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精神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7 17:37:12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教育理念;医学生;职业精神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注重学生学习、做事、合作以及发展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念下这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构建。21世纪初,《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由美国内科学基金、ACP基金和欧洲内科医学联盟共同发起和倡议,中国医师协会也于2005年签署该宣言。2011年本土化《中国医师宣言》蓝本,充分表明医学职业精神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目前,医学职业精神不仅涵盖了医学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而且将其原有的哲学意蕴拓展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有学者认为,医学职业精神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职业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就必须在学生时期接受良好的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并不断开展职业精神自我教育。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现代教育理念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关系

(一)注重探究式实践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均注重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中注重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从实践层面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和贯彻。理念作为行动的先导,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成效。探究式的实践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觉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已经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纳入医学生培养体系,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重安排、轻落实、少反馈、缺实效的情境。究其根本,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层面,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不足、重视度不够,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可以看出浓浓的“专业优先”的思维导向。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在培养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各种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从而精准对接医学在职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优质化发展以及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注重贯彻启发式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均注重启发式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中注重贯彻启发式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医学教育者从医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上引导医学生形成职业精神。医学是一门需要动手能力的学科,医学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高了对医学专业技术的要求,这就要求医学教育者,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当中都要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启发式教育,在发挥医学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主的态度来探索解决医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对于医学生来说,无论是在低年级的临床基础知识学习阶段,还是高年级的临床实践阶段,都能够通过课本内外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医学知识储备,并在总结和提高过程中逐渐形成其职业精神,并指导自身将来的医学学习与实践。

二、现代教育理念视角下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

医学因为其所具备的温情和温度而使医者的使命光荣和伟大,这种温情和温度背后的支撑就是医生在求学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并伴随其职业生涯过程中的职业精神。在现代教育理念的视角下,医学教育者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手法,将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医学生更早认识到医学的温度与情怀。受医学技术主义等的冲击,部分医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因此,作为医学教育者,通过积极汲取现代教育理念中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思想,可以进一步帮助医学生树立坚定的守护人民健康的理想信念,从而规避医生对自己职业角色的期望和社会对医生的期望不匹配现象的发生。

(二)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服务意识

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不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不利于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因此,医学教育者在进行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方式来增强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比如,通过引导医学生学习“红医精神”,带领学生学习革命战争年代,医生这一崇高职业的精神谱系以及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在医学诊疗的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也是中国特色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价值旨归。

(三)有利于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目的

医生工作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且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的职业,其职业目的是以人民生命健康为根本价值旨归,须做到尽自身最大努力去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当今大学生大多在受学校、家庭保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部分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以及奉献精神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职业精神反映了医生和社会之间的契约,它需要现有的医学教育者不断在医疗实践中反思并传授给医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医学教育者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的方式和方法,做好医生与医学生之间的代际通话,这有利于医学生进一步明晰和坚定自己的职业目的,努力提升自己的医学诊疗水平和医患沟通能力。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可行路径

(一)精准供给改革,完善第一课堂

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念,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供给改革核心内涵是明确目标定位,厘清时代需求,靶向发力,提升供给质量。牢牢把握精准供给的要领,通过对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培养内容全方位的思考与改进,持续优化医学院校职业精神第一课堂的教育,推进教育供给端的“提质增效”。目前,我国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体系尚缺乏精确的认识与统一的标准,医学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职业精神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从过往局限的医学职业道德向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认知转换。积极创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将《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国际医学教育共识进一步特色化、中国化、本土化,探索适合我国的医学职业精神的意蕴理念及培育模式。同时,医学院校应盘活职业精神教育供给内容存量,优化职业精神教育供给增量,不断提高职业精神教育供给的质量,健全完善职业精神专业课程教育体系,把精神教育深度融入医学专业教育之中,使技能专业教育与精神教育同向同行,打破长久以来相互割裂的“两张皮”现象,形成贯通式、递进式、系统式的培养,促使医学生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深化职业归属、职业认知和职业信仰。

(二)耳濡目染养德,潜移默化塑行

作为当今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勃兴的新型传媒技术,新媒体利用现代化数字网络体系,实现了教育信息的共享,以其开放性、多元性、交互性的传播特征,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教育人员应充分将新媒体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中,增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互动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通过整合海量碎片化信息,使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交流沟通更为便捷。医学高校学生专业课程任务繁重,德育课程往往被忽视,单纯依赖书本知识的灌输,往往导致医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我们要使用新媒体构建全程、全方位的职业精神教育大环境,将医学职业精神以大学生熟知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其潜移默化到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深处,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知行合一。另外,过去模范教育多以课堂教育、榜样宣讲、故事报告、表彰仪式等传统宣传载体居多。目前,高校教育者应积极完成从线下教育到线下线上同步教育的转变,将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公众号作为榜样教育的重要载体,充分涵盖人物专题报道、互动交流等全方位信息输入,塑造丰富的榜样主体,使教育内容更全面客观,教育受众更广泛。同时,模范角色主体的确定由过去的挖掘实际、树立典型转变为官方基于民意推举,产生自上而下的交流互动,无形中缩小了模范人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榜样教育更加生动鲜活,让宣传受众更易受到鼓舞和激励。

