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8:08:02

课后范文篇1

一、思考与练习的独特功能,其他习题不能取代 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同于一般练习题,作为整个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种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它具有一些一般练习题所不具有的功能,像补充知识、澄清认识、提高觉悟、总结课文等,这都是一般练习题所不能取代的。

1.补充知识的功能

教材在编写时,由于受编写体例、知识结构等限制,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的形式提出来。如,高三政治常识第二课课后思考与练习:“有人认为,在我国,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就是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有的领域有,有的领域没有。这种理解对吗?为什么?”此题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中的“一定范围”是什么样的范围。而关于这一知识点,教材中并没有涉及。此题不做,极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就像题目所设计的,错误地以时间或空间来界定范围,而不能明确它是指大量的社会矛盾已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这一正确含义。因此,这就不仅是一道练习题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的问题。

2.提高觉悟的功能

一般练习题,大都从应试训练角度,侧重于巩固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功能十分欠缺。但课后思考与练习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像高一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讨论题”,高三的“活动建议”题,都从所学的知识出发,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或现实问题。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积极开展相关的活动,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所必需的。

二、思考与练习步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课后思考与练习步入困境,大量课外练习题的冲击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但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则是走向困境的重要方面。

1.课后思考与练习滞后于教材内容的改革

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大都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运用典型事件和生动事例说明最基本的道理,这不但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因而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与此极不协调的是,课后思考与练习却仍以老面孔出现,几十年一贯制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题型呆板、机械,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在教材改革中,课后思考与练习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由此,它被广大师生所遗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设计,忽视了中学生的特点

中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折时期,求新好奇,独立好胜,是他们的最大特点。而课后思考与练习,在形式上都是直问直答式的,在内容上都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缺乏耐人寻味的新材料、新情境,缺乏迂回曲折的设问,因此也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种远离中学生的课后思考与练习,中学生敬而远之,也就不足为奇。

3.课后思考与练习的题型,不能与高考题型相接轨

在升学教育还是普通中学一项重要任务的情况下,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就不可否认。这就要求中学生平时的练习应与高考题型接轨。政治科高考经过几年改革,题型已基本稳定。在高考的五种基本题型中,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辨析题,课后思考与练习还与之无缘。而其主要题型——简答题和论述题,与高考题的简答题和论述题相比,更是相去甚远。高考题大都迎着当时的重点和热点,设计新材料、新情景,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而这正是直问直答式的课后思考与练习所无法比拟的。虽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课后思考与练习不可能像高考那样因时而变,但起码在形式上应反映高考的基本题型,在题目设计上尽量缩短与高考题的距离。

三、扬长避短,发挥课后思考与练习的作用 在教材改革没有到位之前,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挖掘现有课后思考与练习的潜力,扬长避短,改变传统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只在课后做的做法,应有意识地将其渗透到教学环节中。

1.导课恰当地选择课后思考与练习导入新课,能够化平淡为神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用高一经济常识第一课课后第3道思考题导课,问究竟哪一个茶杯的价值量大?对此,学生会有不同的猜测。教师此刻应及时抓住时机,导入新课“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效果会极佳。

2.导读

变课后思考与练习为读书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提高读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课堂提问

用一些学生课后不愿做、形式比较平淡的“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基本问题作为课堂提问,发挥其设问明确、答案简单、难度不大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把握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

课后范文篇2

1.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的条件。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作业应该尽可能的多样化,避免成为单一化的机械任务。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调查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条件是作业布置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笔而要发挥信息技术在作业布置中的价值。第三个条件是作业不应该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作为家长和学生进行沟通的途径,通过作业加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最后,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2.中职语文作业布置有效性的原则。要想增强中职语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人本主义原则,它是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以学生为本,要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布置作业时应该融入多元文化,将语文作业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二个是个性化原则,它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最后是实践性原则,语文这门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样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传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首先语文课后作业布置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这种盲目性主要体现在作业布置缺乏具体的计划,而且没有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教师随意的布置作业是导致学生不重视作业的重要因素,而且教师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次,作业布置具有单一性,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书上背诵篇目,以至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局限于背诵、默写和抄写等,这种传统的作业形式不仅不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一些教师沿袭高中布置作业的形式,认为学生做题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关键,教师没有意识到中职学生学习语文面临的不是考试而是社会,因此多做题、多背诵的传统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些因素都是导致语文课后作业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原因。2.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中职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中职教师没有充分重视作业问题是作业布置缺乏有效性的关键。一些教师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课后作业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布置作业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错误的认为布置作业是为了使语文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和规范,却没有思考过如何通过布置作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中职学生自身心理问题,他们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作为学习的重点,他们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有太大的意义。此外,中职学校教育方向偏离是中职语文作业布置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职院校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至于学校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三、中职语文有效性布置课后作业的策略

1.提高中职院校对课后作业问题的重视。学校首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根本,端正对课后作业的态度,充分认识课后作业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开展全方位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加重视语文课后作业。此外,教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将作业作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重语文作业效率的提升,注重作业沟通的效果,针对不同作业形式建立相应的标准。2.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是提升中职语文布置课后作业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布置不同的作业内容。首先,语文作业应该注重实践性,如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幅作品并对作品进行阐述,将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业有效性的关键不在于作业的数量而在于“精”,这也是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的重要方式。为此,教师可以从“反思”的角度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学习等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3.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增加作业的可选择性,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将语文课后作业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第二个层次是在基础练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课外拓展,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要完成的作业,为了避免学生对这样的作业设置产生等级观念,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正确看待选择性作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增强中职语文作业有效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重视课后作业对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性,明确有效的课后作业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意义。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高中职院校对课后作业问题的重视、增强作业布置的针对性、改变传统的语文作业模式以及增强作业布置的科学性等途径增强作业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提高语文作业有效性的策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艳新.关于提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课外语文,2016,(05):6.

[2]白慧平.在实践活动中如何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7,(20).

[3]刘瑾红.浅谈中职语文教育及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2016,(11):121.

[4]张风华.如何让学生更喜欢我的课———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性探索[J].语文课内外,2017,(29).

[5]李霞.中职语文教育及提高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7,(8):30.

