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13:26:13

职业素养论文

职业素养论文篇1

近年来,职校生的就业压力普遍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受到国家日益重视、职教大众化步伐的加快,职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并未明显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渐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很多职校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而失去工作。因此,职校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就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着求职的被动和职后的不稳定状况等困境。撇开职校扩招对职校生就业影响这一因素,职校生就业困境还深刻揭示:职业学校提供的“产品”并不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查显示,高达38%的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的毕业生在工作中缺乏诚信,部分学生在合约期内频繁跳槽,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吃苦意识等职业道德感更是缺失。很多企业之所以招不到满意人选,不是由于有毕业文凭的毕业生不够,而是找不到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可见,超越学历之外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特别是隐性职业素养问题,是用人单位对职校生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严重影响着职校生就业。因此,培养职业素养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提高职校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促进职校生就业。伴随着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的局面,要想使职校生顺利进入职场,并迅速实现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学校必须帮助他们提前做好充分准备,竭力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当前,虽然各职业学校均已对职校生开展了相应的职业素养教育。但是,用人单位的相关不良反馈说明,我们的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需要反思。

二、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

(一)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向上的思考

理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占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我们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点。那么,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工作实践反思的是,我们真正认识到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了吗?如果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我们真正彻底贯彻了与之相关的教育了吗?从现实情况看,答案可能不容乐观。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下,存在着一些片面重视属于显性职业素养的职业技能,忽视更重要的隐性职业素养的“一白遮百丑”现象。其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执行中没能全面、深刻的把握它的整体内涵,出现了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的错位现象,错误地导致了对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异化、简化,自觉或不自觉中忽视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高素质”这一前提,导致了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不到位。结果,偏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等“软实力”。学生发展没有后劲,缺乏持续推力。学生即使今天就业,明天可能就会下岗。当然,我们强调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反对“为技能而技能”的片面思想,并不是强调“为素养而素养”,忽视技能培养,而是“为素养而技能”,否则,会走上忽视技能的另一个极端。因此,目前,要得到用人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充分认可,职业学校应该着眼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全局,并真正回归到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轨道上来。

(二)对把握职校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内容上的追探

1.独立思维意识一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人们的一切职业素养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当今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性等消极现象,使人们往往产生浮躁的心理和难以辨别下的盲从。让学生建立独立的职业人格,学会思考、辨别,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指导他们职业成长愈发必要;二是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职业教育要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能够简单的生存下去,而是让学生生成性存在,个性得到发展,且是可持续发展,具有创造性。可以想象,不培养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是很难真正贯彻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充其量,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无内涵的、一时的“高级工具”,只能是被动式生存,不可能去主动适应甚至是创造的人;三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动态递升的过程,精神需求是人类更高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在赋予学生生存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关注他们的精神建构,为他们的一生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

2.法治观念法律是基本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两者关系密切。职业道德是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职校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开始。试想,如果一个人基本的法律职业素养不够,不能遵守法律这个最起码的社会规则,还谈得上遵守什么职业道德呢?又谈得上什么职业素养呢?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再者,社会的进步需要法治,进步的社会则需要具有法治观念的公民。增强职校生的法治意识,就是增强他们的权利与义务观念,相应的就会提高他们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这无疑会推动他们良好隐性职业素养的尽快形成。

3.自我反思意识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反思能激活思维潜能,凝聚智慧力量,推动个人前进的自觉性。特别是在浮躁的、功利化的社会氛围下,学会静心反思,才能不断自我进步,不断自我超越,不断创新,避免盲目自大,眼高手低。教会学生不断反思,使他们具有一个高度自觉性的、高素质的灵魂,是促使他们长期保持良好职业素养的精神保证。

(三)对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的沉思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形成、逐渐完善的过程,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性工作,而且,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共同协作,实现“三方共赢”。仅就职业学校而言,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是学校哪个部门举办几个活动就能建成的。因此,职业学校忽冷忽热的各类间断性、运动式职业素养教育活动是不可取的。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春风化雨、和风细雨、潜移默化,不能暴风骤雨。功利性下,若追求以一时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长期性,必然是短视和短命的行为。为此,职校生职业素养培养重在长期建设,贵在坚持,不能省力气。职业学校应改变工作上不系统,缺少统一规划、部门协助的做法,构建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协作互动的良好机制,职业素养培养遵循从职校生到准职业人,从准职业人再到职业人的递进式建设路线,创建环境美、校风纯、班风正、学风浓的良好生态氛围,使学生把职业素养稳定在行,固化在心。