(三)培养自我意识,激励主动发展

自我教育是在积极谋求自我发展的主观意识的支配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教育自主性,有意识地完成自我选择、内化、反思、评价、修正、规范的主观能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医学生自我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将外在“他律”性的被动教育模式转变为内在“自律”性的主动教育模式,打破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医学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激发医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理性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提升处理问题时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解决、自我提高的能力,让医学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高尚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行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为学生创造“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充分了解,在实践中知晓作为医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从“体验、感知、感悟”到“自省、自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修正、自我教育观念的目的,从而让职业精神在临床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同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认知以及职业道德责任感。而在医学生自我教育遇到困难时,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以平等、耐心的态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医德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困扰,引导学生自己走出矛盾,逐步提高自我教育的水平,帮助学生完善自我人格。

(四)赋能终身教育,延展培育时空

随着医疗水平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以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为主的教育教学手段在医疗卫生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经历的不间断、连续的教育,这种教育强调社会、团体对个人的监管力量与教化作用,是个体处于教育受众地位的一种社会行为。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需要“知、情、意、行”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而是要通过不断接收知识的输入,并经过一个漫长发展和自我吸收来实现。高校对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实质仅仅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知”的理解,缺乏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情”的激发、“意”的领悟以及“行”的实践,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终身性缺乏清晰明确的认知。医学院校应以课堂教学为入口,构建全盘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同时扩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把在校医学生、实习医学生以及医务工作者都纳为需教育对象,“知、情、意、行”分别为重点进行个性化、阶段化教育,例如,对在校医学生仅仅要求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知”的认识,而实习医学生就要经历对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情”的体验;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合—分—合”的教育模式,即在校学生集中进行医学职业精神理论学习,实习生分别由带教老师进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医务工作者定期集中进行职业精神思考研讨教育,使职业精神教育持续发展。同时,高校应坚持职业精神的全程培育,即从基础教学阶段、临床见习、实习阶段直到临床工作阶段的全面人文精神培育,积极拓展学生谋求终身教育的学习渠道,可开设多种公开课,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保持终身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田怀谷,黄新建,汪文新.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84-86.

[2]马菊华,严世荣,王火松.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2):259-261.

[3]聂晓敏.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规律与路径浅议[J].人民论坛,2015(17):160-161.

[4]陈迎红.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供给现状及改进策略———基于10所医学院校的调查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11):943-947.

[5]王雪.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途径初探———北京大学医学部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做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6):956-958.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3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突出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现状和学生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校连年扩招,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普高热”,而职业学校则出现生源质量下降,招生数量滑坡的现象;另外独生子女家长有强烈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抱着“上职业学校学不到东西”的偏见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职业教育思想,如此种种不良因素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精英”教学的失败者,基础较差,厌学情绪较为严重,课堂上他们不想“吃”也“吃”不进,对语文课程缺乏兴趣。职业教育一线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过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从学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分析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的教学大纲指出,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个方向是联系就业岗位对语文知识需求进行教学,主动适应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变化,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人的就业为出发点,实现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技工院校学生都有一种普遍的想法,认为读技校就是学专业知识的,对文化课没有需求感,上课随心情听课,爱听多少算多少,学不好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学好专业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出发,寻找教学的切入口,联系生活、联系专业、联系就业岗位,学生从中看到了语文课的作用,就有了学的欲望与要求,这是语文教学在学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价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毕业生社会生存现状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毕业后很多在生产一线工作,他们承担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现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压力承受能力低,部分毕业生在社会中交际表达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业对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的综合要求也日渐升高,作为技工院校,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强化学习,也要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通过语文等基础课,提高学生表达、沟通、写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提升技工院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树立正确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富士康连环自杀事件已给我们技工类教育一些警示,我们的教育不可缺少职业精神教育。

二、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

新版劳动版的中职语文教材提出要“构建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按照“学会励志、重构信念,学会做事、认知职业,学会做人、感受社会,学会生活、立业发展,学会珍惜、天人合一,学会认知、理性思维,学会继承、滋养心灵”七个主题把课本划分为七个单元,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探究,培养正确的职业思维方法,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共处。

新版教材以职业精神为核心,涉及到了学生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过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地给学生输入一些实用的语文知识,以就业为导向,同时又不忽略精神内质的教育引导,从而使语文课“润物细无声”地发挥其价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营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职业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学导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取决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职业精神教育呢?

