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3-08-07 17:37:12

科学素养培养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1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Morgan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认识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目的的学科.这门课程以实验为基础,观察以及实验是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只有观察、认识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讲解理论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实验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科学地了解世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1.重视实验的地位.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大多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忽视实验教学,必将影响教学效率.初中科学在现代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加强实验教学设计.在新的初中科学教材中,对科学实验有了一定的重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异同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了解单子叶植物以及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它们.3.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也应该不断实现创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鼓励学生上讲台操作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还要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了解学生的科学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引导小组成员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二、课堂教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1.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轻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初中科学教师应该把握这一原则,响应新课标改革提倡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空间,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时间进行自主思考.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教师应该及时作出回应并且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有着相应的知识水平,更需要其有较高的创新能力.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一个山洞中,人牵着狗走,结果狗死了,为什么人没事?为什么在生活中进入地窖时要先做灯火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科学态度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1.尊重事实.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上的错误或是老师课堂上的错误进行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2.科学探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初中科学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科学知识,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使学生形成敢于探究、乐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教材为载体,重视实验教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本着实事求是的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易筱颖 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芦渎中学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3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探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目前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新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和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探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探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新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前状况,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状况、存在新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探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探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探究为指导,以调查探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办法探究为归宿。

四、探究的方法

以行动探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探究和调查探究。

五、探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探究、调查探究、行动探究和初步实施和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探究

1、基础概念探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探究和行动探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熟悉如下摘要: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摘要: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熟悉是摘要: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熟悉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喜好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把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去解答和实践有关的新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猜测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摘要:

①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定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关注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新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观点,联系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素养四个核心要素,即摘要:科学喜好、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喜好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指对熟悉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的了解或把握,以及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新问题,会提出假设或猜想,会搜集有关的信息或证据,会进行判定、推理和决策,会同他人交往,并且能和他人共同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科学精神则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定、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能独立思索又乐于互助合作。

由此可见,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教育和教学的统一。既要进行责任感、团队精神、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等规范性教育,又要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喜好,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一项需要多方紧密配合,共同实施的系统工程。

2、基础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为在小学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依据。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整个认知发展基本上可分为摘要:感知运动阶段、前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一发展阶段均有一独特的基础的认知结构,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阶段论提供了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和怎样教的科学教育的心理学依据。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数学水平较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提高,自然常识等科学课程中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探索也成为可能。所以,在这一阶段进行科学教学利于儿童认知发展。但仅靠自发的探索对他们的科学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而科学教育才使儿童的科学思想发展成为现实。皮亚杰所说的自然发生的科学的基本概念,在初等科学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功能。

根据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理,根据教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按教学的规律性和原则来制定一个最佳方案,然后灵活机动地执行这个方案,以期用不超过规定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达到对该具体条件来说是最大可能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所说科学素养培养最优化是针对我区小学生这一个体和群体的实际条件而言,以期遵循尽可能合理发展的进程及取得尽可能好的发展结果,尽量使我区小学科学教育做到低耗高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摘要:“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上述基础理论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可以引为行动探究的指导性基础理论。

(二)调查探究

1、将概念性定义转化为操作性定义,使科学素养可测量可评价是本探究的重点,因此,我们确定了调查工具。

我们按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依据国内现行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和《科学(3、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参照《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国家教育部%26lt;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6gt;研制组)及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等,设计了评价工具《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及《五华区小学生实验技能考查办法》。其中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受测查人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周岁)、学校。第二部分由47道题目构成,分为判定题和选择题两大类,判定题共10题,用于测查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等学科领域的科学概念,其中有9题选自国际通用测试题,以便进行比较;选择题共37题,分别测查学生的科学喜好、科学方法(包括科学活动特征和动手能力)、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个体科学素养的总分是由47道客观题经赋值后计算而得的,而《五华区小学生实验技能考查办法》作为对科学能力调查的重要补充,另外,我们还设计了《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以便相互印证,全面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真实情况。

(1)对科学知识的了解

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程度用22个新问题来加以测量,其中9个为是非题,13个选择题。

9个是非题为摘要:

电子比原子小。

千百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漂移并将继续漂移。

早期人类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

地心是热的。

我们呼吸的氧气来自植物。

激光由汇聚声波而产生。

抗生素能杀死细菌和病毒。

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生命进化而来的。

地球围绕太阳转,转一圈为一年。

13个选择题是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指摘要:

DNA是指摘要:

“克隆”是属于哪个学科领域的尖端技术?

人的正常体温是摘要:

下列五组物体中,哪一组全由生物组成?

雏鸡在蛋里孵化21天。它在蛋里时从何处吸取营养?

将一片面包放在哪种环境中最轻易发霉?

植物的叶子进行光合功能主要是通过摘要:

植物的种子是从哪里长出来的?

流水、铁矿石、太阳、油哪一种不能做能源?

把蛋壳、塑料杯、纸盘、桔子皮几年后挖出来,试问哪样东西保持原有状态未发生变化?

滥伐森林所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摘要:

蝴蝶落在叶子上产了卵.下面列出的四种变化顺序[]是正确的。

(2)对科学方法的测量摘要:

对科学方法的把握程度用13个新问题来加以测量

如图光线射到镜面上后会怎么样呢?

由白色谷粒和黑色谷粒磨出来的粉是什么?

为什么说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对健康有益的物质?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摘要:

昆虫把树上的花粉送到草的花上,最可能的后果是摘要:

小明往盘中浸湿的纸面上撒了几粒种子;小康的盘中没有纸但加满了水,也撒了同样的种子,并把它放在小明的盘子旁边。两天后,小明的种子发了芽,而小康的种子还是老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

上腹部左侧疼痛,可能是摘要:

把温度计放人热水杯里,温度计中液体上升,这是什么原因?

