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托管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2 16:09:48

课后托管计划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信息化;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平台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区别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1]。校内课后服务就是把校内外各种放学后课程服务统一纳入中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服务,旨在解决学生的放学后托管难题。该种服务模式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条件,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重任,这十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全国已有诸多城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这种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然而,该服务工作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高效管理,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参与者之间信息的及时交互,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

1.1参与主体多。目前,诸多省市城区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如北京市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外聘教师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3];贵阳市推出“乐童计划”,由政府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4];广州市部分学校引入具有办学资质的托管机构提供有偿的托管服务,或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和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等[5]。其参与者众多,具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教师、志愿者、义工、师范院校实习生、家长、学生等。1.2工作内容繁杂。校内课后服务提倡专业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课程服务,整个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多,管理内容繁杂。如政府排查、筛选、引进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内参与课后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监督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或者课后服务集成机构对资产、教务、人事、财务等事务进行管理;教师对各科目的放学后特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1.3数据交互效率。低从纵向看,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管理部门到实践部门所拉的战线长,数据传输速度慢、耗时多;从横向看,各部门间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呈现重复、交叉等特点,分工不明确,数据交互效率低。如政府对社会合规托管机构的排查、审核、引进时间长,流程多,手续复杂;学校、服务机构对资产、人事、财务等工作管理滞后,进程缓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少,沟通信息不及时等。

2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协同教学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的各个要素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教育的积极发展[6]。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就能为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各个参与主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促进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高效管理。2.1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规范、高效的中小学校内课后一站式管理平台,创建政府端、学校端、机构端、教师端、家长端五大线上技术端口,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服务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线上统筹管理、教务教学、家校沟通等功能,明确线上管理的流程准则,提升课后服务过程中信息流转效率,减轻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2.2优化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投入。政府通过规范、高效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社会上的优质托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再引入校内进行服务,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过多人力物力投入;学校、服务机构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校内资产、人事、财务、教务、保险等管理业务进行线上管理,减少线下管理环节,节约管理成本;教师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管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减少教师的精力投入;家长通过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在线选课、课程反馈、订餐请假等业务,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减少上课外兴趣班的金钱、时间成本。2.3实现技术创新,提供安全保障。搭建拥有线上线下互通管理体系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技术创新,采用人脸识别签到、实时视频监控、语音及时通话、在线及时支付等多项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技术,为学生的课后服务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与第三方保险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学生的参保、报保业务进行线上同步操作,保障学生的放学后人身安全;与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政府补贴的、学生缴纳的课后服务费用进行存管、监督,让课后服务经费更透明、安全。2.4丰富课程特色,助力学生成长。根据家长、学生的意愿,结合学校、课后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的简单课后托管、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发展,借助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开展校内托管服务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现代化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步伐。

3常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模式构建

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构建依托网络技术和校内课后服务常规管理模式,同时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第三方服务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众多参与主体,旨在通过地方政府的统一引导,利用其平台管理功能,突破空间局限,实现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传输,完成校内课后服务模式的信息化高效管理。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自上而下形成六层管理逻辑结构图[7],下面从功能应用、具体应用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图1常规校内课后托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模式架构图3.1六层管理结构模型的功能及应用。第一层:地方政府是校内课后服务的发起者、主持者,具有最高的管理权限;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校内课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管理者、监督者,地位仅次于地方政府,其参与频率比地方政府高。二者通过政策设计、宏观统筹、招标核标等正规程序合作性地纳入校内外课后服务参与主体。第二层:参与主体包含学校、托管机构、评估机构、保险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社会力量等因素,是校内课后服务的服务供给方,共同组成校内课后服务的服务集成机构。第三层:执行部门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执行者,是整个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的核心层、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接受上层的领导、安排,并对上层提供应用思路、建议、决策等,对下,对各个具体的应用模块进行实际操作、监督、管理,总结好应用措施并加以反馈。第四层:应用模块是面对应用对象的功能模块,涵盖整个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后勤、行政办公、教务、教学、平台维护、资源建设、数据传输等管理模块,怎样应用好这些功能模块,最大化发挥各个模块的作用,是实现校内课后服务高效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五层:应用对象作用于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各个终端,具体包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机构、学校、教师、家长,他们通过各个终端进行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促进着管理平台的应用。第六层:基础环境是指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环境,即互联网信息技术、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各大终端。是整个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模式的运用基础,决定着所有其他层的构成。3.2具体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六层管理结构模型即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模型,以管理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校内课后服务管理效能,建设一个集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托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为应用对象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很有必要。该平台要能提供各种功能横向、纵向角色之间的业务协调、数据交互,实现日常管理、教学、业务联动、辅助分析决策等,主要包括如图2所示的各端口的应用系统建设。1)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系统,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办公流程信息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系统[8],是各部门日常自动化办公及参与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的基础。2)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管理后台Web、教师端APP、家长端APP,而管理后台Web又细分为政府端Web、机构端Web、学校端Web[9]。各端口具体功能介绍如下:政府端Web: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府端Web对校内课后服务进行统筹式监督管理。通过机构管理模块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评估机构、保险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托管机构进行审查、引进、监督、管理;通过政策宣传模块校内课后服务相关政策、通知、公告等,规范校内课后服务;通过经费管理模块进行政府补贴、拨付课后服务专项资金的管理、公示等。学校端Web:通过资产管理模块对校内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登记、使用、调拨、折旧记录等,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通过场地管理模块对学校教室、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使用情况进行协调安排,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最优化安排课后托管课程的场地使用;通过设备管理模块对学校、托管机构提供的教学设备、运动设备等进行统一的借用、协调、维修等在线统计管理。机构端Web:各类型机构通过机构端Web业务管理模块对校内课后服务进行核心业务拓展。评估机构对各大服务供应商进行能力、资质等评估;保险机构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进行参保、报保业务跟进,保障学生放学后安全;网络技术支持机构对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进行构建、定期维护,开发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感。其中托管机构通过教务管理模块校内课后服务的教学科目、课程、任课教师等内容进行安排;通过行政管理模块进行行政事务的管理;通过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模块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管理人员、教职工进行岗位、薪资在线管理。教师端APP:利用移动客户端的便捷性特征,通过教务管理模块对班级进行实时管理,批准、记录、查看学生迟到、早退、病事假等情况;通过学生管理模块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批量更新,记录孩子成长;通过消息管理模块发表班级活动、信息、通知等,支持语音通话,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家长端APP:通过班级中心模块查看孩子所在班级课程、公告、活动、任课教师信息等,完成手机选课、报名、参保、缴费等;通过宝贝动态模块查看孩子在校表现,记录孩子成长轨迹;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了解班级活动、续费提醒、与老师互动留言等。

4总结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2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开展排查摸底、全面整改、督促检查等形式,坚决治理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行为,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等问题,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工作机制

实施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按照属地原则,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县级为主落实、部门协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一)县级为主落实。教育、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联合公安、消防、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摸清情况,集中治理。

(二)部门协同实施。教育、民政、人社、市场监管以及公安、消防、卫生、城管等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密切协作,共同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三、治理任务

各地要立即组织对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按照边排查边治理的原则,突出重点,坚决依法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和校外培训活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一)对校舍、食品、卫生、消防、安保和校车等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责令立即停办整改;对问题严重、整改不落实的,坚决依法取缔。

(二)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对拒不办理证照的要依法取缔。

(三)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具备办证条件的,要指导其办证;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对拒不执行的,要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四)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严格按照备案的内容组织培训,接受监督检查。艺术体育类高考培训机构要将来自省内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情况报县招考办备案。

(五)对未取得营业执照,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托管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营业并妥善处置;对拒不办理证照、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拒不整改的,要依法取缔。禁止在职教职员工开办或兼职校外托管机构。

(六)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坚决查处高考培训机构组织参与艺术体育统考、艺术校考和高考作弊行为,并依法追究培训机构、有关学校和相关人员责任。

(七)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四、责任分工

教育、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谁治理”的原则,对照突出治理任务七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各个部门职责,认真履行到位。

