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2-25 08:49:09

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高校道德教育状况不佳的原因

当前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状况不佳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客观上社会大环境的变迁产生的影响,也有目前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因素的影响,当然还有青年大学生本身思想的变化等因素。我们只有找出大学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才能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一种道德,最终能否被社会所接受,一方面固然需要看道德教育的传播程度,看道德教育实施的效果,但是道德教育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种进行道德教育的道德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从历史上看,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所进行的道德教育主要就是儒家的道德,这种道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道德关系,是与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代,道德教育的重点就是打倒旧道德,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新道德。最为典型的是当时树立了一系列道德模范在全国宣传,让全国人民学习。尤其是“雷锋精神”,更是在神州大地上传播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在时代中国的总体道德状况是不错的,但是我们要切实看到,那个时代的许多“道德问题”已不是纯粹的“道德问题”,而是有政治因素等其他因素掺杂在里面。改革开放后,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无形中更重视功利。随之,在道德领域也就容易强调功利主义的标准。现在我们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也指出了,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但是道德教育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通过少数先进分子向社会上大多数人从外部进行“灌输”,最终还需要内化为其内心的“理念”,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因此,今天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大学道德教育中就需要让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道德情感与理念。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由于对外开放,国外的各种思潮也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价值观、价值理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进行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出现混乱。首先,一些大学生自身的理想信念丧失。现在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要群体。这一代大学生没有吃过苦,更不能体会到什么是艰苦奋斗,再加上部分家长的溺爱,种种因素加到一起,在课堂上给他们讲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问题,他们不仅听不进去,还觉得可笑。其次,价值观的混乱。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这些思想不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很大。再次,一些大学生受影响比较深,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他们乐于调侃英雄、调侃道德模范,嘲弄现实,喜欢狂妄,喜欢出名,哪怕恶名也行,奉行“恶名可以变好名,但没名很难出名”的思想,造成其言论、行为的扭曲。这些思想与我们长期以来在大学道德教育中所宣传的是格格不入的,也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

(三)大学道德教育本身的不足之处

大学道德教育实效性低,除了外部因素、大学生本身的因素外,就高校自身来说,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的“四化”倾向严重。第一,道德教育“简单化”。在大学校园里,最典型的就是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化。在各个大学都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列部等,不管名称有何差异,内容大致一样,那就是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负责对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在道德教育上的急于求成的心态。第二,道德教育“知识化”。道德能不能仅仅作为知识进行传播?可以说,苏格拉底的名言“德性即知识”影响深远。但不久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就对此进行了批判,因为一个人即使有了道德方面的知识,他在现实中可以照样不遵循道德。道德更关键的因素是一个如何践履、实践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可是,现在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只是一味地强调“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问题是德育知识进了课堂、进了教材,就能真进了大脑吗?道德的养成,需要个人的修养,需要道德的践履来实现,仅靠教授是不行的。历史上满口仁义道德,却总不行道德之实的“伪道学”还少吗?第三,道德教育“孤立化”。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形成了专职教师队伍,尤其是认为“两课”教师责任重大。其后果是,高校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认为道德教育是“两课”教师的事情,专业课教师很少涉及道德教育。在高校的现实情况是,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而轻视公共思想政治教育课。另外,高校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师队伍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就让广大的专业课教师、研究机构的教师心安理得地去“只教书,不育人”,搞自己专业课教学和研究工作。学生的德育上出什么问题了,就往“两课”教师身上推,称这是“两课”教师没教育好学生,与自己无关。第四,道德教育“空泛化”。当前的道德教育存在着目标虚大,内容空泛,方法陈旧老套等一系列问题。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该分层次,对不同的人群应有所区分。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主体,主体是有差异性的,不能只定一个调子让学生都达到这样的水平。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对我们今天的大学道德教育是个很好的启示。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在德育上对大学生的要求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要求,那就是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