下表记录了四个城市同一天的气暖和降水量(降雨或降雪)。哪个城市降了雪?

下图表示一块积木放在淡水杯里。假如把积木放在盐水里会是什么情景呢?

这是一只鸟脚.在什么地方常看到这样的脚?

小明、小英二人玩翘翘板。小明体重比小英重,小明坐左边,小英坐右边,小英怎样才能把小明翘起来?

一只盒子里放着铁粉和沙子。要把两者分离开来,最简单的方法是摘要:

小明想了解种子在亮处轻易发芽还是在暗处轻易发芽。他在浸湿的纸上撒了几粒种子,接下来需要做什么呢?

(3)对科学精神的测量

对科学精神的测量通过以下6个新问题来加以实施摘要:

在科学上是没有什么不能怀疑的。

有几个孩子在分辨三个灯泡中哪个最亮,你觉得谁说得最对?

你会使用电饭锅,电视机,录音机,VCD,电脑,电风扇,洗衣机吗

你使用过这些工具吗?榔头(锤子),螺丝刀,钳子,扳手锯,电烙铁,美工刀

你对算命之类摘要:

你经常注重自己身边的科学新问题吗?

(4)对科学喜好的测量

对科学喜好的测量用以下6个新问题来加以实施摘要:

你有没有参观过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等?

你阅读课外科普读物吗?

你有没有进行过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玩具、模型)?

你是否喜欢上自然(科学)课。

你喜欢问一些科学新问题吗?

你喜欢保留科学文件吗?

2、通过调查,对目前状况有了较为具体、真实的熟悉。

(1)学生科学素养基本情况调查。

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分两部分进行,一是书面闭卷考查,以《五华区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为评价工具,卷面分值为100分,40分钟完成,学生单人独桌。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五华、西山、盘龙等区部分学校六年级一班的学生。本次调查的时间为2003年9月,共发放问卷347份,回收问卷318份,有效问卷306份。

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卷总变量数为47个,新问题形式为客观题,以“分量表”形式出现,采用等距标度。由于调查样本容量大,采用分量表得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对其信度进行估计。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摘要:

第一,我区(昆明市主城区)小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偏低,和全国小学生科学素养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第二,城区和城郊学生科学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山区农村学生。

第三,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我区学生优秀率高于平均水平,中等低于平均水平,较差高于平均水平,最低分低于全国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摘要:城区学生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低,差距主要在于山区学生。

第四,以城区小学生为对象的实验技能操作测查总体情况良好。四项测查(操作规范、过程科学、记录准确、结论合理)优秀率和良好率分别占到79.8%、78%、77.9%和80.8%,总体成绩接近80%。(祥见下表)

表1摘要:小学生(六年级)科学素养水平

优秀

中等

较差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学校类型

城区学校

27%

46%

27%

95

16

55

城效学校

17.8%

64.3%

17.9%

92

26

58

山区学校

8.4%

43%

48.6%

75

9

49

样本总体

11.5%

29.8%

58.7%

95

9

54

表2摘要:和全国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比较

优秀

中等

较差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昆明市

11.5%

29.8%

58.7%

95

9

54

全国

8.0%

36.2%

55.8%

95

11

59

表3摘要:学生实验技能操作情况统计

等第

项目

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操作规范

45.75

34.12

15.75

4.38

过程科学

41.38

36.75

14.75

7.12

记录准确

37.25

40.75

12.50

9.50

结论合理

47.50

33.38

16.25

2.88

(2)我区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素养调查。

此项调查采用中国科协分类题目,结合全区教师自然情况进行全面测查,结果如下摘要:

表4摘要: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个人情况

科学知识得分

科学方法得分

科学性质得分

M

SD

M

SD

M

SD

性别

36.4%

12.24

2.32

16.16

2.69

27.19

4.21

63.6%

11.65

2.23

15.55

2.78

26.23

4.03

年龄

%26lt;35

63.7%

12.09

2.19

15.96

2.71

27.07

3.98

35-50

24%

11.86

2.25

15.89

2.71

26.80

4.12

%26gt;50

2.3%

11.30

2.54

15.46

2.97

24.93

4.37

学历

中专

19.0%

11.12

2.42

15.15

2.68

25.41

4.14

大专

64.2%

11.96

2.23

15.93

2.61

26.78

3.88

本科

16.8%

12.61

2.19

16.61

2.71

28.02

4.28

培训时间

≤30学时

65.8%

11.82

2.27

15.18

2.68

26.53

3.95

%26gt;30学时

34.2%

12.16

2.31

16.02

2.65

27.26

4.23

自然教龄

≤4年

51.0%

11.84

2.37

15.79

2.79

26.86

4.02

%26gt;4年

49.0%

12.05

2.21

16.07

2.53

26.72

4.10

职级

高级

38.1%

11.97

2.36

16.12

2.62

26.65

4.25

一级

51.6%

11.99

2.27

15.93

2.70

26.91

4.03

二级

10.3%

11.60

2.14

15.31

2.58

26.64

3.51

由上表可知摘要:教师们的科学素养偏低,和中国科协用同样的题目对公众的调查结果相比,情况并不让人乐观。这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和方法上,更主要体现在不少教师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和科学素养水平有显著关系的首先是学历因素,其次是培训时间的长短。科学课的教龄只和科学知识和方法有显著关系,而和科学性质无显著关系。职级和三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关系。此外,男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高于女教师,教师的年龄和科学素养水平成反比。

