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会议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8 09:54:13

课后会议总结

课后会议总结篇1

 

 

 

笔者从1998年开始对“议课”的探索,经组织实践和研究,并按自己“以教科研兴校”的主张,在学校中组织教师进行“备、说、讲、听、评、议”(即备课、说课、讲课、听课、评课、议课)的“六环节”系列教研活动,将抓“六环节”做为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实践证明收到了“提高教师水平,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良好效益。本文就其中的“议课”环节做以简介。

一、什么是议课

这里所说的议课,是指专门组织教师以及教师自觉地利用闲暇时间或有意地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对所听取的课,在评课前后,以座谈的形式各抒已见,深入议论探讨的一种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活动。可以肯定,议课是一种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它不同于依据课堂质量评估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最终划等定性的的评课活动。参与议课者,打消了思想顾虑,凭自己的理解和设想自由发言,有感即发,畅所欲言。授课人与听课者可一起以该堂课为核心,对如何上好课深入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二、议课的来源、性质和意义

由上所述可知,议课就是经悉心观察总结和探究后将学校教学中事实存在的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议的一种有益的活动进行肯定,再加以规范的教研活动。一般教师在有人听课之后或讲授了公开课、汇报课、示范课等之后,都会主动去找听课人互谈认识;大多数教师在评课之前和评课之后,言犹未尽或偶有所思,或受别人发言之启发而发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设想和观点,议课就是要教师把这些观点和设想说出来,供大家参考和共同探索完善。议课中教师边议、边想、边说,话题往往会越谈越深,越议越明了,越完善,越成系统。因此,议课有利于教师互相交流和促进,能激发教研热情,提高教研和教学水平,搞活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有利于激发思维,集集体智慧,探索教学规律和艺术;有利于教师谈一些设想性、探究性和带个人见解的观点和话题,培养教学个性形成教学特色;有利于发现教科研课题,出教研成果,进行教育创新。

三、议课的类型和组织深化

议课,可分为全面议课、专题议课和个别议课三种类型。针对所听课堂教学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专门讨论或带着某一问题进行连续多次的听课议课活动叫做专题议课。专题议课更适宜于议研究型课,有针对性地系统探索规律出教研成果。全面性议课就是参与者对所议课堂的教学有感即发,全面评论,以达到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个别议课是指听课后,听者之间或听课人与讲课人之间三三两两在一起随随便便或专门进行的议课动,这是一种自发的自由式的活动,但却应视为教师的一种教研行为,其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讲课者与听课促膝议课,畅开话题,推心置腹式的议课,其影响会更为深刻。对于带组织性质的议课,为了保证议课质量,教研组长要做好组织工作,记好记录。议后要对记录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必要时印发给教师。讨论中教研组长要注重引导,用敏锐的眼光抓住重要观点,合理引导调控深化论题。对于有争议的观点要理出头绪,引导讨论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来。讨论中悬而不解的议题,要求同存异,组织安排教师在会后研究解决。授课教师要密切

配合积极参与议课。教研组还要大胆创新,有目的地选取课题主持专题议课,经反复议论总结实践,探索创造优秀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个别议课时参与者要记好笔记,当时或议后补记均可,并在议后进行深入的总结思考和研究。

课后会议总结篇2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中兴通信学院全体企业老师与学校教职工一致,自觉地响应国家号召和学校相关规定,居家不外出、未经允许不返校,自检自查,积极响应落实学校“延期不延教,停课不停学”的安排,采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教师开展线上教学,学生灵活自主学习。同时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做到标准不降低、内容不减少,认真负责做好疫情起在线教学工作。

一、积极学习和落实学校相关文件及会议精神

自疫情防疫工作开展以来,中兴通信学院组织全体成员,通过QQ、微信以及钉钉软件等网络平台开展的疫情防疫工作系列文件和会议的学习,领会、落实学校文件和会议精神。与学校决策保持高度一致,密切关注学校相关规定,要求和落实责任,保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积极主动,研究线上教学质量把控:2020年3月4日,中兴通信学院常务副院长熊亮组织召开线上教学专题会议,就线上教学的质量监控进行专题讨论,研究如何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满意度。

会上,程艳老师分享了在线教学经验,从课前的授课准备;课中的线上教学;课后的学习监控、课后答疑和授课总结等多方面进行分享、中兴通信学院全体企业教师进行补充完善。会议要求,在线授课教师需提交考勤及表现记录表、课后答疑截图、作业评阅记录表、学生课后截图、授课视频、校企沟通截图、授课总结、满意度调查等资料,其中授课总结为每周一次,满意度调查每2周提交一次,并强调各位老师在直播课后都会开展线上教学总结会,总结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转变观念,回归常识,高质量推动线上教学。

中兴通信学院全体成员全面投入线上教学工作,还针对直播教学、录制授课视频、课件、教材开发、毕业设计指导等方面开展了多次集中研讨,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和教学预案,保证线上教学正常进行。

三、开展线上教学、直播授课:自2019年3月2日,结合学校相关课程安排,中兴通信学院共开展《Linux项目网络综合实训》、《虚拟化技术》、《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技术综合实训1》、《数据通信技术基础实训》和《云计算高级运维技术》6门课程,共计36学时,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采用腾讯课堂、经世优学等直播软件进行知识讲授,以QQ群开展答疑和远程指导。同时深入调研企业教师课前准备、线上教学过程、教学水平、课后答疑、学生管理、教学效果等方面情况。在此期间进行了4次满意度调查,其中企业老师的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95%以上。

课后会议总结篇3

一、公共选修课的内涵、特点及电影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

公共选修课指由高校教务处组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课程。《管理沟通》作为一门具有代表性的管理类公共选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其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普及,教学方法也有别于专业课教学;其次,大部分的公选课学生人数较多,专业差异较大,学生彼此之间不熟悉,传统的分组讨论或游戏互动等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很难得到有效应用;第三,年轻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难以从以文字材料为主的案例描述中真正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状态,对案例中当事人在实际操作中所面临的角色困境也理解不够,因此这种案例教学在实践中的效果并不好;第四,作为管理学的一门基础课程,管理沟通的核心在于沟通,而沟通的核心在于人和人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以影视作品为素材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沟通课程中就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多年的素材积累和分析发现:管理沟通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情节设置,通过和学生共同观摩、学习、交流和分享这些影视片断,就可以自然引申出管理沟通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

