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测试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2 16:09:48

职业素养测试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1

关键词:课程资源库;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1引言

随着全国智慧校园建设,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到教学中,例如教学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课堂教学互动和课后资源的拓展。《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资源库包括了计量计价教材、计价规范,清单规范、计量案例、现场施工视频、构件平面立体图详图、计量计价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2教学内容设计

本门课程以工程清单计价为主线,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二级造价师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要求,结合课程教学标准和学生未来岗位需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项目内容及教学课时具体分配如下:通过资源库将课前课中课后贯穿一线,课前学情分析,任务,学生完成并上传讨论,课中小组自学发现问题,教师授课精讲答疑解决重难点,课后学生实践运用贯穿一体的资源库建设研究,以满足中职相关专业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教学和自学使用。(1)课前阶段——以学情分析为核心。通过平台对学情分析基础上优化教学重难点,设计修改资源库内容。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相关的数据收集,如学生预习作业分析、职业性格分析,学生自我项目角色选择等,一定程度上掌握学情基本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目标预设。资源库的微课视频、学习课件、预习测试题等预习内容也可以推送到平台上,通过后台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和小组分工完成的情况。其次,在了解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观察学生的完成质量,还可以通过平台记录在预习过程中反馈的问题,通过弹幕等基于平台进行相关讨论。再次,教师基于课前学生完成课前任务,调整教学目标,据此拟制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2)课中阶段———以师生互动为关键。在课中阶段,关键是基于智慧课堂资源库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要包括:①在情景导入上,创设教学情景,可以采取仿真环境创设学习情景、根据学生性格测试进行职业模拟,导入教学课题,布置个角色的特色任务,如通过由学生汇报展示课前预习成果,进而教师提示或精讲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重点听取在预习中的疑惑或掌握薄弱的知识,还可以评选优秀小组,来调动学生积极性。②在课堂教学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为“导演”,教师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手段,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开展协作学习,一步一步突破难点,提交成果并展示。③在评价反馈上,教师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分段评价,关键节点布置随堂测验,学生完成测试练习并及时提交,第一时间进行检验,有的任务也需要学生小组分工完成,大大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并得到教师即时的评价反馈。④在总结拓展上,教师根据课堂探究和随堂测试反馈信息,精讲、辨析难点,补充、巩固弱点,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适当拓展和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对于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就要采用其他方式继续进行突破。(3)课后阶段———拓展提高为重点。在课后阶段,基于信息技术平台重点开展拓展和提高。首先,教师不再是布置理论抄袭的作业,而是依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情况针对性的作业任务,对于课前任务和基础任务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回到课前资源库继续重学再次完成,直到合格;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或小组,将接受教师布置的提高拓展任务,学生要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才能完成,每个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分别上传,即提升知识掌握水平又锻炼职业素养。

3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在资源库初步完成的基础上,2019年春学期对于15造价高职1-2班的学生《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了平行教学效果分析对比,以项目三工程量清单编制为例,此项目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重难点章节,共48课时,原定计划24课时理论教学,24课时实践教学。这一项目教学内容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识图、构造等专业基础,教学目的要让学生熟悉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理解建筑工程清单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能够计算建筑工程清单项目的工程量。1班采用资源库平台,课前-课中-课后贯穿式的教学模式,2班采用课中模式和课后作业模式,完成教学后对学生的测试结果和职业素养进行了数据分析,数据结果还是很说明问题。(1)平台使用率高。1班35位学生都很喜欢登陆资源库平台观看相关的资源,虽然每个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水平层次不齐,但是学生对于这一资源库还是很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对于课前的相关欣赏的资源点击率还是很高,对于课前相关的新颖的教学资源学生显得兴趣满满。(2)资源库中PPT和视频最吸引学生。没有想到资源库最吸引学生是教师上课时的PPT,大部分学生对于新课的内容还是较为感兴趣,想知道老师的上课思路;对于目前点击率较高的抖音软件平台的相关教学视频因时间短内容新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的教学视频点击率就不高了。(3)教学任务完成水平并不是一刀切。有些章节传统的教授、案例习题的方式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尤其是需要较高综合运用能力的知识点有资源库作为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就尤为明显。比如平整场地的计算,因为平面图就能很清楚找到相关的外墙尺寸,所以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完成程度就差不多,甚至传统教学的2班完成的情况还要更好一些。但基坑土方计算时,因为学生没有施工现场经验,也缺乏立体思维想象能力,离开了资源库的相关信息化手段的帮助,学生就显得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难度,两个班的教学效果就差距明显。所以资源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能更适合职业学校的学生。(4)职业素养核心价值养成程度差异大。对于传统教学的2班在职业素养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多半是通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授的形式渗透。而运用资源库教学的1班,可以在课前课后通过相关的仿真软件和小组任务体验不同职业角色,通过自己完成任务来培训学生的职业素养。

4结束语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2

1.正确认识和准确定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本质上就是以任务驱动的一个教学项目,可以短时间内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具有一定的选拔作用,是检验和激励的一种手段,要让学生和教师在准备和投入竞赛的过程中更快成长。要扩大技能竞赛规模,增加技能中学生的参与度,变竞技项目为全民项目。

2.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竞赛有机结合。职业技能竞赛是通过校企合作的竞赛途径,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对照技能竞赛的构成要素和教学基本建设的构成要素,结合技能竞赛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各种问题,系统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商科的专业提出“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竞赛指导思想。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根据教育部2012年《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中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规定“培养具有开拓、责任、合作、敬业、诚信等职业素质,掌握国际贸易、会计、计算机和商务英语等基础知识、具备外贸单证操作、外贸跟单操作和外贸业务操作等技能,能从事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的宗旨是:“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加快培养适应外经贸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题,以外贸技能和商务英语口语技能竞赛为载体,为各院校师生提供交流借鉴的平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学生外贸操作能力和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深化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技能竞赛的宗旨非常切合,所以可以将对应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进行融合,通过专业建设方案,将竞赛项目纳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2)竞赛项目与专业建设配合。对照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在修订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包括开设的课程,课程开设的时间,课程的内容、使用的教材等。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建设的引导作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教学观。组织教师通过研究、探讨竞赛文件,获得最新的行业信息,最新的工艺方法,同时也避免了因为部分教师缺乏实践业务经验,对学生的培训和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和过时的问题。按照技能竞赛的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合理设计实训项目和实训内容。很多技能竞赛裁判员来自企业,其评判标准来自实际业务,这样就可以将竞赛的评判标准、考核要点作为教学、实训项目的考核标准。例如外贸技能竞赛中的通过电子商务网上找客户,以及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竞赛中的货物ABC分级,叉车和堆高机的使用安全要求等内容都作为课程或者实训项目加入到教学中。通过设计与竞赛接轨、与实际业务切合的综合训练题库,例如:外贸单证训练题库、报关竞赛题库、储配题库等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组织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发新的校本教材,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操作工艺、安全知识、环保概念、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及企业文化的内容等。

