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培训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1 17:05:05

职业素养培训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接受机制;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

一、问题提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其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政策理论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重视。当前,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训工作,但是效果不甚明显。广大辅导员也对培训的效果存在异议。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应该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关注。接受机制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寻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以接受机制理论融入到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过程中,探索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新模式、新机制,接受机制理论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分析

当前关于接受机制理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学生道德的生成。但笔者认为,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接受机制理论同样适用。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接受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建构性。虽然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有着定期培训等,但实际效果的最终取得还是要靠辅导员自身期望的接受程度。可以说,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的接受过程,是将培训的内容内化为接受主体自身职业素养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然转化为接受主体自身工作成绩的实然过程。结合高校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接受过程的动态过程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准备过程

准备过程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主体自我准备,即接受主体出自于各种需要,如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等,而对于职业素养培训的各种信息有所心理期待。二是学校通过氛围营造、信号释放等积极有效的方法,将蕴含着各种先兆信息,向接受主体作出调整暗示,以便激发辅导员潜在接受心理,从而为传授的实施提供对象保证。

(二)传授过程

所谓传授过程,是指传授主体在特定的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将接受客体即培训内容作用于接受主体的过程。在现在某些高校组织的辅导员培训中,大多流于形式,照本宣科的将文件、材料进行宣读,实效性很差。实际上,我们认为,辅导员培训的内容的传导活动是双向平等的互动过程。传授主体的情感才会是也才能被认为是真挚的,才会从心理上拉近传授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距离,接受主体才会从内心对传授主体给予认同并进而接受其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的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基础知识、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等为主体。采用的形式可以为学习心得交流、队伍内部骨干谈体会作报告、学校党政干部授课和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由于传授主体在传授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作用,因此,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手段、语言魅力、人格魅力、知识结构、理论水平以及接受环境的选择都会对辅导员的接受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三)理解过程

理解过程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辨别和识读的过程。当作为接受客体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信息反映到接受主体的大脑中后,接受主体就会对接受客体做出最原始的判断,并对传授主体的意图性和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内容的与己相关性进行识读,以提升其信息接受的质量。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培训活动中,理解过程主要受到接受主体认识能力和需要的影响,如果接受客体能满足接受主体的某种需要,在接受主体凭借自身较强的认识能力加以解读的基础上,就能较为全面、客观的理解接受客体;反之,则会对接受客体产生片面和主观的理解。同样内容的客体信息对不同的接受主体来说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理解,就是因为接受主体的需求以及认知能力不同。基于此,作为高校辅导员来说,对于所掌握的培训内容应该进行充分的理解掌握。时代日新月异,社会变化莫测,这要求高校辅导员的理解、分析能力必须提高,只有充分、正确的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

(四)选择过程

选择过程是接受主体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传授主体所传递的辅导内容进行筛选、过滤,使之进入思想库的过程,这是接受主体的理性反映过程。接受主体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主体,会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的积淀,对于传授主体传导的信息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而是必须经过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群体会将各类客体信息进行分类.接受主体会对那些肯定性信息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情感的跃动,进而积极地予以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思想库;而否定的信息则被接受主体冷落和排斥。笔者认为,现代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高校辅导员要完全认同培训的内容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称职的高校政治辅导员,在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高的人文素质、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良好作风素质的基础上,还要对自己目前的短处有一定的认识。

(五)整合过程

整合就是接受主体对传授主体所传授的培训信息容纳、加工、整理、融合,进而归置为自身思想观念的重构过程。当培训信息与接受客体原有的思想观念体系具有指向一致性时,该信息就会被建构到原有的思想观念结构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同化;而培训信息与其原有观念指向不一致时,整合的力量便会打破原有观念体系的边界,重构原有思想观念结构,使其适应传导应该具备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性质和要求,这种现象称之为顺应。接受主体的职业素养正是在同化、顺应、不断建构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提高。但在建构或重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思想观点并不牢固,其正确与否不以接受主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本真性为标准,是否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正确有序开展作为标准。

(六)内化过程

内化过程是接受主体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在对职业素养内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建构为自己新的思想认知结构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认识的过程。接受主体接受职业素养内容信息的过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经过整合加工后的信息转化为新的认知结构后,接受主体要通过反思、自省等方式,进一步将接受客体转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并融入情感意志,使认知不断深化,以实现稳定的思想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外部活动,通过环境影响来帮助辅导员群体接受培训内容。(七)外化过程外化过程是接受主体把自身在内化阶段已形成的职业素养认识自觉转化为自身工作行为,并经过社会生活的验证,在劳动、生活、交往等过程中养成相应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我们说,内化是接受的重要一环,但内化并不意味着接受的完成,外化才是接受的实现形式。内化与外化这两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只有相对意义,不能截然分开。当前在许多学生的面前,辅导员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的形象是不一样的,辅导员老师只是社会老师,是管生活的老师,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生活经验的老手。辅导员自身在自身职业素养提高之后,需要进行外化,当职业素养层次提高以后,辅导员教师可能将所接受到的心得想法、意识带到他们工作中去,他们的工作将更有理性、更有章法,更能用理性的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自身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会得到提高,也愿意听从辅导员教师的引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结论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2

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礼仪培训的价值。

(一)礼仪培训能促进提升学生的职场形象

当学生步入职场后,他们的外在信息首先被同事和领导所获取,其中形象则是最为核心的信息。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了学生的外貌,而且还包含了他们接人待物的仪态。从而,一位懂得职场礼数和具有亲和力的新人,一定是被身边的同事所接受和喜欢的。另外,随着当前就业形势仍然趋于严峻,如何在有限的面试时间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这仍然需要学生借助良好的礼仪修养来做支撑,如刚性面试场所面对考官的礼仪、与考官交谈时的礼仪,以及离开面试场所时的礼仪等,无不影响到学生应聘的成功与否。

(二)礼仪培训能促进提升学生的内在自信

促进学生的内在自信,直接归因于他们具备了良好的职场形象。毫无疑问,受到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内心是十分不自信的。这种不自信反映在了,固化了认为自己不行,而白白的将不好宝贵的职场机会浪费掉。而随着礼仪培训所带来了自我形象的提升,以及接人待物的从容,这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来增强学生的自信。而且,礼仪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修心,从而这一培训内容也能显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礼仪培训能促进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礼仪培训还包括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而这种修养并不能紧靠模仿和练习来获得,而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来逐渐获取。为此,教师往往都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以及引入一些艺术修养的课程。通过构建起学生提升个人修养的基本要件,便能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不断依靠自我的修养训练,来获得思想和意识上的长足进展。

二、当前礼仪培训所面临的困境

然而,当前礼仪培训所面临的困境则是干扰上述价值形成的瓶颈。

(一)学校重视不够

根据笔者的调研发现,许多学校都将礼仪培训作为选修课来设置,这样就在课时和课程地位上制约了礼仪培训教学的开展。部分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开设了礼仪专题讲座,但这种速成式和缺乏实训环节的培训活动,其效果则是可想而知的。可见,学校重视不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内容不精