(四)对职校生职业素养评价方式的思辨

职业素养论文篇2

(一)高校因素

第一、课程开设不到位,课时设置不合理。由于受“重专业课程轻非专业课程”思想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开设《职业素养》课,关于此部分内容只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就业指导》课程中点到为止,涉及很少。“职业素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理论上尚且无法向学生完整地呈现职业素养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实践中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训。第二、职业素养在专业课几乎未涉及,甚至完全被忽略。原本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重要途径的专业教学却没有发挥其重要,这导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缺乏重要的载体,学生最终学到的依然是理论知识,不能内化为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

(二)社会方面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热情却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做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是学校和国家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二是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一味追求眼前利润,认为如果接受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师实习,需要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导致正常生产秩序得不到保障。另外学生因技术不熟练,产品质量不过关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一定程度的下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影响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机会减少,亲身体验职业素养的平台缺乏。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大学是学校到职场的最后一个过渡时期,因此大学生不应仅仅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学生,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职场人”。大学生实际上具有作为学生和“准职场人”的双重身份。从走进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应主动探索职业素养。思考所学专业与职业理想的关系、了解学好专业的路径,掌握提高自身素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只有具有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这样才能有助于加深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职业态度等的理解,便于毕业后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并主动寻找外出实践机会,增强自己的职业能力。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能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业,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为将来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高职学生还应该利用周末或假期,主动走向社会,“了解自身专业发展的市场行情,了解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通过努力,增强自身职业能力,为以后顺利走向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方面: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高职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高职学校首先要以课程学习为载体。

(1)成立相关的职业部门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如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并开设《职业素养》《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

(2)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专业课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引导。并结合本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和前沿知识,让学生在专业课中领悟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其次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引入企业化管理模式。如活动中的具体项目采用企业的项目经理负责制,而且项目负责人不固定,大家轮流“坐庄”,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感受“仿真职场”。组织职业规划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另外可以邀请企业人士、校友开设讲座现身说法,让高职生通过校园活动进行学习、实践和锻炼,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企业方面:积极走进校园,参与校企合作

职业素养论文篇3

1.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纵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既有传统专业,也有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专业,但总归来说,与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相似。虽然当前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和实践性,但由于各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基本相似,专业特色不明显,高职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地方院校品牌的影响,与名牌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相比,还是处于弱势,缺乏竞争力。

1.2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教学过程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虽然当前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力本位”,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也有意识有计划的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课程设置还是以专业理论课为主,教学过程也还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1.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缺乏专业特色,学校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企业比较看重的,比如诚信、合作精神、创新品质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类非专业职业素养,往往学校的教育比较缺乏。

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它是一个后天的教化和培养的动态过程。职业素养是指职业人在职场立足和发展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专业技能是必需的,但很多时候职业素养往往在职场上能起到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的知识的前几位分别是:管理学、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英语、经济学、基础会计和、财务管理。企业重视的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等、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高职学生选择中,越来越看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问题主要表现为:

2.1职业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也是一种职业教育,一切教学工作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相应领域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教学环节中还是理论教学居多,学生进入学校后,缺乏对企业的感性认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理解和适应滞后,职业意识不强。

2.2职业发展方向模糊。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进入什么样的公司也没有自己的想法,更不多说中长期目标。部分学生甚至临近毕业,都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去什么样的企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在当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如此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普遍就业比较困难,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也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

2.3职业适应能力差。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很多毕业后行业适应能力差,吃苦意思弱,频繁跳槽。高职工商管理类学生应具备的特质之一就是对岗位的适应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企业对这类专业学生比较重视的素质之一。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认识和体验,缺乏综合素质的培养,进入一个行业后,不能较快适应岗位,更不能应对工作内容的变化。

2.4交流合作意识不强。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很多岗位需要从业者具有交流、合作的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分工协作意识,但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学校由于参与集体活动不多,加上很多又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相对独立,缺乏与别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5创新精神缺乏。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三年,虽然经过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教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大部分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教学空间较为封闭,教学方法较为僵化,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相应的缺乏创新精神。由于学生在学校里没有进行创新、创意的探索,在工作中也很难有创新的工作方法。总体来说,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专业优势不突出,高校在着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非专业的职业素养的养成。

3、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定位层面、课程设置层面、实践技能训练和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必须从专业建设层面入手,同时,高职院校应多增加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让学生能多渠道地参与到具有职业内涵和特色的各类活动中去,对职业、职场有必要的了解和体验,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3.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准确,这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适应现代管理需要的,具备从事管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样定位既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区别于本科生,又有利于培养以实践性、职业性为取向的管理人才。