课后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平台

“课后服务”是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放学后课程服务的统称,区别于“学校服务”与“社会服务”[1]。校内课后服务就是把校内外各种放学后课程服务统一纳入中小学校园内开展的服务,旨在解决学生的放学后托管难题。该种服务模式强调学校的主体地位,认为学校应充分利用其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优势条件,主动承担起课后服务的重任,这十分契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全国已有诸多城市的中小学开展了这种模式的课后服务工作。然而,该服务工作内容十分繁杂,涉及到的参与者众多,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高效管理,确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等诸多参与者之间信息的及时交互,数据的高效传输,成为校内课后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内课后服务的现状

1.1参与主体多。目前,诸多省市城区中小学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校内课后服务,如北京市实行政府补贴政策,外聘教师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内课后服务[3];贵阳市推出“乐童计划”,由政府出资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4];广州市部分学校引入具有办学资质的托管机构提供有偿的托管服务,或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和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等[5]。其参与者众多,具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课后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第三方评估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教师、志愿者、义工、师范院校实习生、家长、学生等。1.2工作内容繁杂。校内课后服务提倡专业化、优质化、多元化的课程服务,整个服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流程多,管理内容繁杂。如政府排查、筛选、引进第三方机构进入校内参与课后服务;教育主管部门主持、监督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或者课后服务集成机构对资产、教务、人事、财务等事务进行管理;教师对各科目的放学后特色课程教学、班级管理等。1.3数据交互效率。低从纵向看,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从管理部门到实践部门所拉的战线长,数据传输速度慢、耗时多;从横向看,各部门间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呈现重复、交叉等特点,分工不明确,数据交互效率低。如政府对社会合规托管机构的排查、审核、引进时间长,流程多,手续复杂;学校、服务机构对资产、人事、财务等工作管理滞后,进程缓慢;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少,沟通信息不及时等。

2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建设的意义

协同教学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的各个要素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教育的积极发展[6]。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就能为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各个参与主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促进校内课后服务信息化高效管理。2.1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运用信息技术打造规范、高效的中小学校内课后一站式管理平台,创建政府端、学校端、机构端、教师端、家长端五大线上技术端口,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服务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搭建沟通桥梁,实现线上统筹管理、教务教学、家校沟通等功能,明确线上管理的流程准则,提升课后服务过程中信息流转效率,减轻各管理部门的管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2.2优化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投入。政府通过规范、高效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社会上的优质托管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再引入校内进行服务,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减少过多人力物力投入;学校、服务机构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校内资产、人事、财务、教务、保险等管理业务进行线上管理,减少线下管理环节,节约管理成本;教师通过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管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减少教师的精力投入;家长通过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在线选课、课程反馈、订餐请假等业务,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减少上课外兴趣班的金钱、时间成本。2.3实现技术创新,提供安全保障。搭建拥有线上线下互通管理体系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实现技术创新,采用人脸识别签到、实时视频监控、语音及时通话、在线及时支付等多项先进的互联网安全技术,为学生的课后服务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与第三方保险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学生的参保、报保业务进行线上同步操作,保障学生的放学后人身安全;与第三方金融机构进行线上合作,对政府补贴的、学生缴纳的课后服务费用进行存管、监督,让课后服务经费更透明、安全。2.4丰富课程特色,助力学生成长。根据家长、学生的意愿,结合学校、课后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兼顾学生的简单课后托管、兴趣爱好、特长技能发展,借助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开展校内托管服务个性化、专业化、优质化、现代化课程服务,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难题,加快我国素质教育的步伐。

3常规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模式构建

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构建依托网络技术和校内课后服务常规管理模式,同时纳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第三方服务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众多参与主体,旨在通过地方政府的统一引导,利用其平台管理功能,突破空间局限,实现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传输,完成校内课后服务模式的信息化高效管理。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自上而下形成六层管理逻辑结构图[7],下面从功能应用、具体应用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图1常规校内课后托管一站式管理平台的模式架构图3.1六层管理结构模型的功能及应用。第一层:地方政府是校内课后服务的发起者、主持者,具有最高的管理权限;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是校内课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管理者、监督者,地位仅次于地方政府,其参与频率比地方政府高。二者通过政策设计、宏观统筹、招标核标等正规程序合作性地纳入校内外课后服务参与主体。第二层:参与主体包含学校、托管机构、评估机构、保险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社会力量等因素,是校内课后服务的服务供给方,共同组成校内课后服务的服务集成机构。第三层:执行部门是管理工作的具体应用执行者,是整个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的核心层、中间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接受上层的领导、安排,并对上层提供应用思路、建议、决策等,对下,对各个具体的应用模块进行实际操作、监督、管理,总结好应用措施并加以反馈。第四层:应用模块是面对应用对象的功能模块,涵盖整个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资产、后勤、行政办公、教务、教学、平台维护、资源建设、数据传输等管理模块,怎样应用好这些功能模块,最大化发挥各个模块的作用,是实现校内课后服务高效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五层:应用对象作用于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各个终端,具体包含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机构、学校、教师、家长,他们通过各个终端进行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促进着管理平台的应用。第六层:基础环境是指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环境,即互联网信息技术、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各大终端。是整个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模式的运用基础,决定着所有其他层的构成。3.2具体应用系统建设方案。六层管理结构模型即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模型,以管理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校内课后服务管理效能,建设一个集合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托管机构、教师、家长、学生为应用对象的一站式管理平台很有必要。该平台要能提供各种功能横向、纵向角色之间的业务协调、数据交互,实现日常管理、教学、业务联动、辅助分析决策等,主要包括如图2所示的各端口的应用系统建设。1)办公自动化系统:即OA系统,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办公流程信息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系统[8],是各部门日常自动化办公及参与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的基础。2)综合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管理后台Web、教师端APP、家长端APP,而管理后台Web又细分为政府端Web、机构端Web、学校端Web[9]。各端口具体功能介绍如下:政府端Web: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政府端Web对校内课后服务进行统筹式监督管理。通过机构管理模块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评估机构、保险机构、网络技术支持机构、托管机构进行审查、引进、监督、管理;通过政策宣传模块校内课后服务相关政策、通知、公告等,规范校内课后服务;通过经费管理模块进行政府补贴、拨付课后服务专项资金的管理、公示等。学校端Web:通过资产管理模块对校内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登记、使用、调拨、折旧记录等,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通过场地管理模块对学校教室、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使用情况进行协调安排,在不影响学校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最优化安排课后托管课程的场地使用;通过设备管理模块对学校、托管机构提供的教学设备、运动设备等进行统一的借用、协调、维修等在线统计管理。机构端Web:各类型机构通过机构端Web业务管理模块对校内课后服务进行核心业务拓展。评估机构对各大服务供应商进行能力、资质等评估;保险机构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学生进行参保、报保业务跟进,保障学生放学后安全;网络技术支持机构对校内课后服务一站式管理平台进行构建、定期维护,开发新功能,提升用户体验感。其中托管机构通过教务管理模块校内课后服务的教学科目、课程、任课教师等内容进行安排;通过行政管理模块进行行政事务的管理;通过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模块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管理人员、教职工进行岗位、薪资在线管理。教师端APP:利用移动客户端的便捷性特征,通过教务管理模块对班级进行实时管理,批准、记录、查看学生迟到、早退、病事假等情况;通过学生管理模块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批量更新,记录孩子成长;通过消息管理模块发表班级活动、信息、通知等,支持语音通话,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家长端APP:通过班级中心模块查看孩子所在班级课程、公告、活动、任课教师信息等,完成手机选课、报名、参保、缴费等;通过宝贝动态模块查看孩子在校表现,记录孩子成长轨迹;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了解班级活动、续费提醒、与老师互动留言等。

