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辅导十篇

时间:2023-04-12 03:17:57

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篇1

关键词:职高生;调查研究;无所事事;课后辅导

职高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差、学习习惯差等状况。他们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或根本不知如何去听课;作业不规范,思路不清晰,甚至抄袭;考试时总是设法作弊。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休闲。

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

1.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查

调查说明:笔者选取了所任教的电子电工班级为调查对象,该班共有48人,其中男生45人,女生3人。该班学生的特点是两极分化严重,认真学习的同学较认真,而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为数不少。

2.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对电子电工班全体学生的调查,发现职高生不仅学习基础差、惰性大,而且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压根不知道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利用课后时间消化吸收当天所学的知识内容。他们除了上课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学习,更不知道怎么去利用课后时间。教师在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时,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辅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二、面对问题,选取策略

1.课前预习辅导,明确学习方向

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为上课的听讲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知识的接受吸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作为职校的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明确即将要学习的方向。

笔者任教的电子电工班级,男生居多,学习惰性更大。在开学初,笔者就要求学生每天要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可一星期过去了,笔者发现自觉去预习的同学寥寥无几,晚自习成群结队的无所事事,经询问才了解到很多同学压根不知道怎么去预习。为此,笔者决定每天晚自习抽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手把手指导学生预习。经过两个星期的辅导,学生才基本走上正轨,慢慢形成了利用课后时间预习的好习惯,为接下来的上课开辟了顺畅的道路。

2.课后作业辅导,肯定学习成果

调查结果显示,职高生普遍都是把老师布置了要上交的作业当作业,而其他相应的配套练习已然不存在。他们宁愿整晚坐在教室里,也不愿多写一个字。所以,对于课后作业的辅导,教师不仅要及时讲评课后练习,还要监督学生利用晚自习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更要善待学生上交的作业。故教师很有必要利用批改作业这一机会给学生留言,鼓励学生,或是指出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样他们才不至于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3.分层次辅导才能对症下药

面对职高生晚自习的不知所措,教师最好能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分层次辅导。

笔者任教的班级两极分化严重。晚自习,学生不是聊天就是看课外书。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利用课后时间对该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次辅导:把学生分成较好、中等、较差三个层次,依次给他们布置不同难度的配套练习。先要求各位学生把相应练习完成,然后分批带到办公室进行批次辅导。这样一来,教师就能顾全大局,既能提升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打破职高生晚自习无所事事的局面。

4.个人心理辅导,走进学生生活

职高生正值青春萌发期,他们不仅对学习毫无兴趣,还对外界的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总有不少的事情困扰着他们,让他们无法安心学习。所以,作为职校的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动态,走进学生生活,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师,能随时随地找学生谈心,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疑惑,这无疑能提高职高生的学习动机,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外界影响。

总之,课后辅导是教学过程的辅助、补充形式。如果这一环节不充分利用,那么任何教学都不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课后辅导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只能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力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事可做,有利可图”,在校期间不至于虚无缥缈、漫无目的地虚度学习生活。因此,提高职高生课后辅导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课后辅导篇2

一、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学生提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获取教学信息的过程。从学生的提问中能及时发现教学上存在的漏洞,帮助教师了解学情。过去的课后辅导,都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问题。但是现在初中学生很少有人提问题,特别是学困生,几乎不提问题。一方面可能害怕自己提的问题没质量其他同学笑话,另一方面可能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提不出问题。所以,鼓励学生提问,也就是督促他们认真听讲。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认真解答。绝对不能对学生讲:“你提的是什么问题?笨死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上课干什么去了?”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于成绩不太好又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要主动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和疑惑,也可以让他们将存在的问题写在作业本或纸条上,通过课代表进行传递,教师以书面的形式与他们对话交流。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及时鼓励,比如“今天你提得问题很好,很有普遍性,望再接再厉”“你能及时与老师沟通,提出你的困惑,相信不久你会取得惊人的成绩”等,这样逐渐取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和信任。

二、实施分层次辅导

课后辅导要事先确定对象和内容,辅导对象既有学困生,也应该包括优等生。辅导内容既包括答疑解惑,拓展提高学法指导,也应该包括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端正学习态度。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准确找出问题的根源,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是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者是家庭的问题?比如我今年所带的班级,有一个孩子,家长忙于做生意,将他托管在别人家中,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管理。学生自控力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抄作业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对他进行心理辅导,让他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上课时,我经常提一些简单问题让他回答,帮助他集中精力听讲,现在这个学生的态度已有明显改变,对于基础较差,旧知识漏洞比较多的学生,必要时也可抽出时间帮助他们补补课,使他们能慢慢跟上班里其他同学的学习。对于学习方法有问题,思维活动跟不上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改变评价方式,只要他们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我又特别指定优等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逐渐步入正轨,让他们也能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对于优等生也要适时进行辅导,发挥他们学习上的优势,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励他们多看一些课外辅导书,多做一些课外练习题,提高他们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作业批改和讲解

现在的学生普遍负担很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选,作业量要适中,作业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每次的作业教师都要认真批改,做好记录。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抽时间在课堂上统一讲解。作业讲解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要帮助学生解剖错误的原因,教给学生用化学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应尽量做到单独辅导,并且记录在辅导中了解到的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为今后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素材。

课后辅导篇3

关键词:后进生;自卑;兴趣;体验成功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许多教师由于升学率、奥数等原因,只重视对好学生的“锦上添花”,而忽略了对后进生的“雪中送炭”。如何通过课外辅导转化数学后进生,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基础知识薄弱

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发展和延伸。由于数学体系中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有扎实的小学知识基础。而实际上,有些学生的小学数学知识并不过关。小学基础知识薄弱,必然会增加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

2.存在偏科现象

学生升读初中后,文化课增加了,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造成偏科现象,较为常见的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成绩比较优异,而数学成绩却不理想。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内容枯燥无味,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难度大,趣味性又低,就使得学生偏爱其他学科而忽视学习数学。

