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5:13:54

临床医学创新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融合指导

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凸显的问题,成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强大阻力。探讨“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的融合指导,可以从宏观层面分析当今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以教育与专业融合指导来改变传统思想引导中的单一和零散模式,从而形成“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的系统化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专业相融合提供借鉴,为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广阔的路径。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高校也更加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导不紧密等问题。(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系统中。西方国家对创新创业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成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模式的成熟应用。首先,他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常规教育的核心元素来对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支相对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第三,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四,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缓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就更缓慢了。据可靠数据证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来对待,课时相对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对专业的严谨性、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有10到12个月的临床实习期。第二,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实验课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很难兼顾。第三,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临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一些老师认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参加更多的比赛,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学生创新和创业,这是明显地将创新创业从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从事科技创新、参加比赛获奖、或个别学生从事与自己无关的商业活动的优秀学生,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课程、竞赛和具体项目,他们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可有可无的观点是导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和项目化的具体体现。(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缺乏。虽然高校提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并没有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创业工作也没有制度化。例如,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培训、量化工作量和促进机制的能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相关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与利用,创新创业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监管实验室的开放性或实践性教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也比较少,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不够,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应有的作用,同时与医院的合作、实习实训结合不紧密,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培养尚未实现。

二、初步构建“专业指导、辅导员指导、学校指导”的指导体系和模式

(一)学校指导:构建教学——临床——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来说。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学习,还包括不间断的见习和有时间、质量限制的临床科室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班。三是“以技能培养操作为特色,建立角色岗位为参考的情景教学模式。”[1]四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全过程。(二)专业指导。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动力,是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这是对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2]一是确保总学时不动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如开设“互联网+”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工匠进校园”“杰出校友回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发挥网络课堂优势,适当减少线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课时,开设以融资与资源整合、撰写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课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三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不可少,由于在校教师企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需要把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以现场说法的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三)辅导员辅导。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保障。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选拔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鼓励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对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学校授课,或者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有时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辅导员的进出。也可以采用学校与二级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的方式,统一量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2.加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智慧校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手段和方式方面的优势,推行互动、交流、培训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智慧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随时随地掌握基本情况。”[3]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辅导员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体系中,成为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形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一套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专业指导、辅导员辅导、学校引导”体系,加以实验推广。从而调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鹤.医学院校深化创业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62-63.

[2]员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5):115-117.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2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的成效。2008年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也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将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与条件。因此,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大力开展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医学院校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扬州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以机制为保障,以基金为平台,以项目为抓手,以竞赛为导向,以普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大促进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医学院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我院围绕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四级联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采取了全方位的建设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逐步构建了适合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医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纲领性文件,是高校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打造具有扬州大学特色的本科教育,我校于2014年开始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我院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坚持教学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强化创新实践教学及设立创新学分等多种措施,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由多种课程构成的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和优化。重点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相关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群重新进行分类整合,新的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及专业特色课程。其中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由临床医学导论、医学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七门课程组成[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课程的开设从第一学年开始,贯通于本科5年之间的10个学期。如临床医学导论和医学文献检索在课程群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在第1至第3学期基础医学阶段开课,其次是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安排在第4至第5个学期开课,而医学科研方法和循证医学均需以医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医学方法学知识为基础,所以在第6学期及以后开课。医学科研方法和创新思维课程群的构建,使所有的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医学专业课程培养的基础上,得到系统的医学方法学课程的培训,从而实现医学研究与临床工作中各种问题与医学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对接,通过综合运用医学科研方法及创新思维多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校在2010年培养方案修订时即将各门课程内的实践内容单列为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2014年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继续秉承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这一理念,适当压缩授课的总学时,特别是理论课学时,继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于开展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近30%,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时间和机会。在实践教学的内容上,在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的比例,并着重提高综合性和自主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加强过程考核,不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1.3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切实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