4总结

课后范文篇4

关键词语文读写;课后拓展;能力提高;重要途径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从四个方面具体谈谈有效课后拓展行动策略:

一、落实个性化小练笔,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不仅要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空间,还要在课后安排一定的思考时间、思考空间,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积极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的结果以小练笔的形式呈现,小练笔的内容可以是课堂问题对话中未能施展自己的个性,或者对问题解决的结果感到不满意的自己已经构建的、独到见解的完整陈述;也可以是对本次课堂对话问题没有完全理解的疑点的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课文精彩段落的赏析或仿写。

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将课后阅读与语文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首先,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订阅一些优秀的报刊杂志如《语文周报》、《参考消息》、《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天地》等,让他们在广泛的涉猎中拓宽知识面。其次,开展关联性阅读。可以向“原著”延伸,如学了《在烈日和暴雨下》,读一读《骆驼祥子》;也可以向“作者”延伸,如学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读一读他的《项链》等;还可以向“主人公”延伸,如阅读课内推荐的名著《格列佛游记》之后,再让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然后分析两位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点,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和风格。课外阅读还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爱看的书来阅读。当然,对所选书籍的内容要做到严格把关,方法的指导做到因人而异,效果的检测做到客观公正,激励先进,从而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每学期都阅读几本好书。

三、以必读名著为依托,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每一部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沉淀而流传下来的书籍都是一片海——一片由知识、智慧和思想汇聚而成的绿色的海。教师自身不仅要做一尾遨游深海的鱼,还应把学生也训练成一群能在深海中生活的鱼。不但要教给他们游泳的技巧,还要训练他们捕食的方法。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四读”法进行训练效果较好。初读整体感知:如阅读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可提出这样的初读要求:(1)用半个月时间(赶上寒暑假可缩为一星期)读完原著;(2)用100个左右的文字概述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形象(主人公);(3)用300个左右的文字概括出本文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再读分章节整理笔记:经过初读,学生已经扫清阅读障碍,大体了解全书内容,因此第二次阅读的重点就落在梳理主要情节上。主要情节的梳理需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否则学生会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主次随处摘抄。因此要求要明确:(1)抓住主要人物的典型事件进行梳理,最好把记叙的六要素考虑地周全一点,并注意分条归纳。(2)语言要简练,概括性强。必要时,教师可提供范例。方法指导和范例展示之后,便放手让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课外时间进行整理。三读赏析精彩篇章:如《水浒传》最大的成就在于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有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宋江等等。单就鲁智深来说,就可以通过研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岭》等几个精彩片段来逐步完善对这个性格丰富的人物的认识。交流时,尽可能让学生可抒己见,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让他们明确要点。四读探究、评论、分析、鉴赏作品:学生从仰视作品到透视作品还不够,教师还应引导他们俯视作品,从全局出发,从小处着眼,探究作品的艺术特征,写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评论。

四、阅读自然和社会,为读写训练提供广阔的生活背景

课后范文篇5

一、查摆个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和党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胡主席关于“六个坚持”、郭副主席在专题报告会上“五条要求”,我感到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理论学习上还不够。特别是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还不够系统深入,学习往往还浮在表面,只能说通读了,却没有真正带着问题去看、去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思想,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使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脱钩,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同时自觉挤时间学习较少,看报纸也是看看大标题,结果对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一些新问题理解还不深,使理论水平还在低层次徘徊。

二是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对待知识结构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掌握的一些业务知识就可以适应部队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三是工作创新意识不强。作为军校干部学员,感觉到过来只要学习过得去就行了,其它只要得过且过就可以了,对待工作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同时感觉到自己是一名普遍学员,对全队建设的方面的事总认为是骨干考虑的事,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不犯错误就行了。

四是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在军校除了正常的学习就是干好队里分配的任务,在这里时间待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除了自己必须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省得惹祸上身。

二、剖析思想根源

通过学习和对照检查,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思想根源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习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总感觉理论学那么多没用,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实践,以至于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上下的功夫不深,存在重实践轻理论倾向。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存在片面性,这是政治理论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唯物关系,缺乏系统性、经常性的深入学习,不能熟练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用邓小平理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二是敬业精神不强,满足于应付工作。日常工作中,满足于完成一般性地工作,思想上存在一定偏差,以至于感到干工作好坏一个样,只要能达到应付检查就行了,没有必要那么认真对待工作,再说我们也只不过在这里待4个月就走了,我们只要把学业完成好就行了。

三是思想受思维定势束缚。往往不能打破常规,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力偏弱,不能真正做到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实践,以至创新意识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三、整改提高措施