3.教材的原因

小学数学发展到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数学内容主要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基本运算、简单的图形认识及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等。初中数学内容从算术数扩展到有理数、运算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增加了方程、函数、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等。知识跨度太大,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跟不上,就很容易出现后进生。像初中第一章《有理数》中,在小学算术的基础上引入负数,学习与负数有关的四则运算。学生在小学学习加减乘除用了三四年时间,而现在加入负数后,却要在不到一个月内学会,对学生来讲,学习难度太大,心理落差也太大,难怪会有学生掉队。

4.学习方法及习惯的原因

小学生学习时有很强的依赖性,习惯跟随老师做机械运动,一个命令一个动作,学习没有主动性,一切知识等着老师“喂”。上初中后,有的学生延续了这种学习习惯,做完作业就以为完成学习任务,整天无所事事,既不懂得预习复习,也不懂得去钻研思考。学不得法,也容易造成落后。

5.教学方法的原因

小学数学由于内容比较少,教师讲课一般讲得较细致,同一个知识点反复演练多次,直到学生彻底牢记,才会讲下一个知识。而初中数学内容繁多,教师以讲授型居多,讲课速度较快,教学方法相对单调,比不上小学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转变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不适应。课堂教学方法不佳,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令后进生增多。

二、以课外辅导转化数学后进生的措施

1.消除自卑心理

由于成绩落后,大多数后进生有自卑心理。对于后进生,较多的是听到同学的讽刺、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由于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激不起学习的信心,从此就会讨厌学习,甚至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劣行为。其实,中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阶段,有的可能聪明早慧,有的可能大器晚成。如果过早给一些学生扣上“后进生”“差生”的帽子,势必导致学生丧失自我判断能力,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越变越差。

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所以并不存在“天生”的差生。在对后进生的课外辅导中,首先要从思想上去做好后进生工作,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2.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开展探究活动、钻研趣味数学、游戏、小组竞赛等。例如,在学习《有序数对》这节内容后,我特地给后进生设计一个小游戏,把课室模拟成影院,按横排纵列的顺序让学生记好自己的位置,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上有序数对的卡片,每抽出一张,让相应位置的学生站起来,学生站对,他所在的组就加分;学生站错或没站,他所在的组就扣分。小组竞赛时学生个个参与,兴致高昂,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学习的知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他们乐在其中。

3.改进辅导方法

学生进入初中后,教师讲课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听课特点,抓好中小学知识衔接,开始时不宜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由于数学的抽象性是造成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课外辅导时应加强知识讲解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这课后,为了让后进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我让后进生每人准备一个纸制的三角形,我先让他们自己分组进行探究,动手操作,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有了深刻的认识,收到了很好的辅导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课堂,而对后进生的辅导更离不开课外辅导。因此,在对后进生的课外辅导中,也需要不断改进辅导方法,充分利用教具、学具或多媒体等手段来实施有效辅导。

4.进行学习方法和习惯的科学引导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小学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中学数学的要求。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要培养后进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课后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是在学习新知识后,做作业之前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全部内容,包括例题、公式及推导过程和自己记的一些结论等复习一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5.开展情感辅导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讲到“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表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学生如果感受到教师真诚地关心,爱护自己,就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如果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课,乐于听你讲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给后进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当他们一有进步就及时表扬、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如在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后,在对后进生的辅导中,有道题目是探究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新坐标,这道题比较简单,我让班上的数学“小尾巴”张小来同学回答,他站起来大声回答,答案正确,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由于受到鼓舞,他对学习数学充满热情,在之后的学习中,他表现出非比寻常的毅力,整章书都掌握得非常好。

后进生学习差的原因很多,对后进生的课外辅导应从后进生的自身实际出发,找出影响后进生进步的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辅导措施,对症下药,及时引导,从而达到促进智力发展、学好数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课后辅导篇4

一、关于提高辅导员学历层次与其队伍建设的问题

这些年来一些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将具有硕士学历的大学毕业生作为招聘辅导员的首要条件,大学毕业生如果不具有硕士学历就不可能成为高校辅导员招聘的对象。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此问题的争论。赞成这种做法的人认为,招聘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成为辅导员,既可以改变高校辅导员队伍学历不高,素质不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将来辅导员的转岗问题,即工作一些年份以后,从辅导员队伍中退出来,转入教学岗位,从事教学工作。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招聘高校辅导员,高学历不是唯一的条件,关键取决于招聘对象是否真心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是否具备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和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学历再高也不能成为辅导员。①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前者主要从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和未来考虑问题的,后者则是着眼于招聘的辅导员能否承担大学生工作的实际来考虑问题的。高校要不要招聘高学历的大学生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工作,招聘什么样的高学历的大学生担任辅导员工作,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之所以重视这个问题,是由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辅导员的未来决定的。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过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重视不够,一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或其他工作的教职工,被安排从事辅导员工作,导致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层次偏低。近些年来,根据教育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学校重视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针对辅导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为改善其学历结构,在招聘辅导员时,提出了从事辅导员工作必须为硕士学历的要求。因此,许多硕士学历的研究生纷纷进入了辅导员队伍,从事辅导员工作,致使辅导员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学历结构、政治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乌鲁木齐职业大学2011年有专职辅导员47人,其中40岁以上占19.1%,30至39岁的占38.3%,30岁以下的占42.6%;本科学历占70.2%,研究生学历27.7%;党员比例为55.3%。②然而,随着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和学历结构的改善,一些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一些具有高学历的辅导员并不满意现在所从事的辅导员工作。在他们看来,目前从事的辅导员工作,不过是为了进入高校的一块跳板。因为,现在不少本科学校招聘教师,其条件都是博士生,硕士生需求不高。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硕士研究生要想进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只能走迂回的路线,先成为学校的辅导员,以后改行从事教师工作。①由于这种思想的存在,致使他们对辅导员的工作并不十分热情,而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之的。

2.高学历的辅导员流动性较大,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调查表明,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校从事辅导员工作的高学历人员,一般担任辅导员工作2~3年后,就转岗从事教学或其他工作了。由于高学历辅导员的不断流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其他成员,致使一些辅导员的心态发生变化,发出了干的再好,不如有一个高学历的感叹。①

