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8 17:44:44

金融科技管理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1

1概述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制尚还存在某些问题与现在情况不太一致。需要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摸索和解决,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科技进步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科技战略定位在以科技创新为主,这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巨大的推动力。技术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方式构建,符合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则是重要举措之一。

2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现状

2.1科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科技管理机制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仍没有突破传统管理模式,体制性障碍一直是影响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适应科研项目的管理、评价和监管机制没有建立;为科研技术人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鼓励创新的环境等还不够。使得目前面临科技资源不够集中、组织协调能力不足,以至影响到科技发展目标的实施,因此,科技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

2.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并逐渐与国际接轨,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略显滞后。市场机制要求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目前很多科研项目计划并未使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导致科技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难,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不够紧密。据统计部门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10%,实现产业化的更是不足5%,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许多科技成果还存在含金量低、脱离市场及企业实际需求等现象,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大降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受到严重制约。

3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措施

3.1制定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高度融合,科技管理应遵循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科研活动要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上实现分层管理,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分清创新要素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以及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采取观念转变、科学引导、激励机制等不同举措,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创新体系。

3.2具体措施

3.2.1转变职能,创新科技管理理念

科技创新要求科技管理必须创新,而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科技管理理念必须首先创新。目前科技管理仍是决策与执行一体,科技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科技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安排项目经费分配,甚至负责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这样造成科技项目与社会需求不紧密。只有转变这种管理方式,转变职能,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分立的科技管理机制。一是,将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建议参照国外先进科研管理经验,成立管理委员会遵照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项目审批、管理和具体管理,科研经费预算与分配。把科技管理部门从日常繁重的项目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建立科技决策咨询机制,综合各领域专家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及决策咨询服务,准确把握创新资源与宏观发展趋势,项目计划科学设置,引导科技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健全监督问责机制。由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评估,依法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定期评价考核项目承担者信用。由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监督考核管理委员会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3.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为科技人才建立合理评价机制

目前,导致科研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科研机构对科技人才的评估考核不规范。科技管理部门应在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基础上,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科技人才评估科学合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积极性。科研管理过程中要建立适宜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科研活动及成果进行合理评价,调控科研人员的行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3.2.3推动全面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售后服务

实施科技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建立全面、规范的制度体系,国外先进的精细化科研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前提是充分重视科技管理制度建设,把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规章制度中指导各项工作的开展,吸收经验,不断完善现有工作模式,保证科研活动有序开展。在科研管理实践中,只有加强细节管理,关注具体服务内容,才能真正做到管理精细化,从细节中吸取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个从局部到全局、再由全局到局部、再全局的循环往复上升的螺旋式过程。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制度变迁引起的。科技管理体制作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克服体制及理念的束缚,不断改革和创新,从政府职能、管理理念、精细管理等诸多方面入手,为科研项目与科技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将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形成激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早日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

作者:李婷工作单位:黑龙江省计算机软件研究中心

第二篇

一、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科技创新包括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科技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总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依靠生产实践积累经验来推动发展到依靠技术突破来推进科技创新系统的作用将越来越成为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和保障力量,因此,推进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始终诀定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社会和谐、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科技管理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技管理创新促进了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生态的保护以及环境改善功能;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开发了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对有限的天然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高效、综合利用。科技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通过技术创新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可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和谐统一。

三、科技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狠抓产学研对接工作。我们应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园区周边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引导、扶持区域内的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企业可以直接对大学和研究机构提出技术需求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这样大学和研究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并且也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

(二)通过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生态化的科技创新的目标。要坚持利用科技创新,优化布局,注重彰显水系景观、绿色生态的特色,充分保护利用水系,精心规划滨水空间。通过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从而打造合理便捷的智能化交通道路系统、适宜工作休闲的绿色生态系统、配套完善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系统。

(三)科技创新要努力实现高新产业的集群,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科技创新在吸收大量科技产业的基础上,吸引大量的科技人才、科研设备、科技成果、信息和资金等资源提高城区内科技企业的竞争力,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资源从而实现城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产业集群的发展又必然会吸纳更多的资源最终可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科技的开放合作鹿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国际合作。支持中国的企业、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也欢迎国际的研究机构、大学、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要努力促进中国与国际机构的合作创新,共同分享科技创新的成果。要着眼长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合理关系,从可持续发展掌握科技规律的角度,政府对公益性的基础研究要始终保持一定的力度,同时对于科研成果应用技术的研究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发挥企业的作用。目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比较注重于最终发表科技论文获得科技奖而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生产技术的动力弱一些。因此我们在政策取向上提出一方面要鼓励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有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最熟悉市场的需求所以在技术的研发上,要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需不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更应重视依靠创新驱动。

(五)加快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0的问题鹿极进行两者协同的有益探索。我们在创新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协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而且还要在服务链与产业链的协同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具体的做法是:建立服务产品超市打造科技服务平台。

(六)科技管理创新实践,实际上也是一个探索、创新发展经济和社会管理的过程。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系统思维和协同创新。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配合、紧密协作的创新行为。有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社会协同主要是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和力量让更多方面共同参与社会创新管理形成社会管理合力。这需要我们跳出管理抓管理跳出区域抓管理跳出部门抓管理将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小力量0集聚到社会化管理这个大系统中来周绕一个既定目标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发展。将社会化/大管理0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发挥我国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强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寻求开辟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我们通过研究创新科技管理,深刻地认识到,科技管理的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曲径相通的。科技管理创新离不开经济发展的程度经济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推动科技管理创新更上一个层次。因此,创新科技管理新途径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是社会形势发展的必须,同样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当前,创新科技管理新途径的探讨忍形成必然趋势。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这个全民所关注的活动中来,真正为创新科技管理新途径、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雷宇赵晓丽工作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第三篇

1.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1)明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江苏省深刻认识到深化科技体制改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重点,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重点围绕科技拨款制度改革、政研分开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作考核机制等展开,在组织结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主体活力能力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断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江苏省不断营造创新的发展环境,完善创新机制,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创新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提高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目前,累计建有企业研发机构超过4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5%。产学研合作推动形成了5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500余家创新型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同时,江苏开展的“科技镇长团”工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桥梁。