通过这次学习教育的自我剖析,使我认清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我决心按照党员先进性要求,认真搞好整改,扎实地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使自己的思想和工作都有一个新的提高,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观念。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马列、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要的实践在于认清职责,立足本职,真正把本职当作党赋予每个党员的任务和使命,按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来实践。我们一定要看到自己的责任,要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是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社会交际、语言交流等多方面。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已达到了一定理论素养或水平。我要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业务学习,同时拓宽知识面,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只要我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热爱本职工作,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课后范文篇6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聚焦于“喜欢”和“能读”上。因此在指导低年级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这里,我就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几种方法谈谈自己的薄见,给同仁们以抛砖引玉之用吧!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课后范文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减负呼声越来越高。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活动时间开展文化课程补课从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了规定,从而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三点半放学举措。但始料不及,“三点半问题”随之产生。为应对家长之需,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开设晚托班,以“课外补习”“补习班”等为主题承担看管与监护责任,这被视为早期课后服务的雏形[1]。课后教育服务应家长托管需求与市场供求而生,主要可划分为市场化课后服务(私立辅导机构、一对一家教辅导)、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化课后服务和公立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2]。课后教育服务市场的迅速发展引发课后教育服务机构的资质鉴定、准入、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理论问题和治理问题。为稳定教育秩序,课后服务治理首先在教育系统内部展开。为避免学校通过课后服务收取学生家长费用,造成额外教育收费现象,《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学校不得收取课后看护费[3],因此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开始停止举办校内课后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校外课后服务机构的野蛮生长,但市场化的校外课后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往往缺乏相应资质,政府虽然从市场经营和管理角度对其服务条件制定了规范性要求,但治理效果欠佳,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呈现野蛮生长之势。课后服务的多元市场化供给并没有有效地分担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责任,反而因资本的介入和过度的教育焦虑给中小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业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4]。为强化政府课后服务的公共责任,《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学校应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5]。这是国家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公益性本质的政策。随后,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制定政策文件并探索开展课后服务[6]。2021年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各省市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并主张推行“5+2”模式[7]。《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协同治理角度明确要求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8],这是最严厉的减负政策。如何使“双减”政策快速落地,各地在课后服务方面纷纷出台了各种政策,但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政策失真、政策梗阻等制度困境。如何摆脱这些困境,亟需理论创新。本文试图借鉴委托理论,揭示其内含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从而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有效执行。

一、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的委托关系分析

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具有委托特征委托是指在非对称信息博弈基础上[9],委托人将部分决策权授予人,人为实现委托人利益而从事某些活动的契约关系[10]。其基本假设是:“经济人”;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11]。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过程包含典型的委托关系问题[12]。从主体角度看,为了解决中小学生“三点半难题”,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由教育部制定的政策文件对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提出了目标和宗旨,并将政策下发给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具体实施方案。从政策执行过程角度来看,政策制定者和政策执行者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他们之间在课后服务政策执行目标上存在利益冲突[13];同时课后服务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为政策执行主体选择性执行课后服务政策创造了条件。可见,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与委托理论的研究假设契合,因而可以运用该理论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剖析。

2.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存在多层委托关系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存在多层委托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关系。(1)公民与中央政府间的委托关系。以家长为代表的公民作为初始委托人将“三点半难题”委托给政府,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特别是城市双职工家庭对安全、优质公共课后服务的强烈社会诉求,教育部了《指导意见》,从开展渠道、内容形式、安全保障、经费来源等方面对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了纲领性要求[14]。这可以看做政策制定主体作为人的履职行为。(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间的委托关系。中央政府把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委托给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市根据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政策宗旨制定地方具体实施方案[15]。例如,教育部颁布《指导意见》后,天津、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相继颁布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16]。(3)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间的委托关系。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工作委托给学校,各省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从时间、内容、原则对学校需要承担的具体任务进行了规定[17]。学校应按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教师、整合各种资源和渠道开发设计课后服务。(4)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委托关系。教师是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核心人员,学校会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设计开发自己学校的课后服务实施细则,然后组织教师开展课后服务。教师作为最终人要履行增强服务价值观[18]、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培养学生品质、组织开发活动等多项任务,成为课后服务政策的最后执行者。综上所述,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包含公民—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包括校内教师和校外培训机构教师)多层委托关系[19]。

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中的委托问题分析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制定部门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政策目标开展课后服务,但是很难对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政策执行过程进行全过程监督的前提下,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执行政策而忽略委托人的利益[20],从而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1.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即人利用事前信息的非对称性做出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从而出现“劣货驱逐良货”的“柠檬市场”现象,使得整个市场运作失灵[21]。政策执行过程是政策制定主体与政策执行主体间的交易行为[22]。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强制性属性促使各政策执行主体无法拒绝或公然抵制该政策落实,但执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需要承担学生安全隐患、开展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内容带来的成本增高等问题。在激励和支持制度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虚假执行可能成为他们的“变通策略”[23]。尤其在目前课后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未能对各级政策方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会形成虚假执行盛行的“柠檬市场”。

2.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是由于委托人与人间“事后信息的非对称性”而衍生出的人的非道德行为[24]。主要表现在人(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与替换性执行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从而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偏离政策设计目标。(1)象征性执行。即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流于形式。例如,各层级教育行政部门间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传递采取逐级下发的方式,有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未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细化成符合当地教育实际的可操作性细则。同时也存在部分学校虽然执行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但并未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未投入足够的师资和教学资源,没有提供足额的课后服务时间。极少数学校在“劝退”大部分家长后,将剩余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教室,安排教师集中看管;少数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社团活动,但仅仅是将学校原有的校本课程调换到课后服务时间段进行。调查表明,有22.5%的家长认为课后服务的时间过短,特别是小学放学时间距离家长下班时间长达2个小时以上,但多数学校课后服务时间仅有1个小时,并不能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题[25]。(2)选择性执行。即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者基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性地执行课后服务政策条款,从而使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层层递减”,政策内容执行不全严重降低了政策效果[26]。例如,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课后服务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课后服务的内容是“做作业、自主阅读、科普活动、开展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等,但是部分学校仅仅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偏好,选择对自身有利的内容执行。有调查显示,21.4%的家长表示孩子未参加过综合素质拓展类的课后服务;访谈中也发现,确实有不少学校仅仅安排学生在校自习,少数学校甚至未安排任课老师进行辅导,因为这种课后服务执行方式成本最低,简单易行[27];大部分开展社团活动的学校仅仅是利用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开设社团课程,仅有极少数学校开发了新课程或斥资购买了新的教学用品用具,只有部分发达城市引入了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3)替换性执行。即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打擦边球”,当政策对自身利益完全不利时,政策执行部门会回避政策。比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课后服务指导意见均明确指出要坚决杜绝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但仍有少数学校将课后服务作为学校集中补课甚至收费补课的借口。39%的家长表示孩子参与过补课形式的课后服务,说明这并不是个别现象[28]。据了解,部分学校或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应对考试,会偶尔占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集中补课,极少数学校在制度层面压缩了课后服务的时间,用于文化课学习。个别学校每周仅选择一天开展社团活动,做好照片、视频等应对教育部门检查的台账资料,其余四天均安排文化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课后服务甚至导致了违规办学行为。

