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时间:2022-09-06 11:34:32

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一、蔡元培与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为基础。1873至1883年间,蔡元培求学私塾,熟读儒家经典,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从1894至1899年间,蔡元培留学德国,期间广涉西学,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等多种领域。这些为蔡元培提出新教育思想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中国近代,甲午战争的惨败及之后高潮迭起的民族救亡运动,使蔡元培深刻地认识到,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清统治腐败无能,唯有教育才是救国、强国的根本。为了实现教育救国理想,蔡元培于1907—1911年再赴德留学,“专修文科之学,并研究教育原理,及彼国现行教育之状况。至少以五年为期,翼归国以后,或能效壤流之助于教育界”。当时的德国正值统一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懂技能、有素质的社会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该时期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提倡公民教育,将培养责任感、爱国心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迎合了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公民教育成为当时德国教育思想的主流。这对蔡元培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成为其回国提倡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来源之一。此外,蔡元培认真翻译了德国康德派哲学家腓力•泡尔生所著的《伦理学原理》,撰写了《中国伦理学史》《中学修身教科书》。这些专著和译著兼容中西文化,既梳理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也介绍了西方的伦理学说,还阐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适于今日社会”的道德教育内容。1912年1月,回国后的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上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教育事业,确立新的教育方针。他在深刻反思清末“尊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方针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于一体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君”即“国”,“国”即“君”,“君国一体”的思想很严重,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多为忠君的顺民、臣民,国民因此缺乏国家意识和公德精神;并且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尊孔与信教自由不相符,而提倡公德、尊重人权、追求平等、崇尚自由是共和时代的主要因素,从而否定了清末教育方针中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主张。19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蔡元培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军国主义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新教育宗旨。综上所述,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是蔡元培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在深刻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吸收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思想产物。

二、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内容颇为丰富,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具体阐述:

1.教育目的

面对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才能够挽救国家危亡、民族得以延续,成为当时诸多仁人志士艰辛探索的时代课题。他们怀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反思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缺陷,以期通过教育改革改变国家和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命运。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在充分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于1912年2月11日发表了关于新教育方针的意见,提出教育分为两种类别,一是“隶属于政治”的教育,另一是“超乎于政治”的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则隶属于政治的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则是超乎于政治的教育,且把公民道德教育作为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育的核心和根本。在此之后,当时北京市教育部则将这一思想作为“教育宗旨令”予以颁布。由此,公民道德教育作为教育宗旨的重点内容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件中。基于上述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在蔡元培看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共和精神的公民,唤起国民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民族责任感,使之既能够认识到国家、民族对于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重要意义,也能够意识到公民个体对国家和民族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所在。

2.教育地位

蔡元培指出:“当民国成立之始,而教育家欲尽此任务,不外乎五种主义,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是也。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一个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处于这一整体的核心地位。其原因在于:国家发展固然离不开实利主义,但倘若国民缺乏公民道德意识,对本职工作不能够尽职尽责,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的长久发展。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职业团体中,一个职业团体内的成员若缺少公民道德意识、协作精神,也会影响该团体的整体和长久发展。再者,军国民主义相比较于实利主义,更需要公民道德意识,公民道德意识是维持军队团结、培养军人互助精神的源源动力。倘若军队里缺乏公民道德,一盘散沙,那么,这个军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此外,世界观教育、美育与公民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教育也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的内在旨归。综上所述,在蔡元培看来,公民道德教育比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主义教育的意义更为深远和重要,实利主义、军国民主义只是人类通往幸福的手段,而公民道德才是人类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此外,蔡元培还强调“必以道德为根本”的思想也应当一以贯之地体现与贯穿其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中,这足以显示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在整个民国初期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3.教育内容

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既吸收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合理“内核”,也借鉴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道德观念,这集中表现在其著作《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充分展现了蔡元培对现代中国人道德素养的总体构想。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蔡元培指出:“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内容吸收借鉴了法国大革命中所宣扬的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自由、平等、亲爱,且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层面分别对自由、平等、亲爱进行了概念界定。关于自由,在这里主要指的是思想上的自由,如蔡元培所说,“所谓自由,非放恣自便之谓,乃谓正路既定,矢志弗渝,不为外界势力所征服。”它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的“义”意思相近,蕴含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无畏精神,不受宗教、风俗的束缚和左右,讲究个体身心的完全自由,且以良心为准绳,尊重他人的自由,不能将个人自由建立在他人不自由的基础上。这相对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专制的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培养顺民、臣民意识而言,是时代进步、思想进步的体现。蔡元培将平等界定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恕”意思相通,意味着人生而平等,自己所厌恶的事,就不要再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彼此宽容。蔡元培认为,亲爱主要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思想相通,意味着具有同理心,能够体恤弱势群体、关爱幼小。除此之外,蔡元培在《华工学校讲义》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提出了公民在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中的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他强调自我修养最为重要,但又指出道德修养并不局限于公民个人层面,而是将私德推己及人,上升为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公德,培养自身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可见,蔡元培冲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私德”教育,把培养“公德”作为当时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4.教育方法