3.一些高学历的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辅导员工作之前,既没有从事过学生的工作,也没有学生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担任辅导员工作之后,一切得重新开始,往往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手忙脚乱,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个人感到很不适应,学校也感到很为难。原本希望招一些高学历的大学生从事辅导员工作,促进学校大学生工作的发展,不得不在现实目前打了折扣。从学校的发展趋势来看,提升教师的高学历将成为学校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事实上教育部已经有这样的要求了。如几年前,教育部开展的对本科院校的评估检查时,教师的高学历是衡量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学校该怎么办,是否只注重教师学历的提升,如果这样,忽视辅导员学历的改善,必然导致辅导员将来的出路。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特点与教师不同,教师只要认真教学,具有深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可以在教学岗位上工作一辈子,而辅导员面对的是不断流动的青年学生,随着辅导员自身年龄的增大,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会跟不上青年学生的需要,因此,在从事一定时间的辅导员工作之后,需要转岗。辅导员从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有三条出路,一是转到管理学生的干部岗位上,如院系的副书记;二是转到学校的一些党政管理部门,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如组织部门、学生处、团委等;三是转到教师岗位,从事教学工作。前两个岗位能够接纳辅导员的人数有限的,大量的辅导员最后都要转到教师岗位上。

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有没有高学历,将会成为辅导员能否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而影响辅导员的转岗。即便学校给辅导员开一个口子,不要求辅导员的高学历可以从事教学工作,但对辅导员来说,在一个都是高学历的教师群体里工作,其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针对辅导员的现状和未来出路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加以解决。

1.学校在招聘高校的辅导员时,既要看学历,更要侧重聘任对象的条件,有无真正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思想准备和工作能力。那些只想利用辅导员做跳板,进入大学的人,不管他有多高的学历,也不能聘为学生的辅导员。要根据学校大学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选择那些愿意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而且又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和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和少量的本科毕业生。

2.对招聘进来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要做好以下工作:(1)对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要有规定,即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最低不应少于8~9年。只有完成了这个最低的年限,且工作突出者则给予转岗。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2)要根据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的有关条文,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并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和任务,制定和完善其考核的办法,定期对辅导员进行考核;(3)对在岗的辅导员,要进行定期的政治思想理论和业务工作知识的培训,对辅导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解决辅导员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安排一些形势政策、思想品德、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教学知识和经验,为将来转入教学岗位打下基础;(4)对辅导员的待遇,要做出明确的规定。辅导员的待遇不能低于高校教师的平均水平,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3.对那些具有硕士学历的研究生,在招聘辅导员时,要根据学校现有专业和未来专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招聘。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根据研究生专业,安排他们在对口专业的院校从事辅导员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他们的将来的转岗创造条件。对少数具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他们要提出攻读硕士学历的要求,提升他们的学历层次。为此,建议有关部门要为他们攻读硕士学历创造条件。这个工作已经进行过,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停止了。从新疆各个高校的现实来看,本科学历的辅导员还有不少人,一些学校这几年又补充了一些。为了提升这部分辅导员的学历,解决他们将来的出路,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班,在一定时期还需要举办,关键是要严把质量关。对那些既想获得研究生学历,又不想认真学习的辅导员,学校要采取严厉的措施,给予处理,以确保辅导员的硕士学历的含金量。只有这样,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高,辅导员队伍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辅导员的后顾之忧才能解决,辅导员将来的转岗问题才能顺利进行。

二、关于辅导员承担上课任务的问题高校专职辅导员能不能给学生上课,如果能上课,可以承担一些什么样的课程?这是辅导员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教育部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教师规定》的文件中,已经有明确的回答,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⑤这就是说,专职辅导员可以给学生上课,但所承担的课程必须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课程。从新疆高校有关辅导员上课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教育部有关辅导员的上课问题的规定,并没有得到全面地贯彻落实。辅导员给学生上课,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这个事情所蕴涵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涉及到辅导员对学校的看法,即学校是否真正落实教育部文件的精神。如果学校不去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规定,那么,就有可能伤害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涉及到辅导员对教育部文件规定的理解,即是否完整正确地理解了教育部关于辅导员上课的规定要求。从辅导员对文件规定认知调查的情况来看,多数辅导员把给大学生上的就业指导课,排斥在上课范围之外。以为给学生上课,就是要上教育部规定的公共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担任这样的课程,就不算上课。

3.涉及到将来辅导员的未来问题。一些辅导员提出,“既然辅导员可以上一些公共政治理论的课程,那么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上专业课。”“我们是辅导员,但所学的不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而是其它的专业,如果按照专业,让我们承担个别专业课的上课任务,可以使我们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期间,专业不至于荒废,将来转任教学工作也很方便”。⑥

4.涉及到辅导员上课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的问题。如果辅导员按照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那样,承担“形势与政策”“、思想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他们的上课问题由谁来协调,谁来管理,谁来监督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其课时费又有谁来付给。

5.涉及到辅导员的职称评定的问题。教育部文件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⑤并提出辅导员的职称评聘“要突出其从事学生工作的特点”,“应坚持工作实绩、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的原则”,⑤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并非易事。辅导员有无教学课时,依然是评聘辅导员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视,不去用心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学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势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需要对辅导员的上课问题进行解决。

1.要深刻理解教育部有关辅导员上课规定的精神实质。教育部之所以规定辅导员可以上课,并可承担形势与政策、思想修养和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

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这完全是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所决定的。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然要涉及点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看法问题、大学生日常行为和道德品质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就业等问题。如果辅导员没有进行这些方面的理论上的准备,不通过一定的场合给学生上课,又怎么能够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又怎么能够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问题。辅导员搞好大学生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其中规定辅导员担任一些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所以,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果来看,要支持辅导员的上课。

2.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教育部有关辅导员上课规定的内容。教育部对专职辅导员上课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专职辅导员只能承担形势与政策、思想修养和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等四门课程,这也就是说辅导员上课只能在这个范围内选择,超出这个范围不符合规定。因此,那种以专业为条件,突破辅导员上课内容的范围,需要进一步研究。