3、讨论摘要:

(1)我市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一般。

我市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由于所处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非常复杂。市区经济相对发达,师资优良,科学课资源投入力度较大,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尤其是近几年来较为注重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理念比较新奇;城郊学校由于应试压力相对不太大,教师和学生对待各门课程的态度相对平等、精力投放相对均衡,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山区学校应试教育惯性很大,学生往往重视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略科学等“副课”,导致山区学校科学教师学历偏低,兼职者偏多,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高,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学生的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此外,目前我国的科学教育主要还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等重要方面,从观念上到策略上都还有待提高。要使学生对外界事物有正确的熟悉和判定力,有正确的方法来解决科学新问题,就必须要从小树立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渗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仅限于课堂。调查显示昆明市的小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喜好,但真正参和科学活动的比例却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另一方面也说明科学教育还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开展。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认为,本地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总体水平一般,但学生科学喜好比较浓厚,他们对世界、对具体事物、对学习过程都布满了好奇,对科学知识的把握程度较好,我们的科学课程改革在培养学生素质、科学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从全国和我区的调查中发现摘要:教师对科学性质的熟悉水平比其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水平更影响其在教学中的表现;科学方法把握程度的影响次之。

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习完成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凡是对“尝试错误”缺乏正确的熟悉,因而“探究”常流于形式。这是妨碍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不可忽视的新问题,反映了教师们对科学性质的理解和教学误区,这不仅体现在科学知识和方法上,更主要体现在不少教师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真正理解上。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非科学和伪科学行为摘要:虽然对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和和合作的理念耳熟能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较多采用竞赛、限时完成实验的做法;弄不清怎样正确理解和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实践之中,错把孩子们的幻想当成科学假说;今天任何一项重要科学成就,都来自于科学家之间、科学家和其他人之间的坦诚合作,然而我们的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科学本身不鼓励竞争,而鼓励合作这一特性。

(3)教师科学素养水平显著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调查表明摘要: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日常的教研情况来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城区小学经济条件较好,科学课资源投入力度较大,注重科学课程师资的建设,课堂教学形式活泼多样,注重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比较新奇;山村小学由于条件差,师资缺编,教育管理者对待课程的态度不平等、精力投放不均衡,这些因素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当然,山村类小学是区划后划入五华区的学校,原有学科基础薄弱也是原因之一。

其次科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城区学校科学专职教师1.5人/校,城郊学校1人/校,山村学校0.2人/校。而各校专、兼职教师总体人数比为1摘要:4.5,学校专、兼职教师35周岁以下和35周岁以上总体人数比为1摘要:1.8。结合这些数据,我们将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子项对产生学生科学素养差异的原因进行假设比较,成明显正相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影响学校对科学专职师资培养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学校管理者对于课程发展的相对均衡性的重要性熟悉不足,难以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和建设办法;制约学校管理者实施课程较为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区域中学录取时的评价内容——自然(科学)属于不在评价内容范围中的课程,因而较为忽视;同时我们发现有较好管理思想的学校,管理者一贯较为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较为均衡的实施新课程,非常重视课程师资的均衡建设,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的信誉度在区域内也一直得到受教育群体和社会的认同。

(三)行动探究

1、行动策略

从目前状况实际出发,以有效提高全体小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目标,充分利用“三个优势”,抓好“四项重点工作”,即,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搞好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普教育机构的协作,拓宽科学课教师培训渠道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渠道;充分利用我区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优势,实现科学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科学课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发挥团队精神,促进均衡发展。抓好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提高科学课教师整体素质;抓好科学课教师备课系统和小学科学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工作,提高科学课教学现代化水平;抓好科学课课堂教学探究工作,充分发挥主渠道功能;抓好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建设工作,拓宽科学教育渠道。

2、行动原则

以培养科学喜好为突破口,以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支撑,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和科普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分类落实,务收实效。

3、主要工作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拓宽教学渠道,促进学生发展。

=1\*GB2⑴开展了以“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其中《各种材料的锅》、《各种各样的液体》、《蜗牛》等一批好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主,展现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为众多的科学教师利用课堂这一主渠道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起到了示范性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2\*GB2⑵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体验科学过程。

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宋庆龄少儿发明大赛”、“全国劳技作品创新大赛”、“科学在我身边科普演讲故事会”、航模、海模、车模竞赛、风筝制作比赛等等;

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月、科技周带动广大学生参和到实践探究中来;

③开办各种形式的科普培训及讲座,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

④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提供展示机会,同时通过亲历探究活动,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真谛,体验科学带来的乐趣。

=3\*GB2⑶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练习和科学方法的获得。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开展了多次交互性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论文竞赛活动,促使教师反思、总结,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件、教学设计和论文。

=4\*GB2⑷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多维科学教育资源。

①组织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使社区成为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阵地;

②积极参加省市区科技节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展版,向市民介绍科普常识;

③和物理探究所、生态所、昆明动物探究所等科研单位,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协作关系,为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④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建立课外科普调查基地,同时聘请有能力的家长为课外辅导员协助指导活动的开展。

第二,针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多渠道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1\*GB2⑴开展了以“科学性质”为核心的培训。举办了五华区第一期科学教师骨干培训班。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带领老师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实践考核,促使教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先后聘请了昆明市教具站的李晓老师进行昆虫标本、植物标本的标准制作培训指导;聘请了云南省特级教师董渭介绍地矿知识,并亲自带领培训班教师上山采集、制作化石标本;特级教师钟兴为培训班学员讲授进行课题探究的方法、过程;全国机器人制作培训获奖者、南站铁小的董老师对学员进行机器人制作培训指导;心理学专家彭华军对学员进行了科学学习心理学的培训。

