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药事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6-07 16:39:25

科室药事管理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静脉用药;精细化管理;输液质量

近年来,随着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在国内各级医院的推广,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了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可行性高、合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也是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因而制定出一套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模式十分必要,对于患者输液质量及安全性均有重要临床意义[1]。为此,笔者在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即结合科室条件建立了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取得良好效果。为证明笔者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以指导临床应用,特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后的输液安全性,以及科室人员专业水平变化进行自体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01至2018-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科200张处方为对照组,对照组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精细化管理前阶段;随机选取2019-01至2019-12我科200张处方为研究组,研究组为精细化管理后阶段。根据科室条件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立一套精细化管理方案。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研究。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精细化管理前后两个时间段的气候、季节等变化不大,误差较小;(2)精细化管理前、管理后的科室工作人员均为40名,前后无变化;(3)输液处方以及差错记录等相关资料完整无缺。排除标准:(1)抽选的处方资料不详;(2)科室工作人员有变动;(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负责的病区有变动。1.3方法。1.3.1精细化处方审核。(1)在科室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设计出合理的输液用药软件,仔细查询药物之间配伍禁忌、药物作用、用药途径等自动审核及药物信息;(2)审核处方时,应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工具书与说明书,特别是主管护师职称以上工作人员,应对静脉用药具备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3)安排主管药师与主管护师联合审核处方,全面发挥药剂人员对于药物性状、配伍、作用的了解,明确药学法律优势,并能互相取长补短,同医护人员之间能够快速、有效沟通,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降低输液处方不合格情况发生率。1.3.2精细化药品管理(1)对针剂及输液体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开放式管理、分类上架、分区域管理,保证排药更快捷、方便、准确。对于针剂则安排专人管理,以科室为单位发放、摆置药品,保证药物规格无误,对医院、患者负责,并加入核对环节,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2)可运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信息系统管理针剂,如按货位号定位药品,可按照如下分类管理:贵重药品、冷藏药品、高危药品。对于高危药品以及外观相似容易混淆的药品进行定位防治,并予以“双标识”作为特殊记号,实现“前馈控制”,降低药品输错等差错事件发生率。在医院建立低温保存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中需要低温保存的药物有20余种,可设置低温保存区域,购买冷藏箱,以实时监控温度,及时调整,保证低温保存药品的质量,最大限度地预防药效受损;(3)设置高危药品标识十分必要,可分类为A级、B级、C级,设置醒目识贴,摆药时设置摆药贴,并保证专袋包装、专箱配送。1.3.3精细化调配管理。(1)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完善静脉用药相关制度,落实领导小组各个成员的职责,并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各项预防院内感染的制度,包括规范无菌化操作流程、各级层流环境清洁度达标、每日消毒层流操作台与配制间物品、每日清洁地面、记录紫外线灯管更换日期以及辐射强度。同时,注意每个月进行一次医务人员手卫生检测、物体表面细菌检测和空气细菌检测,一旦超标则立即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后再次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工作。(2)药品配置精细化管理。首先,工作人员应注意配制时间、顺序等问题,输液药物溶解后不稳定或存在时间要求,如抗肿瘤药物、注射用中药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应用或现配用,因而输液药品对于配送时间与配制时间均有严格要求。工作人员与各个网络中心、临床科室部门充分讨论与协调,为有特殊要求的药品设计一套管理流程,保证药物配制、静脉用药时间均合理。同时,危害性高、需要避光或者冷藏储存的药品,以及非整袋或整只药品,应利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网络系统,在输液卡标签下方标注汉字,在提示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各个工作环节的同时,提醒医护人员合理用药,做好防护工作。(3)药品配制质量管理。对于儿科药物,应参考药物剂量换算表进行配制,且工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后上岗,且可设定“专人配制”管理方法;对于抗肿瘤药物,应对医院常用的化疗药物方案进行总结,并将每一项化疗药物方案的用药时间、药品、用药顺序、溶媒、配制方法等打印成稿,便于工作人员随时查阅,保证药物配制准确性、一致性,提升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诚信度。(4)包装与配送管理。将输液成品装入规格病区专用的、密封良好的送药车,且在加封条后安排工人递送。送达时应与病区的医疗护士进行书面性交接,注明送达时间后签名,将问题发生原因、处理方法与协调时间等以书面形式发送至各个病区。1.4观察指标。(1)不合格处方:统计两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2)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对研究组、对照组两个时期的科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操作水平考核,总分采用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水平越高,其中≥9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优秀+良好)/40×100.0%。(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搜集两组审方、贴签、摆药、调配、停医嘱退药、成品输液发放等差错事件相关数据,统计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合格处方比较。研究组合格处方检出199例,合格率为99.50%,对照组合格处方检出191例,合格率为95.50%。研究组不合格处方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64,P<0.05)。2.2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成绩比较。研究组科室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考核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3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研究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差错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是指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药学技术人员,在符合全球国际标准、根据药物特性设计操作环境,并依据标准操作程序,将已经药师严格审核后的处方中的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全静脉营养药物等静脉药物混合调配,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产品及药学服务[2-4]。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可将原本分散于病区治疗室中、开放环境下配置的静脉药物,由专职技术人员在密闭而洁净的环境中、局部百级洁净操作台上集中配置[5-7]。