三、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委托问题的成因剖析

1.家长、学校、政府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不力家长参与课后服务的目标是解决孩子下午放学早和自身下班时间较晚所带来的时间差难题,缓解家长下班接学生的压力,并缓解校外高额培训费带来的家庭经济负担,同时也希望孩子在放学后可以参与一些具有安全保障的、个性化的、优质的课后教育服务活动,如家庭作业辅导、兴趣特长培养、体育锻炼、综合实践活动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执行课后服务政策的目标首先是基于自上而下的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促进个性化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政府制定课后服务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三点半难题”,推进学生减负,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家长、学校、政府的共同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目标的具体选择倾向性是不一致的,即目标函数是不一致的,甚至存在冲突,如家长希望孩子可以接受高质量、个性化且免费或低价格的课后服务活动,然而学校开展这类个性化课后服务活动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若政府不能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学校较难开展高质量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当家长、学校、政府的目标存在冲突时,都会优先考虑从实现自身目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执行课后服务政策,从而导致课后服务政策的虚假执行、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替换性执行。

2.学校和教师的激励不足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动力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费保障机制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证,若缺少经费保障,政策执行起来则会困难重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没有充分的经费保障前提下很难组织教师开展高质量课后服务。另一方面,开展课后服务属于教师的附加工作,理应得到必要的补偿,但目前一些学校未对校内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进行单独的绩效考核和奖励,或是奖励甚微,同时缺乏资金引进校外具有资质的教师开展个性化课后服务,所以在课后服务经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学校很难开发设计高质量的课后服务项目。

3.政府与学校、学校与教师信息不对称导致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方向迷失政策能够有效落地,应该具备明确的内容要求与可操作性措施。《指导意见》出台后,截至2021年3月,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省一级的课后服务专门文件,但仍然有湖北、贵州、云南和西藏4省没有在教育部文件后及时出台新的课后服务专门文件。在已经出台的地方课后服务政策中,如在能否向家长收费等方面各地政策存在较大差异[29]。而且很多市、县(区)两级都缺少对省政策内容的本地化、具体化,特别是在课后服务的服务安排、组织实施以及保障机制方面没有结合本地实际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导致基层学校在具体执行时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和稳定的经费保障,少数学校会采取不开展或降低课后服务质量的方式。同时,市、县教育部门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执行成效都没有进行考核评价,大部分学校缺少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几乎都不与学校和教师的荣誉和利益挂钩。缺乏内在动力,难免会使学校和教师在执行课后服务政策过程中发生走样。

四、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力的策略

1.加强价值引导,形成课后服务价值共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公共价值在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促进教育公平[30]。政府应通过媒体、政府平台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进行科学解读,帮助家长、教师、学校、地方政府对课后服务政策形成科学准确的认识,促进各利益主体达成价值共识。学校作为课后服务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家长和学校达成共识:一是要建立快捷方便的沟通渠道。可采用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平台设置家长意见箱、民意征集栏目等作为沟通的桥梁,及时了解家长和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收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课后服务质量。二是要建立课后服务答疑反馈专线。课后服务实施评估的结果只有反馈给教师,其价值和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成立答疑反馈小组可以收集家长和学生对实施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过程中,既要帮助教师与家长有效地沟通和交换意见,也要促进家长对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的认识,纠正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错误认识。三是要加强教师对课后服务政策的认识。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课后服务政策进行解读,如对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进行解读,以此提升教师对课后服务政策设计的深层次认识。通过加强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有效沟通,以价值理性的育人理念撬动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形成课后服务价值共识[31]。

2.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课后服务的公共性需要制度保障,许多发达国家都制订了规范性的政策。如美国1998年了纲领性文件SafeandSmart:MakingtheAfter-SchoolHoursWorkforKids,文件中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从九个维度进行了明确规定(见表1),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32]目前,我国课后服务质量的政府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尽快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的管理秩序,政府应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包括课后服务质量标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课后服务监督管理制度等,如南昌市制定了二十条课后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还应该以《指导意见》为统领,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出发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课后服务具体实施办法,通过完善课后服务制度体系使国家和地区课后服务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同时地方政府还应该将课后服务纳入地区教育发展规划中,共同促进课后服务政策科学有效地实施[33]。

3.建立国家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推进多元主体进行评价质量评价标准是监督与评价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尺度,因此国家需要制定课后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师资、场地以及各级部门的权力与职责等内容进行规范,从而增强监督与评价的专业性、真实性、客观性。同时评价主体不应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还应该充分引入家长、高校专家以及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价,并制定周期性评估机制,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课后服务进行调查评估,形成调研报告并及时在全国中小学管理服务平台进行。最后应注意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增强第三方评估的独立性、权威性、合法性,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督导和第三方机构评估共同避免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4.保障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稳定来源,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经费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欧美发达国家主要采用财政拨款与家长自愿交费的方式。例如,法国公共课后服务机构经费部分来自国家家庭补助基金和社保计划拨款,部分来自省和市镇政府投入,部分来自家庭付费。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实施,应坚持成本补偿及非盈利性原则,完善多元化筹资体制,采取“财政拨款+合理收费”机制保障课后服务资金投入的稳定来源。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人选择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动,从而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执行[34]。一方面,为有效激励教师高质量从事该项工作,应积极采取多样化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如在薪酬、职称评定方面对教师进行合理补偿;另一方面,对课后服务政策执行较好的地区或学校应进行表彰和奖励。总之,要通过自上而下的内部激励不断推动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晋银峰,孙冰冰,张孟英.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J].教育科学研究,2021(11):5-10.

[2]吴开俊,孟卫青.治理视角下小学生课后托管的制度设计[J].教育研究,2015,36(06):55-63.

[3]关于2014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EB/OL].(2014-04-016)[2022-10-2].

[4][16][17]吴开俊,姜素珍,庾紫林.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审视:基于东部十省市政策文本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7-31.

[5][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04)[2022-11-09].