3.辅导员的发展必须考虑,因为大多数专职辅导员将来都会面临转岗的问题,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将转移到教学岗位上。在他们转岗之前,承担一定的上课任务,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知识,对其转岗有着积极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硕士学历的专业辅导员要不要承担个别专业的课程,如果承担当然有利于他们转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的转岗上。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违反了教育部的政策规定。对此,笔者以为还是应该从辅导员的未来实际考虑问题,制定具体的课操作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有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保证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的时间,不能因为上课而影响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4.制定和建立专职辅导员的上课制度。这一制定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课的内容。即按教育部规定的四门课程为主要上课课程。二是专职辅导员上课的资质审查。只有那些具备了上课条件的专职辅导员才能够给学生上课。三是管理部门。要确定对专职辅导员上课的管理部门。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门课程可归学生处和心理健康教研室管理,而形势与政策、思想修养和法律基础可归马列主义学院或教研部管理。这落实样做比较对口,也便于管理。四是上课要求。这里包括备课、上课、检查等一系列的教学环境问题,都需要通过制定加以确定。没有好的教学制度,专职辅导员的上课就会走形式,走过场,就会变味,甚至会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声誉。

课后辅导篇5

关键词:课外辅导班 辅导教学 兴起原因 意义 提升自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51-02

大家都知道,课外辅导班指的是在统一的固定的并有一定的教学设施的教育机构场所来给孩子们各科目及各种特长进行辅导,其辅导的目的以提高学习成绩或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对学生辅导过程中多以小班教学为主,也可一对一辅导。从笔者个人来说,在开设“博尔学堂”课外辅导班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不论是从招生到授课,还是对学生进行辅导,都亲力亲为。有专业的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等模式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让学生真正提高学习成绩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让孩子们走进来、迈出去。同时,作为一名课外教学与管理者,不仅是学生的领路人与引导着,更是孩子们的亲人。一定坚持德行为先、身正为范的办学原则,为每一位家长朋友分忧。现今,无论是从小城镇还是到大城市,各个形形的辅导班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并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扩大规模。可以说,课外辅导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其发展到今天都应该引起家长及校方的重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出息,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于是就想让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能力表现上都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有的父母也是因为家庭模式所需,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孩子,于是辅导班以一种业余方式出现并存在。当前,从笔者个人开设的博尔学堂辅导班来讲,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以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为主,对孩子们采取因材施教、指导启发的教学手段,以鼓励孩子们创新为主;另外,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以个别辅导、小班教学等教学模式。在职教师都是专业的教职人员,博尔学堂一定会成为提高孩子学习成绩、自主能力提升、拓展素质的好地方、好场所,一定会成为家长朋友们毫无犹豫的选择之地。

从笔者个人对各个补课学校的了解与认识来说,很多都是属于大班授课,在给学生辅导补习中,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教学都是失败的”。为此,在教学中,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崭新的教学模式为主,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为主,并以提高兴趣、热情为教学目的。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有爱动、活泼、注意力不集中等存在这些特点,正因他们有着这样的性格特点,所以只要抓住这一点来对其进行课外辅导,一定会使在某些科目上有缺陷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外辅导补习来弥补并提升学习成绩。此外,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受到他们自身素质和时间的限制,往往不能胜任教育者这一角色。这使得他们很愿意从外界寻求帮助,而自己始终起着辅助作用。从当今的应试教育不难看到,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完全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与需求,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各种竞争意识的需求来看,为了能够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以及在今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会让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所以,现今很多辅导班应运而生。

课外辅导不仅弥补了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了各个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个体性需求。根据笔者个人对课外辅导教育与管理的亲身体会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这3点。

首先,课外辅导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素质。小学阶段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适时、适当地参加一些课外辅导,有助于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潜在优势,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因为有了兴趣,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课外辅导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学班额大等原因,教师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课外辅导恰恰能弥补这些缺点。一是课外辅导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受课程标准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辅导班;二是课外辅导可以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针对性较强,教师可以就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并且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因此,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课外辅导都更利于因材施教。

最后,课外辅导能够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参加课外辅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减负不再是一个口号,孩子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而许多家长工作较忙,没有时间陪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看电视或上网的习惯,这样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若利用这些课外时间,让孩子参加一两个适合的课外辅导班,不但能避免孩子养成看电视或上网的习惯,在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孩子的兴趣爱好还能够得到培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结语

作为“课外”辅导班的教学与管理的实施者,要紧跟教育发展的主线,不仅要抓好学生的素质教育,还要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以及自主能力,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在对其进行课外辅导中,一定要坚持课外辅导方向、教育路线方针,以温和的态度、朋友的身份融入他的学习与生活中,让他们更能接受并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课外”辅导一定要扮演好学校教育补充的角色,确保发挥“课外”辅导成为学校课程有益补充的营养品的作用。总之,以上阐述的这些都是笔者亲身经历的感言,希望该文能够对今后的“课外”辅导教学与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谆,韦德良.河南省城镇中小学体育活动场地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7):78-79.

[2] 候玉娜,易全勇.北京市城镇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差异分析[J].学园,2011(3):40-47.

课后辅导篇6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必要性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不懈追求。

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概念

辅导员工作课程化 , 是指辅导员通过上课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从感性层面上理解, 可以分为教学对象广 、教学内容杂 、教学安排活 、教学效果致用等四个方面。但从理性层面, 还应从拆分概念入手, 作进一步解读, 以求清晰认识。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指把辅导员的劳动或活动整体转变成一门课程的形式, 并按照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规律加以建设。具体做到 二制六定 :编制教学大纲和教材, 确定教育对象、教育科目、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课程权重和课程进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辅导员通过上课方法实现对全体学生的有效教育、管理和服务。

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理念的更新,国内外学者先后提出了诸如德育工作课程化、社会实践课程化、素质拓展课程化的新论断,这为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奠定了基础。辅导员工作课程化严格按照教育部等有关文件规定的辅导员工作职责,科学设计为基础指导课、专项指导课等模块。基础指导课中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助与服务等子课程; 专项指导课中细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共青团工作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组织建设指导等子课程,所有这些,全面涵盖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有效保证了辅导员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分内工作,并有足够的时间从事本职业的各项研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创新之举。

三、辅导员工作现状

第一,辅导员角色边缘化。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辅导员像专任教师一样走上讲台,为学生授课的机会微乎其微; 与行政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又没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和良好的政治前途。调查显示: 辅导员在高校教师中的总体地位不高,“有近59. 2%的教师认为,辅导员在高校教师中的总体地位很低”。 在许多人眼中,辅导员只是负责学生琐碎事务的一个勤杂工,平时多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连辅导员自身也越来越没有身份认同感,辅导员角色边缘化已经成为当今辅导员工作的一个主要问题。

第二,辅导员队伍流动频繁。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与学生进行沟通,辅导员队伍年轻化是当今高校采取的普遍措施,许多高校招聘辅导员的条件之一便是年龄不超过30 岁。而辅导员的发展出路,便是个别人提拔发展为党政干部,大部分转为行政管理岗,极少数转为教学科研岗,这使得辅导员岗位成为一个中转流动站,辅导员队伍频繁流动.