3.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职业素养培养。基于这个基本的认识,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体智力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提升和重建学生的职业世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内在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中,应体现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开发。除了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零星课程以外,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向学生完整的呈现职业素养知识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素养、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高职生职业指导、创新思维等。另外,高职院校应把人文课程作为选修课来丰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比如文学、书法、音乐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养。除了人文社科课程体现职业素养外,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也应体现职业素养,把职业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在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3.3结合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环节。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大量的实践环节和实习工作加以锻炼和培养。而企业所更看重的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也能在实践技能训练环节中很好的培养起来。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技能训练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的核心环节。所以,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除了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外,也应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书等。

3.4建设校园文化

职业素养论文篇4

1.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不同

学校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差异性较大,学校教学时间安排宽松自由,学习和生活时间规律性较强,有较充足的休息时间,专业技能实践时间短,学生是服务对象,遇到问题有总人帮忙解决,奖励也具有可比性。而学生到了企业变成员工之后,无论是时间、生活安排都没有了学生时代的自由,学生变成工作对象,企业生产任务重,加班时间长,奖励也取决了车间的认同度。在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般学习抽象的理论与简单的技能知识,学习是系统象征性学习,学习方式为个人学习为主。

2.专业教学责任感培养与企业责任的不同

在学校中,专业教学允许学生出错,专业技能操作允许学生出错。譬如在数控车床操作中,零件操作评分标准以各加工部位合格尺寸和精度为依据,整体不合格酌情扣分;而企业中零件任一尺寸不合格直接导致零件整体不合格,这就需要在平时专业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二、专业教学中如何实施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职业素养教育重要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因子之一,职业者具有高的专业技能,生存才有立足之本;专业素养是学生发展的内涵,是学生与社会企业交融的内在因素。

1.以专业职业需求,创建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职业学校不同专业职业需求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相同,要分析不同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例如我校数控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构建了“企业课堂”人才培养三步走的教育模式。“企业课堂”就是在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并用自有资源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梳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实施“平台+技能”的教学策略,在学校内实现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储备,在企业实现“技能+素质”的职业素养提升。

2.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搭建职业素养教育平台

引入企业管理机制,是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与职业实际工作场景差距较远,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职场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职业的再认识。企业的引入一是引进企业生产产品,实现真实的工作场景;二是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促进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三是引进企业的管理人员,利用企业管理思维改进学校专业教学管理。企业的管理实现了学校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的融合,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实际中,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具有科学的管理思维,强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也易带来学生对于职业管理的对立情绪,建立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评价机制可以缓解这一矛盾。

3.引入企业文化,创建专业职场特色

企业文化的引入,能使专业形成职业特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提供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学生通过企业专家能手的介绍,加深对企业文化的了解;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体验,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个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学校与企业通过优化职业教育环境,模拟企业现场,让学生时刻感受职场环境,深刻体会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最终形成敬业、合作、奉献、责任、忠诚的高职业素养劳动者。

三、结语

职业素养论文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生 职业素养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说明中职语文作为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既承载着培养中职生适应就业、交际和学习需要的阅读、写作、听说、说话的基本能力的重任,又为提高中职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中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紧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培养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在其就业后将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创新能力,更影响其就业稳定。因此,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就能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自身潜力的更好发展,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

1.确立服务意识,突出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的服务功能。中职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为学生专业发展服务的意识,将教学目标定位于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2.加强专业知识学习。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如:会计、电子电器等专业班的语文教师,应适当学些基本的财会知识、电子电器等专业知识。其次要了解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把握不同专业在职业素养要求上的侧重点。

3.进行教学改革,与专业课进行整合,依据专业特色,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完善职业素养,为学生迅速适应就业和创业服务。

(二)加强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交际能力主要是听说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中职毕业生除少数能到高校深造外,绝大多数要直接走向社会,面对应聘、求职找工作的现实。这时,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十分有用和必要。基于此,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最明显、最有成效的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除了课堂提问讨论外,教师还要尽力创造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操作中,可有效利用教材中每单元的“表达与交流”中的口语交际。例如,在教学《说话要文明礼貌》时,我联系电器专业的特点,将口头表达训练课变为“经营电器维修保养”课,创设情境,师生共同合作,或由老师扮演客户、学生扮演维修工人,或由学生互换角色,着重训练学生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文课成为活泼生动。

