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3 17:32:53

职业规划设计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中小学;图书馆员;职业;职业规划

自我良性发展和人生获得成功,是职业人员的追求目标。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职业生涯中度过,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质量。为此科学设计职业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自我,走向成功的一个有效方法[1]。目前,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员素质整体较低,没有过硬的职业能力,无法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同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又没有做出必要的规划,影响图书馆的长效发展,长此以往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令人担忧。

一、图书馆员职业规划设计必要性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受馆舍、资源、人员以及管理理念等诸多因素影响与制约,其中作为图书馆工作执行者的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核心,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不可或缺。如果中小学校图书馆员职业发展前景不理想,势必影响图书馆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作用的整体发挥。因此,图书馆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应有起码的规划与设想,对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服务水平的提升、尤其是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等等做科学合理的设计。就是说,中小学校有了好的图书馆,还要有高素质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但目前中小学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内部的公益性服务机构,竞争力不强,图书馆员感受不到就业压力,存在懒散、消极情绪,没有上进心、没有奋斗思想,缺乏竞争意识,中小学图书馆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不乐观、不尽人意,理应引起各方重视。

二、中小学图书馆员职业规划不理想原因

中小学图书馆员职业规划不理想原因主要表现在:上级主管机关、领导不支持中小学图书馆职业特征,中小学图书馆员对职业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没有紧迫感。(一)图书馆员职业没得到重视与认可。中小学图书馆员缺乏职业规划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无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社会原因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中小学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并不像大型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那么显眼的小型图书馆分支,其工作在中小学校甚至会被看作可有可无,图书馆员地位偏低,职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从而导致中小学图书馆员中不存在具体的职业规划。(二)学校不重视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由于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存在种种认识误区,作为学校辅助部门,受到重视的中小学图书馆,尤其是小学图书馆并不多,他们绝大多数隶属教务甚至是总务部门管理,并不独立建制,甚至在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眼中,图书馆可有可无,只不过是应付教育主管部门、各种评估的“摆设”。受图书馆不受待见的影响,中小学图书馆员地位长期处于弱势,一些馆员甚至由临近退休或无法胜任教学工作老师转岗担任,馆员职业开发及人力资源建设往往不在学校考虑和议事之列,由此造成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不强、没有职业荣誉感、不具有上进之心、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效率低下、职业倦怠感严重,这是中小学校图书馆员不重视职业规划重要的客观原因。(三)馆员缺乏上进心,不做职业规划。我国很多中小学图书馆员并非科班出身,有许多是从教师岗位和其它人员转岗而来,由于自身能力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又存在诸多不利于图书馆建设发展的阻碍与限制因素,导致中小学图书馆还无法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馆员目前从事的大多只是书刊借借还还、简单文献整序等事务性工作,这些单调、机械、被动的低创造性工作,使得馆员逐步失去了工作兴趣,只是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应付了事,尤其在当前信息技术改变及读者需求变化面前,感到力不从心,在工作中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丧失了工作热情与职业追求[2],丧失主动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愿。

三、完善中小学图书馆员职业规划策略

如果选择图书馆专业作为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就应该做好具体的作为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一个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规划图书馆员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个人和组织共同努力,二者缺一不可。首先,中小学图书馆员必须认可中小学图书馆职业,并对其有必需的敬畏感和荣誉感,认真做好必要的职业规划与设计;其次,中小学主管机关、中小学校应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关心图书馆员成长,营造利于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一)个人方面,中小学图书馆员。目前起码应努力做好下列工作。1.积极参与必要的学习培训。学习培训包括短期培训和学历的提高学习。中小学图书馆员一定要加强继续教育学习,创造机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水平;要十分注意、重视新的服务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用先进的新技术服务读者,满足读者多样化信息需求。就广州地区而言,目前各类型图书馆,如高等院校图书馆,以及图书馆学会经常举办专题报告会甚至短期培训班,就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远程传递,各类中外文数据库、网络电子资源的检索利用等问题开展培训,中小学校图书馆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结合单位工作业务情况,参加专业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获得更高一级学位和职称要求的中小学图书馆员,更应该根据自身日常业务工作的现实际要求和事业未来发展需要,密切关注各种层次的培训信息,创造条件参与学习,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水平,设计适合自己实际的职业生涯计划,满足图书馆员的个人职业发展需要。2.努力参加业界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某一学会、有关院校或者专业机构针对特定专业学术问题而举办。学术研讨会议一般都会邀请相关院校或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专家学者参会,就专业热点问题开展研讨,举办学术报告会,发表学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许多学术会议还会组织讨论,分成若干小组分享学习专家的研究成果,对会议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组讨论。学术会议有助于与会者了解专业领域或者相近领域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信息、动态,是信息交流、知识交换的重要载体,已日益成为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社会知识的集散地,为此,参加必要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不仅可以增长见闻,而且可以向一些学有专精的学者请教,进而提高自己,因此适度参与专业学术会议十分需要。3.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与网络操作技能。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各项工作必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深深地烙上“现代信息”这么一种印记。目前的中小学图书馆大都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购进了一定数量数字化资源,馆藏资源不再是纸质文献信息资源一统天下。为此,作为“现代人”,作为一名现代的“图书馆人”,中小学图书馆员熟悉、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是应该,而是一定和必须。笔者认为,对于电子信息资源的熟悉、了解和检索利用,中小学图书馆员现阶段起码应该熟悉重要的搜索引擎,如百度(包括百度知道、百度文库、百度百科、百度学术搜索等)与Google学术搜索的使用,以及懂得超星(包括读秀)、中国知网(CNKI)等一些基础的国内知名、流行数据库的检索利用技术。(二)组织方面。教育主管机关、中小学校及其图书馆应努力为馆员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致力营造利于中小学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的体制条件、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图书馆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作用。

四、结语

分析图书馆员职业发展的阻碍原因并探索解决途径方法是图书情报界专家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要发展中小学图书馆事业、建设现代化的中小学图书馆,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不可缺少[3],中小学图书馆员有必要对职业生涯作一定的规划设计,求上进,谋发展。

【参考文献】

[1]居玲英.图书馆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2):21-24.