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分别到美国、上海、重庆、西双版纳等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一系列的外出取经活动,增长了教师的知识,拓宽了教师眼界。

经过近300课时(含外出考察学习课时)的培训,切实提升我区科学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2\*GB2⑵成立科学教研协作组,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针对科学学科的特征,我们成立了五华区小学《科学》课程教研协作组,分别由几所相邻学校组成的教研协作组,为教师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强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帮助教师方便快捷地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实际新问题。通过教研协作组和全区性教研点面结合、有分有合的活动,有效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针对性;通过个人、协作组、全区性教研活动三个层次的探究性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素质,构建起一支学习型、探究型、创新型的科学教师队伍。

积极利用地区资源,组织教师参观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系地矿博物馆的化石、矿物标本展览,了解昆明地区动物的进化发展以及矿物储存开发情况。

=3\*GB2⑶建立专家支持系统,专家引领,专业成长。

课题组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聘请了我省仅有的四位自然特级教师,参和引领、指导课题探究,并现身说法,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此外我们还积极争取各大专院校的相关教师参和五华区科学课程师资培训。同时,充分发挥我区现有市、区级自然(科学)学科带头的示范功能,请他们为其他教师上示范课、探究课。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全区范围了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即让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助一名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有效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加快他们的成长速度。

=4\*GB2⑷规范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促进教师科学实践能力的提高

①在省市开展“普实”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我区定期进行实验室互检互查,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管理,加强实验室建设;

②组织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省教科院举办的实验技能培训班;

③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竞赛活动;

④开展五华区小学科学教师自制教具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实验。

=5\*GB2⑸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升科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现代教育的支撑,信息技术必须和学科课程整合。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要素越来越清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学会搜集有用的信息,分析处理信息,把握科技进步的脉搏应成为科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为此,我们要求40岁以下的专职科学教师(不含新划入的学校)必须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互动式的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仅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和学的工具,有机地结合到课程中去,使学生也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水平。

第三,对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进行应用和优化。

在实践应用中,我们不断收集科学教师对备课系统的使用反馈,根据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和教师的需要,不断优化教师备课系统,不仅弥补了市场上缺乏科学备课系统的空缺,而且使备课系统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按照教学设计和分析反思这两条线索组建资源,使其既具备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框架构建的逐步成熟,资源储量的不断丰富,为教师们备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助手,一种有力的工具,减轻教师备课的劳动强度,省去了寻找各种资料的烦恼,教师可以参阅各种资料和教案而很快地写出自己的教案,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科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性知识和相关的情报,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供了多媒体资料,对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可接受性具有重要功能。

第四,开发和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促进实验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

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自然教师兼任,由于工作量大,尽管教师们非常努力,也很难面面俱到,为此,我们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实现了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实验教学统计表、实验室明细帐、借用登记表、维修保养记录表、报损报废记录表、正常损耗登记表等十余种表格的微机管理,使填写、查阅规范、方便快捷。

六、探究的成果

(一)明确了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基本途径。

1.加强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多途径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越来越熟悉到摘要:科学学科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实验是科学教学中有效的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实验对于学生把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抓好科学教育主阵地——科学课堂教学,以探究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形式,夯实科学知识的学习,注重科学思维的练习和科学方法的获得。

4.构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各种活动为双翼、各界教育力量为支撑的儿童科学素养教育网络。通过丰富的活动,建立开放的科普活动内容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使科普活动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自身回归。

5.加强科学课程教学和科技教育的整合,培养儿童的科学情感,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节或科技周;有条件的学校创科技特色学校。

6.加强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形成了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1\*GB1⒈建立以科学性质的培训为核心的科学教师培训机制,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

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探究水平,形成一支懂业务、善反思的科研教师队伍群体。

=2\*GB1⒉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学历晋升。

=3\*GB1⒊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应独立科学教研组,或加入区域科学教研协作组,加强校本教研。

=4\*GB1⒋开发科学教育网络系统,为科学教育提供广阔的信息平台,减轻科学教师负担,提高备课质量。

我们开发的科学课多媒体备课系统,涵盖了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优秀教案、CAI课件、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可以大大节约教师查阅资料、理解教材、制作课件的时间,使用多媒体备课系统进行备课一般每课时需要30分钟,而且备课系统中,设有课后小记,备课心得等栏目,教师可随时记录备课时的心得心得及教学反思,计算机能自动存诸,便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高。

备课系统的使用,不仅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更利用其交互性强的特征,为学生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创造了条件,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反思、课后交流平台。

(1)、提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2)、每个教学内容配有多篇风格各异的优秀教案;

(3)、每课配有CAI课件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任意组合和选用;

(4)、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学生课后拓展资料。

5.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

6.加强实验教学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实验室建设,提倡灵活开展探究教学,自制教学用具,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工作量较大,一般情况下每周16—18节课,有的达到24节之多,每位教师备一课时大约需要74分钟左右,年青教师所需时间则更长。而且在小学几乎没有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此职大多由科学教师兼任,所以碰到实验课预备分组材料时所需时间还更长,上完实验课后,除实验材料的清洗、分类、入柜等工作外,教师还要填写各种实验记录表格。因此,教师很少有时间进一步了解学生,探究学法,从而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科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使用,不但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而且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及实验室的使用效益。如实验室明细帐,按常规教师需要1-2天才能做完,但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来做明细帐仅需20---30分钟即可;又如填写借还登记表一般需要6分钟左右,而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软件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