(3)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大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力度,深入推进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省建设,启动建设多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科技支行和科技小贷公司;坚持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相继出台了“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等政策,吸引了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形成了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高端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以资金计划为基础、工作计划为抓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2.江苏省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1)科技资源配置和投入结构有待优化。江苏省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过于行政化,政府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经费使用集中于激励技术知识的生产,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创新服务组织和市场培育略显欠缺。同时,政府投入更多是以竞争性项目方式进行分配,使科研机构的基础性、长远性的重大研究项目难以深入开展和突破。此外,现有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重视科技投入总量,对科技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科技创新的经济绩效不够突出。

(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强化。在现有支持企业创新的体系和观念上,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着偏好大企业的现象,在宏观政策上相对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适度支持。现有的财政科技投入方式,难以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作为小企业外部融资主渠道的银行,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服务的增长,明显滞后于中小企业对金融需求的增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同时,企业自身科技人力资源等不足,部分企业还停留在创新链中低端位置。

(3)评价考核工作的改革有待深化。各地存在着以GDP考核代替经济建设考核、以GDP排座次论英雄的弊端,对科技考核的重视明显不足,导致经济与科技的分离。科技指标偏重短期效应,忽略长期效应考核,往往只片面追求眼前科技投入和成果数量的增长,忽略了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率和科技成果的质量结构。区域科技考核方面缺少差异化标准,现有的区域科技工作考核体系强调项目的先进性,忽略了不同县市的产业定位和发展基础的差异化。此外科技成果评价程序不够合理等问题也需要尽快解决。

(4)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需进一步明确。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薪酬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偏重于短期激励方式作为首选,长期激励未得到重视。同时,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操作不规范,知识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政策的执行不够到位,对科技人才的激励效应不够显著。此外,人才流动激励机制需要进一步强化,全省大部分的博士集中在高校院所,企业集聚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相比仍显不足。

3.深化江苏省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1)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的相关政策,重点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打破壁垒和分割,加强科技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立足高端化目标和全球化视野,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创新战略,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与交流,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大幅度提高企业等主体获取和吸纳世界创新资源的水平和能力。同时,完善科技项目的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形成倾力创新的正确导向,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

(2)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制。大幅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加大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充分发挥江苏省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的示范效应,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社保基金等社会资金开展创投业务。此外,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加强与金融系统的合作,推动设立一批科技支行、科技保险公司和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鼓励创新业务发展模式,探索建立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机制。

(3)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不断完善、推行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股权激励分配制度,加速知识产权的资产化、资本化,形成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动力机制。推进科技项目经费使用制度改革,尊重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的创造性贡献,适当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增强经费使用的灵活性,允许按一定比例列支人员活动经费。同时,大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围绕“双创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加强用才、留才、育才环境建设,完善科研资金使用、知识产权归属、重大创新成果奖励制度。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防范

一、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农村商业银行脱胎于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都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利率市场全面放开、“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和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倒逼着农村商业银行抓紧推进综合化经营、加快业务转型、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多地向管理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和向风险防控要效益,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建设和科技管理也因此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除了具有危害性大、波及面广、突发性强、隐秘性高等特点外,由于诸多原因,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防范在新的形势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网点覆盖面广,科技管理半径长

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数量不仅居各金融机构首位,而且覆盖面广,以辽宁省丹东市为例,全地区共有144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从远离大陆的海岛到偏远山区都有农村商业银行的营业机构,物理网点覆盖了市区主要街道和全部乡镇,以电话POS机为终端的助农取款点覆盖了全部行政村,管理半径长,数据传输距离远,科技人员相对不足,风险点众多,设备和线路遭受地震、雷击、海啸、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机率更高,科技风险隐患排查和故障排除的困难更大,周期更长。

(二)客户群体庞大,设备故障率更高

农村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也同样居各金融机构首位,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国家粮食直补、燃油补贴等业务以及陆续开办代收取暖费、水费、燃气费等业务,与大量市内个人客户和几乎每个农村个人客户都建立了直接的业务关联。在对公客户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以广大小微企业为重点扶持对象,紧密结合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特点展开针对性的服务和营销,这些小微企业或个体商户的信贷业务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间业务以结算汇兑业务为主。总之,无论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还是小微企业客户,这两大客户群体不仅具有数量庞大的特点,而且单笔交易额较小且交易频繁,有时交易时间也相对集中,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终端设备和科技网络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承载着更多、更大、更集中的业务量和数据量,折旧更快,故障率更高。

(三)起步时间较晚,经验不够丰富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村商业银行及其前身农村信用社的科技工作起步较晚,在科技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经验积累还略显不足,特别是在遭遇各类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经验还不够丰富。

二、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工作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几乎所有专业、所有岗位、所有流程都与信息科技密切相关,失去了信息科技的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将无法开展任何业务。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科技工作日益凸显的重要性和科技风险防范的严峻性、特殊性,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确立全面防范、全员参与、全程管理的科技风险防控机制和防控体系,才能在未来科技建设及各项业务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有效地管理和防范科技风险。

(一)全员认识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客户众多,一旦发生科技风险不仅严重影响正常营业,危及客户的资金信息安全,还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舆情和声誉风险。因此要自上而下地在各级高管和广大员工中全面树立科技风险防范意识,改变以往科技工作“硬件重建设、轻管理,软件重推广、轻维护”的错误认识,把科技风险管理作为金融风险防范和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常工作来抓,不断前移科技风险的控制关口。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科技工作起步较晚,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以来运行也较为平稳,在对广大干部员工的科技风险培训和教育活动中要多引用和剖析其他商业银行的反面案例,加强科技风险防范理念的传导,要让全体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到科技风险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后果,根除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麻痹大意思想,对科技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二)责任落实到位

一是落实领导班子责任,各级“一把手”是本机构科技风险防范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科技工作的副行长作为直接责任人,各级机构要与案防、安保等专业一样层层签订科技风险防范工作责任状,形成逐级落实、分级负责的良好局面;二是落实部门责任,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风险防范不能只依靠科技管理部门,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在科技风险防范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特别是稽核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要放到与科技管理部门同等重要的地位,全面构建监管机构要求的科技风险“三道防线”;三是落实各岗位责任,除了科技专业员工外,各专业员工都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实际承担一定的科技风险防范工作责任,营造科技风险防范人人有责、全员参与的氛围。

