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7-28 17:44:44

国民音乐教育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的积淀也相当的丰厚,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积累,所以呈现出的民族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可以深度的挖掘这些宝贵的素材在利用的过程中增强其影响力。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分为民歌与戏曲两个大的部分,民歌人们印象较深的应该是陕西和新疆地区的民歌形式,陕西的民歌有着一种豪迈之气唱出了陕西人民对于土地的热爱,而新疆的民歌大都是节奏轻快活泼,每一个地区民族其音乐的风格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种风格与其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还有就是戏曲可以分为京剧、黄梅戏、秦腔等等一些大的类别,京剧就不用多说作为我国的国粹一直是我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象征,京剧是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吸取了多种戏曲的精髓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所以京剧的文化底蕴是最为深厚的。黄梅戏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唱腔委婉动听,有一种饱含深情之感娓娓道来。而秦腔是集中在我国的陕甘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不管是戏曲还是民歌都是我国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次淘汰与变迁而遗留下来的精品,它们代表着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确立音乐的教学功能实现方式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训练上,但是却忽视了音乐教育基础教学功能的实现,也逐渐的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真正的提升我国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所以要想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在文化多元化的形式之中虽然每一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音乐形式也不同,但是其音乐的本质还是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出现的很早,音乐在出现之初是以礼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音乐真正的功用不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真正重要的是音乐的育人功用,在音乐教育中是用音乐传输一种人生的信仰,给予一种特定的心境与环境,在这一种环境之中让学习者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的体会到音乐节奏的美好与价值。

三、正确的吸收西方音乐的精髓,重新构建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不能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走出去不断的了解熟悉其他国家的音乐体系与音乐教学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到自身音乐教育发展的不足,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不断的前进。我们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国家间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清醒,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融入到交流之中,吸取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真正的构建起一个符合于多元化态势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接触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很多的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上不仅仅只是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还更加的注重音乐教育的规律。真正好的音乐并不是局限在固定化的教学形式之中,而是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只有把握住人们的生活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这种制作出来的音乐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恰恰是我国音乐发展最为缺乏的一点。

四、结束语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音乐;整体概述;发展现状;有效策略

民族音乐象征着各民族文化生活中最美好、最真情实感、最具有丰富人生内涵、最能体现生活气息及民族魅力的特殊文化,对现代社会来说,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更是人类音乐历史的伟大产物。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文献中,记录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曲风,彰显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些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人民精神智慧的体现,是他们努力创造的文化结晶,更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推动了我国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及文化艺术价值,将其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我民族音乐有效传承的表现,更是发展美育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各院校应加强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组建专业优秀的师资团队、编制特色的音乐教材,从而全面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特点

首先,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音乐肩负着民族音乐教育及音乐艺术教育的双向使命,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更是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教育在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特征显著、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及浓厚文化韵味的民族音乐形式,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构成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为了有效的继承、弘扬并发展、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就应充分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工作,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音乐教育者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所应尽的义务及必须履行的责任。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民族音乐的诞生及发展扎根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形态及民俗风情中,是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展现各民族伟大精神与深厚文化底蕴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具有独特、显著的民族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各异、种类丰富,各民族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语言交流、文字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形成了民族音乐独特、个性的风格。比如蒙古地区的音乐主要因长调为主,曲目风格慷慨激昂、铿锵有力,蒙古族人通常性格爽朗、热情好客、为人直爽、豪迈,拥有像草原一般的宽广胸襟。在演唱民族音乐时,表演者不仅声音嘹亮,同时会边唱边跳,表演形式丰富饱满,带动性极强。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北方平原、黄土高原、中亚绿野、云贵高原等八个极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无论是哪个地域的音乐文化,对民族音乐教育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为音乐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及资源,同时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发展历程的写照,各民族音乐具有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风格,通过有效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教育活动,能充分体现出民族音乐的与众不同,不仅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认知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及文化发展历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各民族的团结与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历史,都从侧面反映出了民族整体的发展过程、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民族信仰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能让受教育者们在学习、赏析、歌颂、演唱民资音乐时,充分结合自身的真实情感与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民族音乐中的精气神及艺术韵味,进而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深化民族精神。