二、提高大学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在此,也谈一些初步的看法。

(一)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荀子也特别强调“师法之教”,非常重视“贤师”对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荀子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荀子•性恶》)在这里,荀子非常强调贤师良友对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我们当前的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说,不仅仅是“两课”教师,而且包括专业课教师,都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不能仅仅使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时的科目,而是必须让教师职业道德深入教师人心,对于高校的青年教师尤为重要。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大,学生与他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便于与学生沟通,更能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些青年教师大都受过硕士、博士教育,有比较高的学术能力,但是大部分未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对教育学、心理学、师德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因此,更需要加强对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让这些青年教师真正明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能力

一定道德规范的实践,显示了道德主体作为相应道德境界的人格。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实践这样或那样的道德规范,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则必须在道德修养上下工夫。中国古代的先贤提出了很多道德修养的理论。如反省、修身、持志养气、大心无我、居敬穷理等。我们简单地从“反省”和“修身”方面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积善成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通过反省,逐渐克服有碍于仁德养成的习惯。中国没有西方基督教的“忏悔”文化,但是我们有丰富的“反省”文化,这些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应积极吸收。在当前的大学道德教育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积善成德”思想。荀子在《劝学》篇中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子认为,“学至乎礼”是一个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过程。学礼如此,则“终乎为圣人”,这就是所谓的“积善成德”。德靠养成,只有不断地反省、修身,“积善成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注重环境的熏陶

环境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环境对养成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作用。荀子也非常强调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他认为自己处于什么习俗(人文环境)中,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荀子称作“谨注错,慎习俗”。荀子认为,凡人之性一同,而“注错习俗,所以化伪也”(《荀子•儒效》),不同的“注错习俗”会造成不同人的不同品质,形成圣、愚之分。就大学道德教育来说,要想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也要给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社会氛围。当前的大学道德教育,首先要优化校园环境。当年蔡元培先生就非常重视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他指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这种“性灵”与人格的培养,不仅要通过艺术教育的课程来实现,而且要有学校的优美环境和健康的校外生活相配合。所以,他主张“校舍应择风景都丽之区”,“建筑应取东西各种作风之长”。美育所要培养的“高尚纯洁之人格”,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除了“利人乐群”精神外,蔡元培认为那种“优雅之美”和“崇高之美”,可以养成“宁静而强毅的精神”;美感上的“感情移入”作用,可以“增进同情”,培养“互相爱护”和“互相扶助”的精神。这些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有些高校处于繁华的闹市区,还有些高校近些年来长期处于建设之中,拆旧楼,盖新楼,校园环境乱糟糟,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亟须改善的。

(四)建设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体系

现在大学道德教育实效性低的另一方面因素就是大学在道德教育上所坚持的伦理体系的不协调。面对这一难题,当前我们需尝试构建一个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体系,那就是坚持目的论和义务论、德性论的统一。在时代,我们遵循的主要道德体系是义务论和德性论伦理学。“学习雷锋好榜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但是德性伦理学有一些弊端是难以克服的。比如说德性伦理学过分强调人的品质而忽视行为,所以在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就会遇到困难。另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但是榜样教育的最大缺陷就在于它很容易变成一种简单的模仿,只学到皮毛,没有学到其真正的精神,而且往往是激动、热闹一时,不能坚持下去。而义务论伦理学过于强调道德法则的形式原则,导致无法说清义务与人的情感、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义务论伦理学中关于人的行为不能以情感、利益为动机和目的的要求过于严格,具有严格主义的倾向,因而在现实中难以实行。改革开放后功利主义的伦理理论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功利主义伦理价值观的一大缺陷就是把善放在优先地位时,往往忽视了正当性原则,甚至为了更大的善而牺牲正当或正义。这种目的论的伦理学的缺点就是它把道德活动作为非道德目的或价值的目的,而这也就降低了道德活动的作用和崇高地位。因此,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能仅仅以功利主义作为道德原则,还必须以义务论、德性论来对人们的行为加以规范,用正义的原则来补充功利主义原则的不足。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要综合运用伦理道德体系,每一种伦理道德体系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要综合运用其优点,避免其缺点,力图达到目的论与义务论的统一,也就是善与应当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从而达到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真正提升大学道德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黎明 单位: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