(三)制度完善到位

一是要注重时效性,与信贷、负债等农村商业银行的传统专业相比,科技专业是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为频繁的专业,因此科技管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要积极顺应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既要及时查缺补遗,覆盖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出现风险盲区,又要及时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避免做无用功;二是要注重全面性,在制订专门的科技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农村商业银行各专业的内控制度都要包含或涉及相关的科技风险防范的内容,要确立全面、系统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三是要注重操作性,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管理制度要更接地气,要与各法人机构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监督检查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的科技、安保、稽核、风险、负债等各专业要密切配合、互相联动,通过飞行检查、随机抽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科技专业安全检查和风险排查,督促各级营业机构切实抓好相关科技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建立健全科技风险的排查、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深层次查找农村商业银行科技风险的顽固性、隐蔽性和苗头性问题。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风险点和风险隐患要及时反馈给相关机构或部门并督促其进行有效整改。对在检查中发现的违反操作规程、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各级责任人给予处罚,尤其是造成生产事故的要严厉问责,全辖通报,树立反面典型。

(五)队伍建设到位

一是建立农村商业银行自己的开发队伍,能够深入地与各专业员工沟通交互,熟悉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流程,能够开发出运行效率较高、占有资源较少、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的各类业务系统,并做好后续的系统维护和升级工作,避免因系统核心代码外包而产生风险;二是打造一支技术精湛、业务熟练的科技管理队伍,能够较好地履行硬件设施的日常维护和软件推广等工作,及时排除设备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故障;三是培养各机构的兼职科技人员,抓好全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弥补农村商业银行科技管理半径过长的缺陷。

(六)设施配备到位

农村商业银行网点分布广泛,数据传输距离远,遭遇各类自然灾害的机率大,这些都为科技设施的建设、维护和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加大各级中心机房、综合布线、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防震、防潮、防火、防鼠等各类防护设施配备到位;二是严格按照科技管理制度,对各类硬件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并做好相关记录,对已过保修期或达到使用年限的硬件设施要及时更换与登记;三是发电机、路由器、网线等各类备用设施和物质不仅要储备充足,而且要定期检测,确保其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七)应急演练到位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绩效;企业

2006年,我国创建并改变了原有的发展道路,改为了科技创新型的新时代路径。但是科技创新型的发展道路是需要耗时耗力的一项体系性的建设,而且需要一种适合科技创新的建设环境。经济的发展便是能快速加快科技创新的有利因素之一,拥有一个完善运行的经济体系不但可以创新发展,还能有效减少风险。最近几年,我国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有关科技管理、科技创新的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技术的协调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国内的科技管理行业的融资较难、创新的成效不高等方面的缺陷依然存在。

1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1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飞跃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依靠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存在潜力的市场等来提高的,并不是质的提升,所以这种状况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的企业,是加强科技以及经济紧密结合的作用点,也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需要突破的点,不仅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的发展也证明了科技管理的发展对企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政府在2006的时候便推出了新型的发展计划,在之后我国又将其上升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计划和提高国力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科技科技管理与创新技术是我们建设创新的制度,科技的支持可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1.2研究的意义

为了使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很多企业已经创建了许多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利的举措,比如,增大对科技领域的投资、加强科技创新,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能促进科技的发展,还能推动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结合成效。当前,国内很多的科技公司都面临着各种情况,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科技系统向企业提供科技的过程中,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表现在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行为会降低科技系统向企业投资的意愿。所以,企业创新融资难、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却始终存在。加强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不仅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与金融缺少的问题,还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2我国科技管理的内涵及现状

2.1科技管理的概念

科技管理也就是通过采用最佳的途径与方法,根据科技发展的规律,将其与社会、经济融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从而有效满足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合作及技术转让的总称。科技的种类有很多,其分类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狭义的科技管理又被称之为科研管理,是一种微观层次的科技管理。科技管理通过运用科学性的方法来调节和控制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是对资源、研究和成果进行相关的管理,职员对企业的工作内容与所创造的效益进行考核,为所制定的目标提供事实依据,并制定新的目标。科技管理可以促进职员进一步确定发展目标,同时保证资源、研究及成果的顺利完成。

2.2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

科技管理是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的科技管理包括了整个企业的整体性、策略性的科技预测与规划,还有促进企业技术、管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科技管理的重要性,科技管理是企业取得效益与长期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企业需要把科技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一般来说,科技的投入和产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且科技投入的积极影响会更大,主要是对人才和经费的投入,通过对企业技术的管理让企业快速地发展。当下,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这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科技进行有效管理,这也直接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绩效。如何能有效进行科技的管理,最大程度上利用企业技术是广大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很多企业在科技的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不合理等,这些情况都会对企业技术的创新绩效产生不利的影响。

3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3.1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

科技管理能很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创新低效的问题。企业对技术有着严格的管理及要求,说明是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一般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创新型企业的技术能力及水平比较高,还能有效减少风险、发展激励等目的的实现。通过加强对科技的管理可以直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增长。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还需不断鼓励和加强员工对科技、和相关技术的了解,同时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合理选择且有效利用对科技的管理。

3.2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科技

一般情况下,创新型企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技术水平会比较高,创新的能力自然很强。科技作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需要进行相关的管理。经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的科技管理中,科技的经费和人员非常重要,这两种因素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较大。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让投资人群利用企业技术来促使技术创新的提高,降低一定的风险,间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为了能有效地维持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所带来的优势,需要对科技的管理采用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合理配置相关技术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3促进企业健康、持久的发展

企业绩效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是人们对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途径将企业现有的资源和技术进行整合,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长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企业持久的发展。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才能促进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它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通过对科技进行管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但是很多人员对科技合作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时刻对科技进行管理,并没有使其发挥出太大的作用。所以,还需加强对企业内部科技的管理,以促进企业长久、健康、有序的发展。