[2]陈东义.医院图书馆员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2,16(8):78-80.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2

(一)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旅游企业认为员工辞职是因为工资太低,却从不找自身的原因。员工流失过多是因为企业没有系统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另外,企业制度的不健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确,公司的稳定性较低,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与自身的发展缺乏信心,员工的激情与情感就无法全部投入到工作及企业中。尤其在员工获得一定福利后,员工就更加会考虑自身前途的发展与机会。俗话说的好“要让马儿跑,先让马吃草”,所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建立一套可行的人才管理制度,来预防企业员工的流失。但在现实中,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流程并不好,很多企业只是片面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做出明智的决策,也没有去执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另一方面,企业老板对所用的员工心存怀疑,尤其在财务上心存顾虑,这种情况会使员工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工作也会变得懒散;有些老板会让自己的亲戚来担任一些重要的岗位,但靠关系进来的员工,认为自己身价高,不会被炒鱿鱼,在公司胡作非为,不听从管理,给公司带来损失,这就需要企业老板唯才是用了。

(二)企业人力资源观念淡薄

企业的人力资源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想象,尤其是高管人员与技术人才的缺乏使企业不能更好的发展。作为企业不能等到用人时才去招聘,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事先做好企业的用人计划、经营计划、生产计划、发展计划等。在薪酬管理上,企业认为只要给员工物质上的奖励,就会留住人才,而忽视了员工精神上的激励,对于员工来说,报酬是一种自我的满足,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说有的员工更需要精神上的奖励,这时企业就不要再通过加薪满足员工了。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做好员工的个人调查,从而留住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大部分旅游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是片面的了解管理的知识结构,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提高人才的素质,如何科学的整合人力资源,实现员工素质与结构的和谐,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旅游企业缺乏人才管理

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造成了许多旅游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存在严重的危机。在企业初、中期吸纳人才不足,尤其是高层人才严重不足。有资料统计,愿意到中小型旅游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不到10%,硕士生不到3%,博士几乎没有人。就算有硕士生和大学生进入旅游企业,其工作时间不超过2年。旅游企业不仅缺乏人才,而且也不懂的用人。企业不会用人主要表现在:对老员工存在不用或任职不合理,对新进的员工盲目重要。还有一些受家族制的旅游企业,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排斥外来员工,从而造成人力资源利用不合理,人才严重外流。

(四)旅游企业缺乏员工培训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一定要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这是长远发展的治国之策。旅游企业认为对员工培训是劳心费力又花钱的事情,又怕员工长了本事就跳槽,这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想法。然而开展员工培训是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素质的一种手段。对那些工作优异而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员工进行培训,在将来可以担任重要的任务,为那些进行培训的员工制定职业规划设计,从而达到留住人才的效果,让员工有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样员工才会为企业创造财富。

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一)从组织的整体角度分析

首先要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意义与作用,它通过科学的测评手段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性格、兴趣,从而为员工找出最合适的职业规划。企业文化对于新进员工的职业规划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好的组织氛围作支撑,要营造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就会特别困难。要想营造好的氛围引导员工进行职业规划设计,就需要开展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学习,为他们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从而营造企业员工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良好局面。旅游企业设计员工职业规划指导课程的时候,要把理论指导与实践指导进行有效的结合起来,并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对新进员工的职业规划设计进行专门的指导,从而提高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员工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用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来代替,还应该加强人才测评建设和职业咨询的力度。一方面,我国有很少的企业使用这一手段,而国外,人才测评却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指导手段。所以,旅游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一些适合自己的测评工具。另一方面,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会因为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不同有所变化。刚进来的员工经验不足,对职业社会很迷茫,缺乏感性认识,因而,要针对每个员工的情况进行职业规划咨询辅导,来满足员工的需求。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测评,才能使员工更为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当员工知道了这些测量结果后,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惑。

(二)从职业生涯管理本身的角度分析

企业在进行员工职业规划管理时,首先对员工进行一个调查和评估,了解员工的职业能力,然后结合工作分析与职位描述,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组织目标,确定员工的个人职业锚和职业发展方向。企业通过给员工设定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去激励他们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带给员工动力和希望。员工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之后,企业便为员工建立职业规划和发展计划,不断地向新进员工讲述其自身职业能力的优缺点,帮助新进员工进行分析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的评估。通过分析员工在某个职位中是不是合适,有没有发展前景,可以用来作为下一轮职业生涯决策时的主要参考依据,也可以用来反馈职业选择、目标确定等决策是否正确。

(三)实施旅游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在旅游企业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与制约,因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了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当务之急是如何准确、科学的把握企业内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从员工和企业两个角度进行把握和实施。一方面,从企业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找出自身发展的动力与不足,从而不断促进和融合企业与个人的结合点,制定出企业内部岗位晋升与发展的规划图。企业的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在旅游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管理者要多去关心员工,开发员工的潜力,帮助员工全面发展,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员工认识自我,促进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目标彼此融合。从而,不断寻找与完善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之一。

(四)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体系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营销职业规划教育建设实施

职业规划是通过对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明确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该目标的职业,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和教育计划的过程,其实质是对个人职业定位并进行学习和发展的规划。职业规划教育就是将职业规划的理念、方法传授给需要进行职业规划的人群。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人”,高职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深入职业教育体系,而仅以“就业指导”的突击教学形式出现。另外,职业规划教育仍与各专业教育完全分离,这在客观上削减了“职业规划教育”对专业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影响和教育。

1.高职院校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1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就业指导”是一种临时性的教学形式,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夕由“招生就业处”组织,主要采取开讲座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一般的就业注意事项,学时短、内容涉及范围窄,只能对学生即将面临的就业形势做出粗浅说明。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是两个概念,职业规划教育包含“就业指导”的内容,但内容更加宽泛、更具技术性,且贯穿高职教育始终,是“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1.2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致力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线技术人员,但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模糊,这一方面说明高职学生亟待矫正自我认识,同时这也更有利的说明,高职学生对于“入学专业选择”、“职业定位”、“专业学习方向”等几个重要概念认识不清,不具有职业规划的意识,将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分离。