二、电影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沟通》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我们就以美国优秀电影《十二怒汉》为例,介绍一下电影案例教学法在管理沟通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我们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课程开始前,我们制订并打印了《管理沟通》的课程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实施方法及任务要求,并专门对学生做了课程说明,使学生对电影案例教学的过程有了基本了解。

(二)进行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预习并提前观看电影,并进行相应的思考。其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十二怒汉》所涉及到的管理沟通知识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到沟通障碍和冲突管理,由于行为人身份、背景、目的、行为习惯不同,导致观点差异将会形成任务型冲突和情绪型冲突,在团体中如何理解不同类型冲突的作用及处理冲突的方式;第二部分涉及到会议沟通,特别是会议成员与角色在会议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开展会议过程管理。

(三)播放电影并组织学生讨论。首先,我们给学生介绍《十二怒汉》的故事情节,然后,我们对电影进行选择性的播放。每播放一个片段便会组织一次讨论,每一次讨论都让学生把讨论中的一些要点或结论记下,这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后,把一些重要的或对比性强烈的情节再进行重复对比播放。下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十二怒汉》的故事情节,然后具体分析其中的情节片段对于如何理解管理沟通的启示:

1.《十二怒汉》故事情节

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十二个素不相识的人,组成了一个“陪审团”,要来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对陪审团裁决指示。法庭上提供的证据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等。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12人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1,11票有罪对1票无罪,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直至得到统一的表决。布拿斯,这个持反对意见的陪审员,抛出了自己的疑惑。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比如同样的刀子不止一把;楼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车噪音中听到被告喊叫等。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 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2.对于冲突管理的启示

任何冲突都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在管理沟通的各个层面都会存在冲突,但是不同类型的冲突对于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影响不同,任务型冲突的作用通常是正面的,而情绪型冲突的作用通常是负面的,因此在组织中要尽量避免情绪型冲突,适当激发任务型冲突以激发充分的讨论,确保事情能够得到全面和均衡的考虑。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成长经历、背景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冲突是必须的,在充分理解冲突另一方的前提下,能够基于事实进行沟通而不是基于情绪和偏见进行沟通是解决冲突的最好方式。

3.对于会议沟通的启示

任何会议沟通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会议目的和会议时间,让与会者都能围绕会议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第二,会议要有主持人,主持人需要提出明确的流程建议,来推动会议的进程。第三,在会议讨论中,主持人要不断地去澄清并确认与会者的观点和证据,为其他人沟通时最大程度的减少误解;第四,在与会者意见僵持不下的时候,主持人要推动各方达成协议;最后,主持人要做出总结,为本次会议得出结论。

(四)组织课堂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我们对各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述和总结,重点放在对案例中关键点的分析以及案例中所隐含的管理沟通理论知识点上。

(五)撰写分析报告。在案例教学中,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在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结合理论作进一步的思考,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借以拓展思维空间,更深入地理解和消化相关管理沟通理论。

三、实施效果分析

这次在《管理沟通》教学中将电影资料作为案例素材的尝试,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肯定和同学的欢迎,从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以往的案例教学未能达到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因为案例可视可听,直观性强,学生总体来说是对冲突管理和会议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有了直接性的理解,对这些方法的应用效果也有了深切的感悟,突破了以往纸质案例材料“纸上谈兵”的局限。总体看来,这项教学改革应该是成功的。

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几个问题

(一)在将电影资料作为案例材料引入教学的过程中,电影资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主题性强;二是有完整的沟通过程;三是有丰富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四是无不适宜情节。

(二)电影案例教学在整个授课中应有计划。电影案例在哪些章节进行,学时数、拟讨论的问题等等都应早作计划。

课后会议总结篇4

 

1  目的

以建设“四好”领导班子、“五个好”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为目标,规范分公司党建工作,形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组织活动中的党委会议、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建责任制落实、“四好”领导班子和“五好”党支部建设;党员管理过程中的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日常管理、民主评议、“五好”党员建设等党建工作。

3  职责

3.1集团总公司党委对公司党建工作负领导责任,负责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委书记是抓好公司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分管书记要承担好组织领导责任;班子其他成员结合各自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3.2权属单位党委、各党总支对各自单位的党建工作负领导责任,按照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指导和协调本单位党建工作。党委(总支)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党建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班子其它成员按照各自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3.3党支部对本支部的党建工作负直接责任,对上级党组织的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对本支部的党建工作负具体责任,支部成员按照各自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3.4各级政工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党务管理的日常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组织活动

4.1.1 党委(总支、支部)会议

各级党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按照《公司党委(总支、支部)会议事规则》确定的议事原则、内容、程序和要求定期召开党委(总支、支部)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必要时,随时召开。

4.1.2 民主生活会

根据上级要求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就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情况和党组织内部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互间的思想、作风和工作问题,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谈心通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统一思想。

4.1.2.1党委(总支、支部)民主生活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4.1.2.2召开程序:确定议题——征求意见——会议通知——召开会议——制定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会后十日内向上级党组织书面报告,并附会议记录。

4.1.2.3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

4.1.3 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三会”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指按时上党课。

4.1.3.1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支部委员会召集,党支部书记主持。会议议题由支部委员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工作需要确定。党员大会的内容由支部委员会在会前通知党员。一般要有党支部半数以上的党员参加方为有效。

支部党员大会程序:(1)确定好支部党员大会的议题、初步意见和方案、时间和要求,并通知全体党员;(2)围绕中心议题,依据议事规则开好会议并作好记录;(3)会后,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按分工抓好落实,会议记录整理归档。 〖1〗