(一)从教学内容上入手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新版劳动版教材体例充分体现了职业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许多重点高级中学会把建设高雅的校园文化列为语文教学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对技工院校而言,语文环境建设上,就不妨入“想”随“俗”:与学生同唱流行歌,共读“青春文”,参与辩论赛,课外大聊天,指导职场舞文弄墨大比拼……

语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点人文关怀。当今我国国民普遍较为缺乏坚定的信仰,较为统一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强烈的物质追求早已成为多数人终极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们的社会出现了浮躁之气、浮华之风,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语文课在这一领域是大有可为的,也只有语文课最有条件能够“润物细无声”,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乐观积极的心态,健康快乐的心理,高远坚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质。

语文教育是浸润着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思想与思想的共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质的发展,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动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语文、在活动中学语文,从而感悟语文带给他们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爱、尊重、美丽和精彩。

(二)通过各种形式对语文进行多元化学习,在学生“乐学”中进行职业精神教育

对于中职生而言,还可以通过举办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专题讨论,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为学生喜爱的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由于技工院校学习任务相对普通高中要轻松,校园文化生活较普高更为丰富,多姿多彩的中职校园文化生活给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演讲、辩论、朗诵、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联谊活动等无不体现学用语文的特征,这就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他们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和实习后,需要有相应的文秘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等等,事实上,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未来社会生活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更激发起学生学好语文的激情。

应试教育常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说话先脸红,“口将言而嗫嚅”,不知道说什么,或者讲话语无伦次、辞不达意,不善于表达。如果在技工院校语文教育中再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强化训练,那么必将给他们的毕业求职带来极大困难,同时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

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重视对学生这方面习惯、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较有效、易操作的一种方法是课前5—10分钟的演讲。每堂课可安排2—3名同学(按学号顺序)上台演讲,同学评议。主题要由浅入深,逐层展开。如第一轮可以自我介绍为主,第二轮可就某一事物进行简单的介绍或说明,第三轮可讲述所见所闻所感,第四轮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此外,还可以采用讨论法、对话法、论辩法、口头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学生学会了“说什么”,而且还锻炼了他们“怎么说”,从而逐步提高他们敢说、能说、会说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具体到语文学习,主要指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无论学习和生活,都将受益匪浅。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现在的中职学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语文基本不过关”,“语文大多不喜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谈不上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了。面对这种现状,如果语文老师不闻不问,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学习意志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善用工具、广泛阅读、强化朗读、预习复习、经常练笔、重视表达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四)积极把生活引入课堂,与职业技能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我们需要交流、沟通,表情达意离不开语言文字。叶圣陶说过:“咱们生活、咱们劳动、咱们学习各种知识、咱们做各种工作,非跟别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别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语文,语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教育只有与生活联系,才有无穷的语文资源可供挖掘,学生学习语文才有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在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

过年时,手机贺年短信满天飞,短信的内容有的机智幽默,让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挚,让人感动不已;有的语言精妙,让人赞叹不已;还有的构思奇特,让人拍案叫绝。短信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我们学习与品味语言的绝好素材。不少学生已有手机,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有手机,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赏,创作短信评出最受欢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品味了语言,而且还运用了语言的技巧。

在学雷锋活动中,可以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学写弘扬雷锋精神的倡议书,并收集整理宣传资料;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资料进行设计排版,以电脑小报的形式张贴在校园。教师节时,可以组织“写给老师的一句话”活动,让文秘班学生写海报,让财会班的学生统计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投票,再让电子商务班学生负责优秀作品的展示设计。

还有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也在活动中感受情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机。

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请假条,学生向广播站投的广播稿,邀请老师参加主题班会的邀请书等等,我们都可不失时机地进行应用文的教学。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适时而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兴致所至,教学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可参与时事话题的讨论,能极大地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如模仿电视节目的《实话实说》、《今日话题》组织“学生日常话题”,如“学生带手机上学利弊谈”、“如何看学校要求学生穿校服”、“计算机时代练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为父母(老师、学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话题,如“我看我的职业”、“如何跟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财会人员需要哪些素质”、“假如就业学非所用”等等,依话题举行讨论会、辩论会、演讲,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收集信息,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我们教育者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感受,继而实施相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相得益彰。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4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3从这一介绍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教育价值上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个人发展需要为中心,其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类精神的完善;所追求的目标以实现提升人性与提高人力为统一,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既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尚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和懂得生活的人。高校语文学科在人文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主要是由高校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的、由高校语文学科审美功能与德育功能所决定的。通过高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透过书本的语言文字,既可以做到通古融今,又能够放眼世界,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的审美。人文教育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内涵,高校语文教育中正是包含了对学生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高校语文学科从这个层面来讲,在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他学科无可比拟。

二、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和功能分析

第一,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特点。首先,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人文教育只有建立在渐进性和持续性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人文积累、人文养育;也只有不断的进行连续性、循序渐渐的人文教育的心灵渗透,才能将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功能更好的予以经验解释和经验唤醒,达到对受教育者一种持久性的影响。如果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知识单纯的为了教学而教学,不注重人文教育的持续性“灌输”,或者按照学校课程安排仅仅在某个学期、某个时间段进行教育,那么高校语文课程自身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功能则难以发挥其应用作用。其次,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强烈的创造性。高校语文通常是以语言的形式通过不同类型文章体现出来,所蕴含的人文教育意义更具有抽象性、隐喻性和耐人寻味性,尤其是对一些个别事物、具体事物、蕴含道理等深层面的逻辑,需要通过发挥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升华才能更好的予以体会,悟出从中的道理;高校语文人文教育重在激发想象和创造力,让受教育者去找“感觉,不单纯停留在记住一些概念和知识的层面上,具有强烈的创造性。