[6]邹敏.中小学生课后服务的属性及权责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32-36.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EB/OL].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2-10-24].

[9][21]杨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困境及其突围:基于委托理论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2):6-12.

课后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总结;习惯;培养

经调查,初中数学课的课后总结并未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重视,一来是因为教学进度太过于紧张,二来是初中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尚未完善。像数学这类逻辑思维性强的学科,知识的跨越幅度都比较大,这种跨越对学生来说就是能力与耐力上的挑战。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紧密联系前后的学习内容,降低思维的难度,教师需对他们进行系统指导,详细地介绍课后总结的技巧性策略,便于教学内容的逐步渗透。

一、设置探究性质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总结

课后作业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额外任务,它的主要作用是针对当天课堂所讲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练习。因为学生要学习多门课程,而每个教师却只教学一门课程,所以学生并不能在每门学科上都平均分配时间。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数学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强调“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较好的领悟,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而且这种总结的形式是不受限的,可以是个人总结,也可为小组总结,但都要建立于教师引导的基础之上。例如:在讲解“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有学生对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非十分清晰,甚至会将AAS(角角边)混淆成为SSA(边边角)。通过初步的讲解,我们会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中并不包含SSA这一方法,因为两条边及一个角的确定不能保证三角形形状的唯一性。所以,在讲解完五种证明方法后,教师就要教给学生总结的技巧,由“SSS→SAS→ASA→AAS→HL”,显然其中有隐含的过渡点,学生可以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找出这五种证明方法的联系点,然后将它们进行整合,形成串联性的记忆,这样不仅会确保思路清晰,同时也不易造成记忆的混乱。课后总结这一方法对较为复杂的数学定理的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在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中,小组式的讨论与作业分析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注入新鲜的活力,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让学生的灵活思维产生碰撞,形成一个明晰的解题思维导向。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高效总结

所谓思维导图,其实质是运用图形、文字、流程图等一系列非文字表现形式对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归纳,进而形成一张张联系紧凑、思路清晰的完整导图。它以精炼、一目了然的优势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自然也成了课后总结的一大“良方”。但在应用思维导图对数学知识进行总结时,其过程相当艰难,因为在学生对所有的知识都有了准确的理解与掌握的基础之上,他们才有能力在脑海中构建出脉络清晰的思维导图。例如:在讲授“函数”的相关概念时,初中生由于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同时也缺乏对例题的解析,所以在求解一系列含有未知数的函数题目时,他们通常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可以制作出一张思维导图,将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接触到的所有函数做一个详细的汇总,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这些函数图像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这些问题的解题方法也隐藏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整理完这些巧妙的联系后,教师绝不能要求学生进行强制性的记忆,只能在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传授给学生每一类函数知识的特性以及典型例题的样式,这样初中生便可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自主预习工作,同时加深对以往所学知识内容的联想和记忆。值得一提的是,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后总结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那便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节省了学生整理笔记的时间,让学生的复习工作直奔主题,更加省时省力、便捷有效。若教师在平时的上课时间内未向学生表明课本中的重难点和考试点,学生拿到思维导图后也可将整本书进行精简浓缩,大大减轻了复习时的巨大压力,有利于考试的超常发挥。

三、通过对比式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性

与上面两种方法同理,对比式总结也是一种常见的课后总结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对两个相似知识点中的异同之处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其中的细节差异,然后利用种种差异寻求总结的契机,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对应的知识点。通常在这类题目的解题过程中,类比思想尤为关键,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时间内将两个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采用对比式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例如:在讲解“角的定义”过程中,课本中详细介绍的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但是由于同位角和内错角的位置相似,所以学生很容易将这两个角的概念混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给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清楚地了解两个角的差异之处。当明白了其位置的细节差异后,学生就再也不会弄错两者。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必须要以认真严肃的态度教会他们课后总结的方法,让他们提取数学学习的门路,减少“门外汉的逗留时间”。

综上所述,课后总结习惯的养成对于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是大有裨益的,数学教师一定要协助他们在初中三年的时间内学会总结自我,不光要明确自己的长处,更要牢记缺陷,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仍需按时将课堂中遇到的疑难点以及自己的薄弱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用持之以恒的心态去克服自己的短板,从而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数学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尹丽红.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后总结习惯与能力培养的探析[J].中国培训.

课后范文篇9

关键词:名家评论; 内容 ;作用

语文教学资源是指语文教师用来教学的一切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这三种呈现方式中列出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为开展语文活动提供一定的资源。其中名家评论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内容,涉及对时代背景、文本主题主旨、人物形象、鉴赏手法的介绍和评述等,在教学中妥善运用,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名家评论内容