同时,还可以通过搭建语言应用平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中职生有非常充裕的课余时间,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中职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科组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合举办活动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搭建实训平台。如举办“国旗下的讲话”评选活动、辩论比赛、诗歌朗诵会、学生职业技能(语言文字类)大赛、各类主题演讲比赛及各类专业模拟应聘会等活动。另外每年的学校文化体育艺术节也是学生展示语言才华的大舞台,能让学生在众人面前用语言文字展现自我,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加强情境教学,培养应变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在具体教学时,可把职业素养与语文训练结合起来,在训练中实现职业素养的培养。如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比亚迪营销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某天接到一人打来的电话,说想到公司看看车子,但不知道怎么走,这时候你将怎样告诉他;假如由你筹划某销售连锁店开业剪彩庆典仪式,那这次活动如何安排、庆典会场应怎么布置、仪式程序怎样拟写,然后把有关这次活动的计划、仪式程序形成书面文字。这样一系列的安排,把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进行人文熏陶,培养职业道德。

中职语文教师要从文本资源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特别要挖掘职业岗位的语文资源,培养学生以诚信敬业、团队合作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在语文教学中,一是组织学生集体讨论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中增进友谊;二是有计划地设计集体作业,让学生用集思广益去完成任务;三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集中攻关,共同完成。诸如此类,经常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里锻炼,养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达到培养职业道德的目的。

同时,中职语文教师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语文的人文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思想教育工作融于课堂教学当中,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如在讲《项链》一课时我设计了讨论:路瓦载夫人的想法错了吗?总结时明确地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想过上高品位生活无可厚非,关键是要走正道,凭自己的能力取得,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有一天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五)注重心理素质锻炼,培养职业心理素质。

职业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今后的就业质量。职业心理素质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中职语文教师要以自强、自立、自信、自主的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品质和人格缺陷,逐步养成职业所需的坚韧自信、诚实守信、胜不骄败不馁的健康心理品质。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训练自信心,任何时候都不自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永远对人生抱有希望;训练自己接受失败、挫折的能力,敢于面对困难、正视困难、解决困难。面对生活当中的压力与挫折,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变化,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将目标变为动力,学会放松和控制紧张情绪,提高应对能力。

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把教育、教学的内容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职业素养培养共进,充分发挥中职语文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广,黄志.在项目教学中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研究,2009,(3).

[2]唐燕平.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职业素养论文篇6

辅导员(班主任)是最直接接触本班学生的老师,从入学查阅学生档案、学中对学生生活情况了解和帮助、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推优入党、专升本教育、奖助学金的评定、毕业的顶岗实习及工作的竞聘推荐等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配备尽职尽责的优秀人员。辅导员(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对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个性化指导,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及交友习惯等,这些习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学习方面,求知欲越来越淡漠,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索,作息不科学等;在纪律方面,自律和他律不能很好地结合,自我约束能力差,思想和行为常常偏激;生活方面,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消费盲目攀比,铺张浪费;交友方面,缺乏集体荣誉感,独断专行,拉帮结伙现象严重,并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早恋现象普遍。针对以上问题,要及时纠正和帮助解决。

二、查找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它与该生所处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及社会风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查找原因是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如学生学习习惯可能会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也可能受其他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还可能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学生在守纪、交友及上网等方面的习惯就直接受到朋友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周围有一群不学无术的朋友,而要求这个学生做到严于律己,自然困难较大。而学生在生活、消费等方面的不良行为受家庭、朋友影响较大,如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殷实家庭及好友导向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可见,我们要认识到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复杂性,才能因材施教,为养成教育奠定基础。

三、全方位、多渠道进行教育

(一)专业技能素质教育。在专业技能素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要搞好实训基地(校内、外)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有条件的要建立类似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1)设置专业时应由学院、行业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订;(2)课程设置应按专业岗位要求来确定;(3)办学资源上,学校应建立校内、外学生实训基地,邀请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及负责人来校指导;(4)技能考核上,应由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制定技能综合考核指标;(5)进行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研讨时,要求学生针对岗位中的实际问题,用工学结合模式去设计、思考和解决问题。

职业素养论文篇7

1.1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为根本,真正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加以肯定。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学习权利,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所在,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富于创造、适应发展的人。健康第一突出了体育的本质功能,表明了学校体育的真谛所在。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序,而是强调健康在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中的基础地位,并表明了学校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手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健康观”,突破了传统的把健康等同于“身体素质”或“体质”的范畴。

1.2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新课标体系是以体育的功能来确定学习领域的,将体育课程的目标按领域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5个相互关联的部分。后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将中小学阶段分为6级水平,大学阶段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是从低到高、由易到难、层次分明又相互衔接的体育课程体系。其中,健康主线包括了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主体;运动主线包括了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集中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必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运动参与的自觉性: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时效性: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基本技能。增强学生身体健康的明显性: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了解体育运动队心理健康的作用;正确理解体育运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运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达到社会适应能力的迁移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1.3体育课程的结构