而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中,科室人员工作态度、专业素养可直接影响输液质量、工作效率,对患者用药安全性也有重要影响,引起了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8-11]。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社会上常用的管理模式,其可行性已经在各个领域上得到验证[12-14],因而笔者引入了该管理模式,加强对质控体系的完善,从各个环节上实现“全面控制”,建立精细化的审方-排药-核对-配置-再核对-输液配送的流程。首先,根据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科室条件,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主要采取二级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各级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管理细则详细,可达到分层上岗、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积极性的目标。不断修订、完善岗位细则和工作人员职责,制定专业化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流程,提出可量化、合理的考核指标,保证全员参与,执行力良好。其次,成立领导管理小组,制定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管理、参观、登记及体检制度,细化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审方、药物配制及其质量管理、包装与配送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整改,保证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加上执行力良好,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处方、预防差错事件发生。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药师;药事精细化管理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控制医疗成本,减轻医疗负担,加强药品管理,推进合理用药,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它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把患者纳入不同的DRGs,每一组都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相近的卫生资源消耗[2]。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1983年美国政府在全国实施了DRGs预付费制度(diagnosisrelatedgroups-prospectivepaymentsystem,DRGs-PPS)的改革方案[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DRGs的相关研究,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启动DRGs-PPS。DRGs最初主要应用于医疗保险支付,随后应用到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病案管理、绩效评价、成本管理等领域[4]。以“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pharmacymanagement、pharmacist、pharmacy”等为检索词,并进行相应组合,检索结果显示国外药师在DRGs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性和安全性,而国内文献关于药师在DRGs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易湛苗等[5]提出建议及设想,国内药师可以通过药学服务节约费用,优化DRGs用药方案、直接控制不合理的药品费用、结合药品分类/限定日剂量系统进行医院药品目录遴选等。本研究旨在介绍本院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效果,并就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将DRGs更好地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本院基于。从2016年8月份以来,本院成立了院长亲自主抓,分管院长直接督办的“DRGs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处、病案统计室、信息中心及医保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部门通力协作,认真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将DRGs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下半年本院开始探索基于DRGs的药事精细化管理,各专科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病区进行合理用药沟通会,通过对费用消耗指数较高的病区及医师的分析,找出规范诊疗行为的重点。以“均次药品费用/DRGs组标住院杆费用”找到靶向病例,评价某一病组内病例的用药合理性。1.2资料来源。本次研究所选数据为本院2018年4~9月、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病案的数据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病案首页相关数据,数据格式与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要求保持一致。DRGs分组以CN-DRGs国标版为分组方式,DRGs权重计算及参照标准为北京市市属三级医院平均水平。1.3研究方法。将2018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前组,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后组,利用CN-DRGs分组器处理数据的反馈结果,使用Excel2016软件将DRGs分组信息与医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匹配,比较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本院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基本情况,主要药事管理指标情况。并根据DRGs分组,选取排名靠前的DRGs组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费用差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药师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DRGs总体情况。本研究共采集7330份病例,其中,干预前组3436例,占46.88%,涉及DRGs135个;干预后组3894份病例,占53.12%,涉及DRGs135个。干预前后出院患者数基本保持稳定。产能方面,入组病例数和DRGs组数基本稳定,总权重、病例组合指数值(CMI)值均升高明显,说明本院在实施DRGs后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效率方面,干预后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均有所降低,且低于基准值水平(基准值为1),本院在治疗同类疾病所需时间、所花费的费用均低于标杆医院的平均水平,干预后在成本控制上不断优化。但患者次均费用变化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诊疗效率。安全方面,干预后的死亡率低于干预前,整体DRGs指标向好(见表1)。2.2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主要药事指标情况。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主要药事指标中,药品结构比、辅助药品结构比、次均药费、次均辅助药费均有所下降,尤其是药品结构比由23.89%下降至19.38%,同比下降18.88%;次均药费由2235.29元下降至1774.29元,同比下降20.62%。次均辅助药费由227.34元下降至189.00元,同比下降16.86%。临床师通过DRGs数据参与科室药品管理,优化科室药品结构,辅助临床合理用药,促进消化内科病区药事管理指标持续改善(见表2)。2.3消化内科重点。DRGs组在干预前后费用变化情况根据DRGs,选取本院消化内科入组病例数排名靠前的DRGs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数据分析。次均药费方面,GU15(消化道梗阻或腹痛,不伴合并症与伴随病)、GK23(结肠镜治疗操作,伴合并症与伴随病)、GK25(胃镜检查或治疗操作,不伴合并症与伴随病)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GU15、GK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均费用方面,4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只有GK23组(P<0.01)和GK25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干预后对于消化内科药品费用占比较大的病组费用影响较大,符合改革调结构的初衷,减低药品收入所占比重,降低运行成本,减轻医疗负担(见表3)。