在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规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必须获得的总学分。除了在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外,学校还实施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制度。学生获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作为任选课的学分,也可作为超修学分。创新成果的认定范围包括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市级以上学术会议获奖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励,发明创造获得的市级以上科技奖励或国家专利,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被社会有关部门采用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项创新成果可获得奖励1-3个学分,多项创新成果奖励的学分可以累加。学生根据教务处的要求填报奖励学分申请表并提供创新成果的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创新学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高等医学教育并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也不受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限制,学生还具有发挥其创造力的发展空间,激发了自身的创新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要获得创新奖励学分,必须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相关的创新成果。

2依托“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体系,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从2007年起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随后,各地方及各高校也陆续推出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江苏省教育厅也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从2007年起每年在省属高校中遴选1000个大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扬州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学校相继出台了《扬州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关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规定》、《扬州大学“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扬州大学关于实行学生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的暂行规定》、《扬州大学“挑战杯”竞赛奖励办法(试行)》、《扬州大学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文件,构建起国家、省、校配套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使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力促进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大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扶持,学校从2004年起即开始设立了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学校还对获准立项的部级、省级创新计划训练项目,按照1∶1配套经费资助,对获准立项不资助的部级、省级项目亦参照同等级别项目进行配套资助。我院在国家、省及校级科技创新项目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扬州大学医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及《扬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暂行规定》,以基础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开设了院级大学生探索性实验训练项目[2]。探索性实验项目每学年开展一次,首先是面向学院教师征集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可以是实验课程的改革项目。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相关的实验项目。学生的选拔和推荐由院学工处和指导老师共同进行。学生的选择主要考虑到项目的实施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故原则上选择二年级及以上、学有余力、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个项目由3-4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撰写结题报告,并由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2]。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为校级、省级及部级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启动校级、省级及部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将其中的优秀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先推荐为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报送学校进行省级及部级创新训练项目的遴选。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国家、省、校、院(系)四级相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联动机制,成为我院医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扎实载体。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是推动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通过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医学生建立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过程强调的是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新性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医学生自主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训练,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助力

本科生导师制是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种教育制度,是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聘请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的学生管理和教育指导[3]。近年来,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模式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国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扬州大学早在2000年即开始在部分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我院也制定并颁布了《扬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率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4]。临床医学专业吴登云实验班是我院教学改革试点班级,该班级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结合学业成绩、英文测试及综合素质考核等进行了层层选拔。根据导师制实施细则,在吴登云实验班中我们从入校第1学年起实施全程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关心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其次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具有中、高级职称,同时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对科研业绩突出或具有科研项目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优先担任本科生导师。师生之间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挑选自己敬佩的导师,导师再对入选的学生进行面试后决定是否接受。为了保证导师制的质量,规定一名导师只能带教2名学生。导师的职责主要内容有:思想引导、选课指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科研训练或临床技能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报告会指导、就业指导等[4]。同时强调,本科生导师需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对学生进行科研指导。导师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科研课题研究,组织科研课题研讨会,吸收学生充当科研助手,促使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师制的实施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助力。在医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导师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新生入学后大一阶段,导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对临床医学专业产生热爱和兴趣,同时用高年级本科生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取得的成绩来激发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并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进入导师所在的课题组观看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到大二阶段,医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导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科研课题的需要,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组进行基本实验技术方法的训练。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导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探索性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检索和文献查询,就某一方面的科研问题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设计及申报。到大三阶段,学生在科研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及技能的积累,可以结合申报的科技创新项目正式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制实施后,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有近50%的学生能够参与导师的课题组,获得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立项的课题组成员均有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校级、省级及部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资助中吴登云实验班的学生占多数。导师制为学院扎实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有利于科技创新项目的选苗和培养,使学生在学术科技创新中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成效与思考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激发了医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从大一第二学期就进入了导师的课题组进行见习,参与课题组的学术活动,并在学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简单的科研方法培训。到大二阶段,多数学生自发组成科研小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的检索和阅读,并开始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大三阶段已经能够独立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我院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申报的院级探索性实验项目获得立项85项,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获立项153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获立项35项,部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1项,6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参与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受益。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的增加,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数也逐年增多,近5年共计有30余篇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SCI等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同时借助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平台,部分项目的成果被遴选为“挑战杯”大赛作品并入围,学院多次获得扬州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优胜杯,其中一项作品代表学院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二等奖,实现了我院课外科技作品全国大赛奖项零的突破。近3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维持在45%左右,这些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主持或参加了一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训练经历。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坚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相关保障制度做起,与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及导师制的实施相结合,将教学、科研及创新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锻炼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为创新型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