(3)竞赛方法与教学方法对接。职业技能大赛基本上是团队参赛,突出强调合作的理念。技能的复合性要求选手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专业知识水平、知识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比赛的过程出现很多与专业知识以外的问题,例如有的选手不认真遵守竞赛规则提交了两遍答案,也有选手提交了空白的文档导致没有成绩;当比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赛的现场出现了突发事件时,部分选手不能快速反应,寻找解决办法,选手之间会相互埋怨,缺乏责任心和负责的意识。学生通过赛前培训和完成比赛的过程,是对其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的过程,同时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敬业精神等也得到加强。通过将竞赛方法引入课程和实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引进竞赛使用的软件,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竞赛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技能竞赛的受益面。

(4)竞赛环境实训设备与实训基地建设对接。通过竞赛,竞赛环境和采用的实训设备,可以紧密地与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将行业中新的设备、新的技术引入实训室。与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竞赛和实训指导教师,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结对共同完成实训项目和竞赛的辅导工作。原本作为高职院校,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可以完成储配方案的设计就可以了,所以在实训室的建设中以软件模拟为主,大多数学校的立体仓库和实训室也以学生的认知实习为主。但是通过技能竞赛,要求学生不仅仅可以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方案,通过软件模拟方案的实施,同时还要求团队合作完成整个方案。这样对实训室硬件的要求更高,要有足够大的场地、要有不同规格包装的货物、还要有堆高机等。

(5)竞赛促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对竞赛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标准。一般院校的竞赛指导教师都是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特别是来自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家。指导团队全程参与赛前准备、训练、考核和组织参赛。团队成员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切磋。职业技能竞赛考核专业核心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职业安全、节能意识的培养,对团队的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冲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指导教师主动了解行业中的最新动态、新工艺、新技术,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职业标准引入教学。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个人职业技能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技能竞赛教学的促进结果

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学院基本形成每个专业都参与了职业技能测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在每个学期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各种职业技能测试,并择优举行职业技能竞赛。例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的职业技能测试(竞赛)包括:英文打字测试、价格核算技能测试、制单技能测试、外贸综合技能测试、英语函电技能测试等。有一些课程可以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办成人人参与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对参加POCIB竞赛的60名学生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调研。772%的学生认为在外贸从业技能中最擅长的是单据的缮制,59.09%的同学认为自己比较擅长与客户沟通交流。因为参加比赛的学生是大二的学生,外贸英语函电没有开设,36%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函电书写有问题,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的价格核算不擅长。所有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对他们的帮助最大,其次是制单知识和国际金融知识。

通过竞赛86.36%的同学提高了价格核算能力、单据缮制能力,63.64%的同学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50%的同学网上找客户的能力得到提高,还有40%同学的英语函电书写能力和中英文打字技能得到了提高。通过竞赛同学们一致认为自己的外贸相关能力得到提升,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锻炼了胆子和积累了参赛经验,并且获得了一些将来学业的继续发展和找工作的有含金量的证明,通过竞赛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颇有收获。他们普遍感到通过技能竞赛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收获非常大。集中的竞赛,不仅仅是比赛技能,同时对于与人沟通交流,突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一个全面的考核。竞赛指导教师通过竞赛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很多建议,同时引进了POCIB的网络课程,可以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竞赛获益。

通过与参加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竞赛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的座谈,对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增加了《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引入物流员职业资格标准,根据竞赛场地和设备的情况,制定了学院仓储实训室建设方案。为了解决学生在比赛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将储配方案设计和执行作为一个完整的实训项目。对学生实训项目的考核要点和参考竞赛的考核要点,不断按照企业的实际进行修订。在实训项目分组中,参照竞赛中的3人一组,并要求学生应该对小组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轮训,组长也是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设置多种突发事件,模拟业务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三、结论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

随着制药行业迅猛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从职业思想、职业能力、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入手[1],制定正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满足社会和企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天然药物化学作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重要药学专业课程,应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与企业发展相融合,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构建人才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2],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企业的产学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医药方面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从医药制造业人才需求分析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满足医药制造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还有一定的欠缺。以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为例,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职业素养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显性职业素养轻隐性职业素养,对职业素养的认知欠缺;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教育流于形式,缺乏统筹性[3],没有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生源复杂,给职业素养教育带来较大的困难和阻力;校企合作局限于技术层面,使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有限;学生对职业素养教育认知模糊,重视程度不够等。为此,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企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抓住机遇,跟进社会需求,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多方向多维度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形成,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提高高职学生的适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职业素养视角下的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改革路径

2.1关注企业需求,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宗旨,高质量就业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职业素养的学习是达到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高职院校应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将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并融为一体,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注重与高职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隐性素养,如:道德素养、情感和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合格人才。在天然药物化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药学家屠呦呦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增加药学生的自豪感,树立职业自信和远大职业理想,激发学生为我国医药发展而努力学习的热情,教育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严谨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2.2突出职业特色,提升职业技能

天然药物化学是根据制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天然药物提取、分析岗位需求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其目的是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类型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以“能力本位”为教学指导思想,摒除重知识轻技能和重专业轻素养的传统思想观念,在讲授其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本着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着重强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4],按基本知识、应用实例、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四个板块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将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计成具体任务点,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自身的职业技能。针对学生动手能力弱、照方配药、操作不规范等不利于或制约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问题,规范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实验指导,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更多的训练和提高。学生在具有较强的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的实践能力基础上,要具有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分析评价的能力,有效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2.3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在遵循高职教育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5],在制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案时,注重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引入现场教学环节,具体方法如下:利用见习环节组织学生去企业一线参观学习;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企业中天然药物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真实操作呈现给学生;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共同开发制定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开发建设中药提取分离技术案例库,制定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企业生产操作规程为依据的教学评价体系,营造课内教学和课外实习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例如:以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作为项目,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了提取黄酮类化合物的原理及操作,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战能力、从业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极大提升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竞争力。