3讨论

我国对医疗机构层面的用药管理及合理用药的水平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广泛开展的合理用药评价多是以处方、药物、患者或医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回顾性评价,缺少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或同一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之间概括性的、直观的、简单的合理用药水平的评价手段和标准[6]。本院基于DRGs数据进行精准化药品管控,精准定位费用控制关键科室、关键医师,针对不同科室、医师进行个性化用药管控,在合理控费的同时给予科室发展医疗水平提升空间。DRGs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医院、科室乃至医师之间的横比,以及不同时期的纵比[7]。基于DRGs的医院绩效评价包括医疗服务支出、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三个维度,DRGs组数(表示医院能治疗疾病的范围)、DRGs总权重(医院的医疗服务总量)、CMI(反映医院收治病例的技术难度水平)、费用消耗指数(治疗同类疾病所花费用相对水平)、时间消耗指数(治疗同类疾病所用时间相对水平)、低风险组死亡率(反映低风险组死亡率情况)6个核心评价指标[8-9]。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科室、医师的特点,能够为其下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3.1基于DRGs实施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做了以下工作:①通过对消化内科不同病区不同医师DRGs住院医疗服务监测综合评分的横向对比,结合CMI值、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药品结构比、辅助药品结构比、次均药费等指标,靶向找到重点监控对象。例如,对本院消化科3个病区共19名管床医师的DRGs数据对比中发现,不同医师的药占比、辅助药品结构比与疾病CMI无明显相关性,药占比与辅助药品结构比无明显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费用消耗指数与辅助药品结构比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靶向找到费用消耗指数较高且辅助药品结构比也较高的医师,作为重点点评及监控对象。②通过对科室内同一DRGs分组入组病例进行纵向对比,以次均药费/DRGs组住院标杆费用排序,靶向找到重点点评病例。例如,运用DRGs数据抽查GK23组病例,结合主要诊断、次要诊断、手术操作、住院天数、药品费用等数据发现,在病组权重相同、住院天数近似的条件下,分别抽查均次药品费用/DRGs组标住院杆费用>0.24(本院消化内科药品结构比指标24%)或排序前3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发现病区存在的核心用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不合理病例医嘱医师其费用消耗指数占比通常较高。③开展共性用药问题专项管控。例:在抽查典型病例中,临床药师发现消化内科病区核心用药问题主要体现在某些医师息肉术后普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且疗程过长,部分病区常规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补充营养,同时发现不同消化病区辅助用药差异较大,与医师的从众心理及科室精细管理密切相关。在与科室主任进行一对一沟通后,达成病区用药共识及辅助用药使用规范,先后了本院息肉切除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建议、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应用规范、含果糖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规范等,促进消化内科病区药事管理指标持续改善,经过专项干预后,消化病区GK23组的药品费用下降明显。3.2DRGs应用于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局限性。DRGs的分组质量和评价效果受制于病案首页数据的采集,病案首页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直接影响DRGs的评价结果[10]。目前国家层面DRGs原则刚刚出台,武汉市更缺乏本地标杆,而且各级各类医院因选用的分组器不一,导致各医院的病组分组、分组权重、各类疾病的住院次均费用、疾病风险等标杆值不一样,例如本院目前使用的CN-DRGs国标版,部分病组数据地区差异较大。其次,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病区,如在外科推进DRGs的过程中,手术病例的费用影响因素多,是费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一外科科室不同病区因收治病种的差异导致费用消耗指数横向比较无法完全代表实际病区药品费用情况。同时本院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但目前中医类疾病病组的诊断及治疗,在DRGs数据中无法充分反映出来,无法体现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需要进行本土化改进,科学开发研究应用。

4展望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提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将行药事管理前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行药事管理后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为(50.2±8.5)岁;参照组100例患者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为(51.6±8.4)岁;本次研究均获得两组患者的知情同意及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本次调查研究对两组患者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依据随访时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记录患者对药事管理实施的满意度情况;其具体调查内容包括:(1)患者对药师服务态度的满意度。(2)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药事管理内容的满意度。(4)药物处方的满意度。(5)行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否得到及时处理。本次具体调查实施有10名护理人员进行全程跟进。药师管理具体内容如下:(1)完善药事管理组织机构。为保证药学服务质量良好,应先完善其组织结构;加强药师对医院科室病房及临床科室现有情况的深入了解,详细记录临床用药方法及其注意事项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评定医师药物处方对患者的改善作用;在患者使用处方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应对医师给予相应处罚。定期举办药师培训,以此提高其专业技能,保证用药的安全及合理。(2)重视药师作用。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才能保证药学服务质量得到提高。达到相应的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监督药师对各科室的用药情况,给予特殊用药患者进行重点检查。(3)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医学服务中心加入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处方,医师所开出的药方无需给予划阶,而是通过计算机达到临床医师与病房情况进行实时沟通交流,以进一步提高药师的服务质量及管理工作的效率。1.3观察指标。本次问卷调查各项分数均为0~10分,其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的满意度越高,总分为50分;满意为45~50分;25分以下则判定为不满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对比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用(%)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率情况。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0,P<0.05)。具体详见表1。2.2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在45~50分的患者有85例,参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在45~50分的患者有50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202,P<0.05)。具体详见表2。

3讨论

医院药学室的成立对医院各科室的病房情况及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6-8]。建立计算机技术,可使医师和患者保证良好的沟通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完善医院各科室的组织机构,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挥药师在临床科室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优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0,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在45~50分的患者有85例,参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在45~50分的患者有50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9202,P<0.05)。综上所述,医院药事管理制度的建立可提高临床药学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象,增加患者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秦永存.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6):134-135.

[2]刘雅兰.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0):159-160.

[3]赵栋.探讨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6):289.

[4]周长明.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意义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9):22-23.

[5]张恒玉.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7):187-188.

[6]张冰.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与作用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4):631-632.

[7]季银生,吴永春.分析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1):176.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4

1临床药师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1.1检查处方临床药师每周至少随机抽查1d的门诊处方(处方数量不得低于500张),先将处方按照科室进行分类,然后逐科开始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书写项目是否齐全、签名是否完整规范、药品名称是否准确、有无使用商品名、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用法用量是否正确、有无重复用药和配伍禁忌、有无超级别或超档次用药以及其他不符合处方规定的事项等〔1〕。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类、汇总、统计,计算各科室的处方合格率,上报医院职能部门,由职能部门按月对科室进行考核,考核对象为处方当事人和科室主任。

1.2终末病历检查临床药师每月随机抽查50份归档病历,仔细阅读病历,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临床诊断、现病史、既往史、医嘱信息、各种检查结果、患者体温、体质量等,结合查阅相关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终末病历用药情况给予评价:(1)适应证是否明确;(2)选药是否恰当;(3)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是否正确;(4)是否有禁忌证;(5)是否存在危险的药物相互作用。对检查到的问题进行记录,甚至拍照,以书面形式下发整改意见,责令科室主任负责限期整改。