作者:郑 英 史宏灿 陈轶群 王正兵 龚卫娟 单位:扬州大学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安力彬,于双成,刘晓冬.基于培养医学创新能力的医学方法学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2013,34(2A):47-49.

[2]傅奕,龚卫娟,季明春,等.开展大学生探索性实验项目优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61-62.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3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4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一、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二、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三、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5

一、我国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现状

1.我国检验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我国检验医学始于上世界头20年中后期,1924年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系开始讲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内容,并展开一系列的工作,我国检验医学由此发展起来。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医学与国际医学界交流的加强,我国检验医学得到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检验医学发展成熟并赶上世界领先检验医学技术。我国当前检验医学的诊断技术还将面临着许多挑战,检验诊断技术虽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但检验设备和管理方面还有待改善。尤其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还没有完全实现交流与合作。我国检验医学当前还存在绝大部分检验设备还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的缺陷,出现我国医疗设备基础产业相对薄弱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管理技术和医学创新得不到很好的重视。

2.我国临床医学的概述与现状

近50多年来,随着我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迅速,随着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我国临床医学日臻成熟。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方面有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我国临床医学在医疗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不少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临床医学的医疗设备大部分还靠引进国外医疗设备,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对薄弱,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还不够加强,这方面还有待完善管理措施和加强两者的交流与合作。

二、如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医院里检验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准确、可靠和及时的检验报告,从而给临床医生提供有关诊断依据,便于临床医生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及时的诊断。如果临床实验室提供的检验报告是不准确的或检验数据不够全面,这将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正常的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把好检验质量关,相关检验科领导对检验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管理。此外,检验医生还要加强临床医疗知识方面的研究,并认真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对资历高的临床医师的交流与沟通应更加予以重视[2]。在检验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实践创新的检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检验工作水平,提高检测技术,达到全方位地給临床医学提供更可靠,更准确,更全面的检验报告,从而提高现代医学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检验医学检验人员队伍和检验设备的管理

严格按照检验标准,加强各检验科室人员的管理,对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全程监管和控制,医院要建立健全相关检验监管制度和责任制度,加强对检验队伍的建设管理。同时,检验设备要长期保养好,经常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和保养,做到检验设备无检验失误,达到极高的准确率,从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度。

2.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6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提高措施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医学中不断地引入了大量地先进技术,使得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地方向发展,就当前状况来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对临床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可以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地以及。就现阶段医学基础检验工作来看,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得到良好的发展,会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检验工作的总体质量,这对于医院界来讲是非常重要,因此,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概述

在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中需要使用正确且有效的方法来收集临床上的标本,并对这些标本进行检测之后,及时的把检测报告反馈给相关的医生,给医生诊断相关疾病提供参考,就现阶段来看,在临床中的检验中的标本主要有血清、微生物、细胞、抗原、抗体以及其他相关的血液。在对临床医学试验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可以和气态检查技术进行结合,可以使得相关医生在对患者病情进行确定的时候更加的准确,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且由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检测的更加的高效准确、可靠,以至于在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时候更加及时和高效。