1.3职业规划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

近两年,我校某些专业已开设了职业规划教育的相应课程,但讲授内容主要是普遍性理论,没有与各专业知识相结合,缺乏针对性。

2.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形式,职业规划教育正是为合格“职业人”的培养服务的。因此,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结合更有利于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它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2.2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实现高职学生顺利就业的助推器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与职业的联系、未来职业定位及其发展进程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及专业水平寻找合适的职业,并有计划的为职业发展努力。

2.3高职职业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

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明确自身职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并针对个人情况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这将为学生实习实训时,明确学习方向打好基础,减少实践性课程及训练的盲目性,是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基础。

3.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

3.1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终身化

职业规划教育是贯穿于一个人职业发展始终的,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职业规划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营销专业来说,在选择专业之前,学生就必须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定位,可将自己的职业定位于“营销策划人才”、“推销人才”、或是某专业的“服务营销者”、“网络营销者”或“关系营销者”,不同的职业定位将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找准目标才能有计划的去奋斗,并安排培训计划。

3.2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实训化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这一特点正好与职业规划的目标相吻合。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应强调教育形式的实训化。具体到高职营销专业,应尽快建立仿真性强的实训基地,在实践操作环节应模拟真实的市场环境,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最好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营销适应性。

3.3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应市场化

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不断研究市场环境的变化,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安排全新的教育形式与培养方向。对于营销专业,近年来市场咨询公司、市场调查公司、营销策划公司成为新型的职业载体,高职教育应适应新形势,安排创业教育、咨询讲座、公司经营与管理课程,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学习和设计。

4.高职营销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

4.1开设独立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营销专业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将该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教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式方法,并通过学生对个人的职业规划设计进行实训锻炼。另外,该课程的开设应贯穿高职教育的三个年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理论教授、实习实训、开讲座等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贯穿职业规划教育并实施指导。

4.2选择优秀教材和师资,与专业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在营销专业内开展。在教材选择方面,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也可由专业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和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特点编写教材,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对职业规划技能的掌握。在师资方面,组建一支实战经验丰富、掌握职业规划知识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这将影响职业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3建立科学的测评体系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4

自2015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线规划都有了新的调整。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之一;“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鼓励钻研创制新药;2016年2月,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实施“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工作。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路线为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创造了极好的就业大环境。据有关统计,我国还需要上万名执业药师,缺乏为药品生产、销售、质检和临床合理用药等岗位提供高素质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而另一方面,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规模和深度有了较快的发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实施以后,各个医药类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开设了很多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专业数目呈增长态势[1]。目前我国设有药学院系的高等学校已有60多所,药学及相关专业约有200多个,设有药学专业的中等学校约有121所,每年招生超过111万名[2]。综上所述,我国药学类本科生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之中。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下文称为《2017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药品和医药制造业属于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50位行业之中,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0.9%,位列第28位。综合三年来的就业率变化趋势,2017届药学类以及化工与制药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1.4%和91.6%,略低于全国本科水平91.8%;2013~2015届的就业率也基本略低于或者与全国水平持平(表1)。数据显示,2013届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3418元,毕业三年后的月收入为6780元,月收入增长达到3362元,增长幅度达到98.4%,在38个统计专业里排第13位[3]。从以上的背景和数据不难看出目前药学专业就业现状:就业量中等;就业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始月收入一般,增长较快。虽然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前景有可圈可点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仍然需要在各个方面寻求突破和调高,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仍然存在非常多的提高空间和可能性。

2药学专业职业规划教育

1973年,美国联邦教育总署署长提出了旨在解决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脱节问题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引导青年从推崇“升学主义”转向注重个人发展,实现美国推行的为“从幼儿园到大学阶段的融入式”职业生涯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在中小学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可谓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大学本科的专业学习是影响职业生涯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全日制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在大学生本科期间达到最大化。事实上,在读本科生自身对职业规划、职业咨询相关活动也有较强烈的需求,笔者对江苏大学药学院2015级学生做问卷调查,选择“愿意”和“可以考虑”参加相关活动的学生高达98.24%。对于“你认为你目前拥有的能力和知识可以胜任你理想中的职业吗”这一问题,选择“有所欠缺”和“不能够的”分别为54.10%和27.05%,超过了接受调查的学生的八成以上。由此可见,对于学生主体而言,学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自我分析、自我认识,了解专业特点、专业方向以及专业前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更好地规划专业学习方向、实现职业目标。对药学类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则需要结合医药行业社会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实现入职合理匹配,引导学生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职业领域。

3药学类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3.1认知水平不足。正确评价自我是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能力,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才能确立正确的、合理的职业目标[4]。然而,针对江苏大学药学院2015级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太确定/不了解”的学生占了六成以上,对于自己的优势或特长选择“不太确定”和“不了解”的占了62.09%(图1)。图1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我国学生从小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意愿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的情况较为严重,能对自身和所处环境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的能力相对欠缺,甚至在高考选择志愿时,对专业特点和专业前景的认识仍非常盲目,因此即使已经经历了一两年的大学学习,学生的自我认知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很多学生对职业的理解存在误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身能力、对就业压力和就业竞争无端恐惧、对就业面理解较窄、对职业有过高要求等。比如大部分学生愿意选择大企业、医疗卫生部门、学校、医院等,认为就业岗位只有药剂师、教师和研发人员。3.2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个时间点或者一小段时间内的计划,而是贯穿一个人学习工作始终的长期任务,对于本科在读学生来说,职业规划不仅是对未来的凭空设计,更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对现状的调整和改善。个体在探索职业生涯过程中,会推动个体对自我与职业环境的认识[5]。根据2017就业报告,药学和药物制剂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于专业相关度较高,在30个主要专业中,相关度药学排第10位,药物制剂排第16位;而本科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要求最高的前20位职业中,“药剂师”处于第4位。这些数据说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需要较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习的成效可以决定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认真深入地做好职业规划设计,明确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不仅能对职业方向的探索、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起到宏观指导作用,还可以对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起到鞭策和督促的作用[6]。然而,很多在读本科生对于大学期间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规划意识不强。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的学生仅占8.66%。与此相对,2017就业报告显示,毕业3年后的本科生认为各项职业能力最重要的3个分别为持续学习能力、自我定位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这恰恰说明目前本科教育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高校应该重视职业规划工作,唤醒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教师指导职业规划工作的水平[7];就业指导工作应从追求大四时候的就业率转变落实到学生的整个就读期间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应在大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培养、引导和训练,帮助学生以职业人的心理了解自己、科学规划、对专业学习起到正反馈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4药学院职业生涯教育过程