较传统的体育课程,现在体育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的变化注定结构也要随之变化,打破了原来只把体育课程局限在体育教学的模式,结构进一步扩大,包括4大方面。1)体育课教学,由室内课教学和室外课教学组成,以室外为主。是以身体和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项特殊活动。在活动中除要教给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外,同时还要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能力。2)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身体活动,相对于体育课来说,其形式更多、自由性更强。3)课余训练竞赛,是对学生中运动尖子、运动特长生的培养,并参加一定的竞技比赛,以提高学校的整体运动水平和为学校争取荣誉。同时,借此推动和影响学校体育进一步开展和提高学校的文化氛围。4)社区体育活动,组织师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一些社区类开展的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影响等。

2新课标与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要求

2.1课程的实施促进教师观念转变

新课改的内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动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体育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教育者”乃至“教育家”,而不是竞技体育的“教练员”。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教练员所具备的主要是竞技体育的知识,他们更看重体育技能的掌握;教育者或教育家所具备的则是多学科的交叉知识,既有出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多能的本领,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1)目的不同。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就是要达到三育中“育体”的功能;竞技体育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运动训练提高训练者的竞技能力和水平。2)适应性的不同。学校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手段,选择适合学生锻炼的项目,运动项目是可以替代的,要以学生的爱好与习惯为依据;竞技体育是以运动项目为标准,选择适合运动项目的人,一般是每个运动项目对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标准。3)采取的方法不同。学校体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般采用体验教学法、感受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育教育,使学生在快乐中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竞技体育则采用“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训练原则,使受训者在高强度的训练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达到提高运动技能的目的。4)评价机制不同。学校体育以激励与发展作为评价的机制,承认差异性,强调学生体育素质增进的程度;竞技体育以运动员技术技能水准为依据,以比赛名次和成绩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身体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落脚点,把学校体育“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中,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课程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更高。1)灵活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对这些知识灵活运用、熟练把握。2)体育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仅将动作技术讲解清楚,还能做出规范的动作示范。3)体育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2.3课程的深入促进体育课程资源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有相对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考核标准,这种封闭式的指令性模式,导致了体育课程的制定者与实施者相互割裂。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成为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教书匠”,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无需开发课程资源,只要按部就班就行了。《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权力和义务进行重新定位,教师应全方位和主动的介入到课程建设中去,包括对课程的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由于新课标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体育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执行者”,而不是单纯的体育课程的“实施者”与“操作者”。

2.4课程的变化促进教学设计优化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教学环境视为“培育”而不是“冶炼”。所谓“冶炼”,即简单的向学生灌输体育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提倡的“培育”方法是要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体育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具有丰富多彩的、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程序与情景,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能对学习效果作出多样化的评价。

2.5课程的推进促进教师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的强化

教育工作有特殊的规律和严密的科学性,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而有创造性的劳动。体育课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更要突出组织技巧和监控时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创设一种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主体能力发展和主体人格塑造,尤其关注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能否得到充分施展。当然,在体育课堂中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能离开老师的指导和管理。教师要用自己的慧眼、聪耳、匠心去关爱、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使其都能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体能发展。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采用完全“放羊式”的教学,那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方法。我们提倡的是科学的、有序的“放羊式”教学,是指在体育教师科学的管理下将“羊儿”放的越来越强壮。

3通过新课标实现体育师资的专业化发展

3.1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标准

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事教育素质,取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则是体育教师群体专业化不断深化的方向。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体育教师个体在从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中,在专业学习方法、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精神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职业能力及素养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又是体育教师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精神指向。为此,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在专业文化、专业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有效途径,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方法、知识、技能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其专业始终向着理想目标发展。

3.2塑造永恒价值的基础素养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这种作用表现在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品行模式,教育与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以及良好的行为准则。要发挥这一作用,教师就应自觉地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另外,在心态方面能保持平衡,遇事不走极端,办事不偏激,善于合作,合理宣泄和排除消极情绪,用平和、理智方式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克服心理异常,完善健康心理和人格魅力,真正成为人格完善、知识广博、和谐发展的体育教育人才。

3.3塑造高效价值的科研创新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教师角色描述中指出: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绝非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识,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教师专业化是当今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不够充分。作为一名当代的教育工作者,仅具有教学能力而无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是不称职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动态、新进展,也才能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师资的培养往往有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的倾向,形成“先天不足”。通过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大力促进体育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不仅四肢发达,也要头脑复杂,克服那种重武轻文、文理失衡和知识营养失调的现状,使自己的专业更专,多能更通。