2.4立足核心职业素养培育,优化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情境,完善职业素质培训机制,科学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模式。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采取“四板块一主线”的教学模式,即根据制药行业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参照《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6],把每个章节内容分成四个板块,即基本知识、应用实例、同步测试、实训项目,同时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主线,全程渗透职业素养内容。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让学生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内容,然后针对学习内容对一些典型的药物进行提取、分离,再通过同步测试,消化吸收掌握本章节内容,最后通过实训项目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结语

为跟上时展的步伐,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职业特色,关注企业需求,注重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优化教学模式,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后劲,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刘桂萍.论国学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2013,(04):160-162.

[2]祝文琴,王华.基于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汽车教育,2020,(03):25-26.

[3]杨志强,刘润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研究综述[J].内蒙古教育,2017,(06):12-13.

[4]吴剑峰.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骆航.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探究———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服务务实课程开发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9,(14):52-53.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通信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突破口,是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依托校企合作、结合其专业的固有特点,探索组建综合性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教师指导、学生运营、企业监督”的运行机制。本文试以该学院为例,对校企合作下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做一探索。

一、建设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突破口。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体现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需要教学过程高度仿真、模拟生产过程。然而,只有具备了与产业及其生产过程零距离接轨的实训基地才能培养符合产业需求和要求的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过程对生产过程的高度仿真、模拟甚至还原。因此,前述两个对接的实现,均离不开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环境的支撑。但是,要建设与产业零距离接轨的实训基地,尤其在通信行业,受诸多条件和因素的制约。首先,通信行业是一个高新尖行业,通信设备价格高昂,并且更新换代很快,要实时同步行业的最新设备和技术条件其资金需求不是一般职业院校所能承受的。其次,通信行业不同于电子、计算机等行业,其产业中的架构就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综合、且相互关联的通信网络;这映射到人才培养规格中就要求其知识、能力和素质涵盖通信网络中相互关联的各子系统,映射到实训基地建设中则要求搭建完整的通信网络,这对实训基地建设的规模和资金投入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最后,通信设备的设计和制造面向的通信运营企业,具体到某个通信子系统中的某台设备,其维护和管理只支持一个人实时在线操作;而实际的教学中通常是批量学生同时进行动手操作和设备维护,这对设备的数量提出了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要求。因此,依托校企合作,寻求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成为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突破口。(二)职业素养形成的关键。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人”,在形成“职业人”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三大要素中,知识是基础,技能是核心,职业素养是关键。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技能可以依托实训基地、承载在物化的技能训练项目上、通过长期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和训练获取,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仿真的实训室已无能为力;比如通信行业中非常重视的设备安全和作业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等职业意识范畴的内容,课堂上的宣讲只是让学生有大概印象,而真实生产机房中安全生产作业要求展现的严肃性和压迫感是普通实训室所无法仿真和模拟的,只有在实际的工作岗位实践中和实际工程项目实战中才能体会和领悟。因此,只有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实践,才能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三)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目前职业教育虽然已占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相对缺乏使得生源选择面受限,或者说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非其主观意愿,导致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特别是在专业意识淡薄、职业规划迷茫的低年级阶段,由于不了解专业以及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工作岗位,对专业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缺少目标性和动力。而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接触专业课程的同时就接触实际的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实践锻炼,甚至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下提前接触专业工作岗位,将使专业学生充分了解专业工作岗位的规范和要求,激发起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架构设计

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开放互助、合作共赢”。赢得企业的积极配合与参与,找到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利益切入点,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热情与积极性;研究并实践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使基地在满足企业生产性需求的同时服务于学校教学;从学院、企业、专业教研室及专业学生等多层面、多方位探索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包括基地建设与运行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基地的组织管理、基于基地的教学活动开展和组织形式、专业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基地运行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等内容;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在此基础上,组建以专业教师为“导演”、专业学生为“主演”、专业系部、学院和企业为“制片”的通信专业综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图1生产性实训基地架构与各电信运营商合作,组建电信营销组织与策划工作室。工作室划分成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三个工作区,各工作区均能针对各自的业务开展业务受理、业务演示、业务推广及公司要求并支持的临时性营销活动。与各工程公司及电信网络代维公司合作,组建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主要从事通信工程的工程勘察、工程组织管理及工程实施等工作,下设线路工程组和设备工程组。学院利用实训室既有设备和工器具,组建通信终端测试与维修车间,主要面向客户服务即客户接待与业务受理、通信终端测试及通信终端检修等,分成固定电话项目组和移动电话项目组。与各电信运营商合作,组建通信网络运行与维护部,主要从事通信网络的客户服务、日常维护及故障抢修与处理等工作,下设四个分室,分别是数据室、交换室、传输室和无线室。