随着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目前礼仪培训教材也日益丰富。但教师若是按照教材的体例来进行教学,则很难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短平快的效果。再者,教材内容较为繁杂和繁琐,而礼仪培训的关键在于实践,从而课程内容不精也是影响礼仪培训开展的制约因素。

(三)师资队伍不良

当前从事礼仪培训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教学中更突出“讲”而忽视了“做”。再者,部分教师由于缺乏礼仪方面的系统学习,从而在授课中也较为突出日常应酬中的礼仪,甚至还带有市井气息。可见,所有这些都将制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促进作用。

三、价值引导下的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价值引导下,对策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

(一)增强对礼仪培训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层应增强对礼仪培训的重视程度,为了不使这一要求成为一句口号,则需要管理者走出校园深入到企业中去调研和对比,只有这样通过与企业方的沟通和交流,才能深刻明白礼仪修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另外,增强重视程度还反映在重新设定礼仪培训的课程地位,为此,首先应突破作为选修课而存在的事实。

(二)强化礼仪培训的环境植根性

礼仪培训教材的内容很杂和繁琐,而且相当部分已成为学生的常识而存在。为此,在培训中不但要精选内容,还要与学生的岗位特征联系起来。如,工科学生的岗位特征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岗位特征是不同的,那么在礼仪培训中也应各自相适应,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三)定向多样培养专职师资队伍

这里的关键词是“定向”和“多样”,前者意味着需要将礼仪培训的师资队伍相对固定下来,使他们在相对稳定中得到发展。后者则表明,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应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对此,拓展师资队伍的眼界,以及建立起“知行统一”的培养模式则是关键。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3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职业素养;教学

近年来,医师的职业素养问题已成为医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和加强医师的职业素养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职业素养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本科教育,强化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职业素养培塑的关键时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刚开始接触临床工作的时期[1-2]。而住培是医学生成长过渡到合格医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就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对促进医师职业素养的形成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在此时期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尤显重要,是住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内涵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理论化的概念,更易用崇高的理想主义术语来描叙,反映了人物特征而不是可观察的行为[3]。但是,近年来很多国家从规范和价值观出发将职业素养定义为可观测的行为。如英国皇家医学院将住院医师职业素养定义为“住院医师的一套价值观、行为及人际关系用来支撑公众的信任”[4];美国内科学会将住院医师专业素养定义组成的关键要素确定为“利他主义,责任追究,责任追求,卓越,荣誉,诚信和尊重他人”[5]。这些定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职业素养的教学和评估的实现。虽然各国定义职业素养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且职业素养的部分组成要素也得到了全球医学界广泛认可,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民族信仰等社会价值观及医疗环境的差异,全世界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尚无明确统一定义[6]。因此每个国家只能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及时代需求定义自己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医疗背景及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可定义为住培学员在进行住培轮转过程中,从事医疗相关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需素养的综合,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是住培学员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总体反映,其核心要素包括医患沟通能力、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终生学习和科研能力、职业态度、医学法律和伦理的实践能力等。

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的方法与内容

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住培学员胜任自己岗位所必须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学应该是住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教学之前,必须解决几个问题,即“why(为什么进行教学),what(教学的内容有哪些),how(怎么进行教学)”[7]。2.1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教学的原因在我国,需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存在诸多原因。首先,我国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有所欠缺,而职业素养在医师的执业生涯中至关重要,有必要住培阶段进行系统的教学学习。有一项研究针对国内两所住培基地的住培学员进行多源反馈调研分析发现,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存在很大的不足,这种情况对医疗服务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8]。杨伟国等[9]研究显示83.59%的住院医师表示“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继续参加包括职业素养在内的人文医学课程的培训[10]。其次,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能缓和医患矛盾。职业素养的缺失是引起或激化医患矛盾的因素之一,同时在日常医疗活动中,个别医师表现出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被媒体舆论过分渲染夸大,最终受到了不成比例的关注,恶化了整个医师职业的形象[11]。如果在住培中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很可能减少缺乏职业素养的行为,在缓解医患矛盾的同时也可提升医师职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第三,师带徒模式的职业素养教学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下需求。我国现行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培育主要是通过师带徒模式,即带教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实现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医学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群众对住培学员寄予了更高的期待,要求他们在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12-13]。而师带徒方式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远不够,其应该纳入正式的培训及课程中,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14]。综上所述,在我国对住培学员进行职业素养的教学很重要也很有必要。2.2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文化背景下住培学员职业素养定义及所包含的因素属性和对医疗需求的分析[15]。首先,在进行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在充分理解职业素养概念的基础上,制定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明确职业素养要素属性。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的建立要符合国家的文件精及神实际医疗环境和文化背景[16]。在国家卫计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等文件的指导下,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以及征询我国卫生行政部门住培管理人员、医院住培管理人员、有丰富住培管理和带教经验的科室主任及教学秘书、高年级的住培学员等各不同层次人员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意见建议,并邀请26位相关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咨询后,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清单(简称清单)。见表1。其次,要将清单的内容整合进住培的课程安排中。在住培开始阶段,主要对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概念、特点及清单内容进行教导,让其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与以后工作的相关性;随后的轮转学习中,主要让其在医疗实践中对照清单中的具体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住培学员的职业素养。2.3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方法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住培的某个固定时间,应贯穿于住培工作的始终。有研究表明,住院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是“连续性”和“渐进式”的,要在不同阶段制定适当的阶段性教育活动[17-18]。同时,住培学员职业素养是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对其进行教学仅用一种教学方法远达不到目标。因此,住培学员职业素养的教学要分阶段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法。在住培开始阶段,主要向住培学员引入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了解掌握职业素养的因素属性[19]。可采取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此方法为提高职业素养提供了最有用的理论框架和教学模式[20]。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是美国O'Sullivan等编写的一部如何将职业素养的教育整合到继续医学教育的指南上推荐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经典的职业素养培育方法,在各国都有很强的生命力,同样适应于我国。因为Kolb'slearningcycle方法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定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制定教学方案,运用并反馈的过程。方法中的目标和方案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自身情况讨论制定的,不同的国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自身的目标和方案。此方法第一步让住培学员一起头脑风暴,讨论他们对职业素养及其属性要素的观点;第二步进行专题讲座或课堂授课,对住培学员灌输职业素养的概念内涵及清单内容;第三步进行情景案例的SP教学,根据清单的某一或某几项内容,如对患者表示尊重、有技巧的传递负面信息等,设计情境案例,进行情境案例教学;第四步小组讨论,对情景案例学习后的收获体会进行讨论,分享学习;第五步让住培学员对前面学习的成果进行反思,围绕“我学到了什么”,“在实际工作中我该如何去做”等问题进行反思[21]。随后的临床轮转学习主要是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职业素养,因此可采取反思学习的教学方法,即组织住培学员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或在工作中观察到的情况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行为[22]。或采用反馈教学法,让带教老师定期对住培学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馈,住培学员根据反馈进行持续性的改进。同时,带教老师的榜样作用也值得同等关注,带教老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必须反映职业素养清单的内容,而不是与其冲突。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榜样作用是独特的、微妙的,且对促进职业素养有深远的影响,在住院医师职业素养的教学中,带教老师树立榜样能让住院医师反思自身的行为,对职业素养的培育有积极作用[23]。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4