第二,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功能。1.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强烈的德育功能。高校教材所选文章都代表着作者的灵感、智慧、激情与思想,或揭示深刻人生哲理,或闪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高校语文作品深入到受教育者心灵深处,便会成为推动高校学生道德进步提升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构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道德情操,促使高校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并积极思考、探究,从中获得某种精神启迪,树立起高尚的人格。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也正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借鉴语文人文教育的最根本出发点,是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工作相结合的契合点。2.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具有浓厚的审美功能。在高校语文课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的宝贵精神财富、浓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情感。高校语文人文教育浓厚的审美功能主要是通过作品进行人文教育中渗透感觉美、情感美体现出来的。当受教育者在享受与欣赏人文教育的同时,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提升与净化,得到一种精神层面的审美满足。3.高校语文人文教育的培养创新思维功能。高校语文在进行人文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深刻领会到内在的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碰撞;对于作品中所蕴含的本质规律,所蕴含的深层次道理,需要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思维去发现、探索。高校语文通过作品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正是高校学生不断积极发挥创造性、将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内化为自身情感、提升自身人文人文素养的过程。

三、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借鉴下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中的德育功能为重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主要涵盖了涵养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灵魂、启迪人的审美等方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提升人文精神为重点开展人文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通过人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能够不断规范高校学生自身日常行为规范,不断培养高校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让大学生时刻以提高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为自身约束力;人文精神能够通过文化熏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断激发学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时刻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知识有效结合,让大学生时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己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投身到学习文化知识中。

(二)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充实人文教育的内涵。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最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提升大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借鉴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正确、客观认识和看待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特殊年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规律,深刻体会到高校大学生在人文关怀方面尤为渴求得到周围人群的尊重与认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不断充实人文教育的内涵,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生群体现有的心理需求和个体差异开展具有层次性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三)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语文人文教育过程中,包含了对学生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丰富内容,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必须要不断夯实基础,让高校语文人文教育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能够深刻体现。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需要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及实践工作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最为鲜活的人文教育源泉;需要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及思想动态干预机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轻松、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想环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和活动途径,拓宽人文教育的渠道。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要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不断塑造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人格。高校语文人文精神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人文艺术学科、不断汲取人类优秀的文化精髓、濡染与涵化人文精神;获得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更能够认识人的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人文精神教育来塑造大学生的崇高理想人格,要按照高校语文人文教育功能重点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借鉴高校语文人文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要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引导学生用人文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己关系、社会关系、物我关系,培育学生对自然、人类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结语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中职;车工教学;德育路径

新时代对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1](职成司函〔2019〕61号)明确要求,专业技能课要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工作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笔者长期从事中职机械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车工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专业特点,并依托教学实际,在教学相长中尝试探索德育与车工教学有机融合的德育新路径。

1把握专业特点,树立立德树人育人意识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普通车工车削技术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等机械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必修课。以《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为例,其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各类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在机械加工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及从事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营销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教师既是知识传授的传授者,又是技能训练的教练员,还是职业品质的塑造者。教师充分研读专业教学标准,掌握技能操作的要领,锤炼职业的品质,是尊重职业教育规律体现,也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不同专业有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上,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遵纪守规意识,具有企业主人翁意识等职业素养;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熟悉普通车床的基本操作方法,能读识零件加工工艺文件,会编制车削加工工艺规程,会选用刃磨刀具,会选用合适的夹具和切削用量,会操作车床对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并学会使用量具对工件进行检测。教师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课程的要求,提升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立德树人育人意识,为德育在技能课中的渗透给养思想的保障。

2依托教学实际,提炼课程育人德育元素

在掌握专业特点,树立立德树人育人意识的基础上,还得把德育与车工课程教学实际结合起来。依托中职车工教学实际对车工课程中的德育元素进行提炼,有助于将德育内容更好渗透到教学中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把德育内容界定为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等七个层面。当前中职车工的教学,无论是采用项目教学法,还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课堂(理论)教学、车间(技能)实训和技能考核三个环节。尽管德育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有交叉,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其不同的德育渗透重点,每个德育渗透点又包含不同的德育元素。如表1所示。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德育渗透的重点体现在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的德育元素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生涯的德育元素包括职业精神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教育。车间实训教学环节中,德育渗透的重点体现在中国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法治知识教育方面。中国精神教育的德育元素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的德育元素包括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教育与训练和生命安全、环境保护等。法治知识教育的德育元素包括法治知识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及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以法制知识的德育元素为例,车工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要熟悉和遵守安全法律、法规,进入车间遵守车间管理制度,操作车床、砂轮机等遵守操作规范,使用量具、刀具要注意安全事项等。在实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把法制教育、规章制度和纪律教育渗透其中。技能考核教学环节,德育渗透的重点是心理健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元素是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的德育元素是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比如,技能实测考核中的沉着应战,面对考核失利时的自我调节,讲得都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智能制造、工匠精神及当前国家“1+X”制度教育,讲得就是时事政策方面的问题。