2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重要性

基础检验技术是临床检验中最为基础的内容之一,是最基础的指标检查,其中主要包括了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等。通常临床医学中都会涉及到特别广泛的知识,因此,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对相关的医疗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像,下面主要从两方面探讨了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1)有效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能够帮助医生进行工作,同时还能够为医生确诊病人状况提供一定的基础,在病人进行基础检验之后,通过相关的输几,可以对病人的具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并对病人生病的原因进行判断,并为病人制定一系列的治疗方案。(2)有效的引导医生诊治病人的思路,通常在各种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的选择可以根据病人的状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同时,根据治疗效果,对治疗方案做有效调整。在此过程中要依据基础检验的术检查出来的数据对病人恢复的状况做判断,根据检验的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如果在治疗时出现异常反应,需要根据状况进行及时的排查。

3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发展现状

3.1人才紧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临床医学检验来讲,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比较欠缺,我国地大物博,疆土辽阔,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现实,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医院严重的缺乏临床医学检验的工作人员,且导致一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治疗的检验,且在一些沿海一线城市中,例如上海、北京以及广东等城市中的医院来讲,有很多医务人员,可以很对医学为了节省经营的成本,也不会收纳太多的临床医学检验人员,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状况对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3.2检验程序不规范。在进行临床医学检验的过程中,要想很好的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需要对相关的检测技术和手段进行合理化,保证相关检测流程上足够的规范化。可是在现阶段很多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临床医学检验的整个流程还存在一定问题,不够规范和完善,例如:所需要检测的样本放置太长的时间,检验使用的手法不达标,样本受到污染等,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或者失效,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临床上后续的很多工作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不够积极和主动,有着敷衍的态度,在思想上缺乏重视。

4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提高措施

4.1加强临床医学与临床检验的整体协作性。在医院中,不管是临床医学还是临床检验,他们之间都是密不可分的,有着相互作用以及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我国想要很好的提高医疗上的水平,就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协调,使得他们之间能够和谐统一,在临床检测中如果想要很好的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则需要临床医学的合理配合,但是在相关的临床医生如果想要对病情诊断的更加及时和准确,则需要依赖于精确的临床检验。因此,不管是临床科室还是临床检验科室中的工作人员都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对自己的工作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并合理的使用在临床中,持此之外科室和科室之间还要进行合理的沟通,相互熟悉工组的环境以及工组的内容,做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更好的提高临床的工作的质量。4.2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此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选择检验技术、工作认真度符合要求的人员参与检验工作。在选择检验人员时,除了要考核其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还应让其进行现场模拟工作,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符合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要求;二是提高在职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全球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为保证在职检验人员技术的进步,也为了提高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安排在职检验人员对新兴的检验技术不定期进行学习,并定期考核其综合素养,从理论知识、临床检验操作、检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检验人员,应安排其暂时停止检验工作并进行培训指导,若培训指导后考核仍不符合临床检验的要求,则不应再让其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综合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而且可以达到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最终目的。4.3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及反馈小组。在临床医学检验中设置相关的监督小组,定期的对相关的检验人员进行考察,不定期的对检验的结果进行抽查,看其检验的结果是否准确,比如:随机的抽查一些检验的报告,在检查报告中,确认测试方法,技术和结果的描述中是否存在错误。建立监督小组,不仅提高了基础临床医学检查的效率,而且对基础临床医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完善起了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收集检验人员对检验的心得以及对检验技术的意见,来寻找出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反馈给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以便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对检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究,进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目的。

总的来讲,近几年随着我国快的发展,医疗水平也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不管是在医学检验质量还是医学检验速度上都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医疗服务的进一步提升,但是,相关部门意识到在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加强对于临床医学检验,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汤永利.探究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J].名医,2019(04):125.

[2]李树平,舒向俊,桂芳,王林,费嫦,张荔茗.不同层次医院对临床检验人员基本素质要求的差异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09):122-123.