(一)教育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协调有关部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进行清理整顿;负责中小学教育教学规范管理;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许可、办学行为规范、教师从业资格以及在职教师从事有偿补课和在校外培训机构任教、中小学校和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关联行为、在职教职员工开办或兼职校外托管机构等进行清理整顿;督促中小学校全面普查登记每一名学生报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况,为专项治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牵头建立《白名单》,公布无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名单;建立《黑名单》,公布有安全隐患、无资质和有不良行为的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名单,引导家长和学生理性选择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对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情况进行督查。

(二)民政部门:配合做好对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的全面摸底排查;负责对取得《办学许可证》的非营利性培训机构或协会组织依法登记、对民政部门登记的培训机构或协会组织超范围开展中小学学科类培训等违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合做好对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的全面摸底排查;负责对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培训机构超范围开展中小学学科类培训等违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四)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部门:配合做好对校外培训机构、托管机构的全面摸底排查;依法查处营利性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违反工商登记事项的违法行为;配合教育部门对工商登记的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超范围从事中小学学科类培训等违规行为进行清理整顿。

五、治理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8年6月10日前)。制定并向社会公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工作方案、举报电话等,广泛宣传动员,使全社会对依法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托管行为形成共识。

(二)排查摸底阶段(2018年6月30日前)。对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逐一进行摸底排查、登记造册,全面摸清校外培训机构、托管机构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以及无证办学、超纲教学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治理。县教育局汇总后于6月25日前报市教育局。

(三)集中治理阶段(2018年11月30日前)。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督促指导校外培训机构、校外托管机构依法依规进行整改,基本完成整治任务,公布《白名单》和《黑名单》,县教育局汇总后在11月25日前报市教育局。今年暑假期间,集中开展一次专项治理活动,清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

(四)巩固总结阶段(2019年1月31日前)。对治理工作进行总结,针对专项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分别制定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建立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校外托管行为的长效机制,确保整治成效,巩固整治成果。

(五)检查验收阶段(2019年3月31日前)。2019年2月上、中旬,县教育局等四部门将联合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整改落实,巩固整治成效。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压实工作责任,把好时间节点,抓紧部署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强组织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全面做好组织实施。县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明确负责实施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的分管领导和职能股(科)室。联系人名单和联系方式分别报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3

关键词:班级管理;托管生;管理措施

一、班级管理相关概念

(一)班级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的舞台,交流的空间,是一个孩子发展身心、展现个性的地方。班级由一定的学生组成,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人数分班,在班主任的带领管理下,各任课教师共同来实施教学,教学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和规范管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

(二)班级管理

白铭欣提出:“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取适当的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的综合性活动;是班主任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劳动、课外活动等多项工作的管理教育的活动。”

(三)托管

托管主要指家长因为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而把孩子交给他人代为管理的一种行为,家长支付一定的酬金,委托他人照看、管理孩子,负责安全、饮食、作业等内容,即委托管理的意思。

(四)托管生

学生托管,也叫课后托管、假期托管、课后同步辅导等,主要面向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在学校放学和假期期间因学生家长没有时间、精力,没有专业教育孩子的资质,委托第三方的教育机构进行针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辅导和培养。

二、班级管理中“托管生”的管理主要存在问题

(一)观念滞后

在班主任的安排中看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敬业精神,不看重教师的教育理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还充当“教书匠”的角色,在教学中只重视传授知识、看重分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多数的班主任缺乏这方面的专门培训,没有一定的理论积淀,许多班主任是在实践中锻炼摸索,但是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经验有一定的时效性和主观性。单凭经验的管理,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在实践中很多班主任忽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看重分数,从而出现班级管理的不合理性。

(二)应试教育影响

应试教育主要表现在为追求升学率,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这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吻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样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偏离了教育的正确导向。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分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遏止了学生特长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唯命是从,因循守旧,缺乏独立性、创造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三)评价片面

对学生评价是班主任的工作之一,是班主任对学生表现及其蕴含的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往往成为学生成长的指路灯。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因注重知识内容的掌握,偏重于智育,注重学生共性的发展,而对于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及非智力因素等不够重视,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差异,评价的单一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通常是按照学生的表现和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来进行的,班主任通常按照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否遵守纪律、听话与否等来把学生分成好或不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好的永远好,不好的永远不好,这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班级管理中“托管生”的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建立教师与家长沟通制度

家校联系是教师与家长互相交流沟通,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又一方式。家访、信访、网络等都是促进沟通联系的手段。“托管生”由于离家远,一般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家访;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学校校园网平台、家校通平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家长与学校合作,实现教育信息化。无论何种形式的沟通,我都是把家长看成朋友,平等交流,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地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情况,不夸大,尽量多说学生的闪光点,学习的进步等,不足之处委婉地表述,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从而塑造教师的形象,展现教师的风采,也有利于对“托管生”的管理。

(二)班主任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

除了常规的班级管理,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外,我对其安全以及在托管站的生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为此,我把我班住托管的学生做了统计,包括托管站的名称、负责人电话、地址、托管站的人数等,在课堂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对“托管生”的观察。在学校教育方面,通过多提问,多谈心,多鼓励等方式帮助他们,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开拓其精神,挖掘其潜力。为提升自己的素质和理论水平,我不断学习相关内容,积极参加学校或上级部门举办的有关班主任学习班、聆听专家报告会等,充实自己的理论,提升自身素质,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该改变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分数,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凡事讲求一刀切,学生只有服从执行,个性的发展却被忽略,教育之后学生都没有个性,忽略学生特长的发展现状。需要开展相关活动,不仅仅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尽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这同样会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其文化课的学习。

四、结论

本文首先主要阐述了班级管理的相关概念,其次阐述了班级管理中对于托管生管理遇到的困难,从而针对当前班级管理中针对于管理托管生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自身水平提高以及多与家长沟通的管理方式,期待作为一个班主任能够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托管生更好地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岩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东安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工作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坚持标本兼治、内外监管、综合施策,认真梳理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从校内校外两方面着力,强化家校合作,坚持标本兼治、各部门协作治理。

(三)工作目标。通过校内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科学合理作业布置,实现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引导中小学校、广大家长尊重教育规律、转变育人观念,持续优化中小学生受教育环境,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回归素质教育本质,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一)校内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1.规范课程开设。规范课程开设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做到应教尽教,要坚持“零起点”教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标教学”“提前教学”。各学校每学期初必须公开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全程接受监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有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是检验课改成效的重要标准。要认真总结全县课改经验,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生学业质量标准。

3.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实行全县小学“每周一日无作业”制度。年级组、学科组要加强统筹协调,严控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课后作业,建议适量安排阅读类、兴趣类等实践性非书面作业。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师完成,不得让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4.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教研部门在“三优”基础上开展“优质作业”评选活动。

5.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律免试招生入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划片、分配的原则招生,严禁所有小学、初中通过考试、面试、面谈、考察等任何方式或擅自附加条件招生。

6.严格规范日常考试。按照省教育厅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十二条规定”,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公开学生考试成绩,不得依据考试成绩对学生、班级或教师排名排队奖惩。严格高考信息管理,除考生和招生学校外,不再向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考试成绩等信息。严禁单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对学校、校长和教师排名、排队和奖惩。

7.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寄宿制学校要统筹安排好课余学习生活。每月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一次亲子活动作业,如欣赏文艺演出、踏青、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8.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小学生就寝时间一般不晚于21:2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高中生一般不晚于23:00,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初中生达到9小时、高中生达到8小时。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学校、家庭及有关单位应共同努力,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保障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充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9.严格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所有教师不得以任何形式诱导、逼迫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校外培训机构做宣传。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活动,不得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无论是否取酬)。严禁教师“上课不讲、课后讲”。

10.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我县政府机关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课后服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音乐、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11.拓展暑期托管服务。各校按照“县校主导,因地制宜、自愿参加、公益普惠”的原则开展假期校内托管服务,收费可参课后服务相关政策。具体托管时间原则上为每期两周,每周上午8:30—11:30,下午3:30—6:00。服务对象主要为双职工家庭无人看护的一年级至五年级在读学生,学生以就近和自愿原则参加托管服务。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亟需服务的群体。教师参加暑期托管的表现应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12.完善家校社会协同机制。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每学期召开1-2次家长会,围绕学生学业、思想、劳动教育、养成教育等状况进行家校沟通,共同研究提出学生学业指导和教育引导建议。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导师制,育人导师对本人负责的学生每学年要进行1次家访,条件不具备的要与家长单独进行1次家校合作育人面谈。分析家庭教育、家长成才观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加强教育引导。强化家校建设,每年至少为家长提供1次4课时的免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2次普惠性公益咨询服务,重点宣传普及教育知识,引导家长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校外辅导培训的作用,不盲目攀比。