4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

从体育师资的教育实践和培养实践分析,其职业素养结构应该由四个大的方面组成,即人格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身心结构。人格结构包括道德情操、创新人格;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和专业知识;智能结构包括智力、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身心结构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每一能力结构涉及到一些内涵因素。

5体育师资职业素养的养习

5.1构建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成长的氛围包括学习氛围、生活氛围和工作氛围等。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校园,知识的学习来源于学校教育,同时校园文化对于体育类人才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文化修养和自我塑造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主要场所同样还是校园,可以说学校是育人乃至人才成长的摇篮。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校园人文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和蔼可亲民主公平的核心领导等,都能够对促进人才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如果都能够重视校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符合教育规律、育人宗旨的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5.2大力倡导针对性培养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应从职前适应期、职后磨合期和职中发展期各个阶段给予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带头人及教学名师的作用,使进修提高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唤醒教师上进的主动性,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发展与成长,促使教师能不断地自我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地区、不同年段、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以及课程实施不同水平教师对培训要求的差异。

5.3为教师创造良好发展空间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模式为框架的新课改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教师角色的转型是个摸索、实验、调整的过程。因此,学校对保护教师的改革热情和积极性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能真正实现课改的成功。学校要努力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给予一定政策、机制方面的保障,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思想负担,使教师更轻松、更积极地投身到新课改的实验、推广中去。

5.4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新课标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由于地区不同、学校条件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执行情况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效果不同等因素

存在,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应多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从学校层面上说,一方面在校内给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在校内教研组内交流的同时,可成立专家、研究员、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体”,并形成网络,使每个教师都有相对固定的咨询员,或掌握与一些教育专家、学者联系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咨询与会诊,充分发挥有效地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校外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有效地推动新课标的贯彻执行。

5.5加快各项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创新

职业素养论文篇8

1.1休养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行政管理服务工作面向高校全体师生,人际交往的空间范围较广,行政管理人员的仪表谈吐,个人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均会明显体现个人休养,从而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这些必须引起行政管理人员重视。

1.2情商的培养和提高

人类的最大社会属性就是社会性,情商是人应对各项社会交往、问题处理以及办法创新的基本能力,对人在社会中的成长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提高情商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来自家庭、社会、职业场合的压力与个人性格的弱点等主客观因素会对行政管理人员心理素质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在工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多读好书促进思想境界提升,学会排解释放压力的方式,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并勤于思考,提高行政管理的灵活性与个性,真正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爱好。

(2)培养主体人格,加强团队协作。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的复杂性系统性要求它必须在广泛的协同合作中才可有效实现工作目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逐步提升认识自我的能力,采用发展、辨证、创新的眼光审视自己与行政管理工作,形成主体性人格。积极热心与其他管理人员沟通交流,善于处理化解行政管理矛盾纠纷,加强团队合作,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3)培养创新精神。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在管理理论与管理技术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顺应时展形势,努力实现管理体制与管理措施的创新。行政管理人员应当善于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种先进办公软件设备引入行政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行政管理人员还应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工作热情,激发行政管理的想象力,实践创新性管理手段。

1.3营造良好的管理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体现行政管理的柔和度,对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文化氛围与文化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建立轻松人性化的氛围,可以将原本具有严格规范的行政管理工作内容灵活化,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不仅具有了一定的灵活性,而且激发了人的灵感,使整个行政管理工作充满情感色彩,加大了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配合力度,而且促进工作人员之间深厚友谊的建立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整体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行政管理人员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会大大提升个人思想修养,并且充分发挥个人才能,提升行政管理质量。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激发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提升职业素养。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质量考核制度对于保证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质量具有较明显的作用。高职院校方面应当对行政管理人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发现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强对行政管理团队的教育指导。在对每一个行政管理人员考核时需要对思想品德、行政管理能力、行政管理业绩与出勤率等进行全面考评,考核结果应该采取量化公开制度进行展览,加强业绩考核制度的公开透明性。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行政管理人员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岗位竞争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基本素质,并充分发挥其潜力。在行政管理文化氛围建设中加强思想得道德教育,提高行政管理人员思想道德休养,行政良好的工作习惯。

(3)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由人的参与才可正常进行,各项人力、物力、财力才可得到有效发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与意义,以自信的、能动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以及包容性的服务态度开展各项调度协调与组织工作,加强与学校党委、团委、学生会以及科研机构、教研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心纽带作用。

2结语

职业素养论文篇9

1、作为中国传统职业,烹饪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大部分相对较低,尤其过去的社会,属于服务行业的他们并没有太高的社会地位,也因此积累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以至于将这些不良习惯一代代传了下去,最终带入了今日社会。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利字当头”,很多不良习惯不仅死灰重燃,反而越来越变本加厉。此即可视为部分厨师职业素养相对偏低的历史遗留问题。