三、高职通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

(一)电信营销组织与策划工作室。通过与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柳州联通公司、柳州电信分公司合作,组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移动营业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联通营业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电信营业厅等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营业厅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经营、企业监督的运行机制,即营业厅的运行管理和日常运营均有专业学生完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只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监督。上述营业厅首先是正常运营的电信业务办理地点,能办理入网用户的开户与续费、宽带用户的开户与续费以及电信新业务的展示与体验等所有业务;并且在校内定期开展一系列的电信营销策划活动,甚至还利用假期将电信营销实践活动扩展到校外。然后才是充分发挥和挖掘其实训基地的功能,对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将营业厅及其延伸业务的营销活动完全融入到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具体做法是:结合基地已开展的实际电信业务推广方案来介绍业务知识,通过对真实客户的业务介绍和业务推荐,强化和积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学习和了解一种电信业务之后,根据业务本身的特点进行营销策划、组织并具体实施,强化其电信营销方面的职业技能;通过营销基地综合性的项目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价值取向、最终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此模式下,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营业厅的业务,体验到电信市场营销的全过程,锻炼了营销策划能力和营销技能,得到了一线岗位的职业指导,提高了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又促进了营业厅业务量的发展,提升了营业厅的生产能力,真正实现校企之间互惠双赢。(二)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利用学校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训室现有工器具和设备,与工程公司及电信网络代维公司合作,组建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承接实际通信建设工程项目。该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出面承接工程项目,学校提供设备和技术人员,校企共同完成项目建设。近年承接和实施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前往铁通柳州分公司的各分局协助宽带安装与维护;承接柳州市广播电视局的光缆接续工程;承接完成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学生宿舍楼网络工程测试项目,承接完成柳州市政大楼网络系统核心网光纤熔接工程;等等。此类生产性实训活动的开展,同样促进了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正是依托此类工程项目的积累和实践,在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将此类工程项目分解、重构、提炼、物化成学习情境和教学项目,以实战形式,锤炼学生的职业技能,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三)通信终端测试与检修车间。通信终端测试与检修车间由学校依托相应的专业实训室组建,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目前涉及到的业务包括手机维修和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终端维修,曾为中国铁通柳州分公司、中国铁通北海分公司维修多批IC卡电话机。车间的运行由专业学生全权负责,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业务的联系、与企业的沟通以及对专业学生无法处理的故障提供技术指导和解决方案建议。(四)通信网络运行与维护部。整合三大运营商部署在学院的在网运营移动基站、传输、数据通信等设备,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联合共建3个生产性实训室。实训室均由实际在线在网的设备构成,涵盖了3G移动通信的三种主流制式,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专业学生协助企业进行机房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作者:詹强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锦祝.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1(2)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基本素养有效性

原高教司张尧学司长在2009年7月7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讲座》中谈到:“要强调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素养,要二者兼备。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育。

一、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企业是接纳高职学生最多的地方,所以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我们研究和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在考察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要求方面,本课题将设计的问题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10个方面。专业基本技能是高职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和对口性,是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社会适应能力是指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它应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高职学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创造并能提供给个人的工作岗位愈来愈多,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工作空间越来越大,工作的迁移性和工种的可变性要求日益凸显,工作岗位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职毕业生在多样性、多变性的职业生涯中具有专业发展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发展能力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高职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是决定高职学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二、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内容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教育内容可分成三个方面,即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态度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1]。职业基本素养是所有高职业学生就业时必须的基本素养,而且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

1.职业道德教育涵盖了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出这个问题,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经过四年多的时间,公民意识教育正在逐步地引起公民的重视。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作为高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是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基础要求。

2.职业态度教育具体体现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情绪控制、社交礼仪、企业文化等方面。通过团队合作教育,让学生学会建立信任、处理冲突、坚定不移地行动和对彼此负责任;沟通能力和社交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能优雅得体地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以达到预期目标;高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感体验复杂而丰富,情绪波动较大,经常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困惑。学会认知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根据环境条件积极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判断情绪的影响、做出合适的行为反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员工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而通过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尽快地与企业主体或多数员工形成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增强企业的活力。

3.职业发展教育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面试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教育上。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2]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在未来只有那些使员工全身心投入和不断学习的组织,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创新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突破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创新的硕果总是青睐那些敢于冒险、充满智慧、善于创新的人,如何培育具有上述创业素质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途径和评价方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通过何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何评价教育的有效性,我院在实践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学生常规管理、实践性教学、开放式教育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教育进行评价,采用“30%+40%+20%+10%的比例制订了评价方案,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的主要依据之一。

1.将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和评价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是基本保证

①我院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内容设置了独立的课程进入课堂,编写了专用教材《大学生职业基本素养》上下册(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以讲座、学生自我测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和评价。

②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有素质目标;课程单元教学中,要有情感目标,在课程的考核中体现教育效果。

③“两课”教育由单纯的课堂理论灌输转变为职业理想教育,把脚踏实地的努力和集体荣誉感、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情感统一起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法制教育与校纪校规、文明守纪相结合,将职业纪律渗透到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张瑞敏曾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作为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主要渠道

我院将学生职业基本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到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中,如“十率”(到课率、缴费率、就寝率等)的执行情况、社团活动的参与度、主题班会的表现力等,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建立了院校管理特点的评价指标。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多给学生开展如演讲比赛、辩论赛、ISAS竞赛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需要合作完成的竞赛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独力思考的能力和其他各种能力。

如在创新能力教育的主题班会中,针对思维定势这一常见思维模式,通过《玩具公司方案》的拓展训练,即5-7人一组,他们的任务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新的玩具创意,可以是任何类型、针对任何年龄阶段,唯一的一点要求就是要有新意,然后组长对他们设计的玩具进行一个详尽的介绍。在每个组做完自己的介绍之后,让大家评判出最好的组,即以最少的成本做出了最好的创意。还可以借助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斯赛的创造力水平测试、普林斯顿“人才开发公司”创造力测试题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测试。

3.实践性教学也是职业基本素养教育和评价的主要环节

目前我院与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跟企业有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学生在订单班的培养、工学交替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将会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精神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很多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很值得高职院校的学习和借鉴的,并要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如诚信教育、创新教育、事业心、责任感、荣誉感的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的培育等。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他们才能深刻地意识到坚忍不拔品质的重要意义,深切体会到吃苦耐劳的精神实质,真切体察社会对“职业人”的要求。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表现评价也是职业基本素养评价的指标之一。

4.制度保障是学生开放式接受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6

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软件测试人才需求猛增,软件测试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的重点专业课程。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模式,测试理论和测试实践严重脱节,不能很好的满足软件企业对测试人才的要求。依托广东东软学院的特色教学实践1321教学模式,进行以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综合实践探索,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贴近现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了解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岗位的工作过程和知识要点,培养学生软件测试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软件测试课程实践构建的主要思路

软件综合实践安排在大三课程开始之前的实践学期进行,为期4个星期,每天4学时的实践教学指导,软件测试专业的学生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开发过程实践》,专业课《软件测试概论》、《功能测试》,学生初步具备了参与综合实践的专业素质能力。在综合实践开发团队中,将软件开发专业、网站规划与设计专业、数据库管理专业、软件测试专业和网络技术的同学,以3:1:1:1:1这样的比例进行团队建设,从中选出一位同学兼职项目经理,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配备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老师,一位教师负责指导5-7个团队的项目开发,当需要进行专业指导时,临时进行专业化实践指导,全方位分阶段、分岗位进行进行全程交叉技术指导,同时邀请合作单位的软件工程师,同步进行项目过程的跟踪,给予学生岗位最精准的实践指导。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开发真实的软件项目,以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为导向,制定软件综合实践——软件测试方向的实践方案,分阶段进行实践,选择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的项目给学生选题,选题要贴合实际项目,需求相对容易获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求的调研,需求的评审,编写测试计划,设计测试用例,测试执行,测试记录的跟踪和测试总结报告,对每个测试阶段进行教学设计,不断的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融入到实践中,增强学生职业岗位素养能力,团队合作的意识,同时探索以学生管理学生的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三、软件综合实践测试岗位的工作过程与方法