1.3参与查房和危重病人讨论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临床诊断、各种检查报告、患者体温、个体状况等,重点对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评估,对不当的用药方案及时与主管医师进行沟通,力争达到最佳治疗方案。另外,通过药师查房为患者提供用药教育与咨询,使患者具有良好的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临床药师参与危重患者的病例讨论,了解医师进行药物治疗的思路和目的,与医师“相互监督、相互弥补”,共同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1.4对特殊病人建立药历我院临床药师坚持对危重病例、疑难病例、典型病例建立规范化药历,对以上几种特殊病人的药物治疗给予评价,从而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药历是临床医师通过收集、分析、整理患者的临床用药信息归纳、书写而成的完整的技术档案资料〔3〕。药历记录了药学监护的全过程,是临床药师为患者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也是设计最佳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临床药师可通过药历了解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住院期间使用的所有药物,用药前后的病情变化,根据检查结果对治疗方案调整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与主管医师或科室负责人协商解决方案,提高用药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促使临床药师在工作中积累业务和临床知识,体现药学人员的专业技能,使患者得到良好的药学服务。

1.5抗菌药物的检查抗菌药物的检查主要从分级管理、使用率、有无抗菌药物使用指征3方面进行检查、评价〔4〕。(1)我院在2008年制定了《西安市北方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类使用管理办法》,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科室抽5份病历、50张处方进行检查,检查执行情况。(2)检查抗菌药物使用率,主要是针对门诊的用药情况,防止抗菌药物滥用而采取的措施,具体方法为每周抽查全院2d门诊处方(约1200张左右),分别统计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然后将统计结果在每周的医院周会上进行通报。(3)主要检查抗菌药物的使用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有无适应证、选择药物档次是否偏高、用法用量是否恰当等分别记录并反馈到医院职能部门。

1.6存在问题的书面反馈我院统一印制了《用药情况反馈表》,临床药师在检查病历、处方过程中遇到的用药不合理问题,按科室、按具体问题进行填表。以书面形式反馈到所在科室和当事医生手中,责令其改正,防止再犯类似错误。

1.7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过程中较常见的情况,但做好收集、防范工作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我院给每个临床科室和药房均发放一定数量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要求遇到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填表、登记,按月由临床药师收集、整理、筛选,然后通过网络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心上报。对一些新的、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除通过网络上报外,再以书面形式向当地药监部门上报。对一些常见的、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通过院内《简报》向全院公布,以便引起科室重视和有效防范。对引起两起以上严重不良反应和导致死亡的药物,则将该药物从医院药品目录中删除,停止使用。

1.8进行处方点评与处方展评每月先在药剂科进行1次处方点评,每次点评100张,主要从书写格式和用药合理性两方面进行点评。(1)书写格式的点评:包括书写项目是否齐全、规范,药品名称是否正确、有无使用商品名称、有无涂改、有无签名、是否用规定的计量单位、是否使用规定的处方等逐项点评,按科登记。(2)用药合理性:包括用药与临床诊断是否相符、有无配伍禁忌、用法用量是否恰当、是否超出禁用范围、用药档次是否偏高、用药疗程是否适当、有无重复用药等,最后将问题按科登记。(3)将药剂科点评过的处方,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问题处方和特别优秀的处方,然后进行拍照或扫描,做成幻灯片,并且给每张照片做出评语,说明该处方问题在哪或优秀在哪〔5〕。每半年在全院性的学术会议上进行点评和展评,大家一看一目了然,印象深刻,也容易接受。

1.9开展合理用药讲座合理用药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一般情况下,上半年、下半年各1次。主要讲授对象为全院医、药、护人员,讲师为外请或院内专家。讲授内容每次均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围手术期患者药物的合理使用、孕妇与儿童的用药、老年人的用药、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本院用药常见的问题等。

1.10在门诊药房开展用药咨询我院门诊药房采取的是开放式柜台模式,目的是利于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除此之外,每天安排1名资历较深、工作经验较丰富的药师进行用药咨询,主要解答患者提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药品用法用量上的问题、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年龄与用药、饮食与用药等问题。

1.11利用《医院简报》进行用药知识宣传《医院简报》每月1期,设有“药事管理动态”栏目。利用该栏目进行用药知识宣传、本院用药遇到的典型案例与分析、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各科室用药情况的通报、国家与医院的药事管理动态等,从多个角度促进医院合理用药。

1.12将检查结果纳入科室考核临床药师将每个月在各个方面检查到的情况进行汇总并按科室归类,然后根据每个问题进行考核“扣分”,“扣分”的直接对象是科室主任和当事人,科室主任承担管理责任。最后由医院将“扣分”兑现到绩效薪酬中,对比较严重的情况还要纳入到科室的年终考评。

2结果

通过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我院处方合格率由2006年之前的61%提高到现在的95%以上。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以上降低到现在的34%~36%。经过临床药师的干预,提高了医生合理用药的意识,也帮助医生排除了很多的用药安全隐患,对医疗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5