4.1.3.2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必要时也可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和有关党员骨干参加。

支委会程序:(1)确定好支委会的议题、初步意见和方案,并将议题、时间和要求通知各委员;(2)根据确定的议题和方案开好会议并作好记录;(3)会后,必要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按分工抓好落实,会议记录整理归档。

4.1.3.3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党小组会的内容一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的近期工作,结合本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次解决一两个问题。

党小组会程序:(1)会前与党支部沟通,确定会议内容、方式,通知党员做好准备;(2)根据议题,展开讨论,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并组织落实;(3)做好记录,并向支部汇报。

4.1.3.4上党课。上党课是党组织以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一般每季度上一次党课。

党课教育程序:(1)制定党课教育计划,明确授课时间、内容、形式;(2)按计划组织好党员听课和讨论等,课后收集党员的反映和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党课质量;(3)组织好考核并将相关记录整理归档。

4.1.4 党建责任制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分公司各级党组织建立起党建工作责任制。

4.1.5 “四好”领导班子建设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鲁高速党[XX] 号文件)执行。

4.1.6 “五个好”党组织建设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活动的意见》有关内容执行。

4.2 党员管理过程

4.2.1 党员发展

党员发展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方针,坚持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的原则,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作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执行。

党员发展和转正由党支部负责具体工作,党总支负责审查,党委审批。具体发展名额,根据集团总公司党委党员发展计划,经分公司党委研究确定。

4.2.2 党员教育

党员教育的形式为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分公司党委于每年12月中旬制定出次年全年的党员教育计划,各党总支根据党委的教育计划制定次年的党员教育计划,各支部根据党总支的教育计划制定自己的党员教育计划。学习内容可根据情况变化做适当调整补充。

4.2.2.1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委每年组织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具体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范围由党委研究确定,由分公司政治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4.2.2.2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党总支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中心组学习,具体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范围由党总支研究确定,由各单位政工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4.2.2.3 党支部学习。每月不少于一次,党课一般每季度安排一次,具体学习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范围由党支部自行确定并组织实施。

4.2.3 党员日常管理

4.2.3.1党员组织关系。在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XX]10号)、《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组通字[1994]1号)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的规定执行。 《2》

4.2.3.2党费收缴管理。党员应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1998年1月6日印发《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各级党组织要指定专人负责党费的收缴和管理,要严格收缴手续,收入和支出要有原始凭证。

各支部每月25日前将收缴情况汇总后上交党总支,并将党费收缴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各总支每季度最后一个月30日前将收缴情况汇总上缴分公司党委,每半年将收缴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分公司党委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党委每半年(7月10日和12月10日前)将党费收缴情况汇总后上缴上级党组织,并将每年的党费收缴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上级党组织。

4.2.3.3党员情况统计上报。各支部将党组织及党员分布情况填写《党员花名册》,如无变动于每年6月20日和12月5日前上报党总支;各总支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10日前将党组织及党员分布情况汇总后上报分公司党委;年底分公司党委将党组织及党员分布情况汇总后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上级要求逐级上报党员年度统计情况。

4.2.4 民主评议党员

民主评议党员就是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党员的教育,通过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检查和评价每一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并通过组织措施,达到激励党员、纯洁组织、整顿队伍的目的。

4.2.4.1民主评议党员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平等的原则,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每年7月1日前评议一次。

4.2.4.2民主评议的内容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条件,具体内容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对党员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确定和补充。

4.2.4.3 民主评议党员的基本步骤:学习教育——自我评议——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与处理——资料归档。

4.2.4.4评议结果的使用:对民主评议出的优秀党员,支部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扬,对突出的优秀党员报上一级党组织给予表彰;对不合格党员,应区别不同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4.2.5 “五个好”党员建设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活动的意见》有关内容执行。

5  持续改进

    根据上级党组织和员工群众的要求、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的变化,对纳入体系的党建工作及时修改、完善和补充,以实现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高。

6  相关文件

6.1《中国共产党章程》

6.2省国资委《关于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

6.3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工作条例》实施意见

6.4《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的通知》(1998年12月15日)

6.5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XX]10号)

6.6中组织部《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组通字[1994]1号)

6.7中组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

6.8中共中央组织部1998年1月6日印发《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 【3】

6.9《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

6.10中共山东省委《关于作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6.11《山东高速集团关于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6.12《山东高速集团关于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活动的意见》

7  相关记录

7.1  ldgs-ms/zh/cop/03/b/03《会议签到表》

7.2  《申请入党人员登记表》

7.3  《党员花名册》

7.4  《党费交纳登记表》

课后会议总结篇5

一、厘清要点,清楚观点

这类课文都有一个中心观点,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这个观点来展开叙说的,所以教学这类课文必须要明确课文是围绕什么观点、抓住哪些要点来叙说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①课文谈论的对象是什么;②课文针对这个对象说了什么理;③课文为了说这个理选择了哪些材料,呈现了哪些画面。整体切入,把握说理要点,读懂并清楚地说出课文所要说的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谈论的对象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天下奇观,作者根据对这一奇观的观察和分析后说了这样一个道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课文为了说明白这个道理,选择了三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呈现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成功人士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画面和雨水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画面,抓住这些要点来阐释观点。

二、明晰结构,有序叙说

学习说理,不仅要明白说了什么理,还要知道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说理,才能做到说话有条理。这类课文的结构就是作者说理思路的外在表现。所以要明确说理思路就必须关注整篇课文的结构和主要段落的结构,厘清各段落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这类课文大多是总分总结构,全文一般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例子―总结观点”这样的思路来说理。开头段一般是总领全文,引出对象,常通过以下4种形式来提出观点:①直接点明;②古训引入;③现象剖析;④话题导入。中间段大多是以描述例子为主,并有适度议论,所举的例子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时还从正、反面来叙说,每个段落一般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中所有词、句、句群都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来阐述。有些课文的中间段落也是总分结构,段首句常常总领后文,提出观点,段尾句得出结论,强调观点或总结上文。结尾段一般以议论为主,呼应开头,照应课题,总结全文,常单独成段,有时文章的中心句就隐藏在这个段落里。《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课文开头通过对滴水穿石这种现象进行剖析后引出观点,总领全文;课文中间以三个正面例子及一个反面例子来证明“滴水穿石”的重要性,其中第三自然段也是总分结构,先是描述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然后借助段尾小结句总结观点。课文结尾强调“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呼应开头,总结全文,也是全文的中心句所在段落。整篇课文紧扣中心观点来展开叙述,结构紧凑,思路清晰。