二、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音乐不受重视。当前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社会发展及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学校并未将音乐教育当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没有积极履行传承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责任,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为其掌握了解更多民族音乐知识及技巧带来了较大不便,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虽然从上世纪中期,音乐教育整体体制发生了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种转变并没有从本质上、从教育的内在入手,以至于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现如今还处在次要地位。尤其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因受到地方区域位置、经济发展落后、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影响,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认识较薄弱,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材内容以及课程编排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及不足,很多学校对其都敷衍凑合。因此,即使是处在音乐之乡,但也仍然存在对音乐毫无感知的人们,这种现象对于民族音乐来说,是莫大的沉痛与担忧,根据西南地区对学生掌握自己家乡歌曲的调查结果显示,傣族为32%、苗族为25%、而羌族则仅有4%。(二)民族音乐特色缺失。从民族音乐教材内容上看,少数民族的音乐教材长期处在不完善的情况,我国对于音乐教育的课程大纲中指出,“要将文化传承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及目标,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在对课程制定与研发中明确规定了学校要必须要实施国家指定的课程管理方案,要在国家提供的基础课程上,适当开发相关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所需的课程,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特色文化进行课程开发,从而打造音乐特色教育课程体系”。之所以这样进行规定,主要是因为中国民族音乐是根据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体系开展教学工作的,无论是曲目的基础演唱、知识理论还是词曲创造、乐器训练等课程都如此。并且民族地区所使用的音乐教育课本,大多数不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出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这些地区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全国统一人教版本,但人教版本的音乐课本是以汉族音乐为主,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甚少,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均不强烈,在开发编写适合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上面的相关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三)民族音乐师资有限。民族音乐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将其长期有效的继承并传承下去,最为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育,而教育的效果与是否能对学习者产生深远影响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素养将决定着中国民族音乐未来的发展命运,因此,加强是音乐教育师资团队的综合素养,是传统文化的要求,更是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纵观我国音乐教育师资团队整体情况,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的演唱技巧而忽视民族音乐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单调。而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团队主要缺少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很多少数民族的相关地区的教师在人员编制上出现了严重不科学的结构,很多音乐教师都身兼数职,没有专门单独教授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师,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位置过于偏僻、发展比较落后,很多年轻的专业教师更愿意去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会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并且这些地区的相关政府也没有定制或是出台具体的优惠政策或是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想要让相关学校、学生以及家长正确全面的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首先,就应明确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知晓具体的优秀经典民族音乐作品,并将其有效的传承下去。在教育系统中,音乐教育根据学校、师范、专业以及社会被分成四大部分,学校指的就是各阶段的教育院校,主要负责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音乐艺术修养及继承人,师范主要是培养音乐教师或是相关的艺术院校,主要培养这些人的音乐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学生将来是为音乐教育而服务的。专业也被称之为职业的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性、技巧性较强的音乐人才,比如音乐词曲创作者、音乐制作人或是歌手等,教育单位一般以音乐学院为主,除了基础的音乐知识,更多的是全面深入的研究音乐,对音乐进行整合以及创新。而社会则指的是音乐文化宫、少年宫、音乐团体、民间社团等社会性质的教育机构,所组织的音乐比赛、音乐兴趣培养、音乐业余班等,同时也包括媒体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多种形式。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影响作用下,音乐教育越来越普及,社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并且学习民族音乐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民族音乐想要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与普及,就应利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全面开展教育活动,但从当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学校的教育相对来说比较普及,整体教育形式与活动过于单一,并且整体比较落后,因此,我国各地区应本着继承弘扬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本目的及重要理念的角度出发,构建科学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二)提高教育师资的综合素养。首先,各地区政府以及教育部分,要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诸多体制约束,制定更多优势条件吸引民族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加入到音乐教育的师资团队中。要能传承少数民族多才多艺的民族特征与梳理、探索隐藏在各地区民族中多姿多彩的传统民间音乐重要素材的优秀人才,对综合才能及实力格外优异的民族音乐教师应积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与职位的晋升鼓励。其次,要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师资团队的培养力度,提高对他们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视,要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提倡社会与自然科学深入结合与理论知识、音乐学术形成同生存的和谐关系,从而共同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形成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态势,培养出具备创新教学理念、综合专业知识强、教学水平高的全能民族音乐教育师资团队。此外,还要加强民族音乐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注重与其他相关领域的有机结合,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音乐教师也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积极探索民族音乐文化内涵,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掌握音乐心理、音乐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才能真正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做贡献。(三)编制音乐教育的特色教材。中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其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编制民族音乐特色教材是当前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是最为薄弱的部分。中国民族音乐的教育,除了要让学生了解、掌握民族音乐的理论知识与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学生们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真正热爱民族音乐,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因此,就需要各地学校要积极去搜集更多的极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民族音乐素材以及优秀的民族音乐改编创作出的现代民族音乐素材,将两者相互整合,本着科学合理的原则,融入到当前民族教学内容中,编制出适合现代社会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材,从而为教材注入新的血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教育问题,他关系到我国音乐教育体系的完整构建,关系着民族音乐的继承传承,更关系到中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因此,教育者们应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能效、积极履行自身的基本责任,从而推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使民族音乐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刘学梁.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发展历程之回顾与思考[J].音乐时空,2014,(08):29-30

[2]刘倩.浅谈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1,(05):24-26

[3]徐桂琴.论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电影评介,2009,(11):32-33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多元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高校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汲取其中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现代音乐文化中,实现了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

一、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1.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文化是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而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关键因素,会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二者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特色,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为了确保这些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得到完整的传承,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不仅是为了确保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有效的传承,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从音乐文化的本质来看,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手段,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冲击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国的历史特点及民族特色,使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多元化教育,凸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精神文明财富之一,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2.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传承特点

民族音乐文化的思维、行动方式、观念、精神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通过音乐文化传统体现出来,音乐教育中涉及多方面教学内容,对教育观念、手段等方面的形成和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开展多元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多元化音乐思想与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种类的音乐文化,并树立以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核心的教育[1]。因此,在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务必要重视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并将其渗透到高校的音乐教育当中,对我国民族文化中存在的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进行分类。民族文化的发展注重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如此。由于改革开放的施行,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势必会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价值观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因此,若要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要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强化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以便高校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多元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多元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史来看,音乐文化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时期文化思想、理念的冲击,不断积累、更新、变化而成的。而在音乐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的选择十分重要[2]。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多种高科技媒体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推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多元音乐教育模式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媒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效率及效果,还能集各民族音乐文化之所长,使其融入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之中。文化的发展是需要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才能积累足够的经验,最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封闭式的教学环境,固然可以保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不受外界音乐文化的冲击,但也会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脱轨,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今后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开展多元音乐教育,加强多种音乐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才能使彼此在不断的交流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中取得进一步的提高,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积蓄足够的力量。

2.多元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途径

音乐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已经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人类的生活当中,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动中逐渐产生的,人们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相较于高校正规的音乐教育方式而言,这种非正规的音乐教育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是,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千百年来传承的经验来看,这种非正规的教育行为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现代的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开展多元音乐教育,从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入手,从经验、传统以及文化等几个方面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教授,提高学生的音乐识别能力以及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其他国家音乐文化中的精髓,用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看来,高校多元音乐教育能够汇集各国家、民族间的音乐文化,并对其进行高度概括与系统性的分析,将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使学生可以同时获取多种音乐文化的优势,使学生获得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更具价值。这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

3.多元化音乐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从多元化的发展来看,意义重构与个性张扬是多元化发展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采用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元化这两方面的特点[3]。一方面,对民族音乐意义的重构,在欣赏民族音乐美的同时,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并对其进行传承。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存在是多种文化不断融合的标志,因此,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民族特性的体现,在融合的过程中凸显民族个性,使其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不断发展的根基。民族音乐中的文化意义是民族音乐的灵魂,如果将文化与音乐相分离,民族音乐就失去了传承下去的意义。从音乐的表现形式来看,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多种音乐表现形式,而多元音乐教育可以有效整合各民族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部分,对学生进行教授,在提高学生音乐文化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从民族音乐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上来看,在高校开展多元音乐教育,要重视民俗文化环境感染力的作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促使高校的音乐教育能够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符合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方向。如此一来,才能使多元音乐教育成为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主流,从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三、在多元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措施