关键词:普外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

普外科为外科系统当中最大的专科,该科室中所收治患者的疾病种类繁杂,因此科室内使用药物的种类亦有多样化的特征,且科室中多数药物属于高危药品。高危药品即为药物使用不得当即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或者对患者机体产生严重伤害的药物,且美国医疗安全协会已经将高危药品目录公布,以利于临床高危药品的使用和管理。近几年来,高危药品的种类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及医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增加,且药物的使用范围逐渐加大,一定程度上提升用药差错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因高危药品使用的管理方面常较普通药品严格,因此该类药物的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率相较于普通药物较低,但是高危药品一旦有用药差错事件发生,则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对此研究普外科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2月,于2018年2月起实施用药安全管理,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的医护人员中,护理人员21名,医生9名;男5名,女25名。实施后的医护人员中,护理人员20名,医生10名;男6名,女24名。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患者100例。1.2方法。(1)组建普外科高危药品用药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中工作时间在3年及以上的护理人员3名和医生1名构成,要求组员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与责任心、耐心。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对实施前的2017年1月~2018年1月医院普外科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汇总,主要分析普外科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知晓情况、药物使用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医院药剂科展开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搜集高危药品相关消息。对普外科中高危药品的有效期限、存放与保管情况及数量等定期展开检查。(2)小组成员根据美国医疗安全协会公布的高危药品表,同医院具体情况相结合,将普外科高危药品应用管理手册制定好。主要包含注射用化疗药物、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阿片类麻醉剂及抗血栓药物等。根据科室中上述各类药物的使用频次,在管理手册的目录当中将页码标明。管理小组成员实施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当收集高危药品的使用说明书,并且对高危药品的安全应用事项展开分类整理,将其加入至普外科高危药品应用手册当中。(3)普外科高危药品的存放位置,应当结合医院和科室的实际情况决定,同时需要在护理部的指导之下,对高危药品的存放位置加以规范。在科室中单独设置高危药品的存放区,同时在该区域当中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药品存放时应当注意对相似性药品与相邻性药品进行准确区分。针对部分对存放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应当结合药物的具体特征给予妥善的保存。高危药品应当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根据科室当中以及医院当中的相关规定设置基数,并且完善记录工作,医护人员在交接班时应当详实填写与记录高危药品的数量,管理小组仔细核对该数量。除此之外,管理小组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以确保掌握普外科高危药品存放情况、警示标识张贴情况及基数情况等,及时处罚不遵守规范使用高危药品的医护人员。(4)定期组织普外科医护人员针对药理学知识展开培训,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高危药品使用手册,学习高危药品安全用药知识等,以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高危药品安全使用的意识。护理人员应严格遵照说明书与医嘱选择溶媒、输液器和加药器等,以保证药物使用剂量的准确性。为患者使用高危药品以后,医护人员应当对其是否有药物反应出现进行密切观察,加强巡视的力度,及时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针对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应当及时停止用药,并且遵照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1.3观察指标。观察并统计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实施前后普外科患者的高危药品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由医护人员填写,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其效果越佳。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2.2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的高危药品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普外科当中的患者多、疾病种类多、手术多、护理人员工作琐碎且繁多,一定程度上提升科室高危药品管理工作的难度[2]。高危药品若未得当使用,可极大程度上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威胁。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可以提升普外科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而提升药物使用的规范性、合理性及安全准确性等,对科室医疗质量的提升有利[3]。通过组建专项管理小组,通过组织医护人员参加专项培训,提升其风险意识,且可以夯实医护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的认识基础[4,5]。

本次研究中,实施后医护人员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分析其原因,由于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可以保证医护人员为患者使用高危药品时,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观察与询问,及时将问题找出,同时可以明确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存在。此外该项管理措施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高危药品风险环节及预防方法的认识,有利于将其用药时的警惕性提升,进而降低药物使用风险,提升医疗安全水平。综上所述,普外科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有较高的实施价值,其可促进病区药品管理质量的提升,且有利于保障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韩成林,孙丽,王庆华,等.PDCA循环方法在医院高危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6,27(7):929-931.

[2]李玉珍,刘庭芳.基于追踪方法学的高危药品管理评审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7,28(4):521-526.

[3]王薇,刘素兰.高危药品警示标识管理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实践效果[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1):105-106.

[4]林海霞.PDCA循环法在基层医疗机构病区药品管理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7,36(13):154-155.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医院药事管理;临床药学服务;应用价值

近年来,医疗改革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药事管理制度的发展,由保障药品供应逐渐过渡为临床药学服务[1]。为了确保医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服务相适应,医院需要不断地对药事管理内容及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施行药事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各98例。实施前为对照组,实施后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57.38依10.3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68例,女30例;年龄20~86岁,平均年龄(58.73依12.22)岁。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

1.2方法

1.2.1具体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统计患者对药事管理制度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淤患者对药师的服务态度;于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状况;盂患者对药事管理内容是否满意;榆患者对处方的满意度;虞对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及时处理。本次问卷调查由2名护师进行发放,并由5名护师对数据进行整理。

1.2.2药事管理具体内容。(1)完善组织机构。为了进一步确保药学服务质量,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药学组织结构;需要药师了解及掌握医院各科室的病房以及临床科室状况,并且对临床用药的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建立奖惩制度,对医师处方的临床应用状况进行评定,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需要对医师进行处罚。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药师的培训,提高医师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2)提高药师作用。在临床药学服务质量上需要充分地发挥药师的作用,才能有效地确保药学服务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求临床药师需要对各个科室用药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并对特殊患者用药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及监督[2]。(3)普及计算机。在临床药学服务中采用计算机,实现电子处方,对开出的处方不需要进行划价。此外,通过计算机化,临床医师可直接与病房情况进行沟通,最终提高药师服务质量及工作的效率。

1.3评价标准

问卷调查每项分数为0~5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满意度越高,总分为25分。其中满意为20~25分;20分以下则为不满意。并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包括物中毒、药物过敏、并发症以及其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字2检验;以P约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为77.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

3讨论

医院药事管理中,临床药学室的建立能够深入地了解及掌握医院各科室的病房以及临床科室的用药情况,分析临床用药的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并且能够帮助患者解答疑问与困惑。各项组织机构的完善能够提高用药的合理与安全性,从而能够减少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3]。充分地发挥药师的作用能够确保患者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的安全性。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约0.05)。可见,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能够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大力地在临床推广。

作者:季银生 吴永春 单位:安徽省无为县中医院药剂科

参考文献:

[1]夏毅红.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170-171.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7

1.1一般资料

收集并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对21个临床科室的检查资料,发现与药物有关的缺陷31起,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16起,占51.61%;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与给药护理有关的142起,与新药物有关的49起,占34.51%。具体表现为:查对不清6起,占12.24%;给药速度不正确9起,占18.37%;药物常用剂量不清4起,占8.16%;违反药物配伍禁忌9起,占18.37%;未告知药物副作用18起,占36.73%;过敏反应处理不及时起2起,占4.08%。2013年6月随机抽查21个病区护理人员对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提问护士84名,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32名,占38.10%,能回答用法41名,占48.81%;能准确回答常用量47名,占55.95%;配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24名,占28.57%;不良反应19名,22.62%;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12名,占14.29%;较准确回答观察要点17名,占20.24%;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22名,占22.19%。