[关键词]职业素养;浸入式教学;本科后教育

软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迫切需要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又需要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时,要以培养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为主线,设置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并重的培养方案。因此,研究“本科后”软件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素养与“本科后”教育

(一)职业素养概念。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从事社会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是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形成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一般分为显性职业素质与隐性职业素质两种。显性职业素质是可以度量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属于职业者的表面素质;而隐性职业素质则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组成,属于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二)“本科后”教育的内涵。“本科后”,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探讨了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美国大学教育的本科后教育分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其中本科后高等教育又分为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种。其中,后者是指各种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培养,属于职业教育。本文中的“本科后”教育比较接近后者,主要是指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完成全日制在校教育,即将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前在专业机构进行技能型实习实训的教学活动,它是对高校现有体制下高技能知识型人才培养的一种补偿型教学。(三)职业素养在“本科后”教育中的作用。1.为高校育才提供“孵化器”,帮助高校完成“最后一公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现优质就业的前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激发学生展示职业技能的精神源泉。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对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要求却是高度一致,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新旧职业更迭,警示高等教育绝不能忽视对大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但我国高校体制下的应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IT人才并不是纯知识型的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与IT企业用人标准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差距。因此,培养本科后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弥补高校教育“最后一公里”,提升本科院校学生优质就业率具有深远的意义。2.为学生成才提供“加速器”,辅佐学生迈出“第一公里”。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大都在学校围墙内“三点一线”中度过,学生对外部世界、企业现状知之甚少,缺乏清晰而稳定的职业规划,职场意识和观念淡薄,职业能力明显不足,大学生对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的“第一公里”常常会出现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慌。本科后学生需要正确面对职场、尽快适应职场生涯,成为合格的职场人才,加强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消除对企业的陌生感和对就业的畏惧心理,弥补职业能力不足,全面提升本科后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华丽转身,对加速人才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为企业纳才提供“助推器”,实现人才岗位“无缝对接”。IT行业最大的特征就是新旧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团队已成为业界在市场竞争的关键。因此,在招募人才时,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企业招募和录用新员工重要指标,对企业而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引进和借鉴,但员工良好的职业素养却不能在较短时期内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企业唯有集中招募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加强本科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能较好地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的内涵、载体与路径

(一)“浸入式”教学的内涵。“浸入式”的原意是指小孩只有被浸泡在水中不断尝试,才能学会游泳。“浸入式”教学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在外语培训中已广泛使用并发展得较为成熟,国外IT行业也有很多尝试与实践,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职场环境的模拟与仿真,包含浸入环境和学科内容两个载体要素。“浸入式”教学在本文是指将学生浸泡在将要从事的软件开发环境中,以仿真的语言、行为、场景,模拟IT行业的作业环境,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向往与憧憬。引入这一教学原理在IT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二)“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浸入式”教学包含环境和内容两大构成要素,本文结合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实训学院的具体实践案例,就“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展开研究。1.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的概况。无锡高新区紧缺人才学院是由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高新区及IBM、Oracle等全球著名软件企业三方共同合作,面向全国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后学生,免费为本科后大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和推荐就业渠道,为高校、企业、地方政府提供紧缺人才解决方案。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开设有JAVA软件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新媒体技术和电子商务等实训项目专业群。2.“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载体构建。一是营造“浸入”环境载体。按照实训项目的要求,提升实训室设备配置,按企业化的标准设置“工位式”学习环境,为项目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利用实训学院相对独立的场所和可展示空间,借助多种形式,张贴各类企业文化标语、励志故事,宣传企业经营理念、文化要求和行为规范,以视觉冲击和文化渲染营造处处是“职场文化”的“浸入”物理环境载体。二是优化“浸入”内容载体。首先,制定满足IT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方向。通过调研地方产业主管部门,了解产业布局和宏观发展方向及人才总体需求,以行业需求确定实训专业方向。其次,研制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深入有关企业,深度调研软件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据此制定实训大纲、实训方案。此外,不断刷新培训课程体系。实训学院配置了既有大型企业软件开发经历又有丰富教学培训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他们担当本项目的培训师,把生产一线岗位最前沿的技术和开发工具融合到培训课程中,真正做到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创新。通过设计融入企业文化课程、营造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引入真实商业案例等多维度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丰富“浸入式”培养内容,使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训练有素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具有能胜任软件开发岗位需求的职业化能力。1.开发多维度的素养课程,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职业人在职场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能力和职业责任等要素的总称,也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场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的形成并非天生具备,有赖于后天的教育与影响。实训学院在项目实施初期,就把有关安全、卫生、劳动纪律等刚性要求和制度汇编成“入训指南”,第一时间下发给新学员,并组织学习,用制度性的职业纪律约束学员的行为。开设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礼仪教育等系列课程,组织学员参观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参加体验吴文化、感知无锡等主题活动,既提高了学员对区域产业和本土人文的认同感,又激发学生对未来职业憧憬之情,进而对职场产生乐观的内生动力,自觉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2.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确立远大的职业思想。职业思想是职业人对职业活动和工作成就的超前反映,与从业者价值观、职业期待及职业目标相互关联,也有学者称之为职业理想。随着从业工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职业理想会由初始的朦胧变得越发清晰,由感性变得理智,由波动趋向稳定。实训学院通过营造职业文化氛围,让学生即使身在校园,也能时时处处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定期邀请高新区企业HR、企业精英和杰出校友,举办“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企业忠诚度”“时间管理”“企业文化”等系列职业素养讲座,组织典型人物的奋斗历程与拼搏精神等报告会,让工匠精神占领学员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职业意识、职业自豪感、职业使命感,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而稳定的职业态度。3.创设企业化的管理情境,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人对职业劳动的认知、判断、情感和态度等诸多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也是实现职业目的的基础。职业行为是由职业人与职业环境、岗位要求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它包括职业创新、职业竞争、职业协作和职业奉献等多种行为。实训学院学生的管理组织架构不再是“班干部”模式,而是完全按照企业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开发部、人力资源部等“职务制”设置,让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通过在企业工作环境下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将行为和思想指导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细节之中,使其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行为。通过每周、每月“虚拟工资单”的形式对学员的“工作”加以考核及评价,确定其“工作业绩”,培养其职业竞争意识,提升其职业竞争力。4.引入全真实战商业案例,培养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素质又称专业技能素养,是指根据教育者的导向,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培养具有一定的专业操作技巧和职业思维活动能力。专业技能教学是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实训学院以本科后学员为对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战训练为特色,采用IBM和ORACLE跨国公司一流成熟的项目课程体系,全程案例化的实践教学,不断丰富学员项目实战经验。实训内容通过课堂授课、案例讨论、方案评估、项目开发、过程回顾、事后评估、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工作实践的转化。培训总学时为1000学时,培训内容分为IT外语培训、专业技术补强及模拟公司实训三个阶段。按照真实项目任务,分成若干个5~7人的开发团队,完成各子项目的开发。在实战环境下提高学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缩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学员职业技能,加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蜕变。