3注重教学相长,探索德技并修德育路径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6

弘扬延安精神促进办学育人

——楚雄农校“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先进事迹材料

延安精神是我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和共产党人高尚品质与优良作风的体现。半个世纪以来,它教育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英勇奋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实的思想基础。我校历来把对学生的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培育四有新人的一项有效途径,利用自身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一、积极提高认识,加强工作领导。

自2000年5月我校成立州延安精神研究会楚雄农校分会之后,我校一直注重抓好对学生的延安精神教育。通常都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担任分会会长,学校政教处负责人担任秘书长。每年的学校都会将延安精神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有《中华精魂》(高中读本)作教材,学校党总支书记带头宣讲,积极组织活动,落实经费,并于每年底进行总结反思。

二、认真制定计划,落实宣讲队伍。

学校延安精神宣讲年初有计划,有着一支由学校领导、党团负责人组成的宣讲团。宣讲团成员思想素质好,热心于延安精神的宣传、教育、研究。学校经常性地组织学生我针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学习讨论、心得交流等活动。2005年3月3日,我校举行了“熔铸中华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启动仪式。3月28日起,学校教师普玉全程参与了“助学长征”楚雄段助走活动。2005年6月1日,我校召开“熔铸中华魂”读书征文活动先进集体、个人表彰会。

三、多形式组织宣讲,努力追求好效果。

我校将“延安精神”与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向学生进行教育。并以此作为政治课教师的一项考核指标。学校党办、政教处、校团委围绕“延安精神”为主题,多次组织演讲比赛。在学校举办的知识竞赛中,延安精神也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学校通过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延安精神。学校的校园小报《校园文苑》中有经常有学生关于延安精神方面的投稿。

为进一步提高在延安精神宣讲方面的效果,2002年11月19日学校邀请原楚雄州副州长李春和同志为全校师生员工作《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报告。2005年9月2日,我校又邀请李春和同志为全体党员作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传统教育专题讲座。2006年3月24日,我校邀请原楚雄州州长普联和同志为我校师生员工作了《以史为鉴振兴中华》的专题讲座。州延安精神研究会的老领导们的讲座,每次都在校内引起较大反响,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延安精神进校园,校园面貌变新颜。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护生;工匠精神;课程思政

2017年10月18日党的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于如何建设,报告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中职护理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任务。具有敬业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便是高素质优秀护理人才职业能力的体现[1]。

1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中职护理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一个现实问题———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人文。偏重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忽略综合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陶冶[2],部分中职护生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缺失,思想上不求进取,学习上不努力,追求物质享乐,道德观念极为淡漠[3],无法满足社会对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究其原因,职业素养培养方式陈旧是重要因素。传统护理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人文课程教师单兵作战,护理专业教师“只教书不育德”。在护理操作技能训练中,一般先由教师演示一遍,学生分小组在模型上练习,教学方法单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兴趣,职业认同感低,没有形成严谨认真、追求卓越的态度,工匠精神教育难以开展,影响了护理职业素养培养[4]。因此,优化护理职业教育模式,加强对中职护生工匠精神培育,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人才迫在眉睫。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高校推行课程思政,便是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实践探索。中职护理教育可以借鉴高校的做法,以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利用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以提升护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相关概念

2.1工匠精神。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迅速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5]。从内涵来看,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崇尚劳动、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益精神,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专注精神,不拘一格、巧夺天工的创新精神[6]。2.2课程思政与传统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体的课程体系不同,课程思政实质上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各方面,打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通识课、专业课的学科界限,构建起将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育人新体系。课程思政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其他学科教师“只教书不育德”的状况,营造了“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7],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教人“真、善、美”与“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是教学的“灵魂”。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条实现中职护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非常值得探索的路径。