4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4.1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科技管理来具体介绍和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从理论中得到的结论是不仅要重视科技管理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国家也需进行适当的鼓励并重视科技管理的存在。要解决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缺少的情况,就要对此领域上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以严谨的态度看待我国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绩效的现实情况,并且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往的规律,发现以往的问题,以促进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的相互结合发展。

4.2相关建议

对此,对科技创新的研究有了相关建议。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科技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目前我国还需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探讨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由于我国政府的科技管理理论和实践还不够完善及成熟,所以还需在理论体系上不断填充新知识。科技创新要依赖经济、企业技术等之间的协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与配合,这样才能树立一个更系统、全面的科技管理体系。

5结语

本文主要系统全面地分析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尤其是创新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活动人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创新及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还有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专利和新产品,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具体介绍了科技管理的含义、我国科技管理的现状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以上就是笔者对科技管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作者:邬亲丹 王媛媛 廖芬 单位: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徐玲.知识学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4).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标准化;改进

科技是强国的基础,是质量基础能力提升的关键,科技创新促进质量发展和保障质量安全。对于检验检测技术机构而言,做好相关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的科学研究项目,对于推进技术机构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技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做好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对于提高项目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强调,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强标准化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他指出: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可以助推创新发展,标准一定引领时代的进步。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坚持标准引领,建设制造强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善供给、扩大需求,促进国家产业迈向中高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标准化工作已经从单纯的工业化生产,延伸到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们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机遇与挑战中,我们面临最多的挑战就是标准化问题,包括行政管理、科技活动、商业活动等各方面都需要与国际接轨。从科技管理工作来讲,标准化是提升我们科技水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我国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1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标准化现状

当前,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推动国际质量基础设施技术变革,西方国家纷纷投入巨资进行质量基础设施的科学研究。为推进我国质量技术基础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2015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部署及相关重点专项启动实施的建议方案》的总体部署。面向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多年的有效布局,各级检验检测机构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项目的研发,检验检测机构的科技工作也获得了明显的进步,有些大型机构通过制订管理制度、改革科技机制、开发管理工作信息化等措施,有效的促进了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的大力实施,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科技管理水平和能力开始呈现弱化的苗头,与相关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各单位管理不统一、科技创新力弱、科技人员主动性不强、管理工作不规范等,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如何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科技管理、有效保障质量安全,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当前变化、切合实际的科技管理模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科技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针对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内容和特点,构建切合实际的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基础保障,成立职责清楚、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由机构负责人成立标准制订小组,确定专兼职人员,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分工,用标准化意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统筹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工作。(2)梳理和制定相关标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标准体系。以行业主管部门制订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为指导性文件,结合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的实际需要,构建满足需求、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框架,编制相关的制度、标准台账。对机构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确定标准化对象。发挥标准化对检验检测科技工作内部创新管理、提升项目质量水平的作用。制订覆盖科技工作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包括项目储备、项目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验收、成果管理、监督管理、绩效考核、人员激励、档案管理等管理制度或工作标准。比如建立《科技人员科研诚信制度》,明确建设信用合格、一般失信、严重失信三个级别的评价体系,对列入失信清单的人员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年底评优等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科技部门负责对相关责任主体的信用评级按年度进行更新管理,失信惩戒期满后信用可自动恢复。还有制定《科技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根据项目产生的成果如论文、专利、标准等分批次支出相应绩效,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科技计划奖”,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再有制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并在一定时间内为其保留原有身份和职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成绩可作为职称评定和岗位管理的依据。通过对各项标准、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明确工作对象、职责分工、工作程序、操作流程等内容和要求,涵盖了科技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层面,机构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3科技管理标准制度的实施

(1)高度重视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成立由机构负责人担任组长的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分工,确定专兼职人员,用标准化意识指导各项工作开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统筹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2)对制订的制度标准开展培训,首先做好标准化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员科技管理过程中的标准化意识,再对全员进行科技管理标准制度的培训,使相关人员学习并掌握标准制度的要求,增强执行标准的纪律性和自觉性。(3)做好标准制度的实施工作,对申报项目、在研项目、准备结题项目和验收完成的项目按照制订的制度、标准进行管理,对各领域、各环节的标准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的制度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4)对实施的标准进行评价。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标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评价,提升科技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客观反映实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完善。

4科技管理标准化的应用

针对“冶金与装备制造业开放实验室”科技项目,机构制定《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模式,按照集约化、社会化、市场化整合大型科学仪器在相关服务平台上开放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使机构的服务能力获得极大的提升。减少了企业实验室资源的重复建设,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实验室在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吸引和服务更多的相关企业,促进了双方发展共赢。针对“省中心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制定《科技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在年度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科技计划奖”,进一步提高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地方重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针对科技档案管理混乱的难题,制定《科技档案管理标准》,从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的角度人手,完善档案室内部必要的管理设备,采购符合标准的档案装具,确保科技档案的安全。保证档案内的记录资料完整、准确、完备,档案管理规范,相关交接手续齐全,档案排放有序,实现科技档案管理的标准化。5科技管理标准化的持续改进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科技管理工作相关制度标准的实施效果,找出不足,持续改进,领导小组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检查和评估。结合管理目标以及实施使用反馈情况,客观反映实施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完善。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各行各业逐步加速,很好的实现了相应业务的高效科学管理和信息共享。信息化建设在科技管理工作中也是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机构根据科技工作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对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了改进,在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中增加了“科技管理”模块,从项目类别进行分类,从项目储备、申报、立项、执行、内部验收、验收、成果、存档等环节增加功能,特别是对存档功能进行建设完善,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构建能满足各类科技电子档案收集、保存、记录和利用的安全科学的管理系统。

5结语

综上所述,没有统一科学的标准化管理,科技活动就会出现竞争力弱、无序发展等现象,会造成重复建设、多次投入,科技产品得不到很好的推广,相关项目之间不能很好的融合兼容,科技资源得不到共享,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推进科技管理标准化工作,一方面可以使检验检测机构科研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使科技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机构的科技发展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促进质量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秋.浅谈公安科技工作标准化管理[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3(1):54-56.

[2]王伯兴.基层央行科技工作集中化和标准化探讨[J].西部金融,2014(1):94-96.

[3]康静.如何实现高校科技档案工作标准化与现代化管理[J].黑龙江档案,2016(5):86.