(三)形成了一批物化成果摘要:

1、开发了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

2、开发了实验室管理系统。

3、形成和课题配套的优秀科研论文集锦。

4、形成了课题探究报告。

5、摄制了一批优秀课堂实录,为教学探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

七、结论和思索

科学新课程的改革是提高区域儿童科学素养的良好契机,首先需要教育各条线思想熟悉上的统一和合作,教育管理和服务部门、学校,需要统一熟悉,需要站在建设一流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角度,实施较为均衡的发展课程的理念,从而全面均衡发展学生素养;其次要加强师资建设,巩固有效教研办法,创新教研思想,点面有效结合,走大众教研之路。

(一)通过本课题探究,促进了我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优”发展。在课题探究期间,我区学生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十八届、、二十届科技创新大赛、宋庆龄少儿发明奖评选、全国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共有1243人次分别获全国、省、市、区级奖励,其中“自动环保垃圾车”等小发明已申请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另有一部分的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办理过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提高由此可见一斑。

(二)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科学素养,促进了我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我区科学教师的科研素质,自主、学习、交流已经成为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促使教师向学习型、探究型、专家型转变。出现了一批在五华区,昆明市,甚至云南省、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名师。

(三)明确了本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新问题及其成因,及时了解本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前状况,进一步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四)促进了科学课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

传统纸笔测验独占考场的模式正在静静静地发生着天翻地覆地变化。我们熟悉到摘要:考试和评价制度直接影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为科学素养中核心的科学思维、科学品质等不是简单的纸笔测验就能测量出来的。而且,考试和评价制度的导向功能将决定科学课程未来的走向。所以,我们将实验技能考核列为重要的补充。用发展性评价,多次评价,多元评价呵护儿童的好奇心。

在课题探究期间,我区科学教师43篇论文在各级获奖或发表,有7节竞赛课在市级以上获奖,有12个课件获奖。课题组成员更是硕果累累,有2人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科学课竞赛获一等奖,4人被吸纳为云南省讲师团成员,5人被评为云南省优秀自然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先进个人,7人为省、市课堂教学上示范课。

我区科技辅导员主要由科学教师担任,课题探究期间,共11位教师获省、市、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212篇科技教育活动方案获省、市、区级奖励;4所学校被命名为省、市级科技示范学校。科学教师已逐渐成为我区教育改革的带头人。

八、未来和展望摘要:

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为国人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后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探究。

1、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实验。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不仅仅是一个验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更是一个布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实践过程。如何以使用新教材实验来推动本地区的科学课程改革,同时又通过课程改革实践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特征和构建方式是今后的探究方向。

2、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及策略。

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如何落实?如何在理论和实践间找到结合点?例如摘要:如何“用教材教”?如何体现“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等新课程实验中碰到的新问题及策略是我们今后的探究重点。

3、科学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

目前,新课程评价改革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新课程实验的瓶颈,科学课也是如此。虽然在本探究过程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实施科学化的评价程序仍须进一步探索。

十一、参考文献

1、樊琪、赵骏《小学生科学素养透视》《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6期

2、李大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2000年

3、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探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2年

4、周世琴《农村小学开展探究性科学专题活动的实践探究》

http摘要:///jwt/info/doc/2003-10/17/25080/

5、金兼斌《科学素养的概念及其测量》

http摘要:///docsn/cbx/newmedia/academic/theory/zw/scientific%20literacy.htm

6、《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8、李峻《综合理科课程的开发和科学素养》《学科教育》1999年第3期

9、张红霞、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探究》

10、李建平《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中国教育报》2002

11、张俊《小学生科学学习目前状况的调查》《江苏教育》2004

【论文科学素养小学生科学教师策略备课系统

【论文摘要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该探究报告通过在大量的文件检索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了目前我国及昆明市的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状况,根据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尽可能低耗高效努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对可能影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重点放在教师科学素养方面,发现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针对昆明市目前状况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提高科学教师科学素养水平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要求,开发研制了既具有资源库性质又具有开放性的小学科学教师备课系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支持平台。

一、新问题的提出

1、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顺逆,而且也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我国,由教育部领导的面向21世纪的基础课程改革中包括了科学课程的改革,明确地把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2、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为重要目标的科学课,从学校的重视程度到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都和整个课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观念上看,一些学校把科学课列为另册;从教学计划上看,课时常被挪用去补语文、数学;从教师队伍看,兼职比例过高,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3、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基础教育的基础,将其列为课题探究,在当前,不但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

二、探究的目标

1、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中探索出一整套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最优发展的策略,最后探究成果为探究报告。

2、进一步明确本地区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具体新问题及其原因,及时了解本地区儿童科学素养水平和小学科学教育的目前状况,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持续性开展积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3、对儿童科学素养状况以及本地区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目前状况、存在新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提出本地区今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重点。

4、探索小学《科学》课程取得好成效的行动策略,为云南省创造性地使用《科学》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5、研制开发“小学科学素养培养教师备课系统”,挖掘科学教育资源,为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

6、改革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7、进一步发挥我区的科学教育的功能,扎扎实实地提高科学教育的质量,使全体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三、课题探究组织的原则

以五华区教育科学探究中心为主牵头,专兼结合,上下结合,理论探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理论探究为指导,以调查探究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依据,以策略办法探究为归宿。