三、“浸入式”职业素养培养实施效果

经过浸入式的培训,学员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得到了均衡发展和明显的提高,项目的运行得到生源地高校和企业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已引智全国近百所高校6000多名本科后学员参加实训,实训学员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其中95%以上的学员被无锡高新区重点软件企业录用,一次性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社会培训机构。这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也开创了高职院校引智全国各地高校本科后学生实训先河。总之,高校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强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把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目标,把培养具有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改革的重点,通过“浸入式”全过程职业素养的培养,弥补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岗位需求的“隔阂”;通过开展校外“工厂化”实训,模拟职场环境,仿真职场氛围,采用分组、分配岗位等方式,培育大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活动的复合能力和素养,使本科后的实训回归“职业活动”本身,使其能较快地融入软件企业,提升高校软件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把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芮明珠.“浸入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实践探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9-90.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5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7年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总数量超过2万。如此庞大的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基数下,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总的来说,湖南省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母婴行业从事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据相关资料表明,大部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是三十到五十岁,并且学历层次普遍较低,未接受过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因此,在母婴行业从业过程中,普遍呈现出了技能单一,灵活性不够,不能满足母婴行业对从业人员学历层次的要求。众所周知,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新生儿和刚刚生产后的妇女,与其他人群相比,他们的死亡率更高。这就要求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功底,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以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但是,从目前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来看,其还无法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时间短。当前,母婴行业从业人员在上岗前会提前接受社会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而这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还参差不齐,并且培训过程流于形式,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接受培训的时长,一般不超过四十课时。可想而知,在短暂的课时内,母婴行业从业人员接触的医学相关知识,实操技能,以及其他专业的理论知识都十分有限,这些理论知识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行合理的运用,才能充分的彰显出价值。最后,培训内容理论未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当前,社会培训机构对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操作,培训内容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受应试需求的影响,所培训的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对策分析

上文主要分析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具体如下:首先,建立家政服务员培训基地,全方面提升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素养。建立家政培训基地是提升母婴行业从业人员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为母婴行业的长足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成立家政协会与培训学院相结合的家政培训基地,由家政协会提供从业人员和培训的素材,由学校提供场地,并聘请专门的家政服务专家以顺利推进家政培训的开展。另外,建成实操实验室,以培养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建立培训后实习基地,经过实习、考核,为从业人员颁发星级评定和合格证书。其次,开展“三走进”活动,提升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针对性。所谓的“三走进”活动,是指走进企业,走进教师,走进学员。换言之,家政服务行业的开展,要以满足社会需求,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为主要目标。加强对企业、学员、教师三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分析,企业在充分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确定好培训方式、时间安排以及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某一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来编写教材,侧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再次,开展家政培训的实战模式。众所周知,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实操能力不容忽视,要注重母婴护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可以建立模拟真实场景的实训室,由专业的家政师指导学员进行操作。通过实操阶段,来判断学员的护理专业技能以及在实操中体现的职业素养。通过“以新带老”的培训方式,让有深厚资历的家政师把多年积累的家政服务经验传授给新的学员,采用这种一对一的培训模式,有利于学员更迅速的掌握母婴护理常识。最后,建立成长档案,实施跟踪反馈模式。为了更好的检验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其接受培训的效果。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的方式,对学员的初期资料进行整合,并建立档案追踪制度,对这些学员的未来走向,工作地址、工作时间以及薪资待遇等进行追踪记录,并根据相关的反馈信息,对培训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并注重培训内容的改善,推进母婴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总之,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省母婴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分析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培养对策。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母婴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当然,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有限,本文的论述难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更多方面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梅.我国职业“月嫂”培训管理研究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6,36(5):684-686.

[2]墨香.规范哈尔滨市家政市场提高月嫂队伍素质[J].学理论,2008(3):63-63.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发展现状;就业压力;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都有了较大规模的提升。然而受到本科院校逐年扩招、国内经济形势萎靡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也是亟需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学校层面,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学校考察自身教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从企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很多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招聘,却很难招聘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毕业生。而从大学生角度来看,毕业就业是其职业生涯的起点,对毕业生后期职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应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全面地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企业的需求达成一致。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被称为世界“职业素养鼻祖”的San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一书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1】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职业素养指的是企业员工在完成其所从事的工作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其在应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时所展现的敬业的意识、专业的态度以及团队配合的品质。是一个员工是否成熟的标志,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往往也是企业的中流砥柱。良好的职业素养绝不仅仅是个人学历及业绩绩效所能涵盖和体现的,但却是一个企业团队发展进步所最需要的。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拥有一批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是其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理所当然,对于大学生个人,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个人价值也将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得以体现,所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素养包括外在的显性素养和内在的隐性素养,两者的综合能反映和衡量一个职业者能否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和职业。【2】显性素养包括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为职业素养中表层的涵义;而隐性素养则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行为习惯、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等,也可以描述为职业精神,是为职业素养中的隐性部分。【3】结合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而言,单纯具备良好的显性素养以及隐性素养都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员工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隐性素养是根基,而显性素养则是成长的枝叶,要想使得职业发展枝繁叶茂,必须同时发展根基和枝叶,不然则会枯萎死亡。【4】因此,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随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以及1999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最近2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性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高职人才职业素养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偏重知识技能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关注不够。高等职业院校从建立之初,就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使命,因此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是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往往忽视了对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因此,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但对职业素养知之甚少。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高中教育甚至小初基础教育时普遍为应试教育,其中就有大部分家长及学生认为分数就是一切,学到的知识能考得高分才是王道;另外一个方面是考试升学的压力迫使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被动偏向知识技能教育。所以导致大众普遍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技能,大大减弱甚至忽视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影响作用。(二)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为2+1或2.5+0.5的学制模式,导致学生在校时间较少,总课时有限,而大部分职业院校由于就业导向,在有限的时间内所开设课程中大部分为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虽然高职院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类似的课程,但很少部分的高等职业院校专门开设有职业素养教育及培训的课程,学校也没有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模拟练习的场所,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职业素养时没有较好的平台和资源,在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中所起到的作用及支持较少。(三)师资建设偏重知识与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引入课程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从课堂中反思,进而使得课堂效果不断提升。但是,在课堂评价体系中往往缺少对教师职业素养教育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时往往偏重对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评价,这些往往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向的导向,但针对教师职业素养教学能力的评价几乎没有,使得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本不会含有职业素养教育的痕迹,使得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基本分离。(四)校企合作限于技能层面,未能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已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在行业中也具备较强的话语权。但是大部分院校开展校企合作还是没能走出传统的合作模式,企业和学校注重的仅仅是职业技能层面,虽然学生在企业能感受到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等,但由于校企合作的时间较短,学生的职业素养往往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提升。另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往往只是浮于面上,对企业而言,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中短期盈利才能生存下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就会束手束脚,而企业的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对长期的校企合作很难有效地坚持,使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五)学校的管理以严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于20世纪初期升格或合并于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学校,这就导致其在学生管理等方面,出于安全为上的考虑,沿用中专时期的模式,各种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严为主。大学生往往还是继续按照自己高中时的生活习惯来适应大学的生活,使得自己按部就班地按照学校规划的学习任务学习,忽视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近年来由于生源数量下降,高职院校由于招生压力,使得学生的考试分数较低,某种程度上来说,生源质量出现一定的下滑,导致学校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导致学生在学校期间职业素养学习不够。(六)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有很多高中生在自己拿到大学通知书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可以轻松自由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较为好一点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我只要认真好好学习一门技术技能,毕业的时候肯定会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但是,实施情况却恰恰相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即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之前自己的大学生涯全部在自己的“放肆”、“享受”中挥霍干净,剩下的也仅仅是自己对就业的压力。