四、实现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的必要性

1.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的现实需要。2006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是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的现实需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全国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状况都存在角色不清、定位不准的问题。在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被称为“边缘人”,他们接受学校与院系的双重领导,随时都要完成学校的各级党政管理职能部门布置的任务和本院系布置的工作事务。与专业任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对自己的工作很难有理想的价值归宿。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强化了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落实了辅导员教师、干部“双重待遇”,促进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

2.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又涵盖大学生学习、身心、生活发展,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使高校辅导员面临新挑战,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客观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特别是职业化素质不高的现实,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由于队伍的非专业性,很难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与有效性;由于角色的不确定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所有这些,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而进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建设,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素质,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3.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教育学家顾明远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这里的职业化、专业化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一个普通的群体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职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三是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从职业发展角度考察,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的基础。要想让辅导员职业成为像专业教师一样的长期从事的稳定职业,就必须创造条件,使辅导员从工作中获得预期的事业感,并自觉地把它作为奋斗一生的一项事业。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获得职业声望、专业地位的重要途径。是辅导员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课程化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课后辅导篇7

[关键词]高校管理;协同育人机制;辅导员;任课教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高校辅导员最早在1952年始称“政治辅导员”,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2003年,从2003年起始称“学生辅导员”;后又有“高等学校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等名称.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则限为国民教育序列高校辅导员.虽然辅导员的名称有时有些变化,但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务一直未变.这里所说的任课教师是指担任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是他们共同的工作目标.关于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较早在2008年即有关于发挥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协同作用,加强和改善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探讨[2].其后又有关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权责问题的分析[3]、关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思政教育联动的分析[4]、关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系的研究[5]等.2016年以后,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成为研究的重点.“育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它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从而丰富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共同培养学生的工作目标内涵.现有研究对实现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目标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价值,但在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系的认知、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1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关系认知

深入认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厘清彼此权责,有助于加强对协同育人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审视,并可以此为基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1.1人事管理上的横向平行关系.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人事管理上表现为横向平行关系.首先,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即不存在谁隶属谁的问题,因而彼此也不存在指令与要求执行问题,在行政关系上表现为横向平行关系.其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不存在权威服从关系,即不存在行政权威、学术权威对彼此的影响(就一般而言).这是因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同时辅导员成为专职辅导员后,其职称或职级晋升另有通道,而不是走学术职称晋升通道,从而可不受学术权威的影响,所以在权威服从关系上也表现为横向平行关系.1.2班级管理上的双线交叉关系.班级管理是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交叉点.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堂空间、课表时间的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辅导员则主要负责课堂外空间与课余时间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当然,这里的课堂空间与课堂外空间、课表时间与课余时间是相对的,反映了各自的侧重点.任课教师也有对学生的课外指导与课余辅导,辅导员也有对学生的课堂教育教学与管理.双线交叉关系还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共同培养与管理上,任何学生都会既受到来自辅导员一方的培养与管理,也会受到来自任课教师一方的培养与管理.1.3工作职责上的协作互补关系.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工作中各有任务,各司其责.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包括实习)与课堂管理及专业学习的引导;在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上,二者不可或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健康的身心与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成功的课堂教学(包括落实“思政课堂”与“课堂思政”)与课堂管理,可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自立与自律,从而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而在指导学生升学、就业与职业规划及开展课外活动上,通过二者的协作,也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1.4人才培养上的目标同一关系.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管理者,“是所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第一责任人,对所担任的学科教学全面负责”[6].辅导员既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7].辅导员除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事务管理,还负责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等[1].二者虽然在职责上有所分工,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只有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通过二者的协作互补,才能实现上述共同目标.

2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反思

本研究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考察与教师访谈,结合对现有研究的回顾,对目前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进行反思,认为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2.1协同育人意识有待增强.这一问题较早在2008年即被提及[2],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共同投身学风建设,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但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单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还存在说教性与盲目性;任课教师则缺乏育人的积极性,只管教授专业知识,很少过问学生思想与生活,没有发挥管理学生的积极作用.2019年仍有研究指出,辅导员还存在着自身认同问题,还存在“后勤”“保姆”等不当认识.一些教师认为,教师专注于教学与科研即可,而一些辅导员则认为推进学生专业学习是教师的工作,认识上的偏差有时导致工作中的互相推诿[8].经对部分高校的考察发现,上述问题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引导.2.2理论学习与研究需加强.实际工作中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也与理论研究与学习有关.如权责不清问题[3],辅导员被当作一般行政人员,与学生有关的事务几乎都要管理,事务性工作“繁杂”,无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的学习与研究,无暇补充新知识.理论知识不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凭经验与感觉,使其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特点,而任课教师专注于教学与科研,除本专业教师外也无暇(或认为无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的学习与研究,同样存在这方面理论知识不足问题.因此,无论是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权责关系上的理论研究,还是二者对协同育人中所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都需要加强.2.3平台与操作模式需完善.落实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目标,将理念具体化为措施,需要有效平台与可操作模式.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职员工的共同参与,通过“全员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属于管理工作系统,任课教师的工作属于教学管理系统,因为没有有效的系统协作平台,难以协同合作,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操作模式方面,无论是以前的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模式,还是现在的以兼职辅导员为主、专职辅导员为辅的模式,或者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兼职辅导员为辅的模式,或者辅导员+任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模式,都有不完善之处.任课教师虽然有某方面的专长,但往往在做辅导员上并不专业,而多数专职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相同或相近,在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上难以作出有效指导[9].要完善协同育人平台与操作模式,还需构建相应的机制.2.4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机制是指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包括机构、制度及制度化的模式、方法、举措等.在实际工作当中,有的高校还未构建起相应的协同育人机制,或者机制还不够健全,还需要构建包括人文理论、有效评价、完善协同、集成整合及调适实践、延伸反思等综合元素的协同育人机制[10];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一定的机制,但还缺乏长效机制、联动机制、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部分高校即使建立了相关机制,但因缺乏有效举措而未能确保相关机制的有效运行.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则协作平台与操作模式难以真正发挥功能作用,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理论学习与研究、协同育人意识也难以强化.