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第五章的“德论”篇中指出:“凡实行本务者,其始多出于勉强,勉之既久,则习与性成。安而行之,自能欣合于本务,是之谓德。”可见,一个人良好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后天自觉而长久的培养才得以形成。因此,培养方法在公民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可以总结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借助科学与美术的教育力量。蔡元培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科学与美术,在其不断地发生、发展过程中体现了规律性、平等性和友爱性。如: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成果普惠大众,不仅为贵族所独有,这是科学所体现出的平等性和友爱性。美术崇尚自然,反映出自由性;包罗万象,不分贵贱是美术的平等性和友爱性的体现。科学与美术中所展现的自由、平等、友爱正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题中之意,长期的科学与美术的熏陶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二是艺术熏陶。蔡元培极为推崇艺术的方法,主张通过艺术作品于无形中对受教者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激发受教者的美感、提升思想认知与思想境界,培养公民情感。诚如蔡元培所说:“艺术者,超于利害生死之上,而自成兴趣,故欲养成高尚、勇敢与舍己为群之思想者,非艺术不为功。”三是自我教育。蔡元培提倡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自我反省,提高是非观念和自治能力,达到“教育是为了不教育”的境界。四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1912年7月,蔡元培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始能具如何能力。”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忽视受教育主体地位和公德意识的缺失,他主张“受教育者本位论”,注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和同情心的培育,教育者要尊重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天性,重视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以促使他们自由、健康地发展。且赞成取消年级制,实行学分制、选科制等灵活自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学校应尽量少些竞赛类活动,取消考试排名,改变以往“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心态,化孤独为共同,培养受教育者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同理心。

5.历史意义

在我国近代,面对国家的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侵略的动乱环境,先进的中国人将“救亡图存”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作为典型代表,蔡元培主张教育救国,且他的整个教育思想都紧紧围绕着“救亡”这一核心,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就是集中的显现。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是他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创造了适合中国需要的公民道德教育,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最为普遍的影响。例如,从陈翊林的著作《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中关于公民教育的产生影响的阐述可见一斑,即“民国成立以后,小学的训育渐次由消极的管理变成积极的训育,在八年前,小学多有校训做训育的责任。不过训育尚无系统的理论做根据,多偏重道德一方面。民八之后,……小学生有从事各种实际事务的组织,如慈善团、新闻社等,又有练习社会生活的自治团体,如学生会、公仆会等……民八以前的中学训育与前清比较,实无何种重大进步,但到八年之后则有根本的改进。”同时,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领域,且在整个思想和文化领域里对封建专制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主义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对人们的思想和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和的兴起、社会改良都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正如梁漱溟所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

三、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由于时代和认知的局限,蔡元培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义”“恕”“仁”来具体阐释以法国大革命时期所提倡的“自由,平等,亲爱”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这种诠释虽然易于被中国人所接受、所理解,也体现了民国初立所需的时代精神,但这种阐述并没有揭示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倡导的自由、平等、亲爱的本真含义,而且在当时军阀混战、经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时代精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和奏效。此外,蔡元培主张的“公民道德‘五育’教育思想的根本”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因而公民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固然有其重要性,但并不构成社会经济的根本。但这些并不足以掩盖其所蕴含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蔡元培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较之前的旧教育是历史的进步,且对当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仍具重要的启示。

1.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在汲取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蔡元培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启发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因素,摒弃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带有落后的传统封建色彩的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以至剥削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批判地继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原则和方法上的有用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必备条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和“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教育内容,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率先垂范的教育原则,学思结合、注重内省、提倡慎独、立志为先、意志锻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都具有跨时空的恒久意义,值得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音乐等有形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切入点;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遗迹依旧赋予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

2.自我教育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蔡元培关于学生自治的主张启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加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它与教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辩证地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相对于教育来讲的,是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自觉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行为,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即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该方法是人们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改造、自制、自律等形式,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行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思想认知向着良好的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要在教育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形成自我教育的风气,需要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人格,积极引导而非强压说服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行为规范;积极构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在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学会友好合作,彼此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实现教学相长;教育者注重启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自觉参与、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3.蔡元培关于艺术熏陶的公民道德教育方法启发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美育

美育,旨在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力和判断力,使学生怀有一种纯洁的、自然的、和善的心态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20世纪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育是从培养集体成员相互关系中的丰富的内在的情感———敏感、亲切、诚恳开始的。”受教育者在和谐、互助的集体生活中更加易于感受到细腻、公正、真诚等美好的情感。因此,教育者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团体活动,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使其变得开朗、敏感、乐于助人,逐渐提升其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利用自然美景、绘画、艺术和音乐等培养受教者的美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大自然的美对少年来说首先是一种美感素养的教育。大自然的美能培养起细致入微的感情,促使人们感觉人的美。……在认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美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充分愉快的精神力量,渴望去认识日新月异的美感财富源泉。”]绘画是间接地感受自然界的美感,也使得美感得以在绘画者和欣赏者心里确立。艺术和音乐以其独有的方式使受教者感受高尚的情感,使其心灵舒展、提升心境。此外,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美感,教育者先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要以细腻的、启发式的语言和行为与受教者相处,使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增强受教育者对美的欣赏力和判断力,受教育者的心境也会渐渐变得细腻和安宁,那种由内而外的美好感情才会油然而生。

作者:于玲玲 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