四、探究的方法

以行动探究为主,结合进行理论探究和调查探究。

五、探究的过程

共包括理论探究、调查探究、行动探究和初步实施和总结分析几个主要阶段。从2003年3月到2005年11月,历时两年零8个月。

(一)理论探究

1、基础概念探究

科学素养是本课题的基础概念。对于这一基础概念的科学界定,直接关系着调查探究和行动探究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通过多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并紧扣课改有关理念,我们的对科学素养的概念性定义熟悉如下摘要:

在西方国家,科学素养一词的英文表达是ScientificLiteracy。literacy有着两个不同的意思摘要: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学者有关;另一个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普通大众。《现代汉语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可见,科学素养主要是后天培养的修养。一种普遍的熟悉是摘要: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熟悉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喜好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把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去解答和实践有关的新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猜测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米尔(JonD.Miller)教授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摘要:

①熟悉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②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定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立;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学生;举措

1.前言

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主要是科技的发展及创新,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发紧密。故此,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该将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在知识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一争之力。科学素养简单的说就是现今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梳理人生观与价值观[1]。

2.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在化学教学中,需要站在科学的立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优化,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与学习能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主要有:其一,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在有一定化学基础的前提下进行深一步的学习,而科学素养可以在学生学习之初为其建立一个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化学的坚实信念,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实事求是,对化学中的化学实验以辩证的态度看待,对存在疑虑的化学知识,可以使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化学学习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牢固的根基。其二,科学素养在化学学习中的渗入,可以优化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更好的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化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其培养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化学学习的能力。

3.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举措

3.1以趣味性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是高中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科,高中化学的学习与初中基础学习不一样,主要需要学生结合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进行学习。教师在准备课件时应该基于科学素养的角度去整理与分析资料,以此提高化学课程的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化学学习方法与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高中化学固态金属钠与水的化学反应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在上课时应该综合性的对钠以及其他活泼金属的属性进行详细的讲解,巩固学生之前学习的基础知识,使其在学习新知识前,有充足的理论知识准备,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自我思考、举一反三,对钠的化学反应做出准确的判断。若学生在学习中仍然会觉得钠与其他的普通金属相似会发生氧化反应,则教师可以使用化学实验的方式去证明。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巩固学生之前学习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化学知识点的印象。3.2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中的主要形式在于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2]。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学生对电脑或手机等通讯设备较为熟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的利用这些信息技术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对课堂与课外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盐类水解的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可以使用课堂展示与课下学习的方法,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首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或学校的电脑,搜索关于盐类水解的知识点,如“水解平衡”的基础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点的提前预习,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CH3COONa、NaCl”等实例,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分类及类型。在自学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可以使其科学素养得以提升,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观,并在长期学习中,提高其自学能力。3.3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知识不仅可以从书本中得到,也能够从实践中得到,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要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探索,拓宽其思维视野。例如,在学习“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研究,首先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三个组,之后将三组学生分别派往食堂、学生宿舍、配电室这三个地方,食堂与学生宿舍由正副班长带领,配电室由教师带领,让学生寻找着三个地方有哪些金属材料,他们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外研究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如去食堂的小组中有位成员就发现,食堂有许多不锈钢的锅或盆,他进一步进行思考,不锈钢不生锈的原理是什么。而去学生宿舍的学生发现,宿舍中,床是铁质的,但除了与地面接触的地方有轻微的铁锈,其他地方都完全没有生锈,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课外研究,学生能够自己寻找答案,在研究与探索中,其科学素养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这种方法能够拓宽其视野,使其在课本学习之余了解生活常识,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4.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推进,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为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帮助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而科学素养也是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之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以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先进的教学技术帮助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拓展其视野,提高其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白天英.关于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式[J].学周刊,2017(23):20-21.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5