1.采取开放式的发展

全球文化的不断融合,使我国遭受了来自于外国文化的严重冲击,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如此。在面对来自于外国音乐文化的冲击时,要端正自身的态度,正视外国音乐文化的优势与缺陷,并认真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有利的便融入其中加以运用,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不断吸收与发展中持续壮大自身的力量,既保证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特征,又融合了外国诸多进步的音乐文化元素,促进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2.采用多元化音乐教育手段

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与认可,扩大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音乐文化。

3.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在开展高校多元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吸取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壮大与发展,以便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4.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比较严重。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等方面,使其逐渐与社会的发展接轨[4]。由此看来,我国若要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就必须要从高校音乐教育入手,开展高校多元音乐教育,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促进不同国家、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

四、总结

综上所述,多元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只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介,而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真正主体并不是多元音乐教育模式,而是人,只有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民族音乐文化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好的发展资源。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其音乐文化特色也各不相同,只有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使高校多元音乐教育的价值得到有效的体现。

作者:刘显波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

[2]李光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4

一、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有助于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再发展

民族传统音乐在我国音乐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音乐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已成为民族音乐再发展的新形式与新机会,对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因此,明确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是民族传统音乐取得发展与壮大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民族传统音乐才能保持自身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因此,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结合,是民族传统音乐十分重要的发展手段与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结合存在的问题

学前音乐教育结合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但现阶段,在二者的结合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教学师资与配套设备不完善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导致学前音乐教学无法广泛开展与民族传统音乐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现阶段大多数学前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音乐教学设备,没有配备拥有专业教学资格的教师,使民族传统音乐无法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中获得深入的开展和良好传承,这阻碍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提高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教育中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及高素质的师资。

2.教学模式陈旧

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课堂中,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歌唱与舞蹈等形式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没有丰富乐器与乐理等音乐基础性教育形式,导致儿童对乐理等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儿童学前教育中与民族传统音乐有关的课外活动较少,这制约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3.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大多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对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局限于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简单复制与借鉴,过于生搬硬套,缺乏符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内容,从而无法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准确传达给儿童。民族传统音乐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主要反映劳动人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儿童受年龄与实际能力的限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学前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前教育时,没有针对儿童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仅将民族传统音乐的表象传达给他们,容易导致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4.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音乐缺乏重视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流行文化的作用下,民族传统音乐的比重逐渐减少,媒体大多选择流行音乐作为传播的素材。学前教育工作者也会在音乐教学中选择我国港台地区以及欧美等地的儿歌作为教学材料。一些媒体与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视,导致儿童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缺乏认知。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对策

针对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学前教育质量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1.优化师资队伍

传承民族传统音乐与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离不开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其综合素质,优化学前音乐教师队伍,加强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打下基础。

2.创新教学教材

学前教育机构与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原有音乐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改编教材,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引入一些生动活泼的内容,以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创新发展学前音乐教育教材,可以丰富音乐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调动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传承民族传统音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儿童学前教育机构可以增加民族传统音乐欣赏课程,将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各方面,结合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其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此同时,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改编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歌曲,将其引入音乐课堂,以增强儿童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作为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角色,必须发自内心地欣赏民族传统音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传播民族传统音乐,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收集资料,在为儿童介绍民族传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以音乐作品中蕴藏的历史典故与使用的民族特色乐器吸引儿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激发其对民族传统音乐产生兴趣,进而爱上民族传统音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民族传统音乐可以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分析和研究民族传统音乐,将其与学前音乐教育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卢红博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张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作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3]张一竹.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5(7).

[4]赵莹.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黄河之声,2015(11).

[5]冯春霞.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及发展[J].音乐时空,2015(19).

[6]田青,苗林.论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J].音乐大观,2013(12).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5

一、对过去音乐教育人才观的审视—成绩与缺失

七十年代中以后,我国国民音乐教育复苏并取得初步的进步。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恢复到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的全面落实,从高中、大学阶段开设音乐课的实施,到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共识,在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国民音乐教育领域和高师音乐教育领域两方面的贡献,以及这两方面互促共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图景。国民音乐教育的需要和发展,促进了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及对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及模式的探索,而高师培养的师资又促进了国民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回顾历史,对过去成功的经验与不足的重新审视,既有助于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明晰我们的认识,又是建立未来新型人才观不可缺少的一环。

1、又红又专。近二十年来高师音乐教师的培养,坚持又红又专始终是作为培养目标的总体规格而提出来的。它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始终处于一个制高点。在当时的情形下,红是作为政治上合格的标准。学生应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衡量其政治思想合格的首要指标,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以期使学生在当时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能牢牢把握大方向,明辨大事大非,在为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事业的奋斗中不至于迷失和松懈。专是作为业务指标提出来的。在政治上有保障的前提下从事专业学习,提倡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作为,有实实在在的贡献。又红又专的提出,的确在人才培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过去人才培养中一条成功的经验,当肯定。不过,在新的形势下须作补充与新的发展,进一步配合其他方面的努力,坚持又红又专,走全面发展的道路。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必须的,但它不能够替代其他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加强红专标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看成是对红专标准的一个补充,以便能使红专人才观在新形势下发挥新的作用。

2、加强师范性,多能一专。面对学校,面对课堂,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工作实际,高师学生必须不同于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这一认识在高师音乐院系来说应该是明确无分歧的。与此相关,多能一专便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实际操作的指导思想之一被提了出来,这一指导思想基本上得到高师的认可,并落实在具体的规格培养的实际之中。这一人才观念应该说是有别于音乐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的,也是近年来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无争议的观念之一。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层面及面向未来的取向上,多能一专正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一,高师教师学源不少来自音乐学院系统,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也仍然是以某具体专业作为其职业及其追求目标的;其二,音乐学习上的特殊性与同一性,高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仍未脱离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其三,时至今日,始终未能从理论层面建构起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框架与模式;其四,师范性及多能一专这一观念是以专业音乐院校为参照的结果,而不是建立在国民音乐教育(尤其是该教育当前的)价值、目标、功能、理论取向及其实践之上,从国民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其针对性并不鲜明。因此,师范性、多能一专的人才规格是提出来了,但培养出的合格学生仍有不少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面对国民音乐教育大发展的推动和挑战,面对师资培养自身的规律,高师音乐院系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也作了诸多积极的探索,这一探索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侧度多集中在旧有教学计划与大纲基础上对课程的压缩、合并或综合,减少课程门数,提高课程信息含量与教学质量。其他成功的新思路似不多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指出,不少探索缺乏理论的自觉,缺乏深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基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片面与盲目。因此,至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及价值取向在学理层面上未有根本性的突破与有意义的建构,从而致使高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越来越慢,困难与障碍越来越多,已凸显为又一个难题。