[4]中国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部.标准化建设提升信息科技管理水平[J].金融电子化,2013(7):68-69.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5

进一步推动辖内科技人员掌握新形势、理解新业务,组织科技部门负责人及科技人员开展新业务的培训。

(一)坚持理论指导

重点围绕“金融IC卡应用工作新形势与新任务”、“银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新趋势”和“两管理、两综合中如何履行科技管理职能”这3个新领域问题,分别从“精准把握定位”、“科学运用方法”和“保持积极履职状态”等3方面,进行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的指导,努力提升科技人员履职能力。

(二)转变理念

科技工作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工作领域日趋广阔,科技部门与机关、支行、金融机构、社会的沟通协调、组织指导工作更为广泛,要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开拓创新,通过科技和业务的良好结合,实现履职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增强监管理念

进一步健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执法大检查,创新方法,积极承担指导、监管职责,有效防范区域性信息安全风险。

(四)增强科技管理意识

科技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管理员,在主动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立足高起点、高定位,力争部门工作不断提升。

二、科技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常态化,提升风险防范力度

为切实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力度,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建议将科技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常态化。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主管科技工作的行领导担任活动小组组长,科技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科技部门其他人员以及计算机兼职管理员作为活动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各科室计算机兼职管理员认真学习《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version2)》相关要求,强调责任追究机制。

(二)逐条检查,务求实效

立足在检查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以自查为主、抽查为辅的检查方式,组织各部门对照检查的内容逐一进行自查,并由科技部门牵头对各部门进行抽查。

(三)认真整改,消除隐患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隐患,要严于整改,不留死角,从而形成常态。

(四)总结反馈,形成机制

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并形成信息安全长效机制。

三、管理效能为先,积极探索央行科技工作的评价机制

科技部门牢牢把握综合考核工作的原则和目标,坚持激励先进为主、效能为先,要以“有效履行职责、高效完成任务”为实践基点,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机制。

(一)着力建立部门自我评价机制

对照基层央行综合考核的项目要求,完善联系人和责任人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将科技管理的要求逐一落实、不留死角。

(二)着力建立综合考核的保障机制

立足于科技管理的内部重点,加大计算机安全人员的队伍建设和责任制的落实,推动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不断强化科技管理的人力保障和措施保障。

(三)着力建立县支行考核的反馈机制

细化分解县支行科技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履职情况的基层反馈,促进县支行科技的工作上水平、见实效。

四、推进央行科技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科技部门应结合科技工作实际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科技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流程规范化

保障各类重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根据科技部门日常各项软硬件维护工作,制定详细的计算机系统日常监测方案;二是规范重要业务系统的运维制度,变更操作审批;三是严格执行计算机固定资产设备及低值易耗品集中采购流程,保证采购过程透明合规、采购手续清楚明了;四是规范各类科技工作流程,力争更好地为中支各业务科室提供科技服务。

(二)责任明晰化

科技部门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能和责任,通过考核奖惩措施实现透明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每位科技人员应清楚所在岗位的职责,清楚每季度、每月份以及每周的重点工作所在;科技部门负责人根据任务内容性质,将任务分配至具体操作人员,具体操作人员按照相关工作的规范流程完成工作任务。

(三)管理精细化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2019年9月,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强调了实体经济的重要地位。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促进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由大批量向强质量转变,稳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根据科技部统计数据显示,至2020年8月31日,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居全国第4位,中西部1位。目前,已有研究大多以研究龙头企业或大型企业为主[1-5]。朱树标研究了高技术企业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6]。赵德平等人研究了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7]。制约科技进步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尖端科技领域的落后研究,而是难以将大量科技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和推广。大量中小企业的科研成果无法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对科技成果的投入和推广的主要平台,也是基层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管理机制有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基层中小企业科技管理体系,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拟构建较完善的中小企业科技管理体系,为河南省科技管理工作探索一条新路径。

1构建中小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管理工作贯穿整个科技活动中,科技管理工作的运用与创新对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并有效运用于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以科技强势抢夺市场,以科技进步提升民族经济。在企业发展中,只有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力和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才能立于行业领先地位且可持续发展。

1.1整合资源

科学且合理的科技管理能够实现对相关资源的优化整合,从而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要求的既定目标,企业科技管理强调对契合社会发展节奏和企业变革步伐的科学技术进行合理协调且有效的管理,试图将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

1.2降低成本

企业发展主要致力于创造经济效益,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核心目标主要集中于企业运营管理成本的降低及企业经济收入的增加两个方面。科技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内具有不同职能的部门和人员,通过更加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方式排列组合,对比不具有较强科技管理的企业而言,能够通过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成本的投入,在相同时间内取得相同的企业运营管理结果。换言之,企业科技管理能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利润,实现企业管理的经济指标。

1.3提高效率

科技管理运用到企业日常运转中,能够从根本上优化企业业务,同时能够对企业综合管理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科技管理在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实现企业各层面工作效率显著提高。举例而言,科技管理能够使企业在投入相同的物力、财力、人力的前提下,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企业提出的根本性的要求,甚至超出原本所预期的水平。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企业科技管理能够将企业特殊项目逐渐常态化和高效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1.4创新发展

无论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如何变革,为获得市场认可且具有市场竞争力,必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先进的科技能够稳固企业的社会地位,保证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被淘汰。

1.5提升素质能力

加强企业科技管理,不仅能强化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能提升企业各级人员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企业管理层是企业人员组成的核心及关键部分,其有关科技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能够更好地带动企业发展,加强企业科技管理能够使企业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先进技术,提高服务能力。科技管理不仅在短期内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效有序发展,还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科技创新可以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的建设、技术创新氛围的营造和技术创新情感的激活。企业科技管理贯穿并与企业的各项管理过程相结合,有效地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促进企业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改善现有的劣势,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影响企业科技管理工作的因素

2.1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企业稳固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企业的关键竞争力。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和市场分析,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生产资料最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及生产效率,确保企业的经济地位。

2.2科学技术管理制度

高科技时代,不同的科学技术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即使同一种技术在不同的企业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企业一定要高度重视相关制度的建立,只有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完善,才能建立起优秀的工作制度。