三、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的措施

内在的隐性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是却对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起到很大的支撑及决定作用,而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也从外在反应着内在的隐性职业素养,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在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时应从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考虑,在兼顾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的同时,着重坚强内在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育。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职业作风等方面加大培训力度。当然,整个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学生、学校和企业哪一方面来单独完成的任务,应该是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实现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较好的提升。【5】(一)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措施。1.高校调整课程设置,完善顶层制度设计。高校应该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到大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去,将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与基础文化、专业技能列入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大学生在跨进高校校门时,就要清楚地意识到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其职业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一般是2.5+0.5的学制,在校时间相对较短,学校将大部分时间安排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而隐形性职业素养教育一般安排为选修课等,由于现在大学生大部分仅仅为了学分等原因,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职业素养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灾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对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的职业素养了解甚少。高职院校调整课程设置,在顶层设计时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把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实现大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可以完善自身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等,实现真正全面发展。2.优化师资配置,突出过程的重要性。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过程化的活动,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往往认为聘请到以为资深的职业素养教育专家,开设一门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或者开展一些职业素养的专家讲座,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使得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本质上的提高,这是不现实的。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其他专业技能的教育一样,也是一个过程化的教育活动,需要经历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不懂到懂,由不具备到具备的一个过程。所以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上要优化师资配置,着力引进或发展优秀的职业素养培训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学习接受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能及时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素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突出职业素养教育过程的重要性。3.创新学校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校园管理往往是以严为主,这也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安全稳定的最好方法。但是往往由于这种严格的管理使得学生的学习的主观性无法得到发挥,不能从校园的生活中体验到人性化的主观管理模式,无法完全发挥学生对于职业素养教育的正确理解,使学生错误地理解为良好的职业素养其实就是服从学校的管理,服从上级对事情的安排,机械完成任务,这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学生误入职业素养教育的歧途。因此,实现职业素养教育的良好教育学习氛围,需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模式,在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见,实行人性化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把职业素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学校校园管理中去,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学习平台。【6】另外,针对学校层面,应该积极组织成立相应的专业部门,专门从事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及研究。可以开展以相关的就业指导为前提的职业素养发展提升中心,在开设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及时有效地向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教育的信息,并给予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升的指导。4.加强政校企合作,强化社会资源的作用。归根到底,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学校要强化社会资源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作用。政府行政部门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可以发挥强大的政策指引导向作用,发挥得当可以激励学生职业素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企业则是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大学生在校职业素养培养培训的试金石;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到真实的职业素养教育是高校和企业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高等职业院校能够给学生提供强大的职业素养理论教育,但真实的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等体验却只有在企业才能完成。因此,在加强政府行政部门的指导引领作用的前提下,重点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关键。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适时邀请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讲述企业中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可以体会到企业中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中去,与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体验,可以走进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境中,感受到企业员工身上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等等,再联系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学习,使得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和真谛,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实现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的无缝对接。(二)注重自我管理,实现自我培养。职业素养教育是学校、企业和大学生共同完成的教育过程,而学校则是职业素养教的主体,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学会自我管理及自我教育,发挥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学校和企业提供较好的职业素养教育平台与实践机会的同时,要做好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职业意识的强化训练,强化职业道德的学习,端正职业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7】另外,要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能制定相关的职业素养教育培养计划,积极主动的推动个人的职业素养培养方案。1.要培养职业意识。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也即是大学生对自己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这就要求大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和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以及个性倾向等方面,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职业判断,进而规划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需要做什么等。再结合自身资源及所处的环境,合理地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2.增强技能培训。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要想实现自身职业长期健康发展,需要在明确自身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并且学校的培养方案在制定时就对社会需求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学生系统化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其对专业的认识及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进而养成一个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及实践实训活动获得,而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则可以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培训获得。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相关平台的各种资源,结合学校及机构提供的专业的学习任务和计划,结合自身实际,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3.重视隐性素养培训。隐性职业素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也是职业素养教育的必争之地。目前确实有很多大学生在隐形职业素养的学习中存在有很多方面的不足,现今很多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的表现确实不尽人意,甚至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去做房地产销售或者外卖快递员,也不愿意去工厂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加班。因此,大学生应该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独立担当的个性及责任意识、感恩意识,积极参与学校集体活动,锻炼自己团队配合、积极分享并敢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从各方面进行完善。与此同时,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大学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够面对困难和挫折,能积极从困境甚至逆境中寻找新的机遇。(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职业素养教育快速发展。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绝对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对职业素养教育的支持也至关重要。1.扩大宣传,加强政策引导相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引导政策,在相关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强调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扩大社会对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2.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促进广泛参与相关地方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促使相关企业参与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去,使企业不仅仅是把毕业生直接投入“使用”,而是企业在学生的培养阶段进行介入,实现学校至企业的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学生高质量就业及企业用人的双丰收。3.完善社会培训机制,加大合理培训呼吁社会各界资源走进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阵地,开展合理的大学生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参考文献:

[1]宋继东,宋晓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2):115-117.

[2]祝丽霞,杨晓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23).

[3]吴敏娜,冯波,张汝金.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9(22):54-55.