4、教学法的改革。近些年,随国外音乐教育法的介绍与学习,教学法改革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在高师,教学法的改革以技术类课程的集体课为其代表。这项改革持续多年,至今仍在不断探求之中。客观地说也探索了不少经验与成果。其他课程与其他形式的教学法改革也不少,但未形成一种广泛的态势。总的来说,高师的教学法改革滞后于国民音乐教育,而且形式上的突破远多于实质上的突破,同时对教学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也认识不足。象柯达依,奥尔夫等教学法的核心是源于对音乐教育基本观念的改变—回到音乐的原点,还音乐以感性的本质—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手段的改革。

5、音乐教育的功能。音乐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人才观建立的一个基本依据。近些年来,人们对音乐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可以有这样一条线索:从音乐的教化功能到音乐的教育功能,从音乐的娱乐功能到音乐的审美功能,目前对音乐于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的看,人们对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在步步深人,步步深化。但不能说在高师音乐院系,人们都已深刻领会了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与巨大的潜在的冲击力。不可否认,过去的音乐教育的人才观为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成绩已成为过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都需要新的探索,新的追求和新的创造。

二、从音乐功能与人文教育视角对新型人才观的审视

今天,二十一世纪已迫近,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已初步建立,两个文明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这样一个全新的形势对国民音乐教育与高师音乐教育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上也都有了更高的标准,我们不得不认真、严肃地面对时代的挑战。今天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观,笔者认为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和发扬过去人才观中合理的部分,并探求和发掘符合时代特点的新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跨世纪新型建设人才的需要。首先,红专观念不能丢。社会主义中国为人类社会已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仅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不能丢,而且学有所成才能真正为社会主义中国服务。其次师范性方向不能丢,但必须同国民音乐教育密切结合,真正做到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好务。第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必须深化,必须面对二十一世纪,连同教学法的改革,力争从理论到实践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新体系。第四,不断深人认识音乐教育的功能,真正从下个世纪的眼光来给未来音乐教育人才定位。除此之外,今天的人才观中另有两个维度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两个维度即深度的音乐教育功能和人文教育。在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申论。

1、深度的音乐教育功能。改革开放和二十一世纪这两个着眼点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能帮助他们适应进人二十一世纪的要求。寻找一个制高点,首先应树立深度的音乐教育功能观。这一观念可从国外最近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思考中得到提示。这一观念认为: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的各种民族,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见(中国音乐)95增刊续集)这样的观念已经落实到了他们的教学实践,如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中已融进了体现这些思想的多元的跨文化的内容。

他们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欧洲的观点外,还包容了全球或世界的观点。音乐教育的作用已超越了一般的认识功能,一般意义的审美功能,而成为世界交往和民族交往的重要手段。语种的学习不可能无限地增加,而通过学习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来了解世界各民族,却因音乐的某种共通性而成为可能,这在以和平、发展为主旋律的当今世界格局中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音乐教育已伸展到了更深广的空间。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如上所述),仍有待我们去认识去开发。例如在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功能。中国音乐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一方面因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商业化加速,诸多城镇青少年很少能直接接触鲜活的传统的民族音乐,另一方面日益扩大的改革开放,中外文化全面交往的序幕已经开启,音乐世界性的西方热潮的涌动,致使西方的文化意识加速向各国渗透,在此情况下,我国国民音乐教育除担负起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及艺术鉴赏力外,理应再主动承担起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使音乐教育既成为支撑和推动高雅艺术的基础和重要力量,也成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音乐教育的其他功能,如学会学习,学习追求,学习创造,学习交往,学习与别人合作、,与他人和平相处的不可替代性也应被高度重视。

2、人文教育。近来人文教育在高校得到重视并成为热门话题,的确有它深刻原因的。它预示着高等教育观念的重大变化。大学教育不等于职业教育。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教育。人文学科简单说就是“文史哲”类的学科,人文教育的指向是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人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有效地弥补过去教育中(包括音乐教育)中的某些缺失。

它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改善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的素质中,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而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的形成,人文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缺少坚实的人文教育,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在人才培养中,人文教育在两方面发挥着作用,并可以弥补以往教育的两个不足:一是填补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中间的缺环,一是为业务教育的纵深发展建造一座坚实的基台。过去,在音乐教育的红专人才观中,作为一端的思想素质与作为另一端的专业素质之间缺少一种强有力的联结纽带—人文素质。因此极易出现苦恼教育者的只红不专、只专不红的极端事例。我们知道,政治思想素质只是思想素质的一个层次、一个高层次的方面而不是全部,政治思想教育难以解决一切问题。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还需要加强道德情操、人文修养,加强个人责任感,加强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类及家园、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等的关怀。只有全面的思想素质教育,才能使人们的思想素质真正全面的提高获得一个更坚实的基础,培养出的人才才可能更接近于又红又专的理想目标。同时,人文教育还是促进业务素质全面提高的另一基础。在高师音乐教育中,交织着技术教育、艺术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复杂关系。不能明辨三者的关系与地位,忽视必要的艺术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只会削弱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往教育中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例如,因只注意了技术教育而未及时上升至艺术教育,故学生只看重技术得失,而终难使自己的学习及时提升至艺术层面,影响其整体能力的发展,使音乐表演缺乏艺术的深度与魅力。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传承方法;当代大学

生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生长独特的民族音乐提供了土壤。据统计,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民族民间乐器200余种,曲艺200多种,戏曲约有300多个剧种。然而,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笔者主要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1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认知情况现状分析

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令人欣慰的地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创作方面,文金的《长城随想》《秋韵》,陈耀显的《陕北抒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演奏方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结合西方演奏技巧,民族乐器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除此之外,西方音乐的一些新观念,新元素引进中国,对中国民族音乐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2]”但是不得不承认,民族音乐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逐年走下坡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有人呼吁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危机论’成了一部分人对民族音乐现状的比较一致的认识[3]。”甚至于有一些研究者以较为悲观的口吻描述民族音乐的现状:“纵观如今的民族音乐,已经逐渐被冷落到一边,甚至一些传统音乐的存在已经被冠以‘博物馆艺术’的名号,这种存在方式还真的让人们感到心酸。[4]”可见,大多数当代学者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均抱有不太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这个群体的成员大多为“90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对于外来音乐如迪斯科、爵士、摇滚等的旋律十分痴迷,可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民歌、曲艺、戏曲等却敬谢不敏。这个问题在初期可能还不那么明显,若任其发展,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都将是灭顶之灾。