13.深化高中招生改革。中学和砂河中学要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依据不同科目特点,完善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杜绝违规招生、恶性竞争。

(责任单位:县教科局、中学、中学)

(二)校外开展规范整治培训机构

1.从严审批机构。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2.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建立和完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和《黑名单》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黑名单》。

3.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垄断行为。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4.开展排查整治。严格落实属地管理的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组织公安、消防、民政、人社、行政审批、市场管理、住建、卫健体、应急管理、文旅、网信、融媒体等多家部门联合执法,精心组织,进行地毯式排查治理。及时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违法行为,全面关停无证无照的黑机构,对面向中小学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停业整顿,对存在问题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具体事项和时间表,定期督查,确保治理效果。

(牵头单位:县教科局成人办;成员单位: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行政审批局,县卫健体局,县应急局,县网信办、县融媒体中心、县消防救援大队)

三、明确职责

为深入推动“双减”各项具体任务的全面落实,做好统筹协调,加强对“双减”工作的指导,县政府已成立县“双减”工作专班,建立起“双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能是:

(一)县教科局重点做好校内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班次、培训时间、招生对象、教师资格及培训行为等办学情况的监管工作。抓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

(二)县财政局要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三)县市场监管局重点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广告、反垄断等方面监管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会同县教科局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

(四)县人社局重点做好教师绩效工资核定有关工作和职业培训机构未经批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培训的监管工作。

(五)县行政审批局重点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

(六)县公安局重点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安全监管及配合其他部门开展执法等监管工作,联动开展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和预警预防,做好相关涉稳事件处置工作。

(七)县发展改革局要会同县财政、教科等部门制定学校课后服务性或代收费标准;会同县教科等部门制定校外培训机构收费指导政策。

(八)县应急局、县卫健体局重点做好校外培训机构的应急、卫生条件保障的监管工作;

(九)县住房城乡建设局重点做好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悬挂牌匾,广告等行为的监管工作。

(十)县网信办、县融媒体中心、县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县教科局做好线上教育监管和舆情监督、预防和化解等监管工作。

(十一)县消防救援大队重点做好校外培训机构消防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管工作。

(十二)人民银行支行、银保监分局监管组等部门负责指导银行等机构做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风险管控工作,清理整顿培训机构融资、上市等行为。

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起责任,抓好落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工作领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由县教科局牵头,县公安、民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部门协调机制,严格按照“双减”实施方案各项要求,压实工作责任,采取有力举措,提升治理水平,促进中小学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坚持标本兼治。治理中小学生校内外过重的课业负担,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要切实加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家校合作共育的水平和质量。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减负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活动时间开展文化课程补课从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了规定,从而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三点半放学举措。但始料不及,“三点半问题”随之产生。为应对家长之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设晚托班,以“课外补习”“补习班”等为主题承担看管与监护责任,这被视为早期课后服务的雏形[1]。课后教育服务应家长托管需求与市场供求而生,主要可划分为市场化课后服务(私立辅导机构、一对一家教辅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化课后服务和公立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2]。课后教育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引发课后教育服务机构的资质鉴定、准入、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理论问题和治理问题。为稳定教育秩序,课后服务治理首先在教育系统内部展开。为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服务收取学生家长费用,造成额外教育收费现象,《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得收取课后看护费[3],因此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开始停止举办校内课后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野蛮生长,但市场化的校外课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往往缺乏相应资质,政府虽然从市场经营和管理角度对其服务条件制定了规范性要求,但治理效果欠佳,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呈现野蛮生长之势。课后服务的多元市场化供给并没有有效地分担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责任,反而因资本的介入和过度的教育焦虑给中小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4]。为强化政府课后服务的公共责任,《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学校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5]。这是国家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公益性本质的政策。随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制定政策文件并探索开展课后服务[6]。2021年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各省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主张推行“5+2”模式[7]。《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同治理角度明确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8],这是最严厉的减负政策。如何使“双减”政策快速落地,各地在课后服务方面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但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政策失真、政策梗阻等制度困境。如何摆脱这些困境,亟需理论创新。本文试图借鉴委托理论,揭示其内含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执行。

一、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委托关系分析

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具有委托特征委托是指在非对称信息博弈基础上[9],委托人将部分决策权授予人,人为实现委托人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的契约关系[10]。其基本假设是:“经济人”;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1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过程包含典型的委托关系问题[12]。从主体角度看,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三点半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由教育部制定的政策文件对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提出了目标和宗旨,并将政策下发给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具体实施方案。从政策执行过程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们之间在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目标上存在利益冲突[13];同时课后服务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为政策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课后服务政策创造了条件。可见,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与委托理论的研究假设契合,因而可以运用该理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剖析。

2.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存在多层委托关系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存在多层委托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关系。(1)公民与中央政府间的委托关系。以家长为代表的公民作为初始委托人将“三点半难题”委托给政府,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双职工家庭对安全、优质公共课后服务的强烈社会诉求,教育部了《指导意见》,从开展渠道、内容形式、安全保障、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14]。这可以看做政策制定主体作为人的履职行为。(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委托关系。中央政府把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委托给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市根据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宗旨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方案[15]。例如,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后,天津、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相继颁布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16]。(3)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委托关系。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工作委托给学校,各省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从时间、内容、原则对学校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规定[17]。学校应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教师、整合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发设计课后服务。(4)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关系。教师是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核心人员,学校会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设计开发自己学校的课后服务实施细则,然后组织教师开展课后服务。教师作为最终人要履行增强服务价值观[18]、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品质、组织开发活动等多项任务,成为课后服务政策的最后执行者。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包含公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多层委托关系[19]。

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的委托问题分析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政策目标开展课后服务,但是很难对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的前提下,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执行政策而忽略委托人的利益[20],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1.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即人利用事前信息的非对称性做出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从而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柠檬市场”现象,使得整个市场运作失灵[21]。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制定主体与政策执行主体间的交易行为[22]。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强制性属性促使各政策执行主体无法拒绝或公然抵制该政策落实,但执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需要承担学生安全隐患、开展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内容带来的成本增高等问题。在激励和支持制度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虚假执行可能成为他们的“变通策略”[23]。尤其在目前课后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未能对各级政策方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会形成虚假执行盛行的“柠檬市场”。

2.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是由于委托人与人间“事后信息的非对称性”而衍生出的人的非道德行为[24]。主要表现在人(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与替换性执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从而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偏离政策设计目标。(1)象征性执行。即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流于形式。例如,各层级教育行政部门间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传递采取逐级下发的方式,有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未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细化成符合当地教育实际的可操作性细则。同时也存在部分学校虽然执行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但并未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未投入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没有提供足额的课后服务时间。极少数学校在“劝退”大部分家长后,将剩余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教室,安排教师集中看管;少数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社团活动,但仅仅是将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调换到课后服务时间段进行。调查表明,有22.5%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的时间过短,特别是小学放学时间距离家长下班时间长达2个小时以上,但多数学校课后服务时间仅有1个小时,并不能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25]。(2)选择性执行。即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者基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性地执行课后服务政策条款,从而使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层层递减”,政策内容执行不全严重降低了政策效果[26]。例如,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课后服务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内容是“做作业、自主阅读、科普活动、开展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等,但是部分学校仅仅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偏好,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内容执行。有调查显示,21.4%的家长表示孩子未参加过综合素质拓展类的课后服务;访谈中也发现,确实有不少学校仅仅安排学生在校自习,少数学校甚至未安排任课老师进行辅导,因为这种课后服务执行方式成本最低,简单易行[27];大部分开展社团活动的学校仅仅是利用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开设社团课程,仅有极少数学校开发了新课程或斥资购买了新的教学用品用具,只有部分发达城市引入了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3)替换性执行。即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打擦边球”,当政策对自身利益完全不利时,政策执行部门会回避政策。比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课后服务指导意见均明确指出要坚决杜绝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但仍有少数学校将课后服务作为学校集中补课甚至收费补课的借口。39%的家长表示孩子参与过补课形式的课后服务,说明这并不是个别现象[28]。据了解,部分学校或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应对考试,会偶尔占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集中补课,极少数学校在制度层面压缩了课后服务的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个别学校每周仅选择一天开展社团活动,做好照片、视频等应对教育部门检查的台账资料,其余四天均安排文化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课后服务甚至导致了违规办学行为。