2.3企业的价值取向

创新或开发新技术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受企业自身性质和规模的影响,中小企业的价值取向会倾向于选择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不愿意和有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进而无法实现技术创新。

2.4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若科技管理人员素质低下或对技术形式不够了解,就会导致在工作中出现控制失误的情况,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吸引高端人才或加大企业内部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甚至组织科技管理人员到国外更高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从内部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中小企业科技管理的措施

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并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大科技管理工作的力度,主要从以下10个方面采取措施。

3.1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认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企业各级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技术创新是涉及企业各层面的复杂且系统的问题。总之,要对企业各级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加强培训,强化对技术创新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培育“诚信”“法治”“质量”“创新”“开放”“专业”的企业家精神,在决策管理、品牌培育、创新技术、市场开拓等方面闯出新路子,推动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3.2做好内部科学技术管理,完善并健全科学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权益管理和转化机制。进行内部科学技术项目审查,做好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绩效补偿与晋升、科学技术成果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管理工作。加快推进科技成果管理改革,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内生动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3.3收集科技信息,指导企业开发应用新技术

科技信息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也包括企业外部的数据(市场状况、政府政策、新技术等)。作为企业科技管理的领导层,更应该重视对科技信息的收集,准确且及时地了解当前的最新动态,指导制定企业的研发战略,尽快将新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4多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投入为支撑、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实现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企业除了自筹资金,还应当关注国家政策,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税收减免政策和政府的资金支持。努力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拓宽创业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各类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公司的作用,引导社会有关方面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高校院所设立创新活动基金。

3.5加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技术秘密的保护

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应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流失。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签订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以规章制度和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3.6强化项目监控,保障投资效益

在项目管理中,跟踪管理项目的每一环节。科技管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工程按期竣工后,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总结验收情况;不能按时验收的,要查明原因,解决问题。

3.7制定科技奖励办法,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人才是企业的基础。要提高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企业要建立良好的科技奖励办法和研发经费专项补助,制定技术进步激励措施,出台创新主体、平台、机构、人才培育奖补政策,奖励有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建立开放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措施,落实股权奖励税收优惠政策,强化对各类创新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的政策性激励。

3.8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学习与交流

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企业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融资等全面实时的“一站式”服务。在高科技发展、信息高速传递和商业竞争全球化的时代,竞争环境变化莫测,接受能力强、学习速度快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先机。企业在培训与交流方面,要积极搭建企业的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议、创新创业大赛、“产学研”对接等活动,进行科技学习和交流活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内部成员间的学习效果,而且不同企业间也加强了沟通和交流,最终实现自主创新为主、协同创新为辅的目标。

3.9积极引进创新性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全面对接落实国家“”、河南省“百人计划”,把握“中原城市群”“郑许一体化”等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尤其是掌握核心创新技术、具有先进科技管理经验的人才和团队。加强创新引领型人才使用和评价的顶层设计,健全创新引领性人才评价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4结论

本文立足于河南省中小企业科技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开拓了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思路,完善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提升了科技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创新模式,还为其他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琦,韩元培,吴保章,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新形势[J].创新科技,2018,18(2):50-52.

[2]靖冬铌.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1):66-67.

[3]王巍.大型企业集团科技管理体系建设[J].现代商业,2014(4):134.

[4]延秀娟.大型能化企业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平台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49-150.

[5]才智,怀俊彦.大型军工企业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3):115-117.

[6]朱树标.高技术企业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投资,2006(9):57-59.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7

在我国现有科技管理体制下,无论是科技管理模式还是其实现途径都具有不足之处,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政治经济体制与政府效率都将不断进步,因此也要不断加强科技管理体制、绩效等方面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管理模式的优化、新型科技管理模式实现途径的探索,都将成为科技管理工作者一定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优化科技管理模式作为一个重要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考虑权衡我国科技管理模式的现状评价、历史变迁、绩效评估、保障机制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2我国科技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存在的不足

管理的两重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属于生产力范畴,而社会属性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管理两重性对于其发展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与制度约束等条件具有决定性作用。众观我国科技管理的发展历程,科技管理依次经历了计划型与政府引导型两种典型的科技管理模式。

2.1我国科技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2.1.1计划型科技管理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与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型管理模式。该模式下,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分配公共科技资源,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具体科研任务都是由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因此在组织结构上呈现出层级性,从上至下依次分为以科技部为代表的最高决策层、以各省市科技厅局为代表的执行协调层、具体实施科研任务的高校与科研院所三个层次,层次之间具有行政隶属关系。

2.1.2政府引导型科技管理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我国科技管理模式的变化很大。国家与地方科技部门之间的关系模式产生重要变迁,逐步建立了互动合作关系;计划经济下政府主导的科技运行机制逐步转变为政府计划指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相结合的方式;不只局限于高校与科研机构承担科研项目,企业也逐渐参与进来;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更紧密的关系。我国科技管理模式变迁的过程,可以看到政府基于创新科技管理模式,逐步反应对原有科技管理模式中的失效作用,也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转轨的独特之处。

2.2我国科技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尽管我国科技工作成绩斐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的科技管理模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还存在科技管理体制不健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等实际问题,需要在科技管理模式上实施系统性、全方位地创新。我国科技管理模式的有关制度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部门分割的突出问题。因统筹协调不足导致科技管理工作中产生部门分割现象,使科技资源难以集中形成优势。因部门之间沟通不足,产生科技基础设施重复投资、科技支出不够集中、科技立项分散,对于重点领域的有关项目支持力度不够。二是配置公共科技资源的效率较低。尽管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用于科研建设,但由于公共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难以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使不同区域部门的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三是科技管理绩效评估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科技部门考核科研经费使用成效的手段不足,尚未将科研项目实施效果列入考核指标,科技绩效评估体系不够完善,这对于促进我国科技长远发展不利。四是偏离需求的科技产品供给需要进一步改善。科技产品服务的正外部性对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多数科技产品具有决定作用,目前,科技产品与服务大多由政府部门以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等形式下达,指令性较强,对于不同区域执行标准基本相同。因此行政命令式的供给决策机制造成科技产品和服务在供给需求上存在一定差距。