为了帮助在读本科生实现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成度,克服以往职业规划工作的不足,目前江苏大学药学院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定位辅导,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和定位,引导他们更有效率地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9个方面:(1)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即开展专业教育,药学院领导就生物医药的地位和发展情况开设讲座,系部主任为各自专业的学生开展专业介绍会,初步奠定学生专业思想,唤醒职业规划初步意识。(2)每学期系统选课前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方案,了解课程体系设置,构建适合个人的课程系统。(3)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之前开设药学概论课程,以药学职业发展为主线,药物发现、药物研究与开发、药品生产、药品质量控制、药品流通、药品使用及药事管理等为线索,介绍相应的药学职业工作内容及职业发展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使药学类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药学类专业与药学职业的轮廓及特点有概念性了解,引导后期课程的学习。(4)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聘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授、全球职业规划师科学专业地引导学生,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体验活动以及职业规划设计报告。(5)外请工作岗位为医药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部门主管的杰出校友、专职精英为即将进入专业必修课学习阶段的学生做专场报告,深入解析药学相关职业对毕业生专业素质的要求,正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药学素养和职业意识。(6)鼓励学生进行药学相关的职业典型一日或多日体验,其中包括药企的生产、质量控制、渠道销售、药检所检验分析、医院药剂师、学校教师等岗位,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感性地理解职业性质、职业环境、职业特点,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近距离地接触、体会,避免职业选择过程中的迷茫或者误解。(7)联系在医药领域不同岗位上从业多年的师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职业生涯,启迪学生去思考职业和人生的关系,激发学生从业的使命感。(8)多领域多岗位的见习和实训,内容涵盖了药学领域的生产、销售、应用和监管各个范畴。如参观扬子江药业的粉针剂生产线;学习镇江市药检所的工作内容;进入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药房体验药品管理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赴中国药科大学GMP实训中心进行固体制剂、注射剂、冻干粉针剂、生物制药、药物合成、中药提取等生产车间与多条生产线的参观与实践学习,在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实训互动,帮助学生掌握课堂上不可能接触到的实际工作技巧和管理环节,为以后的职业设计打下基础。(9)职业生涯规划报告、职业体验报告、生涯人物访谈报告等撰写和点评,具有职业规划师资格的教师对学生的体验报告和总结进行针对性的解读,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必要时指导学生对职业方向作出调整,反馈职场与职业探索的具体内容。药学院职业生涯教育不仅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更是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本科学习期间的长期、多层次的系统性工程。其主要内容覆盖了生涯唤醒、职场与职业探索以及职业决策这三个主要阶段(图2),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促使他们不断修正学习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唤醒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引起学生对在校期间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本科就读期间乃至整个就职期间,始终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而不是仅仅把职业规划当作一门不重要的课程。以获得学分作为终点。药学类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有针对性,通过讲座、职业体验、人物访谈、见习和实训等活动和过程,探索药学职场和职业,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意愿,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各种职业教育的途径,营造一种职业化环境,促使学生尽可能快地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生涯决策是综合了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教育与职业等外在因素的判断,面临生涯抉择情境时所做的反应[8]。职业决策的科学性与持续的时间因素有很大的关联,较短时间内的职业决策容易造成信息的缺失,相反若决策时间的期限很长或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以获取更充足的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9]。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所以需要兼顾阶段性和衔接性[10]。引导学生做出职业决策时,始终强调需要尽可能透彻地了解职业情况,获取全面的信息;同时,强调职业决策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使学生从大二开始每年对自身和专业就业环境作出评价和考察,比较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决策,从而实现最终的职业规划尽可能接近最客观和最正确,做到人职合理匹配。

5展望

做好药学类本科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药学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方式。需要在目前已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拓展思路,丰富方式,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多邀请药学职业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为学生带来切合实际的职业信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专业、认识药学相关职业;要善于利用网络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平台,全面宏观地评价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职业人生的指导作用;要坚持药学特色,做到对药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作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修正的系统工程,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目的,即帮助学生科学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更好地完成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孟光兴.医药行业就业效应及其对医药类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药学教育,2016,32(1):7-10.

[2]钟为慧,李雯,余红丽,等.提升药学类本科生专业认同度的教育实践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50-151.

[3]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06.

[4]任晓荣,李晓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164-167.

[5]李晓波,赵娜,戴明锋,等.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0,4(3):68-71.

[6]郭宁,王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浅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72-74

[7]马德林,施平,于南.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与体系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7(2):99-104.

[8]苏文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04.

[9]刘忠群,张洪岩,张黎晓.大学生职业决策行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2):239-242.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5

一、认识自己,找到职业规划设计的源动力

(一)喜欢现在的工作,愿意去付出

总结过去,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柜台工作,我能够在岗位上坚持到今,主要还是由于对现在工作的热爱,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同时凭着自己的一份热忱,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获得了等奖项,这些荣誉也增添了我在这个平凡岗位上默默奋斗的信心,我将继续积累经验与培养能力,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有目标感,保持热忱二十多年

对我自己而言,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目标,并持续保持热忱,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一挺而过,一路驰骋。引用一句话:“保持你的热忱二十年,他会回报你一个伟大的成功”。能成功本已不是易事,如果是伟大的成功,可想而知需要我们有多大的坚强与坚持。虽然作为平凡的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但是保持持续的热忱却是我在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关键。