1.2管理方法

1.2.1建立病区新药品管理组织

1.2.1.1成立病区新药品管理小组

护理部将新药品管理纳入护理质量考核体系,建立新药品管理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药学科副主任任副组长,各科护士长和1名临床药师为成员。负责制订病区新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各科室的新药品管理培训、检查、评价。

1.2.1.2各病区设立1名新药质控员

由责任心强,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担任,负责制定、更新本病区新药品目录,收集药物说明书,科内护士新药品的培训与考核,评估科室护士安全用药能力,实施科内自查,及时整改。

1.2.2制定新药使用管理制度

1.2.2.1制订新药品目录手册

临床药学部、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共同界定本院新药品:①全国医学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第2版《护用药理学》未收录的药物;②医院电脑信息系统基本目录形成后近3年增加的药物;③各病区经护士讨论认为不熟悉的药物。根据新药定义制定全院总目录,每季度更新1次。各病区根据全院新药品目录摘录专科目录并制定手册。手册内容包括:主要药理作用、药效动力学、适应证、规格、常用剂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副作用、用药观察要点。

1.2.2.2收集整理专科药物说明书

科室新药质控员负责整理专科药物说明书,放入专门文件夹,及时补充更新,用于日常查看及培训。

1.2.2.3张贴“药物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常用试敏药品操作

规程表”购置最新版本的“400种中西药注射剂临床配伍应用检索表”和“常用试敏药品操作规程表”,统一张贴在各病区治疗室,便于护士查询检索。

1.2.2.4加强医护合作

各科由科主任牵头,护士长或新药质控员制定本科室新药应用流程。科室使用新药前召开推介会,介绍新药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同类药相比的优缺点、适应证、用量用法、禁忌证、副作用、用药观察要点。医师启用新药,须与当日主班护士口头沟通,提醒护士注意查对、配置及给药过程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的观察等。护士当日用药过程中,应做好观察记录,书写交班报告,连交3班,夜班护士晨会总交班汇报。

1.2.2.5制定药物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报告医师,遵医嘱给予处理,登记药物不良反应报表,上报临床药学科,次日科晨会通报不良反应症状及处理结果。

1.2.3组织培训与考核

提高护理人员的药学知识是安全用药的前提,缺乏药物相关知识居给药错误原因的第3位,低年资护士是发生给药错误的主要人群。护理部对新入职护士岗前培训药学知识;到科区后,进行科室新药培训,内容涵盖本科新药手册内容。临床带教中,逐渐掌握新药物给药护理。带教结束测试本科室新药物相关知识,90分合格。轮转护士及休假超过3个月的护士,应参加新药讲座。临床药学科每月针对新药质控员培训。医院引进新药,新药质控员参加临床药学科培训后,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培训,晨会提问,人人掌握。

1.2.4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对新药品专项检查督导,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科室在月护理质量分析会上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填写反馈单交回护理部,次月护理部对存在问题追踪检查,直至问题解决。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统计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护理部月护理质量检查资料,与药物管理有关的缺陷12起,其中与新药物有关的2起,占16.67%;护理不良事件报表中,与给药护理有关的92起,与新药物有关的有14起,占15.22%。2014年10月抽查护理人员对本病区3种新药物的掌握情况,21个临床科室提问护士114名,对新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知晓者101名,占88.60%;能准确回答用法用量108名,占94.74%;配药中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知晓者96名,占84.21%;不良反应知晓者89名,78.07%;药物的时间药理学掌知晓者82名,占71.93%;较准确回答使用中观察要点92名,80.70%;用药中护理人员自身防护问题知晓者109名,占95.61%;具有用药过程评估能力的72名,占63.16%。比较采取管理前后两组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5,P<0.05),提示加强新药品的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的药物知识和新药物的给药护理质量。

3讨论

3.1实施系统的新药管理措施可提高给药护理质量

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可实现质量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适应新时期医学发展的需求。本研究中将新药物的给药护理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培训覆盖面大、细致深入,可帮助护理人员掌握药物相关知识。通过督导检查,分析改进,反馈追踪,达到持续质量改进,保证了新药物应用的安全和给药质量。

3.2加强多学科合作有利于提高护士对新药的认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日间手术;药品管理;规范化