3优化科技管理模式的保障机制

3.1构建利于科技资源优化整合的组织保障机制

根据精简效能原则,对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职能进行科学规范,机构设置合理,改变现有科技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部门分割现象,构建国家与地方、地方及部门之间的“多中心治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治理体制中各部门的定位,并开展相应的科技协作,统筹协调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今后更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解决由于政策原因导致的科技项目分散问题,发挥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优势,对公共科技资源进行整合,创造科技资源共享环境,构建公共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3.2探索科技主体多元化培育、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将目前存在的将科研与创新只作为科研机构及高校等部门事物的观念彻底改变,探索多元化创新主体的培育。基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家科技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增长幅度。采取科技计划、财税、金融等多方面的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予以引导与鼓励,使其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尤其是综合性人才,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力,积极拓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保证科技成果在研究之初就符合市场所需。逐步转变政府职能,使其在科研领域中的宏观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3.3构建科学评价制度与绩效管理体系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基层科技;科技管理;科技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也已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逐步实现基层科技工作的均衡发展。

1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存在重叠与缺失问题。其中机构重叠主要主要体现在个别政府部门之间。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主管全县的科技工作,而其他局也设有涉及科技的股室。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还容易诱发推诿扯皮现象。第二,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职能交叉和定位不准。这种交叉主要体现在基层县市的科技局与其他局有关科技的部门之间。例如,例如部分县的科技局农村股与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之间就存在职能交叉,并诱发多头管理问题,需要进行整合。第三,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不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我国基层县市区,只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构建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地区的科技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由政府作为主要的管理和经费来源,专业化程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2科技管理运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我国地方政府在基层科技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上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存在认识不足和认识不全面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没有科技管理概念。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已经取消,或挂靠发改委、经济局,不利于基层科技管理的开展。第二,我国基层科技机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基层县市区的科技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差别极为显著,多的可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少的则只有两三人,显然不能承受愈加繁重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任务。此外,基层科技机构的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与岗位不一致,人员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足等。第三,科技政策不完善,执行能力略显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的基层科技机构往往构建起自己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但是往往不够完善和系统化。在科技政策的实施方面往往力度不足,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2.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的改革建议

第一,健全科技管理机构。针对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重叠问题,建议由基层县市区政府政府作为指导,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机构的合并和重组,以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建议我国基层县市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科技咨询机构,为当地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职能。本文认为,我国基层科技机构的智能建设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科技发展要使用市场变化,科技机构对域内科技工作的指导不仅限于宏观指导,还要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二是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域内产业科技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改革科技中介机构。面对我国基层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相关科技政策,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各个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使科技服务更为合理高效。

2.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第一,地方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的观念,提高对基层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视角认识和重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基层县市政府必须要成立一科技局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并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重视程度。第二,变革基层科技人员的任用和培养制度。面对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优化科技人员配备,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科技管理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基层科技管理政策。针对我国基层科技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积极采纳他们的有益建议;二是积极拓展科技政策的视野,政策的指定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科技政策向地区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第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建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保证科技技术供需双方的正常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五,基层县市政府要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对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增速高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要以政府牵头,形成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后盾、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基层作为科技应用的主阵地,在地区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基层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崔红斌 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9

2007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时间日益临近,工商银行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全行以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为目标,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努力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我行的信息化建设将紧密围绕全行的工作重点,突出"安全、发展"两大主题,加大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的力度,以安全生产运行为核心,大力推进全功能银行系统开发,优化生产运行和应用研发体系,完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信息科技治理机制,以高度集成的技术平台,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信息系统服务,推动全行金融产品创新和经营管理再造的进程。

(一)2007年科技工作重点

1、大力提升生产运行质量和管理水平,保证全行生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推进两大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建立全行集中的主机核心业务生产运行体系。

2、确保按计划完成全功能银行系统2007年版本的开发和投产任务,实现国际业务、牡丹卡、会计核算、网上银行等业务应用的新突破;深入开发信贷管理应用,加快电子银行平台的集约化建设,加强网上银行与柜面业务两个平台的互通;拓展海外分行业务系统功能,实现境内外业务联动。

3、系统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科技体系架构;完善科技治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人员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加总行直管科技人员数量,壮大总行管理的产品研发人员队伍。

(二)工商银行信息化建设规划

根据工商银行确定的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和基本任务,我行信息化建设到2007年末,建立满足我行经营管理需要、具有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准的信息科技体系,全面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推动我行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的根本转变。

1、全面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形成高度集成的信息处理平台,把全行生产运行管理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保持生产系统的稳定运行。

2、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全功能银行系统整体功能的应用,使其成为满足我行竞争需要的、具有国际一流业务和技术水准的业务处理系统。

3、架构功能强大的数据仓库,建立集及时反映、经营监测和决策咨询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进全行经营管理的全面升级。

金融科技管理范文篇10

科技创新体系、制度和政策完善,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体系、制度与科技政策息息相关,而科技政策则可以理解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用科学技术为国家目标服务而采取的集中性和协调性措施,是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结合”[1]32。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和重大规划等确立了科技政策的导向,指出应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2007年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第2条规定的我国科技政策指导方针是,“国家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方针,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则指出,“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201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和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政策。科技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手段。总理在2011年《求是》杂志中撰文指出: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依靠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加快科技发展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尤其需要在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事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科技体制。在2011年9月下旬达沃斯论坛与企业家座谈中,总理则指出,应大力推进科技改革,其实质在于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实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逐步摆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的状况,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并优化配置科技人才。同时,逐步建立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效融合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确立科技管理中的知识产权导向机制也是未来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科技管理体制不仅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因此也是建立适应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激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为重点的模式。