三、把握事例,形象论证

这类课文一般都是借助实例来阐述自己观点的,这些实例很多是事例,事例就是作者说理的证据。在列举这些证据时作者常常运用一些巧妙的方法,努力把道理说得形象具体。所以学习说理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把准事例

这类课文在表达上都是叙议结合,借助具体事例的叙述来说理,这些事例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叙述这些事例时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关注事例之间的相同点,从内容和写法两个角度来把握事例叙述的相似性;二要明确事例之间的不同点,通过不同角度的叙述来证明所举事例的典型性;三要厘清事例叙述的顺序,明确叙述的条理性;四要突出事例叙述的侧重点,明确叙述的目的性。这类课文在叙述事例时以描述性语言为主,有的先叙述后议论,有的先议论后叙述,但都是围绕观点来进行,不是为了让人感动,而是就事说理,以理服人,以“服人”为目的。《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所举的三个正面事例都是说这三位名人像小水滴一样,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耗尽毕生的精力,最后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每个事例都是按“认准目标―努力过程―取得成就”的条理来叙述的。这三个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国籍、年代、职业、起点等方面都不同,李时珍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基础好;爱迪生是美国现代的发明家,基础差;齐白石是中国现代的书画家,起点晚。从时间的跨度、空间的宽度、职业的角度、起点的程度等不同方面选取的这三个人物,实际上就是各行各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人物代表,这些不同的代表可以说包含了“古今中外所有事业有成的人”。三个事例叙述的顺序相同,条理清晰,先说三位名人确定的目标分别是“立志学医、迷恋电学、挥毫作画”,再说三位名人努力的过程分别是“不懈努力、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最后说三位名人取得的成就分别是“写成巨著、千项发明、炉火纯青”。整篇课文先是借物喻理,然后是叙事说理,无论是正、反面事例的描述,还是关键词句的议论,都是为了证明“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

(二)形象叙述

说理除了要有理有据外,还要形象有力。所以在把握事例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展现画面。这类课文的说理不是纯粹的描述性说理,更多的是一种叙事性说理,通常用一个或几个名人的事例来阐述一个道理,每个事例基本上都是简短而有论证力的故事。为了让读者心服口服,在叙述故事时很注意通过几个关键性词句来展现故事所隐藏的画面,让读者通过这些画面看到其中所隐含的道理,化抽象说教为形象展示。《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在叙述李时珍的事例时,通过“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等几个关键词语,为读者展现了李时珍不辞辛劳、常年奔波、登门请教及冒着生命危险品尝百草等画面,读者通过这几个画面就很容易感受到李时珍滴水穿石的精神。二要勾画形象。这类课文不是仅仅在议论,而是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结合在一起,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描述的事物形象进行勾画,通过勾画形象来说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叙议结合,借助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地勾画出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三个人物形象和一个没有滴水穿石精神的雨水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来说理,使道理说得具体形象。三要运用技巧。这类课文的语言表达很有技巧,方式多样,在说理时要注意通过修辞、句式、标点等表达方式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提升说理的文采和力度。《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引用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后,以“你看”一词为导引,运用反问句式,借助引号的特殊用途,使滴水穿石从自然景象上升到精神层面,将精神与景象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理说得形象有力。

课后会议总结篇6

一、严格会议要求,规范会议程序

行政会不但是学校工作研究部署、部门协调配合、集体总结反思的会议,更是班子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会议。因此,校长不仅要让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行政会的作用,还要严肃纪律,保证行政会议的质量,规范会议程序,提高行政会议效能。

规范会议的程序是开好行政会的基本要求,程序的安排要力求简约与实效。

1.一般周行政例会。大体可安排四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由校长点评总结上周工作;第二环节,指导行政认真审阅下周“周工作安排”,对跨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第三环节,让各部门分别就完成下周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意见建议,再由校长进行工作指导和决定;第四环节,校长简要对行政会进行小结,对主要工作进行强调。

2.重大工作研究、部署会。重大工作往往涉及的部门多、内容杂,经常需要以一个部门为主,多个部门配合。那么,担任“龙头”的部门应事先制订工作方案并经校长或校长办公会审阅过,然后提交行政会对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会议一般有三个程序:先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介绍背景、要求、目的和意义,再组织学习讨论方案初稿,让与会的行政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充分考虑实施过程的细节,最后明确工作的分工和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3.重大决策事前的征求意见会。意见征求一般要遵循“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的原则。会前,先将决策的思路与班子主要成员进行交流,听听他们的建议,形成初步意见。会上,讨论征求意见,办公室汇总,形成实施方案(意见稿)。会后,由各年段、教研组或备课组组织教师讨论,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最后,通过不断对决策意向(方案)进行调整,把修改后的决策(方案)再次向全体教师征求意见。如果需要全体教师表决的,要提交表决,方可生效。

4.总结反思会。要立足个人反思,在此基础上组织反思工作会。总结与反思的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下阶段的工作思路。行政会上,如果是部门组织的活动,应由分管校长或部门负责人在各分组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请校行政集中讨论,最后校长对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二、做足会前“功课”,提高会议效率

一般的行政例会,要做好四方面的“功课”。一是听取各方意见。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各段长、组长在听取教师们意见的基础上,提交段、组工作安排。二是形成部门工作意见。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各部门形成初步工作设想。三是校长指导意见。办公室汇总各个部门的工作安排递交校长室,校长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对工作安排进行必要的指导。四是会上研究。把工作方案提交到行政会上,行政人员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