[4]李明.基于生产过程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5]刘佳,蔡俊.大学生职业素养[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6]王茜.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探讨[J].才智,2016(15).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7

1.1对象。选取我校2016级护理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入选标准:(1)处于临床实习中后期;(2)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3)已完成护理学基本课程学习。1.2方法。1.2.1研究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护生性别、年龄、学历、目前所在科室、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医院等级等。(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中文版)[5]:该问卷由周宏珍等将美国的医学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调查问卷(MedicalStudentSafetyAttitudesandProfessionalismSur-vey,MSSAPS)翻译而来。总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11,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1~0.908,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问卷包括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专业问题陈述和实施安全行为意向6个维度共33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安全态度越好、职业素养越高。1.2.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问卷星,将问卷二维码交由班主任发给护生,采用统一指导语,使护生在充分理解各条目后匿名填写,之后直接传给研究者。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2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37%。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F检验及t检验,专科实习护生的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中,以女性居多,占98.25%,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占76.49%,实习期间未发生护理差错的占81.40%,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为父母或他人建议的占54.39%,见表1。2.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情况。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6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实施安全行为意向、专业问题陈述,见表2。2.3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性别、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医院等级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2.4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针对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总分为因变量,性别、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及实习医院等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及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进入回归方程(P<0.05),可解释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85.2%变异程度,见表4。

3讨论

3.1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6个维度中,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文化、团队文化、差错报告文化、职业行为经历、实施安全行为意向、专业问题陈述。在本研究中,护生安全文化及团队文化维度得分较高,这与段懿[6]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护生关于患者的安全保障工作做得好,并且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科室人员的帮助,及时解决相关护理问题。护生专业问题陈述维度得分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护生刚进入临床,在工作过程中只是单纯完成护理工作,对于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并且由于担心发生不良事件后被惩罚,从而影响实习甚至护理生涯,对发生的护理差错不能及时上报;在与医护或患者沟通过程中,缺乏相应技巧,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部分患者虽然对医学知识不了解,但会根据网络查询结果加以理解,致使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患者认知与护生操作不一致情况。因此,在实习前要加强护生患者安全教育,强化专业知识学习。3.2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实习期间是否发生过护理差错、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姜艳鑫[7]的研究结果一致。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影响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因素,这与吴小婷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在本研究中,因父母或他人意见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占比较大,大部分专科护生因就业情况而选择护理专业,对专业了解得不透彻,并且由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医疗纠纷和医闹事件增多,护士白衣天使的形象受到质疑,价值被贬低[9],因此对该专业的职业认同度低,严重影响了患者安全态度和职业素养。护理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高护生对这一职业的认识,重视护生职业兴趣培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研究结果显示,53名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过护理差错,其患者安全态度及职业素养问卷得分与未发生护理差错的护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这可能与实习护生操作不熟练,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护理工作基本安全概念与沟通技巧等有关[10]。由于护生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法律知识,容易发生差错事故。因此,在进入科室前培养实习生护理安全意识等是实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1]。在带教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护生及时提出问题、反馈问题,加强与带教教师交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习。护生患者安全态度及职业素养问卷得分在是否参加过患者安全培训或学习过相关课程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白煜峡[12]等的研究结果一致。白煜峡等人将JCI标准引入护理安全文化建设中,鼓励护理实习生报告医疗护理错误及其他异常事件,通过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实习生对安全事件的应对及防范能力,从而提升临床护理实习质量,有效保障患者安全。护生通过参加患者安全态度培训,掌握基础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安全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教学医院及医学院校要注重开展患者安全教育,开设相应课程,防止一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不断提高护生安全意识及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8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高职院校;三维协同融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双元运行方式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业态呈现更高层次更新领域多元化态势,促使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快速的结构性变化。由于教育的滞后性,使得高校人才输出结构与市场需求严重不符。[1,2]一边是每年大规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另一边是高端企业亟需的匹配型人才稀缺,这就使得“就业难”成为了中国社会就业市场面临的常态化问题,也是中国高校及其毕业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毕业就失业是中国高等教育现有体制与中国经济发展脱节的严峻形势,也是我国提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举措的急迫前提。[3-5]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升级的新常态,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是个良好契机,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身处经济发展前沿与企业联系最为紧密,对经济变化最为敏锐,必须抓住中国经济换挡的机会,大力跟进国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节奏,立足教学质量这一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教学改革中多方向多维度融入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优质技能人才,为市场提供充足的优秀职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储备。[6]

一、职业素养与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的概念非常宽泛,包含但不限定于职业核心素养,还包含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这些概念之间的界定并不明晰,甚至内容上还有所交叉,它们确分属于不同思想范畴,且有明显的主导领域。职业精神的概念在近三年出现在核心期刊和CSSCI上的频次增加明显,也是最容易被大众同职业核心素养相提并论甚至混淆的概念。学者将职业精神界定为某种职业在社会中长期稳定形成的为大众约定俗成的所有正向的精神风貌的总和。它主要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累积的,在校期间很难达成全方面的培养和塑造,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二)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领域是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前,可以在学校、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中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就能具备胜任岗位需求的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品质、能力、才干等职业素质。比如社交沟通、职场礼仪、职业思维模式、职业准则、职业操守等。这些内容都具备某种职业或岗位认可的素养特征:(1)专业性与职业化。职业核心素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划定到具体的专业范畴中,并将这种专业技能职业化为与具体岗位或职位相匹配的业务能力。(2)创新性与创业性。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属性使得其被赋予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特性。当前,我国社会亟需各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也会加入创新创业素养内容,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并将这种素养延续到今后实际的工作中,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3)持续性与更新性。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并非一蹴而就,是需要经历时间堆积和实践累积后沉淀在一个人性格中,持续地与自身性格相互作用并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品格部分,这部分品格会随着相关工作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巩固,但如果社会发展对职业能力提出新需求时,职业核心素养中的环境适应力和社会生存力便会主导品格,自觉发生变化去匹配新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中也需要注重这方面内容。

二、高职院校进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

(一)服务中国制造业,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储备。《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提到要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作为提高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的第一任务。高职院校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更要结合制造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趋势去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因此,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培养优秀制造业人才的迫切要求,也是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教学改革。(二)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核心,是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是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应当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进行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培育出大量具备职业精神品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型劳动力储备,努力朝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改革目标迈进。(三)培育德技双馨的全面技能人才的需要。培育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需求。高职院校必须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风尚,标榜劳动楷模,为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空间,既要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播,更要以德育先行,对学生进行文化修养和职业品德的熏陶,让人才在德与技的双项训练中达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现状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北省范围内的8所高职院校的师生开展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现状调研,这8所职校中包括2所国家示范校、2所国家骨干院校、4所省级示范校,调研后所得数据分析情况如下。(一)学校教育方面意识不够,能力不足。教育意识上:重技术培养轻职业素养培养。相关数据表明,所开展调研的8所高职院校中,均未具备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专门教材和课程设置。其中被采访的教师中,62.3%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课堂中主要传授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养教育可以设置在就业指导中”;37.7%的专业教师认为“间或性的会涉及一点职业素养知识在技术课上”。课程设置上:8所院校被访教师均谈到,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更多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公共课中,最多不到两章节的内容。有2所高职院校设置了相关课程,但内容却侧重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教师对于职业核心素养的系统理论储备不足,无法在后续实践中支撑指导工作。学校要顺利开展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必须首先对相关教师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并配合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毕业回访上:没有系统完善的入职回访调查研究。调研数据表明,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校环节上。离校入职后,学校会开展毕业生回校交流工作,交流重点在岗位适应能力方面,没有专人制定与职业核心素养目标匹配度相关的纸质问卷和数据分析总结。师资培训上: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当中,下厂实践进行深入调研的比例并不太多,而且下厂期间大多也只是走形式流于表面,并没有在企业得到真正的锻炼,只有很小一部分比例的教师能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去,深入一线了解先进生产技术、企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等有助于扩充自身理论体系辅助教学的关键资源。所以,深化校企间的合作,开发多元合作模式,让企业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为学校培训具备职业素养教育能力的教师,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与评价标准,协助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能力。[7](二)学生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认知模糊重视不够。在被调研的8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对职业核心素养完全不了解的占24.3%,对职业核心素养有一定了解的占41.6%。在回答“符合职业需求的首要条件”时,48.0%认为是专业技能,26.3%认为是学历文聘,21.5%认为是职业核心素养,4.2%认为是人脉资源。这些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认知普遍模糊不清,重视不够。从学生职业规划结构性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大二阶段,然而事实上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课程应该衔接好大一的识岗实习和大三的就业指导及顶岗实习。分阶段突出重点做好职业规划非常重要,由于大一阶段是被引导阶段,所以职业规划主要侧重于专业方向的具体职业规划。大三阶段是成熟养成期,这一阶段具备解读社会信息的能力,所以职业规划侧重于关联专业的多重职业规划。提前规划职业方向,规划人生,就能建立汲取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自身创新创业意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知,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优质技能人才。