关键词:化学;科学素养;素质;科学态度

1初中化学“核心素养”要点

化学是一门文理兼顾的学科,一门严谨、科学、发展的学科。化学学习首先要树立一定高度的化学学习观念,就是才能够从化学的视角,阐述对自然、社会与化学学科的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看法。化学观念包括化学术语和化学学科的基本观点以及理解化学是什么,化学有什么用,如何用等;它包含了对科学、工程、技术的一种意识;强调了化学与人的关系和化学作为一个载体的作用。其次就是学习化学的能力,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为了更好地学好化学,化学能力的体现不仅是学习能力,它属于学习的综合能力的种类,我们将化学能力分为对化学的认知策略、化学智慧技能、化学实践方面的动作技能三个部分。具体对化学学习的“核心要素”提出几点要点。(1)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呈现完美人格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视野为基础,不断深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境界和对化学知识的再认识,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升华。(2)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双基理论的建立,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本方方的培养和学习,结合化学学科的定律和守恒思维培养学生的得与失,把控与掌握。学会如何归纳、如何用化学知识比较、如何用化学苏伟进行辩解等方法。(3)化学具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化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化学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前者是方式学习,后者是思维训练,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式”,如“从辩证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化学”,加上化学学科具有一定差别异性,存在一定的判别差异,所以还要在批判思维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4)化学是靠现象来推断、靠信息来联络的学习学科,如对化学实验流程的严格执行,化学现象的有力推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处理,不同信息的不同结果的判定和信息处理都将是学习化学的信息源问题,世界影响化学的学习和判定。(5)化学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需要对科学具有一定的认知,对其他学科要有一定的联络贯通,需要对学科教学交流、探讨、合作。从而体现化学学科的情感态度和化学价值。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1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态度就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合称,要求有崇尚科学的精神,有端正的思想品德。科学态度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是首要建立起来的。只有具备科学的学习态度才可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去探索新知识、新领域、新发现,在工作中才会有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坚强的工作作风,才会有保持终身学习的毅力。2.2科学方法培养。在化学学习中,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化学是中性学科,需要理科的理性思维和文科的感性思维,所以化学学习必须借助观察、辨别、实验、分析的方法;还需要借助化学的特点进行假设、推理、推断的方法;在众多实验探究下,我们还需要用比较、归纳、总结、类比等方法。化学学习的方法论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其实验的可操作性及其强,需要综合应用化学方法,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往往是综合的方法,也叫科学的学习方法。2.3用科学的教育方法。科教兴国,创新兴邦,学习化学的教育也要科学创新,用科学创新的教育方法来教育,让化学知识符合青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来设计符合他们的学习课件可安排学习进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的方法。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兴趣第一,知识第二,思维第三,效果第四。要从身边的事物入手,认识空气、氧气、水;逐步认识元素,厘清关联关系,学习化学物、分解物、合成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督促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判断能力。知识可以反复讲,每次的侧重点可以不同,从知识到现象,从现象到现实,一点一点地去引导,逐步实现化学学科的理量关系。2.4科学的探究能力。化学在初中生看来,既陌生又熟悉,加上化学教师的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引导,这个年纪的学生比较适合实验探究性教学的开展,需要给学生输入探究性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思路。除了继续拥有化学学习的“听、记、背、练”的基本学习方法外,还要依据《标准》要求的“将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时间活动,以体验式教学为基础,探究性教学为主导,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应课本外的知识吸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初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的素养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多条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针对该文提出的科学态度,有必要在这里举行阐述,因为科普的普及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首要任务就是对科学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正确的态度,何谈科普素养问题的培养,科学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必须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3.1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初中化学学习第一个要求就是实事求是,也培养科学素养第一个任务,实事求是体现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求做到表达、书写、探究必须要有依据,要科学客观存在,不能编造不存在的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的方程式;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做到有理有据,严谨科学;对化学数据的记录和数据的描述要准确无误;对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实验操作要领的要求和描述一定要按照规定和要求来进行,不能随意添加或者控制反应剂量,在实验过程中,如实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3.2创新理论,激发兴趣。理论创新是永远不会停滞的,良好的化学观念也是需要培养的,化学观念的有效生成,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首先,教师的头脑中必须要有新课程、新理念。其次,教师平时要注意搜集成功的案例,丰富自己的课堂,让学生从实践中出真知,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得出事实的本质,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让学生对核电、核能,氢气、燃料,航空、航然,新医学、新医疗产生兴趣,引导他们为祖国建设做出努力。3.3专题开展,课外拓展。要激烈学生具有德才兼备的良好基础,失败的案例必不可少,让学生从失败的困惑中走出来,让他们去了解先辈的失败研究,让他们去了解,去学习,激励他们拥有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求学欲望,为科学献身、为真理奉献的学习精神,以身献身是最好的教育创新,是最好的现身教育。3.4绿色环保,科学探究。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在化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业污染、资源紧缺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启发点,让学生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是每一个国民应尽的责任,引导学生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不要回避,不要含糊,关心社会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最科学的教育。3.5学以致用,至高无上。学习的目的就是要用的,就是在以后的生活中需要应用和实践,化学科普的教学需要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利用化学的自然现象组织学生对公众教学科普宣传,对科学继续宣讲,也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既尊重科学,又崇尚科学,对破坏、迷信、邪教的存在进行现身演示,来净化社会秩序,学好化学,学好科学同样也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综上所述,科学的学习离不开科学的普及,科普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辛勤的付出和劳动,要用心、用力、用方法。科学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去关注而已,学习科普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无力回天,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教法去帮助年青一代,让他们拥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创新,去发现新的事物,知识永远在路上,我们就要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王修信.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B):59-60.

[2]王玲玲.分析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J].新课程,2018(7):118.

[3]谢婧.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科素养形成的探究[J].赤子,2017(4):215.

[4]张占疆.化学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J].宁夏教育,2007(9):56-58.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化学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具体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1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知识靠自己的思维得来时才是自己的知识。因此,化学教学应该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而不应是化学活动结果的教学,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认知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从实验现象到某一化学概念、规律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通过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分析形成概念或规律,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一步深入理解概念或规律形成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的实验教学目的是“重结论”,而不是将实验作为“再发现”的过程[3],视为知识的形成过程。由此,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以实验教学为基础的化学教学观,充分挖掘化学实验的教学潜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化学实验教学环境。

1.2改革演示实验

目前中学化学演示实验多为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然后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制法或定律,最后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4]。在实验中学生往往只是简单机械地重复,没有积极地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根本不动手,只是旁观,他们照样能将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写得比实验过的同学还好。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丰富想象力、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必须转

变实验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例如: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地观察和描述: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小球不停地在水面上转动,发出“嘶嘶”响声,有水雾及气体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等,并能得出结论——钠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同时生成NaOH。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思考,用学生己有的知识并联系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合理地解释和说明。例如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化?钠为什么会和水反应等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探索事物的习惯,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实验中掌握知识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2改进实验装置拓展和延伸实验

2.1实验装置的改进

实验装置是化学实验的客观载体,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并最终可以对实验装置提出自己的改进设想,这当中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将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对实验装置的改进。改进实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使现象更鲜明使实验更客观

如在“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当分析了制得的氯气中可能含有杂质气体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后,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可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怎样重新设计实验除去杂质气体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学生通过思考常可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成如图1所示。在此实验设计中,净化、干燥装置是学生在初中己经了解的,而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防止污染的吸收装置,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通过这种实验设计,

学生不仅能动地掌握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参与中训练了思维,可以接受学科思想和环境意识的熏陶。这对完善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图1改进后的氯气产生装置

2.2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5]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重视实验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课本所设计的家庭实验,并开发好应用型实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实验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讲到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讲到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时,可让学生回家做用食醋除水垢的实验;讲酸碱指示剂时,可让学生利用常见植物花瓣制取酸碱指示剂;讲碘与淀粉变色反应时,可让学生用碘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还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作调查报告,如调查汽车尾气的危害,调查吸烟的危害,调查城市中白色污染情况等,使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感受化学实验的乐趣及重要性,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时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大光.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科普网.