2大学生在传承中国民族音乐过程中的瓶颈分析

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当代大学生群体在传承中国民族音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2.1西方音乐文化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西方文明流入中国,作为深受改革开放雨露滋润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审美眼光也越来越放到外来文化上面,在世界音乐文化的洗礼和学术思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逐渐让外来文化取代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位置。虽然,西方音乐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同,并在民族音乐中大量运用,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也的确促进了民族音乐向更高层次发展,但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之间的差别也导致这种运用对民族音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代民族音乐的理论以及创作都是以西方音乐为标准,而在情感上也带有西方色彩。例如有研究者以民族声乐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后发现,“由于受西方音乐歌唱技艺和方法的影响,当代民族声乐出现了创作风格单一、演唱技法缺乏民族性、时代性不强等问题,中国民族声乐呈现出‘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态势。[5]”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有一定程度上的融合本无可厚非,当代民族管弦乐、民族声乐等民族音乐形态也都一定程度上借鉴或引入了一些西方音乐元素,然而“各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平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不能把西方某特定的音乐及音乐理论、技法看得高于一切,并作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衡量标准[6]。”一味地西化将使得民族音乐的民族风格逐渐流失,对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2.2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存在问题

2.2.1“重技轻论”的教育思想

“国外音乐教育界已经将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然而,在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比较注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音乐文化的传承,导致了许多学生对传统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这不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7]”由此可见,在国外音乐教育界已经将音乐教育的目标着眼于文化及人的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当代的音乐教育多年以来始终沿着一条技术教育的道路而发展,未曾重视音乐教育下文化传承。这使得当代大学生中即便有学习比如民族乐器之类的,也多注重技术的磨练而并非将重点放在其背后蕴涵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上。

2.2.2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在音乐教育中的普遍使用

由于中国在近一个世纪的学校教育中所用的主要是西方音乐理论体系,故而导致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上,以西方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在创作上,不仅以西方音乐体裁为仿效的楷模,而且在音乐思维上也是西化的[8]”,更有甚者,在价值取向和感情上也有人重西轻中,将中国民族音乐放到了从属的位置,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民族音乐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从专业到非专业,均照搬西方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9]”,这对于当代大学生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并将严重影响今后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2.2.3对音乐教育的不重视

作为一步步经历过中考、高考的当代大学生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以应对考试基本上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全部,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初高中的音乐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不能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加重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反感。

2.3流行音乐的冲击

2.3.1流行音乐挤占市场

有研究者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根据对300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喜欢音乐的占90%,其中喜欢中国民族音乐的占10%,会唱民歌的占5%,喜欢通俗歌曲的占80%,喜欢中国歌唱家的占15%,喜欢通俗歌星的占85%。”可见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造成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而流行音乐作为时代的产物,更能满足大众的新鲜感。新鲜事物产生伊始总会对人们拥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大众对流行音乐的追捧可以用狂热来形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民族音乐被挤压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鲜为人知,因此一些民族音乐继承人难以依靠民族音乐维系生存,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得愿意学习民族音乐的人并专业从事的人急剧减少,久而久之,一些高深的音乐精华就因为缺少传承而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研究者认为,会有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人们都忽视了民族音乐本身的特色,不明白“民族的就是流行的”。

2.3.2流行音乐的宣传远超民族音乐

“随着艺术的市场化,音乐也走上了市场竞争的道路,音乐的发展不仅仅要保持一定的特色,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宣传,以便于在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同时,信息时代下,大学生这类年轻群体多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然而,民族音乐多于农业发达地区发展,或是产生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那里的人们并不具备推广民族音乐的能力,并且如今民族音乐也不像流行音乐那样有专门的娱乐公司进行包装和宣传,互联网上难寻其踪迹,其发展前景着实令人堪忧。

3大学生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3.1把握好“洋为中用”的内涵

“如果说‘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方式,让我们的人民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来救国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学习西方音乐的目的则是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而为我们民族音乐所用。学习外国的音乐创作方法,为的是在创作我国的民族音乐时拓展更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为的是使我们的民族音乐保存传统风格的同时,又被世界音乐所接受和认可。”有研究者认为,民族音乐需要转变,但是必须以保持它优秀的传统为前提,在汲取它的精华的同时结合西方音乐的手法进行乐曲的再创作,让民族音乐走出去。有很多学者在文中提到了“新民乐”一词,认为新民乐的出现是西方先进思想与传统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是对民族音乐中一部分演奏形式的再创作,是我国传统民乐的继承、创新和发展,虽然现如今发展得还不是十分成熟,但也不失为一种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的新的传播方式。

3.2调整我国音乐教育方式

“在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二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大学生群体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族音乐教育。所以从教育思想上做出改变是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3.2.1建立与完善民族音乐的教育体系

长期以来民族音乐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现有音乐的教育模式大多照搬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目前的大学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仍然以西方音乐相关的鉴赏及实践为主,而民族音乐则只是穿插其中作为点缀,很少开设单独的课程。而这又导致目前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教材、资料乃至师资等资源少之又少。更何况,中国民族音乐尚且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这给民族音乐教育造成了更大的阻碍。而要改变这一点,首先需要先建立完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并编写民族音乐教材。同时在师资、授课方式等方面多做文章。“应该大胆放弃照抄照搬西方民族音乐的教育模式,建立并完善属于我国自主的,符合我国实际要求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3.2.2营造校园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笔者派发的“古韵悠扬———关于大学生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问卷”中显示,个人爱好是驱使在校大学生学习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原因。从改变教育思想的角度出发,未来制定促进民族音乐传统文化发展的对策时,考虑对大学生个人爱好进行激励不失为一个好的路径。曾经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大学生会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民族音乐。曾经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学习会影响大学生群体未来接触中国民族音乐的态度。学习接触过中国民族乐器的经验或者生活在民族音乐传承浓厚的环境中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此成长的大学生会更倾向接触、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因为初高中以应试教育为主,对音乐教育有所忽视,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没有深厚感情。因此在大学阶段可以在校内组织设置中国民族音乐兴趣小组,开展日常对民族音乐的浸入式体验和观摩,以激发曾被应试教育压抑的兴趣。