如我校每年组织的“师能”竞赛项目活动,一方面要求全员参与,一方面要考虑年龄的层次问题,有的竞赛要求在一天内完成,有的要分散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完成。因此,组织这样的竞赛常常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这对组织部门是一大考验。研究制定科学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而方案的研究出台需要在会前做足“功课”。首先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提出“师能”竞赛的总体要求,注重发挥各个学科组长的作用,广泛听取组内教师的意见,提出学科竞赛的项目;汇总到教务处之后,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教务处形成学校的竞赛方案意见稿,经校长审阅后,提交行政会研究。如此,按照“段、组―部门―分管―办公室―校长―行政会”的程序层层递交,层层指导审阅,最后提交行政会进行讨论。遵循着“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原则,不但体现了管理的民主,提高管理的实效,同时由于会前做足了“功课”,行政会议事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重大工作研究、部署会,会前要根据分工,制订重大工作活动总方案。比如大型校际教学交流活动,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总负责,指导部门形成包括公开课安排、研讨交流、会议组织、来宾接待、住宿、接送等活动总方案,经校长审阅后提交行政会讨论。如果是重大决策研究会,校长会前要先听取班子主要成员及一线教师的意见,再提交行政会进行研究讨论。如果是总结反思会,会前要先发动教师进行工作总结与反思,然后分段、组或部门召开总结会,形成总结报告后提交行政会进行研究讨论。

三、重视过程督导,讲求工作质量

行政会议只是工作的一个中间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关键在于做好日常工作的督导与落实,才能确保工作的质量。

首先,要明确工作责任。强烈的责任意识是落实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对于提交行政会的每项工作都必须落实工作责任部门(或责任人),既包括具体落实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还包括工作指导与评价的责任部门(或责任人),并在周工作安排表中详细注明。如此,件件工作做到职责到人,有利于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其次,要做好会中工作落实。校长要利用行政会落实上周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未完成的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拟完成的工作的时间表,并进行工作指导。如此,保证各项工作既得到落实又确保了工作的质量。

再次,要做好会后工作督促指导。会后责任部门要根据会议的精神落实各项工作,分管校长要随时关注并进行工作的指导,随时了解工作落实的进度和质量,对未能按时完成的工作要及时了解其原因,并进行工作指导,确保工作的层层落实到位。

课后会议总结篇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973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承担相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专项经费优先支持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优秀团队依托单位承担973计划任务。

第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 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国家确定的、由973计划承接的重点研究任务,保障其经费需求,避免分散使用。

(二) 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并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973计划项目预算由课题预算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973计划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科技部部门预算管理。

第五条 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课题经费开支范围

第六条 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七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 设备费:是在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 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 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 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事先报经首席科学家审核同意。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 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973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 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八条 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它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 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九条 项目申报单位在申请立项、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的同时,应当编制项目概算。结合重大项目的综合评审和研究专项的复评,应当对项目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项目立项决策和控制项目总预算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条 项目确定立项后,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会同首席科学家组织课题承担单位编制前两年课题预算。

第十一条 课题预算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二条 课题预算由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

第十三条 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课题预算评审或评估。科技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四条 科技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并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五条 科技部提出项目(课题)前两年预算安排建议报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前两年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六条 科技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前两年项目(课题)预算书,作为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依据。其余年度的项目(课题)预算,结合中期评审评估的结果,按照以上程序进行编制、评审评估、审核批复和签订预算书。

第十七条 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科技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八条 科技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将课题年度预算下达到课题承担单位,并抄送项目第一承担单位。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十九条 专项经费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 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 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项目专家组民主决策,并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承担单位提出预算调整申请,报科技部核批。

(三) 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申请,经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同意后报科技部核批。

第二十一条 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二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三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决算。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当年可以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中反映。课题决算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由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于每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四条 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审核汇总后报送科技部,由科技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项目实施期间出现项目计划任务调整、首席科学家变更或调动单位、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报科技部批准。

第二十六条 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科技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 973计划项目进行中期评估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的结果,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首席科学家协助项目第一承担单位及时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和课题验收的前提。科技部负责组织对项目和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 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 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项目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科技部,由科技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科技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四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科技部对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五条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课题承担单位,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以及不按照规定及时上缴结余经费的,科技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单位和个人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科技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国科发财字[1998]508号)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补充规定》(国科发财字[1999]280号)同时废止。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范和加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863计划)专项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xx]56号)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863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前沿技术和部分重点领域中的重大任务开展研究工作。

第三条 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原则:

(一) 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专项经费要集中用于支持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高技术研究开发,防止分散使用。

(二) 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要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安排预算,杜绝随意性。

(三) 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四条 863计划由科技部牵头负责,并会同总装备部组织实施(科技部和总装备部以下简称组织实施部门)。组织实施部门设立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办),同时按领域设立领域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域办)。

第五条 863计划领域内设专题和项目,专题下设课题,项目由课题组成。根据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和863计划特点,课题年度预算纳入组织实施部门部门预算管理。

第六条 科技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将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情况、项目牵头(主持)单位和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研究人员、承担单位承诺的科研条件等内容纳入数据库进行管理,对非保密信息及时予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 课题经费开支范围

第七条 课题经费是指在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与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由专项经费支付的各项费用。

第八条 课题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

(一) 设备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购置或试制专用仪器设备,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以及租赁外单位仪器设备而发生的费用。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

(二) 材料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及运输、装卸、整理等费用。

(三) 测试化验加工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外单位(包括课题承担单位内部独立经济核算单位)的检验、测试、化验及加工等费用。

(四) 燃料动力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可以单独计量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

(五) 差旅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所发生的外埠差旅费、市内交通费用等。差旅费的开支标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六) 会议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以及协调项目或课题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会议数量、会议开支标准和会期。

(七) 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出国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费用。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外事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课题发生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时,重大项目课题、重点项目课题应当事先报经项目总体专家组或项目牵头(主持)单位审核同意。