(一)介绍写作背景。以前写作背景的介绍一直是由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补充,一般不直接呈现。但是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写作背景呈现渐渐弱化政治标准的趋势,力图呈现多角度的写作背景。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边城》一课“活动体验”第三题: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环境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阅读下列三则学习材料,研读《边城(节选)》,鉴赏作品的环境美(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名家评论分别出自: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金介甫《凤凰之子:沈从文传》。其中凌宇是湖南籍学者,是湘文化研究的首席专家。金介甫是美国的汉学家,美国纽约圣若望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国外研究沈从文第一人。名家评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材料的选择上,编者可谓非常用心,将本土的沈从文研究与西方文化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共同呈现,试图营造一种对比;在对比中开发出文本的多重价值,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二)探讨文本主题宗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常在课后练习中引入一些名家对作品主旨的论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也不同。教材将富有代表性的观点呈现在学生眼前。如必修二《荷塘月色》和《听听那冷雨(节选)》课后“活动体验”第三题:文学作品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谈谈你对作品新的感悟。四则材料分别出自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吴周文《谈荷塘月色》。钱理群认为“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对现实政治的无所适从。而孙绍振则认为朱自清这篇文章的宗旨“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二人对《荷塘月色》主旨的看法截然不同。可以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三)分析人物形象。教材在一些作品的课后练习中介绍了一些有关人物的名家评论。如必修四《雷雨》课后“问题探讨”第二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到底是真还是假,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结合下列种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周朴园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一直有不同的观点。钱谷融认为以假为主,曹禺认为完全是真实的,李计谋认为既有真也有假,钱理群则认为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由于资源的限制,教师不可能搜集很多有关这一问题的资料,但是可根据这些名家评论给学生提供一定讨论的空间,学生在名家评论的引导下,经过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同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这些经典的评论,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四)介绍鉴赏理论。鉴赏是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始终。教材中的名家评论有一部分介绍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评点方法。1.表现手法。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朱自清在《论诗学的门径》一文中写道:“诗是特种的语言,它因音数的限制,便有了特种的表现手法。”认为诗歌的表现手法是特种的。许多文学理论家对诗歌表现手法都非常重视。萧涤非先生曾说:“《关雎》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道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道诗歌为何物。”赋、比、兴是诗歌常见的写作技法和表现手法。学生掌握一些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烘托、衬托、渲染、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苏教版教材必修四“诗从肺腑出”这一主题中有《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四首唐诗。课后“文本研习”中第一题:明代诗学家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曾引用三句话来评价《蜀道难》,即“妙在起伏”“才思放肆”“语次崛奇”。列举诗句,对以上三句话加以说明。教材必修四“词别是一家”这一版块下有《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等四首宋词课后的“文本研习”练习第三题: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比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你在《雨霖铃》一词中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并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与效果。高棅对《蜀道难》的这几句评价涉及语言风格、结构章法、构思立意三个方面。刘熙载评述柳词,认为柳永在创作中善用“点染”手法,“点染”二字本指书画家挥笔作画,继而文艺理论家引用此词来概括词的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运用“点染”的手法较为常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继承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表现手法也有许多,了解这些手法,为学生理解诗的意境打开了大门。2.评点方法。苏教版教材不仅引入现当代作家、专家学者对作品人物的评点。在此基础上,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评点方法,如批注法、涵咏法等。使学生对古人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是对我国传统读书方法的一种继承。如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课后“活动体验”第一题:清人脂砚斋对《红楼梦》中几个人物的出场做过评点,现代作家王蒙对这部作品的人物性格也作了评点。你同意他们的见解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教材课后展示了脂砚斋如何评点人物,向学生介绍了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古人认为“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要对文章的词句进行批注。批注既可以加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又可以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批注,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中学生尝试写写批注,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古人在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点的过程中,也是逼自己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的过程,现在中学生阅读条件好、功课多,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对作品进行“圈点勾画”“批注”“摘录”等,但是对精彩作品进行把玩鉴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

二、名家评论的作用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许多基本理念都发生了变化,比如对教材功能的认识,就经历了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来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课文后的名家评论,作为助学系统的一部分,承载了学习指导功能;深度挖掘名家评论,将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最终将有效地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效果。(一)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为了找一个精当而巧妙的文章切入点而“拈断数茎须”,而名家评论往往精辟短小,抓住文章中的突出特点。如教材必修四“词别是一家”这一版块课后的“文本研习”练习第四题:南宋文学批评家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评价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结合这段评价,讨论《声声慢》中叠字所包孕的情感内涵及其递进层次,并联系你所学过的古代诗文,说说叠字的修辞作用。使用“叠词”是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较突出的艺术特色,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将女词人那种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即使学生不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语言体会到词人那种孤寂的情感,进而引发好奇心,诗人经历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该词,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很多学生都注意到了开头十四字的叠词,然后和学生一起学习课后名家评论,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与专家的共鸣之处,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感受,同时也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我注意到课后名家评论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并能从专家的评论中找到精彩点。(二)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抓住精彩点,对文本进行有效多元解读。名家评论为学生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平台。因为作品存在着不确定性,教师可以利用名家评论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在上《雷雨》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周朴园的性格,大多数学生在没看课后评论时都一致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的人,但当大家学习了课后的几则名家评论时,就产生了不同意见。有同学说她觉得周朴园年轻时与家中丫鬟相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抗争,后来变得自私自利,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改变自己,所以他本性是善良的,自己也是受害者。我问她为什么不当时提出不同意见,她说自己看到同学们这么说她也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只好随波逐流。后来看到曹禺、钱理群等专家的说法,她觉得自己找到了支持者,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姑且不论这位同学的意见是否精当,但是通过学习名家评论,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感受、品味、鉴赏文本,提高了自己的鉴赏水平,但是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的有些灵感是不合理的。比如,有学生认为林黛玉体态瘦弱,不符合健康标准;崔莺莺只想着与张生长相厮守,不顾及家中父母,表现自私。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教师都要善意引导,既尊重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的感受、呵护学生阅读时燃起的智慧火花,又让鉴赏活动张弛有度,而课后的名家评论集中了近几年的文坛重要观点,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师可在教学中参考利用。(三)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必须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具有质疑精神,名家评论为学生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围绕名家评论,学生可在有限的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提出比较简洁、明确的问题,另外文学作品虽然存在着“空白”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也会有许多鲜明的特征,所以名家评论在一定范围内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鉴赏的着力点和思维的共鸣点,在实践研读文本的过程中,讨论不可避免,甚至对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将起到深化课文主题的作用。比如学生在学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中“原始民性与封建宗法关系”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在组织课堂讨论之前,补充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也许会比较精彩。同时教师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提出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讨论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中心,对一个问题或一类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形成有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比如研读《荷塘月色》课后的“活动体验”部分,我组织学生围绕“《荷塘月色》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钱理群在《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的论述中认为朱自清的不平静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而另一则学习材料则引用了孙绍振在《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中的看法:“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则学习材料都是名家论述,但是钱理群与孙绍振对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内心不平静的原因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有的赞成钱理群的看法,有的赞成孙绍振的说法,有的同学说从文本中并不能看出朱自清对现实政治的无所适从,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朱自清的情感变化的线索恰好可以体现出朱自清的无所适从,内心的确充满了愁苦。为了深度挖掘这个问题,有的同学还主动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补充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纷纷陈述自己的理由,整节课充满了热烈的氛围,使散文——这类学生不太感兴趣的文章,也变得丰富多彩。(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是每次考试,诗歌鉴赏得分总是不尽如人意,让我们的同学“为伊消得人憔悴”。其实在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船桨可以助我们驻足观赏,那就是抓特征,掌握规律。在古典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个体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给读者,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这就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概念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虚实相生等。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些常识,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提高鉴赏能力。有些名家评论就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滕王阁序》《秋声赋》“文本研习”版块后设置的练习题第一题: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将《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文中写景怀古铺陈开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自选其中一两段文字,谈谈华丽风格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第二题: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秋声无形,很抽象。直接说,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但是这里通过几个比喻将无形的秋声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化虚为实,还渲染气氛,写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迅猛。第三题:赋、比、兴是后人从《诗经》中总结出的三种艺术手法,并被古代文学家们借鉴发挥。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打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滕王阁序》和《秋声赋》都是赋体,也兼用比兴。请从“兴”的角度分析外在事物是如何触发了作者的情感,成为文章的发端,而作者又是如何抒发、排遣自己的情感的。李扶九关于华丽散文风格的论述,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对《秋声赋》的评价以及赋体的特征都在课后的名家评论中有介绍。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理论,一方面拓宽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古人云:“授人以鱼,足解一日之饥。授人以鱼,足食终生之渔。”学生通过课后的名家评论接触到了一些与古典诗文鉴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点染、叠字等,并通过学习具体的文学作品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古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对古代散文的风格就比较模糊,但是通过学习有关散文风格的古代文艺理论,就会有一定的理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记得学生在学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就觉得归有光这篇散文的风格显然和《滕王阁序》不同,感觉质朴归真。以前学生在学习文本时,根本不会在作品上面圈圈点点,有时只是被动地记录一些教师的现成答案,而在学习了脂砚斋如何评点《红楼梦》中的人物后,我发现有些学生也会在平时的作文互改中加以运用,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和段进行圈点,并写上自己的理解,这种“批注式阅读法”对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不仅如此,一段时间过后,班里学生的写作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都得益于对名家评论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显然,课后练习中的名家评论是文本学习的一部分,是教师不可忽视的课程教学资源。有诗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面对内容丰富的名家评论,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其价值,在教学时巧妙运用,将成就精彩课堂、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素明.诗教与诗意[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9).