3.3政府加强对民族音乐的扶持力度

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助推力。如今民族音乐处于偏远地区,交通闭塞,难以向外传播,同时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又面临着难以凭借演奏民族音乐维持生计的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族音乐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民族音乐专业人才,积极宣传民族音乐。尤其是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政府的扶持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4总结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而存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时间内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在民间以自生自灭的方式存在,大学音乐教育与中国传统的音乐实践和民族文化相脱离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音乐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加强对民族音乐保护。传承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以民族音乐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灵魂构建大学音乐教育的系统工程,方能使民族音乐屹立在世界音乐之林,同时也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一、科学建立中国民族音乐体系

音乐是依附于文化而存在的,文化则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的,二者相辅相成,就像人的生命和肉体不可分割一样。我国民族音乐有其特定的形成方式和形态以及固定的表现形式。比如我国的古诗词,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诗词也可以看成古代的一种音乐创作形式,但是又有别与现代的音乐。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沉淀,流传至今,却并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远没有现在的流行音乐被人们所熟知的那样广为流传,这就是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的脱离。由于客观存在着重西轻中和技重论轻的现象,所以我国民族音乐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流的形势潮流下,我们应以中国传统的语言、美学、哲学、社会学等形成一套与西方音乐体系相对的具有完整性、独立性而且两者相互不可替代又互不矛盾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融合西方的音乐特点,做到取长补短。

二、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建设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音乐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很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民族音乐的有力支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合适的音乐教材始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民族音乐的诞生往往是在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这就决定了民族音乐具有不统一,不定性,分布散的特点,缺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就如《二泉印月》的作者阿炳,一生创作了很多曲目,但是直到去世才留下了为数不多的几首,很多已经来不及被人们记录,实在令人惋惜。为了民族音乐和文化能够得到更好传地承,首先应该向其他学科学习,向教材体系转化;其次应该使其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便于广大师生学习;最后,还要注重教材内容的选取,在具备优美旋律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内容的积极性,最好能够体现地域名族风情,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可以学到音乐知识也可以学到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三、加强民族音乐课程建设现在的大学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还是以西方的教学理论为支撑,在深化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应该倡导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基的音乐教育体系,形成民族音乐的科学课程系统。使学生接受丰富的、系统的、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民族音乐,熟悉民族文化。没有完整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系统的民族音乐教材和课程,那么建立完整的具有科学系统得中国民族音乐体系就是一句空话。其实中国民族文化中并不缺少值得学习的民族音乐,例如中国的《百鸟朝凤》,已经走出过门,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这就是植根于民族文化,形成的优秀民族音乐。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这些遗留的民族文化魁宝,传承并发扬光大。

四、加强民族师资队伍建设

有了完善的中国民族音乐体系,完善的教材和系统的民族音乐课程,还不能有效地学习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强大的师资力量才是落实的关键。音乐教师是联系学生和传统民族音乐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就不会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学音乐教育同时有别于小学、中学得的民族音乐教育,小学,中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是以陶冶情操为目的的教育,而大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民族音乐工作者,他们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这样才能担当起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任。这就要求大学音乐教师具有更高的专业知识和民族文化知识。

五、总结

总之,在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中,大学音乐教育应该以丰厚的民族文化为基石,跟随时代步伐,使传统的民族音乐转化为易于学习,易于接受,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文化载体,使民族音乐得到广泛学习的同时,也发扬和传承了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熊娜娜.地方高校校本音乐课程的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田梦.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8

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幼儿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民族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教育当中的关键环节。早在商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初露头角。西周时期则出现初具规模的音乐教学体系。西周的统治者给予了乐教很高的地位——将乐教称作“国教”。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包括孔子在内的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均特别十分注重音乐的教育。他们认为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思想的一个关键环节,乐教能够将人培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但是自公元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大量的进入我国,与此同时西方鼓吹的“欧洲中心论”也随之变成我国民众的普遍想法,再加上受客观条件限制,我国民众普遍对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还缺少更深层次的认识。以上的种种因素,让我国民族音乐日益消沉。在教学中难以寻找的教学需要的民族音乐教材,而适合幼儿的教材更是无从寻觅。正因为如此,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密切的当代中国,我们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同时,也要加强幼儿的民族审美观的树立,用音乐的方式增强幼儿的民族精神。学习我国的名族音乐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幼儿音乐教育应当把民族音乐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二、幼儿素质教育中民间音乐体现出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对其情感态度的形成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全面综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实施美育能够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发展,艺术作为美育的重要教育途径其情感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应对我国民间音乐艺术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出各地艺术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音乐能够拓展儿童的视野,陶冶儿童的情操,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对儿童的情感进行丰富。

三、开展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提升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幼儿音乐教师在整体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能否对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并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其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规定,高等音乐院校中须开设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同时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应对全国各地有代表性、影响性的民间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本土音乐的传播也要给予重视。为了培养能够将民间音乐真正带入幼儿园音乐课堂的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民间音乐的内容,并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二)提高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音乐通过从听觉上以节奏、旋律等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并对人的情感进行丰富和影响。提高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应首先从培养其听觉能力入手,通过让儿童感知音乐的美形成旋律感,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我国各地的民间音乐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教师通过带领儿童对音乐节奏进行学习和模仿,随着音乐打拍子能够培养儿童的感知力,在儿童逐渐熟悉民间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将欣赏民间音乐作为教育起点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充分利用各地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发展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及音乐感知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广大音乐教育者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具有民间特色的音乐就是音乐教育的最好资源,儿童通过对民间音乐进行欣赏和学习能够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经验。著名幼儿音乐教育家铃木在其“天才教育”理论中提出世界的音乐就是具有各民族风格特色的音乐。