3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订规章,采取举措,整合多方面的资源,结合各种力量.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参考建议.3.1例常联系会议机制.建立例常联系会议机制,定期召开由院(系)主持,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联系会议,并形成惯例.例常联系会议机制的建立,将搭建反映学生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情况、课外活动情况及学生对学习与生活、课外活动的诉求等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机制,院(系)综合各方面情况、意见与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对策.院(系)还可利用这一平台组织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理念、理论与方法的交流与培训,传达学习上级指示精神,增强协同育人意识,提升“全方位育人”的效能.3.2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例常联系会议能够起到信息沟通反馈的作用,它主要着眼于工作的一般总结与安排,也有典型问题的处理.但协同育人是“全程育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天都有可能遇到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状况,需要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之间有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任课教师与辅导员都是一线教师.任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状况的直接观察者,是课堂安全责任人;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日常生活情况、综合表现等最为了解.因此,建立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尤为必要.除例常联系会议外,应利用好现代通讯技术,建立通讯群,还可建立班级日志、班干部报告制度等,以确保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的畅通.3.3目标任务管理机制.要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需注重落实,使其不流于形式,必须建立目标任务管理机制.如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对纪律意识淡薄、有厌学情绪、思想出现消极等的学生进行帮扶等方面,制定工作目标,并对工作目标进行任务分解.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为分解的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安排时间进度;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还可以制定量化任务指标.依靠目标任务管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才能通过协同育人达到培养合格人才、多出优秀人才的目的.3.4评价考核督促机制.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工作任务进行目标管理,有助于协同育人工作目标的落实,但“完善和创设协同机制的评价监督体系与激励机制,才能从制度、实践等方面确保合作育人机制的有效运行”[11].因此,建立评价考核督促机制对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十分必要的.评价考核办法由院(系)会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制订,评价考核应有院(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评价考核结果应与二者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晋升)、绩效等挂钩,并将协同育人中优秀辅导员与优秀任课教师的表彰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中,从而发挥评价考核机制的激励与督促作用.

4结语

协同育人不只是对任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要求,也是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要求,但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因为都是一线教师,直接面对学生,建立相应的机制对落实协同育人工作尤为重要.事实上,协同育人早已形成共识,现有研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关注程度不够、挖掘不深、运用不佳等问题”[12].因此,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问题,在理论上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所构建的机制仍需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检验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43号)[Z].2017-09-29.

[2]马嵬,冯鑫.高校辅导员及专业教师共同促进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59-60.

[3]荣誉.高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权责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0):132-133.

[4]张莹.管理协同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思政教育联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01):209-210.

[5]颜珂,李杰.高校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关系研究——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评价的一项调查报告[J].前沿,2012(09):135-136.

[6]朱靖华.做朴实教育(卷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335.

[7]张晶娟.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3.

[8]朱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6):145-147.

[9]姜冬乐,郭晓佳.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21(06):57-60.

[10]王学俭,李晓莉.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育人机制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5(10):98-104.

[11]刘兵勇,齐宁,王雅静.协同论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配合机制探析[J].老区建设,2014(10):11-13.

课后辅导篇8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性质;活动基点;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04-03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健全人格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形式。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在学科认识上,重视从一般学科移植内容和方法,忽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特殊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教的活动”,忽视学生“学的活动”;在教学评价中,重视教师“教了什么”和“怎么教”,忽视学生“得到了什么”和“怎么学”,这些问题导致人们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成为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实施的瓶颈。

上述问题可以进一步引发我们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科性质、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心理辅导”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最基本的学科性质

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服务需求,一般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三大功能:以获得积极心理体验为主的发展、以防范消极心理体验为主的预防和以转变(调适)消极心理体验为主的矫治。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预防的主要手段,小组辅导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矫治的主要手段,个别辅导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矫治的主要手段,三种辅导方式相互补益,有机统一,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心理服务。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出现与发展,既是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因其有理论上跨学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持”。[1]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个体的成长,因此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教育需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为了适应学校的教育特点,心理辅导活动课实现了以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矫治为取向的医学模式向以面向全班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取向的教育模式的拓展,是心理辅导工作的创新。

从其应具有的教育功能来看,心理辅导活动课“是指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2]可见,“心理辅导”(Psychological guidance)是心理辅导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的学科特征,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心理辅导活动课以班级为单位,以全班学生为辅导对象,以发展性辅导为主要任务,关注和促进学生各个阶段的个性发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并最终实现积极人格的养成。这就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

心理辅导活动课需要辅导教师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对学生某方面的心理品质施加积极影响,帮助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并有所感悟。而一般学科课程侧重系统地习得知识,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度。例如,在一堂初一年级以“亲子沟通”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中,辅导教师的重点放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亲子之间“有哪些合适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期望学生通过正确的交流方式来避免和减缓亲子冲突。在课例研讨中,教师们认为这堂课的目标设定有偏差,因为“沟通方法和技巧”是交际礼仪课的任务,主要解决“口欲言”的问题,侧重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心理辅导活动课要解决的是“心求通”的问题,侧重沟通困境的体验和感悟。研讨后重新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尊重”,帮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重新认识现实中的沟通困境,由理解而达到尊重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和思品课是比较容易混淆的。比如,关于“青春的美丽”这一话题,将帮助学生形成“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作为教学目标,是思想品德课应该完成的任务,将帮助学生形成“悦纳自己”的意识作为教学目标,方才显示出心理辅导活动课对于学生的特殊教育价值[3]。