在软件综合开发实践过程中,对软件测试岗位的同学依据软件工程的理论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的工作流程,采用分组的教学模式,采用软件测试常用的W模型,进行教学指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测试岗位的工作主要分成两个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需求的调研和评审,测试计划中测试策略的选择、任务的时间安排和测试用例的设计;第二部分主要是测试执行,安装测试工具,部署测试环境,按照测试所设计的测试用例进行手动功能测试,尝试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QTP进行自动化测试,运用所学过的黑盒测试方法,进行web测试,兼容性测试等方法的测试工作,将所发现的问题记录到测试管理平台(QC)的缺陷缺陷跟踪表中,修复后,进行验证性测试,第三部分就是测试总结报告。

四、软件综合实践的考核

1.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立体化全方位的考核方式,采用学生团队答辩的方式进行最终的考核,答辩委员会成员由软件开发方向教师、网站规划与开发教师、数据库管理方向教师、软件测试技术方向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2.软件测试岗位的知识点的考核。每个专业都设计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从三个部分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评。第一部分IT职业素养能,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勤、项目管理能力、文档编写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演讲与答辩能力;第二部分团队实践成果,占总成绩比例的30%测试环境部署、测试工具软件的安装、测试执行中缺陷报告的跟踪、测试总结报告的编写;第三部分岗位技能成果,占总成绩比例的40%,软件开发过程文档:需求评审报告、测试计划报告、测试用例报告。

五、软件综合实践教学实践的意义

1.软件综合实践项目分组教学的意义2.软件测试岗位同学的收获3.综合实践教学的后续影响4.软件综合实践教学的改革未来方向

作者:张彤宇 李晶 姚庚梅 单位:广东东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1]罗先录.IT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三个层次[J].计算机教育,2007(18):14-15.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7

职业教育中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可能性,在调研中大多数企业对所招聘的高职毕业生满意度不高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学生实操能力的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教师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普通高等学校的理论教学模式上。长期以来,很多高职院校一直以本科院校的马首是瞻,本科院校的一切都作为高职院校老师模仿的依据,加之高职院校的师资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大部分学院的“双师型”教师认定仅仅停留在通过考试获得某个与专业实践能力无关的证书,比如营销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原人社厅组织的理论笔试获取“营销师”(2015年取消)证书或者在企业获得一张“营销顾问”聘书(实际不顾也不问)来认定“双师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专业教师从A象牙塔到B象牙塔,对企业实践一无所知,因此教学过程也只能纸上谈兵,从理论臆想实践,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无法就得到保障。(二)高职院校营销技能训练标准缺乏。文科类高职专业在技能鉴定上存在一定模糊性,如市场营销专业技能应该是推销、还是策划或服务?更关键的是与其他专业尤其理工科类相比技能点要求很难量化,不像护理专业、机械工程等专业技能点清晰而且容易客观评价。各个院校在如何训练营销技能问题上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实训条件不同各有各做法,一般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技能训练课程。合格技能培训不仅对学校硬件设施、实训基地有一定要求,而且需要有校企合作企业资源支撑,同时也离不开拥有较强教学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双师型”师资条件支持。部分学校由于自身条件所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理论”+“案例分析”来解决,技能训练课程缺失或者形同虚设,对技能训练类的课程开设仅达到最低的教学课时要求,并且教学内容滞后,没有根据新形势更新实训课程。校方对技能训练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技能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主观意识的轻视加之教学条件的限制最终导致学生技能水平不高。(三)教育部门也没有统一的技能考核标准。教育部门对各院校的办学水准、教学质量没有明确的考核依据,各省各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具有可借鉴的专业建设标准与依据,只有大原则大方向把控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性意见,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该如何建设、如何监督与考核并没有标准可循,导致一批办学质量差、师资条件不达标的专业仍然可以存续,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直到2015年之后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陆续组织高职院校建设一批专业教学标准以及2019年教育部刚启动的“1+X”证书制度也许可以从制度改革上解决高职院校专业的“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问题。主要目标旨在为高职院校提供学生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为教育部门提供学生技能考核的统一标准,以及通过标准来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尤其学生技能培养水平。

二、开发过程

(一)组建校企、校校联合开发团队,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开发团队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对开设有营销专业的院校就营销专业职业面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调查;通过现场走访、QQ、E-MAIL等方式对平和堂股份有限公司数十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以及营销部门进行调查,以确定企业对合格营销人员在知识、技能、素养上的界定。(二)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建设专业技能抽查考试题库。1.搜集营销相关职业标准作为开发的重要依据营销专业职业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中,有含金量并不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制定的《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是其中使用范围最广、最权威的标准,因此,在开发中参考了其中的知识点。2.整理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标准框架在搜集到足够说明问题的资料之后以后召集开发团队老师以及企业专家就项目是否涵盖其他专业、营销专业职业面向、项目框架设计(模块、项目设置)、每个项目技能点考试的方式、题库如何建立、出题量的确定、团队分工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对这些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形成标准的基本框架。3.分工合作形成标准初稿并进行内部论证根据第一次会议的分工初步完成了标准的第一稿,对标准第一稿进行了内部论证研讨,对标准中职业素养构成、项目中分值的配比等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并形成了“考生评价包括现场推销、职业素养、作品三个方面”、“推销技能中职业素养占30%,测试笔试60分,面试40分”等统一结论。4.按照论证意见修改标准根据内部论证会议的意见,对项目内容进行了修改与调整,充分吸取了企业人员提出的一些意见如“题库量适量增加,产品类型丰富”“考核中有些模块采取面试形式考核”等,并形成了初稿。5.初稿进行外部论证邀请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营销专业以及企业营销经理等外部专家召开了第一次外部专家项目研讨会,与会专家对项目开发工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对后续项目开发工作起到了指导性作用。6.在开发院校等进行预测试,验证标准的可行性湖南商务职院、长沙商贸旅游职院等学校的营销专业大三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模拟测试,效果应该是比较符合我们的预料,标准是可行的;针对考官培训的意见,进行了一次模拟培训,明确了考官培训的具体事项。7.反复论证修改,终成定稿根据外部专家研讨会以及项目主持人的意见,对项目重新审视,对模块以及项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的标准,发给各位老师征求内部意见,然后根据反馈的部分信息修改标准;利用QQ群开网络会议和在职教新干线上开辟了市场营销专业技能抽查项目空间,继续征求意见,力求完善。初步定稿上交教育厅,根据省厅的修改意见又对标准进行修改,如此反复数次,终于完成定稿。(三)测试抽查题库,出版统一的技能抽查标准。通过对全省38所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调研以及专家论证的结论并多次组织学生进行了技能抽查题库试点测试,将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修订和完善试题库;提交专家反复进行论证、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了市场营销专业技能抽查内容并出版。