三、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委托问题的成因剖析

1.家长、学校、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不力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目标是解决孩子下午放学早和自身下班时间较晚所带来的时间差难题,缓解家长下班接学生的压力,并缓解校外高额培训费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放学后可以参与一些具有安全保障的、个性化的、优质的课后教育服务活动,如家庭作业辅导、兴趣特长培养、体育锻炼、综合实践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执行课后服务政策的目标首先是基于自上而下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个性化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政府制定课后服务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三点半难题”,推进学生减负,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家长、学校、政府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目标的具体选择倾向性是不一致的,即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甚至存在冲突,如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接受高质量、个性化且免费或低价格的课后服务活动,然而学校开展这类个性化课后服务活动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若政府不能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学校较难开展高质量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当家长、学校、政府的目标存在冲突时,都会优先考虑从实现自身目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执行课后服务政策,从而导致课后服务政策的虚假执行、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替换性执行。

2.学校和教师的激励不足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动力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若缺少经费保障,政策执行起来则会困难重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没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前提下很难组织教师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另一方面,开展课后服务属于教师的附加工作,理应得到必要的补偿,但目前一些学校未对校内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进行单独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或是奖励甚微,同时缺乏资金引进校外具有资质的教师开展个性化课后服务,所以在课后服务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学校很难开发设计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项目。

3.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信息不对称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方向迷失政策能够有效落地,应该具备明确的内容要求与可操作性措施。《指导意见》出台后,截至2021年3月,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省一级的课后服务专门文件,但仍然有湖北、贵州、云南和西藏4省没有在教育部文件后及时出台新的课后服务专门文件。在已经出台的地方课后服务政策中,如在能否向家长收费等方面各地政策存在较大差异[29]。而且很多市、县(区)两级都缺少对省政策内容的本地化、具体化,特别是在课后服务的服务安排、组织实施以及保障机制方面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导致基层学校在具体执行时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和稳定的经费保障,少数学校会采取不开展或降低课后服务质量的方式。同时,市、县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成效都没有进行考核评价,大部分学校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几乎都不与学校和教师的荣誉和利益挂钩。缺乏内在动力,难免会使学校和教师在执行课后服务政策过程中发生走样。

四、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力的策略

1.加强价值引导,形成课后服务价值共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公共价值在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教育公平[30]。政府应通过媒体、政府平台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进行科学解读,帮助家长、教师、学校、地方政府对课后服务政策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促进各利益主体达成价值共识。学校作为课后服务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一是要建立快捷方便的沟通渠道。可采用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设置家长意见箱、民意征集栏目等作为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家长和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收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课后服务质量。二是要建立课后服务答疑反馈专线。课后服务实施评估的结果只有反馈给教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成立答疑反馈小组可以收集家长和学生对实施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既要帮助教师与家长有效地沟通和交换意见,也要促进家长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认识,纠正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错误认识。三是要加强教师对课后服务政策的认识。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课后服务政策进行解读,如对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进行解读,以此提升教师对课后服务政策设计的深层次认识。通过加强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有效沟通,以价值理性的育人理念撬动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形成课后服务价值共识[31]。

2.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课后服务的公共性需要制度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制订了规范性的政策。如美国1998年了纲领性文件SafeandSmart:MakingtheAfter-SchoolHoursWorkforKids,文件中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从九个维度进行了明确规定(见表1),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32]目前,我国课后服务质量的政府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尽快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的管理秩序,政府应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包括课后服务质量标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课后服务监督管理制度等,如南昌市制定了二十条课后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还应该以《指导意见》为统领,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课后服务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使国家和地区课后服务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将课后服务纳入地区教育发展规划中,共同促进课后服务政策科学有效地实施[33]。

3.建立国家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推进多元主体进行评价质量评价标准是监督与评价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国家需要制定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师资、场地以及各级部门的权力与职责等内容进行规范,从而增强监督与评价的专业性、真实性、客观性。同时评价主体不应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还应该充分引入家长、高校专家以及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价,并制定周期性评估机制,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调查评估,形成调研报告并及时在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最后应注意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权威性、合法性,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督导和第三方机构评估共同避免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4.保障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稳定来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经费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财政拨款与家长自愿交费的方式。例如,法国公共课后服务机构经费部分来自国家家庭补助基金和社保计划拨款,部分来自省和市镇政府投入,部分来自家庭付费。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实施,应坚持成本补偿及非盈利性原则,完善多元化筹资体制,采取“财政拨款+合理收费”机制保障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稳定来源。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人选择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从而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执行[34]。一方面,为有效激励教师高质量从事该项工作,应积极采取多样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如在薪酬、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进行合理补偿;另一方面,对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应进行表彰和奖励。总之,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内部激励不断推动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5-10.

[2]吴开俊,孟卫青.治理视角下小学生课后托管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15,36(06):55-63.

[3]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14-04-016)[2022-10-2].

[4][16][17]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7-31.

[5][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4)[2022-11-09].

[6]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32-3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EB/O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10-24].

[9][21]杨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突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2):6-12.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6

进一步深入贯彻教育课程改革和区教体局、教研室的工作意见,从本校实际出发,顺应教育改革的新趋势,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深化校本教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

二、工作重点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激活教研活动机制,围绕“抓一点,析深刻,论透彻”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开办新芽青年教师发展学校,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力度。

3、加强对综合性校本课程《超级百变——发现、探究、创造》的管理,提高教学效果。

4、全面开展“九会”艺术考级工作,加强体育艺术活动管理。

5、认真贯彻落实《柯城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完小的实施意见》,促进下村管理规范化。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深入学习实践新课程

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重学新课标,反思新课程”活动,鼓励教师自主开展“六学”:带着问题学、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专家引领学、上网学、课题牵引学。要求教师每月读一本专业论著、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专业论文、作一万字阅读文摘。学习情况列入教师年度教学考核。通过自学、讨论、写心得体会、网上论坛、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讲座、外出培训教师回校作专题汇报、骨干教师轮流作教学经验介绍等形式,使教师在学术研讨中吸收、消化新的教改信息和教育理论,逐步确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导处将借助平时的教研活动和随堂听课、每月测评、随机抽查等形式,真实了解教师钻研课标、精读教材的情况,真实了解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等情况,从而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否符合新课标精神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

(二)全面开展校本教研

(1)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在校内大力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不同层面的教师上好不同级别的公开课。领导、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上好汇报课,开展好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继续围绕“抓一点,析深刻,论透彻”的教学模式,开展“同主题、同备课、同上课”的教研活动,完善“一课、一评、一思、一得”的教研体系。全体教师都要围绕教研组提出的研究主题,认真上好课,听好课、评好课。各年级学科组每月至少推荐两名教师围绕同一研究主题各上教研课一节,全体教师每月至少相互听课2节,各教研组活动要做到定时、定内容、定研究课题;有组织、有计划、有小结,人员落实,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组织好虚拟式网络校本教研,充分利用学校的”四网齐开通”实现教案在网上呈现、主题在网上凸现、平等在网上显现、交流在网上实现、争鸣在网上出现、资源在网上浮现的目标。

教研活动力求做到新课程理论学习、教材分析和解决探讨教学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系列化、专题化、经常化,真正有所获,有所得。