四、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是从涉足大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始,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积淀到社会企业实践体验再到岗前执业操守、准则培训最后到职业文化、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养成,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打磨锻炼,才能从量变到质变,最终从职业意识的萌发到最后职业意识的稳定。[3]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主导着人才的职业核心素养建立的初期,从迈进大学直至职业稳定都可以接受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大学毕业之后的教育延伸会与社会教育有叠加效应,也是高职院校努力担负社会使命,协助人才与企业稳定匹配的职责所需。所以,高职院校职业核心素养教育需要与企业、社会各方协同配合,共同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战略各环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为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建立多元创新合作模式,共创教育改革新局面。(一)注重顶层设计,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提供有效机制和制度保障。1.增强教学双方意识,从政策上提高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战略地位,在顶层设计中制定有效机制。由于高职院校教学双方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存在认识不足、意识不够的问题,学校层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并在顶层设计中以文件形式确立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战略地位,制定出相关规划、标准、方案,充分调动各机构部门的积极性,将具体任务精细化,在全校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风尚,标榜劳动楷模,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空间。2.建立职业核心素养教育激励机制,形成教学评价体系的制度化保障。为了切实保障职业核心素养教育高质高效地开展,而非走形式走过场,学校应当把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规章制度,并将教学双方的考核评定结果与自身发展相联系,比如将教师考核评定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励教师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中严谨认真勇于担当。学生方面,可以将学生下厂实践等执行职业核心素养培训的时间精力的付出在创新创业实践成绩中给予计算入内。对于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中有所创新的教学双方可以给予物质、荣誉等方面的奖励,以推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及教学技术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二)借势教学改革,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跨学科教育相融合,协同发展互为推动。1.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针对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专业性,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各专业系部的积极能动性,让各专业系部参与到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规划、教学安排、课程标准、课程方案、评价体系的制定和执行中,并将具体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专业教师,在授课计划中配置适当比例的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课时数,考核评定时也要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成绩体现在专业课的成绩中,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部分,也可以放到期末成绩中,这需要放到各专业教研室针对本专业课程理实教学和考核方式的不同进行差异化设置。在设置上注重公平效率、科学合理,让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效能。2.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具有统一性、标准化的特点,是作为独立课程体系单独运行的,与专业技能课程没有形成密切的关联,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出思政教育以德为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教育引领作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有效搭建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互通文化,填补了专业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衔接空白,拉近了学生与思政教育之间的距离,将思政教育平易化,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向下渗透。但是,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的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应当在内容上与思政教育相融的部分区别开来,各有侧重,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3.职业核心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技能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战略任务和全面要求。高职院校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挖掘教学双方的创新潜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有效激励教学双方互为所长,共建科研基地、科研团队、科研课题。在激励创新氛围中有效传承师生文化,共促师生间的多渠道沟通,多形式交融,建立课堂之外的多元合作,将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延展到第二课堂,打造特色创业模拟基地,开设模拟基金,开拓模拟课堂,用职业文化孕育创新,用创新促进文化繁荣。(三)线上线下双课堂,校内校外共协同,全社会合力搭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平台。1.校内联合开展线上线下双课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熟,各种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科技平台种类繁多,高职院校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线上多元课堂,与线下交互运行。教师除了需要在面授课堂中承担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还需要在网授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学校各相关部门需要相互协同,创造一切可能的教学形式,包括专业系部与思政课部联合课堂,专业系部与信息中心网络课堂,专业系部与校企对外交流合作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专业系部与招生就业处企业宣讲、顶岗实习项目,专业系部共同打造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等。通过围绕线上线下双驱动模式,不断调整理实教学比例。以线上教学作为理论教学主阵营,通过与社会各种主流媒体、自媒体平台合作开发学生感兴趣的网络课堂形式,让各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与专业对应的职业核心素养课程,逐步将校园学习网扩展为区域共享、国内共享甚至国际共享网,让更多的校外资源参与分享交流,让教学双方在开放式多元文化中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线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阵营,主张部门协同百花齐放避免形式重复,专业系部可以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既可以开发软件仿真系统,也可以开发实体仿真职场空间。软件仿真系统主要设置不同考核模块,完成模块内的任务,支配角色在虚拟职场中完成职业核心素养的考核内容,就像玩游戏一样,所有模块完成后由软件系统自动出报表自动评分,报表中也会标识出未达标项及扣分情况。这种软件仿真系统需要由软件设计公司与专业教师在开发前期有课程设计模块上的深入沟通,项目费用也会根据技术难易有所不同,但是不会占用太大空间,以方便教师统一管理。实体仿真职场空间是通过多人互动来共同完成的实践教学方式,由参与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教师设计的项目,教师可以按整体给分也可以按个人给分。这种实践形式内容丰富手段灵活,但是教师工作量较为繁琐主观性占比大,教学和考核过程不易控制,考核标准很难统一,但教学项目的更新升级相对经济一些。所以建议软件仿真和实体仿真的项目模块区别开来,最好能够形成互补。2.校内校外多方协作,打造多维度体验平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与社会各方应当共同肩负起应有的职责,为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拓展有效的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合力,为全面提升人才竞争力培育具有优秀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的全面人才而作出努力。首先,学校与学校联合培养。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之间形成了多形式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在多个学校分阶段完成职业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并取得这些学校互认的学科成绩或技能证书,帮助自己在就业时提升竞争力。高职院校间经常联合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核心素养技能大赛,教学双方均可以通过大赛得到锻炼获得证书,既丰富了实践教学又有利于自身发展。其次,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校企合作、校企融通是常见的合作形式,具体包括毕业环节顶岗实习、订单班等,都是发挥合作企校的各自优势,分阶段培养人才,充分给予企业和人才磨合期,既为企业节约了人工成本,培育了员工的忠诚度又保证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校企合作模式有望进一步突破区域经济约束,不断扩大合作范围,改善区域弱势专业学生的就业环境,保障各专业学生的稳定就业。由于区域经济的互补性,跨区域经济间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待创新。比如,高职院校邀请企业培训师到学校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或者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还有高职院校师生与企业共建研究课题或共同研发项目等形式,都是通过校企多维平台全面提升教学双方职业核心素养能力,最终提高人才竞争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稳定就业。同时,学校与社会各界联合培养。学校应积极与社会教育力量联合,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研讨,帮助教师吸纳各种社会知识辅助教学。同样,联合行业各方普及提升普通话,培训学生获得行业和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都能综合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社会之力提升人才全面素质,不仅对企业有利,也为社会创造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全面人才观、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全面人才战略是高职院校必须担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丽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06):56-58.