(八) 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费、专用软件购买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等费用。

(九) 劳务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性费用。

(十) 专家咨询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863计划及其项目、课题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

(十一) 管理费:是指在课题研究开发过程中对使用本单位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日常水、电、气、暖消耗,以及其他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管理费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法核定,核定比例如下:

课题经费预算在100万元及以下的部分按照8%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5%的比例核定;

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2%的比例核定;

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1%的比例核定。

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由课题承担单位管理和使用。

第九条 课题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三章 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条 领域办在组织研究提出本领域专题设置以及提出项目立项建议时,应当同时编制概算。

第十一条 在对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建议进行综合审议、审核时,应当对概算进行独立的咨询评议。咨询评议结果作为专题设置和项目立项决策,以及各专题、项目总预算控制的重要依据,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重大项目立项建议,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建议时,应当包含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组织实施部门结合重大项目实施方案论证,对项目概算及其分解情况等内容进行独立论证,作为组织编制课题预算的依据。

第十三条 各专题、项目在选择课题承担单位的同时,应当组织课题申报单位编制课题预算。课题预算的编制要求:

(一)课题预算的编制应当根据课题研究的合理需要,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

(二)课题预算编制时应当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

来源预算除申请专项经费外,有自筹经费来源的,应当提供出资证明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自筹经费包括单位的自有货币资金、专项用于该课题研究的其他货币资金等。

支出预算应当按照经费开支范围确定的支出科目和不同经费来源编列,同一支出科目一般不得同时列支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支出预算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

(三)有多个单位共同承担一个课题的,应当同时编列各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经费预算等。

(四)课题预算书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共同编制。

(五)编制课题预算时,应当同时申明课题承担单位的现有组织实施条件和资源,以及从单位外部可能获得的共享服务,并针对课题实施可能形成的科技资源和成果,提出社会共享的方案。

第十四条 课题预算按照有关要求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组织实施部门。

组织实施部门、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课题预算进行评审或评估。组织实施部门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五条 组织实施部门对预算评审或评估结果进行审核,在符合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按程序公示。对于课题预算存在重大异议的,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复议。

第十六条 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提出项目(课题)预算安排建议报经财政部批复后,下达项目(课题)预算。批复预算的项目(课题)应当纳入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数据库统一管理,分年度滚动安排。

第十七条 组织实施部门根据预算批复,与项目牵头(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签订项目(课题)预算书。项目(课题)预算书是预算执行、监督检查和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 项目(课题)年度预算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要求报送财政部。

第十九条 组织实施部门根据财政部批复的预算,将课题年度预算下达到课题承担单位,并抄送项目牵头(主持)单位。

第二十条 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项目(课题),其经费预算的确定按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预算执行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的拨付,按照财政资金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政府采购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

(一) 项目(课题)预算总额、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审核、财政部批准。

(二) 课题总预算不变、课题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课题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应当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三) 课题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科目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其他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协助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专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对专项经费及其自筹经费分别进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办理支出。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

第二十五条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课题经费年度财务决算报告。课题经费下达之日起至年度终了不满三个月的课题,当年可不编报年度决算,其经费使用情况在下一年度的年度决算报表中编制反映。课题决算报告由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会同课题负责人编制。课题决算报告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于次年的4月20日前报送组织实施部门。

第二十六条 在研课题的年度结存经费,结转下一年度按规定继续使用。课题因故终止,课题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报告及资产清单,按程序经审核、汇总后报送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组织进行清查处理,结余经费(含处理已购物资、材料及仪器、设备的变价收入)收回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在课题实施期间出现课题计划任务调整、课题负责人变更或调动单位、课题承担单位变更等影响经费预算执行的重大事项,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程序报组织实施部门批准。

第二十八条 专项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国有资产,一般由课题承担单位进行管理和使用,国家有权调配用于相关科学研究开发。专项经费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专项经费形成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放共享,以减少重复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组织实施部门对专项经费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组织实施部门会同财政部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中期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中期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课题)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一条 项目(课题)完成后,项目牵头(主持)单位或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及时向组织实施部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财务验收是进行项目(课题)验收的前提。组织实施部门负责组织对项目(课题)进行财务审计与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三十二条 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财务验收:

(一) 编报虚假预算,套取国家财政资金;

(二) 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三) 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

(四) 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

(五)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

(六) 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

(七)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

(八) 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项目(课题)通过验收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课题经费如有结余,应当及时全额上缴组织实施部门,由组织实施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组织实施部门应当结合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逐步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

第三十五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承诺机制。课题承担单位法定代表人、课题负责人在编报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六条 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信用管理机制。组织实施部门对项目牵头(主持)单位、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评审评议专家在专项经费管理方面的信誉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三十七条 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按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经费、不及时编报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组织实施部门将会同财政部予以停拨经费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或课题。对于未通过财务验收,存在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专项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组织实施部门、财政部可以取消有关单位或个人今后三年内申请国家科研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课后会议总结篇8

协办单位:_________

为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多渠道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_________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现就有关事宜协议如下:

一、招生专业:

_________。

二、招生计划:

_________人(不足_________人,是否开班由甲方决定)。

三、培养方式:在职学习,即学员不脱离工作岗位,由_________派教师到教学点授课。

四、学习年限:_________年。

五、收费项目:

(1)报名费: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人。

(2)总学习费用:人民币(大写)_________元/人(不包括教材资料费和申请硕士学位的费用)。

(3)以上费用于学员报到注册时由_________财务人员一次性收取,并开具盖有_________财务专用章,国家认可的_________统一收款收据;其他人员不得以_________名义收取任何费用。

六、协议各方必须履行的职责:

(一)甲方:

(1)制订培养方案和学年教学计划,承担专业课的教学任务,聘请公共课教师,提供教材和阅读书目等资料(费用由学员自理),确保任课教师按计划开课,及时与乙方联系等。

(2)审查学员资格,审定培养方案和学年教学计划,协调公共课教学,组织学位课程考试,检查教学质量,成绩管理,结业资格审查和结业证书的发放等。

(二)乙方:

组织生源,提供教学场所及其他必要的教学条件,协助甲方实施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选派专人担任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接待甲方授课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等。

七、经费分配:

学员所交费用主要用于教学,其分配比例为:

(1)甲方:_________总分配的经费为总学费的_________。

(2)乙方:总分配的经费为总学费的_________,主要用于_________。

八、通过学习,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_________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学员结业后,若申请学位,需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54号文件、_________办理。

九、协议各方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_________的有关规定办学。任何人不得违反规定,向学员作任何超出国家和_________有关办学规定的承诺。如果一方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另一方有权追究违约方的责任并督促其履行应承担的职责。

十、在本协议执行过程中,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新规定,则由协议双方根据新规定协商解决本协议执行中出现的问题。

十一、未经双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不得变更本协议条款。

十二、本协议经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_________份,甲方_________份,乙方_________份。本协议未尽事宜和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由协议双方依据合作精神和协商原则妥善解决。

甲方(盖章):_________ 乙方(盖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课后会议总结篇9

以建设“四好”领导班子、“五个好”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为目标,规范分公司党建工作,形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组织活动中的党委会议、民主生活会、、党建责任制落实、“四好”领导班子和“五好”党支部建设;党员管理过程中的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日常管理、民主评议、“五好”党员建设等党建工作。

3 职责

3.1集团总公司党委对公司党建工作负领导责任,负责对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研究部署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委书记是抓好公司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全面负责;分管书记要承担好组织领导责任;班子其他成员结合各自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3.2权属单位党委、各党总支对各自单位的党建工作负领导责任,按照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指导和协调本单位党建工作。党委(总支)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党建工作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班子其它成员按照各自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3.3党支部对本支部的党建工作负直接责任,对上级党组织的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书记对本支部的党建工作负具体责任,支部成员按照各自分工承担相应的责任。

3.4各级政工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党务管理的日常工作。

4 工作程序

4.1 组织活动

4.1.1 党委(总支、支部)会议

各级党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按照《公司党委(总支、支部)会议事规则》确定的议事原则、内容、程序和要求定期召开党委(总支、支部)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必要时,随时召开。

4.1.2 民主生活会

根据上级要求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就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情况和党组织内部的一些重要问题,以及相互间的思想、作风和工作问题,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谈心通气,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统一思想。

4.1.2.1党委(总支、支部)民主生活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

4.1.2.2召开程序:确定议题——征求意见——会议通知——召开会议——制定整改措施——在一定范围内通报,会后十日内向上级党组织书面报告,并附会议记录。

4.1.2.3党员领导干部坚持参加“双重民主生活会”制度,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对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

4.1.3 制度

“”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三会”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一课”是指按时上党课。

4.1.3.1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召开一次,由支部委员会召集,党支部书记主持。会议议题由支部委员会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工作需要确定。党员大会的内容由支部委员会在会前通知党员。一般要有党支部半数以上的党员参加方为有效。

支部党员大会程序:(1)确定好支部党员大会的议题、初步意见和方案、时间和要求,并通知全体党员;(2)围绕中心议题,依据议事规则开好会议并作好记录;(3)会后,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按分工抓好落实,会议记录整理归档。

4.1.3.2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根据需要也可随时召开。必要时也可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和有关党员骨干参加。

支委会程序:(1)确定好支委会的议题、初步意见和方案,并将议题、时间和要求通知各委员;(2)根据确定的议题和方案开好会议并作好记录;(3)会后,必要时向上级党组织汇报,按分工抓好落实,会议记录整理归档。

4.1.3.3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党小组会的内容一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的近期工作,结合本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次解决一两个问题。

党小组会程序:(1)会前与党支部沟通,确定会议内容、方式,通知党员做好准备;(2)根据议题,展开讨论,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并组织落实;(3)做好记录,并向支部汇报。

4.1.3.4上党课。上党课是党组织以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一般每季度上一次党课。

党课教育程序:(1)制定党课教育计划,明确授课时间、内容、形式;(2)按计划组织好党员听课和讨论等,课后收集党员的反映和要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党课质量;(3)组织好考核并将相关记录整理归档。

4.1.4 党建责任制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分公司各级党组织建立起党建工作责任制。

4.1.5 “四好”领导班子建设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鲁高速党[~] 号文件)执行。

4.1.6 “五个好”党组织建设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活动的意见》有关内容执行。

4.2 党员管理过程

4.2.1 党员发展

党员发展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方针,坚持入党自愿和个别吸收的原则,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作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执行。

党员发展和转正由党支部负责具体工作,党总支负责审查,党委审批。具体发展名额,根据集团总公司党委党员发展计划,经分公司党委研究确定。

4.2.2 党员教育

党员教育的形式为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分公司党委于每年12月中旬制定出次年全年的党员教育计划,各党总支根据党委的教育计划制定次年的党员教育计划,各支部根据党总支的教育计划制定自己的党员教育计划。学习内容可根据情况变化做适当调整补充。

4.2.2.1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委每年组织一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具体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范围由党委研究确定,由分公司政治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4.2.2.2党总支中心组学习。党总支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中心组学习,具体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范围由党总支研究确定,由各单位政工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4.2.2.3 党支部学习。每月不少于一次,党课一般每季度安排一次,具体学习时间、内容、形式、

参加人员范围由党支部自行确定并组织实施。

4.2.3 党员日常管理

4.2.3.1党员组织关系。在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10号)、《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组通字[1994]1号)和《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的规定执行。

4.2.3.2党费收缴管理。党员应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1998年1月6日印发《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自觉、按时、足额交纳党费。各级党组织要指定专人负责党费的收缴和管理,要严格收缴手续,收入和支出要有原始凭证。