[3]高永厚.探究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6):35+38.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7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PBL教学法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运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足,导致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效性不高。

1.教学条件和教案编制不完善

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采用PBL教学法时,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教师对相关问题的合理设计,学生能够借助实验室资源、图书期刊以及网络等进行资料的收集,但是大多数高校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条件无法跟上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教师而言,在运用PBL教学法时,需要对教案进行合理编制,但是该工作实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导致教案编制不够完善。

2.教学评价体系不明确

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无法有效发挥PBL教学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PBL教学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师资力量不足

一般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运用PBL教学法时,其研究小组需由一名教师和多名学生组成。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法对教师的需求量较大。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此外,教师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PBL教学模式中,大多数教师对PBL教学法没有全面清晰地认知,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佳。

二、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有效运用的途径

将PBL教学法有效运用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其主要途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教师方面;二是学生方面;三是其他辅助措施。

1.教师方面

在临床医学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有效运用PBL教学法,首先高校领导要能够对该教学法进行积极宣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对PBL教学法的认知。其次对引进教师方面提高实践技能要求,现有教师要对自身的知识框架体系加以完善。教师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运用PBL教学法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此外,由于PBL教学法具有开放性,教师在运用该教学法时,必须要合理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能够对其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同时要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对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方面

临床医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展PBL教学法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引导学生接受PBL教学法,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像我校开展的小组合作探究结帮对项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团队意识,积极参与,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其他辅助措施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学;案例教学法;组织与实施

临床医学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程和内容运用微型案例、典型案例和复杂案例来展开教学,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关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系统地理解临床基础知识和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探究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组织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它摆脱了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学,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它旨在提高学生处理病例的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时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对现实问题的真实模拟,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纸上谈兵带来的局限性,并且它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或治疗方法时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在一次次的案例讲解中,学生还能得到有效的临床模拟锻炼。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空泛的理论知识,更多的是掌握临床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个人的医学能力。

二、临床医学中案例的编写和设计

1.教学案例编写要具有代表性。在组织与实施案例教学法过程中涉及到案例的编写和设计,因此教师编写案例时一定要有鲜明的主题,案例的选择可以来自单个诊断的微型案例,某种单一疾病的典型案例,或者是涉及面较广的复杂病例,但无论来自哪种类型的案例,其内容都要涵盖该主题80%以上的理论知识,要从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等内容出发,让学生在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中通过讨论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2.教学案例编写要具有逻辑性。正如拍摄一部电影一样,案例的编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胃溃疡可以以周期性腹痛为首要表现开始编写,也可以从腹胀、食欲不振开始编写,然后追根溯源地分析病因,并向学生分步透露关键性的实验室检查,并且合理设置一定的悬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以疾病发生和诊断前后的逻辑来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别诊断的热情。3.教学案例的编写要具有启发性。科技在发展,临床医学环境是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因此案例编写要具有时代启发性。教师要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随时了解和更新国内外临床医学的环境变更,掌握疾病前沿的诊断治疗的理论知识,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不断穿插医学界的疑难杂症,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对学科的理解深度,不断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志向。

三、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中具体组织和实施

1.案例布置与分组讨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案例,同时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前自觉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组内讨论,形成相互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小组人数应在4到6人为宜,一般不超过10人,然后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即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发表本组对该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小组间形成讨论和竞争,同时,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和点拨者的身份管理好课堂秩序,为学生指点迷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断的筛选和整合中锻炼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整理出分析和鉴别诊断该案例所涉及病例的最佳方案。2.课后作业布置和基础知识巩固。实施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后期的巩固工作,在对案例讨论分析以后,必然会出现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归纳和消化,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的重难点,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对案例问题进行多方位思考,从创新的角度提出疑问和个人观点,从而达到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的目的。对于一些临床上少见的疾病的特殊处理和操作,要及时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疾病综述,从而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机会深入学习案例。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临床教育形式。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学生在课上分析讨论案例外,还应积极开展丰富的临床教育形式,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到医院交流学习,让学生通过医生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流程和诊断治疗方案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事后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讲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小组间进行案例编写和分析比赛,并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有效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临床基本技能的操作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中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法能够将静态的临床医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动态化知识,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9