[2]郭少卿,郭华东,李虹.高职院校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06):104-107.

[3]张雅,许南.“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3):44-48.

[4]李珂.制度化培养大国工匠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6):25-29.

[5]江平,俞素春.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7):92-95.

[6]蒋书同.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融入式”培养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9(03):90-94.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9

关键字:改革开放;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

高校辅导员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有较高的职业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逐渐趋于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以及独立化,这对于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核心素养的要求更加的高,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职业核心素质较高的人才能胜任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位。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含义

对于我国现有的有关辅导员的评论有很多,大体总结下来就是辅导员需要具备非常多的要素与素养,这些要素与素养包括:思想要素、政治要素、能力要素、知识要素、心理要素、道德要素、思想素养、身体素养、能力素养、做好某项工作一定要掌握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等等。而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它是指辅导员某些个别的技能和组织所适用的技术的总和,能够为学生提供特定的价值和效用,并且它是与工作密切联系的,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各方面要求并没有与市场上对人才的要求相结合,这样就会导致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在选择辅导员时,应该加强把控辅导员职业核心素质的水平,并且进行相关培训。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核心素养,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辅导员职业素养这方面的培养都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愿景迷茫、职业认同感低、职业知识结构不科学等等。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质的培养,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努力投入打造一个提高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政策环境,促使高校辅导员能够自发的、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的提升方法

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是需要多种力量共同努力、合力推动的。笔者认为,不仅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专业技能,而且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帮助。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法:(一)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就辅导员自身而言,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学生党团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当在工作中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各方面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提升职业核心素养。(二)提高选取辅导员的标准。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使高校不断的健康发展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对于高素质的辅导员,应该在招聘关卡时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的提升整个辅导员团队的整体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高校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进行扩招,这促进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三)完善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职业核心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践学习、专业培训、网上学习、轮番培训等等。想要提高高校的辅导员职业核心素质,就需要高校完善各种辅导员所需的相关能力的培训,让高校辅导员能够有时间有经历的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前提下去提升自身的职业核心素养。(四)加强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估。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想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核心素养,就要建立一个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团队,在选拔高校辅导员时,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各种机制,例如:培养机制。管理机制、发展机制等等。我国人口众多,每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不失业,就会选择当高校的辅导员,因为目前我国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并不高,一般都是看学历来选的,这些高校毕业生很多都不会长久的将这一职业做下去,只是将这作为一次跳板,因此在自身业务上投入的经历并不多。因此高校针对这一现象,就必须完善对辅导员的评估机制,不断促使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职业核心素养。

高校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的一部就是建立核心的师资力量,大学的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高校应该提高选拔的要求,对高校辅导员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训,组建一支职业核心素养能力超高的辅导员团队,能够促进辅导员个体自我不断提升,同时能够有效的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学东.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情境体验培训模式设计理念和原则[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2]湛风涛.曹美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10).

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篇10

职业素养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则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其中,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以及医德修养为隐性的职业素养。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是从事医学活动的基本条件,故加强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将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是未来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趋势。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学校到医院、从课堂到病房、从书本到病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实习期间对他们进行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救死扶伤的精神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今后养成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一)岗前培训

学生在校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培训,缺少临床实践经验,当进入临床实习后,很多学生表现出束手无策,此时,必要的岗前培训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从进入临床实习开始的。实习单位应加强对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医德医风教育

要使医学生完成从一个医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转变,首先要进行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深刻领悟到,“救死扶伤”的内涵,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意识。为医者,必怀仁者之心,善待生命,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伸出友爱之手;为医者,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维护医学神圣,守护医生的职业尊严。通过多媒体授课,提出明确的医德医风规范要求,让学生充分认识医德医风的基础、重点、方向和核心;组织实习生观看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的视频资料,讨论观后感,让学生感受到先进医务工作者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自己为医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以严谨的态度进入临床工作,为今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医护人员奠定基础。

(2)法律意识的教育

随着患者及其家属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的日益增多,医患矛盾激化,加强医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全面掌握与医疗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是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临床实习阶段,首先要提高实习医院对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为相关课程的安排及实施提供便利条件。其次,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提高临床教师法律意识,只有带教教师法律水平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医学生掌握法律知识的需求,让医学生在执业准入前,就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准备。再次,改善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探讨、学生辩论、角色扮演等,使实习生熟知患者的主要权利,树立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保护病人和自身的权益。

(3)医患沟通技巧教育

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因此,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将培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作为主要的临床技能之一进行有计划的培养教育,对保障学生将来的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增强医患的信任感,减少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医患沟通技巧教学,使医学生注重自身医患沟通技巧的培养,学习运用成熟的医患沟通经验来充实自己的实践技能。带教老师在教学中,结合在各类突发事件和医疗纠纷中有关医患沟通内容的典型案例,对临床医疗护理工作进行重点剖析讲解,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模拟医患双方展开辩论和中心发言,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是防范日后执业生涯中医疗纠纷发生的需要。

(4)人文的教育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全面综合的水平上认识人的健康和疾病,反映了医学技术的进步,从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临床带教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人文素养,遵循人文素质教学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灌输人文知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思想上得到直接的熏陶,人文素养也得到一定的升华。教学医院应定期举办医学科学和医学人文精神专题讲座,使学生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

(5)礼仪修养的教育

礼仪修养是医患双方赢得尊重和爱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佳形式。良好的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提高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理论培训和情景模拟表演相结合,对实习生进行礼仪培训,可让医学生遵守礼仪规范,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操、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并给患者以良好的印象,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对防止医疗事故或纠纷的发生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临床带教

带教老师在实习生实习生活中扮演着“授人以渔”的角色,其言传身教对实习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选派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护人员作为临床带教老师,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临床带教老师应该“以身做则”,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以德育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正确的医护观念,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让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医德,言传身教,让实习生接受高尚医德的熏陶。

(三)考核评价

考察和评价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社会适应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是考核医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建立针对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带教教师评价、病人评价、护士评价了解和判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分,将考核的原则、内容、方法等加以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不断加以总结、修改和补充,使考核评价机制在隐性职业素养教育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