二、认清自己,指定成长计划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农信联社副主任,责任重大,我将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在信用社领导的带领下,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率先垂范,严以律己,努力争当一名合格的农村信用人,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并从提高服务质量抓起,有效改进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二)努力提高公文管理质量和效率,保证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公文是我社开展公务活动的基本工具和重要载体,也是各级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高低的集中现,要实现公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发挥提升机关管理水平和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应重点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公文管理运行基础。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规章体系,是保证公文管理质量和公文水平的重要基础,要根据总行公文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规定,及时制订涵盖公文处理、审核,收发、机要文电管理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积极构建较为完善的公文管理体系。二是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公文管理质量和效率。今后我将重点把好公文审核关、会签关、内容关和文字关,严格公文保密规定,切实加强对涉密文件的签收及各流转环节的管理,有效提高公文流转速度。三是加强对公文的督查督办。进一步细化督查工作程序,建立督查卡、明确督查责任、督查内容、交办时间、完成时限、主办部室,努力提高督查工作的权威性,逐步使督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工作实效,保证政令畅通和全行各项工作的及时、正确贯彻落实。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培育视域;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模式

1引言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具有帮助意义,同时,先进教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有利于改善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实际教学成果。相关人员应明确职业能力培育对高校经济管理学生的重要意义,探究合理对策。

2职业能力培育视域下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改革意义

2.1提升经济管理学科教学效率。职业能力培育视域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可提升教学效率,强化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具体工作中,应在职业能力规划的视角下,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技术进行升级,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职业能力规划中,需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和价值,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1]。2.2有利于学生做出合理职业规划。高校经济管理中,需要利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做出合理规划,促使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能力培训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中,应认识到目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技术不足、职业能力培训缺乏的问题现状,善于分析合理教学技术和实践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2.3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职业能力培育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实践教学中,应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职业规划教育是高校经济管理教学目标之一,对学生进行规划与教育是教学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相关人员认识到职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规划与设计,为学生发展提供方案保障。

3优化职业能力培育视域下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模式有效途径

3.1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案设计。为保证职业能力培育效果,需要制定以学生职业能力培育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规划。教学方案的设计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针对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可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促使学生更好学习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教学计划中融入职业发展内容。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应考虑学生的参与度,设计基于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实践教学中,可设计多样化教学形式,例如,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实践表明,在职业能力培育视域下,高校经济管理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此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收集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知识资料,对职业规划技术进行归纳,为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保障。3.2实践教学活动的合理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并且保证学生了解经济管理专业岗位相关情况。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在职业能力培育视域下,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关键是利用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果。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经济管理专业实际情况,组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检验。学校方面可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并且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化培养,促使学生业务知识更加扎实,为自身的职业规划准备良好基础。目前,职业能力教育中,对学生的培养力度不足,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改进,促使学生更加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际教学能力。3.3ERP沙盘模拟实验平台。ERP实验平台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软件技术、沙盘作业和综合实验三种形式开展。实际教学中,ERP软件中每个教学模块对应企业相关方面实操业务,学生可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结合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知识,对软件进行技术操作,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可实现对企业业务的合理操作,并且通过多次演练,提升实际教学成果。在职业能力培育的视域下,以网络实验平台实现的ERP沙盘模拟作业,增加教学过程的体验程度,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2]。在网络沙盘模拟平台中,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智能化管理和教学,对学生实际业务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实践教学中,为保障ERP沙盘教学技术的有效落实,可开展与ERP平台相匹配的综合实验课,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起到巩固作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实验课程创新教学技术,注重利用先进的网络教学方式,提升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为学生发展贡献主要力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案、合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利用ERP沙盘模拟实验平台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提供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同时,相关教学策略的应用,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获得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婷.试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角度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9(14):182.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7

1.课程设置与学生发展存在冲突

根据中职课程设置标准的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应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完成教学工作。经过该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之际制订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和《个人创业计划书》,课程教学目标也能够较好的实现。但是,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创业就业的设计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职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定位和自己未来发展的认识都较模糊,此时制定的职业、就业、创业规划科学性不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对自己的未来作用不大。

2.课程教材的指导性有待加强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一书遵循了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项目、案例十分丰富,对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有成效。但是,一方面存在着以成功教育为引导,忽略以就业为导向的问题,为激励中职学生的创业就业理想,成功案例较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观;另一方面,强调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技能教育,忽视对学生自我价值培养的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步骤的操作训练,强化学生为就业而就业的理念,不利于其终身发展。

3.课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有待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课程,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筹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的知识视野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且长期受技能教学优于文化课程教学观念的影响,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这一新兴课程重视不足,大部分学校由德育课程教师兼课,师培工作也相对滞后。教师队伍专业化素养的不足,成为了束缚该课程正效能发挥的重大因素。

4.课程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大部分学校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受德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枝笔,一本书,一张试卷就构成了该课程从授课到评价的全过程。灌输式的填鸭教育方法的沿用,使得这门本应是理论与实践并举,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在学生的心中变得索然无味。单一的书面式终结性考核方式也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遭到严重打击,教学、评价方法的不科学也阻碍着中职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实现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提升策略的浅议

1.课程教学依据学生发展分阶段进行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包含学生个体设计职业规划、学生求职就业和创业两个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现行的课程教学是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完成教学任务,不利于中职学生对自身职业与就业观念的科学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教学阶段,在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上半阶段完成该课程“学习领域一”~“学习领域四”的教学内容,系统教授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以“巩固拓展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设计”为中期考核,使得学生通过半程教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状况、个体自身的各项职业潜在素养有基础性了解,掌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要领。在中职二年级第二学期的下半阶段进行该课程“学习领域五”~“学习领域七”的教学,以“巩固拓展两个人求职书设计”“巩固拓展三个人创业计划书设计”为终点。通过分阶段的教学,可以使得中职学生拥有职业规划设计的基础能力,并允许他们随着中职学习生活的深入,对专业、自我认识的发展和个人发展方向定位的变化而重新进行设计,这样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就能够大大提升,改变“叫好不叫座”的窘状。

2.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课程教学成效优劣的重要因素。针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起步晚,师资队伍专业化不强已经影响课程实效的状况,可行的办法就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积极对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等模式的课程教学能力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可以胜任该课程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强该课程教师的上岗专业要求,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促使该课程教师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师的考证,并将其作为职务聘任、考核和晋升的指标。通过这两种做法可提高课任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够辅助中职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就业和创业。