三、实施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我院承办了全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技能抽查,来自全省34所高职的379名生参加了本次抽查,实际参考学生中,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271人,合格率71.9%。从测试的平均成绩来看,总平均分为63.88,最高平均分为75.96,最低平均分为43.77,相差32.19,各院校间差别不十分明显,其中平均分低于60分的有10所学校,占60-70分的18所,70分以上的6所;从学校合格率来看,平均合格率71.50%,最高合格率100.00%,最低合格率10.00%,全距较大,各院校间差异明显,从其分布来看,合格率低于60%的9所(几乎都来自于省会城市之外的地区),合格率达100%的8所,成正态分布,结构合理。针对测试情况以及院校实施的反馈意见,标准设计团队于2016年-2017年对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与完善,各院校自从2013年测试之后纷纷将技能抽查标准内容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中。2018年第二次组织测试,29所学校415人参加测试,其中三年制抽考人数为330人,五年制为86人,抽查成绩达到合格标准的411人,成绩达到优秀标准的66人,合格率98.8%,优秀率15.87%。2018年10月底第二次对全省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全面抽检,院校合格率(60%以上的学生合格)为100%。

四、成效分析

(一)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不仅提高了全省同类专业技能水平,而且经验向全国其他省份进行推广。随着根据我院开发的专业抽查标准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丛书:市场营销》一书面向全国发行,高职营销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推广到全国各地,本人也曾应邀在浙江面对全国供销系统的高职院校教师讲解宣传技能抽查标准与制度。省教育厅将此标准作为考核我省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水平的依据,并组织全省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认真学习技能测试标准,要求各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按此标准开展本校学生技能培训,本省使用营销专业技能抽查标准的学校达到了38个(外省学校未计算)。(二)深化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抽查结果压力倒逼专业教师针对标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以技能抽查标准为基石不断深化课程体系、专业教学以及课程改革;如我院根据市场营销岗位工作任务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技能抽查标准中各模块测试内容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并将课程考核与相关技能测试合并进行,使学生在通过专业课程考核的同时可顺利通过技能测试。在技能抽查制度要求下,各职业院校一方面加大了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力度,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尤其企业培训,让有经验的实习指导教师传、帮、带青年教师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各院校根据技能抽查标准中对设施设备的要求着力建设与完善符合技能训练要求的实训室;再者,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技能课程课时量,在课程标准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深度融合技能考核标准。(三)提升了本专业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我省营销专业通过建设和完善与实施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为我省高职院校提供了学生技能培训的依据,为教育部门提供了学生技能考核抽查的依据,以标准引领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在标准实施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而且根据技能抽查标准的要求,众多职业院校开设了较多的实训课和技能培训课,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时比例不断增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我省营销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市场营销技能竞赛”屡获佳绩就是很好例证。

五、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技能抽查合格率直接对接学生培养水平的评估结论,涉及到学校专业是否能继续开设的问题,危及专业切身利益,各高职院校将技能抽查放在核心工作位置上对待,压力层层下传;适度压力有利于动力形成,压力过大必然会适得其反。(一)教学内容唯“标准”论,非“标准”内容为“标准”让路。无论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其根本定位在于教育,立德树人为先,并不是所有的课程、也并不是课程中的每一个内容都可以提炼出技能点来进行考核,“标准”仅仅是对专业技能点中的职业特征明显且典型部分制定考核依据,但某些院校为了在技能抽查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不是将标准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而是用标准模块内容替代课程教学内容,以偏概全;众多院校更是将第五学期演变成为了对付技能抽查的专用学期,势必影响学生正常课程教学过程完成,制度执行的畸形化违背了教育部门制定技能抽查制度的初衷。对策:加强对新政策制度的初衷的解释与宣传,万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育主管部门不仅仅要制定标准本身以及唯最后抽查的结果论专业优劣,更要注重对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与控制,比如考察学校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与标准的融合以及合理程度。(二)技能抽查标准制定对边远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公平。湖南拥有70所高职院校,分布在长沙、株洲、娄底、邵阳、张家界等13个地级市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根据《湖南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2017年长沙市GDP为10210.13亿元,而GDP排序垫底的张家界市仅仅只有538.24亿元,直接影响着财政在教育中的投入,2017年长沙市财政教育开支为1772417万元,而张家界市仅仅207888万元。缺乏资金的支持以及地域本身劣势,无论是高职院校硬件还是软件(对文科类专业尤其重要)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沙、株洲等)与不发达地区(如张家界、娄底等)具有一定差异;另外对技能抽查来讲,更关键因素的生源质量,大多数学生都优先选择到省会、经济状况好的城市就读,对地级市尤其是偏远经济落后的地级市高职院校,招到的大多数是踩200分底线无法被省会经济区高职院校录取学生;这些学生基础比较差、对知识理解与接受能力比较弱,对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因此用一套标准去考核不同条件的院校,显然存在一定不公平性。这点在实施结果分析中已经得到验证。(三)强调考核标准统一性势必干扰各院校专业个性化的发展。高职院校发展面向区域经济、满足所在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不同职业院校行业归属不同,每个职业院校应该根据自己院校的行业特色建设个性化、独特的营销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技能也应该具备相应行业烙印。比如我院是归口供销社主管的高职院校,因此我院营销专业特色应该是具有明显的“农”特色,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则“旅”特色,湖南汽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营销专业定位于“车”特色。在技能考核中,过于强调技能的一致性可能会忽略对个性与特色发展的认可。对策:针对(二)与(三),应放开对技能考核标准统一性的限定,每个院校有权利根据自己专业特色定位以及本校软硬件、生源情况来制定专属于本校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在兼顾营销专业共性技能的基础上凸显专业行业特色。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湘教发〔2019〕22号)文件很好解决了文中提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2007;