3中职护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价值

3.1有利于中职护理教育回归本真。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护理模式也由“以疾病为中心”“以患者的护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新的护理模式强调护士不仅要关心患者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怀患者的心灵,应用护理程序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这就需要护士具备爱岗敬业、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于学校而言,培育工匠精神意味着在护理人才培养上把重心回归于教育的主体——护生,注重对护生技、能、情、意、德的综合考查和能力提升,无疑将净化护理教育的生态系统,使其更纯粹、更健康。3.2有利于护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工匠精神,有利于净化护生的价值观念。当下部分护生存在“追求自我享乐”的个人主义思想,极易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中耽于安乐、不思进取、功利世俗。对于学校而言,培养工匠精神意味着: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重拾“业精于勤”的奋斗精神,注重对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其次,在师徒关系上重现“学徒制”的传承精神,通过教师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口传心授,将护理技巧、职业操守等综合素养浸润于学生的灵魂深处,师生互学、传承发扬;再次,在爱岗敬业上重建“自觉自愿”的吃苦精神,工作越繁忙、越劳累,越要咬牙坚持,并乐此不疲;最后,在创新求新上力求“勇于突破”的探索精神,不限制于以往经验的僵化思维,不简单重复常规的护理规范和技术,而是勤于思考,主动开展创新护理实践,改进护理工作方法[8]。3.3有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当前,护患关系十分敏感,护患关系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中职护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常常因服务意识淡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忽视患者的整体性、无法与患者有效沟通等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因此,只有具备工匠精神,护生才会把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当作自己的信仰之本,怀着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去尊重、理解、关怀不同文化层次、信仰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患者,用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帮助患者解除病痛,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从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4课程思政视野下中职护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4.1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凝聚师生的核心介质,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护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学习,所以全面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十分必要。可利用校园宣传栏、教室文化墙营造“修医德、精技能、济世致远”的文化氛围;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等宣传途径,帮助护生了解工匠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工匠精神,如医学生宣誓仪式、护士节授帽仪式、护理技能大赛、救护技能比赛、工匠精神演讲比赛等,促使护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4.2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程思政可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将工匠精神自然融入教学中。一方面,护理专业知识本身具有明显的工匠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深度挖掘,进一步拓展和开发工匠精神教育元素。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留出一些课时讲授思政内容。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应是“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不是物理相加,而是化学反应。课程思政应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通过展示大国工匠在推动华夏文明繁荣发展中取得的伟大成就来培养护生的家国情怀,结合医护界工匠在专业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来激励护生追逐梦想,在潜移默化中使护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从而转变学习和工作态度,逐步形成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奉献社会的工匠精神。例如,在传染病护理学教学中,讲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护理时,通过分享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敢医敢言、2020年抗击肺炎疫情时继续挂帅的钟南山院士的事迹,渗透实事求是、克难攻坚、奉献社会的工匠精神。4.3将工匠精神融入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临床护理实践教学中,带教教师应注重引导护生的职业情感,通过言传身教,指导护生将工匠精神融入护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在护生开展临床工作前,结合行业规范培训强调“遵守规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在护生实习过程中,小到服装穿戴、物品摆放,大到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带教教师指导护生始终“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结合医护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事迹,通过示范引导潜移默化培养护生将“人本为怀、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渗透到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例如,在指导学生护理COPD患者时,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护士自制“瑜伽呼吸操”并成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事例,融入“以人为本、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教育。

5结语

爱岗敬业的责任感、造福社会的使命感、追求极致的自豪感、有口皆碑的成就感、薪火相传的神圣感,让工匠精神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意义。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绝非开历史的倒车。恰恰相反,工匠精神可以为新时代注入更强大的生命力[9]。只有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拥有竞争的优势,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远在复杂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10]。作为一名中职护生,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不仅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宿命所归。由于工匠精神具有内隐性和复杂性,工匠精神培育不仅需要学校的理论教育,同时还需要根植于护理实践。中职护理教育引入课程思政,将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教育元素和功能融入课程教学、临床实习中,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护理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方式陈旧问题,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符合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尹小梅.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59-260.

[2]马海涛.国内外高职院校文化素质和工匠精神培养的理论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2):71-72.

[3]刘苏.加强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1):219.

[4]王燕.浅析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教育,2013(23-24):95-96.

[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6]庄群华.培育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的应为与可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1-95.

[7]顾恩平.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3(2):27-30.

[8]周宏菊,何振.论医疗消费主义背景下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3):393-398.