3.了解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差异性十分明显,因此教师全面掌握个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个体教学,这对提高课程教学成效效果明显。首先,要摸清学生状况,在授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向班主任了解等办法,了解学生的性别、专业性质、个性特征和教室任职等对未来职业规划影响较大的因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辅导得更到位;其次,要熟悉专业特征,了解自己所任课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对人才的个性要求都不尽相同。只有全面了解课程性质,才能够使该课程达到“三贴近”的中职课程教学要求。

4.创新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不是一门空洞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囊括实践活动、模拟训练、文化传授的综合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该课程特点,对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要积极采用现实案例教学法,让优秀毕业生进课堂演讲,通过学兄、学姐自述就业和创业历程的鲜活经历,让学生全面认识求职、创业风险和机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实践活动,可以应用中职学生好表现的特点,组织展现类活动,增强课程吸引力,还要大胆改革课程评价,以赛代考,通过组织各种竞赛全面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与运用能力、文字组织和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能力,通过评价促使学生习得真本领。

三、结语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8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对“职业指导”是这样解释的:“职业指导,亦称职业咨询或就业指导,指根据社会职业需要针对人们的个人特点以及社会与家庭环境等条件,引导他们较为合适的确定职业定向、选择劳动岗位或者转到新的职业领域的社会活动,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培养、服务及援助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人职匹配的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职业指导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职业理想和目标,合理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人职的科学匹配;指导学生的就业行为,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最终帮助学生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个性特点进行职业决策,即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及改进职业[1]。通俗地说,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和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市场需求,并提供就业咨询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设计适合自己的人生观、人才观和就业观,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2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置了专门人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就业指导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导致就业指导机构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2.1职业指导概念不清

职业指导倾向于关注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服务,而就业指导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毕业时一次性的就业服务,就业工作中常常把职业指导理解为就业指导。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局限于为毕业生提供最新的招聘信息,开展面试技巧讲座,为毕业生办理毕业手续、招聘信息、制定就业计划等,缺乏职业指导的具体体现。这些当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规划的引导才是最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过分看重眼前的就业问题,“先就业,后择业”,认为第一份工作不重要,以后还有很多机会重新选择新的工作,片面追求就业率,忽视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注,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2职业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职业指导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指导人员知识广能力强。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主要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者、思想教育工作者及从事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虽“多才多艺”,但是,其中许多人缺乏相关学科背景和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又没有定期进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关键技能匮乏,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进行职业指导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达不到预期的指导效果。

2.3个性化职业指导缺乏

高质量就业应该建立在“人职匹配”的基础上。“人职匹配”理论的主要特征就是要强调个体心理测量和心理咨询手段的运用。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生涯规划等就业指导课程、指导讲座都属于普及性的指导,主要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职业指导的方法手段简单,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而大学生都是个体的存在,具有特殊性,因此,单纯的普及性的职业指导是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很难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起到真正的重要作用。

3职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和重要性

3.1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我国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发达国家职业指导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很多是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有职业辅导之类课程。我国中小学阶段,学校和家长对于学生进行的有关职业方面的指导是非常匮乏的,学生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感到“困惑”与“迷茫”,时间很充裕,但无事可做,没有新的方向和目标,茫然无所适从。职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职业、职业特点以及职业素质要求,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性格,并把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职业指导还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及就业趋势,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就业观,引导他们摒弃工作岗位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正确观念,同时更好的促进自身加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加自主的、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认识到“事事皆要有人为,行行都有状元出”,从而明确职业目标,理性对待就业,最终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观[2]。

3.2有利于大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认识客观环境、职业世界,从而找到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合理的职业目标,为获得事业成功奠定基础。职业生涯发展是一系列选择性连续进行的结果,职业选择不是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高校的职业指导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技术和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工作价值观,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评价;通过案例展示、角色扮演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外在的工作世界及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决策能力,通过帮助他们树立人职匹配的观念,学会从一开始就科学有效的进行大学阶段的生活学习规划,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明确将来的职业目标,最终使得学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3.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就业方法和技巧

求职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学问。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就业的经历,也缺乏求职的技巧,而求职方法技巧对就业成功与否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掌握求职方法和技巧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实用的,这方面技能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提高。职业指导课程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求职信,进行简历的制作、如何进行面试、掌握面试笔试的技巧,了解求职的基本礼仪、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就业方法和技巧,增强就业求职信心,从而顺利就业。

3.4有利于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

就业困难群体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就业形势和个人情况判断不足,无法进行职业决策。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指导通过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辅导,调整他们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帮助他们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分析职业人员素质要求,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分析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能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方向;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能帮助就业困难群体掌握从事职业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就业。

3.5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我国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社会职业的发展和大学生双向选择就业,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岗位的激烈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都没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以致在众多的职业岗位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甚至见异思迁。部分大学生出现怯场、焦虑、缺乏自信、选择性恐惧等各种心理障碍。职业指导可以让大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自我,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面对现实,敢于竞争,提高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在选择职业时,敢于决策,善于决策,果断决策。

4推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4.1坚持“以人为本”,全过程的职业指导理念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在新形势下,职业指导工作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更应注重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的发展最终是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始终关注个体的需求和长远的发展。职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要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步骤、有秩序、有重点地采用不同方式方法指导。如我院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将职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在学生大一时期,结合入学教育,开展自我认知,规划设计大学生活,树立职业理想;大二时期,结合职业见习,开展实践体验,确立职业目标;大三时期,结合教学实习,进行人职匹配,实现职业预备;大四时期,结合顶岗实习,进行职业适应,并最终获得职业。

4.2坚持“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观念

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职业兴趣与职业环境密切相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特征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是只有当这三者相匹配时,才是最佳的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只能适应一种或几种特点的职业要求,没有人能够胜任所有的职业,而每一种职业对从业人员也都有特殊的要求。人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兴趣、性格等,一个人可以从事多种职业,但并非在所有职业中都能取得成功和快乐,只有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与自己的能力特征相匹配的,才能发挥个人的优势,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个性化职业指导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职业指导必须按照求职者的自身条件,量体裁衣,个性化地提供帮助,实现人职匹配,帮助求职者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3]。