2、新时期,我国餐饮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做法,也确实值得商榷。开门做生意,自然为求财,所以急功近利也就成了通病。虽然很多企业的选人用人是打着“人品至高、德艺双馨”的旗号,但真的选用大师傅,却只紧盯其烹饪水平与烹饪技术,如此一来,自然降低了对从业者职业素养的要求。如今该行业企业所设置的文化氛围,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仍然存在定位不准的偏颇,企业文化大多数是更加便于高层的管理和制度的推进,有的更是将老总的营销理念对从业者进行强制灌输,而对高素质的职业素养则没能真正融入到企业文化、更没有落实到行动,没有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素养考核与评价系统。

3、目前烹饪专业的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改进。当前无论是中等亦或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有职业道德课程,但讲述的过于宽泛,并没有强烈的针对性。而从事教学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是所谓“双师”,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但同时也有着该行业的一些不良习惯,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就会渗透给学生,这也是造成当前厨师职业素养较低的原因之一。

二、新时期厨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广义来讲,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此概念涵盖范围相当之广,首先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同时,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爱岗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职业素养。作为烹饪这一职业,其素养就是行业内的约定俗成的规范、不成文的要求,它是一个从业者所具备的综合品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

1、职业素养与公民道德密不可分。自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二十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以来,人民群众已进入了自动自觉去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时代,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当然,部分地区、一些行业仍然陋习难改、不思上进,但这毕竟是少数。作为服务行业,尤其是老百姓离不开的“餐饮”业,其从业者就更应该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此规范不仅体现了道德的先进性与道德的广泛性的统一,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新道德的统一。只有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观念相融合,社会才会愈加稳定,服务行业才会蒸蒸日上,餐饮业才会发展壮大,厨师也就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2、厨师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职业。想要在这一行业当中脱颖而出、做出好成绩、获得好口碑,可并非易事。第一,要存敬畏之心。对于所从事的职业必须要时刻保持“尊敬”,要时刻警醒自己,饮食是中国人的大事,要对消费者负责。同时,更要保有对这一职业的热爱之心。现在是新社会,再不会像过去一样把服务业人员看得低贱或分出等级,如果不热爱本职工作,又如何做到敬业爱岗?既来之,则安之,有了既定目标、选定了努力方向,职业生涯才会不留遗憾。

3、消费者,即我们的客人,他们支付了费用,就必然要享受相应的服务。这意味着以厨师为主的所有的服务者,都必须用源自本心深处的热忱、诚恳友善的服务才可能使客人感到亲切和愉快。喜来登大酒店的创始人Mr.HILTON曾讲到:“我宁愿住在只有破旧的地毡和简陋的环境里,也不愿走进只有豪华设施,却没有真诚微笑的地方。”那么,这就需要厨师在烹饪菜肴、料理食材的时候,尽最大努力让客人满意。五湖四海、南来北往的客人汇集至此,他们地地域文化及个人习惯就决定了其口味驳杂多样,即所谓的“众口难调”,但厨师就应倾尽全力,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极佳的口碑,形成较稳定的顾客群,所在的企业就会收获更多利润,也才会更加认可厨师所作出的贡献。

三、提高厨师整体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社会工作人群应对厨师更多关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如火如荼的今天,各大城市都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同时,社会工作者对以厨师为主的一系列重要职业人群予以更多的关注、更高的重视,如此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该职业群体的整体素养。当下,在诸多一线、二线城市从事烹饪工作的厨师,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农村,厨师这一行业多年来形成的一些陋习和他们在家乡生活时养成的习惯,致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产生了与社会大环境不相容的职业作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本就抱着试一试的心里在外闯荡、生活困窘,此时若再遭遇社会的歧视、漠视,部分厨师极易产生懊丧、颓废的心里。故而,厨师这一职业群体更需要人们的关注与认同,社会也应尽量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职业素养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中职生企业文化就业导向企业文化素养

让企业文化走进职业学校校园,培养学生良好的企业文化素养,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大力推进就业导向教育的重要举措。提出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不仅反映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体现了现代企业对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认同和适应企业文化运作的能力。