[2]广西高等职业技术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8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竞争和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高信息技术是主要的特征。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一体化,中国的许多大公司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而中职学校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任。然而,众所周知,很多中职学生外语基础较差在,各方面素质也较低于同阶段的高中学生。相关调查研究资料进一步显示,普遍自信心不足是中职学生的显著特点。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何深入研究出更好的中职外语教学策略,帮助中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让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建立起自信心,对于其今后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好处,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外语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1.关于中职学生外语基础知识比较差的现状。对于这方面,在中等职业学校,很多学生连外语学习中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学生的英文语言水平都普遍的较为偏低。比如,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外语教学中,我们需要掌握我们必须掌握的语音符号和基本的语法知识。在中等职业学校外语学习中,外语学习水平要求的层次则较高。同时,它还需要基本的外语知识来铺平道路。相关调查研究资料也进一步显示,现阶段中职学生的水平普遍不高,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中职外语教学进展不快的一大主因。笔者在这里还要着重强调的是,现阶段我国中职外语教学的目的性不是十分明确而且从就教学开展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反馈来说,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学生学习起来也是十分被动。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系统性的开展教学是我们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2.关于中职学生外语学习效果不佳的现状。事实上,中职教育的开展主要阵地还处于课堂之上,而目前的现状是学生在课堂中大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成了主体地位,课堂效率极其低下。对于这个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在某一特定方面的熟练程度。毕业后,我们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而学生没有正确的理解,他们在学习外语时很被动,甚至有些学生放弃学习外语,在这种情况下外语水平怎么能提高呢。

三、在主框架概念下,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策略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在主体性教育观的制约下,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理论框架,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从西方引入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在我国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即主体性教育的概念。它解决了主体性对客体的漠视和“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本身缺陷,采用主体间性教育观,它为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背景和独特的视角。这不仅是理论框架中主体性的必然变化,也是发展阶段瓶颈期的深化。

四、形成性评价教学策略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概述与价值。所谓的形成性评估,其主要覆盖范围为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综合了中职学生的各个方面而形成的整体性评估策略。这样的评价主要包括这样几个主要内容:(1)中职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中职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评价体系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需要中职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观察并且综合而客观对的学生做出恰当的评价,也是一种科学而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对于形成性的评价,它不仅能刺激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学习动力,还能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他们还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同时,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帮助。2.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1)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中关于属于测试性质的评价。对于这方面,它主要包括预测试、单元测试和后期测试。第一,关于第一点它主要是指外语教学的关键知识,当老师在班上对学生进行第一次上课时,学生就是初步的测试评估了。以此,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适当的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二,做好单元测试环节。当我们在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学习完毕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整体安排教师应当根据现有掌握的情况对自身班级展开单元测试。事实上,单元测试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对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进行系统性掌握,从而更好的开展相关教学;第三是就是整个学期后的外语期末考试,教师应当综合分析学生在该学期的整体学习状况,客观的对学生期末成绩进行评价,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改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学质量。(2)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中关于非测试性质的评价。在中等职业学校外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外语教学之前,可以用问卷的形式来充分掌握学生对外语各方面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的其他方面,比如,学生的特长爱好等也有一定的理解个认识。另外,关于观察记录。教师可以观察和研究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并做好记录。比如,多元性评价,把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很显然,除了这些以外,在形成性评价方面,还有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将各个方面的评价都放在对应的学习记录卡片中,进行综合评价等等。

五、结束语

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外语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研究领域所在。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新时期中职学校外语教学相关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夏柏林 单位:河南省电子科技学校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旅游专业;职业技能培养;茶艺课程;学生

茶文化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部分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注重茶文化的影响,新增较多与茶文化相关的项目,为此,旅游行业对于具有茶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上升,这就需要中职校旅游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掌握茶文化知识的人才。在此状况下,中职校需不断地推进旅游专业茶艺课程的发展,以提高学生茶艺技能以及人文底蕴。

1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作用

1.1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随着茶文化旅游的快速兴起,我国文化旅游再一次迎来蓬勃发展,使得熟知茶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间接表现出掌握茶文化知识的旅游专业人才未来在就业上的选择明显多于普通的旅游专业人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中职校向旅游专业学生展开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在校内外接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科学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1]。1.2丰富旅游专业的课程。中职校通过不断地完善校内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内能够接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得到全面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兴起凸显了中职校茶文化知识缺乏的状况,不利于学生在学校全面发展。中职校开展茶艺课程教学不仅提高了旅游专业学生对于中华茶文化的理解力,对于中职校的课程内容也起到了一定的完善作用,使旅游专业的教学资源更加的完备充足。1.3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国家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核心素养当中人文底蕴是一大重点,需要教师的密切关注,但是中职校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通过茶艺课程向学生传授中国茶文化知识是中职校提升学生人文底蕴的重要方式[2]。教学环境的改变、新式教学资源的形成、创新的教学形式对于中职校的校园人文氛围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人文氛围的形成对于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力,二者共同进步。

2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

2.1缺乏创新素质教学。茶艺服务行业对于职业素质要求较高,中职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时较注重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基础素质,相对于要求较高的职业素质反而通过口头表达进行教学,并且教学形式单一,创新性小,使学生忽视职业素质的学习。2.2学生技能掌握程度低。虽然中职校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注重学生实操,但学生实践的方向以学习为主,参加竞赛、组织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较少,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校外实践时多是让学生了解工作场所,仅需要学生达到“学会”茶艺课程的目的。2.3教学内容形式单一。教师对学生茶叶推销、口才技巧等职业能力的培养较重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训练,但教学内容多是以书面知识为主,教学形式以学生讨论、演讲为主,大多都是理论型教学。