各支部每月25日前将收缴情况汇总后上交党总支,并将党费收缴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各总支每季度最后一个月30日前将收缴情况汇总上缴分公司党委,每半年将收缴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分公司党委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党委每半年(7月10日和12月10日前)将党费收缴情况汇总后上缴上级党组织,并将每年的党费收缴情况写出书面报告报上级党组织。

4.2.3.3党员情况统计上报。各支部将党组织及党员分布情况填写《党员花名册》,如无变动于每年6月20日和12月5日前上报党总支;各总支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10日前将党组织及党员分布情况汇总后上报分公司党委;年底分公司党委将党组织及党员分布情况汇总后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上级要求逐级上报党员年度统计情况。

4.2.4 民主评议党员

民主评议党员就是按照规定的党员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党员的教育,通过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检查和评价每一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并通过组织措施,达到激励党员、纯洁组织、整顿队伍的目的。

4.2.4.1民主评议党员要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平等的原则,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每年7月1日前评议一次。

4.2.4.2民主评议的内容是规定的党员的条件,具体内容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党的任务对党员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确定和补充。

4.2.4.3 民主评议党员的基本步骤:学习教育——自我评议——民主评议——组织考察——表彰与处理——资料归档。

4.2.4.4评议结果的使用:对民主评议出的优秀党员,支部可以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表扬,对突出的优秀党员报上一级党组织给予表彰;对不合格党员,应区别不同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置。

4.2.5 “五个好”党员建设

依照集团总公司党委《关于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活动的意见》有关内容执行。

5 持续改进

根据上级党组织和员工群众的要求、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文件规章制度的变化,对纳入体系的党建工作及时修改、完善和补充,以实现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持续提高。

6 相关文件

6.1《中国共产程》

6.2省国资委《关于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

6.3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工作条例》实施意见

6.4《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的通知》(1998年12月15日)

6.5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中组发[~]10号)

6.6中组织部《关于加强党员流动中组织关系管理的暂行规定》(组通字[1994]1号)

6.7中组部《关于试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通知》(中组发[1994]8号)

6.8中共中央组织部1998年1月6日印发《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

6.9《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

6.10中共山东省委《关于作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6.11《山东高速集团关于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6.12《山东高速集团关于开展争创“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和“五个好”党员活动的意见》

7 相关记录

7.1 ldgs-ms/zh/cop/03/b/03《会议签到表》

7.2 《申请入党人员登记表》

7.3 《党员花名册》

课后会议总结篇10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作文中描写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错,“同心协力”绝对不能写成“齐心协力”,表示“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语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绝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当做“知识中心”批。恰恰相反,这不是“知识中心”,而是教师无知识的表现,是教师轻视知识积累而结成的恶果。再者,“知识中心”固然不对,但只是错在将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忽视了不应忽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反对“知识中心”从逻辑上也并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识的结论。就过去长期使用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课本的知识状况而言,远未达到过分饱和亦即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须淡化的程度:就文艺文体而言,“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3]就常用文体而言,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几要素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而外,也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说明文的知识更是干瘪得可怜,干瘪得只剩下那几个诸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之类的说明方式;议论文呢,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议论文普遍规律的教条,以及“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极为表象的论证方法之外,也就无所谓什么知识了。就汉语知识而言,修辞知识也就那几个辞格,唯一讲得多一些的是语法,而汉语语法又基本不符合汉语的特征(陈寅恪、王力、张世禄、张志公等都是这样持论的)。[4]因此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状况,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满足’的功能。”[2](7)显然,这些更不能成为淡化语文知识的理由,相反,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地重新建构课本知识的紧迫感。因为,“对于知识系统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总是能够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判断来学习语文”“也很难做到为感觉和思考的内容提供基础,想要做到完全准确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觉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东西作为学习能力的支持的话,这样的感觉理解能走多远,所谓思辨的、研究的、迁移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2](37)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回避和淡化都不是办法,关键是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对现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审视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从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中吸纳有用且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识。总之,课本的研制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强的知识敏感性,使课本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虽允许与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滞后,以便有一个进一步检验、挑拣的余地,但整体上应与知识的时展大体同步,这样才能从知识的维度保证课本不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才能负责任地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适应时代进步的知识,而不是尽学习那些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尽管这样的知识终究也有过时的一天,尽管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老让学生学习陈词滥调的借口。这样说也并非是要课本知识一年一个样地变动不居,只是说在目前的课本知识几乎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的确应该作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而当这种重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渐进性发展经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知识发展变化的形势。从语文课程知识的人文性特征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纳的新知识增加了一些难度,只要处理和组织得当,也并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接受产生多大障碍。“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5]

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工作是目前根据新课标研制新课本的复杂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异常复杂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课程专家集体攻关。这里仅就汉语知识、常用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这几个主要知识系统中的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聊备参考。

(一)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6](296)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但程序性知识最初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经过多种条件下的练习,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124-125)故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与言语表达能力关系密切的是言语知识,言语知识本质上是运用语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尽管它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言语知识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语的人员系统;言语环境是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并获得展开的背景因素,是言语的活动条件系统;言语作品包括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实际的言语行为都必须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协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产物。据此,有人甚至主张将语文教学直接界定为“言语教学”[7]。如果不考虑篇章表达中的超乎言语层面的谋篇策略、主旨提炼、形象经营等因素,那么这种观点庶几可以成立。虽然言语学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但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应该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知识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常用文体内容层面的知识(诸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不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产生。当这种基于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写作需要推动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因此,从写作发生的观点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形式知识中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建构课本知识时应该特别关注。

过去的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8]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9](234)“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10]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有一定联系。我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9](24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

(三)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应该丰富和拓深。此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学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11]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三个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过去的课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较全面的知识覆盖网络,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课本在吸纳这些知识时必须经过为适应学生深浅度的“研发”即再创造性的精加工过程,以便以深入浅出逐渐渗浸的恰当方式在课本体系中进行表达。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编进课本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实际。过去的课本在这方面喜欢作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过去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9—1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5]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语文建设,2002,(5):11-18.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6-2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

[9]方武.议论文体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3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