2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李益军.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第8-9合期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科学素养;物理

实验高中生的思维认知和习惯观念,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完善,逐渐趋于成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让高中生将所学物理知识准确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需要教师利用多元化途径,充分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水平,突出高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通过物理史渗透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高中生强化自身物理基础和日后长远发展的必备因素,而物理学科发展至今,经过许多曲折,这一过程具有很强的学科史价值。很多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可以由此深入渗透教师的实际教学,从而能够帮助高中生了解物理本质,进一步完成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的目标。例如,高中物理涉及“单摆运动”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借助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实验结果和影响因素,传递物理科学精神和内涵。此外还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伽利略发现这一物理现象时的感悟,观察教室天花板吊灯随风摇曳的物理现象,记录前后摆动的时间间隔,以及摆动角度对整体结果的影响[1]。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分析—猜想—验证中,掌握物理规律,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物理实验强化科学态度

高中物理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思维,学生要想提升物理学习质量,树立良好的科学态度及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很有必要。此外,借助物理实验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规范的良好科学态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2]。例如,教学“超重和失重”物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自主制定实验流程和验证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学生首先会思考“物体失重和超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然后借助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解题经验,进行分步实验,利用实践操作检验影响超重和失重是否为加速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实践检验真知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整理分析的良好习惯和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三、利用公式推导突出主体意识

公式推导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并通过设疑、问题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让学生参与公式推导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会用公式进行运算,并能够学会梳理各种公式间的关系和推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例如,在进行“动量定理”教学时,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展示动量变化公式Ft=mΔv。而是要先列出常用物理公式p=mv和Ek=mv2,再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这两项公式进行分析,从而推导出动量变化公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才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最终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借助实践练习树立责任意识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对社会发展建设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借助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例如,在“能量守恒定律”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实际能源情况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掌握能源利用范围和消耗情况,切实制定合理科学的能源节约和保护措施,维持“能量守恒”。借助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活动,还能借此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发展建设贡献更多力量。此外,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全面落实学以致用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进一步打破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桎梏,让学生从根本上优化自身物理应用水平,享受物理解题带来的成功喜悦,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3]。

总之,要想确保高中生的持续发展进步,不断提高物理学习质量和效率,利用合理手段培养其科学态度与责任,必不可少。在学生逐渐激发物理兴趣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配合教师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养成科学的物理探究习惯,做到对学习负责,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吴兴宝.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22):163.

[2]杨刚.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高中数理化,2016(24):33.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8

整合信息技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地理学科知识的时空跨度大而教学环境空间小,传统的教学手段有局限性,表现形式呆板、僵硬。现代教育技术则可以超越时空界限,在课堂上再现宏观和微观世界,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联系、有画面、可远观、可近看、可聆听、可感知的动态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理解、探索知识的平台,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不局限于课堂学习,而是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复杂的物质变化过程生动而直观地演示出来,以此唤醒学生对科技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科技意识,让学生感受科技的魅力。

分享学科动态,传递最新科研成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学科领域取得的新成果将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服务经济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递当前相应学科领域所取得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让学生了解各学科与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与学生分享关于某些新成果的报道,让学生从中摄取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刊物、观看相关电影电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科学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树立为科学事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奉献的科学精神。重视科学史教育,追溯知识来源和演变科学史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史教育,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其来源和动态演变。如“地球的运动”章节中,教材结合学习主题安排了一段阅读材料《地转还是天转》,让学生接受相关科学发展史的教育,同时适度扩展学生的天文知识,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的事迹,特别是科学家们青年时代的重大研究成果,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实施探究式教学,强调知识发现过程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2)金鱼吃什么(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作者:楼曙光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城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科学素养培养范文篇10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

科学素养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方法的选择,首先要深化对于学生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较好的问题研究能力,才能够对于很多问题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这是学生科学素养能够形成的基础所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有效引导,要将知识的讲授更多地转换为学生自主实现的知识探究与获取.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研究的乐趣,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深化.例如,在讲“参考系”时,为了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路边的大树、奔驰的骏马、飞流而下的瀑布、川流不息的车辆.汽车里面有一个乘客问:“我动了吗?”司机说:“你没动.”而路边的行人说:“你跑得真快.”我提出思考问题:乘客到底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仅为知识教学形成了铺垫,学生的思维也得到激发.又如,在讲“加速度”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飞机起飞、火车出站、运动员起跑、老虎突然去追鹿、汽车刹车等.让学生观察速度是否变化,变化快慢的程度是否相同,列表把初末速度对应时间填在表中.让学生回答,然后对比速度,进而引入加速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更加生动直观,学生的思维也能够活跃起来,而且能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提升教学效率.

二、深化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深化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很有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时应当掌握基本的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也是对于学生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要透过良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独立思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并且自己设计相关实验过程.有的学生设计的实验过程如下:不抽空气,观察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展开模式,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