二、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基点

无论就学科性质还是就课程形态而言,心理辅导活动课都应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教学活动的基点。

(一)心理辅导活动课主要是一种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

心理辅导“乃是一种助人的历程或方法,由辅导人员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种经验,以协助学生自我了解与充分发展。”[4]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所有的活动都应该以引发学生某方面的心理主体体验为目标,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简单地讲授心理学知识或解释心理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心理辅导活动课往往重视活动本身,而忽视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主题需要,是否引发了学生的心理体验,也不注重活动之后的分享。心理学研究表明:惟有在一个有目的而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活动中所学习和应用的知识,才能在实践中生效。换句话说,对于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比理论知识更重要、更丰富,理论知识只有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体验和感受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才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因此,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进行心理体验和心智分享的课。

课后辅导篇9

关键词:中学生; 课外英语辅导;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2-045-002

如今,各类英语辅导班层出不穷,似乎成为了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笔者在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课外英语辅导班是由经营性民办教育机构举办的,这类机构既是为了教育,又是为了营利。因此,它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按照经济规律进行经济活动。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调查了桂林市中学生的辅导班英语学习现状,走访了多家桂林市培训机构,并访谈了几十名家长,分析课外英语辅导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英语辅导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

一、桂林市中学课外辅导班的基本情况

课外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的教育是普遍式的,而每个学生是有其个体差异性的,学校很难照顾到这种差异。因此,开展既能满足个别选择,又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课外辅导教育,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在对培训机构进行访问时,我们了解到桂林市的培训机构种类繁多,有的规模很小,只有几间教室;有的规模大到拥有上百名专职教师。而且这些辅导机构的授课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有针对学生的各学科教育的培训班,如奥数、英语、写作培训班;有各类文体艺术培训班,如钢琴、跆拳道、舞蹈、书法、绘画培训班等等。这些培训班都十分火热,市场前景非常好;而且培训班的形式也很灵活,有诸如一对一教学、小班教学、大班教学等。笔者通过《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调查问卷》得知,桂林市某校学生参加校外英语辅导班的学生比例达到了87%;可以看出,在中学阶段,课外英语辅导班这种形式是十分普遍的。

二、课外英语辅导班火热的原因分析

为了解课外英语辅导班这么受欢迎的原因,笔者分别对培训班市场的主要消费者――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原因如下:

1.家长、孩子对高分的主观需求

有人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就使得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英语辅导班、兴趣班、口语班等,以求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个人外在素养。根据对30位家长的访谈,有58%的家长提到孩子上课外英语辅导班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自己强迫去参加的;有42%的家长提到孩子是自愿参加辅导班的。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是有一定的分数要求的。通过在辅导班进行学习,他们更多的是想让孩子们“提高功课成绩,或在这个领域达到一定水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已经逐渐转变为对孩子考试竞争力的关切。然而对于家长的关切,66%的孩子却是对辅导班持无所谓态度,仅有22%的孩子对于自己所参加的辅导班“非常喜欢”。社会上长久以来的人才选拔模式,造成社会、家庭、学生对分数的不懈追求,这样的需求即是课外辅导班们兴盛发展的土壤。

2.被“培训”的无奈

根据我们的调查,也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是处于“被培训”的状态。有些上进心很强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同学去参加课外辅导班,担心自己会成绩不如别人,便也去参加辅导班了。这类学生在我们的调查中,约占到10%。另外,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资源有限,择校、升学的压力让很多家长、学生不得不走进培训机构的大门。择校的基本特征是:“基本满足居民的需要;打破了‘学区制’下的户口限制;它发生的前提是不同的区域,甚至同一地区在教学质量上的区别;但在实践中经常和某种经济形势联系起来。”但是在现实中,根据访谈我们得知,家长们理解的择校是指对于重点高中的选择。择校规定,政府举办的公办高中在完成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但必须严格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因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每个家长都希望通过进行课外辅导来提高孩子的成绩,使他在择校的时候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可以优先进入或是少花钱。

3.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有限

桂林市的中学虽然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活动的次数有限,且学习意味不浓,许多家长也不曾将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当作是课外学习,他们仍然认为辅导机构培训才是唯一的课外学习途径。另外,以青少年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接待能力有限、数量有限,使得学生选择和参加的机会少,这也是学生难以利用校外资源的客观原因之一。

三、课外英语辅导班存在的问题

1.昂贵的学费成为家庭的重担

目前桂林市有不少教育机构都在宣传中极力推荐“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某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如下:初中英语一门课一小时130元,课时安排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正常接受培训的情况也要每周两到三个课时,也就是说一个学期下来单英语一门的辅导费用要达到4680元至7020元。而根据我们对几十位家长的访谈,他们提到每个月对于孩子去英语辅导班的费用可以接受的范围在每月500元至1000元。况且这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导费用,如果再加上数学或其他学科,每个月的辅导费用是很可观的。因此,如果选择“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压力很大。

2.师资力量参差不齐,夸大宣传效果

课外辅导机构的教师大多是水平不一的。根据我们的走访,其教师构成有中学在职老师,在校大学生,或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等等。而且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很多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就不会再选择继续留在原先代课的辅导机构。然而培训机构在自己的宣传册上对于自己的师资力量却是夸夸其谈,有的标明“专家――历届中考阅卷老师”、“一线名师”等等,难辨真伪。笔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自己参加的英语辅导班对自己有帮助很大的学生约占19%;认为参加的英语辅导班有帮助但帮助不大的学生约占31%;认为英语辅导班没什么帮助的学生约占12%;在笔者对家长的访谈中,家长们也不约而同的提到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效果不是太明显”;“说不太清楚”。

