,这种现象导致人们要么无所适从,要么急功近利,具体表现为人们道德价值的功利性,促使当代大学生的理想转变为了“利想”,他们的前途转变为了“钱途”,我们一直倡导与憧憬的未来美好生活也因此而失去了感召力[3]。大学期间作为大学生道德价值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大环境也呈现出自由、开放、多变的特点,同时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在乎自身的发展,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习性,他们对于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无法理解,片面认为只有个人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效率、注重利益的价值取向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加上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道德价值上呈现明显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与当前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三)道德价值偏差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偏差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失范行为,首先表现为无故旷课,狭义上的旷课仅仅是指学生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没有履行正常的请假手续,未经学校老师允许而不去教室听课的行为,广义上的旷课还包括,学生按时到达教室,却在上课期间做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上课期间玩手机、打游戏,与同学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秩序。有部分同学认为没有旷过课的大学生生活是不完整的,甚至把旷课当做一种习以为常的事情,一切都跟随自己的心情而定,至于期末考试只要顺利通过就知足。其次是考试作弊,考试是检验大学生一个学期学习成果的重要表现,近年来,顺利通过考试成为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平时不重视课程学习,到最后考试时只能另辟蹊径,就是作弊,考试作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偏高,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将作弊当成一种能力,并以此来与同学攀比。最后是学术抄袭,学术抄袭是指部分大学生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窃取别人的学术成果,来充当自己课程作业以及毕业论文的现象。学术的抄袭已经成为课程作业与论文中刺眼的“风景线”,部分大学生对学术抄袭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扰乱了大学校园纯净的学术氛围。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交友观不端正、消费观超前以及诚信缺失等等,都在告诫我们要端正大学生道德价值认知,引导大学生道德行为,培养符合国家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大学生科学的道德价值体系

“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4]因此,重视大学生道德价值偏差的问题,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我们国家、社会、民族的共同道德价值,更是我们个体道德价值的“指明灯”,为我们个体道德价值保驾护航。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各类思潮争相招引的宠儿,大学时代是道德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偏差,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搭建主流道德价值的教育平台,创新大学生道德价值实践活动,培育校园道德新载体,完善校园制度的建设,养成正确的道德价值习惯,并能做到得之于心、施之于行。(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搭建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的立体化教育平台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引导与发展,主要是依靠教育,教育催生了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形成,而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因此,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引导既要重视大学课堂理论知识的建设,又要注重课堂活动的开展。首先对于大学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要重视专业课程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专业课程是大学养成道德价值观的主阵地,也是端正大学生道德价值的主要渠道,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将教材知识转变为自身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过程。然后提高大学教师的价值观教育意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在传授教材知识的过程中也有关注大学生道德价值的育人责任,因此,专业课程教师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在备课以及上课过程中注重大学生道德价值引领的知识,匡正大学生道德价值偏差的现象,通过言传身教,将教材与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价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真正地发挥课程的特色优势,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价值观念,课程必须要体现时代特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精神人格,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实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其次,体现时代特色延伸育人场域。德育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材和课堂教育,应该走出课堂,感悟生活,扩大和延伸教育场所,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魅力和具体显现,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来给大学生开设思想学术讲座,根据学校学院特征开设校内活动。例如:师范院校应大力强化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讨论会和技能大赛;理工院校可以开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手工实验活动;艺术院校可以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舞蹈、音乐、绘画展览与表演活动,同时也可以以学校团委名义举办辩论赛、思想沙龙、朗诵等多种活动,以此来丰富学生生活,构筑当代大学生主流道德价值教育的立体化操作平台。(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大学生道德价值实践活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引我们走向胜利、取得成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们通向胜利的灯塔。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和通向成功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实践的反复性决定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体认同样要经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社会实践不仅仅是大学生践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以及从实践中感受道德价值的重要渠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水平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能动型道德主体,形成独立的道德人格。“所谓能动型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5]因此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按照学年为单位,开展与之相关的道德价值实践活动,根据大学生的接受情况,考虑到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特征制定详细的活动规划,每个学年要开展多少次有关道德价值的活动,分别是在学期的什么时段开展,主办方、承办方分别是学校哪一个部门或者哪一个院系。活动主题可以根据热点、难点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设定。例如: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唤醒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活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积极动员在校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每次实践活动过后,要总结经验,了解自身的不足,为下次的活动提供案例参考,不断壮大校园道德价值活动的队伍和影响力,让广大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发和培育校园道德环境新载体。随着无线网络逐渐普及以及4G网络的发展,我国网民已经达到7.10亿,大学生作为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伴随着“互联网+”国家政策的支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来开发高校道德价值的新载体将会深受大学生的青睐。网络是把双刃剑,这就要求我们趋利避害,将网络健康的一面与校园道德价值相结合,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式。首先,健康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专业课以及道德价值理论课程的学习带来新的动力,丰富了课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促进大学道德教育的立体化。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可以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涵,通过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提升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将较为抽象的道德价值生动化、形象化,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他们面前,并通过多媒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递在他们的课堂上。其次,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平台,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渠道。微博、微信以及直播平台除了具有交友聊天的功能外,还具备开放快捷传递信息的渠道,深受大学生喜爱,微博等公众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发挥微博等新载体的优势,将大学道德价值教育通过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借助其强大的粉丝群体以及浏览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影响。(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仅需要自律,同样也需要他律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他律就是依靠校纪班规,尤其对于大学生道德价值偏差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因此要完善大学生学习规章制度的建设。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校园规章制度的健全为大学生学习与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质量,营造适宜学习的纯净环境。首先,完善大学课堂考勤制度,保证课堂上课率,这是进行大学生道德价值教育的前提,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课堂必须要重视的环节,定期考核大学生对于校园规章制度的掌握情况,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对于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的行为,包括课堂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具体规范,对于违背大学生道德价值的行为按照规定从严处罚。其次,完善大学生考试制度。考试是检验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的表现与指标。目前一部分学生出现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道德价值失范的现象愈发明显,作弊与抄袭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作弊与抄袭的工具也越来越难以发现。因此,完善大学生考试制度,设立相关规定迫在眉睫。同时也要保证制度的实施与执行,根据高校现实的问题,制定可操作的制度,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来施行,增强大学生考试纪律意识,端正大学生道德价值认识的偏差。最后,完善大学生的日常规范。大学生日常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的表现形式,大学生道德价值的引导需要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引与约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于自己自觉意识和道德修养,需要大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同时学校可以制定关于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奖惩制度,通过精神与物质奖励来鼓励大学生端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共同维护学校的规章制度,引导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要完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包括宿舍管理、餐饮食品管理、安全教育管理、校园公共设施管理等,给大学生打造一个融洽的道德价值养成的环境。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引导大学生个体将社会共同的道德价值转换为自我价值,促使大学生端正自身的道德价值取向,扭转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价值的偏差,因此他们才可以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中能获得自尊、自爱、自强,获得一种精神力量和精神体系来维持调节理智、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关系。同时,能帮助大学生抵御外在的干扰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对他们心灵的纷扰,能使整个大学生活有价值、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4):8-12.

[2]方方.对道德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的几点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1(8):28-32.

[3]王秋艳.道德价值观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透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5]杨红英.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2(2):100-103.

作者:李新航 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