一、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构成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各种活动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化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并且表现为企业的总体风采和独特的风格模式。这里所指的“以文明取胜”,就是指企业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等途径,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风格模式”主要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做支撑。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真谛。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全员自主管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包括员工的事业心、责任感、诚信与职业道德等。wWW.133229.CoM事实上,企业的制度、考核、规范等表层的企业文化,都是以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品德、诚信、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的素质去履行的。倘若没有良好的品质,最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每个企业都在做企业文化,甚至有些企业在做文化时就提出“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道理。换句话说,企业在用人、选才时,都十分注重人的文化素养,其次再观察其专业技能。因此,理解、认同、适应并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是每个企业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准员工”的基本职业素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廖小平教授在《高职学生企业文化素质培养刍议》一文中对企业文化素养作了初步界定,认为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是“建立在对企业文化本质内涵和基本内容的初步理解、对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和个人重要性的清晰意识、对企业文化运作能力的初步训练基础上的必备职业素养”。根据这一定义,结合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我们认为,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应有以下方面构成:一是“了解”,即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特征与本质以及历史演进等.包括企业形象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精神和实质;二是“认同”,即学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包括企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质量安全等,并注重这些品质的内化过程:三是“适应”,即学生能适应企业文化中的经营理念、管理特色和人际交往等,包括制度的遵守与执行、工作过程的规范与合作等;四是“参与”.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和体验企业文化,并具有积极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意识与行为。

二、培养职校生企业文化素养的意义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下,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1.有利于整体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学生就业、从业的基础,也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桥梁。有人把曾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的职业素养比作是“楼板与钢筋、大厦与脊梁”的关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企业作为职业化的社会群体,其员工只有在完善人格的基础上加以职业化训练,才能达到企业整体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而作为个人,只有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职业素养,才能获取较高的工作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职生必须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然而,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基本”的职业素养与交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纪律服从意识等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且能关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企业制度文化的本质,就会自觉履行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职业责任感;如果学生关注企业家应具备的文化文化与创业精神就会更注重自我的创新精神与创业品质的培养;如果学生认同了企业的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就会敬业爱岗,养成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如果学生注重企业形象文化和团队文化,就会主动加强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有利于整体构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专业化、细致化,社会对不同职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质的要求也就更加苛刻;此外,用人单位具有招生自主权,因而他们完全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选择最优秀的、最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在招聘人才时就这样说,“我们企业招聘员工的标准之一是要求对方能融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并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可见,选择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或互补的员工,已成为企业招聘人才所考虑的重要条件。因此提高中职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力和亲和力是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3.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环境正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一个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会随时关注和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并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这必将涉及员工的职业适应问题,包括对职业新要求的认识和自身的调整、适应性等。如果员工只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在职业变化或重新选择职业时显得束手无策。因此,要适应多变的职业环境.就必须了解不同企业、不同阶段的文化特点。

4.有利于提升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自主创业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对中职生来说自主创业是一项影响个人一生的重大决策与内心需要的标志.是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生活的创造性活动。培养中职生的企业文化素养,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企业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而且能学到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经营理念、管理方略、质量意识、企业诚信等,这是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

总之,在学生阶段,中职生学习企业文化有助于今后更好地了解企业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文化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助于明确企业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从而使学生更容易融入企业这个大团队中,进而从“校园人”走向为“企业人”。

三、培养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途径

劳动就业是中职生走向社会的开始.也是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身价值与获得生活经济来源的前提。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因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出现了许多“排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企业文化课建设,并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相结合。

1.明确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具体地讲,就是要把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就业、创业所需的人文素养等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体现了职业学校文化建设的特色,更是提高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必然需要。第一,把企业文化素养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来抓.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之中.从而在理念与运行上得以保障;第二,把某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运用到学校管理之中,如“5s”企业管理方式,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师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第三,加强校内外产、学、研校企合作式教育,在学校内建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良好企业文化素养;此外,还可以或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成果或张贴厂规、厂训、企业宗旨标语或介绍企业家成长之路等方式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的整合.使企业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

2.落实教育内容加强企业文化教育的课程实施。课程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的主渠道,具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特点。可通过必修课、学科渗透以及各项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介绍企业文化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企业的本质及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提高企业文化素养的目标,并付诸实施。第一,开设“企业文化”必修课。在就业教育理念下,学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企业文化教材。

如以企业文化的内容与企业文化素养的要求为主线,以当地某些企业的文化案例为载体.编写由“企业精神文化与职业价值观、企业制度文化与执行力、企业行为文化与职业道德、企业形象文化与职业诚信、企业团队文化与人际交往、企业家文化与创业品质”等章节构成的《企业文化与学生求职之南》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专题讲解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企业文化知识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各方面要求:第二.加强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以拓展的方式,把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的提高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语文教学中的企业家精神分析、营销课中的诚信教育、心理学中的人际交往、体育课中的团队意识等内容相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合理渗透这些内容可使教学收到“双重”的功效。此外,还可开设“职场与人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企业文化选修课,或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在校专题讲座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