3.增加孩子英语学习负担

在《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调查问卷》中,对于所参加的英语辅导班是否增加了学习压力一题,有约13%的学生认为“是,压力比较大”;有约61%的学生认为“是,压力不是很大”;有约2%的学生认为“不是,一点压力也没有”;有约4%的学生认为“不是,减轻了学习压力”。而在笔者的访谈中,在问及让孩子参加英语辅导班是否会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时,有58%左右的家长认为不会增加负担,认为孩子会自己调节好自己;42%左右的家长表示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压力,孩子也是很辛苦的。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还是很高的,有的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是被家长强迫着上英语辅导班的,这在无形之中增添了孩子的负担。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孩子的负担。周末和节假日,孩子要在两三个培训班里来回,家长便要全程接送甚至陪同。除去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很多辅导机构会额外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备考试卷等。很多学生提起辅导班便觉得痛苦,家长也是无奈。这样的情绪如果带到正常的学校课堂学习中,便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导致英语学习上不去,反而起到了反面效果。更有甚者,学生参加英语辅导班之后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下降,很多都依赖培训班的老师督促自己学习,离了老师的督促便丧失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课外英语辅导班的发展建议

笔者认为,如果中学课外英语辅导班能够健康正常地发展,将是学校英语教育的有益补充。因为学校教育有时候不能兼顾所有的学生,而课外英语辅导班恰恰可以照顾到一些学生的特殊需求,因而它们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现在的问题是课外英语辅导班尚未形成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弊端。如果想充分发挥辅导班的优势所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自身师资力量水平,聘请权威专家。课外英语辅导班的老师普遍年轻化,他们思维活跃,性格外向,但教学经验并不完善。如果能够建立完善的辅导机构教师资格选拔考试以提升培训机构英语教学老师的水准,那么辅导机构的师资力量就有了保障,对于学生亦是极为有利的。另一方面,如果辅导机构能够时不时地从名校聘请专家来授课、做讲座,学生的受益程度就更高了。在学校里,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名师教导,因此辅导班可以成为他们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的一个良好渠道。

(2)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位培训班老师提到自己是从中学辞职来到辅导机构任教的,原因是他觉得学校教学方式单一,而在辅导机构,他可以运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去开展英语教育。辅导机构既是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完全可以打破学校教育的讲授式教学,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学校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一是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谓一举多得。

(3)向优秀的辅导机构学习其教学管理体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些优秀的辅导机构之所以名气大,受众范围广,是和他们自身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有关的。他们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日程安排,能够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其他辅导机构若是能够以行业内优秀的课外辅导机构为标准,完善自己的教学管理体系,那么课外辅导机构的质量标准就能够得到保障,辅导流程能够规范化,这样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对于辅导机构本身,还是学生,都是极为有利的。

五、结语

当前在各大城市,辅导机构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正处在快速发展完善中。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和评价它,能够使其办学行为规范化,发展得到有关部门的监督,以合理、健康的形式去发展壮大,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真正有益的补充,才是辅导机构日后兴盛发展的途径所在。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对桂林市中学生课外英语学习现状的研究与思考”(项目编号YCSW201416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春莲.关于高中生英语课外辅导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

[2]雍佳,姚漓洁,田丽,钟蒙蒙.对中学生课外英语辅导现状的调查――以桂林市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课后辅导篇10

化学竞赛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还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化学竞赛辅导贵在“早”

1.早选苗

能选拔出优秀的学生来参加辅导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关键.虽然初中化学只在九年级学习一年,但由于化学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科目相通,所以只要七年级、八年级数学、物理学得好的同学都可作为化学辅导的对象.

2.早辅导

中学化学竞赛一般在每年四月中旬进行,是在英语、数学之后,与物理相近.若等学生考完上述三科竞赛,再来辅导化学,时间已晚,故应早作辅导.

二、化学辅导成在“有”

1.有计划

第一是时间上的计划.因为竞赛辅导一般不能利用平时上课时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故辅导只能在课外以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这就要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了.

第二是竞赛内容的计划.竞赛辅导内容应具有系统性、条理性,做到既全面辅导又重点突出,避免杂乱无章.

第三是课程计划.虽然竞赛辅导是以课外活动方式开展的,但竞赛辅导计划的制定,必须结合学校、年级、班级的整体课程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考虑.

这样,不仅能配合课堂教学,巩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使化学竞赛辅导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内容上得以落实.

2.有组织

我们组织化学竞赛的原则是:鼓励参与,集中辅导.我们在鼓励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常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但也可以吸收成绩一般却喜欢动手、乐于动脑、愿意深入了解化学的同学参加.在辅导过程中如有学生认为太难而跟不上,可以退出辅导,以免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其次是有组织地集中辅导,我们把参加辅导的学生组成奥赛班,并成立竞赛辅导小组.

竞赛辅导小组成立后,辅导教师应承担班主任的职责,除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和制定奋斗目标、学习计划和应有的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平时的教学活动应从一开始就注意营造奋发向上、追求真理、顽强不屈、互相协作的气氛,使之成为一个高尚的群体.

三、化学竞赛辅导的注意事项

1.注意抓好竞赛学生的思想工作

竞赛对初中学生来讲,是有思想负担的.一方面担心考不好,拿不上奖,被其他同学笑话;另一方面担心竞赛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总成绩下滑.所以,在选拔学生时,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好.首先,要明确竞赛的目的,竞赛的目的不全是为了拿奖,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钻研精神.其次,竞赛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正确处理好竞赛与上课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而且能对其他功课的学习产生好的影响,起到促进作用.

2.注意引导竞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竞赛辅导中,学习方法的培养很重要,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贯彻四轮学习法.即首先发现问题;其次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回顾并总结问题解决得怎样.

第二,强调合作学习法.即分成小组,每组由小组长负责检查,并在组内或组外形成一帮一.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后比较各组的进步情况,再通过表扬进步大的组来激励其他组的同学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

第三,先做、后讲、再提问.就是让学生先阅读和做竞赛辅导资料,然后老师讲解典型例题和重点知识点,最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由老师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

第四,每天用一定时间复习巩固.如晚自习后,可抽出一定时间复习巩固当天内容,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3.注意抓好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竞赛能力的培养

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因此,前期抓住课本知识,要求学生吃透教材,做到章章过关、节节过关,不能随意加快和提高,但在中后期可以适当加快进度.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少学生学习化学前就已初步具备良好的素质,思维敏捷,领悟力强.所以在教学中,利用课堂的三五分钟时间,先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化,把初高中知识进行有机衔接.

4.注意抓好知识的拓宽、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