1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要求

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基础、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系统的临床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临床医学人才。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专业硕士“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与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1]。

2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模式

根据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定,结合临床实际,我们对两年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期。为入学后的三个月时间,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临床基础理论强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引导他们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专业相互联系,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获取问题的答案。第二阶段是临床实践、工作期。本阶段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共一年半时间。期间又分为临床相关学科轮转期半年和本专业工作期一年。由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以临床实际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2011GGJS-014)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以培养具有较高诊疗水平的临床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此阶段的临床研究生,一定要加强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践[2-3]。第三个阶段是毕业考核期。为毕业前的三个月时间。通过临床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考核、临床论文撰写与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两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

3两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基本经验和体会

3.1始终加强英语教育英语是国际上通用的医学工作语言,医学知识的新进展和新理论大多是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期刊获得,对医学研究生来讲,良好的英语能获取最新医学知识。笔者多年来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课程教学,针对两年制临床研究生这个具有较好基础的特殊学生群体,可以使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学。应用英文版的课件,讲解中贯穿中英文结合的语言授课,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语水平,要求学生查阅英文文献,作好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英文的读书报告会,逐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文听、说、读、写、译能力。

3.2创新能力培养是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预测国家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研究生的科研潜力无穷,关键是如何科学培养和挖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标志是创新,离开了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4-5]。为此,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中青年归国人员给他们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课题,如何创新,如何保证课题的新颖性。在临床工作中,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这样不仅可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更加锻炼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创新范文篇10

关键词: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1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

作为一门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学科,临床医学与其他高等教育学科相比,在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人才选拔等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只有完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人才选拔方法,才能有效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1]。对于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招生、培养是其最核心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一方面在招生环节制订合理的招生政策及科学的录取标准,同时在培养环节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并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使临床医学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2中外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与培养模式比较

2.1招生模式

2.1.1招生政策

国外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具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在此基础上进行招生计划的制订。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国家高等医学院校依据科研、企业集团以及政府机构的需要进行招生规模、招生计划的制订。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计划则根据学校导师的学生培养能力制订。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计划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由于高等医学院校办学经费主要由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因此行政主管部门实际上扮演着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计划、招生规模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影响。这种招生模式一方面没有考虑招生单位的人才培养能力,同时也大大制约了市场经济对高等医学教育的调控作用,不利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2.1.2录取标准

(1)招收对象: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招收的临床医学生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受过医学教育,二是具有学士学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应届理科高中毕业生,他们参加高考达到院校录取分数线,且体检合格即可顺利进入医学院校。这种招生模式对于重点院校而言十分有利,能够招收到数量充裕、质量有保证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而对于地方性的一般医学院校,招生质量、招生数量很难得到保证,不利于其医学精英教育的开展。(2)入学条件:大部分发达国家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笔试、面试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入学选拔,很多院校对面试十分重视,通过面试对申请者学医动机、社交能力、临场反应能力等进行考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除对申请者本科课程学习情况、本科阶段平均成绩以及指导教授评价进行考查之外,还会结合申请者实习经历、对医学的看法等决定是否录取。

2.2培养模式

2.2.1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种类型,是保障学生学习活动的人力、物资基础。对于医学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硬件资源、师资力量等,是医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

2.2.2基础资源

医学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资源即基础资源,具体包括教材、基础设施等。临床医学教学涉及生理学、药理学、人体解剖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内容,需要的教学基础资源较多,教学基础资源与教学质量具有密切联系。