临床科室作为药品管理、使用的主要场所,护理人员作为药品的主要操作者,临床科室及护理人员对药品的管理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患者用药的安全与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与安全。但由于缺乏药品专业知识的培训,临床科室常存在护理人员对药品管理知识缺乏、药品质量管理意识薄弱以及病房管理制度不规范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病房储备药品质量管理效果不佳,进而影响药品的质量,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隐患和风险[1]。2019年中国医院管理协会再次将“确保用药安全”列为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一[2],用药安全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规范临床科室的药品管理刻不容缓。日间手术涉及病种较多,病房常用药品品种、规格相对较多,加之日间手术模式具有“短、频、快”的特点[3],存在一定的用药安全风险,如何提高日间手术病房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管理者深思。然而目前对日间手术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对其定义的解析、模式的探讨、护理的探索、管理的研究以及医疗安全与质量的探索等[4],而如何保证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的管理质量尚未见报道。自2019年1月开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通过药师参与临床科室药品规范管理和督导,在药品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日间手术中心共计55张病床、20名护理人员,涉及病种包括胆囊结石、肺结节、甲状腺瘤、结肠癌、耳鼻喉疾病等60余种。1.2药品管理措施。2019年1月前,该中心采用以临床护士为主导的药品管理模式,由病房总务护士负责药品管理质量,未形成标准化的科室药品管理制度,未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缺少药品相关知识的系统化培训,存在病房药品管理缺乏监督机制、药品质量检查流于形式、临床护理人员药品规范化管理知识欠缺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2019年1月起该中心改用药师参与的药品规范化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1.2.1成立日间手术规范化药品管理小组。 日间手术病房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由药师、病房护士长、质量控制护士、总务护士组成;通过QQ、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畅通沟通渠道,以便临床科室能及时与药师进行沟通交流,药师根据临床科室用药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指导、监督与反馈。管理小组主要职责是加强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日间手术病房用药的指导与督查,以及根据日间手术的特点制定标准化的药品管理规范,并进行实施与效果评价。1.2.2加强病房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由药师收集整理日间手术病房所有的药品说明书,制作《日间手术病房药品使用说明书手册》,管理小组成员在药师的指导下制订《日间手术病房常见药品说明书》,其内容包括药物的商品名、化学名、适应证、药理作用、常规剂量、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等,存放于病房文件柜,便于护理人员随时翻阅学习及参考。1.2.3加强标准化药品管理的培训。 药师定期到日间手术病房进行药品储存效果的检查及药物知识的培训。临床科室组织护理人员针对病房常用药物的管理制度、各类药品的保管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使病房药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1.2.4药师定期到病房进行督导。 总务护士做好药品的管理与登记,每天对病房药品进行检查。药师每月到病房进行检查与督导,主要针对科室药品的存放、标识的规范、近效期药品的监控、基数药品的合理性、药品的储存条件等进行督导,并针对病房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药品管理小组定期召开规范化管理小组沟通会,将存在的问题、药品最近的进展及时传达给病房。1.3评价方法。采用李凌等[5]报道的《药品管理质量评价表》对日间手术病房药品管理质量进行评价。该量表主要针对药品品规基数管理、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存储管理、药品效期管理和药品质量管理5个维度,各维度最高得分分别为20、10、30、20、20分,总分最高为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病房针对药品管理的质量越高。由药师于2018年10月(规范化管理前)和2019年10月(规范化管理后)对日间手术中心的药品管理分别进行评价。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与分析。

2结果

规范化管理后,日间手术病房在药品品规基数管理、药品标识管理、药品存储管理、药品效期管理及药品质量管理维度管理质量得分均得到提升,具体得分见表1。

3讨论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9

各医院级别及专职临床药师配备情况见表1。可见,二级综合医院专职临床药师配备人数均不足3人,有1家三级中医医院配备人数不足5人,另1家三级综合医院配备人数达到5人。

2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现状

各医院均设有临床药学室,有专职临床药师负责临床药学相关工作。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参与临床查房:医院临床药学室会同医务科(处)、护理部、感染办等业务职能管理部门,定期查阅患者运行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病情及临床治疗中是否存在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用药方面的建议,为医护人员提供用药知识,解答用药咨询,纠正用药错误,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查房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有4家医院查房次数少,查房模式简单,未开展血药浓度监测,未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医院临床药师向各科室发放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相关科室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填写并上报临床药学室,临床药师24h内到科室调查了解情况,并详细填写不良反应报表。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处理对策,并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定期对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纳和分析,及时向临床科室通报信息,减少或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同时,按要求及时上报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调查情况看,5家医院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院内通报、上报均及时,工作开展较好。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据统计,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1]。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我市相关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调查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5家医院对抗菌药物均实行了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低于60%,但使用合格率偏低。书写药历并编写院内药讯:各家医院临床药师均通过书写药历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药物参考,为个体化用药,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品不良反应,降低药物治疗费用,促进合理用药提供重要资料和依据。每季度编写院内药讯,向临床科室宣传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特性及新药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相关内容。调查显示,院内药讯已成为临床药师和临床科室沟通的重要途径。

3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1问题

由调查可知,我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院内药讯编写方面开展较好,但也存在不足。临床药师自身条件不符合要求,临床药师配备不足:《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临床药师应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药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应经过规范化培训。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人,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人。从调查情况来看,有1家医院临床药学人员学历不符合要求,所有人员只有1人经过临床药学知识的规范化培训,只有1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药师配备数量符合要求。临床药师未真正深入临床,实现个体化给药:血药浓度监测是治疗药物监测(TDM)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药物监测主要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以及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药物剂量或给药间隔的调整,以优化患者的用药治疗,达到最佳治疗效果[2]。从调查情况看,只有1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药师长期(已开展2年)定点深入病区,参加所在病区的病例讨论。深入病房,直接面对患者开展了临床药师查房,和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但实际开展中,对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及个体差异大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品种并不多。而其余4家医院只是简单抽查病历,未参与疑难病例讨论,未真正做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3.2分析

从经济效益看,临床药学人员以及设备的配置和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支出,并不能从经济回报中体现出来。临床药师查房没有相关经济收入,而进行血清浓度测定,实现个体化给药,按照河南省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市级三级甲等医院为34元/次,除去试剂成本和人工费用,已所剩无几,且不说测定所需设备的购置费用。即使在已开展血清浓度测定的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其负责人也坦言此为赔钱项目,只是为了配合、支持临床工作不得已而为之。这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4建议