4.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应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培养科学的就业意识。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或竞赛活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个性特点,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特长、专业、性格、智商、情商和各种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加以整合,分析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优势,确定个人职业目标,并制定适合自身的、可操作性强的、发展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开展小组讨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会、简历设计制作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求职技巧。高校应成立职业生涯辅导的专门机构,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配备专职职业指导人员,建立职业指导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一对一分析和指导,实现学生职业规划的个性化,增强高校职业指导的专业性。

4.4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对广大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传统的职业指导教学模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已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接受新鲜事物知识的需求,因而职业指导需要利用覆盖面更广的有效新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职业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应加强网络建设,有效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专门开通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网站,构建大学生职业指导网络平台,突破时空限制,拉近高校、学生、社会三者距离,利用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增强职业指导吸引力,让大学生更及时、更有效、更广泛地接受职业指导,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的发展[4]。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9

一、自我评估

1、“我是谁?”

我现在是一名学会计的大二学生。性格外向,乐观自信;做事情追求最好,不怕失败;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喜欢挑战自我。坚信一切事在人为,努力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所回报的。

2、“我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性格开朗,善于表达,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比较善于分析和总结,善于学习、思考;做事情比较认真,讲求效率;注重团队协作。

缺点:对于没充分把握的事,过于谨慎,易错失机会;在公众面前讲话,会显得比较紧张。

3、“我适合做什么?

自我分析认为我比较自强、好动、喜爱成就感、不太喜欢太多约束的事情,比较适合做一些有点挑战的工作,可以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职业。而物流这个专业正是符合我的性格,最主要的是我自己本身对这个专业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二、职业机会评估

会计高层次人才前景也不容乐观。注册会计师被认为是会计精英,待遇很高,其实不然。第一,注册会计师不是那么容易考过,原来5门课,现在是6+X,每年有60万人参加注册考试,而每年通过考试的也就300人,通过率你算一算,这300人平均用4年时间苦战放得正果。第二、学习4年考过还好,考不过的那4年青春也就白费了,注册教材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今天学的知识也许明天就过期了,过期了就是错误的,20-30岁是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最美好的时期,可是注定绝大多数注册考生会浪费4年时光一事无成。第三、考过注册了,你很乐观,可是强大的工作压力很快就使你乐观不起来,每天工作到半夜,每天审计报表审计数字,你可以看看那些注册会计师,男的多数是秃顶,女的多数是老太婆,待遇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多的可能年薪50万,那少的也就3-5万,想想自己的付出和待遇不成比例,只能人前光鲜,人后苦笑。

三、确立职业目标路径

2009---2010:在校期间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多学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考一些证书,如,会计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三级、物流师资格证等。不断地接触一些新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努力做到成绩突出。公务员之家

2010---2013:毕业以后我会尝试自己找份工作,最好能够在一个中小型的公司工作。这段时间主要是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专业水平,进一步学习会计各方面工作技巧,提高自己对会计专业实践化进一步的认知,总结工作经验。

2013---2018: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五年时间,做到部门主管的位置,进入公司管理层。2019以后:等自己有一定积蓄时,会选择创业或做其他方面投资。

四、制定行为计划

1.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好好上课的同时阅读大量的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参加学院组织的研究活动,与同学共同学习。

2.在三年内把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过。大三的时候找机会到公司实习,多做一些有关会计方面的工作。