(2)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开办新芽青年教师发展学校,组织新毕业的教师参加上岗培训、考核,岗位练兵活动。继续实施“一帮一”师徒结对,鼓励青年教师主动拜师,师父要写好培训计划和安排,以确保结对活动有目标、有方向,徒弟要积极听师父的课,实地感受教学过程,学习成功经验;师父主动听徒弟的课,了解徒弟的不足,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同时吸收青年人的先进思想和新鲜的做法。学期结束徒弟上汇报课,师徒分别总结帮教经验、成长启示,分析不足。通过传、帮、带,给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促其成长。期末按履行职责进行考核评估,并评选出好师徒。

教导处将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对部分青年教师实行跟踪听课,听课后重点检查教学反思的撰写情况,并通过推门课、优质课、观摩课展评活动,让年青教师在多渠道中得以实践锻炼,促使他们课堂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

(3)深化校本课程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以“让德育走进社区、走进生活”的全新理念,以“我换位”、“我上岗”、“我服务”“我拓展”四大板块的活动为载体,把学校德育“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力量,形成立体的德育网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促进道德品质的优化。加强对综合性校本课程《超级百变——发现、探究、创造》的管理,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课,共同研讨,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研究,引导教师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考察、构思、制作、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认知空间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4)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柯城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完小的实施意见》,以支教、走教形式做好下村校区的教学指导工作。

(三)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1)定期进行教学常规检查。为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每月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备课、批改、听课等情况进行自查,组内教师间进行互查,教研组、教导处进行抽查,并认真填写检查表。严肃、认真地组织好每月月考工作,将这些内容都作为每月教学工作考核的内容,以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引导教师向更高更好的目标迈进。

(2)定期进行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为了更好地衡量每个班级的教学情况,教导处将随机对部分年级部分学科进行教学抽测,并组织好教师对抽测结果进行分析、反思,主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真正实现“严”考核,“细”辅导,“轻”负担,“高”质量。

(3)定期进行教学现代化培训。充分发挥我校现有的现代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定期组织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全体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现代教育设施,使课堂形象、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力量和智慧建设好语文网、德育网,定期更换网站相关内容,提高网站点击率。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7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推行幼儿教育改革,保障并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投入,兴办形式多样的托幼机构,保障处境不利幼儿的受教育权,为幼儿及与幼儿有关人员提供综合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程支持。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

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基于无法回避的“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的现实,开始大力推行幼儿教育改革,致力于扩大幼儿教育规模,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

1998~2000年、2002~2004年,国际经合组织教育委员会先后两次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数个成员国的早期教育与保育政策和服务进行了深入调查,形成了比较研究报告:强势开端——幼儿教养研究(OECD,2001)、强势开端Ⅱ(OECD,2006)。这两份报告均对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成果给予了肯定。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强调立法,加强统一管理,增加幼儿教育投入,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制定并数次修改早期教育与保育课程等,这些举措均推动了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英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改革的主要经验

1.保障并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投入

幼儿教育投入是影响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英国政府注重保障并进一步规范幼儿教育投入。以资金投入为例,英国政府在社区幼儿服务中心投入了大量资金。社区幼儿服务中心均由政府投资举办,为社区里的所有3~5岁幼儿(有的社区是0~5岁幼儿)提供每天2~3小时的免费幼儿教育服务。有些社区幼儿服务中心还派出流动的学前教育服务车,定期为居住分散的幼儿送教上门。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如语言发展有障碍的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肢体残障的幼儿等,政府为他们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负责人,使特殊儿童在幼儿阶段能够得到最及时的教育干预,从而缩小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距。另外,投资主要用于与幼儿发展有关的物质材料改进,而不是用来装饰幼儿园的门面。英国的许多托幼机构十分朴素,房舍等装饰很少,甚至略显寒酸,但机构中与幼儿发展有关的图书、玩具、活动材料等却十分丰富,这无疑为幼儿发展提供了最实在的帮助。

2.托幼机构形式多样

英国的托幼机构形式多样,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为了让托幼机构适应不同阶层的需要,英国政府在托幼机构多样化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在英国,侧重于保育的托幼机构主要是托儿所,以0~5岁幼儿为教育对象,由卫生部门管辖;侧重于教育的托幼机构有保育学校(幼儿园)、保育班、幼儿班等,保育学校和保育班以3~4岁幼儿为教育对象,幼儿班以3~5岁幼儿为教育对象,它们都由教育部门管辖。除了发展正规的托幼机构外,英国政府还大力支持民间力量开办以2~5岁幼儿为教育对象的学前游戏小组,以弥补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不足。“游戏小组是儿童在游戏中观察、学习和参加社交活动的集体,它也是成人的组织,因为成人是小组的支柱,为儿童提出各种游戏的建议,并在工作中使自己也得到丰富和发展。”学前游戏小组是家长们自筹资金、自我管理的一种托幼机构。在这种机构中,幼儿可以和家长在一起,家长在这里以教师的身份轮流出现。学前游戏小组较好地处理了支持妇女就业而发展幼儿教育与保育的现实需要和重视家庭教育的历史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于是有人称之为“母子俱乐部”。其他托幼机构,如公立的混合型幼教中心、国小附设预收班和私立的亲子团体、居家保姆家庭日托等,也都在为家长提供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与保育服务。多种多样的托幼机构形式适应了家长对幼儿教育与保育的不同需求,为家长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3.保障处境不利幼儿的受教育权

在英国,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及经费投入等方式,保障幼儿尤其是处理不利幼儿的受教育权,以减少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幼儿受教育权的政策法规,如《每个儿童都重要》《儿童保育十年战略》《儿童法》《儿童保育法》《每个儿童的未来都重要》《儿童计划》等。英国中央及地方政府还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经费支持,为0~4岁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和贫困家庭的幼儿提供早期教养服务,所需费用视家长收入水平收取或由政府全部承担。

4.为幼儿及与幼儿有关的人员提供综合服务

幼儿除了在正规的托幼机构获得受教育机会外,也在家庭和社会中学习和发展。英国政府注重为幼儿及与幼儿有关的人员提供综合服务,以扩大幼儿受教育的机会。例如,幼儿服务中心既为幼儿提供保教服务,也为幼儿家长找工作提供便利,还免费为幼儿家长提供职前培训场所,提供英语、计算机、手工制作、烹饪等技能培训,也为幼儿家长咨询家庭事务提供场所,如替家长约见财务、法律顾问等。英国社会认为,只有把与幼儿家长有直接关系的所有事情都做好,家长才能心平气和,幼儿的安全与健康成长才有保证。

5.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程支持

“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全程支持(宋红娟,2007)。“入职与发展档案”制度特别强调教师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发展。在英国,每位新教师都要建立一份记录专业发展的档案袋,经常对档案进行更新,总结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并定期进行档案袋展示,与同行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改革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的幼儿教育改革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警惕。

1.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英国幼儿教育由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中央对各地学前教育的管理通过制定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政策、计划来实现,地方在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政策、计划的同时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一直以来,为确保每个幼儿在生命早期拥有最佳开端机会,解除妇女参加工作后孩子无人照管的后顾之忧,同时为消除家庭和社会贫困,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英国中央政府竭力强调自身对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指导、规划、组织领导与协调职责,但由于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难以有效地为本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管理的责权界定不清,在国家层面上缺少一个简洁、明确、适当、高效的组织体系,导致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管理工作比较混乱,管理绩效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不同部门对幼儿教育的管理责任分散或交叉乃至重叠,导致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在部门之间共享,使幼儿得不到及时的相应服务(庞丽娟、刘小蕊,2008)。当前,英国政府正致力于推出一些新政策,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推进部门之间的协调,例如针对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领域中保育和教育在体制上分裂的状况,推出了将两者整合的“保教一体化”政策,但这些政策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公务员之家

2.师资队伍不稳定,保教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英国最近的研究证实,在幼儿教育领域,员工素质越高,尤其是教师素质越高,幼儿进步越大。然而,目前在英国托幼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只有20%的人具有大学学历。在英国,要成为托儿所的保育员或合格的助教,必须接受为期两年、包含16种课程的培训,但是对保姆、居家保姆一直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在游戏小组及课后社团工作的人员也大多不用接受这种培训。然而,在家庭式环境中工作的保姆和居家保姆却是英国儿童托管服务队伍的主力军,约占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的57%。其余未接受过训练的从业人员有的在游戏小组工作,有的在课后社团工作,他们占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的比率也比较高。另外,在幼教工作者的薪资方面,一般而言,教育机构薪资比保育机构高,合格教师薪资最高,而保育机构工作人员的薪资低于全国最低工资水平。工资待遇低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要保证幼儿教育质量,保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就有待进一步提高;要稳定师资队伍,就要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如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提供职业发展机会等。英国政府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并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64,69,76.