[9]陈浩.工匠精神:学习型员工进阶手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职业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具有良好职业精神品质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职业素养教育是除了职业技能培养外还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这部分是作为公民的职业人角色对思想道德素养中在职业范畴的部分要求,所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更显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职业素养教育不仅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还能增强职业教育的时代担当,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必然性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多困境之一就是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甚至价值观功利化、虚无化或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危机。价值观功利化指强调拥有物质财富就是人生的意义,不愿去探求人生的深刻意义。虚无化反映了在职场压力和社会整体的焦虑氛围面前的无奈和消极态度,反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否认个人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极端个人主义是把个人的私利摆在第一位,不管他人的、社会的利益,甚至为了实现个人私利,可以不择手段,无视最起码的道德准则。这样的价值观问题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选择上重实用知识与技能、轻基础理论。职业选择上重经济收入与自我、轻社会需求。面对工作既不认同职场文化,又陷入盲从状态;既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又有对优良品质讽刺挖苦、围观打趣的闲情。部分学生懒得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更不愿积极做出职业生涯规划,不相信崇高的职业精神,更是对优良的职业道德嗤之以鼻。具体到个人职业发展来说,价值观的虚无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自我价值的关注,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缺乏对行业的认知和对国家社会的了解。这样致使学生无法做出价值判断,对自身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刻反省深刻,从而丧失了职业发展动力。在科学技术高歌猛进的社会形态中,不仅部分学生奉行功利主义、推崇拜金主义,追求享乐主义。迫于招生的无奈,部分学校也出现办学功利化现象,不顾师资力量和办学能力盲目开始所谓热门专业或者无原则扩招,教学过程中片面关注职业证书的获取、专升本升学率或是就业率。教育价值观的虚无导致职业素质教育日常工作中很多问题无法从价值观的理论高度有效地引导学生,将高职院校异化成为职业技能训练的机械化场所。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也强调,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培养人的问题。“职业教育担任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教学全过程。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坚定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溯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人生观理论科学阐释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属性,即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们应该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达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论著中详细论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职业目标观指出任何人都应该有具体的奋斗目标,这是需要充分理性思考自我条件和社会需求。在正确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的基础上,选择人类共同目标的职业才是科学的职业目标。其次,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认为职业中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辨证统一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前提,个人价值只有在社会价值中才能体现。最后,正如马克思所言“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职业选择万分重要,这就从理论彻底否定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根源。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现状决定了每个职业人的职业选择范围,决定了职业的发展的综合环境,这就从理论上指明青年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不能光考虑个人因素而忽视社会发展状况。这三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了马克思对待职业的立场和方法,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在动力,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将大大提高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目标。从社会主义办学的终极目标来说,职业素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育个性丰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要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观念、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精神、了解职业行为准则、完善职业人格,建设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从国家层面上明确国家发展目标、社会层面阐明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建设方向,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和环境保障,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其最高指导和最终的价值旨归。从目标性角度讲,虽然青年学生从人生发展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但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置于个人职业价值追求之上,在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家国共赢的和谐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克服狭隘和短视,引导生活的方向感和人生的意义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和青年的健康成长。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胸襟和气魄,在困境中培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职业品质和奉献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业素养教育的操作性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支撑”。在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引领上,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引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社会层面引领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个人层面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职业素养教育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部分,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念,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理想引领学生前进方向和努力目标,克服社会转型发展对价值观的巨大冲击。引导学生承担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以宽广的胸怀放眼全球,在坚持四个自信基础上在理性对待基本国情和全球化国际形势,提高对各种功利思想和错误思潮的思辨力和免疫力。从而,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就可以理性的认识当前职业发展观念异质化、职业道德素养差异化等问题产生的根源,能够更好适应职业发展方式多样化、途径灵活化、发展多样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克服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甚或是极端个人主义,引领青年从校园时期就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二)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中国精神引领职业精神教育。每个普通劳动者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职业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一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作为职业发展的内驱力,面对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盛行的竞争社会,职业精神不是孤立劳动者个人在职业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也不是若干企业文化所反映的,它从本质上应该是由社会精神所决定。职业素养教育中的职业精神教育务必以国民性为基础的,将它和中国精神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所以,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要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和红岩精神等民族精神,以免在复杂的全球化国际形势中迷失自我。加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石油精神和航空航天精神等,培养学生职业抗挫力,鼓励其在工作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改革创新。以“爱国、敬业、诚信”的价值观引领职业精神品质提高,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育人实效。(三)以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引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从广义上讲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狭义上讲是指从事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人职业成功发展的保证,是企业顺利发展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为职业发展提供价值取向和环境基本保障。职业素养教育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和以职业纪律为底线的规则教育,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知法、守法,敢于同破坏法治的规则和行为作斗争,共同维护社会各行各业的公平与正义。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从个人行为层面坚持基本价值标准,坚守“爱国守法、敬业奉献、明礼诚信、团结友善”道德规范,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职业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年6月23日.

[2]鲁昕在职教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讲话[EB/OL].人民网,引用日期:2014年6月26日.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9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总目标,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以推进德育品牌群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长效性。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分级培训,专业发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强化德育理论知识学习,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始终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作为保障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核心工程。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完善德育骨干分级培训体系,探索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途径。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把师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水平。

2、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重视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养,通过现场观摩、外出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组建区班主任智囊团,辐射引领全区德育研究,继续举办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和新班主任岗前培训。学校要通过德育研讨会议、班主任工作例会等加强学习,探讨工作方法,研究工作策略,提高管理艺术。

3、进一步落实德育科研。树立以课题研究促进德育工作全面发展的理念,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结合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德育资源,努力扩大交流,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做好《区域实施小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及成果申报工作,申报公民教育品牌群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推进品牌群研究,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开展第十届区优秀德育专题论文评比。

(二)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提高育人工作实效

4、夯实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要加强校园网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健康网站,大力开发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联合开展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网络德育创新。

5、继续抓好传统教育活动。围绕贯彻《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形成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德育新格局。结合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节假日、纪念日等教育契机,通过主题班(队)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举办主题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重视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积极开发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今年年杭州市中小学生读书教育活动和区网上读书论坛活动。

6、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各校要根据办学中拥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基础上,做优做美物质文化,精磨细炼制度文化,积级打造课程文化,建立和谐人际文化,努力培育精神文化,构建具有人本精神饱满、个性魅力独具、和谐状态呈现的学校文化体系,为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创设和谐优良的发展环境。