3.多与学长学姐还有本专业的一些名士交流,为自己的将来发展铺路。了解社会实事,多做实践。

6.注重生活方面的活动。参加一个有意义的社团活动,从社团中学到一些知识,和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职业规划设计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近些年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透露,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1],就业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就业不稳定因素愈发突出。如何通过高校生涯教育合理规划个人职业路径,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高校育人应有之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是帮助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载体。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自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大多数高校按照要求开设了该课程,但是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2008-2018年为时间阶段,将10年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归纳,旨在为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文献数量情况。从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便纳入了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就业“一把手”工程,课程建设与教学开始受到关注,相关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含“教学改革”为主题词在CNKI知网进行精确搜索(下同),相关硕博论文共有10篇,围绕课程教学的共有4篇,分别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张宁辉的硕士学位论文《体验式教学———在高校生涯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6),西南大学严怡的博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2015),上海师范大学刘中丽的硕士论文《项目课程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2016),重庆师范大学蒋双雄的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优化研究》(2017)。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为主题词从2001年迄今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128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共有1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之前,相关论文为0,从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从2007年的第1篇开始,逐年递增,2007-2011年共有20余篇,而在2015、2018年,相关文献发表达到顶峰,分别为22篇和20篇。(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方法。以现有研究文献来看,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性研究的文献总数为96篇,占全部文献总数的75%;通过实证或者调查问卷研究的文献为29篇,其中以高校作为个案研究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文献为16篇,如王莎佳的《中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设计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认知与需求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结果反映民族高校大学生在职业规划需求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期望值很高”。[2]余明的《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调查问卷“对比课程开设前、课程结束时、课程结束一年后的教学效果数据,发现该课程体系能够提高课程的实效性。”[3]另外结合个案进行定性研究的文献约为13篇,如张宁辉的《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2016),张小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以石河子大学为例》(2015)。除此之外,还有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形成研究综述,如刘甜甜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研究与走向分析》(2013),孟芳的《综述与展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5),王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方法述评》(2016)。(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的研究视角。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视角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学科理论进行研究。如基于心理学的研究,包括万洪芳《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研究》(2016)等5篇文章,分别以心理学基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基于管理学的研究,以陈捷的《基于TOC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研究》(2015)等3篇文章,主要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要素、实施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其余则主要从教育学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第二类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研究。最早的如在教育部发文要求2008年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背景下,尹玉斌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2009),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张迎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2013),魏东初的《中国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新视野》(2014),刑晓杨的《大数据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2014),周丽妲的《互联网+视阙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探索》(2017)等,王晓蕾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研究》(2017)等共有文献19篇,分别契合时代背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实施和评价等进行了具体研讨。第三类则着眼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如陈文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构建思考》(2009)、郭海侠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2013)、詹晓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2018)等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队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二、对大学生生涯规划教学改革研究内容的分析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是促使教学改革的源生动力。因此相关文献很多都涉及到对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类观点:1.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放到应有位置,资源倾斜不够。张迎认为,“无论是经费的投入、师资的配备,还是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4];马小红认为,“部分高校在教学中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同步管理。”[5]这些都反映了在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过程中,其重要性和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支撑。2.课程设计不完善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深度、连贯性等进行整体规划与安排,是一门课程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者认为当前该课程设计有了很大改进,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魏茜、尹玉斌等认为目前多数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没有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展开系统化、连贯化、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内容缺乏差异性和深度。张竞认为“课程编排很少考虑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学生就业去向等因素,使得所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如出一辙”。[6]张爱芹认为课程内容陈旧,很多新的理论和方法没有被及时吸纳进来。[7](3)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等。张烨认为目前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没有根据本地实际就业形势给出差异化指导,也没有带领学生深入就业市场或者企业进行实地的学习。[8]3.师资力量薄弱教育主体的专业化水平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虽正在逐渐增多,但相对于快速增长的学生人数以及日益提高的教学实际需求,教学队伍的质量有待提升。梁建春认为“教师无论从机构设置、职能的发展、职业化和专业化队伍建设很难达到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9]4.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反映的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以及效果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考评。但是,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一直存在着缺陷。汤锐华认为,当前课程的评价局限于学校教学的评估,侧重于评估学生知识理论的掌握,缺乏对学生实际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没有形成学生跟踪调查和分析的机制,也缺少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联动评价机制。[10](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对课程教学改革具有方向指引作用,约有23篇文献对其教学目标和理念进行了研究。就教学改革目标而言,陈文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课程构建思考》(2009),认为教学目标包括核心目标、基本目标和总目标。邢晓阳(2014)认为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还要厘清“鱼”“渔”“欲”三者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总体而言,教改的目标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要求》保持一致,“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11]教学理念方面,随着教学的深入和时代背景的发展,教学理念从内涵到外延不断延伸。陈文举认为,应建立起能适应新形势的面向学生生活的、面向个体的、面向素养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系统[12];王莎佳(2011)认为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引导”;魏东初(2014)从“中国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隐含的德育功能对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赵海莹(2015)从实践育人的角度提出有效促进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王晓蕾(2017)认为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在教学中与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侯士兵(2018)则强调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推进高校生涯规划课程改革。(三)课程体系的建立研究。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保证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有关课程体系的设立,当前主要观点如下:1.建立全方位的综合课程体系,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贯穿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13]陈蓝爝认为,要制定以“全程职业生涯指导”为理念的教学目标,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中。[14]陈文举认为,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在大学四个年级应有所侧重。第一年的重点:从入学教育开始;第二年的重点:收集本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信息;第三年的重点:明确学生个人职业选择的实际决策过程;第四年的重点:选择决定毕业后最期望的职业目标。[12]2.构建实践体系。张宁辉等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全面贯彻“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把职业指导课程从课堂搬到校外企业。[15]马洁认为,学校应该有目的组织相关的学生活动,例如组织模拟招聘大会、举办简历设计大赛和职业规划设计大赛等创新型活动等。[16]杜文海认为需开设大学生职文化素质课程等。[17]戴镒东认为要构建全新的双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与实践体系。[18]3.教学体系主体加强联动,为课程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徐幼文认为,以就业主管部门为牵头单位,负责整体架构、实施与协调;教务处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来设计学业知识体系,负责相关课程课时与学分的安排、认定以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学生处、团委负责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活动提供平台;心理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知识授课与辅导;各学院负责根据专业特性提供相应的实践单位等。[19](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关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王庆林(2011),李玉洁(2013),古长畔(2015)均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进行了专题研究,包括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李玉洁(2013)提出创新网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跟踪服务法、实践体验法等。郭海侠(2013)则是在“听中学”“看中学”“说中学”“做中学”中将用课堂研讨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张悦(2018)对团体辅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进行了专项研究,李茂平(2016)认为“高校在普及生涯规划知识的同时充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立足专业、年级、需求等制定规划辅导方案,通过开展个体、团体生涯咨询辅导,辅之以课程教学”。[20]此外,杨春梅(2012)还研究了榜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关教学方式研究,张玉婷(2012),马小红(2015),顾亚莉(2017)均对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体验性教学模式运用策略,以期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夏佩(2015),顾华(2018)则着眼于翻转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育培养。王海红(2015),吕华芹(2016)则明确任务型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呈现、任务学习、任务运用和任务反思几个模式环节,使学生“通过任务引领来开展学习,在任务完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展开自我管理”[21],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升。此外,在互联网背景下,李娟(2016)研究了“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贺修裕(2018)研究了围绕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移动学习模式。(五)课程评价与教学效果。课程评价机制的确立,是生涯发展课程规范化建设的标志之一,也是促进其不断完善的动力之一。对于该课程评价的研究,逐渐成为近年来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象。李仁伟(2018)对课程考评体系进行专题研究,通过打破传统考核模式、倡导学以致用,增强课堂学习时效性,小班型、小组讨论方式教学,注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建立课程评价体系。[22]陈捷(2015)认为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可以通过测验法和等级评价法进行量化评价,档案袋评价和逸事评价进行质化评价。[23]汤锐华提出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多方联动课程评价体系,一要建立课程评价标准,二要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联动评价机制,三要掌握科学的评价工具。[10]李志锋强调对评价结果科学的分析与处理,加强校友联系,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库。[24]对于教学效果的研究,不少学者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如王莎佳,在课程前对首批上课的2450名学生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认知与需求”问卷调查[2],课程结束之后,又组织进行教学反馈问卷调查。余明则向华南农业大学2012级本科生发放问卷,对比课程开设前、课程结束时、课程结束一年后的教学效果数据,探索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实效性。[3]许明采用层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构建了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实现对职业规划课堂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价,他认为在职业规划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更应该强调师生互动以及学生的高度参与。[25]

三、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