2.2.3教学方式

(1)课程设置。国外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为人性化,以美国为例,美国近三十所高等医学院校以混合架构模式、模块整合模式、器官系统模式等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不再沿用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模式。哈佛大学医学院对一年级本科生设置的人群健康课程,将其作为医学基础学科对医学生进行培养,能够使医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医疗知识。这种先进的医学课程设置模式,对于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国内医学高等院校大多数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统一,以知识讲授为主要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方面看,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仍占主导地位,在临床医学生培养方面存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3个阶段相互脱离的现象。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医学生接受的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重复、脱节现象,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人文学科严重不足,对临床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不利。

(2)教学方法。教育发达的国家大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展开医学教学。以哈佛大学医学院为例,其医学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师辅助学生展开研究型学习,彻底消除了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知识学习,通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使学生快速掌握解决问题、应用知识能力。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采取“先基础、再见习、后实习”的教学模式,即先进行基础课程的讲解,然后进行见习和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使学生无法快速、正确掌握临床医学技术,造成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离。这种过度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必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

3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措施

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应围绕以下目的:首先,应充分体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其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再次,要注重医学专业学生社会、心理、生物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本文就招生和培养两方面提出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措施。

3.1招生方面

3.1.1招生自主权的扩大化

将更多的招生权赋予高等医学院校,使其能够为招收更多综合素质高、基础好、热爱医学的高中毕业生,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行政主管部门应进行医学院校招生政策的宏观调控,使高等医学院校结合社会需求、自身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制订最终的招生方案。

3.1.2招生规模的合理化

按照社会需求、学校教学条件、教学资源情况进行招生规模的控制,由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招生数量进行审核,将医学院校师生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具备扩招条件后再适当扩大招生规模。也可以通过发展护理、药学等辅助专业的方式进行扩招,培养更多的专业医学人才。

3.1.3入学标准的多元化

首先,可以将临床医学招生范围由理科毕业生放宽为文理兼收以扩大招生范围,使热爱医学科学、具备医学入学条件的文科生进入医学院校。通过统一高等医学院校入学考试,高等医学院校可进一步对文科生进行筛选,以确保学生的整体质量。除传统的高考招生渠道之外,也可从综合型高校的低年级本科生中进行人才选拔,吸引一批热爱医学、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其次,除传统入学考试之外,还可以设置面向社会的医学笔试、面试,进一步将社会上适合学医的人引入医学院校学习。

3.2培养方面

3.2.1合理规范运用教学基础资源

首先,合理利用教育经费进行医学教育基础条件的改善,通过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进行医学教学条件的优化,如教材、教具的更新,网络教学系统建设,实验仪器设备的购买等。其次,加强对医学教学资源的管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实验设备、教具的保护,提高实验设备、教具的利用效率。

3.2.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首先,从教师团队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等多个方面完善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团队的教研能力。年龄方面,以老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建设临床医学教研团队;学历方面,力求博士学位人员任主干课程教师、硕士学位人员任非主干课程教师,并对青年教师不断加强继续教育;职称方面,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应尽量合理;专业方面,教师团队应在具备广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其次,合理控制师生比。当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师生比均超过1∶16,部分院校师生比甚至超过1∶30,一名教师带着十多名甚至几十名学生进行实验、实习,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特别是对于强调精英教育的临床医学专业。因此,医学院校应当尽量控制师生比,确保医学专业学生接受高质量的医学教育。

3.2.3优化临床医学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对于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首先,课程设置应当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即根据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群众卫生服务需求进行临床医学课程设置:(1)构建以八年制教育为主、五年制教育为辅的临床医学教学体系,取消原有的三年制专科教学计划;(2)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牢固的临床专业思想。其次,进行课程内容的持续优化。课程内容的优化体现在4个方面:(1)课程内容紧跟医学发展步伐,不断更新;(2)围绕临床医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3)课程内容应尽量生动,提高医学教学效果;(4)教学内容综合化、系统化,提升学生的医学综合能力。

4结语

虽然我国临床医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临床医学高等教育模式今后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谢宏,姚竹秀.新建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