7、积极开展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围绕校园礼仪、生活礼仪、社会礼仪,引导学生做到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上网、文明用餐。加强环境教育,全面普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

8、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落实教学课时,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教学片等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课,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9、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和反邪教教育。建立完善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题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开设模拟法庭以及案例分析、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不良行为的纠偏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重点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交通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围绕“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为主题,继续开展反邪教教育。

10、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做好中小学生《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记载工作,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

11、继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把廉洁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和丰富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12、切实加强学校团队工作。团队、学生会组织要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钱江品质少年”系列教育活动,主动、有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改革区级“银奖少年”的评选方式与评选途径。加强团队衔接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更大发展。

13、充分重视“关工委”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学校党政要支持关工小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亲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学校关工小组要抓好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调研型、创新型”的关工组织,做到与时代同行、与青少年同心。

14、进一步完善德育品牌群工作体系。学校要结合校本挖掘主题内涵,提炼内容,积极展示品牌群研究成果。“环保教育”品牌群要积极开展低碳环保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生命教育”品牌群要把中小学生的生命理解、生存技能和生活态度纳入研究体系;“公民教育”品牌群要通过组织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整合资源,全员育人,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的机制。

15、研究制定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实施德育工程,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16、继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三级网络建设,通过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站、家长学校等组织,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联系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引导。

劳动精神教育范文篇10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总目标,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以推进德育品牌群建设为抓手,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研究,创新德育工作思路,不断提高我区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长效性。

二、主要工作和举措

(一)分级培训,专业发展,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必须强化德育理论知识学习,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始终将提高德育工作者素质作为保障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核心工程。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意识,完善德育骨干分级培训体系,探索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途径。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培养,把师德、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体系,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水平。

2、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重视对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培养,通过现场观摩、外出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组建区班主任智囊团,辐射引领全区德育研究,继续举办骨干班主任培训班和新班主任岗前培训。学校要通过德育研讨会议、班主任工作例会等加强学习,探讨工作方法,研究工作策略,提高管理艺术。

3、进一步落实德育科研。树立以课题研究促进德育工作全面发展的理念,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德育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结合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德育资源,努力扩大交流,实现德育资源共享。做好《区域实施小学生“荣辱观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及成果申报工作,申报公民教育品牌群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推进品牌群研究,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组织开展第十届区优秀德育专题论文评比。

(二)丰富内容,创新载体,提高育人工作实效

4、夯实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为主要内容,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要加强校园网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健康网站,大力开发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联合开展健康向上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网络德育创新。

5、继续抓好传统教育活动。围绕贯彻《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帮助学生树立党的观念、国家观念、人民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为目标,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体系,形成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根基的德育新格局。结合开学典礼、升旗仪式、节假日、纪念日等教育契机,通过主题班(队)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举办主题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重视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积极开发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展今年市中小学生读书教育活动和区网上读书论坛活动。

6、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各校要根据办学中拥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在学校特色化建设的基础上,做优做美物质文化,精磨细炼制度文化,积级打造课程文化,建立和谐人际文化,努力培育精神文化,构建具有人本精神饱满、个性魅力独具、和谐状态呈现的学校文化体系,为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创设和谐优良的发展环境。

7、积极开展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文明学校创建活动。丰富师生校园生活,围绕校园礼仪、生活礼仪、社会礼仪,引导学生做到文明行路、文明乘车、文明游园、文明上网、文明用餐。加强环境教育,全面普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巩固绿色学校创建成果。

8、加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和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落实教学课时,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播放教学片等多种形式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课,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9、高度重视法制教育和反邪教教育。建立完善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题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组织参观、开设模拟法庭以及案例分析、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不良行为的纠偏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重点开展以自护自救能力、环境保护意识、交通安全等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围绕“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为主题,继续开展反邪教教育。

10、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综合素质评价应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做好中小学生《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记载工作,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全程、全面记录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状况,内容包括各学期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奖惩情况,反映个人特长和才能的成果、作品和获奖证书等。

11、继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把廉洁教育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用形象直观的方法和丰富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受到廉政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12、切实加强学校团队工作。团队、学生会组织要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钱江品质少年”系列教育活动,主动、有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深化“雏鹰争章”活动,改革区级“银奖少年”的评选方式与评选途径。加强团队衔接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更大发展。

13、充分重视“关工委”在未成年人思想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学校党政要支持关工小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亲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学校关工小组要抓好自身建设,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调研型、创新型”的关工组织,做到与时代同行、与青少年同心。

14、进一步完善德育品牌群工作体系。学校要结合校本挖掘主题内涵,提炼内容,积极展示品牌群研究成果。“环保教育”品牌群要积极开展低碳环保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生命教育”品牌群要把中小学生的生命理解、生存技能和生活态度纳入研究体系;“公民教育”品牌群要通过组织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整合资源,全员育人,完善德育工作体系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营造良好的环境,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社会化的机制。

15、研究制定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实施德育工程,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16、继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贯彻落实《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建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三级网络建设,通过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指导站、家长学校等组织,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参与德育活动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联系沟通,加强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