3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

3.1“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教书育人”是教师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实用知识与技能,也要时刻不忘学生的“德、行”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审美观,形成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茶艺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劳动教育,通过外在积极影响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品德素养、劳动素养及职业素养,将“立德树人”教学理念贯穿于茶艺课程的职业教育教学中。建议如下:(1)思政教育:总结各类茶艺的核心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的关联点,如“廉、美、和、敬”之茶德精神、安溪铁观音茶艺之“纯雅礼和”和武夷岩茶茶艺之“和与静”等,在各类茶艺知识教授与示范教学中强调指出,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坚定中华茶文化的自信,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与行为操守。(2)劳动教育:在茶艺技能课程环节,安排学生分组轮值,打扫茶艺实训室卫生,清洁整理茶艺器具等,促进中职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习惯养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与责任意识,培育良好的职业素养。3.2“以人为本,求新求变”,创新教学方法、创造教学环境。新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渠道多元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新思维和新形态,为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建议如下:(1)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设计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主要面向的岗位通常为酒店大堂或茶空间的品茗服务,旅游区域茶艺文化介绍等。可根据岗位情境,设置模拟情境,同时设置任务,可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演绎,深刻地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明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激发中职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提高茶艺课程的学习效率。(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根据岗位之需,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主要学习内容为茶文化旅游区茶艺技能及其文化介绍能力,酒店茶艺服务技能等。可以搭建教学团队,分项目录制相应的茶艺示范、茶艺文化介绍、茶艺服务礼仪等相应的教学视频,以任务点的形式发送到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即可初步了解授课内容,课中在教师的导学、纠正等强化知识和技能学习,课后还可参照教学视频进一步巩固和消化。相较于传统PPT课中授课模式,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更受学生欢迎,同时大大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资源需求,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显著意义。3.3“以证促训,以赛促技”,推行茶艺课证融通、课赛融通。中职校旅游专业学生,可以参加“茶艺师”职业等级四级证书考核,也鼓励参加全省“中职组”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从课程出发,对口企业主要需求“能说茶文化,能进行茶艺服务,能进行茶艺演示等”基本技能,与证书考核和技能竞赛不谋而合。因此,课程实施设计中,建议如下:(1)教学内容设计:将“茶艺师”职业等级四级证书技能考核项目,“中职组”中华茶艺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二者内容进行梳理,将同类型项目整合,将茶文化理论模块化、茶艺技能项目化,制定茶艺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进度表,使得教学内容设计更具实用性。(2)第二课堂设计:中职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还可以成立茶艺社团或者组建茶艺队,配备指导老师,推行第二课堂。开放茶艺实训教室,定期组织训练。进一步提升证书通过率。同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竞赛,提高获奖率。同时,实训室由社团或茶艺队负责管理,科学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组织与交流能力。3.4“突出素养,强调过程”,完善茶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职旅游专业多数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实操考核。考核形式通常为出勤率+课堂表现+期末理论与实操综合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基本评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但还有所不足。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支撑下,应“突出素养评价,强调过程评价”,全方位地提升茶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议如下:(1)过程评价占60%:分课程项目,进行过程评价:出勤表现10%,思想纪律表现10%,劳动表现10%,理论测试20%,技能测试50%。其中技能测试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竞赛项目有关评价标准。按照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及花茶茶艺,共六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占10%,共计60%。(2)期末测试占40%:理论考试40%,技能实操60%。以四级茶艺师考核模拟形式进行。3.5“走出去,请进来”,科学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有较大的帮助,现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越加便捷,信息量逐渐上升,这些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地吸收有效信息、提升自身技能,保证传授给学生的专业技能始终和社会需求相符合。因此教师对当前最新旅游专业消息要实时关注,随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讯息,大幅度提高教学课堂上的有效性[3]。建议如下:(1)“走出去”:一方面,学校向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每年有规划的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类茶艺课程进修项目,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培训过程中得到锻炼,进修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茶艺比赛,指导学生对接竞赛标准进行磨炼,不仅在锻炼学生,教师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从茶具到服装不断地创新,使教师创新能力得到锻炼,赛后教师可以与专家交流,吸收专家的指导意见,提高茶艺指导技能。此外,茶艺教师应走进企业,根据旅游类行业岗位在茶艺方面的技能需求,进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岗位特征与技能特点,提升自身岗位能力,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及创设教学情境。(2)“请进来”,学校应有计划的邀请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或企业相关岗位业务主管来校针对教师团队开展专题讲座,老师们从中学习专业技能、熟知行业要求和茶艺岗位需求等,一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辅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岗前准备。

4结束语

茶艺课程是中职旅游专业重要的技能拓展课程。培养茶艺职业技能,是旅游专业中职学生岗位技能的重要补充,也是拓宽学生就业面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注重思政教育,突出技能培养,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推进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等教学组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劳动者与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中职旅游专业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智慧.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应用型高校教学设计——以《茶艺学》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2):92-94.

[2]侯玉洁.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职业素养测试范文篇10

课程内容

课程共设五个情境,如下:1.情境一:测试抽油机井液面,参考学时为10学时。包括:项目一、测试液面前准备;项目二、测试液面;项目三、计算液面深度。2.情境二:测试示功图,参考学时为6学时。包括:项目一、测试示功图;项目二、鉴定示功图。3.情境三:测试分层注水量及调配水嘴,参考学时为14学时。包括:项目一、装卸钢丝测试井口防喷装置;项目二、操作试井绞车;项目三、测试分层注水量;项目四、调配水嘴;项目五、解析分注测试资料。4.情境四:测试压力,参考学时为12学时。包括:项目一、装卸压力计;项目二、测试普通井口油水井压力;项目三、测试偏心井口抽油机井环空压力;项目四、测试电潜泵井压力;项目五、测试螺杆泵井压力;项目六、绘解压力资料。5.情境五:维护保养工具、仪器,参考学时为3学时。包括:项目一、维护保养常用工具;项目二、维护保养测试仪器、设备。通过学习,使学生达到“三懂四会”,即懂测试仪器结构、懂测试仪器性能、懂测试工艺原理、会操作、会维修、会故障处理、会分析判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培养学生遵守石油行业规范,认同石油企业文化,逐步具备从事油水井测试技术工作的职业素质。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