(一)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流向企业的政策和制度机制

科技人员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创新性强的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从我国从事研究开发的研究人员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看,尽管绝对数量不低,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数量非常落后。西方国家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大都来自于企业,由于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第一线,研究开发成果能够紧跟市场行情,从而能够比较好地实现技术创新。在科技体制和科技资源配置方面,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企业科技人才比重过低。据统计,我国科技工作者280多万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90%以上分布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只有7%分布于企业。再从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例来看,我国企业研究开发人员所占比例在企业职工总数中所占比例相当低,以2006年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例,当年比例为1.63%,而发达国家相应比例则为8%~20%,甚至达到30%[2]231。结果,每年的科技成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这样的科技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产出结构,很容易造成科研与生产脱节、研究开发技术与市场脱节、研究开发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成果实施效率低下等缺陷,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科技两张皮问题。又据武汉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和武汉市知识产权局调研提供的数据,武汉地区科技人才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2006年高校38579人,占45.7%,独立研究开发机构11631人,占13.8%,工业企业34272人,占40.5%。在企业技术人员分布方面,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的抽样调查为例,2008年该区代表性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平均179人,其中研究开发人员9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者1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仅1人[3]。在国家创新研究的项目中,面向企业的比例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科技人员在企业的比例偏低造成的。未来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路之一,应是建立鼓励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政策、制度和机制,从源头上保障企业获得科技创新资源。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即指出: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也要求,“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此,需要完善企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激励与奖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具体而言,应特别重视以下对策:第一,改革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特别是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向企业流动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和制度。进一步深化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其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二,加强对企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力度,健全企业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加强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创新活动的研究,提升科技人才在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实施中的地位。第三,建立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以及完成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探索激励企业科技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对完成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专项人才采取重点措施保障计划的完成。以企业科技人才激励措施为例,根据调研的情况,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科技人才未予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收入与其对企业的贡献不成正比,分配和激励制度不够合理,影响了科技人才从事创新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探讨对企业在创新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采取的激励创新措施,如晋级、技术职称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第四,建立企业科技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将考核评价的情况与科技人才的职称、工资待遇等结合。

(二)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与运行机制

在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创新的实现。同时,企业缺乏高效运转的研究开发机构和创新部门,没有建立起促进创新的运行机制,也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就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其科技创新队伍、技术储备与创新机制反而落后了。例如,在减员增效中一些企业向研究开发部门开刀,研究开发机构和人员不仅没有强化或充实,反而遭到削弱。由于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活动面临的风险大、周期长、投资高,加之企业科技创新人员和研究开发经费不足,很多企业不大愿意投入自主创新活动,而是热衷于直接购买设备和技术,甚至认为独立研究开发不如争取科研经费购买国外设备和技术快,直接购买产生的收益更大。其结果是,大量企业采用的是国外进口技术、设备、仪器仪表等,对组建创新机构、投入创新资源和培养创新队伍兴趣不大,从而缺乏健全的创新组织体制和创新运行机制。这必将严重制约我国企业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从长远来说将危及我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为此,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与运行机制是当务之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组织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原则,以建立创新中心、研究开发中心、工程中心等为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则应以建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能力为目标,以激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为基础,以创新组织为依托,以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队伍为保障,以创新文化建设为精神支柱的内在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三)进一步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科技

管理体制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涉及科技管理组织、科技资源分配、科技成果归属与利益分配、科技成果商业化与产业化、科技管理制度与政策、创新激励与科技创新环境等诸多内容,其中重点应是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经济两张皮、忽视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确权与管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重要的地位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弊端,建立科技管理体制的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科技管理体制中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成果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融合,在科技管理中引入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和内容,以技术创新目标为指引,通过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及时获得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创新目标。另一方面,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大力加强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这就要求科技体制改革应重视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人员流向企业的机制,对此前面已作论述,在此不赘述;二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以此激发企业科技人员和全体员工投身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在科技创新政策上,将其与知识产权制度与政策挂钩,尤其是在科技管理制度中融入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避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与知识产权脱钩的现象;四是将企业视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国家科技中长期计划、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以及涉及财政、金融、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和制度中,充分体现树立企业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的思想。

二、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完善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属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知识产权政策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调整来影响个体的行为决策,实现对效率的改进或者协调利益冲突。广义上则可以将知识产权权利行使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政策措施看成知识产权政策[4]38-39。还有学者则将知识产权政策从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结构的角度加以划分,即分为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政策和非法律形态的知识产权政策,其中前者是以法律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制度安排,如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章、条例等,具体体现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其他法律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后者是指知识产权法律形式以外的涉及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进行指导和规制的配套措施,如政府出台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远景目标。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应从后者的角度加以认识,即“政府为实现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社会目标而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进行指导和制约的各种社会政策的总和,它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定、规划、计划、措施、项目及战略等。”[5]笔者认为,上述对知识产权政策的理解是妥当的。具体言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包括了对知识创新成果的产权界定和保护政策,市场竞争和管制政策以及涉及激励知识产权创造、促进知识产权运营的各类税收、财政、金融政策等。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之所以具有必要性,是因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调整、对市场经济关系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由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予以弥补。一般而言,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手段有法律制度调控手段、政策调控手段和权力调控手段,由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一般主张尽量限制行政干预和权力调控。但是,法律制度对经济关系的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加之法律制度在实施中因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公共政策调整辅之以一定的权力调控规制市场经济关系就具有必要性[6]168。从这一原理看,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也存在必要性。当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不是孤立的,二是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总体上,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属于知识产权政策的范畴,它最终需要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以固定和实现。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引和保障作用,一定时期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也可以说是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体现和反映。当然,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范畴和概念。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还与知识产权战略具有内在的联系。有学者甚至认为,所谓知识产权战略,就是“公共政策的法治化和法制的公共政策化的共同过程。知识产权战略的兴起是主权国家(政府)在全球化时代新角色的重要表现。这一角度就是政府作为主权者在全球化条件下,出于国家利益而对传统私的财产权利的干预和调整”[6]2。从知识产权战略的角度理解和研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公共政策的法治化与法制的公共政策化,其对于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具有关键作用;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也是实现国家一定时期的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指引和保障,一定时期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内容和战略重点通常在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中得以体现和规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国有学者提出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需要“三个统筹”:统筹知识产权各领域的公共政策,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一个整体性较强的制度,消除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矛盾;统筹知识产权与其他各领域的公共政策,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与创新、贸易、公共卫生、市场竞争等领域政策的体系化和有机统一,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其他领域的积极作用;统筹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与知识产权领域的外贸外交政策,将有利于中国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6]169-170。这几方面的统筹,能够真正使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战略性地运作而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实现“知识产权强国”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