课后范文篇10

那么,如何优化处理新教材单篇课文后的练习题呢?笔者认为,这不仅要弄清练习的一般功能,更重要的是必须弄清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各种从显性到隐性的意图。

练习的一般功能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1.诊断和反馈这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也包括学生对自己的所学进行诊断和反馈。教师可以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拾遗补缺,学生也可以依此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自我完善。

2.消化和巩固这主要指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来消化自己所学的内容,并且使之强化、巩固。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迁移,以达到内化的目的。

3.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来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之后,常常会获得一种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而这种感觉又是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内驱力之一,但这一点似乎常被人们所忽视。

练习设计的意图,之所以是优化处理所起材况后练习的最主要的依据,是因为新教材中的每一道练习题,编者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意图十分明确,我们只有准确地把握这“意图”二字,才可以“有的放矢,百发百中”。

若我们对新旧教材中相同课文的练习题作一对比和分析,则可发现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显性意图:减少练习的数量,强调和突出学生在练习中的主体性,并大大增强题目的可操作性。

例如,《小橘灯》一文,旧教材8题,新教材只有4题。同时新教材中使用了许多表示行为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动词,并且这些动词的动作还完全是由学生发出的。如新教材中的第三题;“画出文中提及到小橘灯的语句,说说小橘打与小姑娘的内在联系,文中以‘小橘灯’为标题的含义是什么?”而旧教材中内容相似的第二题:“课文用‘小橘灯’作标度,着重话写了小橘灯,小橘灯象征什么?这对表现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有什么作用?”从这两道题的对比分析中,则会很清楚地了解新教材练习设计的显性意图。

若我们再对新旧教材中所有的阅读课文,尤其是教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作一番整体的对比和分析,则又可发现新教材练习设计的隐性意图;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学会用探究的方法来学习语文。

旧教材中(主要是教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而新教材中(主要是教读课文)的练习设计一般分为四个层次:整体感悟——文笔精华——语言运用——联想比较。可见,新教材四个层次的练习设计,不仅更加科学有效地实现作业的一般功能和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步骤、有条理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鉴于练习的一般功能和作用,尤其是新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意图,在优化处理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固定的处理方法或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教材阅读教学规律的、有利于各种阅读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路子。

1.观念要更新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除了一部分只有一个答案外,大部分都是开放型的。同时,学生也要有开放的心态,也须意识到:很多问题的答案不再仅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他们应该敢想、敢说,有独特的见解和富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其学习语文的灵性,体现其学习语文的个性,并使新教材练习设计的隐性意图得到落实,这种更新后的观念在处理“联想比赛”类题目时更显重要。

例如,《十三岁的际遇》中的第二题:“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魅力’,对你有什么启示?试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学生所写的练习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要加以肯定和鼓励。

2.学生是主人要坚持学生是完成练习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完成练习的帮助者或指导者的原则。因为练习的一般功能和新教材题目设计的各种意图决定了学生必须是完成练习的主人,而教师仅仅是点拨或提示者。但新教材中,有的题目确有一定难度,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要辅以适当的引导。例如,《白蝴蝶之恋》中的第一题(3):(“我”为什么感到“失落、怅惘”?“我”的感叹包含了怎样的感情?)这样的问题让缺乏人生体验的十几岁的孩子来回答,的确是“为赋新词强作愁”。所以,教师就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为学生搭桥铺路、接通思维。

3.时机要把准感知——理解——运用——创造,这四个练习层次不仅体现了学习主体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一般过程,而且也暗合了阅读课文时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四个阶段。所以,教师在优化处理新教材课后作业时,要根据其层次的不同内容和性质,准确把握处理良机。

例如,在处理“整体感悟”题时,就可安排在单篇课文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作为检测学生“整体感知”效果的主要手段。如《月亮上的足迹》中的第一题:“快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1.登月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教师就可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之后,立即让学生完成这一练习,并根据其完成的情况,来探求实现快速阅读的手段和目的相统一的策略。

4.主次要分清这是指教材的课后练习也有主次之分。所谓“主”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单元教学总目标、课文重难点和单篇教学目标的练习题。反之,则是“次”。毫无疑问,“主”题应投入较多的精力,“次”题则可投入较少的精力,“主”题学生必做,“次”题学生可视情况选做,而不可“主”“次”不分,或以“次”充“主”。

例如,《鸿门宴》第四题;“△将下面的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要注意表现人物说话的语气。”这是一道边做题,题头就有选做的标号“△”。

又如,《挖养菜》第四题:“辨析下列近义词的差别,并分别造句。”就属于选做题。因为相对来说。本题设计意图游离于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课文重难点及单篇教学的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