(四)充分发挥本地民间音乐资源的作用

民间音乐并不只是体现出其自身单一的音乐知识,对民间文化底蕴、风俗人情能够直接体现出来,具有艺术本质性的意义。民间音乐资源体现出的民间文化有助于儿童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尽行理解和认识,民间音乐具有的人文价值相对于其自身的知识技能更具意义。广大教育者通过研究发现,将民间音乐带入幼儿园音乐课堂是最好的素材,本地音乐具有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包括其使用的方言等本土性文化与幼儿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使得儿童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联系到家庭、生活及社会的各方面,反之在潜移默化中也促进了儿童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积极利用民间本土音乐的特点,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音乐特色,以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对儿童进行教育,例如湖南民歌《浏阳河》等。

四、结束语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民族音乐;传统优秀文化;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

音乐是几千年来人民对美好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表达,各民族从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综合成现在所说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国各个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底蕴和几千年的文化理念。因此做好民族音乐的传播工作十分重要,民族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分支,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重要途径,做好民族音乐教育对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非凡意义。

一、民族音乐及民族音乐教育概述

(一)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就是中国民族音乐,指的是自古以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的各个民族基于自身民族文化及历史创造的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广义来说也可指中国音乐家们创作的具有宫商角徵羽这五音特点的音乐[1]。民族音乐是对各民族人民生活及精神的表达,是音乐及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对其进行了分类,具体分类情况如下。民间歌曲: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形式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代表作有:敬酒歌(蒙古族)、川江号子(四川)、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掀起你的盖头来(维吾尔)等。民间歌舞音乐:是载歌载舞、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形式,有单歌式、复歌式、组歌式三种表现形式,典型有:秧歌、花鼓、花灯、蒙古族安代舞等。民间器乐:用民族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有独奏、重奏乐器,较为出名的乐器有:筝、箫、笛、二胡、唢呐等,代表作有:《广陵散》《十面埋伏》《百鸟朝凤》《二泉映月》《雨打芭蕉》等。民间说唱音乐:即曲艺,用说或唱的方式来表现文学作品、刻画人文形象,唱有大鼓、快板等;说:评书、评话、相声等。代表作有:《长坂坡》《小两口抬水》《三国》《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民间戏曲音乐:与戏曲表演相结合的音乐,类型如京剧、豫剧、越剧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桃花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民族音乐是该民族人民劳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展现,是几千年的传统优秀文化,通过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深刻感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需求,还能树立起文化自信。面对如此灿烂的优秀文化,我们就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提高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不断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二)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首先是音乐与文化的结合,用音乐的形式展现民族的文化魅力。而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对人的形成的塑造手段,通过教育使人获得生存技能以及奠定人的思想文化底蕴,进而树立价值观促进人的发展[2]。民族音乐作为音乐与文化的结合体,围绕其展开教育,一方面是纯粹的音乐技艺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民族音乐的文化的教育。民族音乐从上古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来进行教育传承,到如今在学校、专业人士之处进行教育,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深刻展现出了民族音乐教育对我国文化事业及民族精神的长远影响。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关乎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更关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民族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由于我国国土广阔,自然地理差异巨大,由此造成了各地的人文风情各不相同。此外我国还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由此带来了形式丰富、内容独特的多样化民族音乐,从而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呈现出教育差异、独有的特征[3]。例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的民族带来的不同民族音乐风格,像是在内蒙古草原的蒙古族,其音乐特点气息宽阔、草原气息浓厚、音乐风格豪放,节奏规整、轻快,代表作有《嘎达梅林》《牧歌》《天堂》等。而在中南丘陵地区的以壮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表现形式以山歌为主,有小调、叙事歌等,歌曲委婉、含蓄,令人回味,代表作有《嘹歌》《坡芽歌书》《刘三姐》《月亮光光》等。又如在西北沙漠的维吾尔族,其具有浓厚的民族及地域特色,歌风淳朴,游牧味道重,代表作有《十二木卡姆》《半个月亮爬上来》等。因此这不同的地域风格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而诞生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教育也就存在其独特性的一面。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具有文化传承性,民族音乐是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总结出来的日常生活,是该民族文化内涵的体现,一方面对下一代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对其音乐素养的培育,提升其整个人的音乐及艺术审美。而另外一方面,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让其对该民族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民俗习惯等有一个了解,进而继承该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该民族的文化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树立起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情况

(一)民族音乐教育成就。民族音乐教育及民族音乐真正在全世界受到重视都是比较晚的,在我国也是这样,由于历史原因建国以前,民族音乐教育不受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主要还是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无数音乐人的努力,民族音乐教育事业逐渐有了发展,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教育也越发成熟。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音乐教育得以发展主要还是靠国家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从时间发展及教育对象的不同,其阶段教育分类不同。中小学及高校来说,我们将民族音乐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分为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后、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而基于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来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时间线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萌芽、新中国成立后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4]。首先是萌芽期,大致是1920—1949年之间,是一个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探索时期,由王光祈先生发表的《东方民族之音乐》开起了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其次是探索时期(1949—1979年),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繁荣方针,极大地刺激了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通过大量的调研考察将民族音乐刊绘成书,成为重要的民族音乐教学教材;最后是发展时期,从1979年一直持续到今天,改革开放后与国外的思想交流碰撞以及国内民族音乐思潮的繁荣,民族音乐得到空前的发展,其研究也逐渐趋于成熟。另外一方面可从学校教育中窥得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建国初期,我国将音乐、美术等课程纳入教育课程,民族音乐开始进入课堂教育,各高校也在20世纪60年代开设民族音乐学专业,开始成体系教育研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89年之后教育部正式将民族音乐教育纳入音乐课程之中,开始重视民族音乐的作用;21世纪以来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播,开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并在高校教育中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教师培训科目。(二)民族音乐存在的问题。民族音乐教育虽然经历几十年的研究发展,其体系已经逐渐完备,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世界舞台上也展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但是繁荣背后仍然有不足,也有许多问题阻碍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首先在大部分群众中间民族音乐教育不受重视,民族音乐普遍性低。在学校教育上,一方面,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将民族音乐纳入音乐课程体系,但是由于长期的学习成绩为主导论,音乐教育不受重视音乐课程安排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情况少;而在高校来说,除了专门的音乐系学生外,其他高校学生没有音乐课,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普通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没能实质性展开。我们通过对100名中小学生和100名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了解情况做了调查得出以下数据,表明在学校中的民族音乐教育不容乐观,详细数据如表1。而在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由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对自身音乐文化的不重视,使得某些民族音乐出现无人传承的局面,许多新一代的少数民族已经很少能够唱自己民族的歌曲了,严重一点的甚至开始忽略掉其民族的语言了[5]。其次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资本主义思潮涌入,使得传统民族音乐受到冲击,很多人思想中带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想法,认为传统民族音乐是落后的,只有西方的古典乐才是高级的、上档次的,一味地尊崇西方音乐,使得民族音乐得不到民众支撑,缺乏教育对象。最后是教材与教学老师缺乏,这里的教材指的是与民族音乐相关的书籍、乐器、音频、视频等极度缺乏,由于学校不重视音乐课程所以对这些设备用具的配套不够完整;在教师资源方面缺少专业的民族音乐人才,尤其是各农村偏远地区没有音乐教师。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教育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只能由该民族人员进行教导,但是对口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很少。以部分地区的教师配比为例,其音乐教师配比远达不到国家文件要求,如表2。