〔2〕安颖,徐明.北京英国幼教考察团报告〔EB/OL〕.〔2006-09-25〕.

〔3〕李生兰.比较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0.

〔4〕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3.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8

关键词:自媒体;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

一、相关文献综述

“自媒体”的概念随着众多引领潮流的网络平台和工具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如美国的Facebook(脸谱网)、Twitter(推特)和国内的Weibo(新浪微博)、Qzone(QQ空间)、Tieba(百度贴吧)等。对于它的严谨定义,最初是由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的两位学者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于2003年联合在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给出的。他们指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麻省理工大学的宫川繁教授则指出,自媒体的本质属性应当是借用性与创造性,为此他将自媒体定义为“区别于大众媒体信息传递者身份,以互动性的设计,使用户不仅能够使用,并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新的媒体形式。”近年来,国内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带动自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的相关论题也逐渐成为国内学者及媒体从业者研究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相对于传统媒体,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多样化、普泛化、运作简单、门槛低、交互性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而且从传播方式上看,它们也从传统媒体的一对多的线式转变为点面结合的网式,从而让使用者拥有更大的话语空间和更高的自由度。自媒体的出现将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王慧和张新明(2014)则总结出自媒体的四大主要特征,即自主选择性、高效借用性、协商对话性和衍生创造性。大学生是网民群体的中坚力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国内1700万在校大学生中,网民占比高达95%以上;手机在微博、微信用户应用方面出现较快增长。王小占(2013)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智能型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为80.8%。随着无线免费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大学生选择手机上网的比例也在继续扩大。经常使用手机上网、交流和娱乐的学生占比为71.7%。大学生中已注册微博、微信或人人网等平台的占比高达90.2%。自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以及基于自媒体平台的教育O2O模式(Off-linetoOn-line)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广泛推行,使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自媒体时代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王慧和张新明(2013)认为,自媒体“将促进教学理念由线性到非线性转变、促进学习者由被动到主动转变、促进信息资源由共享到共生转变、促进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构建与整体生成”。自媒体将在未来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前景,尤其是对于推动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发展方面,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于杰和马婷婷(2014)认为,自媒体技术的拓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徐莹和范芙蓉(2013)则指出,自媒体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为高校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模式。她们以T学院2010级42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展开基于自媒体的高校旅游英语双语教学实践,并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得出“自媒体双语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焦虑感、提高课堂参与度、实现语言能力与学科知识能力同步提升”的结论。

二、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

自2011年开始,笔者开始在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学生中展开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实践,其具体过程如下:

(一)自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

目前,国内自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托管平台有Qzone、Weibo、Tieba及各类BBS等。构筑基于自媒体的教学平台,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事务性操作。比如,Qzone、Weibo和微信需要各自申请平台账号,并且完成用户间相互“关注”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接收与共享网络;Tieba和BBS则需要更加复杂的空间申请或购买、注册会员等程序,教师需要申请为贴吧或论坛管理员,并提前对BBS后台参数进行适当设置;Weibo、Tieba、微信等还有专门的移动版App,需要先行下载到智能手机里,便于移动教学的开展。

(二)教学材料的准备

本校现用教材为钟昌标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与本土化案例》。该教材内容全面且实用性强,其中的教学案例、知识链接以及课后习题等资料较为丰富,同时还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黎孝先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第五版)作为辅导教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分别选取了两本教材中较适合自媒体教学使用的材料作为教学基础材料,还通过福步网论坛、Weibo等自媒体搜集最新案例与资讯作为补充材料。同时,历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通过自媒体平台的案例、信息及师生交流的记录,经过教师搜集整理,也可以作为自编材料的有效素材。以上渠道所搜集整理的教学材料经过进一步梳理与重组,按照明确的教学思路,被纳入到具体教学计划中,形成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兼具实用性与针对性的自媒体教学材料。

(三)课程教学设计

自媒体方式下的课堂教学更趋动态化和开放化,但与此同时也会导致教学过程中不可控因素的增加,削弱课堂教学的规范性与针对性。为此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合理地组织教学,实现自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首先,教师需提前一周通过BBS英文的引导案例,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链接,包括一些视频资料等。引导案例一般取材自专业论坛、微博等自媒体的真实事例,经教师适当加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同时还提供教案及简版课件PPT供学生下载预习。BBS一般具有“回复下载”的后台功能,即在跟帖中回复才可以下载附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由此教师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预习进程与预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计划,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堂教学活动按照案例导入、知识讲授、合作探究、训练巩固及模拟操作五个步骤展开。在案例导入环节,借助学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条件,教师将学生在自媒体上对引导案例的讨论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讨论并借此逐步导入新知识点;在知识讲授环节,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通过讲授、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在合作探究与训练巩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场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学知识和提高技能。模拟教学是目前国内比较流行和推崇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使用更为广泛。课堂模拟操作环节正是基于自媒体平台的网络实训在线下的延伸。以POCIB(PracticeforOperationalCompetenceinInternationalBusiness)国际贸易技能综合实训平台上的模拟公司为蓝本,要求学生自行组织4~5人的学习小组,在POCIB实训平台的模拟外贸场景中自主选择国家和经营范围。每个小组事先在BBS上以公司名义申请账号,并开贴公司广告、产品广告及供求信息,其他小组可以通过跟帖的方式与之展开交易磋商等实践操作练习,教师同样可以跟帖与学生展开即时互动,指出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回答学生提问。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开展模拟实训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及时反馈实践进程,并与其他成员或教师展开交流,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效果评估

作为实践类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重点应当放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就业技能展开全面评估,可以基于自媒体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情况、实践过程展开实时监控及实时评价,并即时反馈给学生。这一新型形成性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评价,其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创设新的近发展区,使学生从中获得自我效能的持续提升以及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较之传统教学,自媒体为教师展开长期教学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通过自媒体构建的师生间人际社交网络,即便在学生毕业离校后也能持久维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实现对毕业生的同步和异步互动,对其就业及就业后情况展开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真实评价与需求,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优势

实践证明,将自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有了较大提升。在本校20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54名学生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有89%的学生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表示满意,有86.3%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适宜,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88.5%的学生认为教学信息量足、课堂效率高。还有86.5%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学习自己在知识、技能方面有很大收获。总体来看,将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师生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

自媒体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线性教学模式,也颠覆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传”与“受”的单调线性关系,代之以协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的新型共生关系。国际贸易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调整中,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也会有较强的变化特性。为此,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与学生一样有着自主学习、了解新知的需求与动力。基于自媒体展开的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内容的提供者、浏览者与传播者,并且依托自媒体平台成为教学过程的深度参与者。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进度的安排,还是教学过程中相关问题的交流以及最终教学效果的反馈,都可以由师生共同在自媒体平台上完成、记录并传播。“教师还可以顺势将这种随机生成性过程逐步牵引到课堂教学的合作和探究之中,这种随机生成式的非线性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契合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更有弹性也更加自由。”

(二)简化课程内容、拓展课堂空间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最具综合性的课程之一,它将国际货物贸易中所涉及的大量专业知识进行了高度浓缩和有机结合,其课程内容既包括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保险等主干课程中没有系统讲授而实际工作中必然牵涉到的知识,也包括国际商务谈判等经贸专业课程中的边缘知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现有的国际贸易教材也正尝试将贸易电子化内容纳入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正好契合了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基于自媒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将教学内容做简单化和碎片化处理,依托自媒体实现知识的快速传播与转播,或在此过程中加以适当整合,使得教学内容体现个性化特征,从而简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为机动与灵活,间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作为实践类课程,许多高校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或者即使有安排也形同虚设。而依托互联网的自媒体平台,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浏览和传播专业知识,进行相互交流与探讨,甚至展开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实训,无形中拓展了课堂空间,为学生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有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涉外性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但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差距悬殊,双语教学的开展受到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基于自媒体展开的双语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丰富且直观的教学资料来降低学习任务的难度,引导学生使用双语思维。另一方面,自媒体条件下,师生间一对多、一对一、多对多、多对一的网状传播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排他性、个性化双语教学,也使得英语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能够克服双语课堂上的学习障碍,愿意且能够进行双语学习尝试,激发学习兴趣。