科室药事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心内科;用药安全;安全管理;不良事件

心内科是主要收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药物治疗非常重要。心内科涉及药物种类多、数量大,对药物的安全管控难度大,容易发生药物安全事件[1]。用药安全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降低患者满意度,不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2]。因此,如何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成为心内科的管理重点。故医院对心内科用药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安全管理对策,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2019年7~12月心内科375例患者用药过程进行分析,统计用药不良事件,设为实施前。分析实施前用药安全隐患并制定规范化安全管理措施,于2020年1~6月对心内科用药过程实施规范化安全管理,设为实施后,实施后有390例患者。所有患者具备一定认知、沟通能力,排除患有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实施前患者中,男210例,女165例;年龄为43~75岁;高血压104例,心绞痛99例,心肌梗死73例,心率失常54例,心力衰竭45例。实施后患者中,男214例,女176例;年龄为45~78岁;高血压112例,心绞痛93例,心肌梗死78例,心律失常57例,心力衰竭50例。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成立用药安全管理小组。成立包括心内科护士长、科室主任、临床药师、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在内的用药安全管理小组,明确各成员职责。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用药安全因素的分析、协调安全管理措施的开展、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监督并考核安全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科室主任、临床药师负责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知识培训,主管医生负责患者开具用药医嘱和制定治疗方案,责任护士负责用药安全管理措施的具体落实。(2)分析用药安全隐患。对实施前的2019年7~12月心内科用药数据进行分析,查找各项用药安全隐患。①护理人员因素。护士责任心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用药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导致临床用药存在安全隐患。护士欠缺临床用药知识,未掌握肠溶片、缓/控释片、胶囊等制剂不可掰开服用,缺乏正确的用药宣教和指导,导致药效降低。配药期间未完全掌握配伍禁忌,对需要避光放置、现配现用的药物处理不当,同样降低药效,甚至引发输液不良事件。护士对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如硝酸甘油、西地兰、米力农、新活素、艾司洛尔等掌握不足,未严格控制滴速,存在较高的输液隐患风险。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宣教力度不足,如针对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应教育患者积极服用抗高血压药物、降糖药物、综合服用硝酸酯类和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②患者因素。心内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群体,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有限,记忆力下降,同时服用药物较多、频率不一致,容易出现漏服、错服、多服的情况,造成用药安全隐患。部分患者用药依从性差,不遵医嘱服药,常常自行停药、自行加减剂量,影响治疗效果。③科室管理因素。科室缺乏完善的药品存储制度,药品大多随意放置,未严格按照药物储存条件放置,需要放在特定温度下的药物未按适当温度环境保存,导致药物变质。需要避光的药物未放置在黑暗处或进行避光处理,降低药物效能。需要严封的药物未密封,导致空气或水分渗入造成药品污染。科室缺乏完善的清点审核制度,导致部分抢救药品长时间积压而失效。(3)制定用药安全管理措施。加强护士安全用药培训,邀请临床药师定期举办心内科常用药物的知识讲座,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用药知识水平,避免因自身药物知识不足引发的用药安全隐患。同时加强安全教育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提升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促进护理人员提高对安全用药的重视程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安全用药流程。分析药物发放、使用的各个环节,制定规范化安全用药流程。医生开具用药医嘱后,护士应核对用药单,确认无误后进行配药或发药,若存在疑问则应立即询问主管医生,避免发生治疗方案模糊不清的情况。严格执行分餐发药制度,责任护士分别于7:00~7:30、11:00~11:30、17:00~17:30发放三餐药物,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实行双人核对和条码管理。交接班时核对电脑上药物执行情况,未执行的查找原因。配制静脉用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充分考虑配伍禁忌、用药浓度、输注顺序,保障药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输注药物前调整输液速度,讲解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输液期间做好监督巡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实行药品分类管理。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药物放置于单架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排列处,常规抢救药物放置在配药室醒目位置。对于存放条件要求严格的药物,应为其设置相应存放空间,对温度有要求的药物放置在恒温冰箱内,要求避光保存的药物应放置于干燥通风的阴凉处,配制输液时也应注意避光,配制完成后使用黑色纸袋遮蔽。高危药品应做好标签识别,相似药名、类似包装药品单独放置,并贴上标签。定期核查药品有效期,并对临近过期药品实行颜色化管理,有效期6个月内贴绿色标签,3个月内有效期贴红色标签,原则上优先使用近效期药物。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教育。心内科患者大多为中老年群体,用药知识水平优先,对用药安全的关注度不足,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利于专业知识解答患者疑问,提升治疗依从性。发放药品、输注药品时详细讲解药品副作用、注意事项,促进患者做好用药安全观察。1.3观察指标。实施前后采用自制量表分别对护理人员药品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药品储存、药品使用、药品禁忌、不良反应及处理4个维度,每个维度得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药品掌握情况越好。统计实施前后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包括用药方法错误、用药剂量不当、重复用药、药品过期等事件。1.4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药品知识掌握情况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护理人员在药品储存、药品使用、药品禁忌、不良反应及处理等药品知识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2.2实施前后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心内科是收治以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科室,药物治疗非常重要,用药安全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医护人员、患者、科室管理等方面因素,心内科用药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用药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严重约束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3]。因此,医院管理者应给予心内科用药安全充分重视,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来提高用药安全性。本研究对心内科用药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规范化安全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实施管理后护理人员用药知识水平明显提高,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这说明心内科用药过程实施安全管理可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经过分析发现药物储存不合理、缺乏安全用药管理制度、护理人员药物知识水平不足、患者用药依从性低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因此,本研究进行了针对性管理:①护理人员是临床用药的执行者和观察者,用药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用药安全[4]。因此本研究加强了护士安全用药培训,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用药知识水平保障用药安全。②心内科药物种类繁多且用药量大,科室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药品任意摆放,存储时间过长而失效,部分药物存储不当而变质[5]。

本研究实行药品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剂型的药品分类放置和储存,保证药品处于安全备用状态。③科室对药品使用过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用药期间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配制药液未严格遵守无菌要求,药物清点制度不完善,容易出现药物过期现象。因而本研究建立了安全用药流程,从药物发放、使用的各个环节,制定了规范化安全用药流程,保障了用药过程中的安全。④患者对药物认知的缺陷也是影响用药安全的因素,本次管理加强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强化了用药安全教育,通过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意识和用药知识水平保障用药安全。综上所述,对心内科用药过程实行安全管理可提升护理人员用药知识水平,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徐丽莉.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3):85-87.

[2]王冰寒,张艳,颜巧元.住院患者参与用药安全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7):931-937.

[3]吴凤家,金建芬,孙红娟.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管理临床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82-83.

[4]何慧.护理干预对心内科患者用药安全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