三、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民族音乐教育传承。1.完善教育体系,加大民族音乐教育普及率。民族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教育,那作为教育来讲,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将会使民族音乐教育得到更好的支撑。在社会与学校两个地方来分别建立相关的民族音乐教育渠道,让传统的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在社会上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在整个社会构建起民族音乐教育氛围;在学校中加大民族音乐专业教育,在中小学及普通高校增设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深化民族音乐教育在学生中国的影响,以达到音乐素养的培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的效果。2.强化师资力量建设,维护。民族音乐教育传承教师是民族音乐教育的主要授课人,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民族音乐传承的好坏,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方面是要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和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增加民族音乐专业教学老师,给予学生最专业的民族音乐教育。此外要丰富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增加相关民乐设备如乐器、音频、视频等内容,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6]。(二)民族音乐创新。民族音乐是脱胎于人民的社会生产活动,因此民族音乐教育一定就不能脱离广大劳动人民,结合现实,分析当下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及音乐形式,将当下流行的风格特点或表现方式与传统的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创新民族音乐教育形式,如利用抖音这一类传播迅速、影响力广泛的短视频软件,将民族音乐课堂放在网络之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民族音乐,从而达到创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要做好民族有音乐教育的创新,还要从音乐教材入手,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结合当下创新教材内容,在教材中使用图片、漫画等形式表现民族音乐,吸引住学习兴趣,以达到民族音乐教育目的。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且从未出现过文化断层的文明古国,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优秀的先民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并且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国家,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也传承下来许多优异的文明。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环,充分展现了从古到今各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民族音乐的传承靠的是祖祖辈辈之间的教育,民族音乐教育是对民族文化和音乐的双重传承,在这个思想浮躁,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做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需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做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李昂.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8(26):175-176.

〔2〕孙晶晶.关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9(17):38-39.

〔3〕孙巍.民族音乐的价值与传承发展策略探究[J].戏剧之家,2018(17).

〔4〕丁毅洁.浅谈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J].长江丛刊,2018(26).

〔5〕姜春花.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8(16).

国民音乐教育范文篇10

高校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当前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使高校音乐教学效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本文将针对民族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开展进行探讨,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缺乏兴趣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多个领域引进了很多西方元素的事物,在经济,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与此同时,让我国人民忽视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反而产生了“崇洋”理念。根据一些问卷调查,在对高校5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喜欢音乐的占95%,其中喜欢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有51名,占10.2%,喜欢网络流行音乐与通俗音乐的有225人,占45占%,钟情于外国流行音乐(摇滚音乐、说唱音乐、爵士音乐等等)的有224人,占44.8%;另外一份通过对河北省某高校学生发放问卷与走访形式的调查,根据发放的300份问卷调查结果,在音乐教育中认为民族音乐占主导地位的50份,占16.67%,相信网络流行音乐占主导位置的130份,占43.33%,认为国外流行音乐占主导地位的120份,占40%。从这些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音乐并不在高校学生中流行,反而是网络流行音乐、国外流行音乐在学生中倍受欢迎,许多学生表示,网络流行音乐标志着时髦,国外流行音乐标志着洋气,中国民族音乐标志着俗气,很多大学生忽视民族音乐,表现出对民族音乐的无知。

(二)高校教学中民族音乐不受重视

在全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中国民族音乐处于被忽略的地位。第一,高校音乐课程教学都是以西方音乐理念为主体,中国民族音乐只能作为点缀,教材的主要内容都是介绍欧洲音乐文化,国外音乐占据教材的大部分空间,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少,在歌曲、声乐、欣赏等教材内容安排上基本上都是以西方音乐占主导地位;第二,中国民族音乐课程安排较少,缺乏教材,音乐课程多是国家民族音乐欣赏,介绍多是著名的音乐家和他们的作品,很少有一些民族音乐技巧的课程。即使高校音乐教师都是以钢琴、小提琴、声乐教师为主,民族音乐教师为副,民族音乐方面的师资力量薄弱,很多学校只有一名或两名甚至没有专业的民族音乐教师,直接影响了高校民族音乐的教学质量。第三,中国民族音乐在高校课程不占比例,现在多数是“以西为主,重西轻中”,在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上和学习方法上很多还都是空白,以至于造成课程少,生源少,从而形成不受重视,无从发展的局面。第四,高校中对民族音乐评价方式不客观,一些高校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从而失去了民族音乐教学的根基,反而一味迎合所谓的潮流,看不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神精髓,造成了教育断层,阻碍了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传承发展。

二、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现状的原因分析

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然而民族音乐在高校的现实情况却与它的价值不相匹配,促进我们对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发展到目前为止,在高校却处于这样的情况,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多方面思考与研究,笔者认为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被忽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与现在人们的审美心理有重要关系,当今社会之所以流行音乐泛滥,主要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琐碎的情感有关,流行音乐更容易引发他们对过往事情的回忆,引起内心强烈的情感。由于在校大学生受限于学校狭小的空间,缺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情感,不理解民族音乐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因对民族音乐的感觉很奇怪很陌生,很难从民族音乐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其次,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少在短期内看不到它的经济价值,只把它当作修饰品和用来消遣、娱乐的工具,并没有在本质上认识到它的价值,这种思想的普遍存在,使得在音乐教学中偏重社会需求,如重功利轻素质、重专业轻基础等等,并采用西方音乐手法与形态授课,在教学中形成了国外音乐文化的氛围,没有把中国民族音乐放在其应有的地位,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的培养,导致中国民族音乐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受到重视。

三、结语