(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王健和仇鸿伟认为,在国内有关教学和实践中对于“实践能力”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而在国外更多地用“就业能力”的概念来代替“实践能力”。就业能力的内涵非常宽泛,它不仅包括可靠和诚实守信等个体素质,还包括交流沟通技能、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反映职业特点的个体属性,如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更高层面来讲,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商业意识等可以帮助提升组织绩效的技能。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基于自媒体展开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探究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也培养了信息时代所必需的信息处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商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自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电子化的信息传播手段,近年来才被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中。自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思维,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了创新,但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基于自媒体展开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还只是个例,而且较多地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将自媒体应用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在其他高校尚没有先例。从笔者自身的教学改革实践而言,只经过几轮教改尝试,还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教改思路与教改模式。但自媒体本身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基于自媒体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将是一个长期不断完善的过程。

作者:张霞 单位:台州学院

参考文献: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9

一、坚持党对教体工作的全面领导

1.进一步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准确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跟进学习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将中央和省委、市委、市委全会精神作为党组织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围绕迎接和庆祝建党100周年,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共庆建党百年、共建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

2.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将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开展专项督查;持续推进全市中小学校党组织单独组建工作,及时拆分联合党组织,科学合理设置中小学校党组织,推进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执行并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好“”、组织(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健全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体制,推动民办学校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相统一;打造党建工作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教体系统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3.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教体系统培养有梯队的干部队伍。统筹抓好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学校及学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培训;持续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力度;贯彻落实全国、省、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推动干部教育学习长效化、常态化;加强专兼职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发展等工作。

4.进一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健全完善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联系支部制度。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决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久落地生根。结合中央巡视、市委专项巡察学校反馈问题以及近年来巡视巡察、监督检查、审查调查、信访举报、督导调研发现的问题,加强教育重点领域监管,持久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作风建设。

二、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5.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依托在巢高校联合成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联盟,更好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德育“一校一案”。组织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6.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着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提升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质量,抓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发挥心理辅导室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阳光心态。推进劳动教育和美育工作,落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意见》,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7.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严格落实“十不得”,完善学生减负工作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围绕“六严禁”加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严防校外机构培训“功利化”、作用“夸大化”、学生“低龄化”、教学“超前化”,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继续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三、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8.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负面清单,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工作体系,扎实推进“五育”评价改革,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推动办学导向回归教育规律,回归育人本源,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9.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中小学校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开展疫情防控、中小学心理健康、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建设以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等专项督导。组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价值参考。

10.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市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优化编制供给、岗位设置、职务职称结构,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坚持人才高峰建设和梯队建设培养相结合,建立各层级教育人才梯队成长机制,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加强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招聘力度,探索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鼓励招聘公费师范毕业生。

11.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继续实施公民办幼儿园同步招生,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审批地招生、摇号招生、网上报名等政策规定,严格落实民办普通高中不得市外招生政策,严格规范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行为,严格落实省教育厅中职招生纪律“六项禁令”。对民办教育机构招生内容和广告进行备案,加强招生工作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学籍管理,加大违规招生处罚力度。

12.有序实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坚持公益普惠、自愿参与和安全有序原则,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进、全面覆盖的总要求,稳步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托管服务。不断提高午餐工程服务质量,适时恢复学校运动场地向市民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13.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按照《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幼儿园“双普”工作;科学布局增加公办园,继续做好普惠性民办园以奖代补工作,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大无证园治理力度,继续采取“四个一批”措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高公办率及普惠率;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依托学前教育联盟网片,加强教科研引领,全面提升办园品质。

14.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按照优质均衡标准,全面落实全市义务教育设施(设备)、教师队伍、班级、课程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水平差异;合理扩大城镇学校学位供给,逐步消除大班额问题。继续做好市“新优质学校”创建,持续扩大义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更多“百姓身边好学校”;深化城乡教育结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

15.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育人方式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与指导,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助力建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部级示范区;积极谋划,统筹做好应对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确保稳妥有序推进;落实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统筹做好高中阶段招生工作。

16.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贯彻落实《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助力市打造部级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开展2021年“职业教育进校园活动周”活动,优化全市中职学校“知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举办2021年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

17.提升终身教育服务能力。巩固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学院和社区学习中心。落实市教育局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推进社区教育三级网络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批社区学习团队、培育一批社区教育活动品牌、遴选一批百姓学习之星,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举办2021年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持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18.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坚持严格制度规定与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坚持校内外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监察监督。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师德考评,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着力解决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侵害学生利益、违反课堂讲授纪律、科研弄虚作假等师德失范、学术不端问题。创新师德教育,挖掘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师德教育基地。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和感召。

19.推进教师队伍优质发展。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实施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加强村小和教学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专兼职教师培训。实施“青蓝工程”,开展青年教师与优秀教师“双结对”活动。建立健全新任教师入职跟岗培训制度,落实青年教师成长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市名师、名班主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评选表彰工作。围绕信息化资源教学应用的实际需求,开展信息化应用专题培训,强化教师现代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20.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指导。修订完善《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继续开展教育教学常规检查与考评,科学评价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做好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等工作,深入中小学校听课,指导各校开展好教学开放日活动。做好教师新课改新教材的培训工作,开展高中新教材教学观摩示范推进活动。开展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专项调研与视导以及中、高考复习研讨,提升毕业班复习效率。

六、切实维护教体系统安全稳定

21.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高度重视互联网工作,严格落实信息三审制度,积极运用政务网站、政务新媒体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教体系统舆情的监测工作,抓好校园各类讲座、论坛的审查报备,加强对本系统党员、教师、学生信教情况的摸排管理,扎实开展反邪教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以及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22.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思路不动摇,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加强对学校防疫工作指导,充分发挥督导作用,加大疫情防控督查力度,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地落细。精准掌握师生动态和健康状况,严格校园管理及健康监测工作,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物资储备、应急保障、校园卫生环境整治等工作,科学精准做好校园常态化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23.不断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水平。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校园“三防”建设,持续固强补弱。指导中小学、幼儿园落实安全责任,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处置机制,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强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整治校园周边隐患,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自护、家长监护意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校园卫生副校长队伍建设。

2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健全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防范决策风险。加强青少年学生宪法法律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禁毒、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法规政策宣传教育,积极推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七、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25.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建立健全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教育民生工程,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继续执行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加大对致贫返贫风险家庭的全学段资助力度。持续推进“控辍保学”工作,确保不因贫因病辍学、不因学致贫。

26.优化中小学办学条件。计划增加公办幼儿园2所,继续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推进居巢区职业教育中心新建工程及庙岗学区教师周转房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教育系统设施查验工作,确保移交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为部分信息化设备已超过使用年限的学校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应用环境;推进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计划完成46所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实现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推进中小学光环境达标改造工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小学光环境达标改造工程;推进中小学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建设,为校际间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27.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落实《关于加强民办教育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意见(试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发挥民办学校年检作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动态校外培训机构黑白名单,促进全市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依托市校外培训机构预缴费监管平台,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资金和学费的监管。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定工作。打击无证非法办学行为。

28.提升语言文字工作品质。持续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及《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加强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组织学校教师参与主管部门开展的语言文字类专题培训,提高语言文字工作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组织好第2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灯谜进校园等语言文字类宣传活动,做好2021年普通话比赛及书法比赛等相关活动。加强社会语言文字监测,开展语言文字水平测试工作,坚定不移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9.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提高网上办件量和服务事项办件覆盖率。充分发挥省“互联网+监管”平台的作用,确保监管行为、监管动态等信息及时录入。落实“证照分离”改革任务,优化审批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八、持续推进体育事业发展

30.做好竞技体育工作。对接市“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安排好本市中小学的竞赛计划。做好市二中、市四中、市六中市队校办建设工作,把“体教结合”落到实处。积极组队参加省县级青少年篮球锦标赛和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等赛事。积极创建省、市级传统项目学校并指导各传统项目学校参加省、市级各项赛事系列活动。做好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检查及办理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工作。

31.做好全民健身工作。持续抓好群众体育设施器材建设、维护、管理等相关工作。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乡镇、街道体育工作站人员的培训,为基层体育赛事和活动的开展增强骨干力量。规范管理各单项体育协会、晨晚练点、健身气功站点等,为不同的健身项目爱好者提供服务平台。适时举办环全国自行车公开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邀请赛等品牌赛事;持续推进健身球操、太极拳、武术、健步走、柔力球、健身秧歌等普及工作;积极组队参加省、市体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全民健身活动,举办“全国健身日”主题系列活动,鼓励和指导各协会开展特色体育运动。

课后托管计划范文篇10

一、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依托需求导向的分层分类式培训体系设计

培训体系设计必须以分层分类和需求导向作为两个前提条件。结合上海铁路局管理人员布局的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主要从事运输与经营工作的经营管理人员;从事党工团岗位的党群管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的研发与管理的技术管理人员。三类管理人员内部又有各自的梯队和层级,其中,经营管理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在较低层次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交叉。培训模式必须依托管理人员的分层分类,才能突出培训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此为前提条件之一。前提条件之二是需求导向,不是纯粹的“缺什么补什么”,而是以组织要求、岗位需求作为第一考量因素,实现“干什么学什么”与“学什么干什么”的结合。组织人事部门和培训部门要定期进行需求调查,可以正式地发放问卷、召开座谈会或到基层走访;也可以非正式地进行个别询问,利用学员来党校学习时,面对面收集一手信息,帮助我们把握好需求这个导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培训对象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新特点,即学员学历水平较以往普遍提高,同一个班上的年龄层次也比较接近,知识结构与学习诉求相对集中,希望得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由此,必须要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打造符合工作需要、贴近个人需求、紧跟时展的课程设置体系,实现学用的有效对接。

二、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训规划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上海铁路局曾出台过《2014—2017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规划》,强调“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理论武装、党性教育、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为管理人员课程体系设计打下了基础。整个课程体系设计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为原则,抓住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核心,多系列、多板块地组织课程,以适应提升能力为驱动的本领学习和以拓宽知识为支撑的自主学习的要求。细化到具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也应该坚持不同班次各有侧重,不能强求整齐划一。比如轮训性质的班次要突出“刷新”,不断有新内容、新信息,保证学员每次来校学习都能见到新面孔、听到新课程;后备性质的班次要突出“全面”,相对系统,特别是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需完整到位;任职性质的班次要突出“实用”,提供与任职岗位有关的实际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专题性质的班次要突出“专业”,聚焦共同的问题进行深度研讨,找到破解的钥匙。就类别而言,对经营管理人员侧重以武装头脑为追求的理论学习,尤其强调增强党性教育为核心的修身学习,既要做到宏观与微观并重,也要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习效果上力争提高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并行。对党群管理人员侧重党群知识的熟练运用和做党建思想工作与群众工作的实务能力提升,做到深度与广度的结合,在学习效果上突出务实、专业、高效。对技术管理人员侧重业务知识更新、视野拓展与岗位能力塑造,重在打基础、强关键、求创新,在学习效果上实现胜任岗位的人才梯队快速养成。就层次而言,级别越高者越需要素质培训,后备管理人员者则更需要业务能力培训。与课程体系设计相关联的是师资配备问题。总结以往“三合一”师资选配的经验,继续充实地方院校专家学者与政府官员组成的大师资库,动态调整,发现并注入新鲜血液;优选处室与站段人员组成的兼职师资库,把有经验的并掌握授课技巧的专业管理人员请上讲坛,尤其是把领导干部上课制度化;培养校内自己的师资队伍,在内容针对性和时间调配上更有优越性。建议针对每个专题的课程配备AB角,可极大方便课程调配的安排,解决师资档期冲突的矛盾。同时,教学专题的设计,尽量做到不同班次讲授不同专题、相同专题安排不同教师讲授、相同教师讲授不同版本的内容。

三、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注重培训学制与培训方式的匹配

适应于培训体系中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配置以不同的培训学制以及教学课程的设计,方能使培训目的落到实处。

1.常规式轮训与专题化定制结合,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兼顾。前者适用于各个类别、各个层次的管理人员的基础性培训,相对系统化,可以做到人员全覆盖,一般3-5年为一个轮训周期,基本都是长班,这类培训理应长期坚持,做到人员无遗漏、科目无死角、时间不间断。与之对应的特别设置的专题培训,一般为短班,适用于围绕某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知识普及、思想统一或问题解决。两种学制并不矛盾,有时可以将专题培训有机地嵌入常规轮训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板块,以最大程度地配置培训资源。较高层次的专题化定制培训当属与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委托合作,可以在各层级各类别的范围内有重点地展开。

2.脱产培训与送教上门及日常讲座学习结合,体现固定化与灵活性的兼顾。脱产培训是一种常规做法,但必须暂时脱离岗位进行封闭学习。为了很好地解决工学矛盾,送教上门的方式与日常讲座性培训便因运而生。如何继续优化送教上门形式与内容,则需要培训部门和需求单位共同来做深度拓展。比如,党校作为培训部门定期课程菜单,并不定期更新,保持一定的课程新鲜度,供基层单位选择,这是“零售”;还有一种“批发”形式,相当于课程包定制,就是基层单位提出培训主题,培训部门根据这个线索来帮助设计与组织课程。如果说脱产培训是计划内产物,那么送教上门更讲究供求平衡,两者的结合就能达到一定的覆盖率。

3.实体课堂与网络培训结合,体现“实”与“虚”的兼顾。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教育相结合,称之为“混合式培训”,是大数据时代干部培训模式的一种选择,可以大胆借鉴应用。以实体课堂保证培训内容的统一进度和集中获取,以虚拟课堂克服实体课堂的有限时空与学员自主学习多样需求的矛盾。当然,对虚拟课堂还需要从体系结构、专题设计、教学手段、学习方法、教学组织、学习评价与教学考核等各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创新。不同培训学制需要配合不同的培训方式,现在比较常见的有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现场教学、实作培训、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一般来讲,常规式轮训班根据课程内容选配恰当的培训方式,形式比较多样化,注重学员参与。而其他类别的班次可以有选择地应用。学员级别越高,讲授式教学的分量就越重,反之,其他灵活性的教学形式就越多,并开拓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平台延伸至“第二课堂”。建议启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形式,围绕问题而设计教学内容,教师的角色就不再是纯粹的传授者,而是重在培训前的方案设计、培训中的推动与促进、培训后的评价与反馈等方面。

四、培训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强化相关制度保障为支持

1.培训效果评估,也就是学员对培训满意度的测评。有效的培训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关部门需要在培训结束后对学员对其学习内容的消化与改善工作的情况进行追踪,为优化学员思维模式、转变工作行为、固化工作习惯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也就是说培训后的辅导环节尤其关键,有助于最终将培训转化为实际成果。

2.对培训结果的运用。培训要与管理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以此为依据建立合理的人才发展梯队。为此要规范干部培训考核评价与结果反馈机制。尤其要注重学风与党性修养评价,也就是过程评价,这是在新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突出强调的;同时建立学员培训考核结果存档与在校表现情况反馈制度。有了这些中间性、连接性机制,人员参训情况与组织考核、选任、使用的挂钩就有了基础。将培训、测评、考察三个环节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机融合,做到培训的过程既是测评的过程同时也是考察的过程,通过在各种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学员,最终达到培训即培养的目的。

3.培训经费保障制度。很多跨国公司视培训为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其培训费用往往占到营业额的5%。国内一般把工资薪金总额的2.5%的作为提取底线。虽然路局对于各层级人员的费用标准有明确规定,但为了跟上培训的市场化运作要求,建议应当固定一定比例的培训预算作为聘请优质师资、搞活培训方式、提高内部师资积极性的费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